1. 中國核物理學家中除了鄧稼先、錢學森、王淦昌、詹文龍還有誰呀謝謝!
桃花盛開no阿膠set將會以哦阿膠行業開工和特技鏡頭及二級
2. 中國有哪些做出巨大貢獻並聞名於世的科學家
1、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他隱姓埋名工作28年,嘔心瀝血,為我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以表彰他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
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迅速開展起來。
3. 中國主持研究原子彈的物理學家是鄧稼先,主持美國原子彈研究的科學家是誰
鄧稼先 1. 安徽懷寧縣人,中共黨員,全國勞動模範。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賣國獨裁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8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解決了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9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鵬前往醫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病去世。
2.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元勛」鄧稼先,為我國原子彈、氫彈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長期甘當無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進了中國核防禦力量的「鐵脊樑」之中。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帶著當時最先進的物理學知識,涉洋歸來報效祖國。50年代末,鄧稼先從物理學講壇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閃現在核武器研製的基層第一線:在北京郊外的高粱地里參加研究所的興建,在羅布泊國家試驗場的土路上顛簸,在雲遮霧罩的山區指揮著原子彈、氫彈的研製。鄧稼先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兢兢業業、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鬥了28年,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勛。鄧稼先曾榮獲全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以及「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1986年,積勞成疾的鄧稼先被癌症奪去了生命。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月里,他28年的秘密經歷才得以披露,「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新華社北京8月3 0日電)
《人民日報》1999年08月31日第4版
張愛萍與鄧稼先
東方鶴
鄧稼先病了,要動手術,75歲的張愛萍8點趕到醫院,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1985年8月初的一天,九院院長鄧稼先從綿陽專程趕到北京,向張愛萍及有關領導匯報九院重建情況。
張愛萍一見到鄧稼先就有些吃驚:「你怎麼瘦了?氣色也不太好。」
「不會吧,沒有什麼變化呀!」鄧稼先知道張愛萍不是一般的見面問好。從他的神色里更從他的為人上感受到他是真切的關心。而周圍的人沒談到他這方面的變化,自己也沒感覺到。
張愛萍依然認真地問:「你最近身體怎樣?有什麼不舒服嗎?」
鄧稼先說:「其他沒有什麼,只是患痔瘡,總流血,怪討厭的。」
「做過檢查和治療了嗎?」
「只是做了一般的治療,沒做什麼檢查。」
「那就到301(醫院)去好好檢查一下。我來給你聯系。」張愛萍說著,就打電話給301醫院院長,說明了鄧稼先的病情,特別叮囑給全面檢查一下。對方問什麼時間,張愛萍說:「現在,現在就去!」
「不,不!」鄧稼先連忙推辭,「我還沒匯報工作哪!」
張愛萍問:「有什麼急待解決的問題嗎?」
鄧稼先說:「沒有。」
張愛萍說:「沒有現在就去。我陪你去。」
「不能不能不能!」鄧稼先幾乎驚慌失措了。他知道身為軍委副秘書長、國防部長的張愛萍,每天都有許多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而且他本人惜時如金,又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將軍,怎麼可以讓他陪著自己去查病呢!於是就再三謝絕。
張愛萍已拿起了手杖:「走吧,坐我的車去。路上可以談談你們的情況。」
鄧稼先只好服從了。
鄧稼先,這位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曾獲美國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他的年輕、聰明、正直、純朴,在科學界有娃娃博士、娃娃科學家之稱。1958年,中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究所剛剛籌建時,他就被調入任理論部主任,負責領導核武器的理論設計並開展轟爆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的模擬計算和分析,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起草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立下了卓越功勛;接著,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和技術難關,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增強國防力量,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擔任第九研究院院長重任後,更致力於核武器的改進、發展工作。他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從理論設計、加工組裝、實驗測試到定型生產,總是盡力深入到第一線考察了解情況,遇到重大問題,無不親臨現場指揮、處理。他常常在關鍵時刻,不顧個人安危,出現在最危險的崗位上,充分體現了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崇高獻身精神。
張愛萍兩年前到九院視察工作時,曾規定科學家每年堅持查體;堅持休假制度。可是,鄧稼先總安排別人去,而自己總投身到九院的建設和科研工作中去。他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在技術上的主要組織領導者之一。
醫院領導和醫生,見張愛萍親自陪著一位病人來檢查,已經感受到這位病人的分量了。而張愛萍還是對他們作了鄭重的介紹:「這是我們的功勛科學家!」
按常規檢查,僅做活檢,就需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到結果,由於張愛萍站在旁邊,20分鍾就出來了結果。
結果令人震驚:直腸癌,已屬中期偏晚,而且有淋巴結及周圍組織轉移。
張愛萍指示醫院領導:馬上安排住院,為鄧稼先同志專門組織一個醫療小組,盡快研究出治療方案,我聽你們的方案匯報。
怎麼沒早發現呢?一些不治之症怎麼專門禍害我們這些最優秀的同志呢?看來對專家們按時查體的制度還沒有很好地落實。張愛萍自醫院出來,一直考慮著這些問題。返回辦公室後,便親自給科工委、各工業部有關領導打電話,明確指示:要迅速檢查一下專家體檢制度和休息療養制度的落實情況,今年未進行體檢的,要馬上補查;未休息療養的,要組織療養。有困難向我報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能再犯錯誤了!
三年前,張愛萍幾次以沉痛的心情公開自我批評:長期以來,我們對科技人員的健康情況關心不夠。我應該負主要責任……
張愛萍此番自咎的原因是青年科學家羅健夫的逝世。1982年10月,航天工業部驪山微電子公司工程師羅健夫,因全身心投入事業,患癌症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終於在47歲時不幸逝世。
張愛萍得知這一噩耗後在深感惋惜、痛心的同時,也覺得應負有對科研人員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學習羅健夫同志報告大會上,他公開承擔了責任,作了自我批評。會後,他還寫了首悼念羅健夫同志的詩:
國防科工委學習羅健夫同志
報告大會
黃水流,
渭水流,
流到潼關怒濤道。
奔騰勢不收。
往事稠,
國事稠,
破險尖端忘春秋。
為民肝膽酬。
他指示國防工委和國防工業部廣泛深入開展向羅健夫同志學習活動,並作出一個關心愛護知識分子的決定,號召各級領導要認真、及時解決廣大科研人員的實際問題,明確規定定期為他們檢查身體,定期做衛生防疫工作,堅持休假制度,特殊情況的要作特殊安排。
也就在開展向羅健夫學習、落實關心知識分子有關規定的活動中,發現了在西北核試驗基地工作的核工業部核部件加工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張同星。他20多年來一直忘我地工作在核工業研製生產第一線,為發展祖國核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1979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積勞成疾,身患胃癌,仍戰斗在工作崗位上,被譽為活著的羅健夫。
張愛萍接到這一情況的報告後,立即指示科工委迅速把他接到了北京,安排在301醫院治病。張愛萍先後三次到醫院看他。當張同星病情相對穩定準備返回時,張愛萍又去為他送行。張同星非常感動地說:「我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牽扯了軍委首長這么大的精力,深感不安。」
張愛萍說:你們科學家都是國家的財富,保證你們的健康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心願。
而現實往往不是順從人的心願發展的。他怎麼也沒想到兩彈元勛鄧稼先竟患上了這難以攻克的惡症。
張愛萍一天幾次電話詢問鄧稼先的有關情況。親自參加了手術方案的研究,並就麻醉、輸血、主刀醫生及術後特護等事情一一進行了審核,還特地向參加鄧稼先手術的醫務人員講了話:我代表國務院、中央軍委希望你們、也拜託你們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地為稼先同志做好這次手術,要把這次手術當成攻堅戰來打,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成功的!拜託大家!謝謝大家!
8月9日8時30分,開始了對鄧稼先的手術。
而75歲的張愛萍8時便趕到了醫院,又就術前的情況進行了仔細詢問。自手術開始,他就在手術室外等候,一直等到手術結束。
手術成功,病灶全部切除,鄧稼先精神狀態尚好。張愛萍略感慰藉。主任醫師向他報告,下一步要進行化療,之後才能判定能否康復。張愛萍又一次叮囑說:一定要設法減輕他的痛苦,千方百計地予以治療。有什麼困難和情況,要及時報告我們。為了他的康復,我們不惜一切代價。
此後,醫院對鄧稼先的病情就採取了「病情報告」的辦法,不定期而又及時地報告有關首長和單位。8月24日,張愛萍接到了當天的也是第一期《鄧稼先病情報告》,說有癌細胞轉移,准備化療。張愛萍在這期病報上批示道:
請國防科工委領導(光亞同志)和核工業部領導同志分別前往探視。對其本人和家屬應多予以慰勉和照顧。國防科工委和核工業部應指定專人隨時與鄧夫人和醫院取得聯系。
對鄧稼先的病情,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有關組織都很關心。301醫院的領導和醫護人員也盡了最大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挽留住這位功勛卓著的偉大科學家,他於1986年7月29日與世長辭,終年才62歲。
7月30日,正在外地的張愛萍接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關於鄧稼先病逝、安排其後事的傳真報告,深感悲痛,當即在電報上批示:決定何人參加追悼會,請即告我。我今日趕回京。
8月3日下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追悼會。根據中央的決定,張愛萍致悼詞。
新華社為此發了通電專稿。8月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的題目是: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
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切哀悼
同時還發表了張愛萍的悼詞。眉題是:張愛萍說鄧稼先英名永垂史冊。正題為:無私無畏貢獻畢生精力 嘔心瀝血建立國防殊勛
追悼會後,張愛萍滿懷悲痛寫下了一首輓詩:
痛悼我國傑出的核科學家鄧稼先同志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12年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回憶說:「稼先逝世後,張老請我們全家到北戴河軍委療養院休息了10多天。他對部下的關心是真心實意的,絲毫沒有賞賜的意思。他還建議拍一部《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紀錄片,連片名都給寫好了。我把他親筆寫的這幅大字掛在家裡,以示對稼先的紀念,也是對張老的感念。張老曾拄著手杖,爬上了二層樓,到我家來看望我們。我們全家都很感動,他當時坐過的沙發及房間的擺設,我們至今都沒有動,也不想動,是為了記住張老來看我們的情景,記住這個日子。」
(原載《文匯報》2000年1月11日)
參考資料:
4.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都有誰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望採納—3—謝謝
5. 為中國研製原子彈做出貢獻的幾位科學家
1、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河南開封人,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它是中國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的先驅,也是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組織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懷(1909.04.04~1968.12.05)出生於山東省榮成縣。他是中國大陸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航空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
3、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浙江杭州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中將軍銜。他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他被評為當年感動中國的人物和對象。
4、錢三強(1913.10.16~1992.06.28),核物理學家,中國原子能工業的主要奠基人和組織領導人之一,浙江湖州人,在鈾核裂變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5、王大恆(191502.26~2011.7.21)是一位光學專家,出生於江蘇省吳縣。中國光學產業的主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我國國防光學工程的發展與促進。
6. 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和貢獻是什麼
一、鄧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是研製成功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他的貢獻對中華民族的意義有:
1、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3、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6)我國有哪些核物理學家擴展閱讀: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7. 誰是我國核物理學家.急!!!!!!!!!!!!!!!!!!!!!!!!!!!!
1.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
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
學獎金。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
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
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19
92年逝世。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年代領導建成中國第一個重水型原子反應
堆和第一台迴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儀器設備。使我國的堆物理、堆工程技術、釺化學
放射生物學、放射性同位素制備、高能加速器技術、受控熱核聚變等科研工作,都先後開
展起來。在蘇聯政府停止對中國的技術援助後,一方面迅速選調一批優秀核科技專家去二
機部,直接負責原子彈研製中各個環節的攻堅任務,一方面會同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人,
組織聯合攻關。使許多關鍵技術得到及時解決,為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重
要貢獻。早在1960年,即在原子能所組織中子物理理論與實驗兩個研究組開展氫彈的預研
工作,為氫彈研製作了理論准備,促成了中國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僅兩年零八個月,就
研製成了氫彈。
5.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
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
、副研究員,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長、院長,國防科工委科技
委副主任,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職。中共第12屆中央委員。1986年逝世。
在原子彈、氫彈研究中,領導開展了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
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了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邁出了中國獨立研究核武
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的爆轟模擬試驗。原子彈試
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
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6.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同年回國。曾任山東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50年5月以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研究員、副所長,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
九研究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學
技術協會第2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第
3、4、5、6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98年逝世。
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實驗工作的開拓者。在從事核武
器研製期間,指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氫彈研製工作。他是原子彈冷試驗技術委員會主
任委員,指導了中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領導並具體組織了中國第二、三次地下核試驗。
主持指導的爆轟物理試驗、炸葯工藝、近區核爆炸探測、抗電磁干擾、抗核加固技術和激
光模擬核爆炸試驗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64年他與蘇聯著名科學家巴索夫同時獨立地
提出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新概念。他是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積極促成建
立了高功率激光物理聯合實驗室並一直指導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積極指導原子能研究
所開展電子束泵浦氟化氫激光器等的研究。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7.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
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
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歷任
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
長等職。
領導並參加原子彈、氫彈的原理突破和戰略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工作.在中子物理
、輻射流體力學、凝聚態物理、爆轟物理等多種學科領域取得了對實踐有重要指導意義的
一系列理論成果,並為中國核事業培養了一批優秀瞬擰?972年調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
研究所副所長,1978—1983年任理論物理所所長。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
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2.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於湖南省長沙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
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周光召教授先後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中國國際
交流協會副會長,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中方委員,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副會長,海峽兩岸人才交流協會名譽主席,國際粒子和場學會委員,
國際純粹和應用物理學會副主席,太平洋科學協會主席兼理事會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聘兼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2000年亞洲基金會名譽顧問,中國科學
院特邀顧問等職。
周光召教授在理論物理的各主要領域都有過傑出的創造性成果,使他在國際物理學界
享有盛譽。因其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重大貢獻,於1964年獲國家
自然科學一等獎;因在量子場論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
果獎一等獎。周光召教授還被美國紐約市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加拿大麥吉
爾大學四所世界知名大學授予榮譽博士;1993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義大利共和國爵士勛
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國傑出科學家」獎,1996年經國際小行星命名
委員會審議通過,將國際編號為3462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周光召星」。他目前是美國科學
院、俄羅斯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捷克科學院、保加利亞科學院、蒙古
科學院、法語區工程師科學院、羅馬尼亞科學院、韓國翰林院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院
院士,是目前中國擔任外籍院士頭銜最多者。
19.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
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
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副教
授、教授,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長、核武器研
究院副院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第4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席,中國工程院首任院長、黨組書記。第8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中共第9屆、
第10屆中央候補委員,11至14屆中央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第9屆全國
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57年從事核反應堆的研究工作,領導設計、建成輕水零功率裝置並開展了堆物理試
驗,跨出了中國自行設計、建造核反應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技術領導
人,負責並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1962年主持編寫的《原子彈裝置科研、設
計、製造與試驗計劃綱要及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對爭取在兩年內實現第一次原子彈爆
炸試驗的目標起了重要作用。參與組織領導中國歷次原子彈、氫彈的試驗,為「兩彈」技
術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以來參與組織秦山核電站籌建和放射性同
位素應用開發研究,80年代後參與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的制定與實施、國防科技發展
戰略研究工作。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22.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
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1960年底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
。1965年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
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
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熱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
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後長期領導並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關
鍵性的理論問題。從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
獎,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92年獲光華獎特
等獎。
8. 中國原子彈之父、兩彈元勛,分別是誰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中國兩彈元勛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人。他們是那一代為祖國科學國防奉獻一生的代表人物。
兩彈精神
向偉人們致敬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工作,那是中國幾代人的奉獻和努力,原子彈之父和兩彈元勛只是他們的代表人物,向這些為祖國繁榮、安定做出畢生貢獻的偉人英雄們致敬。
9. 錢三強作為我國核物理學家,他都有哪些事跡及成就
早年經歷
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
1929年,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同時還聽本科的課程。吳有訓教授的近代物理學、薩本棟教授的電磁學吸引著錢三強。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吳有訓教授的推薦,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所長的手下作助理員,從事分子光譜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學
1937年9月,在嚴濟慈的引薦下,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伊萊納·約里奧—居里夫人,並跟隨化學師葛勤黛夫人做釙的放射源研究,還在約里奧先生主持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研究所學習。
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
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1946年春,錢三強與他的同行合作,經過反復實驗,終於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鈾核特點,而且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導師約里奧驕傲地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
回國任教
1948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6年,錢三強帶領40多名科學工作者在蘇聯實習考察。剛從美國回國的錢學森,也來到蘇聯和錢三強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11日改為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錢三強與劉傑、袁成隆、劉偉、雷榮天等被任命為副部長。他是副部長之中唯一的科學家。聶帥曾經對錢三強說過:「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請你提建議,我們大家商討決定。」
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澤慧),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59年6月26日,蘇聯共產黨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的有關資料及教學模型。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定的新技術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在蘇聯專家撤走後,周光召在國外召集數十名海外專家、學子,聯名請求回國參戰。他們歸國後先後參與主持了理論的研究與實驗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歲生日之際,所研製出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氫彈又爆炸成功。西方媒體推測,法國國家博士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
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9)我國有哪些核物理學家擴展閱讀: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時節,正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大學擔任國文教授的錢玄同,接到了家鄉傳來的兒子出生的喜訊。異常喜悅的錢玄同,給兒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蒼穹」。不難看出,這位父親對兒子寄予了怎樣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個月後,錢玄同就把他和媽媽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親的期望成長。他自幼喜歡讀書,讀不明白就問,四五歲時學會了很多道理和知識。一轉眼,錢秉穹6歲了,他進入北京大學的子弟學校--孔德學校讀書。由於錢秉穹在父親身邊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因此,孔德學校允許他直接讀二年級。
孔德學校是一所注重科學和實踐的新式學校,創辦者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學校除抓德、智、體三育外,還強調美育與勞動,對音樂、圖畫、勞作課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力量較強、陣容整齊,老師們的水平足以勝任更高年級的教學工作。
在這樣良好的學習環境里,錢秉穹奮發上進,學習十分刻苦。雖然他是跳級生,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位居前列。他熱愛體育,還是運動場上的一名健將。他還結交了兩個非常要好的夥伴,小兄弟之間他排行老三。一次,一個體質不如錢秉穹的同學給他寫信,信中自稱「大弱」,而稱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錢秉穹的父親看見了。
他突發奇想:「既然我們提倡新文化,反對復古,主張中國文字朝著大眾化、平民化的方向發展,為何在為子女起名的問題上囿於形式?」於是,錢玄同決定,給錢秉穹改名為「錢三強」,取意「德、智、體都進步」。
經典語錄
1、青少年時期學校老師教給的系統知識,對人的一生來講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識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識主要還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來。
2、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
3、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4、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
5、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
6、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7、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
8、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塌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10.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獎,授予我國氫彈之父,著名核物理學家是誰
於敏老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