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八年級物理浮力計算題的方法
F=pgV,p是水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是排水量,就是物體末入水中的體積,g取10m/s2則
F=0.5N
物體浮在水面上位平衡狀態浮力等於重力,根據G=mg算出質量
物體密度p=m/V
主要代好公式和注意單位一致
⑵ 初二物理的浮力公式有哪些
浮力公式
運用阿基米德定律在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時,應深入理解所運用的浮力公式F浮=ρ液gV排液和求重量公式G=ρgV。兩式從字母看很相似,又有一定的聯系,但兩個式子是有區別的,應當注意幾點:
1.求浮力實際上就是求物體所排開液體的重量。此處ρ液表示液體密度,決不是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V排表示物體所排開的液體(或氣體)的體積,它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體積V。因為物體有漂浮、懸浮和浸沒幾種情況,只有當物體全部浸沒在液體(或氣體)中時,物體所排開的液體(或氣體)的體積才等於物體本身的體積,即V排=V物。假如物體是漂浮的,那麼V排就小於物體的體積V,V排<V物,這時V排+V露=V物。所以,在寫浮力公式時應在F、ρ、V等字母的右下角一定用漢字註明,例如,區別開ρ液與ρ物;V物、V露與V排;G物、G液與G排的意義。
2.從公式F浮=ρ液gV排可以看出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這種液體的體積這兩個因素有關。跟這個物體的密度、體積、形狀、重量,以及這個物體在液體中是否運動等因素無關。若這個物體完全沒入液體中時,它所受浮力的大小不受深度變化的影響。
3.在應用F浮=ρ液gV排液公式時,各物理量一般採用國際單位。密度ρ的單位是千克/米3,g=9.8牛頓/千克,體積V的單位是「米3」。浮力的單位是「牛頓」。
4.計算浮力的大小時,無論物體的外形是有規則的,還是不規則的;無論物體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也無論物體在液體中的狀態怎樣,它所受浮力的大小都可以通過計算排開液體的重量得到。
5.阿基米德定律及其計算式,也適用於氣體。因為在大氣里的物體,它所排開大氣的體積就等於它本身的體積,即V排=V物。因為大氣的密度是不均勻的,隨著高度的增加,則空氣逐漸稀薄,密度減小,在計算時應考慮ρ氣的變化。
浮力測定
根據已掌握的如質量、密度、重量、體積、壓力、壓強、拉力等,可歸納出計算浮力的四種方式:
1.實驗法之一。根據力的平衡原則,從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減去物體在液體中的重量,即得出浮力F浮=G物G視。
2.實驗法之二。根據阿基米德定律F浮=ρ液gV排液計算。
3.對於漂浮在液面或懸浮在液體中的物體,浮力等於物體的重量,即F浮=G物。
4.根據浮力產生的原因,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就是液體對物體的浮力,即F浮=F上-F下。浮體受到的浮力等於物體的下表面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P·S=ρ液ghS(h為物體下表面在液面下的深度)。
浮力計算公式:F(浮)=G(物)=p(液)gV(排)
⑶ 八年級下冊浮力物理公式
F浮=F(下表面)-F(上表面 )
=ρgh2*S-ρgh1*S
=ρgS*Δh
=ρgV
=G排液
當物體懸浮在液體上時(當未受外力時),F 浮=G物
(其中 h2為正方體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1為正方體上表面到水面距離,Δh為正方體之高)
ρ物>ρ液, 下沉 ,G物>F浮
ρ物=ρ液, 懸浮 ,G物=F浮 (基本物體是空心的)
ρ物<ρ液, 上浮,(靜止後漂浮)G物<F浮
ρ物<ρ液, 漂浮,G物<F浮(因為是上浮的最後境界,所以ρ物<ρ液)
ρ物>ρ液, 沉底
⑷ 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的公式 快點、
回答你的問題如下:
八年級物理下冊浮力的公式是:F=ρVg(其中,ρ為液體的密度,單位是kg/m³;V為排開液體的體積,單位是m³;g為重力加速度,單位是N/kg;一般g去10N/kg或9.8N/kg.)
⑸ 八年級下冊物理所有公式,及解釋
物理量(單位) 公式
速度V(m/S) v= S:路程/t:時間
重力G (N) G=mg m:質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 ρ=m/V m:質量 V:體積
合力F合 (N) 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時,F1>F2
浮力F浮
(N) F浮=G物—G視 G視:物體在液體的重力
浮力F浮
(N) F浮=G物 此公式只適用
物體漂浮或懸浮
浮力F浮
(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開液體的重力
m排:排開液體的質量
ρ液:液體的密度
V排:排開液體的體積
(即浸入液體中的體積)
杠桿的平衡條件 F1L1= F2L2 F1:動力 L1:動力臂
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輪 F=G物
S=h F: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體的重力
S: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
h:物體升高的距離
動滑輪 F= (G物+G輪)
S=2 h G物:物體的重力
G輪:動滑輪的重力
滑輪組 F= (G物+G輪)
S=n h n:通過動滑輪繩子的段數
機械功W
(J) 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有用功W有
總功W總 W有=G物h
W總=Fs 適用滑輪組豎直放置時
機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 P=wt
W:功
t:時間
壓強p
(Pa) P=F/S
F:壓力
S:受力面積
液體壓強p
(Pa) P=ρgh ρ:液體的密度
h:深度(從液面到所求點
的豎直距離)
熱量Q
(J) Q=cm△t c:物質的比熱容 m:質量
△t:溫度的變化值
燃料燃燒放出
的熱量Q(J) Q=mq m:質量
q:熱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與重要知識點
一.物理公式
單位) 公式 備注 公式的變形
串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電流處處相等
串聯電路
電壓U(V) U=U1+U2+…… 串聯電路起
分壓作用
串聯電路
電阻R(Ω) R=R1+R2+……
並聯電路
電流I(A) I=I1+I2+…… 幹路電流等於各
支路電流之和(分流)
並聯電路
電壓U(V) U=U1=U2=……
並聯電路
電阻R(Ω) = + +……
歐姆定律 I=
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
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
電流定義式 I=
Q:電荷量(庫侖)
t:時間(S)
電功W
(J) W=UIt=Pt U:電壓 I:電流
t:時間 P:電功率
電功率 P=UI=I2R=U2/R U:電壓 I:電流
R:電阻
電磁波波速與波
長、頻率的關系 C=λν C:
物理量 單位 公式
名稱 符號 名稱 符號
質量 m 千克 kg m=pv
溫度 t 攝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頓(牛) N G=mg
壓強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電流 I 安培(安) A I=U/R
電壓 U 伏特(伏) V U=IR
電阻 R 歐姆(歐) R=U/I
電功 W 焦耳(焦) J W=UIt
電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熱量 Q 焦耳(焦) J Q=cm(t-t°)
比熱 c 焦/(千克°C) J/(kg°C)
真空中光速 3×108米/秒
g 9.8牛頓/千克
15°C空氣中聲速 340米/秒
初中物理公式匯編
【力 學 部 分】
1、速度:V=S/t
2、重力:G=mg
3、密度:ρ=m/V
4、壓強:p=F/S
5、液體壓強:p=ρgh
6、浮力:
(1)、F浮=F』-F (壓力差)
(2)、F浮=G-F (視重力)
(3)、F浮=G (漂浮、懸浮)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7、杠桿平衡條件:F1 L1=F2 L2
8、理想斜面:F/G=h/L
9、理想滑輪:F=G/n
10、實際滑輪:F=(G+G動)/ n (豎直方向)
11、功:W=FS=Gh (把物體舉高)
12、功率:P=W/t=FV
13、功的原理:W手=W機
14、實際機械:W總=W有+W額外
15、機械效率: η=W有/W總
16、滑輪組效率:
(1)、η=G/ nF(豎直方向)
(2)、η=G/(G+G動) (豎直方向不計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熱 學 部 分】
1、吸熱:Q吸=Cm(t-t0)=CmΔt
2、放熱:Q放=Cm(t0-t)=CmΔt
3、熱值:q=Q/m
4、爐子和熱機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熱平衡方程:Q放=Q吸
6、熱力學溫度:T=t+273K
【電 學 部 分】
1、電流強度:I=Q電量/t
2、電阻:R=ρL/S
3、歐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適公式)
(2)、Q=UIt=Pt=UQ電量=U2t/R (純電阻公式)
5、串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4)、U1/U2=R1/R2 (分壓公式)
(5)、P1/P2=R1/R2
6、並聯電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電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電功:
(1)、W=UIt=Pt=UQ (普適公式)
(2)、W=I2Rt=U2t/R (純電阻公式)
9電功率:
(1)、P=W/t=UI (普適公式)
(2)、P=I2R=U2/R (純電阻公式)
【常 用 物 理 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聲速:V=340m/s (15℃)
3、人耳區分回聲:≥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標准大氣壓值:
760毫米水銀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點:0℃
8、水的沸點:100℃
9、水的比熱容:
C=4.2×103J/(kg?℃)
10、元電荷:e=1.6×10-19C
11、一節干電池電壓:1.5V
12、一節鉛蓄電池電壓:2V
13、對於人體的安全電壓:≤36V(不高於36V)
14、動力電路的電壓:380V
15、家庭電路電壓:220V
16、單位換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⑹ 初二物理的浮力怎麼求,公式是F=pvg,問題
就用公式 F浮=ρgV排 計算
⑺ 求8下物理浮力所有公式,要詳細的.以及拓展公式
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
=F向上-F向下
=P向上*S-P向下*S
=ρ液*g*H*S-ρ液*g*h*S
=ρ液*g*(H-h)*S
=ρ液*g*△h*S
=ρ液*g*V排
=m排液*g
=G排液
(1)「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一般作為浮力產生原因,在同步學習(平時的考試)中,考一道填空或選擇。在中考中不常出現,如果出現也只是考一道題。還要注意在最後一道浮力計算題中——不會做時,別忘了想想它。
(2)「F 浮=F下表面-F上表面」與「F浮=ρ液gV排=G排液」的聯系,明白就夠了,不會考。(說的形狀不規則的物體,不好用「F下表面-F上表面」,所以不考。)
(3)「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但這也沒有什麼可「推算」的——直接由阿基米德原理把文字表述變成式子就行了:浮力=排開液體所受重力——F浮=G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
(4)給出沉浮條件(實心物體)
ρ物>ρ液, 下沉 ,G物>F浮
ρ物=ρ液, 懸浮 ,G物=F浮
ρ物<ρ液, 上浮,(靜止後漂浮)G物=F浮
⑻ 初二物理物體浮力的各種計算公式
假設有一正方體沉於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沒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當物體懸浮或漂浮時,F
浮=G物=m物g
說明
(1)h2為正方體下表面到水面距離,h1為正方體上表面到水面距離,Δh為正方體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
的公式推導:F浮=G(物體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
(3)給出沉浮條件(實心物體,如果是空心物體,則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體的平均密度,即物體的總質量除以總體積得到的結果)
對於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上浮
2.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下浮
3.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體),物體懸浮
4.ρ物>ρ液,
沉底,G物=F浮+F杯底對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這是重要前提!),
則:ρ物∶ρ液=V排∶V物。
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變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
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證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種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氣中重力減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彈簧測力計)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沒)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壓力差)
特例:當物體和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即物體下部沒有液體。此時物體沒有受到液體向上的壓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體浸在液體中排開液體的重力等於物體浸在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