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高考物理大綱中1級要求指什麼

高考物理大綱中1級要求指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3 11:43:00

Ⅰ 高考考綱I類要求和II類要求的標準是什麼

高考考綱I類要求和II類要求的標準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

依據考試大綱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和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一.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
1獲取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圖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對獨立的文字資料、圖和表的引文或說明、題干中的限定或提示,顯見文字信息不只是給出解題基礎材料,還包涵了考查的意圖、內容和方法;圖像信息指地圖、原理圖、統計圖、聯系圖等圖像所提供的符號、注記、數字、圖例等信息;表格信息是指數字資料信息及數字資料的屬性、類別和單位等信息。
2提煉地理信息 在獲取地理信息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對信息進行提煉,明確重要的、關鍵的、次要的、無關緊要的信息。然爾逐條分析,把握它們的內在聯系,從而建立起信息鏈(概念、原理、規律和過程),實現地理信息的整合。
3解讀地理信息 地理學科兼具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性質,綜合性是地理學科基本特點之一,因此地理綜合性信息的解讀,不但要用到相關學科知識,如自然地理要素運動信息的解讀要用到數學和物理的知識,環境污染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的信息解讀要用到化學知識,生態服務和生態系統的信息解讀要用到生物知識,人文現象的形成和發展的信息解讀要用到歷史知識,地理思想(人地關系,可持續發展)的信息解讀要用到政治知識。而且要形成解讀信息的的視角和方法。
二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1.正確建立知識與試題聯系
地理學科高考評價目標與中學地理教學目的都是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掌握學習地理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試卷呈現的方式多樣化,對地理問題的闡述多藉助於閱讀材料、地理數據、表格、地理景觀圖、地理示意圖、框圖等形式來表達。高考試題的形式和內容「萬變不離其宗」,即體現地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地理學的基本思維方法。因而在認識和接受題目形式的基礎上,能迅速地理解題目設置的情境和期望解決的問題,與已具備的知識背景中相關的內容建立准確的聯系。
2.准確地運用知識和信息
理解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評價學生運用知識認識和說明問題的標准。理解能力的評價主要看學生對地理概念、原理、規律和理論的表述狀況,知識運用能力的評價主要看學生能否激活所存儲的已學知識,能否將相關知識遷移到具體情境之中,這樣明顯地表現出個體思維能力。
3.運用知識原理分析問題
文綜考題是有機滲透的(學科內的綜合、熱點問題的綜合、跨學科的綜合),試題針對現實問題整合知識,如生態問題、城市問題、環境問題、社會問題等進行組合,考查學生綜合素質。這就要求學生圍繞新問題、新情境重新整合,體現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與融合。易見,高考重在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作為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除以上兩類要求外,還有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和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Ⅱ 高考物理能力要求

高中物理知識的五大能力要求!

要學好高中物理,必須具備五種能力,即:理解能力、情境想像與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以及實驗能力。

(一)、理解能力

1、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產生的背景。如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在開普勒三定律基礎上產生的。2、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確切含義。如a=F/m以及I=u/R不能理解為簡單數學式。3、掌握物理知識間的相互關系。如運動學和動力學關系,動力學和功與能是從不同角度研究物體運動。4、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成立條件和適應范圍。如電場中對E=F/q(定義式)及E=KQ/r2(點電荷的電場)兩公式的理解等。5、依據對物理概念和規律解釋問題和進行判斷。如緩沖運動、薄膜干涉等物理現象的解釋。

(二)、情境想像與推理能力

所謂情境想像,就是要將物理過程想像成純理想化物理模型。實際實驗中總不能排除干擾或非本質因素,必須藉助思考過程的「純化」或「簡化」想像出理想情景。這種舍棄或簡略稱為舍象思維。舍象主要是邏輯思維,運用特有的邏輯規律,採用分析、比較、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進行嚴格推理過程所得出正確物理規律。如理解伽利略的斜面實驗,將情境想像和推理結合起來。

(三)、分析綜合能力

首先要明確分析的具體目標,即明確研究對象,用什麼物理規律解決問題。其次是首要掌握解答物理問題時常用的分析方法。如分步分析、結構分析、圖解分析、對比分析等方法。第三,進行分析過程中注意幾個問題。以力學為例:1)、分析物理過程。2)、注意受力分析。3)、挖掘隱含條件。4)、注意用能量觀點處理問題。第四,注意分析解決問題的環節與程序。例如力學問題,首先考慮能量轉化,功和能的關系,然後再考慮用動力學原理、牛頓定律。

(四)、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首先要能夠將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如電學中電流輸出功率與內外電阻的關系;速度時間圖象中斜率及面積的意義等。第二,要掌握常用的幾種數學方法:圖象法、極值法、列方程等。特別是用圖象研究和解決物理問題,可使問題變得簡明、直觀。在直線運動、氣體性質、振動和波等章節尤為突出。

(五)、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表現在如下幾點:1、理解實驗的原理和方法。A、為了達到實驗目的需要證明什麼問題,測量什麼物理量。B、依據哪些已知的知識來進行證明和測量。C、測量的方法。2、要具有獨立進行實驗的能力。A、實驗所需要的儀器和器材。B、儀器的使用方法和合理操作規則。C、實驗原理和步驟。3、整理數據和獲得結論。實驗後要對數據進行仔細的分析,計算和處理,作出合理的結論。處理數據要尊重客觀事實,決不能亂湊數據。4、了解誤差的概念。A、知道影響實驗准確度的因素。B、懂得怎樣判斷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Ⅲ 高考選考科目1、4、5什麼意思

題目比較籠統,高考選科要求一般是一門科目到三門科目,有的學校或專業只要求一門科目,但有的院校及專業可能要求兩門或三門科目。

新高考改革中一個主要變化是高考不再分文理科,語文、數學、外語統一考試,然後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選擇科目考試,當然部分省份可能有7門甚至更多選考科目,選考科目就是指的後面從除語文、數學、外語等科目中進行不同科目選擇考試,不再固定理科學理化生、文科學政史地,給考生更多的選擇權利。

(3)高考物理大綱中1級要求指什麼擴展閱讀:

而不同的省份,選考科目要求也不同,目前主要是兩種高考選科模式,一種3+3模式,一種3+1+2模式。

3+3模式:第一個3是語文、數學、英語3門統一必考科目,第二個3為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任意選擇3門進行考試,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山東等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省份採用此模式。(浙江是7選3,還一門技術可選)

3+1+2模式:第一個3也代表語文、數學、英語3門統一必考科目,1代表物理、歷史二選一,2代表從化學、生物、政治、地理中4選2,目前已知的是廣東、湖南、湖北、遼寧、河北、重慶、福建、江蘇等8省市採用3+1+2模式,後續改革的省份估計也是採用3+1+2模式。

Ⅳ 新高考對物理的要求

新高考對物理的要求:你可以選擇考物理,也可以選擇考其他的。因為實行新高考後,物理可以選科。實施新高考後,考生的夏季高考考試成績由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和考生選考的3科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成績組成,即「3+3」。「3+3」科目中,語文、數學、外語為全國統考科目,各科滿分分值為150分,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2次考試機會。納入高考錄取的等級考試科目,由考生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等級考試科目中選擇3科。

Ⅳ 高考考綱中的一級,二級,三級考點指什麼

高考考綱中的分級,一級為一個大考點,二級為大考點中的一個考點,三級是大考點考點中的考點。

高考《考試大綱》分為總綱和各高考科目大綱,包括語文、文科數學、理科數學、漢語、物理、化學、生物、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和英語。

總綱部分提出,高考考試內容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教育體系的要求,以立德樹人為鮮明導向,以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為基本遵循。

(5)高考物理大綱中1級要求指什麼擴展閱讀:

高考考生應在認真閱讀有關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級招委會公布的招生規定後,參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計劃,按有關規定和要求選擇填報學校和專業志願。

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誤造成的後果,由考生本人承擔責任。考生填報志願結束前各級招辦不得將考生高考成績提供給高校。

Ⅵ 今年高考物理和化學.大綱中都說考什麼.佔多少

http://e.qq.com/gaokao/2006gkfxdg.htm
http://e.sina.com.cn/focus/2006gkfxdg/
二、各科的修訂情況

(一)物理

物理學科僅在個別地方做了文字方面的修訂,對能力要求、內容範圍、題型示例均沒有做任何實質性的修訂。

(二)化學

1.將考試內容「一、能力和能力的品質」中的「能力的品質」刪去,這樣與生物和物理取得一致。相應地,刪去本大段最後三行關於思維能力品質的敘述。

2.在原大綱的敘述中「含義」和「涵義」混用,現在一律改為「含義」。

3.將兩處「掌握」的要求層次,改為「理解」。

4.將超出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如縮聚合成樹脂、同系物原理的應用和二氧化硅粉塵等刪去。

5.作了個別文字的修改,使其表述更為准確。

6.題型示例:

理綜《考試大綱》化學試題共40題,在原來的基礎上更換了11題。試題更換的原則是:去掉原《考試大綱》中目前看來已經超綱或偏難、偏陳舊的試題,換上有新意的、來自2005年理綜的全國卷、北京卷,江蘇卷單科卷的試題。

(三)生物

1.關於能力要求的修訂

(1)將原《考試大綱》四個方面的能力要求進行了調整。將原《考試大綱》能力要求的第1條分解為理解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尤其需要提一下的是,把原《考試大綱》第1條中「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觀點解決(注意這里是解決)一些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歸到了新《考試大綱》的第4條「綜合運用能力」中,而「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觀點解釋(注意這里是解釋)一些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的能力」仍然保留在第1條中。將原《考試大綱》中的第4條並入到新大綱「獲取信息的能力」中。

(2)原《考試大綱》只描述了能力要求的具體內容,此次調整把這些具體的要求進行了歸類,歸納成理解能力、實驗與探究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四個方面。

(3)每個能力要求按條目進行了分層次的闡釋,使各能力的要求更清晰。如將實驗能力與探究能力概括為4條,分別從4個角度明確了這一能力的考查要求。

(4)能力要求的內容更具體明確,比如,在實驗與探究能力中,增加了「並能將這些實驗(指生物知識內容表所列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進行綜合的運用」的要求,將原《考試大綱》「能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具體化為「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確認變數、做出假設和預期、設計可行的研究方案、處理和解釋數據、根據數據做出合理的判斷等」。

2.關於考試范圍的修訂

(1)將生物學科的考試范圍以知識內容表格的形式呈現。

(2)調整了部分內容的表述方式。合並了部分條目,如把原《考試大綱》「糖類代謝、脂質代謝、蛋白質代謝」三個條目合並為「糖類、脂質和蛋白質代謝」一個條目,原《考試大綱》遺傳的基因規律下有8個條目,現合並為「基因的分離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兩個條目。這樣使得內容表述更顯簡潔,同時所包含的內容並未減少。

(3)將某些說明類的內容移到表格的「說明」欄目中,比如,原《考試大綱》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條目中,在括弧中註明了具體的細胞器,2006年的《考試大綱》將這些具體的細胞器移到「說明」欄目中。

(4)在「說明」欄中明確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內容。如C4途徑、細胞質遺傳的運用、生物固氮的途徑等。

(5)原《考試大綱》中的實驗「學習微生物培養的基本技術(培養基制備、接種培養等技術)」,教材中介紹了細菌的培養和真菌的培養兩項,但要求學校只選做其中的一項,對於這種類型的實驗生物高考不應作要求,因此刪去。

(6)在細胞器部分恢復了液泡的結構和功能,在植物生命活動調節部分增加了「其他植物激素」的內容。

3.關於題型示例的修訂

題型示例有所調整,從2005年高考理綜考試分省命題省市的試卷中(如北京卷、天津卷)選擇了部分生物試題作為2006年《考試大綱》生物部分的題型示例。

三、考試形式及試卷結構的說明

2006年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考試形式和試卷結構與2005年基本相同。答題方式是閉卷、筆試,考試時間為150分鍾,試卷滿分為300分。

參照中學物理、化學、生物的教學課時數,《考試大綱》規定了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試卷中物理、化學、生物三個學科的內容比例為約40%,36%和24%,2006年《考試大綱》仍然保持了這個比例,該比例基本符合中學三個學科的教學實際,有利於中學按正常的教學課時安排進行教學。

試題的編排方式基本與2005年的試卷相同,仍然按照選擇題在前、非選擇題在後的方式,同一種題型中仍然按照學科內容相對集中的原則進行排列,如選擇題中按照生物、化學和物理的順序排列,非選擇題中按照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順序排列。同一學科的試題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

四、關於題型示例的說明

題型示例的目的是為了讓考生對全國統一高考試題,包括分省命題省市編制的試題的題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和感性認識。這些試題的選取考慮了內容、難度、題型、考查的能力要求、試題的特點等各個方面,力圖比較全面地反映全國高考試題的形式和特點。與以前的《考試大綱》不同的是,2005、2006年《考試大綱》題型示例中的試題不再有易、中、難的說明,主要是考慮到實行分省命題後,各分省命題省市的考生水平不同,對試題難度的界定存在差異,而不能以全國試題的實測難度來界定試題的易中難水平。
回答者:匿名 2-27 17:42

--------------------------------------------------------------------------------

自己看
http://e.sina.com.cn/ex/2005-08-04/1459124359.html
一、修訂的總體情況

1.2006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考試大綱》(以下簡稱「《考試大綱》」)的制訂是在總結全國統一高考命題工作,包括分省命題工作,並廣泛徵求分省命題省市意見的基礎上完成的。

根據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大綱》中的能力要求、考試范圍分學科排列的實際,2006年《考試大綱》的修訂繼續堅持分學科的方式,使能力要求、考試范圍更加符合各學科命題的實際。具體情況參看「二、學科的修訂情況」。

2.在2005年《考試大綱》的基礎上,2006年《考試大綱》把「命題指導思想」更名為「命題要求」,並將「命題要求」的具體內容表述為「要以能力測試為主導,考查考生對所學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要重視對考生科學素養的考查」。這一改動使「命題要求」的敘述更加符合命題實際,進一步明確了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的命題方向,突出了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考查考生知識和能力的具體要求。

3.在2006年《考試大綱》的題型示例部分,增加了一些試題,這些試題除由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制的題目外,還包含了分省命題省市編制的題目,希望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全國統一高考命題,包括分省命題試題的題型情況。

Ⅶ 高考物理山東省的考試大綱

三、物理

(一)能力要求

高考把對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過考核知識及其運用來鑒別考生能力的高低,但不應把某些知識與某種能力簡單地對應起來。

目前,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理解能力 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的確切含義,理解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以及它們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能夠清楚地認識概念和規律的表達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數學表達);能夠鑒別關於概念和規律的似是而非的說法;理解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

2.推理能力 能夠根據已知的知識和物理事實、條件,對物理問題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得出正確的結論或作出正確的判斷,並能把推理過程正確地表達出來。

3.分析綜合能力 能夠獨立地對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狀態、物理過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關條件;能夠把一個較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較簡單的問題,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物理知識綜合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4.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 能夠根據具體問題列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式,進行推導和求解,並根據結果得出物理結論,必要時能運用幾何圖形,函數圖像進行表達、分析。

5.實驗能力 能獨立完成"知識內容表"中所列的實驗,能明確實驗目的,能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論。能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

(二)考試范圍和要求

物理要考查的知識按學科的內容分為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詳細內容及具體說明列在本大綱的"知識內容表"中。

對各部分知識內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在"知識內容表"中用羅馬數字Ⅰ、Ⅱ標出。Ⅰ、Ⅱ的含義如下:

Ⅰ.對所列知識要知道其內容及含義,並能在有關問題中識別和直接使用它們。

Ⅱ.對所列知識要理解其確切含義及與其他知識的聯系,能夠進行敘述和解釋,並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運用。

一、質點的運動

內 容 要求 說明
1.機械運動,參考系,質點 2.位移和路程 3.勻速直線運動、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vt.s-t圖.v-t圖 4.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 5.瞬時速度(簡稱速度) 6.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公式v=v0+at,s=v0t+at2/2,v2-v02=2as.v-t圖 7.運動的合成和分解 8.曲線運動中質點的速度的方向沿軌道的切線方向,且必具有加速度 9.平拋運動 10.勻速率圓周運動,線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圓周運動的向心加速度a=v2/R Ⅰ


















不要求會推導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v2/R

二、力

內 容 要求 說明
11.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物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12.萬有引力定律.重力.重心 13.形變和彈力.胡克定律 14.靜摩擦.最大靜摩擦力 15.滑動磨擦.滑動摩擦定律 Ⅱ








1.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不要求知道靜摩擦因數

三、牛頓定律

內 容 要求 說明
16.牛頓第一定律.慣性 17.牛頓第二定律.質量.圓周運動中的向心力 18.牛頓第三定律 19.牛頓力學的適用范圍 20.牛頓定律的應用 21.萬有引力定律應用.人造地球衛星的運動(限於圓軌道) 22.宇宙速度 23.超重和失重 24.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 Ⅱ

















四、動量、機械能

內 容 要求 說明
25.動量.沖量.動量定理 26.動量守恆定律27.功.功率 28.動能.做功與動能改變的關系(動能定理) 29.重力勢能.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 30.彈性勢能 31.機械能守恆定律 32.動量知識和機械能知識的應用(包括碰撞、反沖、火箭) 33.航天技術的發展和宇宙航行 Ⅱ













Ⅱ Ⅰ
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只限於一維的情況

五、振動和波

內 容 要求 說明
34.彈簧振子,簡諧振動,簡諧振動的振幅、周期和頻率,簡諧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 35.單擺,在小振幅條件下單擺做簡諧振動.單擺周期公式 36.振動中的能量轉化 37.自由振動和受迫振動,受迫振動的振動頻率.共振及其常見的應用 38.振動在介質中的傳播——波.橫波和縱波.橫波的圖象.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 39.波的疊加.波的干涉.衍射現象 40.聲波.超聲波及其應用 41.多普勒效應 Ⅱ















六.分子熱運動、熱和功、氣體

內 容 要求 說明
42.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阿伏加德羅常數.分子的熱運動.布朗運動.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43.分子熱運動的動能.溫度是物體分子的熱運動平均動能的標志.物體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勢能.物體的內能 44.做功和熱傳遞是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熱量.能量守恆定律 45.熱力學第一定律 46.熱力學第二定律 47.永動機不可能 48.絕對零度不可達到 49.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能源的利用與環境保護 50.氣體的狀態和狀態參量.熱力學溫度 51.氣體的體積、溫度、壓強之間的關系 52.氣體分子運動的特點 53.氣體壓強的微觀意義 Ⅰ























七、電場

內 容 要求 說明
54.兩種電荷.電荷守恆 55.真空中的庫侖定律.電荷量 56.電場.電場強度.電場線.點電荷的場強.勻強電場.電場強度的疊加 57.電勢能.電勢差.電勢.等勢面 58.勻強電場中電勢差跟電場強度的關系 59.靜電屏蔽 60.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 61.示波管.示波器及其應用 62.電容器的電容 63.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常用的電容器




















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運動的計算,只限於帶電粒子進入電場時速度平行或垂直於場強的情況

八、恆定電流

內 容 要求 說明
64.電流.歐姆定律.電阻和電阻定律 65.電阻率與溫度的關系 66.半導體及其應用.超導及其應用 67.電阻的串聯、並聯.串聯電路的分壓作用.並聯電路的分流作用 68.電功和電功率.串聯、並聯電路的功率分配 69.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路端電壓 70.電流、電壓和電阻的測量:電流表、電壓表和多用電表的使用.伏安法測電阻 Ⅱ













九、磁場

內 容 要求 說明
71.電流的磁場 72.磁感應強度.磁感線.地磁場. 73.磁性材料.分子電流假說 74.磁場對通電直導線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則. 75.磁電式電表原理 76.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洛倫茲力.帶電粒子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 77.質譜儀,迴旋加速器 Ⅰ












1.安培力的計算限於直導線跟B平行或垂直的兩種情況 2.洛倫茲力的計算限於v跟B平行或垂直的兩種情況

十、電磁感應

內 容 要求 說明
78.電磁感應現象.磁通量.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楞次定律 79.導體切割磁感線時的感應電動勢.右手定則 80.自感現象 81.日光燈 Ⅱ






1、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動勢的計算,只限於L垂直於B、v的情況 2、在電磁感應現象里,不要求判斷內電路中各點電勢的高低

十一、交流電流

內 容 要求 說明
82.交流發電機及其產生正弦交流電的原理.正弦式電流的圖象和三角函數表達式.最大值與有效值,周期與頻率 83.電阻、電感和電容對交變電流的作用 84.變壓器的原理,電壓比和電流比 85.電能的輸送 Ⅱ






只要求討論單相理想變壓器

十二、電磁場和電磁波

內 容 要求 說明
86.電磁場.電磁波.電磁波的周期、頻率、波長和波速 87.無線電波的發射和接收 88.電視.雷達 Ⅰ





十三、光的反射和折射

內 容 要求
說明
89.光的直線傳播.本影和半影 90.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91.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臨界角 92.光導纖維 93.棱鏡.光的色散 Ⅰ









十四、光的波動性和微粒性

內 容 要求 說明
94.光本性學說的發展簡史 95.光的干涉現象,雙縫干涉,薄膜干涉.雙縫干涉的條紋間距與波長的關系 96.光的衍射 97.光的偏振現象 98.光譜和光譜分析.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 、γ射線以及它們的應用.光的電磁本性.電磁波譜 99.光電效應.光子.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 100.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質波 101.激光的特性及應用 Ⅰ















十五、原子和原子核

內 容 要求 說明
102.α粒子散射實驗.原子的核式結構 103.氫原子的能級結構.光子的發射和吸收 104.氫原子的電子雲 105.原子核的組成.天然放射現象.α射線、β射線、γ射線.衰變.半衰期 106.原子核的人工轉變. 核反應方程,放射性同位素及其應用 107.放射性污染和防護 108.核能.質量虧損.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 109.重核的裂變.鏈式反應.核反應堆 110.輕核的聚變.可控熱核反應 111.人類對物質結構的認識 Ⅰ



















十六、單位制

內 容 要求 說明
112.單位制.中學物理中涉及到的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和其它物理量的單位 小時、分、攝氏度(℃)、標准大氣壓、升、電子伏特(eV) Ⅰ 知道國際單位制中規定的單位符號

十七、實驗

內 容 要求 說明
113.長度的測量 114.研究勻速直線運動 115.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116.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17.驗收動量守恆定律 118.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 119.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120.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121.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122.用描述法畫出電場中平面上的等勢線 123.測定金屬的電阻率(同時練習使用螺旋測微器) 124.描繪小電珠的伏安特性曲線 125.把電流表改裝為電壓表 126.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 127.用多用電表探索黑箱內的電學元件 128.練習使用示波器 129.感測器的簡單應用130.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131.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 1.要求會正確使用的儀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錶、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點器、彈簧測力計、溫度表、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 2.要求認識誤差問題在實驗中的重要性,了解誤差的概念,知道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知道用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減小偶然誤差;能在某些實驗中分析誤差的主要來源;不要求計算誤差 3.要求知道有效數字的概念,會用有效數字表達直接測量的結果.間接測量的有效數字運算不作要求

Ⅷ 高考物理的考綱

2011年高考物理考試大綱解讀 及復習建議

第一部分:2011年高考物理考試大綱簡介
一、考試范圍與要求
要考查的物理知識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等部分。鑒於大綱版考試大綱四年未作任何變化,我們認為這一方面說明現行大綱對高中物理學科知識的要求基本合理,也體現了考試中心在課改過渡時期大綱版地區的高考以平穩過渡的為主的思想原則。盡管考試大綱未變,考試模式和出題的套路不變,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還是在不斷滲透,試題求新求變的步伐沒有停止。

二、個人預測:(僅供參考)
高考命題的「五不」原則:不泄密、不出錯、不超綱、不創新、不出彩 。
(1)繼續突出時代特點,反映時代特徵,突出一個「穩」字;
題型、題量、試卷結構基本不變; 突出主幹知識,兼顧非重點知識這一方向不變;
難度系數基本不變;
(2)加大創新力度(強調新課程理念)
① 情景設置: ②信息提供的方式 :

三、新課程高考特點:
新高考命題嚴格依據國家課程標准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要求,不超越各學科課程標准,不超越考試大綱,力求符合中學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既有利於中學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又有利於高等學校選拔人才。

四、高考大綱對知識點的要求
考試大綱中只給出兩個層次:「I級要求」與「Il級要求」。I級為基本要求,包含「了解」、「知道」,能將知識直接加以應用(注意:I級要求不等於沒有計算);Il級為較高要求,包含「理解」、「掌握」,能在實際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判斷等過程中加以運用。

五、試題設計
試題設計將力求突出基礎性,靈活性和開放性,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際,既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又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試題的解答能反映出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法,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知識方面:突出主幹, 穩中有新,穩中有變.
2. 能力方面:堅持能力立意,重視考查運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體現考生思維廣度、 深度及靈活度.
3. 實驗方面:注重考查學生的運用儀器的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
4. 體現「過程與方法」為核心的組合型試題成為計算題的新題型
5.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考查考生的建模能力
6. 試題難度設計合理,有較好的區分度

六、考題呈現和復習要求
考題分析:直線運動
(09年江蘇物理)7.如圖所示,以勻速行駛的汽車即將通過路口,綠燈還有2s將熄滅,此時汽車距離停車線18m。該車加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5m/s2為,減速時最大加速度大小為。此路段允許行駛的最大速度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A.如果立即做勻加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汽車可能通過停車線
B.如果立即做勻加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通過停車線汽車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勻減速運動,在綠燈熄滅前汽車一定不能通過停車線
D.如果距停車線處減速,汽車能停在停車線處
復習建議:
1. 側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理解。
2. 新課標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
3. 培養學生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
4. 習題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具備一定應用數學的能力。

相互作用與牛頓運動規律
(09年安徽卷)22.(14分)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運動員手拉繩索向上攀登,最終點燃了主火炬,體現了殘疾運動員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為了探究上升過程中運動員與繩索和吊椅間的作用,可將過程簡化。一根不可伸縮的輕繩跨過輕質的定滑輪,一端掛一弔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運動員拉住,如圖所示。設運動員的質量為65kg,吊椅的質量為15kg,不計定滑輪與繩子間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當運動員與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上升時,試求
(1)運動員豎直向下拉繩的力;
(2)運動員對吊椅的壓力。
復習建議:
1. 培養學生基本解題思路。
2. 牛頓運動定律是力學的基本規律、力學的核心知識。

曲線運動
09年廣東卷)17.(1)為了清理堵塞河道的冰凌,空軍實施了投彈爆破,飛機在河道上空高H處以速度v0水平勻速飛行,投擲下炸彈並擊中目標。求炸彈剛脫離飛機到擊中目標所飛行的水平距離及擊中目標時的速度大小。(不計空氣阻力)
(2)如圖17所示,一個豎直放置的圓錐筒可繞其中心OO′轉動,筒內壁粗糙,筒口半徑和筒高分別為R和H,筒內壁A點的高度為筒高的一半。內壁上有一質量為m的小物塊。求
①當筒不轉動時,物塊靜止在筒壁A點受到的摩擦力和支持力的大小;
②當物塊在A點隨筒做勻速轉動,且其受到的摩擦力為零時,筒轉動的角速度。
復習建議:
1. 幫助學生建立起合運動與分運動的概念。
2. 滲透曲線運動的研究方法。
3. 重點復習好兩種運動。

七、高考物理大綱復習重點
1.注重雙基和學科主幹知識
基本概念、基本規律仍是新課程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主要考查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並要求深人理解概念和規律之問的內在聯系。學生往往是概念、定義都知道,但一用就出錯。因此,第一輪復習中,就應認真抓好雙基的復習,不留盲點。
2.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下的高考物理試題,都注重與生產、生活密切聯系,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近年來高考物理試題的鮮明特徵之一,就是出現大量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試題,而學生的失分恰恰就集中在這一方面。復習中就應注重培養學生,通過認真審題弄清題目條件,在對題給物理對象、物理過程分析的基礎上,創設物理情景(特別強調畫圖),建立物理模型,然後再根據所學知識進行解答。對此,復習過程中:一是要扎實復習基礎知識,讓學生模仿各種物理模型的建立過程;二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即認真審題、明確對象、運動分析、受力分析、排除干擾、抓住重點、忽略次要因素,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再從物
理想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規律,明確各物理量的變化及相互關系,最後根據合適的規律建立數學關系式求解;三是要引導學生關注物理與生活、生產、科技的聯系,引導他們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用物理知識理解和解釋有關問題。因此,復習課仍要使用多媒體開展教學,仍需要攜帶必要的教具上課。
3.提取信息的能力
若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看,物理解題過程實際上就是所謂的「信息的提取與鑒別」、「信息的分析與重組」、「信息的加工與處理」等階段的組合,而在這些針對「信息」所實施的各種解題操作中,高考試卷及試題的命制格外注重的是「信息的提取」,因為這畢竟是物理解題過程中的第一個步驟。高考物理卷考生感到難是因為題目取材新穎,閱讀速度慢,時間嚴重不足!這與平時的學習關系很大。也與平時的訓練關系很大,由於傳統的填壓式教學,教學中把學生閱讀這個環節壓縮,無論是課本學習材料還是例題講解,在閱讀課本、和閱讀題目上省時間,最終造成考生高考的如此被動。
4.加強計算推理、論證表述、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對推理能力的考查是貫穿在高考各種題型中,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通過不同的題型、不同的情景設置進行考查推理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對論證表述則重在考查能否准確地、簡明地把推理過程表達出來.以鑒別表述能力的高低。復習中要克服學生思維推理過程不合乎邏輯,對受力分析、運動過程分析不予重視,不會用物理語言表述物理過程或物理規律等現象。

八、重視實驗與探究能力的培養
考試大綱的說明》強調:「盡管高考是以紙筆測驗的方式考查學生的實驗能力,但物理高考中的實驗試題非常注意盡可能區分哪些考生認真做過『知識內容表』中的實驗,哪些考生沒有認真做過這些實驗。能獨立完成表中註明「實驗、探究」的內容,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和方法,控制實驗條件.會使用實驗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會記錄、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論,對結論進行一定的分析和評價.能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假設;能制定解決方案,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能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解決問題,包括簡單的設計性實驗.
1. 2009年高考實驗題特點
縱觀2009年理科綜合全國卷Ⅱ物理試題,體現了物理的學科特點,嚴謹而又新意十足,特別是實驗題的設計讓人耳目一新,設計經典而又不落俗套,考查學生是否具有扎實的實驗技能,是否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是否具有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確實讓人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前進的有力步伐 。
2. 試題特點
(1)實驗的設計徹底突破了往年修修補補的傳統
(2)實驗知識的考查仍然立足教材,但立意跳出了限制
(3)實驗命題來源於生活,立足實際
(4)加強了實驗與數學能力相結合的考察
3.重視對基本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培養
從2009年的實驗題目看,實驗所涉及的原理永遠在課本要求的幾個實驗之中.不能盲目地猜題和押題,還是要重視基礎.特別注重讓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原理和方法在題設的條件和情境下,按照題設的要求制定出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設計方案等.不能再局限於幾個實驗的照搬照抄,也不要對經典實驗進行簡單、機械地「改裝」,要開闊思路,在課堂上利用一些開放性實驗提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多予關注創新型實驗的設計.
4.實驗教學應該重點體現探索過程而不僅僅是呈現結果
新課程的中心理念之一便是改變以往的接受式學習為探究式學習,從這兩年的實驗題目看,連續出現讓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或者設計解決方案,問題非常開放.如果學生只記住了實驗的結論,面對這樣的提問,往往會無從下手,因為他們的腦海中沒有這樣的「標准答案」.在實驗教學中,要真正落實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發現的過程中去,才能培養他們的思維品質,才能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學生是在思考和行動中掌握本領,領會知識的.
5.要關注實驗的拓展練習
如果僅僅局限於讓學生記住幾個實驗,學生在高考時一碰到陌生的題目,很快便會亂了陣腳,不知道知識之間的聯系.如何拓展實驗呢?譬如在練習打點計時器時,可以問學生:利用打點計時器可以解決哪些問題?測量地球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有哪些?讓學生充分討論,找到各自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拓學生視野,為高考中的實驗變形做好充分的准備.
6.實驗學習和物理理論學習應該融為一體
實驗的作用不能僅僅停留在教學的輔助手段的層面上,而應該是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創造物理情景、探索物理規律,實驗過程就是一個學習探索的過程。

九、高三復習建議:
1.抓好復習課的組織教學,樹學生的學習信心,重視情感交流與心理輔導。復習課教學仍應以人為本。學生不是聽課的機器,要注意與學生之問的交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樹立服務意識,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障礙。
2.要關注學生是復習的主體
(1)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
(2)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
(3)及時檢測復習的質量,針對學生反饋的問題,督促他們採取矯正措施。
3.對待試題難度因素的復習策略
根據不同學生能力特長的差異、不同學生高考期望值的差異、不同試題的難度因素的差異採取恰當策略。
(1) 抓有效訓練,根據學情精選習題,控制好習題難度,避免簡單重復。
(2)抓能力培養和應試指導,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動筆去做,切實克服以教代學的現象。
(3)抓試題研究,及時反饋學生的答卷情況,爭取做到試卷講評不隔天。
(4)抓邊緣生。
(5)抓常規訓練,發揮作業批改和矯正作用,減少高考因「筆誤」而丟分。

第二部分:2010年高考理綜物理後期復習建議
一、考生反映出的問題:
1. 對基礎知識理解不到位;
例1(09北京)下列現象中,與原子核內部變化有關的是
A.α粒子散射現象
B.天然放射現象
C.光電效應現象
D.原子發光現象
例2圖中EF、GH為平行的金屬導軌,其電阻可不計,R為電阻器,C為電容器,AB為可在EF和GH上滑動的導體橫桿。有均勻磁場垂直於導軌平面。若用Il和I2分別表示圖中該處導線中的電流,則當橫桿AB
A.勻速滑動時,Il=0,I2=0
B.勻速滑動時,Il≠0,I2≠0
C.加速滑動時,Il=0,I2≠0
D.加速滑動時,Il≠0,I2≠0

例3: 如圖所示,固定容器及可動活塞P都是絕熱的,中間有一導熱的固定隔板B,B的兩邊分別盛有氣體甲和乙。現將活塞P緩慢地向B移動一段距離,已知氣體的溫度隨其內能的增加而升高,則在移動的過程中,C
A、外力對乙做功;甲的內能不變
B、外力對乙做功;乙的內能不變
C、乙傳遞熱量給甲;乙的內能增加
D、乙的內能增加;甲的內能不變
2、對典型的物理過程模型落實不到位;
例1: 在光滑水平地面上有兩個相同的彈性小球A、B,質量都為m。現B球靜止,A球向B球運動,發生正碰。已知碰撞過程中總機械能守恆,兩球壓縮最緊時的彈性勢能為Ep,則碰前A球的速度等於
例2: (06北京卷)如圖所示,勻強磁場的方向垂直紙面向里,一帶電微粒從磁場邊界d點垂直於磁場方向射入,沿曲線dpa打到屏MN上的a點,通過pa段用時為t。若該微粒經過p點時,與一個靜止的不帶電微粒碰撞並結合為一個新微粒,最終打到屏MN上。兩個微粒所受重力均忽略。新微粒運動的 (D)
A.軌跡為pb,至屏幕的時間將小於t B.軌跡為pc,至屏幕的時間將大於t
C.軌跡為pb,至屏幕的時間將等於t D.軌跡為pa,至屏幕的時間將大於t

例3: 如圖所示,輕桿的一端有一個小球,另一端有光滑的固定軸O。現給球一初速度,使球和桿一起繞O軸在豎直面內轉動,不計空氣阻力,用F表示球到達最高點時桿對小球的作用力,則F
A.一定是拉力 B.一定是推力
C.一定等於0 D.可能是拉力,可能是推力,也可能等於0
在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是一個典型的物理過程,同時解決這類問題一般又需要將牛頓運動定律與機械能守恆定律綜合運用,因此是一個高考命題的高頻點。
物體在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可以有不同的束縛方式,如繩、桿、軌道或管道等。對於不同的束縛方式,在最高點時有不同的最小速度,在「桿、外軌道、管道」束縛時,最小速度可以為零;在「繩、內軌道」束縛時,最小速度為

3、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程序不規范;
例1: 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R1、R2、R3和R4皆為定值電阻,R5為可變電阻,電源的電動勢為E,內阻為r。設電流表A的讀數為I,電壓表V的讀數為U。當R的滑動觸點向圖中a端移動時
A.I變大,U變小 B.I變大,U變大
C.I變小,U變大 D.I變小,U變小
例2: 蹦床是運動員在一張綳緊的彈性網上蹦跳、翻滾並做各種空中動作的運動項目。一個質量為60kg的運動員,從離水平網面3.2m高處自由下落,著網後沿豎直方向蹦回到離水平網面5.0m高處。已知運動員與網接觸的時間為1.2s。若把在這段時間內網對運動員的作用力當作恆力處理,求此力的大小。(g=10m/s2)
從h1高處下落(①→②),
剛接觸網時速度的大小v1= (向下);
彈跳後到達的高度為h2(④→⑤),
剛離網時速度的大小v2= (向上)。
與網接觸的過程(②→④)

運動員的加速度 a =

4、對物理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細致審題便放棄;
例1: 電視機的顯像管中,電子束的偏轉是用磁偏轉技術實現的。電子束經過電壓為U的加速電場後,進入一圓形勻強磁場區,如圖所示。磁場方向垂直於圓面;磁場區的中心為O,半徑為r。當不加磁場時;電子束將通過O點而打到屏幕的中心M點。為了讓電子束射到屏幕邊緣P,需要加磁場,使電子束偏轉一已知角度θ,此時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應為多少?
例2: 原地起跳時,先屈腿下蹲,然後突然蹬地。從開始蹬地到離地是加速過程(視為勻加速),加速過程中重心上升的距離稱為「加速距離」。離地後重心繼續上升,在此過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離稱為「豎直高度」。現有下列數據: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離」d1=0.50m,「豎直高」h1=1.0 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離」d2=0.00080m,「豎直高度」h2=0.l0m。假想人具有與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離」仍為0.50m,則人上跳的「豎直高度」是多少?
5、考場上時間利用率低下。
(1)會的題慌亂中完成,不能保證會的題不失分
(2)不會的題盲目亂寫,瞎耽誤時間
(3)答題——檢查沒有章法,重復使用時間
(4)改錯方法不得當

二、第二輪復習的幾點建議
第二輪復習大體安排
時間:3月至5月中旬,大約兩個月時間
任務:
(1)查漏補缺:針對第一輪復習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的復習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一步強化規范解題的訓練。
(2)知識重組:進行專題綜合訓練,形成知識網路。
(3)提升能力:一是提升規范解題能力,二是提高實驗操作能力。
注意事項:
(1)不要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要做重點知識要重點復習;
(2)不要盲目拔高,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訓練;
(3)不要迷信市面上的各種復習資料,而要以第一輪復習中學生暴露的問題為切入點做好妥善安排。

建議一:突出重點,狠抓主幹知識的復習不動搖;
1、中學物理主幹知識:
力學:
(1)力與物體的平衡;
(2)牛頓運動定律與運動規律的綜合應用;
(3)動量守恆定律的應用;
(4)機械能守恆定律及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
電和磁:
(1)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
(2)有關電路的分析和計算;
(3)電磁感應現象及其應用。
2、強化學科內主幹知識的綜合復習與訓練,建立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形成知識網路:
總體來看,第二輪的復習要做好四個方面的綜合:
一是力學內綜合; 二是電學內綜合; 三是力與電磁的綜合; 四是實驗的綜合。
力學中可進行如下專題復習:
(1)力與物體的平衡;(2)牛頓定律與勻變速直線運動;
(3)能量和動量; (4)曲線運動與萬有引力; (5)振動和波動等。
電磁部分可進行如下專題綜合復習:
(1) 帶電粒子在電場、磁場中為模型的電學與力學的綜合:
①利用牛頓定律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解決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
②利用牛頓定律與圓周運動向心力公式解決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
③用能量觀點解決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
(2)電磁感應現象與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綜合,用力學和能量觀點解決導體在勻強磁場中的運動問題;
(3) 串、並聯電路規律與實驗的綜合,
①通過粗略的計算選擇實驗器材和電表的量程,
②確定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法,
③確定電流表的內外接法。
每個專題中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知識結構分析: (2)主要命題點分析: (3)方法探索:
(4)典型例題分析: (5)配套訓練:
例專題復習:
牛頓定律與勻變速運動
一、知識結構
1、基本概念:質點、勻變速直線運動、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位移等
2、基本規律: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三個規律及三個推論;
(2)牛頓三定律;
(3) 平拋運動的規律;
3、勻變速運動是加速度恆定不變的運動,從運動軌跡來看可以分為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勻變速曲線運動。
4、從動力學上看,物體做勻變速運動的條件是物體受到大小和方向都不變的恆力的作用。勻變速運動的加速度由牛頓第二定律決定。
5、原來靜止的物體受到恆力的作用,物體將向受力的方向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和初速度方向相同的恆力,物體將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和初速度方向相反的恆力,物體將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若所受到的恆力方向與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就做勻變速曲線運動。

二、主要命題點分析:
(1)力學中質點在恆力作用下的運動: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三個規律、三個推論、打點計時器紙帶的處理等);
②勻變速曲線運動——平拋運動(概念、特點、運動規律、兩點討論)。
(2)帶電粒子在勻強電場中的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類平拋運動等。
(3)通電導體在磁場中運動:安培力作用下的運動問題。
(4)電磁感應過程中導體的運動等。

三、方法探索
1、常用方法:
(1)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①確定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
②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進行正交分解;
③由牛頓運動定律和物體的運動狀態建立方程(可能既有動力學方程,也有運動學方程);
④求解方程並對結果進行討論。
(2)運用動能定理求解力學問題的基本步驟和方法:略
2、特殊問題的特殊方法:
(1)坐標系下圖象問題的處理方法和步驟:
①弄清坐標軸的物理意義及物理量的單位;
②找出圖象中的特殊點、線、面及其對應的物理過程或物理意義;
③由特殊點的坐標建立相應的物理規律(方程);
④求解並討論。
(2)特殊的運動:
①勻減速直線運動至靜止:逆推法——當成是初速度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來處理。
②初速為0的勻加速,某一時刻開始勻減速至靜止:
③臨界問題的理解和分析。
從04年與05年的兩道高考題說起:
05年全一23題:(原地起跳問題,題略)
04年全一25題:(抽桌布問題,題略)
共同點:同一類運動模型的研究:初速度為零——勻加速——勻減速——未速度為零。要說有區別,那就是05年的情境設置要簡單,所涉及和應用的物理規律要更少一些。這類運動問題非常重要,特點非常明顯(中間特殊點)
一種典型的運動模型:
物體自A點由靜止出發作勻加速直線運動,至B點突然改為勻減速度直線運動,至C點停止運動。
設AB、BC段物體的加速度、位移、運動時間分別為a1、 s1 、 t1、 a2 、s2、t2;物體通過B點時的速度大小為V,則可將物體的運動看成兩段初速度都為0的勻加速度直線運動。於是有:
a1 t1= a2 t2=V ① a1s1=a2s2 =V2/2 ②
s1 /t1 =s2/t2=V/2 ③ VAB=VBC = VAC=V/2 ④
變形題型:
例1:一長途公共汽車從車站出發作勻加速直線運動,突然發現少了一名乘客,司機於是剎車使車作勻減速直線運動停下來等這名乘客。整個過程歷時10秒,車發生位移15米,求車運動過程中的最大速度。
例2:一物體從靜止出發以加速度a1作勻加速直線運動,經過一段時間,突然改為以加速度a2作勻減速直線運動,直至靜止。全過程中位移為S,求運動全過程所用的時間。
例3:一物體從靜止出發以加速度a1作勻加速直線運動,經過一段時間,改為勻速直線運動,後改為以加速度a2作勻減速直線運動,直至靜止。全過程中位移為S,求運動全過程所用的時間的最小值。

Ⅸ 高考考綱中一類 二類要求是什麼

高考考綱中:Ⅰ類、Ⅱ類指的是該知識需要掌握的程度,是需要了解即可,還是需要掌握,並能夠熟練運用:
Ⅰ類指的是對知識的識記與了解,不需要深人理解,如語文的閱讀課文。
Ⅱ類指的是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並能熟練運用,如化學的主要章節的方程式。

Ⅹ 高中物理知識大綱

物理復習中要實現"知識立體化"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大綱要求,突破教材原有的章節順序,根據知識成分、結構以及它們的內在聯系,巧妙地把知識進行重新梳理和組織,從全貌到單個、從外延到內涵、從理解到掌握,以便靈活運用,形成多層次的知識立體感;二是精心設計具有單項針對性和綜合運用性的立體習題,適時檢查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訓練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知識立體模型,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

1.第一方面:形成知識立體模型

復習中使學生形成立體模型,主要是採用分析比較、歸納演繹、滲透聯想等思維方法,在尊重知識發展規律和相互依存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以下三個程序:

(1)分析知識的內在聯系,抽出知識主線組成主骨架。

分析現行高中物理教材,它構成的知識體系的主骨架是三條主線:一是力和運動;二是沖量和動量;三是功和能。如果有目的地按這三條主線去安排復習教材,組織討論,尋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發展,就容易把握住知識的主要方面。

例如功和能,可以根據:教材中哪些部分含有功和能的概念?哪些規律是功和能的運用和發展?從同一信息來源出發沿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學等不同方向去分析探索,明白功和能在各部分知識中的主導作用,使其自然地把握住功和能這條主線。

一旦理解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識主線,就會有的放矢地去認識現象,掌握規律,鞏固舊知識,啟迪新知識。這實際上是掌握了探求問題的真諦的金鑰匙。

(2)圍繞知識主線,歸納演繹主要知識,形成知識經絡。

知識主骨架形成後,就應因勢打開思路,根據知識主線去演繹各知識單元的主要知識形成經絡。如力學知識單元,它主要是由於作用的瞬時效應(牛頓第二定律)、時間積累效應(動量定律)、空間積累效應(動能定理)和兩個守恆定律(動量守恆、機械能守恆)組成經絡,這可用力和運動作基礎,如以下層層歸納演繹:

力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物體只要受到力的作用就立即產生加速度,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瞬時比例關系,用牛頓第二定律來表達,即:∑F=ma

如將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相結合,就得牛頓第二定律的另一種表示形式:

∑F=ΔP/Δt

從而得到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F·Δt=ΔP

即:物體受合外力的沖量等於物體動量的增量,它表示了力對作用時間的積累效應。

如僅僅是物體1與物體2之間發生相互作用,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知:

F1、2=-F2、1

若物體相互作用時間為t,對每個物體則有:

F1、2=Δp2/t F2、1=Δp1/t

對兩個物體組成的物體系有:

Δp2=-Δp1

得:P1+P2=P1′+P2′

即:相互作用的物體組成的系統,若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這就是動量守恆定律。

如果用牛頓第二定律與運動學公式相結合還可演繹出另一種表達式:

又得到動能定理表達式:W=ΔEk

即:所有力(包括重力、彈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代數和等於物體動能的增量,表示了力作用的空間積累效應。

若物體組成的系統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其它力不做功(或它們做功的代數和為零),按動能定理又得機械能守恆定律等等。

從上可以看出,通過知識主線演繹形成的知識經絡,實現了對知識的理解由部分向整體,由粗向細逐步過渡的過程。花的時間少而收效大。

(3)把主要知識縱橫滲透到各個部分完成知識立體模形。

知識的"主骨架"和"經絡"形成後,繼續分析知識的發展規律和相互依存關系。通過"搭橋"、"攀越"、"解惑'等手法把主要知識滲透到各個部分,從多角度運用知識,完成知識立體雛形。

如力學知識經絡中的力作用瞬時效應(牛頓第二定律),它是解決動力學問題的橋梁。對它的滲透可作如下引導:

∑F決定物體運動的加速度a和運動性質:

∑F=0時,a=0,物體處於平衡狀態,要麼靜止,要麼做勻速直線運動。

②當∑F=恆矢量時,a=∑F/m為恆矢量,物體做勻變速運動。如∑F的方向與初速v0的方向呈現夾角為θ時,可出現以下幾種不同形式的勻變速運動:

v0=0,勻加速直線運動,如自由落體;

v0=0,θ=0,勻加速直線運動,如豎直下拋運動;

v0≠0 ,且θ=180°,勻減速直線運動,如豎直上拋運動;

v0≠0,且θ=90°,勻加速曲線運動,如平拋運動;

v0≠0,且0°<θ<90°,勻加速曲線運動,如斜下拋運動;

v0≠0,且90°<θ<180°,勻減速曲線運動,如斜上拋運動。

③當∑p為變矢量時,a也為變矢量,但仍滿足a=∑/m(即時值)。

a.∑F的大小不變,方向始終與v的方向垂直,質點做勻速圓周運動。b.∑F的大小與對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反,即:∑F=-kx,則質點做簡諧振動。

由此看出:通過上述的滲透,不但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新的飛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整體,而且又激發了研究問題的興趣,培養了思維能力。

2.第二方面:強化知識立體模型

要在頭腦中建立扎實的知識立體整體並不是容易的,這不但要能對知識理解透徹,掌握堅實,而且還要能順利地靈活運用知識,提高各種技能,因此,在建立知識立體模形中,必須科學地進行多層次的訓練,強化知識立體模型,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兩項工作:

(1)"立體性"作業訓練。

1)依據知識元素本身的"立體化",進行單項題組練習,以使對知識的內部成分結構,對知識全貌進行認識和應用。

例如"功"這個概念可進行如下題組練習:

①功所表示的物理實質是什麼? 1焦耳所表示的意義是什麼?

②用相同的力推動物體沿著力的方向移動同樣的距離s,在下列幾種情況下:A光滑的水平面上;B、在粗糙的水平面上;C、在粗糙的斜面上。這個力做的功是:

a)在A種情況下多;b)在B種情況下多;c)在C種情況下多;d)同樣多。

(檢查目的:強調決定功的因素,一個力做功的值只由這個力的本身大小、受力者的位移的大小以及力和位移的夾角決定,與其它因素無關。)

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斜面長5米、高3米,在斜面上放一個質量為2千克的物體,物體與斜面間的摩擦系數為0.2,用30牛頓的水平力F把物體沿斜面推上4來,求在這過程中推力、重力、斜面對物體的彈力以及物體對斜面的摩擦力所做的功。

(目的:a、進一步強化決定功的因素和由力和位移夾角決定正負功。b、明確研究對象;即:力對物體做了功,必須是受力物在力的方向上要有位移。)

④一個物體做圓周運動,在它受的諸力中有一個大小、方向都恆定的力F,在物體轉一圈的過程中,力 F做的功是多少? 如果它所受的力中有一個大小不變、方向總在圓的切線上的力F′,在它轉一圈的過程中 F做的功是多少?如果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它受諸力的合力做功是多少?(圓周運動的半徑為R)

(目的:強調用F·scosθ求功的條件:只有F恆定不變的情況下才能用F· scosθ,求F的功,否則只能用分段求積或利用能量變化來求功。)

通過上述立體題組的訓練,可對功的內涵、外延都加深理解,完成宏觀立體中知識元素本身的微觀立體化。

2)圍繞知識元素在宏觀模型中的作用和與其它知識的聯系進行綜合練習,實現知識遷移,強化知識的宏觀立體。如下題:

有一迴路豎直放在勻強磁場中,磁場方向垂直迴路所在的平面由里往外,AC導體可沿軌道自由滑動不分離,如圖所示。迴路電阻除R<

閱讀全文

與高考物理大綱中1級要求指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