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牛頓指引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學

牛頓指引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學

發布時間:2022-07-24 11:41:45

『壹』 牛頓對於物理學的所有貢獻

牛頓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物體運動的三個基本定律(牛頓三定律):
第一定律(慣性定律)
任何一個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或受到的力平衡時(Fnet=0),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第二定律
1)牛頓第二定律是力的瞬時作用規律。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逝。 (2)F=ma是一個矢量方程,應用時應規定正方向,凡與正方向相同的力或加速度均取正值,反之取負值,一般常取加速度的方向為正方向。 (3)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用牛頓第二定律處理物體在一個平面內運動的問題時,可將物體所受各力正交分解,在兩個互相垂直的方向上分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分量形式:Fx=max,Fy=may列方程。牛頓第二定律的六個性質(1)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2)同體性:F合、m、a對應於同一物體。 (3)矢量性: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物體加速度方向由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決定。牛頓第二定律數學表達式∑F = ma中,等號不僅表示左右兩邊數值相等,也表示方向一致,即物體加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外力方向相同。 (4)瞬時性:當物體(質量一定)所受外力發生突然變化時,作為由力決定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要同時發生突變;當合外力為零時,加速度同時為零,加速度與合外力保持一一對應關系。牛頓第二定律是一個瞬時對應的規律,表明了力的瞬間效應。 (5)相對性:自然界中存在著一種坐標系,在這種坐標系中,當物體不受力時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這樣的坐標系叫慣性參照系。地面和相對於地面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可以看作是慣性參照系,牛頓定律只在慣性參照系中才成立。 (6)獨立性:作用在物體上的各個力,都能各自獨立產生一個加速度,各個力產生的加速度的失量和等於合外力產生的加速度。適用范圍(1)只適用於低速運動的物體(與光速比速度較低)。 (2)只適用於宏觀物體,牛頓第二定律不適用於微觀原子。 (3)參照系應為慣性系。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詳見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達式F=-F'
第三定律
(F表示作用力,F'表示反作用力,負號表示反作用力F'與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這三個非常簡單的物體運動定律,為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對其他學科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一定律的內容伽利略曾提出過,後來R.笛卡兒作過形式上的改進,伽利略也曾非正式地提到第二定律的內容。第三定律的內容則是牛頓在總結C·雷恩、J·沃利斯和C·惠更斯等人的結果之後得出的。 牛頓是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他在1665~1666年開始考慮這個問題。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是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上發表的。1679年,R·胡克在寫給他的信中提出,引力應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地球高處拋體的軌道為橢圓,假設地球有縫,拋體將回到原處,而不是像牛頓所設想的軌道是趨向地心的螺旋線。牛頓沒有回信,但採用了胡克的見解。在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以及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上,他用數學方法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把地球上物體的力學和天體力學統一到一個基本的力學體系中,創立了經典力學理論體系。正確地反映了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宏觀運動規律,實現了自然科學的第一次大統一。這是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次飛躍。 牛頓指出流體粘性阻力與剪切率成正比。他說:流體部分之間由於缺乏潤滑性而引起的阻力,如果其他都相同,與流體部分之間分離速度成比例。現在把符合這一規律的流體稱為牛頓流體,其中包括最常見的水和空氣,不符合這一規律的稱為非牛頓流體。 在給出平板在氣流中所受阻力時,牛頓對氣體採用粒子模型,得到阻力與攻角正弦平方成正比的結論。這個結論一般地說並不正確,但由於牛頓的權威地位,後人曾長期奉為信條。20世紀,T·卡門在總結空氣動力學的發展時曾風趣地說,牛頓使飛機晚一個世紀上天。 關於聲的速度,牛頓正確地指出,聲速與大氣壓力平方根成正比,與密度平方根成反比。但由於他把聲傳播當作等溫過程,結果與實際不符,後來P.-S.拉普拉斯從絕熱過程考慮,修正了牛頓的聲速公式。

『貳』 如何學好物理

物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如果把它學好了,考試是很容易拿高分的,因為作為自然科學,考試的題目往往都是客觀題,即答案唯一。記得曾經在高中的時候我的數理化經常拿到滿分。要如何學好這么學科呢。簡要談一談我的經驗:
總體來說,你要知道要學好理科學問,一定要把理解放在首位,它不像文科類學科,背一背就可以了,它靠背過是沒有用的,一定要理解!!!既然你的化學生物能夠理解,相信只要你認真學,物理也會很容易理解的。如果有什麼不懂的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可以問同學,也可以問老師。要知道在高中,老師就是拿來用的,你不用白不用,一定要充分利用老師的資源,不懂就要問,要敢於「不恥下問」。
現在讀大四了,對於以前學過的知識有些模糊了,不過還是在這和你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高中的物理一共主要包括這么幾個部分:
一、力學
這是物理學的重點所在,在這部分,你主要掌握這些知識:會受力分析,再就是幾個典型的力:摩擦力,萬有引力(關於天體運動的問題是高考的重點,也是必考題),向心力......力學的重點在牛頓第二定律,聯系運動學,牛頓運動定律,貫徹高中課程的始終,所以一定要明白......再就是幾個定理--動量定理,能量守恆定律,動能定理(這三個定理,無論在宏觀還是在微觀粒子方面都是適用的,也是高考必考的重點)
二、熱力學
這一部分主要掌握熱力學幾個定律即可
三、電磁學
這一部分是可以與力學相提並論的,相當的重點,高考最少要出兩到三個大題,主要弄明白這么幾個問題: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這三個方面考試的時候往往都會涉及,其中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一般會考試驗;其他兩個問題一般都會考,而且很重要,有一定難度,不過只要弄明白了,也很簡單。
四、光學
這一部分主要關注一下試驗
五、原子物理
這一部分牽涉愛因斯坦相對論,聚變和裂變......一系列理論知識,了解一下,關注一下我國高端物理技術最近的成就等等....
當然三言兩語也不能夠贅述高中的所有,上面只是提到了一些重點,希望你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也能夠找出重點,有的放矢。
最後,強調一點,既然選擇學理科,有一點一定要做到,就是一定要多做題,要明白做題的目的為何,是要找知識盲點,然後從做錯的題目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總結,不斷進步,直到達到遇到什麼題到能到順利正確解出,這就是所要達到的目標。記得在高中我曾經做過無數的數理化的題目,等臨近高考,可以說該做的題,我基本上都做過,所以基本上不會有我不會做的題。有一句話是我高考復習的座右銘,言之於此,與君共勉:
「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進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沒有什麼,它只是在你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最後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之路。」
Just
trust
yourself!

『叄』 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 指引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學

批判地看待一切真理
對愛自然保持一顆純凈好奇的心

『肆』 怎樣學好物理

輕松學習物理的秘訣——模仿創新法
眾所周知,中學物理學習的中心問題就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學習。物理概念就像蓋房子需要的鋼材、木料、水泥,是基礎,反映的是大量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中最本質的東西。物理定律公式都是由概念出發,通過實驗經過思考而建立的,它們反映了物理過程中概念之間的聯系。只有記住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才能熟練運用它們。那麼,怎樣才能輕松學習並掌握這些物理概念和規律呢?
物理科學與我們的實踐聯系最為緊密。物理現象大量地存在於同學們的周圍,如上課的鈴聲,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天空的彩虹,電燈和電話等,並且,人人時時刻刻都在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著物理學的規律。撬石頭時用杠桿,騎自行車轉彎時身體向「里」傾斜……這一切都給我們學習物理帶來方便。規律具有普遍性,因此可以直接模仿運用。抽象出來的東西是具有本質的普遍意義的東西,它能反復出現在許多物理現象中。例如,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這個定義對所有液體都適用。而且,我們還可以推廣到氣體中使用。
比如說,在高一物理機械能一章,「功率」這個概念的引入,是用功變化的快慢程度來定義的,在學習時,可以與前面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模仿創新。我們在前面學過:「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速度;單位時間內速度變化量→加速度」,由此可以引出:「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功率」。這種建立概念的程序,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同學們也可以自己試一試。
正因為同學們經常和物理現象打交道,在學習掌握其規律(定理、定律)之前,已經有了許多感性認識,對這些感性認識如果能夠正確理解,那對學習物理將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物理學習要重視觀察,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我們從下面三個角度展開討論:
1、從生活中的自然現象上升到理論知識
〖例一〗 鞋底磨損現象
提問:Ⅰ為什麼磨損?Ⅱ怎麼磨損的?Ⅲ磨損的特徵與原因。
方法:觀察與分析
鞋底的磨損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但很少有人去注意它。磨損的原因與物理知識「摩擦」緊密聯系,有一定知識基礎。人走路,著地的那隻腳要向後蹬,很多人都以為鞋底使這是磨損的。通過細心的觀察,考察眾多的人,綜合分析。
其實,腳雖向後蹬,有向後滑的趨勢,但並不向後滑,這時不磨損鞋底,恰恰相反,磨損的過程是在向前邁步擦過地面時發生的。不同的人鞋底磨損的情況是不相同的,有的磨損較均勻,有的偏於腳跟,或偏於某側,這與人的走路習慣有關。從觀察到得出結論的過程就運用了模仿創新。
學習概念時首先要異中求同。例如,我們比較人推車、拉鋸、提水體、壓木板等現象,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有腿、拉、提、壓等現象,以及不直接接觸的物體,如磁鐵與鐵釘、摩擦後的塑料棒與紙屑之間的吸引現象。這些現象表面看起來不同。但是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即都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我們就把它稱為力,從而建立了力的概念。以後,遇到類似的現象可以用力的概念和規律去理解。這樣就簡化了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如果我們善於運用這個方法去研究和學習物理,那麼,厚厚的一本書,我們就覺得越學越薄了。
對稱是物理美的一個重要體現。正電荷與負電荷、電場與磁場與重力場、時間和能量、動量與能量、右手定則與左手定則、汽化與液化、溶解與凝固,等等,體現了自然界的對稱和諧美。我們在學習一方面的概念和規律時,可以很自然地聯想到相反的另一方面。對照起來學習,比較方便和快捷。
學習概念時還要注意同中求異。我們認識事物除了認識他們的共同點外,更重要的是認識他們的不同點。如把一些意義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較,防止發生混淆。
2、注意運用典型的例子學習概念和規律
我們在說明一種思想或闡明某種觀點時,常用舉例論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學習物理時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理解概念和規律方面。
初中物理教材的各章節的知識性內容幾乎都採取了例證的方法。例子是具體、形象化的,規律正是由生活現象中來的,所以,用它們說明問題讓人感到實在,感到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有人只是死記課本中的概念和規律,這樣即使記得很熟,碰到具體問題時不會分析也沒有用,等於什麼也沒有記住。或者回答問題時不做判斷,盲目代入結論。另一種人只是埋頭做題目,基礎知識都不了解,錯了做,做了再錯,越做越糊塗,頭腦里亂七八糟。
你在平時學習時,是否注意運用典型例子來幫助理解概念和規律呢?
既然概念和規律源於例子又回到例子上,我們就應該抓住這一特點,通過實際例子驗證概念和規律,積累典型例子加深理解,提高全面認識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我們在學習物理概念時,要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哪些日常觀念是不科學的,通過多個例子去證明它是錯誤的。從而排除干擾,為記住正確的概念掃清道路。例如下面的例子:
〖例二〗 甲、乙兩人手拉手玩拔河游戲,結果甲勝乙敗,那麼甲乙兩人誰受拉力大?
因為甲勝乙,所以甲對乙的拉力比乙對甲的拉力大。產生上述錯解原因是學生憑主觀想像,而不是按物理規律分析問題。按照物理規律我們知道物體的運動狀態不是由哪一個力決定的,而是由合外力決定的。甲勝乙是因為甲受合外力對甲作用的結果。甲、乙兩人之間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甲、乙兩人身上,因此,他們的拉力一樣大。
所以,生活中有一些感覺不總是正確的,不能把生活中的經驗,感覺當成規律來用,要運用物理規律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曾經犯過錯誤的典型例子,往往可以警示自己,碰到類似問題時,模仿創新,不再或少犯同樣的錯誤。
3、注意結合實踐和應用學習科學知識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深深地植根於浩瀚的實踐之中。所以,要真正學好概念,理解掌握概念,只有通過實踐和應用才能實現。同學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於應用學到的理論去解釋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現象,另一方面要善於「動手」,通過實踐去檢驗真理,雙向聯系,看一看哪些感性認識的結論是對的,哪些不對,在實踐和應用中學習概念。。這是學好物理的金鑰匙。
學習概念時,有意識地聯系實際問題,這是很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具體的考察和計算,結合物理小製作和課外實驗,你不僅可以把所學的只是用到實際中去,加深對許多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會提高你學習物理的興趣,如果你能幫助爸媽解決一些具體問題,他們一定也會高興的。
課外小製作應該是一個模仿創新的過程。主要培養動腦動手能力。製作的取材和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是藝術欣賞的,可以是生活學習實用的,也可以是有趣好玩的。
物理小製作應該考慮物理原理,如自製彈簧秤等。把小製作與學習物理知識結合。不但要去分析它的動作結構原理,還要考慮刻度原理,並積極展開創造性思維,運用模仿創新的方法,如遷移、發散、機制等思維活動,可能觸發靈感,從而進行一些革新或創新。
〖例三〗 有位中學生利用這些現象:
⑴用水銀可以做托里拆利實驗測量大氣壓
⑵水銀裝在U形管中可以製作壓強計
⑶體溫計的准確程度比普通常用溫度計高
他看到體溫計玻璃管中水銀柱很細,從而發明了「高精度水銀氣壓計」,獲
得了青少年創造發明獎。
課外實驗與課外製作有許多相同之處。但課外實驗強調實驗的特點,需要自己找材料,自己探索。因此,課外實驗比課堂實驗更能夠鍛煉人的能力。例如,課本上講過潛水艇,但課本上只有照片和原理圖。在課外我們完全可以用簡單的器材,如膠皮管、玻璃管、空墨水瓶、水槽等,製作潛水艇的模型。

『伍』 怎麼樣學好物理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同時更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很多同學都感到學好物理特別難,尤其是進入高中以後,經常可以聽到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物理難,化學繁,數學作業做不完。"於是就更覺得中學物理非常難學。
物理固然有復雜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們抓住物理學的特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門功課是完全可以學好的。在此,筆者就想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學好中學物理。

一、要善於觀察, 於觀察的過程中學習物理。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現象的科學。這些現象包括力現象,聲音現象,熱現象,電和磁現象,光現象,原子和原子核的運動變化等現象。學習物理的主要任務就要研究這些現象,找出其中的規律,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並使同學們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許多生產和生活現象都是物理現象,要學好物理,就要認真觀察周圍存在的各種物理現象。
觀察首先要廣泛,全面。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的。因而,這些同學往往興趣廣泛,求知慾強,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學習物理時,往往實物感較強,思路較寬,比較容易掌握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從而進行正確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單純地好奇於她五彩斑斕的色彩,而應注意觀察裡面有幾種顏色?為什麼有這幾種顏色?這幾種顏色是如何排列的?為什麼會是著這樣排列的;打開收音機,不應只是單純地聽一聽美妙的音樂,而是看一看裡面有哪些元件?這些元件是怎樣組和的?為什麼通過這些元件可以聽到電台廣播?電台廣播是如何發送的......。勤於觀察,善於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有的放矢,必將打消畏懼物理的心理,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觀察要有針對性。同學們在廣泛觀察的基礎上,應該重視觀察與已學的知識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初中學習了"壓強"這個物理概念,我們就要注意觀察物體間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壓強與作用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象載重拖拉機的履帶;載重汽車的後輪變成四個;刀磨快了才好切東西;以及釘圖釘、縫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應該注意這些日常現象,並能將這些現象與"壓強"這一概聯系起來。久而久之,腦中必然積蓄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觀察還必須目的明確。俗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看到的現象,不應專注它的好看與新奇,而是應當找出這些現象後所隱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規律。例如:紡錘型的圓錐滾輪沿V形軌道向上滾。我們不應被其表面現象所迷惑,滾輪放在斜軌下端是不會自動向上滾的。我們只要知道滾輪向上滾時,重心是不斷下降的,那麼滾輪上坡的道理就會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幣浮在水面上,應該與液體的表面張力聯系起來;看到肥皂泡上五顏六色的花紋,應該與廣的干涉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觀察的目的才算達到了。
我們千萬要忌諱對周圍的一些現象漠不關心,不觀察,不思考,這對學習物理是不利的。其實,物理上許多定律的發現和重大的發明都是源於觀察的基礎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細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的基礎上的。瓦特在燒開水時,觀察到水蒸氣產生的力量推開了壺蓋的基礎上,發明了蒸汽機等。過去一些同學進入中學後往往覺得物理越學越難,這和他們長期困於書本之中,不注意觀察周圍的生活和現象,對一切都漠不關心恐怕不無關系。

二、要重視實驗, 勤於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物理規律。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規律都是從模擬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宋代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說,要獲得知識,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不夠的,還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把知與行、腦與手結合起來。

中學階段,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堂上老師將演示很多的實驗,學生也將做許多分組實驗。對這些實驗,對這些實驗,同學們要認真觀察和分析實驗現象,弄清每個實驗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儀器的性能與使用,明確實驗的步驟。做實驗時,要遵守操作規程,依據步驟,認真實驗,仔細紀錄,通過正確的處理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另外,同學們自己也應盡量創造條件,多做一些簡單的實驗。例如,學習了"重心"這課後,可用不規則的木板通過"懸掛法"找出其重心何在;學習了"摩擦力"這課後,可用向橡皮筋系在木塊上,通過改變放在木塊上物體的質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與重力間的定性關系……,這些實驗對我們掌握物理規律是十分有益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可能都發現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近十幾年,我國中學生在國際上的一些著名的競賽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是一些重要的科技發明與發現卻與我們無緣。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對實驗教學的重視力度還很不夠,還遠遠沒有充分挖掘學生的動手操作潛能。
再有學校組織的特長班、興趣組等也是同學們實踐鍛煉的好機會。
物理學習忌諱不重視實驗,甚至不做實驗,只憑主觀臆斷。這往往會"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作為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大概"、"差不多"、"估計"等等這些詞是不應出現在物理中的。自己親手所做的實驗往往印象是比較深的。通常人們往往認為觸電是與電勢有關的。如果親自做過人體帶電的實驗,發現人體帶上幾十萬伏的電勢也不會觸電,從而知道觸電是由於有電流通過人體而發生的。
不依據實驗,只憑主觀臆斷去學物理知識,這些知識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學們必然覺得這些物理概念與物理知識非常空洞與抽象,必然會覺得物理難學。
三、要勤於思考, 注意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規律,它的規律性很強,單靠死記硬背是學不好物理的,一定要勤於思考,增加理解,掌握其規律。愛因斯坦曾說:"學習知識要勤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這句話正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
勤於思考,首先要善於思考。善於思考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具體的實際中加以培養和訓練。每學過一個概念,要力圖弄清:這個概念是怎麼得來的?如何定義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和其他物理量之間有什麼關系?…… 每學過一個規律,要力圖搞清:這個規律是如何得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是什麼?和其他規律之間有什麼關系?…… 每做一道習題,要力圖搞清:這題描述的是什麼物理現象?物理過程如何?該用哪個規律去解題?…… 只要同學們能夠改變"上課記筆記,復習背筆記,考試全忘記"的機械學習方法,擺脫"為交差而作業"的被動狀態,克服做作業"依葫蘆畫瓢"的做法,勤於思考,善於總結,就一定會由"勤思"而"善思", 由"善思"而"善進",不斷提高我們分析、判斷、推理、歸納和想像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學習物理。
實際學習中,有的同學解題時從容不迫,靈活自如,單刀直入,十分簡潔;有的同學則迷茫混沌,步履艱難,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出的答案卻往往繁雜冗長。剔除學生天資的因素,主要還是"思"與"不思"、"勤思"與"惰思"的原因。俗話說"刀子越磨越鋒利,腦子越用越靈活"。偉大的電學家福蘭克林也曾經說:"用著的鑰匙永遠光亮",正是說明了思考的重要性。相信同學們只要堅持獨立思考,認真理解,物理會越學越輕松。
物理學習切忌張冠李戴。不注意規律的應用范圍和條件,拿起題目就去"套公式、套類型"、"依葫蘆畫瓢",結果往往要出錯。做物理題目要想到它的物理過程,不能把物理題簡單當作數學題去解。
四、要善於總結, 把所學的物理知識、物理規律理解清楚,切忌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各種物理規律總是寓於力學、運動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之中,它們聯系密切又千變萬化。因此,學習物理除了要勤於思考、善於分析外,也要學會總結,提綱挈領,把"厚書"變"薄",又要學會能舉一反三,聯繫到與之相聯系的知識,會將"薄書"變"厚"。這樣,將知識系統化,綱領化,就如同魚網一樣,收的攏,撒得開,張網撒一片,收網幾條線。物理知識必然既然有序,條理分明。
對於每一章的復習,勤於總結,首先要學會寫一個"知識結構小結",可以包括:全章幾個部分?分別講了些什麼?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何?哪些是重點?這章學了那些物理現象、概念、規律、公式?這些規律是如何得來的?各概念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它們與規律之間有什麼關系?…… 知識小結應當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內容准確。小結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文字型、方框圖、表格式、樹型結構等等均是可以採用的。
其實,小結的過程,也是認識再提高的過程。每次認真做完一次知識小結,就如同登上了一個新的高峰,立足高處,俯攬全局,奇景異觀,盡收眼底。經過總結的知識,既易融會貫通,又便於理解和記憶。
物理學習最忌諱的就是對所學的知識一切都模糊不清,各知識點混淆在一起,變成了一鍋粥糊。遇到題目,覺得是這個知識點的,又覺得是那個知識點的,分不清楚,左右為難。現在有些同學覺得拿起題目無從下手,我想大概就在於不善小結,各知識點模糊不清的緣故吧。

五、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在實踐的基礎上學好物理。很多物理知識都來於生產生活,反過來又指導我們改進生產生活。因此 ,我們不應把物理當物理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其知識與實際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可以這么說:作一門純理論來學習與研究,那樣自然就會覺得枯燥無味。如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起來,更能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學習的方法多種多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還需要同學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總結。同學們經過幾年的學習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如能再加上做到上述幾點。我想,學好物理這門學科也將不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陸』 怎樣學好物理

物理是一門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學好物理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同時更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此很多同學都感到學好物理特別難,尤其是進入高中以後,經常可以聽到同學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物理難,化學繁,數學作業做不完。"於是就更覺得中學物理非常難學。
物理固然有復雜性的一面,但是只要我們抓住物理學的特點,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這門功課是完全可以學好的。在此,筆者就想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學好中學物理。

一、要善於觀察, 於觀察的過程中學習物理。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中物理現象的科學。這些現象包括力現象,聲音現象,熱現象,電和磁現象,光現象,原子和原子核的運動變化等現象。學習物理的主要任務就要研究這些現象,找出其中的規律,了解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並使同學們知道和掌握,以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我們知道,我們周圍的世界就是由物質構成的,許多生產和生活現象都是物理現象,要學好物理,就要認真觀察周圍存在的各種物理現象。
觀察首先要廣泛,全面。物理學得比較好的同學,大多是勤於觀察,善於觀察的。因而,這些同學往往興趣廣泛,求知慾強,眼界開闊,見多識廣,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在學習物理時,往往實物感較強,思路較寬,比較容易掌握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從而進行正確的分析。例如,看到彩虹,不是單純地好奇於她五彩斑斕的色彩,而應注意觀察裡面有幾種顏色?為什麼有這幾種顏色?這幾種顏色是如何排列的?為什麼會是著這樣排列的;打開收音機,不應只是單純地聽一聽美妙的音樂,而是看一看裡面有哪些元件?這些元件是怎樣組和的?為什麼通過這些元件可以聽到電台廣播?電台廣播是如何發送的......。勤於觀察,善於提出問題必將使自己對物理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自己去看書,去研究,去探索。這樣有的放矢,必將打消畏懼物理的心理,對物理真正產生興趣。
觀察要有針對性。同學們在廣泛觀察的基礎上,應該重視觀察與已學的知識有關的物理現象。例如:初中學習了"壓強"這個物理概念,我們就要注意觀察物體間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壓強與作用力和受力面積的關系。象載重拖拉機的履帶;載重汽車的後輪變成四個;刀磨快了才好切東西;以及釘圖釘、縫衣服、在沙地上行走等等。都應該注意這些日常現象,並能將這些現象與"壓強"這一概聯系起來。久而久之,腦中必然積蓄了大量的物理現象以及與之有關的物理知識。
觀察還必須目的明確。俗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於看到的現象,不應專注它的好看與新奇,而是應當找出這些現象後所隱藏的物理原因、物理規律。例如:紡錘型的圓錐滾輪沿V形軌道向上滾。我們不應被其表面現象所迷惑,滾輪放在斜軌下端是不會自動向上滾的。我們只要知道滾輪向上滾時,重心是不斷下降的,那麼滾輪上坡的道理就會一下子明白了。另外,看到硬幣浮在水面上,應該與液體的表面張力聯系起來;看到肥皂泡上五顏六色的花紋,應該與廣的干涉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我們觀察的目的才算達到了。
我們千萬要忌諱對周圍的一些現象漠不關心,不觀察,不思考,這對學習物理是不利的。其實,物理上許多定律的發現和重大的發明都是源於觀察的基礎上。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就是建立在仔細觀察蘋果落地這一現象的基礎上的。瓦特在燒開水時,觀察到水蒸氣產生的力量推開了壺蓋的基礎上,發明了蒸汽機等。過去一些同學進入中學後往往覺得物理越學越難,這和他們長期困於書本之中,不注意觀察周圍的生活和現象,對一切都漠不關心恐怕不無關系。

二、要重視實驗, 勤於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掌握物理規律。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規律都是從模擬自然現象的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多做實驗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概念,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宋代詩人陸游曾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絕知此事要躬行。"他說,要獲得知識,僅靠書本上的知識不夠的,還必須我們親身實踐,把知與行、腦與手結合起來。

『柒』 怎樣學好物理(牛頓定律那章節)

這一張一共也就三個定律,物理不好學有個共性,就是在分析理論物理過程時,我們的對象是在一個理想環境下的物體,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經驗會給我帶來錯覺,所以學物理,不管學那一章,尤其是越簡單的章節(例如牛頓定律),一定要去理解公式定理背後的根本意義,千萬不要在理解之前就應用於生活實例,比如牛頓定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這是個抽象的感念,一定要用物理思維去理解,不要聯想生活中簡單案例。

閱讀全文

與牛頓指引我們如何學好物理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