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儲層物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經研究表明,研究區濁積扇砂體的儲集物性主要受沉積作用、成岩作用、埋藏深度和構造活動等因素影響。特別是成岩作用,它直接控制著儲集性能的變化。
(一)沉積作用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沉積作用決定了盆地沉積物的原始性質,包括沉積物的原始孔隙率和滲透率狀況。沉積物進入沉積盆地以後,盆地的水動力狀況控制了碎屑顆粒的形狀、粒度、分選狀況、圓度等,從而控制了岩石的原始孔隙率。砂岩儲集物性和岩性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粉砂岩中泥質含量較高者物性較差。而粒徑較粗分選好的砂岩,泥質含量較少,儲層物性相對較好。這里沉積條件和成因類別直接控制岩性變化。東營凹陷在沙三段及沙四上亞段沉積時期,整個湖盆處於快速的沉陷和擴張時期,在這個時期盆地迅速下沉,同時氣候濕潤,大量淡水攜帶碎屑物質進入湖盆(張海峰等,2005)。研究區處於東營凹陷東部斜坡邊緣地帶其東部靠近物源區,大量碎屑物質在較強水流的作用下直接進入半深湖-深湖環境,以及東營三角洲的快速沉積決定了研究區的濁積砂體的發育,同時也是該類砂體原始孔隙率較低的根本原因。沉積作用對本區濁積砂體儲集性能具體影響主要表現在成岩的物質組分以及沉積相帶對儲層物性的影響,其中岩石的組分與結構是影響儲層物性的最基本因素。
1.岩石組分
影響岩石儲集性能的主要組分有粘土雜基的含量、膠結物的含量和顆粒組分的物理化學性質等。組分對物性的影響表現在一方面岩石中填隙物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儲集物性,另一方面岩石組分通過成岩作用可間接影響儲層物性。
研究表明:研究區目的層段的砂體儲層的物性與粘土雜基含量相關性較小(圖5-27,圖5-28),泥質含量對孔隙度和滲透性的影響較小。
2.沉積微相對物性的影響
沉積相對儲層物性的影響是最基本的,因為不同的相帶發育不同的岩相,不同的岩相具有不同的岩礦組成、不同的岩石結構,岩石結構控制儲層孔隙度的大小,岩礦組分影響儲層的滲透性,而且不同的相帶成岩作用的類型和程度也不一樣,這就必然造成不同相帶的儲層物性的差異,一般地,粒級相對較粗且岩石中填隙物較少,分選好的儲層,其物性較好。
圖5-27 泥質含量與孔隙度的關系
圖5-28 泥質含量與滲透率的關系
研究區主要發育了三角洲-滑塌濁積扇沉積體系、帶補給通道的湖底扇沉積體系。這些濁積扇體中對分布面積較大、微相帶發育齊全的滑塌濁積扇來說,位於中扇位置的辮狀水道的物性最好,岩性以細砂岩和粉砂岩為主,孔隙度平均>20%,一般滲透率>30×10-3μm2;主水道雖然岩性較粗,但是由於泥質含量高,因而物性比辮狀水道微相要差一些;水道間和水道前緣物性一般;外扇泥岩微相物性最差,一般地孔隙度<10%,滲透率<1×10-3μm2。對於分布面積小、微相帶欠發育的透鏡狀濁積砂體來說,只有中間部位物性要好一些,而對於更小一些的濁積岩來說可能整個砂體的物性都很差,以致不能成為油氣的儲集體。但也不排除有的體積不大的「透鏡狀」濁積砂體的分選和磨圓都比較好,儲層物性也相對較好的,這些「透鏡狀」濁積砂體往往是由於三角洲前緣席狀砂直接滑塌而成的。儲層物性的變化直接控制著含油性的好壞,是控制油氣成藏和油層富集高產的主要因素。這就是為什麼研究區有些砂體含油而有些砂體不含油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成岩作用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從岩石薄片、掃描電鏡觀察可知,成岩作用是影響濁積砂體儲層物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包括機械壓實作用、硅質膠結和碳酸鹽膠結作用、溶解作用、高嶺石等自生粘土礦物的形成等(表5-8)。
表5-8 成岩作用對物性的影響
1.機械壓實作用
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加,機械壓實作用越來越強烈,使骨架顆粒排列更加緊密(有些顆粒與顆粒的接觸面上產生壓溶現象),從而降低了砂岩的原始孔隙度。壓實作用貫穿於整個埋藏成岩期。壓實程度隨上覆壓力的增加而增加,但隨著膠結作用影響(抑制壓實作用),壓實作用對儲層影響趨於減少。
2.膠結作用
研究區的濁積砂體中膠結成岩作用普遍存在,其膠結物主要為碳酸鹽礦物、硅質膠結物以及自生粘土礦物等,這些膠結物對儲層物性起到了破壞作用,成為影響該區儲層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於本區處於晚成岩A期階段,早期的泥晶碳酸鹽的溶解和晚期碳酸鹽膠結物的沉澱可同時發生。所以碳酸鹽膠結物主要可見到方解石、白雲石、鐵白雲石、含鐵方解石等。碳酸鹽含量對孔隙度和滲透率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圖5-29,圖5-30)。由圖5-29和圖5-30可以清楚看出研究區目的層段的孔隙度和滲透率隨著碳酸鹽含量的增加是減小的。從碳酸鹽含量分布上看,隨深度的增加大致上是增加,但是增加的趨勢不是很明顯。薄層砂岩較厚層的砂岩含量較高,厚層砂體的頂底及邊緣較中部的含量高。這說明埋藏較深的濁積砂體成岩圈閉是普遍現象。碳酸鹽含量對滲透率的影響總體上也是表現為碳酸鹽含量越高滲透率越低,但是,在滲透率很低時,碳酸鹽含量和滲透率沒有什麼太大的相關性。
圖5-29 萊110井沙四上亞段孔隙度與碳酸鹽含量的關系圖
硅質膠結作用主要表現為石英碎屑顆粒的次生加大現象,石英碎屑顆粒環帶狀加大邊發育,嚴重破壞了原生孔隙。同時研究還發現石英加大現象廣泛存在的同時常伴有長石的強烈溶蝕現象,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了硅質增生的豐度同時也反映了較強的溶解作用和次生孔隙的發育程度。
自生粘土礦物主要為伊/矇混層礦物、自生高嶺石、綠泥石等。伊/矇混層屬有序混層,混層比一般為20%左右,蒙脫石已大量轉化為伊利石,其礦物晶形較差,多以不規則片狀存在於粒間孔隙之中;自生高嶺石含量占粘土礦物的25%~40%,局部可達60%左右,其自形程度較高,晶粒大小不一,多呈星點—鱗片狀或蠕蟲狀充填孔隙,同時,由於高嶺石固著力較弱,在流體作用下易發生遷移,從而易堵塞孔喉;自生綠泥石一般小於10%,其晶體為細小的花瓣狀,多生長於碎屑顆粒表面而使孔隙度減小;另外還有自生伊利石,掃描鏡下觀察呈絲發狀、纖維狀橋式結構,雖然含量較少,但容易堵塞孔喉。
圖5-30 萊59井沙四上亞段滲透率與碳酸鹽含量的關系圖
3.溶解作用
成岩作用中如果說機械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對儲層的物性起到破壞作用的話,那麼溶解作用則對儲層物性起到建設性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儲層物性。由於碎屑顆粒間的雜基和膠結物被溶解,使得研究區碎屑物質間孔喉結構得到大大的改善(圖5-31、圖5-32)。由於本次研究僅限於濁積扇,而研究區部分濁積岩體儲層的滲流條件差,隨著物化條件發生變化,水介質中過量的SiO2、高嶺石等的再次結晶,使得次生孔隙大部分再被充填而使儲層的物性變差。總的來說,溶解作用對研究區儲層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增加了儲層的孔隙度和滲透率。
圖5-31 溶蝕裂縫,永105井2334.35m(正交偏光)×200
圖5-32 膠結物被溶解,永105井2150.6m(正交偏光)×100
(三)埋深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由於本次研究的濁積扇大部分發育在沙河街組的沙三中亞段、沙三下亞段和沙四上亞段,埋藏深度都比較深,一般在2500m 以下。埋藏深度的加深使得該區的目的層段的地層的成岩作用加強,從而也改變了目的層段地層的儲層物性。從研究區的永97井孔隙度和滲透率隨深度的變化(圖5-33,圖5-34)可以看出,孔隙度是隨深度的增加是呈先增加而後減小的趨勢。與孔隙度對應,滲透率隨深度的增加亦呈現出先增加而後減小的趨勢。究其原因,我們發現在碎屑物質被埋藏的前期階段,由於機械壓實作用還不是那麼強烈,該階段的成岩作用以溶解為主,加之構造活動的發育使得一些裂隙逐漸發育,所以在這個階段內儲層的物性得到了改善,孔隙度和滲透率有所增加。但是隨著埋藏深度的加大,機械壓實作用進一步增強,粒間的空隙水被排出,使得溶解作用進一步減弱,而取而代之的是膠結和交代作用的進一步加強。原生礦物(石英等)的次生加大、再結晶使得粒間孔隙減少,儲層的物性遭到破壞,孔隙度和滲透率隨之而減小。
圖5-33 永97井孔隙度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圖5-34 永97井滲透率隨深度的變化的關系
由圖5-33,圖5-34我們也可以看出空隙度和滲透率存在很好的相關性。這意味著孔隙的縮小和喉道的壓縮基本上是同步的,但是仍然存在著差異,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存在微裂縫的影響,另一方面,滲透率除受孔隙度影響外,還受到孔道截面積大小、形狀、連通性以及流體的性能等方面的影響。對孔隙度和滲透率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孔隙度大於10%左右時,其孔隙度和滲透率呈半對數正相關;當孔隙度小於10%時,孔隙度和滲透率之間沒有一定的變化規律。比如砂體邊緣的細相帶,孔隙圖基本上不到10%,滲透率也小於10×10-3μm2,孔隙度和滲透率的關系就很難體現。
(四)構造對儲層物性的影響
1.構造變動劇烈地區易產生裂隙,有利於儲集性能的改善
在構造變動劇烈部位的儲層中,裂隙發育帶主要位於背斜的高點、長軸、斷層上盤及鼻狀凸出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地層的彎曲度大,容易發育張開裂隙。由於裂隙常常成為流體運移的通道,在有酸性水流通的情況下,可引起裂隙附近溶蝕孔、洞的形成,從而改善儲層的性質。
研究區在目的層段沉積時期以強烈的基底沉陷為特徵,伴隨濟陽運動I幕發生,構造運動加劇,整個東營凹陷迅速擴張,沉降加劇。強烈的構造運動不但促使研究區濁積扇體的大量發育,而且對這些濁積扇儲層的儲集性能有了大大的改善。
2.斷裂作用對儲層儲集性能的影響
從整個東辛油田多年的勘探結果看,斷裂發育對儲層孔隙影響較大,斷層的兩盤,因微裂縫發育有利於次生孔隙的發育和油氣的聚集,含油性明顯見好。
東營凹陷在沙四上亞段—沙三中亞段沉積時期,主斷層均處於發育的高峰期,新生斷層大都發育在北部陡坡和凹陷的中央帶及南斜坡。中央背斜帶在沙四上沉積時期開始拱起,造成東營凹陷東半部分化,使民豐窪陷和牛庄窪陷逐漸分異出來;在沙三下亞段—沙三中亞段沉積時期,由於陳南大斷層的活動及古近紀早期塑性地層上拱的共同作用,中央背斜帶進一步向上拱張、斷裂。東營凹陷這些大的控盆斷裂的發育導致研究區(東營凹陷的東部地區)次一級斷裂的大量發育,這些次級小斷裂的發育導致研究區目的層的地層次生孔隙、裂縫的大量發育,從而使得研究區目的層段地層的物性得到很好的改善。
2. 什麼是儲層物性
儲層物性說白了就是儲層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孔隙性和滲透性
3. 物理性質都包含哪些
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是否易融化、凝固、升華、揮發,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實驗前後物質都沒有發生改變。這些性質都屬於物理性質。
如水的蒸發;蠟燭質軟,不易溶於水,一般石蠟成白色;紙張破碎等。不通過化學變化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物理性質。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化學性質。
(3)儲層的物理性質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概念區別
應注意物理變化和物理性質兩個概念的區別。如燈泡中的鎢絲通電時發光、發熱是物理變化,通過這一變
化表現出了金屬鎢具有能夠導電、熔點高、不易熔化的物理性質。人們掌握了物質的物理性質就便於對它們進行識別和應用。如可根據鋁和銅具有不同顏色和密度而將它們加以識別。又可根據它們都有優良的導電性而把它們做成導線用來傳輸電流。
判斷方法
如可燃性、不穩定性、酸性、鹼性、氧化性、還原性、絡合性、腐蝕性、跟某些物質起反應呈現的現象等。用使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方法可以得知物質的化學性質。
例如,碳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加熱 KClO3到熔化,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表明KClO3受熱達較高溫度時,能夠放出O2。因此KClO3具有受熱分解產生O2的化學性質。
參考資料:網路----物理性質
4. 如何理解儲油氣層
在以上儲層實驗測試分析後,對所取得的各項數據分析研究並進行儲層綜合評價。
1.儲層成岩階段的劃分綜合自生礦物、粘土礦物及其混層比的變化,並參考有機質熱成熟度(Ro、TAI、Tmax)、地溫及砂岩孔隙類型等各項指標將碎屑岩儲層的成岩階段分為同生成岩、早成岩、晚成岩及表生成岩四期。早成岩期分為A、B期,晚成岩期分為A、B、C期。它們分別與有機質的未成熟、半成熟、成熟、高成熟及過成熟相對應。而碳酸鹽成岩階段也劃分為同生成岩、早成岩、晚成岩及表生成岩四期(表2—17、表2—18)。
2.孔隙類型判別、次生孔隙成因及預測次生孔隙和油氣分布層段1)孔隙類型在早成岩期(也就是蒙皂石帶)是以原生孔隙為主,其末期(無序混層帶)可出現混合孔隙,而在晚成岩期是以次生孔隙為主。
2)次生孔隙的成因及預測次生孔隙和油氣分布層段我國陸相碎屑岩儲層的次生孔隙是普遍存在的,主要是由方解石、菱鐵礦以及長石的溶解而造成,還有少量次生孔隙是由於暗色礦物(輝石、角閃石、黑雲母)以及方沸石、濁沸石的溶解,使原來較為緻密的岩石產生了次生孔隙。
綜合各油區資料,深部地層中次生孔隙的形成與沉積相帶和泥岩中混層粘土礦物的轉化及脫水過程有密切的關系,它受泥岩層間水脫水時期所控制。次生孔隙的主要分布井段正是泥岩處於突變壓實階段,也就是有序混層帶階段。與此同時,也正是生油岩開始成熟並有烴類的形成階段,因此次生孔隙和油氣的分布往往鄰近於I/S混層有序混層帶。在I/S混層伊利石帶及綠泥石—伊利石帶,由於再膠結作用次生孔隙減少而裂縫開始發育,在裂縫發育處也伴隨有次生孔隙的發育。這時由於地層溫度較高,一
表2—24 儲層分類表
(3)儲層有效厚度的確定,對於不同儲集類型的儲層應分別加以確定。
(4)儲層成岩作用評價。
(5)儲層埋藏的物理條件——壓力和溫度。
(6)油、氣儲量的預測。
5. 岩心是什麼儲層岩石的物理性質包括哪些
先按各知識模塊進行分類復習,如聲學、光學、電學、力學、能量學等知識,這是復習的第一階段,此階段目標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加深理解,然後再對合知識模塊進行整合關聯,加強知識點穿插題型(綜合型)題的訓練,適時進行經驗總結,此為二階段,三階段即為模擬訓練。
先按各知識模塊進行分類復習,如聲學、光學、電學、力學、能量學等知識,這是復習的第一階段,此階段目標主要是鞏固基礎知識,加深理解,然後再對合知識模塊進行整合關聯,加強知識點穿插題型(綜合型)題的訓練,適時進行經驗總結,此為二階段,三階段即為模擬訓練。
6. 油氣儲層地質研究的主要內容
20世紀50年代初期,蘇聯科學院院士密爾欽科曾著有《油礦地質學》,它曾經是我國石油院校的專業課教材,其主要研究內容是,在油氣藏范圍內油氣層的地質問題,最終歸結到油氣儲量計算。1979年,P.A.迪基[3]著有《石油開發地質學》,它是美國塔爾薩(Tulsa)大學的高年級地質學教材,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從沉積環境一直到油氣採收率的提高,涉及面寬,但不夠深入。1983年,由陳立官主編,馬正、程光瑛等[4]參編的《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出版,它是我國自行編寫的第一部地下地質的高等院校教材。全書編寫了鑽井地質、油氣水層的判斷、地層對比、地下構造研究、儲層研究、油氣儲量計算等章節,非常適合中國油氣田的實際情況。1987年,由陳碧珏主編[5]的《油礦地質學》出版,該書是我國石油院校使用的統編教材,它系統介紹了地質錄井、地層測試、油氣水層判識、地層對比、儲集物性、構造研究和儲量計算等內容。上述兩本教材基本奠定了油礦地質的框架。198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德生[6]著有《石油勘探地下地質學》,該書介紹了鑽井地質技術、地下地層和構造的解釋,以及國內外已發現油氣田的評價實例,它作為石油地質勘探技術幹部進修培訓的教材,曾培訓了一批後來的儲層地質專家。
1992年,由裘懌楠、薛叔浩等[7]編著的《油氣儲層評價技術》總結了十多年來國內外的實踐經驗,將儲層評價劃分為單井、區域、開發和敏感性四個部分,提出了評價內容和技術方法。1996年,由吳元燕、徐龍、張昌明等[8]編著的首部《油氣儲層地質》出版,該書從油氣田發現到開發對儲層研究提出的要求出發,從宏觀到微觀、從定性到定量、從描述到評價,建立儲層地質模型,並介紹利用地震、測井、地層測試等資料研究儲層的方法。同年,裘懌楠、陳子琪主編[9]的《油藏描述》出版,這本書雖然屬於中國油藏管理技術手冊,但它從構造、流體和儲層各級非均質性的描述,到油藏地質模型的建立,都分別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特別是針對我國石油地質的特點,突出了陸相儲層和復雜斷塊油藏的描述方法。手冊中附有大量的圖例、表格和常用計算公式,可供實際操作時參考。1997年由唐澤堯主編[10]的我國第一部《氣田開發地質》出版,這本書以我國已投入開發的150個氣田、500個氣藏開發的地質實踐為對象,系統論述了天然氣開發地質理論和開發地質技術,內容包括氣田構造、儲集層、氣田流體、壓力和溫度、氣藏地質特徵、開發地震、地球物理測井、氣層物性測試、氣藏描述和天然氣儲量計算技術。它既具有我國氣田特色,又吸收了現代新理論和新技術,是對我國40年天然氣開發經驗的系統總結。1998年,方少仙、侯方浩[11]出版了《石油天然氣儲層地質學》,該書作為高等學校教材系統地介紹了沉積岩石學特徵、主要物理性質、沉積環境、相及儲集岩發育特徵、儲層孔隙及孔隙結構特徵、儲層在成岩階段發生的成岩變化、儲層形成的控制因素以及儲層的非均質性等。1999年,文獻[12]作者根據多年授課內容並參考了上述教材和專著,編寫了《油氣儲層評價》一書,內容包括了沉積、測井、物性、地震預測、岩溶和裂縫型儲層、儲層建模和儲層模擬等多門學科的先進技術方法,對油氣儲層進行詳細的描述和精確的預測,為勘探布井以及剩餘油分布提供准確的油氣藏地質模型。
上述專著和教材概括了油氣儲層地質所要研究的眾多內容,為油氣儲層地質的歸納和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油氣儲層地質學作為研究生教材的提出來自於生產實踐,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在長期工作中,認識到油氣儲層是勘探開發中的主要研究對象,沒有油氣儲層就沒有一切。在油田現場,最早流行的是儲層的四性對比(即電性、物性、岩性和含油氣性),20世紀80年代,一部分學者提出,儲層地質研究應該以四性研究為中心,而四性研究中應以物性和孔隙結構為核心;另一部分學者則認為,沉積、成岩是形成現今儲層的最重要成因,因此,儲層地質學應以沉積學為基礎。20世紀80年代是油氣儲層地質學迅速發展並得到公認的時期,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將油氣儲層研究提高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三次革命的高度,使一大批石油地質工作者投入到儲層研究的行列,發表了許多優秀的論文和專著,油氣儲層地質研究的學術空氣十分活躍,並一直延續至今。
不論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油氣儲層地質學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油氣藏的構造地質、儲層沉積學、孔隙演化和成岩作用、儲集物性和孔隙結構、測井地質解釋、儲層綜合預測、儲層地質模型、建模和三維可視化表述技術,以及儲層所含流體及其動態特徵等等。它包含了多門學科,並且在儲層解釋中涉及許多工程技術方法,因此,作為油氣儲層地質研究者,不僅要精通地質,而且要懂得有關的工程技術,還需要具有熟練的計算機技術。總之,他應是一個綜合能力很強的地質工作者。
7. 儲層及其分類
在天然狀態下能夠儲存油氣的地層稱為油氣儲集層,因此,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具有儲存油氣的孔隙空間,如孔隙、裂隙和孔洞等;二是溝通孔隙空間的通道,使油氣能夠流動;三是封閉條件,以便在自然條件下油氣不能逸散。儲集層通常按岩性分類,有時也按照孔隙類型或其他特徵來劃分。按岩性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1.碎屑岩儲集層
碎屑岩儲集層包括礫岩、砂岩、粉砂岩等。目前,世界上大約有40%的油氣儲量屬於這一類儲集層。這類儲集層在我國的中、新生代含油氣層系中有廣泛分布。
碎屑岩由礦物碎屑、岩石碎屑和膠結物結合而成。碎屑又可分為顆粒和充填在顆粒間的基質兩部分。最常見的礦物顆粒為石英、長石和雲母。岩石碎屑由母岩的類型決定。基質由顆粒的磨蝕產物 (粒徑一般不大於粉砂級)和粘土礦物等組成。最常見的膠結物是氧化硅、碳酸鹽和各種氧化物。按照類似十進位制和2的幾何級數制標準的碎屑岩粒度分級,見表1-1。其中粉砂和粘土構成通常所說的泥質 (在不同的粒度分級方法中,數值大小有些差別)。根據各粒級顆粒的含量確定岩石名稱時,某一粒級的質量百分數超過一半時,定為主名;質量百分數在10%~25%之間時,稱為 「含」;在25%~50%之間時,稱為 「質」,且 「含」列於 「質」之前。碎屑岩的成分對儲集性質有一定影響,所以碎屑岩定名時,有時把主要碎屑成分加上,例如長石砂岩和石英砂岩等。
碎屑岩的膠結成分、數量及膠結形式,對岩石儲集性都有很大影響。膠結物含量多時,也參加岩石定名。例如,砂岩中鈣質膠結物含量達25%~50%時,稱為鈣質砂岩。
碎屑岩儲集層的礦物成分,首先和碎屑的化學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有關,其次和膠結物的性質有關。化學成熟度愈高,岩石中穩定的礦物———石英含量愈高;化學成熟度愈低,含不穩定的長石、雲母以及岩石碎屑愈多,雜砂岩和長石砂岩屬於這種情況。因此,化學成熟度可以由石英與長石的含量比,或者近似地由鉀含量和放射性來表示。
結構成熟度由基質百分數和分選程度決定。在一定程度上碎屑和粘土的含量是結構成熟度的標志,粘土含量愈低,結構成熟度愈高。
化學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的高低不一定一致,例如有些礫岩表現出很高的結構成熟度,但卻有很低的化學成熟度;有些細砂岩可能是高化學成熟度,卻是低結構成熟度。從油田開發或從測井解釋的觀點,了解這兩種成熟度都是重要的。顯然,成熟度低的儲層,將增加測井資料解釋的難度。
表1-1 常用的碎屑顆粒粒度分級
砂岩中的孔隙以粒間孔隙為主,岩石中孔隙空間所佔的比例取決於顆粒分選程度和粘土含量,即與結構成熟度有關。
2.碳酸鹽岩儲集層
就全世界而言,碳酸鹽岩類型儲層占很大比重,大約有50% 的儲量和60% 的產量來自這一類儲層。常見的碳酸鹽岩按礦物成分可分為石灰岩類和白雲岩類,中間也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碳酸鹽岩的成因類型很多,因此儲集層的孔隙類型也比較復雜,但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生孔隙,如生物灰岩中生物遺骸之間的孔隙,鮞狀灰岩中鮞粒之間的孔隙等;另一類是次生孔隙,它是在成岩後由於溶解作用、白雲岩化作用、重結晶作用、風化作用以及構造運動形成的各種孔隙、溶洞和裂縫等。由於碳酸鹽岩孔隙類型比較多,特徵比較復雜,所以在測井資料解釋時遇到的問題也多一些。
3.其他岩石類型儲集層
除了上述兩種岩石以外的岩石所形成的儲集層,如岩漿岩、變質岩等屬於這一類。這類岩石的骨架孔隙度一般都很小,一些火山岩儲層即使孔隙很大,其連通性也很差,但是當裂縫發育時,也可形成良好的儲層。這類儲層的礦物成分一般相當復雜,有時還要加上風化產物。這類儲層雖然在世界各油氣田中所佔的比例不大,但在一些油田卻給出很高的產量,在研究中也是不容忽視的。近年我國陸續發現一批大型火山岩儲層的氣田。由於孔隙和裂隙對地層物理性質的影響不同,往往需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法,所以地層評價中常把儲集層按孔隙類型劃分,如孔隙性儲集層和裂縫性儲集層,以及孔隙-裂隙性儲集層等。
對於孔隙性儲集層,按照岩性是否穩定和含泥質情況不同,又可劃分為不同的儲集層測井解釋模型,例如,岩性穩定的不含泥質儲層、岩性變化的不含泥質的儲層、岩性穩定含泥質儲層和岩性變化含泥質儲層等等。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們開始對所謂的非常規油氣藏越來越關注。所謂非常規油氣藏一般是指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油頁岩、油砂等,這類油氣藏的油氣賦存狀態、評價方法、開發技術等都和常規油氣藏有很大差別。
8. 表徵儲層流體物性的參數有哪些
流量計現在是工業上不可缺少的一個測量儀表,流量計選型成為廠家和客戶都需要重視的問題,流量計選對了,事半功倍。流量計選型一般原則:流量計的性能要求、流體特性、安裝要求、環境條件、流量計價格這么幾個方面來考慮。
流體特性,就是說流量計測量流體的物理性質,這個方面是需要客戶提供的,本文主要說說流量計流體參數:介質腐蝕性大小;介質溫度;介質粘度;脈動;異物混入。
1.介質腐蝕性:根據流體的是否具有腐蝕性,要注意選擇流量計材質。
2.介質溫度:由於流體的體積一般都隨著溫度變化而改變,所以要求高精度測量時必須使用溫度補償裝置。
3.介質粘度:各種流量計都不同程度地受粘度的影響,對於高粘度流體要特別注意.
4.脈動:由於體積流量計一般易受脈動的影響,所以在管道中要考慮減少脈動。
5.異物混入:用過濾器等可以除掉異物,但是如果不可避免地有異物混入時,使用體積流量計就應特別注意。
9. 儲層內流體分布情況怎樣及其性質是什麼
天然氣、原油和水儲集在儲層內,由於它們的分布及其性質不同,所以形成了特性復雜和類型各異的油氣藏,這對於採用什麼樣的開發方式影響甚大。
天然氣性質描述 天然氣是一種多組分的氣體(碳氫化合物),是烴類和非烴類氣體的混合物。烴類氣體通常是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和少量的己烷及己烷以上的重組分;非烴類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硫化氫和氮氣。甲烷和氮氣組分佔90%以上的氣藏稱為干氣藏,它的分子之間的引力相當小,以至於在儲罐溫度壓力條件下,烴類氣體也不可能凝聚為液態。非烴類氣體中硫化氫是有毒性氣的氣體。如果在1.0立方米氣體中有0.0229克硫化氫就認為它是酸性氣體,酸性氣體對設備的腐蝕性和對人、畜的毒性都比較大。
要開發天然氣或計算天然氣的儲量,我們必須掌握天然氣的狀態方程,首先,讓我們先回顧一下在以前在高中物理學中學過的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
地面脫氣原油的相對密度,俗稱原油比重(γo),是在常溫(20℃)和常壓(1個大氣壓)條件下測得的原油的密度與水的密度的比值。由於水的密度等於1.0 克/立方厘米,γo的值和原油的密度絕對值是相同的,因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往往會被人們混用。原油重度在西方國家經常用°API來表示,它與γo的換算關系是:
原油的黏度,包括原油脫氣黏度及在地層壓力溫度條件下的黏度(μo),毫帕·秒;原油凝固點,又稱傾點,℃;原油含蠟量,%;原油含膠及瀝青量,%;原油含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