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高三物理基礎題是什麼

高三物理基礎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25 07:47:18

Ⅰ 高三基礎物理題!!!!!注意<g=10>!20分

設汽車質量為m,則在公路上剎車時的加速度a1=u1g ……1
設汽車在剎車前的速度為v,則有公式得v*v=2*a1*s1 ……2
同理得汽車在冰面上的加速度a2=u2g ……3
設汽車在冰面上滑行的距離為s2,則有v*v=2*a2*s2 ……4
有上述1、2、3、4得2*a1*s1=2*a2*s2 ……5
綜上述得 s2=a1s1/a2=u1g*s1/u2g=u1s1/u2
代入數據得s2=56m
所以汽車在冰面上剎車後滑行的增大距離為s3=s2-s1,即s3=56m-8m=48m.

不好意思,第二問無解。

Ⅱ 高三物理必背知識點

高中物理必背知識點

1.力

力學是高中物理的開山和基礎,彈力的方向和彈簧、摩擦力應該是一輪復習的重中之重,受力分析的判斷不僅關乎到這個部分,也會影響整個物理學科,所謂武學基礎——「蹲馬步」

2. 運動學

這個部分是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易錯,且計算不算死人不罷休的境界,各種剎車、追擊、相遇、滑塊板塊、傳送帶,沒有做題底蘊的支撐,你會感到深深的惡意。

3. 牛頓定律

牛頓就是力學中的隱藏高手,就是王者榮耀中的法師,攻擊力本來就不錯,還可以對運動學、電場進行加持,讓你面對的陡然上升了幾個level功力。連接體是這裡面一輪要拿下的核心考點。

4. 曲線運動

兩大法寶:平拋和圓周,不能說難,但是高考年年出現,平拋的計算、水平圓周模型、豎直圓周模型、向心和離心的機車拐彎,這四個點重點拿下,然後給自己大大的微笑吧

5. 天體運動

天體會的人覺得可愛簡單送分,不會的人覺得變態、惡心、惹人煩,這個部分的核心公式之後很長的一組,但是出題的方式確異常靈活,且題目和實際結合多變,總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手,高手過招,就是毫釐之間定勝負,數量級運算可以幫助你不少哦。

6. 功和能

力學部分大boss的存在,誰都可以結合,從彈簧到皮帶到滑塊,等你做多了你會感到世界的真諦就是動能定理和一堆物理物體,多過程、大計算、復雜分析,燒腦的偵探小說也就到這個程度了,一輪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想想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吧

7. 電場

這就像一個軟妹子,看起來瘦弱不堪,但實際是芭比金剛,電場線、帶電粒子運動、電容器、這些都是理工科出題人最喜歡的軟妹子類型,多接觸接觸,熟悉了就好

8. 恆定電路

這個部分最難的是電學實驗,7個電學實驗要如數家珍,有人問為啥啊?因為考,年年考,考到12分熟了,其他的召喚出體內強大的初中物理基礎就可以了。

9. 磁場

電磁學的大boss,一劍封喉,殺人於無形,多見於選擇題壓軸或者和電場結合出在物理最後一道壓軸題,難度系數3.5,轉體動作復雜且難,盡量從步驟上逐個擊破,拿下這個你的高考物理滿分有望了。

10. 電磁感應/交變電流

每年必考的考點,電磁感應圖像、理想變壓器、遠端輸電、桿和框在磁場中運動都是熱點,如果知道出題人的喜好,接下來你就知道該做什麼了

11. 動量和原子物理

動量的六個常見模型要全面掌握,原子物理類似於文科記憶加理解就好了

12. 選修

不論你是選擇光和機械波還是選擇熱學,選修的訣竅就是多做題然後系統總結考點和易錯點,這個是覆蓋面的問題,當覆蓋面足夠的話,拿下就指日可待了。

2高中物理知識點記憶順口溜

動量定理解題

動量定理來解題,矢量關系要牢記,

各量均把正負帶,代數加減萬事吉,

中間過程莫關心,便於求解平均力。

動量守恆

所受外力恆為零,系統動量就守恆,

碰前碰後和碰中,動量總和都相同,

矢量關系別忘記,誰正誰負要分清。

力的作用效果

時間積累動量增,空間積累增動能,

瞬間產生加速度,改變狀態或變形。

動量定理 · 動能定理

動量動能二定理,解起題來特容易,

動量定理求時間,動能定理求位移。

彈簧振子振動

彈簧振子來振動,簡諧運動最典型。

a隨回復力變化,方向始終指平衡,

大小位移成正比,位移特指對平衡注,

速度與a變化反,這個減時那個增,

動能勢能互轉化,周期變化且守恆。

(註:平衡位置)

振動周期

振動快慢周期定,固有周期不變更,

一周方向變兩次,四倍振幅是路程。

單擺

質點連著輕細繩,理想單擺就做成,

重力分力來回復,小角度下簡諧動。

g和擺長定周期,振幅無關等時性,

伽利略和惠更斯,前者發現後首用。

振動的分類

機械振動有三種,依據能量來分清。

阻尼減幅能量減,簡諧等幅能守恆,

策動力下受迫振,外能不斷來補充。

穩定頻率外力定,步調一致共振生。

機械波

振動傳播波形成,振源介質不可省,

質點振動不遷移,傳播能量和振動,

後邊質點總落後,只緣波動即帶動。

兩向垂直稱橫波,縱波兩向必平行。

橫波的圖象

橫波圖象即波形,各個質點位移明。

波長振幅可讀出,傳播方向須標清,

逆著傳向看走勢,振動方向就可定。

反相振動正相反,同相振動完全同。

波的頻率隨波源,傳播速度介質定,

波長說法有多種,振源介質共確定。

庫侖力

點電荷間庫侖力,平方反比是規律,

大小可由公式求,方向依據吸與斥。

電場線

電場線,人為添,描繪電場真方便,

場強大小看疏密,場強方向沿切線。

典型電場電場線

光芒四射正點電,萬箭齊中負點電,

等量同號蝶雙飛,等量異號燈(籠)一盞。

求電場強度

求場強,方法多,定義用途最廣闊,

點電電場有公式,平方反比決定著,

勻強電場最典型,E、U關系d連著,

靜電平衡也能用,合場強零矢量和。

電勢能

電荷處在電場中,一定具有電勢能,

電勢能,是標量,但有正負還有零,

大小正負公式定,E=qU要記清,

電場力若做負功,電勢能就一定增,

電勢能,若減少,電場力定做正功。

靜電平衡

導體放入電場中,瞬間即可達平衡,

平衡導體特點多,一項一項要記清,

等勢體,等勢面,內部場強處處零,

電場線定垂直面,表面場強可非零,

電荷分布看曲率,尖端放電顯特徵。

靜電屏蔽

金屬罩中放導體,外來電場被屏蔽,

內生電場外屏蔽,定是金屬罩接地,

屏蔽意為無影響,並非一定無電場,

靜電平衡來應用,此處合場強為零,

儀器戴上金屬罩,防止外場來干擾,

高壓作業金衣穿,靜電屏蔽保安全。

帶電粒子運動(一)

粒子勻強電場中,運動類型有兩種,

加速減速勻變速,動能定理都能行,

偏轉運動類平拋,垂直兩向來合成,

速度偏角三因素,設備電量初動能,

離開電場勻速動,反向延長指正中。

解綜合題

解綜合題並不難,審清題意是關鍵,

藉助草圖方法好,分段處理很常見,

平衡臨界須關注,運動隨著受力變。

求誰設誰常用到,順藤摸瓜來思考,

牽扯進去即成功,方程數目不能少,

推倒演算求細心,驗算作答莫忘了。

分壓器限流器

滑變電阻兩接法,串聯限流並分壓,

分壓電壓可達零,電壓變化范圍大。

游標卡尺千分尺

游標卡尺有兩種,分度讀位都不同,

十格讀到十分位,二十分度百分停。

螺旋測微千分尺,讀到千分才能行。

E感求法

E感求法有兩種,切割變率都能行,

F變化率更普適,BLv⊥要記清,

不垂直時化垂直,還要匝數來相乘。

楞次定律

E感(I感)方向楞次定,增反減同要記清,

阻礙變化是核心,實質本是能守恆,

導體切割磁感線,右手定則最好用。

自感日光燈

電流自變自感生,規律電磁感應同。

常見現象有渦流,應用實例日光燈。

鎮流器,是線圈,自動開關叫啟動(器)。

Ⅲ 高三物理如何學習

一、基本的物理知識要掌握
高考物理主要考察基礎知識,所以高三零基礎物理學習首要就是掌握基礎。
二、獨立做題
要獨立的,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量適當即可,高三學生要抓住典型題體會做題方法,一開始可能會慢一些,可能會走好多彎路,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隨著這種解題過程的熟悉,思路會更明確。
三、物理過程
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會給解題留下隱患,推薦的一種方法是做草圖,不論題目難易要都作出草圖,有了草圖對運動狀態等分析更明了。
物理是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是通過實驗,分析、綜合、歸納得出物理概念、規律;同時又培養高三學生科學探究的物理零基礎的方法,尊重事實、勇於質疑的科學精神。
四、數學應用
高中物理計算依靠數學,所以對高三物理學習來說數學太重要了,沒有數學工具物理寸步難行。例如:力的合成分解中就應用了三角函數的數學知識。
綜合上述方法,對物理有了興趣,學習起來就不那麼困難,高三了,物理零基礎就應高抓基礎。

Ⅳ 高考物理題型有哪些

高考物理題型分為單選、多選、必考題和選考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3小題,每小題6分,共78分。

生物:1~6,單選

化學:7~13,單選

二、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6分,共48分。14~17單選,18~21多選。全部選對得6分,選對但不全的得3分,有選錯的得0分。

物理:14~17,單選

物理:18~21,多選

第II卷(非選擇題,共174分)

三、非選擇題:本卷包括必考題和選考題兩部分。22~32題為必考題,33~40題為選考題。

(一)必考題(共129分)

物理

22題,5分

23題,10分

24題,14分

25題,18分

化學

26題,14分

27題,15分

28題,14分

生物

29題,10分

30題,8分

31題,9分

32題,12分

(二)選考題:共45分。從3道物理題、3道化學題、2道生物題中每科任選一題作答。

物理

33、[物理—選修3-3](15分)

34、[物理—選修3-4](15分)

35、[物理—選修3-5](15分)

化學

36、[化學—選修2:化學與技術](15分)

37、[化學—選修3:物質結構與性質](15分)

38、[化學—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15分)

生物

39、[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15分)

40、[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15分)

理綜卷做題技巧

1、拿到試卷:在拿到試卷後有一段時間是給我們看題目的,這個時候不要急著做第一題的題目。先把所有的題目看一遍,大致了解每個題目所考的內容,讓自己有一個心理准備。在做題時就不用因為糾結「下一題會不會很難」而分心了。

2、開始做題:個人建議先做自己覺得簡單的部分的題目,如果看完題目還不會做那就果斷放棄,把能拿到的分數先拿到。(遇到自己覺得會做但又力不從心的題目也最好先放著,做好標記,等到一遍做完後再細心的做那些題目。)

3、做完一遍之後:如果沒有在不會做的題目上浪費時間我想這個時候至少還有40到60分鍾,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大致估算一下能得幾分,然後信心滿滿的對自己說只要再拿下幾題就能得到一個更好的分數。然後利用剩餘的時間通過種種方法盡可能的得取分數。

Ⅳ 求高中物理超基礎的題 最好是高中三年全部的

  1. 追及和相遇問題
    當兩個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時,由於兩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所以兩物體之間的距離會不斷發生變化,兩物體間距會越來越大或越來越小,這時就會涉及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等問題.
    2.追及問題的兩類情況
    (1)速度大者減速(如勻減速直線運動)追速度小者(如勻速運動):
    ①當兩者速度相等時,若兩者位移之差仍小於初始時的距離,則永遠追不上,此時兩者間有最小距離.
    ②若兩者位移之差等於初始時的距離,且兩者速度相等時,則恰能追上,也是兩者相遇時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
    ③若兩者位移之差等於初始時的距離時,追者速度仍大於被追者的速度,則被追者還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機會,其間速度相等時兩者間距離有一個極大值.
    (2)速度小者加速(如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追速度大者(如勻速運動):
    ①當兩者速度相等時有最大距離.
    ②若兩者位移之差等於初始時的距離時,則追上.
    3.相遇問題的常見情況
    (1)同向運動的兩物體追及即相遇.
    (2)相向運動的物體,當各自發生的位移大小和等於開始時兩物體的距離時即相遇.
    重點難點突破
    一、追及和相遇問題的常見情形
    1.速度小者追速度大者常見的幾種情況:
    類型
    圖象
    說明
    勻加速追勻速

    ①t=t0以前,後面物體與前面物體間距離增大
    ②t=t0時,兩物體相距最遠為x0+Δx
    ③t=t0以後,後面物體與前面物體間距離減小
    ④能追及且只能相遇一次
    註:x0為開始時兩物體間的距離
    勻速追勻減速

    勻加速追勻減速

    2.速度大者追速度小者常見的情形:
    類型
    圖象
    說明
    勻減速追勻速

    開始追及時,後面物體與前面物體間距離在減小,當兩物體速度相等時,即t=t0時刻:
    ①若Δx=x0,則恰能追及,兩物體只能相遇一次,這也是避免相撞的臨界條件
    ②若Δx<x0,則不能追及,此時兩物體間最小距離為x0-Δx
    ③若Δx>x0,則相遇兩次,設t1時刻Δx1=x0兩物體第一次相遇,則t2時刻兩物體第二次相遇
    註:x0是開始時兩物體間的距離
    勻速追勻加速

    勻減速追勻加速

    二、追及、相遇問題的求解方法
    分析追及與相遇問題大致有兩種方法,即數學方法和物理方法,具體為:
    方法1:利用臨界條件求解.尋找問題中隱含的臨界條件,例如速度小者加速追趕速度大者,在兩物體速度相等時有最大距離;速度大者減速追趕速度小者,在兩物體速度相等時有最小距離.
    方法2:利用函數方程求解.利用不等式求解,思路有二:其一是先求出在任意時刻t兩物體間的距離y=f(t),若對任何t,均存在y=f(t)>0,則這兩個物體永遠不能相遇;若存在某個時刻t,使得y=f(t)≤0,則這兩個物體可能相遇.其二是設在t時刻兩物體相遇,然後根據幾何關系列出關於t的方程f(t)=0,若方程f(t)=0無正實數解,則說明這兩物體不可能相遇;若方程f(t)=0存在正實數解,則說明這兩個物體可能相遇.
    方法3:利用圖象求解.若用位移圖象求解,分別作出兩個物體的位移圖象,如果兩個物體的位移圖象相交,則說明兩物體相遇;若用速度圖象求解,則注意比較速度圖線與t軸包圍的面積.
    方法4:利用相對運動求解.用相對運動的知識求解追及或相遇問題時,要注意將兩個物體對地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和位移)轉化為相對的物理量.在追及問題中,常把被追及物體作為參考系,這樣追趕物體相對被追物體的各物理量即可表示為:s相對=s後-s前=s0,v相對=
    v後-v前,a相對=a後-a前,且上式中各物理量(矢量)的符號都應以統一的正方向進行確定.
    三、分析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和應注意的問題
    1.解「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
    (1)根據對兩物體運動過程的分析,畫出物體的運動示意圖.
    (2)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分別列出兩物體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將兩物體運動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
    (4)聯立方程求解.
    2.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應注意的幾點
    (1)分析「追及」、「相遇」問題時,一定要抓住「一個條件,兩個關系」:
    「一個條件」是兩物體的速度滿足的臨界條件,如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
    「兩個關系」是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其中通過畫草圖找到兩物體位移之間的數量關系,是解題的突破口.因此,在學習中一定要養成畫草圖分析問題的良好習慣,因為正確的草圖對幫助我們理解題意、啟迪思維大有裨益.
    (2)若被追趕的物體做勻減速運動,一定要注意追上該物體前是否停止運動.
    (3)仔細審題,注意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眼,充分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如「剛好」、「恰好」、「最多」、「至少」等,往往對應一個臨界狀態,要滿足相應的臨界條件.
    典例精析
    1.運動中的追及和相遇問題
    【例1】在一條平直的公路上,乙車以10 m/s的速度勻速行駛,甲車在乙車的後面做初速度為15 m/s,加速度大小為0.5 m/s2的勻減速運動,則兩車初始距離L滿足什麼條件時可以使(1)兩車不相遇;(2)兩車只相遇一次;(3)兩車能相遇兩次(設兩車相遇時互不影響各自的運動).
    【解析】設兩車速度相等經歷的時間為t,則甲車恰能追上乙車時,應有
    v甲t- =v乙t+L
    其中t= ,解得L=25 m
    若L>25 m,則兩車等速時也未追及,以後間距會逐漸增大,即兩車不相遇.
    若L=25 m,則兩車等速時恰好追及,兩車只相遇一次,以後間距會逐漸增大.
    若L<25 m,則兩車等速時,甲車已運動至乙車前面,以後還能再次相遇,即能相遇兩次.
    【思維提升】對於追及和相遇問題的處理,要通過兩質點的速度進行比較分析,找到隱含條件(即速度相同時,兩質點間距離最大或最小),再結合兩個運動的時間關系、位移關系建立相應方程求解.
    【拓展1】兩輛游戲賽車a、b在兩條平行的直車道上行駛.t=0時兩車都在同一計時處,此時比賽開始.它們在四次比賽中的v-t圖象如圖所示.哪些圖對應的比賽中,有一輛賽車追上另一輛 ( AC )
    【解析】由v-t圖象的特點可知,圖線與t軸所圍成面積的大小,即為物體位移的大小.觀察4個圖象,只有A、C選項中,a、b所圍面積的大小有相等的時刻,故A、C正確.
    2.追及、相遇問題的求解
    【例2】在水平軌道上有兩列火車A和B相距s,A車在後面做初速度為v0、加速度大小為2a的勻減速直線運動,而B車同時做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a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兩車運動方向相同.要使兩車不相撞,求A車的初速度v0應滿足什麼條件?
    【解析】解法一:(物理分析法)A、B車的運動過程(如圖所示)利用位移公式、速度公式求解.
    對A車有sA=v0t+ ×(-2a)×t2
    vA=v0+(-2a)×t
    對B車有sB= at2,vB=at
    兩車有s=sA-sB
    追上時,兩車不相撞的臨界條件是vA=vB
    聯立以上各式解得v0=
    故要使兩車不相撞,A車的初速度v0應滿足的條件是v0≤
    解法二:(極值法)利用判別式求解,由解法一可知sA=s+sB,即v0t+ ×(-2a)×t2=s+ at2
    整理得3at2-2v0t+2s=0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t的一元二次方程,當根的判別式Δ=(2v0)2-4×3a×2s<0時,t無實數解,即兩車不相撞,所以要使兩車不相撞,A車的初速度v0應滿足的條件是v0≤
    解法三:(圖象法)利用速度—時間圖象求解,先作A、B兩車的速度—時間圖象,其圖象如圖所示,設經過t時間兩車剛好不相撞,則對A車有vA=v=v0-2at
    對B車有vB=v=at
    以上兩式聯立解得t=
    經t時間兩車發生的位移之差,即為原來兩車間的距離s,它可用圖中的陰影面積表示,由圖象可知
    s= v0•t= v0•
    所以要使兩車不相撞,A車的初速度v0應滿足的條件是v0≤
    【思維提升】三種解法中,解法一注重對運動過程的分析,抓住兩車間距有極值時速度應相等這一關鍵條件來求解;解法二中由位移關系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然後利用根的判別式來確定方程中各系數間的關系,這也是中學物理中常用的數學方法;解法三通過圖象不僅將兩物體運動情況直觀、形象地表示出來,也可以將位移情況顯示,從而快速解答.
    【拓展2】從地面上以初速度2v0豎直上拋物體A,相隔Δt時間後再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物體B.要使A、B在空中相遇,Δt應滿足什麼條件?
    【解析】A、B兩物體都做豎直上拋運動,由s=v0t- gt2作出它們的s-t圖象,如圖所示.顯然,兩圖線的交點表示A、B相遇(sA=sB).
    由圖象可看出Δt滿足關系式 時,A、B在空中相遇.
    易錯門診
    3.分析追及、相遇問題的思路
    【例3】現檢測汽車A的制動性能:以標准速度20 m/s在平直公路上行駛時,制動後40 s停下來.若A在平直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行駛時發現前方180 m處有一貨車B以6 m/s 的速度同向勻速行駛,司機立即制動,能否發生撞車事故?
    【錯解】設汽車A制動後40 s的位移為x1,貨車B在這段時間內的位移為x2.
    據a= 得車的加速度a=-0.5 m/s2
    又x1=v0t+ at2得
    x1=20×40 m+ ×(-0.5)×402 m=400 m
    x2=v2t=6×40 m=240 m
    兩車位移差為400 m-240 m=160 m
    因為兩車剛開始相距180 m>160 m
    所以兩車不相撞.
    【錯因】這是典型的追及問題.關鍵是要弄清不相撞的條件.汽車A與貨車B同速時,兩車位移差和初始時刻兩車距離關系是判斷兩車能否相撞的依據.當兩車同速時,兩車位移差大於初始時刻的距離時,兩車相撞;小於、等於時,則不相撞.而錯解中的判據條件錯誤導致錯解.
    【正解】如圖,汽車A以v0=20 m/s的初速度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經40 s停下來.據加速度公式可求出a=-0.5 m/s2.當A車減為與B車同速時,是A車逼近B車距離最多的時刻,這時若能超過B車則相撞,反之則不能相撞.

    據v2- =2ax可求出A車減為與B車同速時的位移
    x1= m=364 m
    此時間t內B車的位移為x2,則t= s=28 s
    x2=v2t=6×28 m=168 m
    Δx=364 m-168 m=196 m>180 m
    所以兩車相撞.
    【思維提升】分析追及問題應把兩物體的位置關系圖(如解析中圖)畫好.通過此圖理解物理情景.本題也可以藉助圖象幫助理解,如圖所示,陰影區是A車比B車多通過的最大距離,這段距離若能大於兩車初始時刻的距離則兩車必相撞.小於、等於則不相撞.從圖中也可以看出A車速度成為零時,不是A車比B車多走距離最大的時刻,因此不能作為臨界條件分析.

    附上一份高三基礎題訓練:



Ⅵ 高中物理基礎題

1 是否能將一物體看做質點,就要看物體的形狀是否對研究有影響。比如一兩長十米的車要經過前面五米遠的路標,車的長度對這研究有大影響,所以不能看作質點。(影響小到可忽略的情況下也可以看作質點)
2 V=at 由公式可知速度是由加速度和時間共同決定的,所以:



有,子彈在發射的瞬間速度為零,加速度多大不知道,不過絕對大過一千米/ 秒平方。
不知,可能是規定的,毫無道理可言,只為了方便。
有,光的速度超超快,但在真空中的加速度是零。
錯,子彈在發射的瞬間速度為零,加速度多大不知道,不過絕對大過一千米/秒平方。
沒錯,只要力的方向和運動的方向同一條直線,就會做直線運動。
3 V=at 加速度乘時間才能描述速度變化的多少。
4 D 有垂直於地心的加速度為失重,反之為超重。太空梭受到的地球引力提供了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從而轉化為向心加速度。
5 A 重力的方向垂直向下的 B 重力是地球引力的一個分力,在高緯地區,引力的另一個分力提供了物體跟地球轉時的加速度(地球自轉),在赤道時重力才等於地球的引力。C 圓環的重心就不在圓環上。 D 錯 答案:B
6 B

Ⅶ 高三物理原子類的基礎問題,謝謝!

-1不僅表質子數,還表電荷數,因為在原子中質子數等於電荷數,所以1表帶一個單位正電,-1就表帶一單位負電。質量數仍是1,只是帶負電而已。
下面同理,質量數2,帶負電。因為阿爾法粒子帶正電,所以反阿爾法粒子帶負電

Ⅷ 高考物理必考知識點

高考物理知識點總結一、力 物體的平衡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面;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著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桿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桿.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和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即F=kx.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它只與彈簧本身因素有關,單位是N/m.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說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進行計算,其中FN 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②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 max 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5.物體的受力分析
(1)確定所研究的物體,分析周圍物體對它產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該物體施於其他物體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2)按「性質力」的順序分析.即按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順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混淆重復分析.
(3)如果有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先假設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體會發生怎樣的運動,然後審查這個力應在什麼方向,對象才能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 6.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2)力合成與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
(3)力的合成: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點的兩個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圍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
在實際問題中,通常將已知力按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為方便某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中都採用正交分解法.
7.共點力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相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叫平衡狀態,是加速度等於零的狀態.
(3)★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即∑F=0,若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問題,則平衡條件應為:∑Fx =0,∑Fy =0.
(4)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隔離法、整體法、圖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二、直線運動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運動形式.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需要選定參照物(即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它的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照物來研究物體的運動.
2.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只有質量沒有形狀和大小的點,它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做視為質點的依據。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是從物體運動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小於路程,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粗略描述.
②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質點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瞬時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精確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②平均速率:質點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在一般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於平均速率,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變化率.
(2)定義: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變化Δv跟發生這個變化所用時間Δt的比值,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與速度變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與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與速度無關.只要速度在變化,無論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變化(勻速),無論速度多大,加速度總是零;只要速度變化快,無論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體加速度就大.
6.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的直線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特點:a=0,v=恆量. (3)位移公式:S=vt.
7.勻變速直線運動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相等的直線運動叫勻變速直線運動.
(2)特點:a=恆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 at2 速度位移公式:vt2-v02=2as 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為矢量式,應用時應規定正方向,然後把矢量化為代數量求解,通常選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結論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的位移差值是恆量,即ΔS=Sn+l –Sn=aT2 =恆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體運動

(1)條件: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質:是一種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a=g.
(3)公式:
10.運動圖像
(1)位移圖像(s-t圖像):①圖像上一點切線的斜率表示該時刻所對應速度;
②圖像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像是曲線則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圖像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2)速度圖像(v-t圖像):①在速度圖像中,可以讀出物體在任何時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等於物體的速度圖像與這段時間軸所圍面積的值.
③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圖像上所對應的點的切線的斜率.
④圖線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反向.
⑤圖線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或勻速直線運動;圖線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三、牛頓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定律說明了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系.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無關.因此說,人們只能「利用」慣性而不能「克服」慣性.(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達式F 合 =ma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出物體的運動規律;反過來,知道了運動,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況,為設計運動,控制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2)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別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頓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間效果.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它的效果是瞬時對應關系,力變加速度就變,力撤除加速度就為零,注意力的瞬間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頓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與F 合 的方向總是一致的.F 合 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ma也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
4.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1)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指出了兩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它們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種性質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疊加.
5.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宏觀低速的物體和在慣性系中.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稱物體處於超重.處於超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 N (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稱物體處於失重.處於失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N(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的重力mg.即FN=mg-ma.當a=g時F N =0,物體處於完全失重.(3)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應當注意的問題
①不管物體處於失重狀態還是超重狀態,物體本身的重力並沒有改變,只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力)不等於物體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決定於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減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狀態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壓強等. 6、處理連接題問題----通常是用整體法求加速度,用隔離法求力。
四、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曲線運動
(1)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質點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 (2)曲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就是通過該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質點的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3)曲線運動的軌跡: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軌跡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彎曲,若已知物體的運動軌跡,可判斷出物體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拋運動的軌跡向下彎曲,圓周運動的軌跡總向圓心彎曲等.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1)合運動與分運動的關系:①等時性;②獨立性;③等效性.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3)分解原則:根據運動的實際效果分解,物體的實際運動為合運動.
3. ★★★平拋運動
(1)特點: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的勻變速曲線運動.
(2)運動規律: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①建立直角坐標系(一般以拋出點為坐標原點O,以初速度vo方向為x軸正方向,豎直向下為y軸正方向);
②由兩個分運動規律來處理(如右圖). 4.圓周運動
(1)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①線速度:描述質點做圓周運動的快慢,大小v=s/t(s是t時間內通過弧長),方向為質點在圓弧某點的線速度方向沿圓弧該點的切線方向
②角速度:描述質點繞圓心轉動的快慢,大小ω=φ/t(單位rad/s),φ是連接質點和圓心的半徑在t時間內轉過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學階段不研究.
③周期T,頻率f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叫做周期.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沿圓周繞圓心轉過的圈數叫做頻率.

⑥向心力:總是指向圓心,產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變線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大小 [注意]向心力是根據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圓周運動的質點受力情況時,千萬不可在物體受力之外再添加一個向心力.
(2)勻速圓周運動:線速度的大小恆定,角速度、周期和頻率都是恆定不變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恆定不變的,是速度大小不變而速度方向時刻在變的變速曲線運動.
(3)變速圓周運動:速度大小方向都發生變化,不僅存在著向心加速度(改變速度的方向),而且還存在著切向加速度(方向沿著軌道的切線方向,用來改變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圓心,合力不一定等於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圓心方向的分力充當向心力,產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線方向的分力產生切向加速度. ①如右上圖情景中,小球恰能過最高點的條件是v≥v臨 v臨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得v臨 ②如右下圖情景中,小球恰能過最高點的條件是v≥0。5★.萬有引力定律
(1)萬有引力定律:宇宙間的一切物體都是互相吸引的.兩個物體間的引力的大小,跟它們的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跟它們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分析天體的運動
①基本方法:把天體的運動看成是勻速圓周運動,其所需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即 F引=F向得:

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公式進行分析或計算.②天體質量M、密度ρ的估算:
(3)三種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也是地球衛星的最大環繞速度.
②第二宇宙速度(脫離速度):v 2 =11.2km/s,使物體掙脫地球引力束縛的最小發射速度.
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體掙脫太陽引力束縛的最小發射速度.
(4)地球同步衛星
所謂地球同步衛星,是相對於地面靜止的,這種衛星位於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穩定軌道上,且繞地球運動的周期等於地球的自轉周期,即T=24h=86400s,離地面高度 同步衛星的軌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內,並且只有一條.所有同步衛星都在這條軌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運行著.
(5)衛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衛星進入軌道的加速上升過程和回收時的減速下降過程,此情景與「升降機」中物體超重相同.「失重」是衛星進入軌道後正常運轉時,衛星上的物體完全「失重」(因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時,在衛星上的儀器,凡是製造原理與重力有關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五、動量
1.動量和沖量
(1)動量:運動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叫做動量,即p=mv.是矢量,方向與v的方向相同.兩個動量相同必須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沖量:力和力的作用時間的乘積叫做該力的沖量,即I=Ft.沖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決定.
2. ★★動量定理:物體所受合外力的沖量等於它的動量的變化.表達式:Ft=p′-p 或 Ft=mv′-mv
(1)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運用它分析問題時要特別注意沖量、動量及動量變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對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內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動量定理的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也可以是物體系統.對物體系統,只需分析系統受的外力,不必考慮系統內力.系統內力的作用不改變整個系統的總動量.
(4)動量定理不僅適用於恆定的力,也適用於隨時間變化的力.對於變力,動量定理中的力F應當理解為變力在作用時間內的平均值.
★★★ 3.動量守恆定律:一個系統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外力之和為零,這個系統的總動量保持不變.
表達式:m 1 v 1 +m 2 v 2 =m 1 v 1 ′+m 2 v 2 ′
(1)動量守恆定律成立的條件
①系統不受外力或系統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②系統所受的外力的合力雖不為零,但系統外力比內力小得多,如碰撞問題中的摩擦力,爆炸過程中的重力等外力比起相互作用的內力來小得多,可以忽略不計.
③系統所受外力的合力雖不為零,但在某個方向上的分量為零,則在該方向上系統的總動量的分量保持不變.
(2)動量守恆的速度具有「四性」:①矢量性;②瞬時性;③相對性;④普適性.
4.爆炸與碰撞
(1)爆炸、碰撞類問題的共同特點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突然發生,作用時間很短,作用力很大,且遠大於系統受的外力,故可用動量守恆定律來處理.
(2)在爆炸過程中,有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動能,系統的動能爆炸後會增加,在碰撞過程中,系統的總動能不可能增加,一般有所減少而轉化為內能.
(3)由於爆炸、碰撞類問題作用時間很短,作用過程中物體的位移很小,一般可忽略不計,可以把作用過程作為一個理想化過程簡化處理.即作用後還從作用前瞬間的位置以新的動量開始運動.
5.反沖現象:反沖現象是指在系統內力作用下,系統內一部分物體向某方向發生動量變化時,系統內其餘部分物體向相反的方向發生動量變化的現象.噴氣式飛機、火箭等都是利用反沖運動的實例.顯然,在反沖現象里,系統的動量是守恆的.
六、機械能
1.功
(1)功的定義: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位移的乘積.是描述力對空間積累效應的物理量,是過程量.
定義式:W=F·s·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點位移(對地),θ是力與位移間的夾角.
(2)功的大小的計算方法:
①恆力的功可根據W=F·S·cosθ進行計算,本公式只適用於恆力做功.②根據W=P·t,計算一段時間內平均做功. ③利用動能定理計算力的功,特別是變力所做的功.④根據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反過來可求功.
(3)摩擦力、空氣阻力做功的計算:功的大小等於力和路程的乘積.
發生相對運動的兩物體的這一對相互摩擦力做的總功:W=fd(d是兩物體間的相對路程),且W=Q(摩擦生熱) 2.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標量.求功率時一定要分清是求哪個力的功率,還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還是瞬時功率.
(2)功率的計算 ①平均功率:P=W/t(定義式) 表示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恆力做功,還是變力做功,都適用. ②瞬時功率:P=F·v·cosα P和v分別表示t時刻的功率和速度,α為兩者間的夾角.
(3)額定功率與實際功率: 額定功率:發動機正常工作時的最大功率. 實際功率:發動機實際輸出的功率,它可以小於額定功率,但不能長時間超過額定功率.
(4)交通工具的啟動問題通常說的機車的功率或發動機的功率實際是指其牽引力的功率.
①以恆定功率P啟動:機車的運動過程是先作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後以最大速度v m=P/f 作勻速直線運動, .
②以恆定牽引力F啟動:機車先作勻加速運動,當功率增大到額定功率時速度為v1=P/F,而後開始作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最後以最大速度vm=P/f作勻速直線運動。 3.動能: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表達式:Ek=mv2/2 (1)動能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2)動能和動量的區別和聯系
①動能是標量,動量是矢量,動量改變,動能不一定改變;動能改變,動量一定改變.
②兩者的物理意義不同:動能和功相聯系,動能的變化用功來量度;動量和沖量相聯系,動量的變化用沖量來量度.③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為EK=P2/2m
4. ★★★★動能定理: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表達式 (1)動能定理的表達式是在物體受恆力作用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得出的.但它也適用於變力及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 (2)功和動能都是標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則分解,故動能定理無分量式.
(3)應用動能定理只考慮初、末狀態,沒有守恆條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質和物理過程的變化的影響.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時間的動力學問題,都可以用動能定理分析和解答,而且一般都比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機械能守恆定律簡捷.
(4)當物體的運動是由幾個物理過程所組成,又不需要研究過程的中間狀態時,可以把這幾個物理過程看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從而避開每個運動過程的具體細節,具有過程簡明、方法巧妙、運算量小等優點.
5.重力勢能
(1)定義:地球上的物體具有跟它的高度有關的能量,叫做重力勢能, .
①重力勢能是地球和物體組成的系統共有的,而不是物體單獨具有的.②重力勢能的大小和零勢能面的選取有關.③重力勢能是標量,但有「+」、「-」之分.
(2)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做功只決定於初、末位置間的高度差,與物體的運動路徑無關.WG =mgh.
(3)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系:重力做功等於重力勢能增量的負值.即WG = - .
6.彈性勢能: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閱讀全文

與高三物理基礎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2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3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0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1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