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在諺語中有物理現象的有哪些

在諺語中有物理現象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25 16:29:51

『壹』 要10條古詩、諺語、俗語、古文中蘊含的物理知識

1.成語

一葉落知天下秋 〖解釋〗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梧桐一葉落 〖解釋〗梧桐落葉最早,故以之表示秋天來臨。後亦以比喻事物衰落的徵兆。
秋收東藏 〖解釋〗秋天收獲,冬天存儲。泛指常規的農事活動。
秋毫不犯 〖解釋〗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盈盈秋水 盈盈:清澈的樣子。秋水:秋天的水清,比喻人的眼睛清澈。眼睛如一波清澈的水。形容女子水汪汪明亮而傳神的眼睛。亦作「秋水盈盈」。
西風落葉 形容秋天景象。比喻事物已趨衰落。
西風殘照 秋天的風,落日的光。比喻衰敗沒落的景象。多用來襯托國家的殘破和心境的凄涼。」
蒲柳之質 蒲柳:水楊,秋天凋謝早。多用來比喻身體衰弱或未老先衰。
臨去秋波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臨走時的回眸一盼。形容別情依依。
金風送爽 金風:指秋天的風。古時以陰陽五行解釋季節,秋為金。秋風帶來了涼意。
春生秋殺 春天萬物萌生,秋天萬物凋零。
橙黃桔綠 〖解釋〗橙子黃熟,桔子還綠。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一葉知秋 從一片樹葉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來。比喻通過個別的細微的跡象,可以看到整個形勢的發展趨向與結果。
葉落知秋 看到樹葉落,便知秋天到來。比喻從細微的變化可以推測事物的發展趨向。
望秋先零 零:凋零。望見秋天將到就先凋零了。比喻體質弱,經不起風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秋毫無犯 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犯:侵犯。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秋月春花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秋毫之末 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的尖端。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或極細微的地方。
秋荼密網 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網眼細密的魚網。比喻刑罰繁苛。
秋風掃落葉 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明察秋毫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金風玉露 泛指秋天的景物。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春蛙秋蟬 春天蛙叫,秋天蟬鳴。比喻喧鬧誇張、空洞無物的言談。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春蘭秋菊 春天的蘭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蟬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見聞不廣。
暗送秋波 舊時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凈的水波一樣。指暗中眉目傳情。
落葉知秋 看到地上的黃葉就知道秋天來臨。比喻通過某一跡象便可預測形勢的發展變化
春去秋來 春天過去,秋天到來。形容時光流逝
春華秋實 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系

2.諺語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立了秋,掛鋤鉤。
立了秋,把扇丟 。
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立秋三天,遍地紅。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紅了皮。
秋後加一伏。
秋耕深,春耕淺。
秋後的蚊子,飛不了幾天。
秋後的螞蚱,還能蹦幾蹦。
立秋後三場雨,夏布衣裳高擱起。
立秋之日涼風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涼嗖嗖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
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在一頭
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
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
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
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
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秋不涼,籽不黃
立秋十天遍地黃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
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一場秋雨一場寒
十場秋雨要穿棉
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
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
秋天宜收不宜散
秋不食辛辣,不食肺
六月立秋緊'丟丟',七月立秋秋里游.(閩南)
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江蘇

3.古詩句

1、《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4、《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6、《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7、《秋夕》【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9、《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
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
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

11、《蘇幕遮》【宋】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12、《漁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13、《秋波媚》【宋】陸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14、《秋月》【宋】程顥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15、《秋夜曲》【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16、《秋風引》【唐】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17、《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18、《秋雨中贈元九》【唐】白居易
不堪紅葉青苔地,又是涼風暮雨天。
莫怪獨吟秋思苦,比君校近二毛年。

19、《初秋》【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階下叢莎有露光。

20、《秋晚江上遣懷》【唐】杜牧
孤舟天際外,去路望中賒。貧病遠行客,夢魂多在家。
蟬吟秋色樹,鴉噪夕陽沙。不擬徹雙鬢,他方擲歲華。

『貳』 十條物理諺語

1、小小稱砣壓千斤.
2、破鏡不能重圓.
3、摘不著的是鏡中月,撈不著的是水中花.
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4、人心齊,泰山移.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
6、真金不怕火來煉,真理不怕爭辯。
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8、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
9、但聞其聲,不見其人.
10、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

『叄』 誰能幫忙找一找有關物理知識的諺語、俗語、詩句(越多越好,最好50條以上)

燕子低飛有雨
下雨前空氣濕度很大,小飛蟲的翅膀潮濕,不能高飛。燕子為了覓食,也飛得很低。
2.下雪不冷化雪冷
下雪是高空中的小水珠在下落過程中,遇到低溫凝華而成的。凝華過程是放熱過程,空氣的溫度要升高。這就是我們感覺到「下雪不冷」的原因。
下雪後,雪要熔化,雪在熔化時,要從周圍空氣中吸收熱量,因此空氣的溫度要降低,這樣我們就會感覺到「化雪冷」。
3.真金不怕火煉
金(晶體)的熔點比較高,一般的爐火溫度不能達到金的熔點,所以不能使金熔化。
4.瑞雪兆豐年
覆蓋在地面的雪是熱的不良導體,可以保護小麥安全過冬。雪花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凝結了許多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和有機物的灰塵,對小麥具有一定的肥效。雪化成水滲人土裡,對小麥的生長極為有利。故小麥來年必然豐收。
5.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我國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處於西風帶,降雨雲大多由西向東運行。早晨看到西方有虹霞仗,表明西方有降雨雲,由東方射來的陽光照射在西方天空的降雨雲的水滴上,形成了虹。而西方的降雨雲很快會隨著西風移到本地,所以本地很快要下雨。到傍晚看到東方有虹,這是西方射來的陽光照在東方天空的降雨雲的水滴上形成的,這種虹的出現,說明西方已沒有雨了,天氣將晴。
6.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燒開水時,壺底的水吸熱,汽化形成氣泡。水沒燒開時,這些氣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層溫度較低的水,氣泡內部的水蒸氣又會液化成水,氣泡體積逐漸縮小至消失。氣泡的一漲一縮,激起水的振動,從而發出響聲。水開時,壺底的水與上層的水的溫度相等,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蒸氣產生,體積變大,到水面後破裂,振動較小,故「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7.牆內開花牆外香/酒香不怕巷子深
由於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牆內的花香就會擴散到牆外。
8.破鏡不能重圓
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於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9.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於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10.水火不相容
物質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於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 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後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1.「霜前冷,雪後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驟然變冷(溫度低於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覺。雪熔化時要需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所以我們有"雪後寒"的感覺。
「霜前冷,雪後寒」。霜是由於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凝華現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時需要吸熱
在《千字文》中有「露結為霜」這樣的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形成的,並不是來源於露,而露是水蒸氣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2.紙里包不住火
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13.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14.水缸出汗,不用挑擔
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現了一層密密麻麻的小水珠
15、鑽木取火:內能的改變方式
16.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下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17.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
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18.火場之旁,必有風生
火場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必將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19、十霧九晴
時至初冬,我們經常會發現早上有霧當天多半是晴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十霧九晴」。
「十霧九晴」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時候,大霧多發生於晴天。霧與晴天有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要想搞清楚這些問題,先得從霧的成因上說起。
霧是指在氣溫下降時,在接近地面的空氣中,水蒸氣凝結成的懸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據資料表明,根據成因,霧一般分為四種:①輻射舞。晴朗、無風或微風的夜晚,地面輻射冷卻使貼近地面空氣層中水汽凝結而成的霧,日出前霧最濃,日出後隨地面氣溫升高而逐漸消散或上升為層雲,其厚度一般為100—200米,最薄者只有2—3米。②平流霧。暖空氣移行到較冷下墊面上,其下部分水汽冷凝結成霧。平流霧的生、消和發展主要取決於暖濕平流的特性,一般說它比輻射霧范圍廣,厚度大,時間長,日變化也不很明顯。平流霧形成於冬季熱帶暖濕氣團移行在高緯寒冷地區時;春夏大陸暖氣團移行到較冷海面上時;冬秋季海洋暖濕氣團移行到較冷陸地時;海洋上暖濕空氣移行到冷海面和冷暖洋流交匯時。③蒸發霧。冷空氣移到較暖水面上,水面蒸發加快,使水汽達到飽和狀態而形成霧。④鋒面霧。是暖鋒鋒前降雨蒸發後使低層空氣達到飽和形成的霧
很顯然,這里所指的「霧」應該是「輻射霧」。它的形成是因為晴朗的夜晚,無雲或者是少雲,大氣逆輻射弱,對地面的保溫作用較差,地面強烈輻射冷卻使得近地面大氣層中的水汽遇冷凝結形成霧。同時因為無雲、少雲,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小,特別是雲層的反射作用減弱,直接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較多,因而當天多半氣溫較高、天氣晴朗。
20、大樹底下好乘涼
阻擋輻射,通風對流,水分蒸發吸熱
21.揚湯止沸,釜底抽薪
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揚湯」是為了使湯的溫度降低至沸點以下,但這只是暫時的「止沸」。如果「抽薪」以後,停止了加熱,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22、早穿皮襖午穿紗,懷抱火爐吃西瓜:比熱容的性質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這句諺語反映了我國新疆的某些地區夏季晝夜氣溫變化顯著。其主要原因是砂石比水具有較小的比熱容
23、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掬」意為「捧」)所包含的物理知識有光的反射和擴散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體沸騰的充要條件是溫度達到沸點和能繼續吸收熱量。揚起的湯
向空氣中散熱而溫度下降,但水回到鍋內吸收熱後馬上又沸騰了,它沒有斷開熱源,而抽薪過後能從根本上
制止液體的沸騰。
聲學
1.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燒開水時,壺底的水吸熱,汽化形成氣泡。水沒燒開時,這些氣泡由底部上升,遇到上層溫度較低的水,氣泡內部的水蒸氣又會液化成水,氣泡體積逐漸縮小至消失。氣泡的一漲一縮,激起水的振動,從而發出響聲。水開時,壺底的水與上層的水的溫度相等,氣泡上升過程中不斷有水蒸氣產生,體積變大,到水面後破裂,振動較小,故「響水不開,開水不響」。
2.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人在崇山峻嶺中長嘯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迴音,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迴音。
3. 但聞其聲,不見其人
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於波長時,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牆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牆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牆,使牆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於高牆尺寸,所以人身上發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牆外,牆外的人就無法看到牆內人。
4. 聞其聲如見其人
根據音色就能分辨出熟悉的人
5. 餘音繞梁
聲音的傳播與反射
6、 弦外之音
人的聽覺頻率范圍之外的(如超聲、次聲)確實存在且我們是聽不到的聲音。
7、隔牆有耳:固體可以傳聲
8、唐朝詩人李益有一首詩叫《喜見外弟弟又言別》,其中描寫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徵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徵是音色
「聞其聲而知其人」意思是:對熟悉的人,聽到他的說話聲就知道他是誰了,判斷了主要依據是音色 。

含物理知識的詩句----原來詩句可以這樣理解的
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聲音是聲源振動產生的(鍾敲產生鍾聲),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到客船)
2、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朝•李白•《早發白帝城》)
分析:前兩句詩字面上意思是詩人想「一日」之內往返「千里」江陵,也就是12小時的時間要行使2000里(1000公里=1000千米)的路程。據此粗略的計算一下船速:v=s/t=1000千米/12小時≈83.33千米/時。現代的內河輪船,船速也不過10~21.6千米/時,李白乘坐的這艘船未免太快了。實際上,這正表達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3、「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朝•孟浩然•《宿建德江》)
分析:詩人暮投客棧,仍然興致勃勃觀賞起夜景來。建德江的水如此清澈、平靜,詩人以水為鏡,皓月彷彿近在身邊,今夜可以高枕無憂了。明明是「平面鏡」使得天上明月「成像」在水中了。
4、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在《揚子江》中誓言「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誓不休」。這里作者以磁針石隱喻自己抗金的決心。
分析:磁體的性質之一是指南北,所以文天祥利用「磁針石指南北」的性質比喻抗金決心的堅決。這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人受到鼓舞,與古人情感共鳴,激發了心中深厚的愛國之情。
5、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這是南宋詩人陸游《村居書喜》中的兩句詩,對前一句,從物理學的角度可以理解為: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 加快,說明當時周邊的氣溫突然 。
分析:詩人以優美的筆調抒發了自己對美麗大自然的欽嘆,准確地描述了季節交替過程中的細節。「花氣襲人」說明詩人未與花兒接觸已經感到了花兒的芬芳,是由於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無規則的運動(擴散)引起的;周圍的氣溫突然上升,才會感到「驟暖」。
6、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這兩句歌詞隨著著名電影《閃閃紅星》早已經深入人心。請你利用物理知識分析其中的現象。
分析:「走」和「游」表示了兩種不同的動作,在物理學上,叫做機械運動。竹排江中「游」,是以地面或者地面上的青山為參照物的;「青山」兩岸「走」,實際上是一種擬人說法,人站在「竹排」上,如果以竹排為參照物,那麼青山就是運動的了!
7、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物理知識:
「掬水月在手」是:鏡面反射現象。
「弄花香滿衣」是:分子擴散現象。
8、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物理知識:「飛流直下」的水的動能在增加,水的重力勢能在減小
9、群峰倒影山浮水,無山無水不入神
物理知識:光的反射與折射
10、人面桃花相映紅
物理知識:桃花反射紅光就是物體顏色的決定因素
11、聞其聲而知其人
物理知識:樂音的三大特徵之一的音色
12、唐朝詩人李益有一首詩叫《喜見外弟弟又言別》,其中描寫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
從「問姓」中想起初見的「舊容」,可見聲音中有一種特徵讓詩人喚起了十年前的記憶,這種特徵是樂音的三大特徵之一的音色 於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青白在人間
第一句是物理變化 後面都是化學變化
一、成語與物質的變化
1.千變萬化:形象表達化學變化(化學變化)。
2.木已成舟:物體外在形狀發生改變。(物理變化)
3.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斷的運動(物理變化)。
4.蠟炬成灰:涉及到物質的燃燒現象(化學變化)。
5.滴水成冰:物態變化中凝固現象(物理變化)。
6.火上澆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燒更為充分(化學變化)。
7.鐵杵成針:物體形狀由大變小(物理變化)。
8.積沙成塔:積少成多的過程(物理變化)。
9.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的化學性質穩定(化學性質)。
二、古詩中的物質變化
例1:古詩詞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下列詩句中只涉及物理變化的( )
A.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B.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C.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 D.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E.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F.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解析:此題將物質的變化與古詩詞的含意結合起來,考查同學們對物質變化的理解。使初中階段語文知識與化學知識的整合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這種整合極大地提高了試題的欣賞性和趣味性,判斷的前提是理解古詩詞的含意。從每句詩詞中,我們可以捕捉到發生化學變化的關鍵詞:「蠟燭成灰」「爆竹」「爆炸」「渾不怕」「留清白」「燒不盡」等,而「梨花開」「鐵杵成針」只是形狀、大小的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這道題聯系生活實際,幫我們逐步形成「物質是變化的」觀點,在辨別物理、化學變化的過程中賞析古詩詞,是否別有風味

『肆』 諺語中的物理知識

1、小小稱砣壓千斤。
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一,則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稱砣的力臂很大,那麼"一兩撥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鏡不能重圓。
當分子間的距離較大時(大於幾百埃),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所以破鏡很難重圓。

3、摘不著的是鏡中月,撈不著的是水中花。
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4、人心齊,泰山移。
如果各個分力的方向一致,則合力的大小等於各個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
在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小,則壓強就大。

6、真金不怕火來煉,真理不怕爭辯。
從金的熔點來看,雖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溫度為800℃左右,由於火焰的溫度小於金的熔點,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大風來臨時,高空中氣溫迅速下降,水蒸氣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於許多三棱鏡,月光通過這些"三棱鏡"發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暈,故有 "月暈而風"之說。礎潤即地面反潮,大雨來臨之前,空氣濕度較大,地面溫度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預示大雨將至。

8、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人在崇山峻嶺中長嘯一聲,聲音通過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迴音,經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迴音。

9、但聞其聲,不見其人。
波在傳播的過程中,當障礙物的尺寸小於波長時,可以發生明顯的衍射。一般圍牆的高度為幾米,聲波的波長比圍牆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繞地高牆,使牆外的人聽到;而光波的波長較短(10-6米左右),遠小於高牆尺寸,所以人身上發出的光線不能衍射到牆外,牆外的人就無法看到牆內人。

10、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水沸騰之前,由於對流,水內氣泡一邊上升,一邊上下振動,大部分氣泡在水內壓力下破裂,其破裂聲和振動聲又與容器產生共鳴,所以聲音很大。水沸騰後,上下等溫,氣泡體積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開來,因而響聲比較小。

1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根據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對稱,因此豬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樣」,仍然是個豬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
物質燃燒,必須達到著火點,由於水的比熱大,水與火接觸可大量吸收熱量,至使著火物溫度降低;同時汽化後的水蒸氣包圍在燃燒的物體外面,使得物體不可能和空氣接觸,而沒有了空氣,燃燒就不能進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飛船中航行,時間的流逝會比地球上慢得多,在這個「洞中」生活幾天,則地球上已渡過了幾年,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幾千年。

14、千里眼,順風耳。
人們利用電磁波傳送聲音和圖像信號,使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為現實。並且人類的視野已遠遠超過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萬里。
由於地球的半徑為6370千米,地球每轉一圈,其表面上的物體「走」的路程約為40003.6千米,約8萬里。這是毛澤東吟出的詩詞,它還科學的揭示了運動和靜止關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總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
液體沸騰有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沸點,二是繼續吸熱。如果"抽薪"以後,便能制止液體沸騰。

17、牆內開花牆外香。
由於分了在不停的做無規則的運動,牆內的花香就會擴散到牆外。

18、坐井觀天 所見甚少。
由於光沿直線傳播,由幾何作圖知識可知,青蛙的視野將很小。

19、如坐針氈。
由壓強公式可知,當壓力一定時,如果受力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人坐在這樣的氈子上就會感覺極不舒服。

20、瑞雪照豐年。
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鬆散的空隙,裡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當它覆蓋在農作物上時,可以很好的防止熱傳導和空氣對流,因此能起到保溫作用。

21、霜前冷,雪後寒。
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驟然變冷(溫度低於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凝華成小冰晶,附著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覺。雪熔化時要需吸收熱量,使空氣的溫度降低,所以我們有"雪後寒"的感覺。

22、一滴水可見太陽,一件事可見精神。
一滴水相當於一個凸透鏡,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透過一滴水可以有太陽的像,小中見大。

23、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
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24、紙里包不住火。
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25、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
氣體的擴散現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沒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線發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後,其表面平滑,光線發生鏡面反射。

27、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響由高處流向低處。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擔。
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伍』 關於物理的諺語。

1.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鏡成像)
2.摘不找的是鏡中月,撈不著的是水中花(平面鏡成的像為虛像)
3.長嘯一聲,山鳴谷應(聲現象)
4.但聞其聲,不見其人(聲的傳播)

『陸』 關於物理物態變化的諺語有哪些

1.水缸出汗,不用挑擔(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2.霜前冷,雪後寒(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在較低溫度下放熱凝華形成的,故形成霜前的溫度一定較低.雪下後,要融化,融化是吸熱過程,所以雪後寒.

3.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4.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5.瑞雪兆豐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許多鬆散的空隙,裡面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它能較好地防止地里熱量的散失,保護農作物,在寒冷的冬季不凍壞.

6.凍三盡,非一日之寒(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7.開水不響,響水不開(在水升溫過程中,附在器壁和水中空氣形成一個個的小氣泡,氣泡的體積隨蒸氣進入而不斷增大上,但上部水的溫度較低,上升的氣泡內一部分蒸氣又凝結成水使得氣泡變小或破碎,這樣許多氣泡這種變化引起振動,發出響聲,即「響聲不開」.

8.當水溫上升到沸點時,上下水溫一致,氣泡在上升過程中,有更多的蒸汽進入氣泡,直至到水面才破裂,所以沒有響聲,即「開水不響」.

『柒』 諺語,俗語,歇後語中的物理知識

1、(2005年遼寧省大連市)我國民間有名諺語叫「霜前冷,雪後寒」。霜是由於氣溫較低時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 現象而形成的;雪在融化時需要 熱。 2、(2005年吉林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里的三「人」其中的一「人」是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

『捌』 一些民間俗語或成語有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下列俗語中對應的物理知識你知道嗎例: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1)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其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始終會受到地球對它豎直向下的作用力,所以才會出現「水往低處流」這一現象.
(2)掩耳盜鈴是指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聽不到鈴鐺的響聲(以為別人也聽不到),去偷鈴鐺.這是採取了在人耳處減弱雜訊的方法.
(3)刀磨得刃越薄,砍柴時與柴的接觸面積越小,在用力一定的情況下,可以增大壓強.
(4)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作用力的同時,這個物體也受到另一個物體的反作用力.一隻手掌在對另一隻手掌施加作用力的同時,也受到另一隻手掌的反作用力,否則就會出現「孤掌難鳴」的現象.
故答案為: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在人耳處減弱雜訊,增大壓強,力作用的相互性.

『玖』 生活中有許多諺語和歇後語都蘊含著豐富的物理

1成語
1、坐井觀天立竿見影。 。
2鏡花水月 。
3海市蜃樓 。
4水漲船高 。
5葉落歸根
6孤掌難鳴 。
7如坐針氈 。
8掩耳盜鈴 。
9入木三分 。
10怒發沖冠 。
2諺語
12身正不怕影子歪 。
13響鼓還須重錘敲 。
14真金不怕火煉 。
15大樹底下好乘涼牆里開花牆外香 。
16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
17磨刀不誤砍柴工
18蟲蛀木斷水滴石穿 。
19秤砣雖小壓千斤 。
20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 。
3歇後語
21嗩吶里吹出笛子調響想的不一樣 。
22蛤蟆坐井底只看見碗大的天 。
23猴子撈月一場空 。
24戴眼鏡喝熱茶越喝越朦朧 。
25石頭碰石頭一碰就發火 。
26大象的屁股推不動
27啄木鳥打洞全憑嘴硬 。
28打足了氣的皮球一蹦老高 。
29穿釘子鞋拄拐杖穩上加穩 。
30按住電鈴不抬手老是響 。

23、雞蛋碰石頭——自不量力
雞蛋碰石頭,雖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個物體所能承受的壓強一定,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就可能被損壞。雞蛋能承受的壓強小,所以雞蛋將破裂。
24、紙里包不住火
紙達到燃點就會燃燒。
25、有麝自然香,何須迎風揚
氣體的擴散現象。
26、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沒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線發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後,其表面平滑,光線發生鏡面反射。
27、扇子有涼風,宜夏不宜冬
夏天扇扇子時,加快了空氣的流動,使人體表面的汗液蒸發加快,由於蒸發吸熱,所以人感到涼快。
28、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水往低處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條客觀規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響由高處流向低處。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擔
水缸中的水由於蒸發,水面以下部分溫度比空氣溫度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外表面就產生了液化現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時由於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少,雖然也會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發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氣潮濕,水蒸發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於汽化,就有水珠出現了.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當然不需要挑水澆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
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氣凝華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華、凝固都是放熱過程,化雪是融化過程,要吸熱。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
下雪天,高山氣溫低於山下平地氣溫,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時融化.所以下同樣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氣遇冷凝華的結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氣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
水的溫度在0℃~4℃之間是熱縮冷脹,4℃時水的密度最大.當整個水溫都降到4℃時,水的對流停止.氣溫繼續下降時,上層水溫降到 4℃以下,密度減小不再下沉,底層水溫仍保持4℃,上層水溫降到0℃並繼續放熱時,水面開始結冰.由於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都不易進行,冰下的水放熱極為緩慢,結成厚厚的冰,當然需要很長時間的天寒。
33、火場之旁,必有風生
火場附近的空氣受熱膨脹上升,遠處的冷空氣必將來填充,冷熱空氣的流動形成風。
34、一石擊破水中天
平靜的水面如一塊平面鏡,可看到天的像,石塊投入水中破壞了平靜的水面,形成層層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擊破了。
35、瞎子點燈白費蠟
人們能看到世上萬事萬物,是因為太陽光或用來照明的光照射在物體上被物體反射後的光線進入人眼,反射光線進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見物體。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曬臉皮
我國的降雨雲大都是由西向東移動的,早晨看到的虹,是東方射來的太陽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顯然,西虹是本地天氣將要降雨的預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來的陽光照在東方天空降雨層的水滴上而形成的東虹,它預示著西方天空已沒有降雨雲了,天氣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參考上則
38、虹高日頭低,早晚披蓑衣
當「日頭低」時,太陽光線和地平線是非常接近的,這時出現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線,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個圓弧.若此時空氣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間很廣,那麼除了可以看到虹外,還可以看到霓,霓頂的半圓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頂,也預示著降雨雲已經移近天頂,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顛倒黑白
照相機是應用物體放在凸透鏡兩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原理製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與人是顛倒的.底片上塗有感光劑,人照相時,由於淺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強,反射光進入相機的暗箱與底片上的感光劑發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於吸收光的能力強,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這樣淺色部位在膠片上感光強,深色部位感光弱.膠片沖洗時,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劑基本沖洗掉,所以呈淺色,而感光強的部位由於發生了光化反應沖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誤砍柴工
減小受壓面積增大壓強
41、一隻巴掌拍不響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一隻巴掌要麼拍另一隻巴掌,要麼拍在其它物體上才能產生力的作用,才能拍響。
42、四兩撥千斤
杠桿的平衡條件,增大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較小的動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體。
43、水銀落地——無孔不入
水銀的密度大於組成地面各物質的密度,水銀又具有流動性,故它總是沉在其它物質的下面。
44、泥鰍黃鱔交朋友——滑頭對滑頭
泥鰍黃鱔的表面都光滑且潤滑,摩擦力小。
45、雞蛋碰石頭——完蛋
蛋殼承受的壓強遠小於石頭能承受的壓強,雞蛋碰石頭,雞蛋先破
46、大船漏水——有進無出
液體內部存在壓強,船破後,船外的水被壓進船內,直到船內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內的水也不會向外流。
47、水上的葫蘆——沉不下去
葫蘆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拾』 諺語,歇後語中的物理知識

諺語中的物理知識
12身正不怕影子歪
響鼓還須重錘敲
真金不怕火煉
大樹底下好乘涼牆里開花牆外香
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
磨刀不誤砍柴工

蟲蛀木斷,水滴石穿
秤砣雖小壓千斤
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
答案:
增大振幅,響度較大
金的熔點高

防止熱輻射,液體蒸發吸熱,氧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大

擴散,分子熱運動
慣性,浮力
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提高效率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和形狀
杠桿原理
重力勢能增加,克服重力做功,勢能轉化為動能
歇後語中的物理知識:
嗩吶里吹出笛子調,響(想)的不一樣
蛤蟆坐井底,只看見碗大的天
猴子撈月一場空
戴眼鏡喝熱茶,越喝越朦朧
石頭碰石頭,一碰就發火
大象的屁股,推不動
啄木鳥打洞,全憑嘴硬
打足了氣的皮球,一蹦老高
穿釘子鞋拄拐杖,穩上加穩
按住電鈴不抬手,老是響

答案:
聲音的音色
光的直線傳播

光的反射,平面鏡成虛象
水蒸氣液化,光的漫反射
通路,電流的磁效應,電能轉化為機械能,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質量大,慣性大
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機械能相互轉化
增大摩擦,力的平衡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閱讀全文

與在諺語中有物理現象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