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也不當物理學家學物理有什麼意義

也不當物理學家學物理有什麼意義

發布時間:2022-07-26 08:11:04

A. 做物理學家有什麼好處

物理學在生物學發展中有很大的貢獻,能夠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有個美劇叫《生活大爆炸》,裡面的角色都是科學家,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跟導師做項目。任何職務沒有絕對的好處與壞處,主要取決於你對他的熱愛程度,若你對它足夠熱愛,並為之努力,是會有一番成就,當然也會有很多好處。

B. 物理老師與物理學家有什麼區別

物理老師就是教學生上課,傳授學生知識的光榮人物;
物理學家則是研究各種世界性的難題,並公布於全世界的,給人類的物理學更近一步
從物理老師升級到物理學家,應該是不需要考試的,只要對這方面有興趣,且去研究了,最後有所成果,且對物理學有推進作用的,那麼都是可以稱為物理學家的,還有聯盟可以加入,一起研究呢!

C. 物理學對人類的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物理學是對自然界概括規律性的總結,是概括經驗科學性的理論認識。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

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3)也不當物理學家學物理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六大性質

真理性,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揭示了自然界的奧秘,反映出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

和諧統一性,神秘的太空中天體的運動,在開普勒三定律的描繪下,顯出多麼的和諧有序。物理學上的幾次大統一,也顯示出美的感覺。牛頓用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把天上和地上所有宏觀物體統一了。

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又使電和磁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又把質量和能量建立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論把粒子性、波動性實現了統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又把時間、空間統一了。

簡潔性,物理規律的數學語言,體現了物理的簡潔明快性。如:牛頓第二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對稱性,對稱一般指物體形狀的對稱性,深層次的對稱表現為事物發展變化或客觀規律的對稱性。物理學中各種晶體的空間點陣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豎直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動鏡像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和反粒子、正物質和反物質、正電和負電等。

預測性,正確的物理理論,不僅能解釋當時已發現的物理現象,更能預測當時無法探測到的物理現象。例如麥克斯韋電磁理論預測電磁波存在,盧瑟福預言中子的存在,菲涅爾的衍射理論預言圓盤衍射中央有泊松亮斑,狄拉克預言電子的存在。

精巧性,物理實驗具有精巧性,設計方法的巧妙,使得物理現象更加明顯。

D. 物理和物理學有什麼區別嗎

物理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包括本質存(物質)在和形式存在(運動狀態和運動形式);
物理學是理論,是(人)邏輯思維的結果。當然,它必須正確表達客觀規律,上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

E. 高中物理一般般,是不是說自己以後不適合學物理,當不了物理學家

給自己點信心,中國課本上這些題說明不了多大問題,真要是物理學家才不會做這些題。如果愛好就加油,沒什麼絕對的,但是數學要好,這是基礎。

F. 物理學有什麼用途

什麼是物理 這是一個十分基礎的問題.翻開任何一本物理教科書,都不難找到這樣的定義: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什麼21世紀呢?有一種流行的說法: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其實,這句話更確切的表述應該是:21世紀是物理科學全面介入生命科學的世紀.生命科學只有與物理相結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發展. 展望物理學的未來,充滿著機遇與挑戰.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戰》一文中,曾提出21世紀物理領域所面對的四大難題:為什麼一些物理現象在理論上對稱但實驗結果不對稱?為什麼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單獨存在而且看不見?為什麼全宇宙90%以上的物質是暗物質?為什麼每個類星體的能量竟然是太陽能量的1015倍?這些問題極大地激勵著人們不懈探索的勇氣與熱情.可以預見,一旦撥去這幾朵籠罩在物理天空中的烏雲,物理學將會展現出更加燦爛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傳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最後,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 再次,物理還是一種文化. 從廣義來說,文化指的是人類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樣地,物理學家在長期科學實踐中所創造的大量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也就構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知道,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實踐,因而在客觀性上表現為「真」;物理學創造的成果最終是為了造福於人類,它在目的性上體現出「善」;另外,物理學還在人的情感、意識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為物理學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屬性,我們完全有理由說,物理不僅是一種文化,而且是一種高層次、高品位的文化. 物理學是求真的.物理最講究實證,物理學家在科學研究活動中最基本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堅守「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的原則.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論你什麼聰明,更不論你名氣有多大,只要與實驗不符便是錯了,簡簡單單,這就是科學」.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修正錯誤、不斷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學是從善的.物理學致力於將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幫助人們不斷認識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趨於高尚.這是物理學的價值取向和終極目標,因而物理學的本質是從善的;另外,物理學家的行為也是從善的.愛因斯坦曾這樣評價居里夫人和以她為代表的傑出物理學家:「第一流人物對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更大」.他們那種嚴謹求實的態度、獻身科學的精神,熱愛人民的情懷等等,對於後人無疑是一份尤為珍貴的人文財富. 物理學是至美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伯說過:美是真理的光輝;羅馬哲學家普洛丁又說過: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學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屬於科學美,主要體現於簡單、對稱和統一;對稱則統一,統一則簡單,它們構成了物理學的基本美學准則. 翻開物理學的篇章,可以發現到處都跳動著美的音符,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與創造.僅以統一性為例.當代物理學的發展,正朝著兩個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與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它們兩者並非是分道揚鑣、越走越遠,反倒顯示出不少殊途同歸、相反相成的跡象.例如,粒子物理學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體物理學家所借鑒,用來探尋宇宙早期演化的圖象;(正由於此,粒子物理學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宇宙考古學」.) 反過來,宇宙物理學的研究也為粒子物理學家提供了豐實的信息與印證.於是,物理學中兩個截然相反的分支,就這般奇妙地銜接在了一起——猶如一條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又如,英國物理學家狹拉克首先發現,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間存在著下列引人注目的關系: 宇宙半徑/電子半徑≈1040,宇宙年齡/強衰變粒子壽命≈1040, 氫核與電子的電力/氫核與電子的引力≈1040,…… 在上述比數中,宇宙這個最大的系統,與基本粒子這個最小系統之間,竟然珠聯璧合達到了如此完美的統一,讓我們再次領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種動人心弦的壯麗的美.正是這許多美不勝收的事例,激發起人們對大自然由衷的贊嘆與敬畏,難怪愛因斯坦會說:「宇宙間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對於物理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智能,更是一種文化.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能對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審視與剖析,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豐富的的內涵,從而會更自覺、有意識的去挖掘和開發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又使我們看到,物理原來有著如此美好的稟性,從而會更加鍾愛物理,更有激情地去從事物理教學.我以為,只有真正熱愛物理的物理教師,才能做到不僅教會學生理解物理、應用物理,而且還進一步引導他們去感悟物理、欣賞物理. 二、為什麼教物理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根本的問題,要正確回答並非易事.筆者對此問題的認識,就經歷過從「知識本位」到「學科本位」,最後又回歸到「學生本位」這樣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有很長一段時期,我都把物理教學的目標鎖定在知識層面上,認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識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以供他們今後一生的受用.因為我信奉「知識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們授予學生什麼多的物理知識,其中不乏象「F=ma」這類極其重要的知識,但在他們往後的生活和工作中,卻很少顯示出有什麼直接的功用.以至過了若干年後,許多學生把所學的物理知識幾乎忘得一干二凈,用他們的話說,「全部都還給老師了」.我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當我向他們提出「高中三年豈不白讀了」的反詰時,這些離開學校多年的學生,卻又都會異口同聲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認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對於他們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說不清究竟是哪些具體知識所起的作用.我想,這大概好比晚飯,誰都不會否認吃飯對於生存的意義,然而誰又都說不清楚,吃了這頓飯究竟是在身上的什麼地方長了塊肉. 一位畢業已有二十餘年的學生,曾與筆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課.原來那堂課講的是重力勢能.當時為了說明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我曾向學生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有人站在五樓的窗檯上要往下跳,你說危險嗎?開始大家都認為這太玩命了,後來仔細一琢磨,又全都樂了:你別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沒事了嗎?這位學生覺得這個例子特有意思,於是經久不忘;但問他該例說明了什麼物理知識時,他說忘了.正當我面露憾色時,他緊接著的一番話卻令人寬慰,他說:「這個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對的,從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結果」.盡管這堂課所傳授的物理知識,這位學生已經遺忘殆盡,但通過有關知識的學習而凝煉成的思想、方法等,卻在他的心裡銘刻上深深的印記.從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多年前的這堂物理課,對他不也是極有價值的嗎?學生從高中畢業後,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將告別物理,所學的物理知識終究會被忘記,到那時再回頭審視一下:物理教學留給他們的還有些什麼呢?如果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不出物理所給予的才智與啟迪,那將是物理教學的失敗.由此看來,具體的知識通常只是作為教學的載體,在知識的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東西.正如我國資深科學家錢偉長教授說的:「我在大學里學的是物理學,……. 以物理學為對象我學到了調查研究,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和邏輯思維的能力,物理學的知識有時是很有用的,但通過物理學學到的這些能力,比物理學知識更有用.」錢老在讀書時就是通過「物理學」這個載體,獲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種將物理教學等同於物理知識教學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識本位」來確立物理教學目標取向的做法同樣是短視的. 隨著教學實踐的深入,教師一般都會對自己所任教的學科日臻熟悉,從而格外鍾愛.可能是受了這種職業情感的影響,我還一度把物理教學的目標,定位於「將盡可能多的學生培養成為物理學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當我從農村普通中學調入重點高中,面對的是一個個聰穎好學的學生時,這種願望愈顯強烈.但我不久就發現,其它學科的教師大概也出於各自的職業偏好,都對學生有著與我類似的期望.這樣一來,大家自掃門前雪,各唱各的調,沒能將各學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實際效果當然就差強人意了.尤其令我沮喪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學習優秀的「得意門生」,日後直接從事物理專業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當我陷於迷惘之時,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先生的一則事例給了自己極大的啟迪.當年復旦大學曾對核物理專業的畢業生的去向做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學生畢業後從事與核物理有關的工作,其餘的都紛紛改行,活躍在金融、企業或行政等崗位上.對此,多數人都斷言這是物理系的失敗,而楊福家卻認為這正是「復旦」的成功.因為,通過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學生具備了良好的素質,為他們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是畢業後都能很快適應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這也印證了趙凱華先生的話:「一個人學了物理之後干什麼都可以,他的物理沒有白學.在我看來,對於學物理的人無所謂『改行』…….」 經過上述曲折的認識歷程,使我逐漸看清了物理教學最終目標的聚焦點,既不在知識的本位上,也不在學科的本位上,而應該落實在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的本位上. 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也可以反過來設問:「如果我們不教物理,學生不學物理,將會對他們今後的發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種顯而易見的回答是,學生將因此學不到許多重要的物理知識.這話沒錯,但不夠全面.因為除此之外,學生還將失去更為重要的,有關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方面的培養與熏陶,從而最終影響他們的科學素養的提高.當前,物理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每一位有教養的公民都必須懂得的知識.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他今天學習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為了明天去進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於他去面對或決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質量的生活奠定基礎.正如《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所說的:「教育的最高目標是為了使人們能夠過一個實現自我和負責任的生活作準備.」 據此,對於「為什麼教物理」這個問題,最確切的答案就是: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而教.——這應該成為我們的物理教學觀. 眾所周知,生物基因對於生物進化有著非同小可的作用,極其細微的基因差異,往往會導致生物之間的巨大差別.受此啟發,有不少社會學者正致力於尋求在人類文化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有著哪些最為核心的要素,從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人類文化系統中的「遺傳密碼」.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人類的進化比一般的生物進化更為復雜,它具有雙重進化機制,除了生物基因進化機制外,還有文化基因進化機制.教育正是推動文化基因機制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要義,不只是文化現象的展示與詮釋,而在於文化基因的傳承和發展.物理教育當然也不例外.什麼,蘊含在物理教學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麼呢?筆者以為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即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因為這三者是構成科學素養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將科學素養比擬為一座金字塔,什麼科學知識猶如塔基,科學方法就是塔身,科學精神則是塔尖.物理教學的最高宗旨,就是為了構建這座宏偉的科學素養之塔而添磚加瓦.換言之,物理教學的核心價值就在於促進學生實現三個轉化:一是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轉化為學生個體的知識,使他們知識世界是什麼樣的,成為一個客觀的人;二是把前人從事智力活動的思想方法轉化為學生認識能力,使他們明白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三是把蘊含在知識中的觀念、態度等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准則,使他們懂得怎樣使世界更美好,成為一個創造的人

G. 學物理有什麼好處

你好,不知道你現在是初中還是高中呢,物理吧有的人覺得很難學,我卻不怎麼認為,高中的物理題都是一個物理狀態到另一個狀態的轉變的過程,只要掌握好其中的方法規律,靈活運用,適當練習,認真仔細就能拿高分的,學物理的好處吧,就是能鍛煉你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其實吧,我們中國的學生,高考之前你只要分高就成了,沒必要管他學他有沒有用

H. 物理學具有什麼意義呢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但這只是對於物理這門科學在學術意義上的一種界定.而我們所面對的「物理」,它同時又是一門課程,於是就有必要從教育意義的層面上去進行一番再認識、再分析,以挖掘蘊含在其中的豐富內涵. 首先,物理是一門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發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學,又是具有方法論性質、被人們公認為最重要的基礎科學.物理學取得的成果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力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正如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第23屆代表大會的決議《物理學對社會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學是一項國際事業,它對人類未來的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驅動技術,改善生活以及培養人才. 上世紀初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為物理學的飛速發展插上了雙翅,取得了空前輝煌的成就,以致於人們將20世紀稱譽為「物理學的世紀」.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當今,物理學的觸角已經伸向眾多領域,並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就,以至我們很難再用統的眼光去界分什麼是物理學了.1995年在我國廈門舉行了第十九屆國際統計物理學大會會上交流論文的涉及面十分廣泛,諸如植物的花序、DNA葯物系統、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儲等等,光看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麼,究竟什麼是物理呢?幾年前,美國《今日物理》雜志,曾就此問題向讀者廣泛徵求意見.

他們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學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學.這話乍聽似覺偏頗,其實不無道理.因為在今天看來,物理學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智能,「代表著一套獲取知識、組織和應用知識的有效步驟和方法,把這套方法用到什麼問題上,這問題就變成了物理學.」(趙凱華語)正如物理學家費曼所說:「不論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論你什麼聰明,更不論你名氣有多大,只要與實驗不符便是錯了,簡簡單單,這就是科學」.可以說,物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修正錯誤、不斷逼近真理的「求真」史. 物理學是從善的.物理學致力於將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幫助人們不斷認識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趨於高尚.

I. 相對論對物理學有什麼意義

相對論對物理有積極作用,我們先來討論愛因斯坦本人,他得到若貝爾物理獎,並不是因為「相對論理論」,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才得到若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在普朗克主管雜志同意下發表,偉大物理學家普朗克認為可以發表討論。當然光速的極限性得到世人的公認,從此引力速度的無窮大也就解決了,這是物理學最偉大事件之一,光電效應更加說明光線是由「粒子」---光子組成,物理學前途一片光明。時間是一種作用力計量規范,時間是我們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個計量規范點尺度的需要,時間與物質不會發生作用力,這個我們必須明確,愛因斯坦錯就錯在這里。「時間」對於一個傻子或者一條牛來說是沒有意義的,速度的快慢對於物質的存在不構成影響,速度越大則與磁場加速度和力的密度緊密相連,速度越大則物質內部空間作用力越大,物質內部空間發生形變理所當然,而旁邊的空間依然故我。我們不片面理解時間與空間,物理學界做錯事也不是頭一回。愛因斯坦相對論部分理論與量子力學相互矛盾,這本身說明相對論的不足之處很明顯,在此我們再討論以便警告後人-----「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很有意義的。

J. 如果不能尋找終極理論 物理學還有什麼意義

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對物理學的一大貢獻就是他在晚年一無所求。1939年,奧本海默和他的學生哈特蘭·斯奈德(Hartland Snyder)在當時首屈一指的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上發表了一篇5頁的短論文(巧合的是,就在這期雜志發行的同一天,納粹德國進攻了波蘭),列出了今天我們所知的黑洞的基本特徵。在同一期的雜志上,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和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共同發表了另一篇關於核裂變原理的文章。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玻爾和惠勒的論文一夜之間成為焦點,而奧本海默和斯奈德的論文則被束之高閣。
戰爭結束後,在約翰·惠勒和丹尼斯·夏默(Dannis Sciama)等先驅的帶領下,廣義相對論開始重新恢復生機。此前,它一直被認為是前沿科學里的一潭死水,其中的數學成分多於物理的理論,但戰後,以惠勒和夏默為首的科學家在歐洲和美國的幾所學校都開始繼續研究引力理論。奇怪的是,奧本海默對這一領域已經失去了全部興趣。曾幾度嘗試勸說奧本海默回歸其先前對引力的研究中去的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也可以證實這一點:這位物理大師一旦改變研究方向,就再也不對先前領域的最新進展表現出一丁點兒興趣。為什麼奧本海默對一旦被實驗證實甚至有可能讓他獲得諾貝爾獎的貢獻都如此漠不關心?
戴森說:「這是因為奧本海默在晚年堅信,一個嚴肅的理論物理學家只應當關注一個問題,就是發現物理學的基本方程。愛因斯坦當然也抱有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發現正確的方程才是頭等大事,一旦發現了正確的方程,研究這個方程在特定條件下的解就成了二流物理學家,甚至研究生都能勝任的日常練習。」
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的看法與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如此相似:一個物理學家所能從事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基本定律的探索,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就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這種看法,但不管是好是壞,縱觀物理學史,這種看法也許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前,科學作家查德·奧澤爾(Chad Orzel)發表了一篇具有深刻見解的博文,文章的標題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觀點:「跟我來念:粒子物理學不是物理學的全部」(Repeat After Me: Particle Physics Is Not All of Physics)。他的觀點無可非議,很多粒子物理學家們確實表現得好像只有他們遇到的問題才是真正值得關注的一樣,好像一旦這些問題都碰了壁,整個物理學都要陷入停滯。這當然是無稽之談,畢竟世界上大多數的物理學家的研究對象都與量子色動力學和希格斯玻色子無關。奧澤爾舉了一個事實來證明上述觀點只是少部分人所持的,即美國物理學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是凝聚態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學家只排第二,而且即使這樣, 「這個排名也高估了直接從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的人數。事實上,從事這一領域的物理學家只佔職業物理學家中的極少數(如今他們的工作還正由於理論和實驗方面的最新進展——或者說缺乏最新進展而遭受危機),他們的數量在媒體中被過度放大,或許是因為多重宇宙這樣的概念聽起來很酷。但實際上,哪怕這幫做基本粒子的物理學家明天全被吸入一個黑洞,整個物理學領域甚至都不會受到多大影響。」
關於理論物理被媒體過度炒作這一點,我是十分贊同的,公眾似乎覺得只有粒子物理學才是物理界唯一值得興奮的東西,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為這樣的現實而惋惜,呼籲大家關注實驗物理學家(或者說凝聚態物理學家)的努力而發聲,向公眾介紹他們的科學領域。
話雖如此,我仍然覺得,其實各類物理學家在內心還是對基本定律抱有偏愛。事實上,即使大部分物理學家自己並不研究基本定律,但在哲學上很難否認,物理學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尋找以統一為名的基本定律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自物理學誕生以來,從事這一事業的人就一直致力於從不同的現象中尋找共同點。伽利略發現了木星具有衛星,就像地球有月亮一樣。牛頓的最大成就是推翻了2000年來亞里士多德關於運動的以太論,證明了天上地下的物體遵守著相同的規律。統一,依舊是物理學發展的最高准則。從法拉第和麥克斯韋對電與磁的統一,到溫伯格等人對弱作用與電磁作用的統一,正統的物理學史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統一」的過程。
這些故事我們都知道,但統一之所以能成為物理學家們最愛的歷史瞬間,是因為統一帶來了簡化,而這樣的簡化往往是尋找基本定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位物理學家半開玩笑地說,最基本的定律應當是在餐巾紙上用一行就能寫下,但卻可以解釋一切的方程。把描述兩種不同現象的方程簡化成同一個式子,不僅令人萬分激動,還極其實用。因此,從統一的基本定律中獲益的不僅僅是粒子物理學家,也有各個其他方向的物理學家,而凝聚態物理學家和粒子理論物理學家一樣重視簡化,也不言而喻。
或許你會以為關於以太的理論離實際生活太遠,但如果沒有麥克斯韋方程組,二戰期間的科學家與工程師就不可能研究出雷達。事實是,哪怕凝聚態物理學家自身並不研究基本定律,哪怕全世界的弦理論學家都放棄研究去寫存在主義小說了也不可能對凝聚態物理的日常研究造成很大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凝聚態物理學家都早已受益於基本定律了,不管他們在個人層面上是否有意將自己的研究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統一相關聯。
大多數物理學家都會思考關於美學與完備性的問題,即使這與他們自己的工作關系不大。凝聚態物理學家很可能會信奉菲利普·安德森(Philip Anderson)著名的格言「More is Different」(「多而不同」),認為通過純粹的還原論方法並不能解決超導或者巨磁阻這樣復雜的凝聚態物理學問題,但我覺得他們中的每個人其實內心裡都很希望出現一套直接、簡單、基本的理論,能解釋從誇克到超導陶瓷的一切物質的特性。不能因為目前為止弦理論與凝聚態物理學課題之間還沒找到聯系,就說你不期待能找到一個。從古代社會起,我們就一直試著去探索對物理現象的解釋,發現關於宇宙的最基本統一且自洽的原理一直是物理學的目標。不管你是否積極投身到這些定律的探索中,事實就是這樣。
所以,盡管沒能發現量子引力理論不太會影響對拓撲絕緣體或者DNA的探索,但實際上,它至少向各個領域的物理學家傳遞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在最基本的層次上,我們的科學仍然是無關聯且不完整的。這樣的真相也許不僅僅會令粒子物理學家的研究陷入困境,也會讓其他更多的物理學家對自己的研究產生不安和不確定的感覺。

閱讀全文

與也不當物理學家學物理有什麼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