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放射物理與防護的認識
放射性是指元素從不穩定的原子核自發地放出射線,(如α射線、β射線、γ射線等)而衰變形成穩定的元素而停止放射(衰變產物),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衰變時放出的能量稱為衰變能量。原子序數在83(鉍)或以上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但某些原子序數小於83的元素(如鍀)也具有放射性。
放射性防護,是指為避免或減弱放射性物質及其輻射傷害人體採取的措施。
一定量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後,既具有生物化學毒性,又能以它的輻射作用造成人體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內照射;體外的電離輻射照射人體也會造成損傷,這種作用稱為外照射。輻射損傷是各種電離輻射作用於人體所引起的各種生物效應的總稱。這是由於各種電離輻射(如X或γ射線、β射線、α射線和中子束等)引起電離、激發等作用而把能量傳遞給機體,造成各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放射性防護又可分成內照射防護和外照射防護。
內照射防護內照射與外照射的顯著差別是,即使不再進行放射性物質的操作,已經進入體內的放射性核素仍然在體內產生有害影響。造成內照射的原因,通常是因為吸入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空氣,飲用放射性物質污染的水,吃了放射性物質污染的食物,或者放射性物質從皮膚、傷口進入體內。由於核素的種類不同、毒性不同,帶來的危險程度也不同。因此,根據放射性核素攝入體內產生危害作用的大小和在空氣中的最大容許濃度,把它們分成極毒、高毒、中毒和低毒四組(見表)。操作不同毒性的核素時,對操作設備和建築物的設置地點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內照射防護的基本原則是盡可能地隔斷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的各種途徑,採取的基本措施有:
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內 基本防護措施是:①空氣凈化,通過空氣過濾、除塵等方法,盡量降低空氣中放射性粉塵或放射性氣溶膠的濃度;②換氣稀釋,利用通風裝置不斷排出被污染的空氣,並換以清潔空氣;③密閉操作,把可能成為污染源的放射性物質放在密閉的手套箱或其他密閉容器中進行操作,使它與工作場所的空氣隔絕;④加強個人防護,操作人員應帶高效過濾材料做成的口罩、醫用橡皮手套,穿工作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場所,操作人員要帶頭盔或穿氣衣作業。(見彩圖)防止放射性物質經口腔進入人體內 嚴禁工作人員用可能被污染的手接觸食物、衣服或其他生活用具。防止放射性物質不經過處理而大量排入江河、湖泊或注入地質條件差的深井,造成地面水或地下水源的污染。
建立內照射監測系統 應對工作環境和周圍環境中的空氣、水源和有代表性的農牧產品進行常規監測,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改進防護措施。
外照射防護外照射的特點是只有當機體處於輻射場中時,才會引起輻射損傷,當機體離開輻射場後,就不再受照射。對人體而言,外照射引起的輻射損傷主要來自γ和X射線、中子,其次是β射線。由於α射線在空氣中的射程短,能被一張紙或衣服擋住,一般說,α射線不會造成外照射輻射損傷。外照射防護通常可採用下列三種方式:盡量縮短受照射時間,盡量增大與輻射源的距離,在人和輻射源之間加屏蔽物。
縮短受照射時間 受照射的累積劑量和受照射時間成正比。在一切接受電離輻射的操作中,應以盡量縮短受照射時間為原則。例如,在用 X射線進行胸部透視時,病人所受照射劑量隨檢查時間而增加,醫生應當在查清病灶情況下,盡量縮短透視時間。
為了能迅速和准確地操作放射性物質,在正式操作之前,應進行模擬操作練習(即不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相同步驟操作)。對於工作時間較長的強放射性操作,可以限制個人操作時間,更換操作人員,以減少每人所受的照射劑量。
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 增大操作人員與輻射源間的距離,可以降低受照射的劑量。對於點狀放射源,人體受照劑量率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在實際操作中常使用遠距離操作的工具,如長柄鉗、機械手、遠距離自動控制裝置等以降低劑量率。
屏蔽防護 根據輻射通過物質時被減弱的原理,在人與輻射源之間加一層足夠厚的屏蔽物(減弱材料),把外照射劑量減少到容許水平以下。當縮短受照時間和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仍不能達到安全操作時,就必須考慮採用屏蔽防護。合理的屏蔽防護必須注意:
①屏蔽方式根據放射性防護要求和放射源的不同,屏蔽方式分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固定式的屏蔽物有防護牆、地板、天花板、防護門和觀察窗等;移動式的有包裝容器、各種結構的手套箱、防護屏和鉛磚等。
②屏蔽材料對不同的電離輻射,應採用不同的屏蔽材料。γ射線和 X射線的常用屏蔽材料有水、土壤、岩石、鐵礦石、混凝土、鐵、鉛、鉛玻璃、鎢等。
β射線能引起組織表層的輻射損傷,還能產生軔致輻射。所以對β射線防護應採用兩層屏蔽:第一層用低原子序數的材料屏蔽β射線,並可減少軔致輻射,常用材料有烯基塑料、有機玻璃及鋁等;第二層用高原子序數材料屏蔽軔致輻射,常用生鐵、鋼板和鉛板等。
由中子源發射出來的快中子,在屏蔽層中主要通過彈性散射和非彈性散射損失能量,被物質吸收後一般放出γ射線。因此,對中子的屏蔽,除考慮快中子的減弱過程和吸收過程外,還應考慮γ射線的屏蔽。常用的中子屏蔽材料是各種含氫材料,如飽和硼酸水溶液、石蠟、含1%~2%硼的石蠟等。對具有強γ本底的中子源(如鐳-鈹中子源)則應考慮兩層屏蔽,第一層用石蠟和吸收中子的物質等屏蔽中子;第二層用鉛吸收γ射線。
Ⅱ x線重要的四種防護手段
(一)縮短受照時間
我們知道,個人累積劑顯與受照時間有關,所受照射的時間愈長,個人累積的劑量就愈大。在某些情況下,常常通過縮短受照射的時間,來限制個人所接受的劑量。因此,一切人員應盡可能減少在X線場內停留的時間。X線工作者,在進行X線檢查時,要作好暗適應,盡量縮短照射時間,拍片時要優選投照條件,不出廢片。在進行X線治療時,要熟練、迅速、准確等。
(二)增大與X線源的距離
當人員與X線管焦點之間的距離近大於焦點大小時,可將X線管焦點視為點光源。若忽略空氣對X線的吸收,則可認為照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若距離增加一倍,則照射量減少到原來的1/4倍。所以,當X線機工作時,應使一切人員(除被檢查外)盡量遠離X線源。
(三)屏蔽防護
在利用X線進行診斷和治療,欲減少X線工作者及被檢者和患者的受照劑量,單靠時間和距離兩個因素的調節。是有一定限度的。例如只能在不影響診斷和治療目的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照射時間。離X線源的距離又受到產生X線的設備和使用目的的限制。因此要進一步取得較好的防護效果,需利用屏蔽防護。
屏蔽就是在X線源與人員之間放置一種能有效吸收X線的屏蔽物,從而減弱或消除X線對人體的危害。如X線機熒光屏內的鉛玻璃,X線機房牆壁,放射科醫生使用的鉛橡皮手套、鉛橡皮圍裙、鉛玻璃眼鏡、鉛防護椅等防護用品,以及隔室透視、隔室照像等等防護設施。
一般在X線防護的實際工作中,時間、距離、屏蔽這三個因素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合理調節。
Ⅲ X線的五大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
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X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射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利用差別吸收這種性質可以把密度不同的物質區分開來。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利用電離電荷的多少可測定X射線的照射量,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X射線測量儀器。在電離作用下,氣體能夠導電;某些物質可以發生化學反應;在有機體內可以誘發各種生物效應。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
這種作用是X射線應用於透視的基礎,利用這種熒光作用可製成熒光屏,用作透視時觀察X射線通過人體組織的影像,也可製成增感屏,用作攝影時增強膠片的感光量。
(4)熱作用。物質所吸收的X射線能大部分被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這些作用在X射線顯微鏡(左圖)、波長測定和物質結構分析中都得到應用。
(3)x線物理與防護是說什麼擴展閱讀
X射線照射到生物機體時,可使生物細胞受到抑制、破壞甚至壞死,致使機體發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病理和生化等方面的改變。不同的生物細胞,對X射線有不同的敏感度,可用於治療人體的某些疾病,特別是腫瘤的治療(下圖為治療腫瘤的X刀)。
在利用X射線的同時,人們發現了導致病人脫發、皮膚燒傷、工作人員視力障礙,白血病等射線傷害的問題,在應用X射線的同時,也應注意其對正常機體的傷害,注意採取防護措施。
Ⅳ 如何防護X線
可以採取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原則。屏蔽防護是指使用原子序數較高的物質,常用鉛或含鉛的物質,作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線。距離防護是指利用x線曝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一原理,通過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離以減少曝射量。
Ⅳ X線防護的防護措施
(一)機房及機器的防護要求
1.機房宜較大,並有通風設備,盡量減少放射線對身體的影響,就200Ma X線機而論,機房面積不得小於36m2。另外,機房牆壁應有一定厚度的磚、水泥或鉛皮構成,以達防護目的。
2.X線球管置於足夠厚度的金屬套(球管套)內,球管套的窗口應有隔光器作適當的縮小,盡量減少原發射線的照射。X線通過人體投照於熒光屏上,熒光屏的前方應有鉛玻璃將原發X線阻擋,近代X線檢查床改為密封式,床周以金屬板完全封閉,可減少散射線。
(二)工作人員的防護
1.工作人員不得將身體任何部位暴露在原發X線之中,盡可能避免直接用手在透視下操作,例如骨折復位,異物定位及胃腸檢查等。
2.透視時須使用各種防護器材,如鉛橡皮手套、鉛圍裙及鉛玻璃眼鏡等。利用隔光器使透視野盡量縮小,毫安盡量降低,曝光時間盡量縮短。透視前應該有充分的暗適應用,以便用最短時間,得到良好的透視影像。
3.照片時也要避免接觸散射線,一般以鉛屏風遮擋。如照片工作量大,宜在照片室內另設一個防護較好的控制室(用鉛皮,水泥或厚磚砌成)。
(三)患者的防護
1.患者與X線球管須保持一事實上的距離,一般不少於35cm。這是因為患者距X線球管愈近,接受放射量愈大。球管窗口下須加一定厚度的鋁片,減少穿刺力弱的長波X線,因這些X線被患者完全吸收,而對熒光屏或膠片都無作用。
2.患者應避免短期內反復多次檢查及不必要的復查。對性成熟及發育期的婦女作腹部照射,應盡量控制次數及部位,避免傷害生殖器官。早期懷孕第一個月內,胎兒對X線輻射特別敏感,易造成流產或畸胎,故對早孕婦婦女婦女避免放射線照射骨盆部。對男患者,在不影響檢查的情況下,宜用鉛橡皮保護陰囊,防止睾丸受到照射。
Ⅵ x線的性質及物理特性
x射線的性質及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
2、電離作用。物質受X射線照射時,可使核外電子脫離原子軌道產生電離。
3、熒光作用。X射線波長很短不可見,但它照射到某些化合物如磷、鉑氰化鋇、硫化鋅鎘、鎢酸鈣等時,可使物質發生熒光(可見光或紫外線),熒光的強弱與X射線量成正比。
4、熱作用。物質所吸收的X射線能大部分被轉變成熱能,使物體溫度升高。
5、干涉、衍射、反射、折射作用。這些作用在X射線顯微鏡、波長測定和物質結構分析中都得到應用。
(6)x線物理與防護是說什麼擴展閱讀:
X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是一種光子,診斷上使用的X線波長為0.08-0.31埃(1埃=0.1納米=10的-10次方米),在醫學上用作輔助檢查方法之一。同時也是印刷業中的一個專用術語,表示中間線。
化學作用:
1.感光作用:X線和可見光一樣,同樣具有光化學作用,可使膠片乳劑感光能使很多物質發生光化學作用。
2.著色作用:某些物質如鉛玻璃、水晶等經X線長期大劑量照射後,起結晶體脫落漸漸改變顏色稱著色作用或者脫水作用。
三.生物效應特性:X線在生物體內也能產生電離及激發,使生物體產生生物效應。特別是一些增殖性強的細胞,經一定量的X線照射後,可產生擬制、損傷甚至壞死。
Ⅶ X線的主防護是指對散射線防護還是對原發射線的防護
主防護是對原發射線照射的屏蔽防護,副防護是對原發射線不直接照射,而受散射線或漏射線照射的屏蔽防護。
Ⅷ X線防護的防護意義
因此,對於放射線的損傷應有正確的認識,即戰略上應藐視它,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和項怖,而在戰術上應重視它,對於放射線接觸者應採取防護措施。
從X線管陽極靶發出的X線稱為原發X線,原發X線遇到物體,如空氣、檢查床及患者身體後,會產生另一種向各方向散射的射線,稱為散射X線,亦稱散射線。散射線能量低,穿透性較原發X線弱,但接觸人體時被體表組織吸收,過量能造成放射損傷。對於患者來說,所接受的射線主要是原發X線;而對放射線工作人員來說,原發X線已被各種防護措施阻擋,對身體危害的主要是散射線。近代X線機配備影像增強器,患者在工作人員接受X線輻射量僅為普通透視的十分之一。此外,還有隔室透視設備,因此,工作人員和患者接受劑量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