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高中物理有哪些實驗方法比如控制變數,理想實驗法,科學家做了什麼...
有控制變數,微小變化放大,假設後驗證,理想實驗等。
控制變數有歐姆的歐姆定律,控制電壓或電阻研究電流,電壓,電阻的關系。
微小變化放大有卡文迪許扭成利用光杠桿將微小形變數放大。
理想實驗有伽利略的對慣性定律的猜想。
假設後驗證法有麥克斯韋的電磁波預言和赫茲的實驗證實。
B. 高考物理需要記住的實驗和科學家
機械能守衡,動能守衡,分壓,分流法測電阻,電磁感應,實驗一般就在力學電學上出,科家也在這兩方面出
C. 高中物理必修二有哪些實驗
高中物理必修二實驗
一、學生分組實驗
1、探究平拋運動測定物體平拋運動初速度
2、探究動能定理
3、驗證機械能守恆
二、課堂演示實驗
1、平拋豎落實驗
2、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和線速度、角速度、半徑的關系
D. 高考物理力學實驗主要有哪些
高考物理力學實驗主要有:
1、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
2、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
3、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4、驗證動能定理。
5、驗證機械能守恆。
6、探究平拋運動規律。
7、驗證動量守恆。
E. 高中物理重要的實驗有哪些
重要的實驗考試大概15個,但程度不同,有些要求從實驗目的到實驗步驟都很詳細,還有誤差分析很重要,但大致重點都是相同的,力學和電學是靈魂,主抓這兩塊.老師一般都會總結,我在網上找了一下,
一是基本儀器的使用仍是實驗復習的基礎.
不管上一年度有無考到儀器的使用,我們對常用的物理儀器要熟練運用,這是實驗的基礎,是實驗的工具,任何時侯都不過時.在這方面花些時間是必需的.常見的有十三種儀器,這十三種儀器是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錶、打點計時器、彈簧稱、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復慣用書上都有很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要從多種視角重新審視和組合實驗板塊.
在物理實驗總復習中,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個實驗,而應該從這些實驗的原理、步驟、數據採集與處理方式的異同上,給這些實驗分門別類,從而組成不同的實驗板塊.平時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實驗分成力學實驗板塊、電學實驗板塊、熱學實驗板塊、光學實驗板塊.但這樣的處理只是簡單地重復了物理課本知識的體系,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沒有多大的創意,對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對實驗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顯得很不夠的.在此,我認為我們要在這些實驗的組合板塊中挖掘一些功能,培養學生一種實驗的常規意識,比如對於力學板塊,這是由驗證力的合成與分解、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測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等實驗組成的一個大的實驗板塊.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再擴大一些,以各種角度重新組合新的實驗板塊,比如按測量型與驗證型可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按能進行圖像處理數據和不能用圖像處理數據又可以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樣劃分板塊,但把一個具體實驗歸類於哪個板塊,這要學生自已思考,比如說用圖像法處理數據,學生們熟悉的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測定電池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不過畫出的圖形必須是直線,否則不好處理.這給予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其實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可以這樣處理的,它們都可以歸類於用圖像法處理數據,比如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周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來計算,書本上採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現在我們可以以L和T2/4л2為坐標軸,用測得的數據放入描點,畫直線求斜率即是g.
F. 必修一物理實驗都有哪些
一必修一物理實驗: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和瞬時速度(常考的)
第二章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需要識圖小車運動的v-t圖像,這也是常考的
第三章相互作用摩擦力那節以一個測試壓力和摩擦力大小有什麼關系的實驗,不常考,但要記住成正比;其次力的合成那節,需要掌握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邊形法則),了解正交分解。
第四章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必考
G. 高考物理所有重點電學實驗
提到物理,很多理科生都感覺比起化學、生物可是困難多了,而電學實驗更因為難度高而讓一些同學在學習中感到頭疼,電學實驗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幾乎年年考,但每年都有許多考生在此留下了遺憾。雖然考生感覺難度大,但電學實驗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高考出題人的青睞:自從2002年我省實行理綜考試以來,除2002年考查的是熱學實驗以外(在現行課本中此實驗已刪掉),其餘五年均考查到了電學實驗;考試大綱要求的實驗有19個,其中10-17個均為電學實驗。可見電學實驗在高考中所佔地位非同一般。
考查全面重點突出
從總體上來說,物理實驗的考查在高考中是以筆試的形式進行的,通過考查一些設計性的實驗來鑒別考生實驗的「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實驗部分在理綜試卷中佔有較大的比重(17分左右),區分度和難度較高。通過對高考電學實驗試題的分析,可以看出當前高考實驗考試的總趨勢是:一是利用考綱所列實驗的原理、方法和器材重新組合,推陳出新;二是把重點放在實驗和器材測量的原理、選取、數據處理和結論獲取的方法上;三是適量編制設計性、探究性實驗,進行考查。
由於連續幾年高考中均出現電學實驗,雖然形式多樣,但考查的特點還是比較清晰的。比如實驗能力的考查多集中在電阻的測量上。這幾年高考,幾乎所有電學實驗都是以測電阻為背景,如2003年考查伏安法測電阻;2004年、2006年分別考查電表內阻的測量;2005年考查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測量。歸根結底考查的實驗原理均為歐姆定律R=U/I,因此對電阻的測量,都是在用各種方法尋找電壓U和電流I。
實驗試題的設計體現了「來源於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的原則。2004年全國卷Ⅰ第22題考查電壓表內阻的測量方法———半偏法,直接來源於課後學生實驗———把電流表改裝成電壓表,但改測電壓表內阻,考查了考生的實驗遷移能力;2005年全國卷測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也是直接來源於課後學生實驗———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實驗,但又高於課本,不能照搬課本實驗電路圖。只有真正理解了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才能達到靈活運用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實驗相關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課本實驗不可小視,並且要從中有所提升。
能力的考查比較全面,其中涉及誤差的分析、利用圖像或公式處理數據、有效數字的保留等,對實驗分析能力、利用數學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都有所考查。
注重對考生課後實驗的挖掘,同一實驗器材,完成不同的實驗目的———一「材」多用,如2002年全國高考29題,考查利用「驗證玻意耳定律」的器材來測量大氣壓強p0;2007年全國高考理綜卷Ⅰ22題,考查利用「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器材驗證彈性碰撞的恢復系數等。
復習注重超越課本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高考實驗考查能力較高,那種只背實驗原理、步驟、講實驗操作,過程的做法已經不能很好地應對今天的高考了。僅僅能獨立完成大綱規定的實驗,知道怎樣做還不夠,還應該搞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要真正領會其中的實驗方法,並會將這些方法遷移到新的情景中去,在新的情景中加以應用。
1、平時復習中要注意養成良好的學習物理實驗的習慣。有些同學側重實驗的記憶,把課本上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和實驗步驟等,像背語文課文一樣背誦下來,這樣是絕對不可能提高實驗能力的。這樣做極不適應現代高考實驗考查的趨勢,因為高考物理實驗考查的是實驗的遷移能力、創新能力等。對於一個實驗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遵從以下步驟:明確目的———嘗試原理———選擇器材———確定步驟———誤差分析。學習每一個實驗,先明確實驗目的,然後根據實驗目的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嘗試思考實驗原理。圍繞敲定的實驗原理,確定實驗器材,根據實驗器材,確定實驗步驟,依據實驗原理進行誤差分析。因為同一實驗目的,它可能存在不同的實驗原理,所以我們通過嘗試思考實驗原理的方法,就可以拓寬思路,提升能力。如果同學們提前知道實驗原理,就可能造成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使思維受到限制。
2、重視課後實驗,熟悉基本實驗器材的使用,爭取最大限度地做到:一「材」多用。如利用測定金屬絲的電阻率實驗器材,能否測定極細金屬管的內徑;利用描繪小燈泡伏安特性曲線的實驗器材,能否測定小燈泡的額定功率。演示實驗、做一做等也在高考考查范圍之內,同樣也要注意挖掘。
3、平時多總結一些實驗方法及題型,積累一定的經驗,作為自己知識的儲備,增強解決實驗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如對電阻的測量有很多種方法:伏安法、替代法、半偏法、多用電表測電阻等;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方法有:伏安法、兩阻(定值電阻)一表(電壓表或電流表)法、一箱(電阻箱)一表(電壓表或電流表)法等。
4、對於同一電路中出現的「雙調節」或「雙控制」元件,要注意操作步驟。如用半偏法測電流表內阻的實驗步驟的考查,就曾在高考題中出現,因為此電路中存在兩個變阻器、兩個電鍵,必定有調節和操作上的先後順序。還有研究自感現象中的通電自感實驗時也涉及到了兩個滑動變阻器先後調節的問題。
5、樹立「轉換」思想,開拓設計性實驗的思路。要提高設計實驗的能力,必須認真體會物理教材上的實驗思想。其實物理教材蘊含大量的實驗設計方法。善於聯想對比,拓寬知識,如利用半偏法測定了電流表的內阻,那能不能利用半偏法測定電壓表的內阻;根據電流表的校表電路,能不能設計電壓表的校表電路。
6、掌握一些實驗技巧:如電表是會「說話」的電阻:
①對一些特殊電阻的測量,如電流表或電壓表內阻的測量,電路設計有其特殊性:一是要注意到其自身量程對電路的影響,二是要充分利用其「自報電流或自報電壓」的功能。測電壓表內阻時無需另並電壓表,測電流表的內阻時無需另串電流表。
②當電表內阻已知時,電表功能可以互換。如當電流表內阻已知時,可以根據電流表讀數乘以其內阻得到電流表兩端的電壓,此時電流表可當電壓表使用;同理,當電壓表內阻已知時,電壓表可當電流表使用。利用這一特點,可以拓展伏安法測電阻的方法,如:伏伏法,安安法等。
7、多進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熟悉各種實驗器材的使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實驗能力。實驗題中的實物連線,實驗步驟排序、糾錯、補漏、實驗誤差的排除、錯誤的糾正等。這些都是實際操作的全真模擬,如果學生沒有動手做過這些實驗就不可能答好這些問題。復習中,可開放學校的實驗室,讓學生重溫實驗的實際操作。但由於某些學校實驗條件不足,不是實驗器材缺乏,就是實驗器材陳舊,使得測量誤差很大,限制了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另外,實驗室器材種類少、規格少,也不能滿足當今高考的要求。還有高考試題中所給實驗器材的規格,實驗室也不一定具備。故建議有條件的家庭或學校安裝模擬物理實驗室,利用模擬物理實驗室來完成實際中完成不了的實驗,也可通過反復改變某一元件的參數值,看其對整個電路的影響。這樣對考生解決實驗問題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總之,實驗也並不單純是實驗這一模塊的問題,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高低往往與學生物理知識、思想、方法的儲備密切相關,要從根本上提高物理實驗能力,必須全面提高物理水平。
電學實驗器材和電路選擇的總原則是安全、精確和方便。器材的選擇與實驗所用的電路密切相關,因此在選擇器材前首先要根據實驗目的和實驗原理設計測量精確、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實驗電路,再根據實驗電路的需要選擇器材。選擇器材和電路時,為了使測量結果精確和保護儀器,應遵循以下原則:
□電表。通過估算確定電路中通過電流表的最大電流和電壓表兩端的最大電壓,所選擇的電表的量程應大於最大電流和最大電壓,以確保電表的安全;通過估算確定電路中通過電流表的最小電流和電壓表兩端的最小電壓,選擇的電表的量程應使電表的指針擺動的幅度較大,一般應使指針能達到半偏以上,以減小讀數的偶然誤差,提高精確度;在滿足上述兩個條件以後,在不計電表內阻時應選用內阻較小的電流表和內阻較大的電壓表,以減小系統誤差。
□變阻器。所選用的變阻器的額定電流應大於電路中通過變阻器的最大電流,以確保變阻器的安全;為滿足實驗中電流變化的需要和調節的方便,在分壓式接法中,應選用電阻較小而額定電流較大的變阻器,在限流式接法中,應選用電阻與待測電阻比較接近的變阻器。
□電源。一般可以根據待測電阻的額定電流或額定電壓選擇符合需要的直流電源。
□分壓式和限流式電路。在選擇變阻器分壓式和限流式電路兩種接法時應優先考慮限流式接法,為了能使實驗正常進行和操作方便,當電路中的最小電流仍然超過電流表的量程或待測電阻的額定電流,或者待測電阻遠遠大於變阻器的最大值或者需要在待測電阻兩端從零開始測量電壓、電流時採用分壓式接法。
H. 高中物理實驗有哪些,怎麼學好
高中物理實驗很多,課本上的知識點都是通過實驗串起來的,現在也很多做實驗的學習軟體代替實驗室操作了,很方便,建議可以考慮用VCM模擬實驗,上麵包括了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非常逼真,最主要沒有像其他軟體一樣設定了「下一步」、「下一個」的步驟,它會根據每次操作參數的不同顯示不同的結果,這樣會比較鍛煉動手、動腦和探索思維能力。
I. 總結一下高中物理的實驗都有那些呢
?
Ⅰ.獨立完成實驗的能力.
(1)理解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及要求;
實驗原理
中學要求必做的實驗可以分為4個類型:練習型、測量型、驗證型、探索型.對每一種類型都要把原理弄清楚.
??應特別注意的問題: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中不需要選擇第一個間距等於2mm的紙帶.這個實驗的正確實驗步驟是先閉合電源開關,啟動打點計時器,待打點計時器的工作穩定後,再釋放重錘,使它自由落下,同時紙帶打出一系列點跡.按這種方法操作,在未釋放紙帶前,打點計時器已經在紙帶上打出點跡,但都打在同一點上,這就是第一點.由於開始釋放的時刻是不確定的,從開始釋放到打第二個點的時間一定小於0.02s,但具體時間不確定,因此第一點與第二點的距離只能知道一定小於2mm(如果這段時間恰等於0.02s,則這段位移s=gt2/2=(10×0.022/2)m=2×10-3m=2mm),但不能知道它的確切數值,也不需要知道它的確切數值.不論第一點與第二點的間距是否等於2mm,它都是從打第一點處開始作自由落體運動的,因此只要測量出第一點O與後面某一點P間的距離h,再測出打P點時的速度v,如果:
gh≈ ( ),
??就算驗證了這個過程中機械能守恆.
掌握實驗方法步驟;
會控制實驗條件和使用實驗儀器,會處理實驗安全問題;
實驗儀器
要求掌握的實驗儀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千分尺)、天平、停表(秒錶)、打點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儀)、彈簧秤、溫度表、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表、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對於使用新教材的省市,還要加上示波器等。對這些儀器,都要弄清其原理、會正確使用它們,包括測量儀器的正確讀數。
實驗裝置
對電學實驗主要指電路圖。
??下面幾個是應特別注意的:
??①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如何平衡摩擦力是關鍵。
??②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及碰撞中的動量守恆的實驗,這兩個實驗都要使用斜槽軌道,讓小球從軌道上端無初速滾下,然後平拋出去,在安裝裝置時要注意保證軌道末端必須水平,如果實驗要進行多次,每次小球應從同一高度處下落,因此應有一個擋板。
??③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要用鐵架台並用夾子固定紙帶,這樣在開啟打點計時器而未釋放重錘前,能保證打出的點跡在同一點上,若像課本上的實驗裝置圖那樣,用手握住紙帶,開啟打點計時器而未釋放紙帶前,會由於手的抖動而打出一「堆」點,從而無法准確找出第一個點(即自由落體運動起始位置)。
??④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在安裝單擺時要注意懸點的固定,隨便拴一個結系在鐵架台的橫樑上是不可取的,因為懸點不確定,就不是單擺,並且擺長值也無法准確測量。
??⑤有關電路的電學實驗要注意安培表的外接與內接,制流與分壓電路的選擇,電表內阻的影響,等等。
J. 高中物理所有實驗,,謝謝
高考要求的學生實驗(19個)按廣東高考考點編制
113長度的測量
會使用游標卡尺和螺旋測微器,掌握它測量長度的原理和方法.
114. 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右圖為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選點跡清楚的一條,舍掉開始比較密集的點跡,從便於測量的地方取一個開始點O,然後(每隔5個間隔點)取一個計數點A、B、C、D …。測出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s1、s2、s3 … 利用打下的紙帶可以:
⑴求任一計數點對應的即時速度v:如
(其中T=5×0.02s=0.1s)
⑵利用「逐差法」求a:
⑶利用上圖中任意相鄰的兩段位移求a:如
⑷利用v-t圖象求a:求出A、B、C、D、E、F各點的即時速度,畫出如右的v-t圖線,圖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注意事項 1、每隔5個時間間隔取一個計數點,是為求加速度時便於計算。
2、所取的計數點要能保證至少有兩位有效數字
115.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胡克定律)探究性實驗
利用右圖裝置,改變鉤碼個數,測出彈簧總長度和所受拉力(鉤碼總重量)的多組對應值,填入表中。算出對應的彈簧的伸長量。在坐標系中描點,根據點的分布作出彈力F隨伸長量x而變的圖象,從而發確定F-x間的函數關系。解釋函數表達式中常數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
該實驗要注意區分彈簧總長度和彈簧伸長量。對探索性實驗,要根據描出的點的走向,嘗試判定函數關系。(這一點和驗證性實驗不同。)
116.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目的:實驗研究合力與分力之間的關系,從而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器材:方木板、白紙、圖釘、橡皮條、彈簧秤(2個)、直尺和三角板、細線
該實驗是要用互成角度的兩個力和另一個力產生相同的效果,看其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與這一個力是否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相等,如果在實驗誤差允許范圍內相等,就驗證了力的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注意事項:
1、使用的彈簧秤是否良好(是否在零刻度),拉動時盡可能不與其它部分接觸產生摩擦,拉力方向應與軸線方向相同。
2、實驗時應該保證在同一水平面內
3、結點的位置和線方向要准確
117.驗證動量守恆定律
由於v1、v1/、v2/均為水平方向,且它們的豎直下落高度都相等,所以它們飛行時間相等,若以該時間為時間單位,那麼小球的水平射程的數值就等於它們的水平速度。在右圖中分別用OP、OM和O /N表示。因此只需驗證:m1OP=m1OM+m2(O /N-2r)即可。
注意事項:
⑴必須以質量較大的小球作為入射小球(保證碰撞後兩小球都向前運動)。要知道為什麼?
⑵入射小球每次應從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
(3)小球落地點的平均位置要用圓規來確定:用盡可能小的圓把所有落點都圈在裡面,圓心就是落點的平均位置。
(4)所用的儀器有:天平、刻度尺、游標卡尺(測小球直徑)、碰撞實驗器、復寫紙、白紙、重錘、兩個直徑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圓規。
(5)若被碰小球放在斜槽末端,而不用支柱,那麼兩小球將不再同時落地,但兩個小球都將從斜槽末端開始做平拋運動,於是驗證式就變為:m1OP=m1OM+m2ON,兩個小球的直徑也不需測量了。
討論此實驗的改進方法:
118.研究平拋物體的運動(用描跡法)
目的:進上步明確,平拋是水平方向和豎直兩個方向運動的合成運動,會用軌跡計算物體的初速度
該實驗的實驗原理:
平拋運動可以看成是兩個分運動的合成:
一個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其速度等於平拋物體的初速度;
另一個是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利用有孔的卡片確定做平拋運動的小球 運動時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後描出運動軌跡,
測出曲線任一點的坐標x和y,利用
就可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平拋物體的初速度。
此實驗關健:如何得到物體的軌跡(討論)
該試驗的注意事項有:
⑴斜槽末端的切線必須水平。 ⑵用重錘線檢驗坐標紙上的豎直線是否豎直。
⑶以斜槽末端所在的點為坐標原點。(4)每次小球應從斜槽上的同一位置由靜止開始下滑
(5)如果是用白紙,則應以斜槽末端所在的點為坐標原點,在斜槽末端懸掛重錘線,先以重錘線方向確定y軸方向,再用直角三角板畫出水平線作為x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119.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驗證自由下落過程中機械能守恆,圖示紙帶的左端是用夾子夾重物的一端。
⑴要多做幾次實驗,選點跡清楚,且第一、二兩點間距離接近2mm的紙帶進行測量。
⑵用刻度尺量出從0點到1、2、3、4、5各點的距離h1、h2、h3、h4、h5,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間時刻的即時速度等於該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算出2、3、4各點對應的即時速度v2、v3、v4,驗證與2、3、4各點對應的重力勢能減少量mgh和動能增加量 是否相等。
⑶由於摩擦和空氣阻力的影響,本實驗的系統誤差總是使
⑷本實驗不需要在打下的點中取計數點。也不需要測重物的質量。
注意事項:
1、先通電源,侍打點計時器正掌工作後才放紙帶 2、保證打出的第一個占是清晰的點
3、測量下落高度必須從起點開始算 4、由於有阻力,所以 稍小於
5、此實驗不用測物體的質量(無須天平)
120.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 由於g;可以與各種運動相結合考查
本實驗用到刻度尺、卡尺、秒錶的讀數(生物表脈膊),1米長的單擺稱秒擺,周期為2秒
擺長的測量:讓單擺自由下垂,用米尺量出擺線長L/(讀到0.1mm),用游標卡尺量出擺球直徑(讀到0. 1mm)算出半徑r,則擺長L=L/+r
開始擺動時需注意:擺角要小於5°(保證做簡諧運動);
擺動時懸點要固定,不要使擺動成為圓錐擺。
必須從擺球通過最低點(平衡位置)時開始計時(倒數法),
測出單擺做30至50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算出周期的平均值T。
改變擺長重做幾次實驗,
計算每次實驗得到的重力加速度,再求這些重力加速度的平均值。
若沒有足夠長的刻度尺測擺長,可否靠改變擺長的方法求得加速度
121.用油膜法估測分子的大小
①實驗前應預先計算出每滴油酸溶液中純油酸的實際體積:先了解配好的油酸溶液的濃度,再用量筒和滴管測出每滴溶液的體積,由此算出每滴溶液中純油酸的體積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