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從物理鏈路層如何組建SAN

從物理鏈路層如何組建SAN

發布時間:2022-08-01 01:50:36

Ⅰ 網路中//物理層][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是什麼啊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開放式系統互聯。
一般都叫OSI參考模型
是ISO(國際標准化組織)組織在1985年研究的網路互聯模型。
最早的時候網路剛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擁有了網路技術,公司內部計算機可以相互連接。可以卻不能與其它公司連接。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計算機之間相互傳輸的信息對方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互聯。
ISO為了更好的使網路應用更為普及,就推出了OSI參考模型。其含義就是推薦所有公司使用這個規范來控制網路。這樣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規范,就能互聯了。
其內容如下:
第7層應用層—直接對應用程序提供服務,應用程序可以
變化,但要包括電子消息傳輸
第6層表示層—格式化數據,以便為應用程序提供通用接
口。這可以包括加密服務
第5層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此服務包括
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
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第4層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包括
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
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第2層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
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原始比特流的傳輸,電子信號傳輸和硬體介面
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受方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
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數據在發至數據流層的時候將被拆分。
在傳輸層的數據叫段 網路層叫包 數據鏈路層叫幀 物理層叫比特流 這樣的叫法叫PDU (協議數據單元)
OSI中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作用。比如網路層就要管理本機的IP的目的地的IP。數據鏈路層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質訪問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層拆分數據後要進行封裝,以完成接受方與本機相互聯系通信的作用。
如以此規定。
OSI模型用途相當廣泛。
比如交換機、集線器、路由器等很多網路設備的設計都是參照OSI模型設計的。
知道道這么多就可以了。至少CCNA就考這么多。

Ⅱ 物理層的原理

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最低的一層,位於OSI參考模型的最底層,它直接面向實際承擔數據傳輸的物理媒體(即通信通道),物理層的傳輸單位為比特(bit),即一個二進制位(「0」或「1」)。實際的比特傳輸必須依賴於傳輸設備和物理媒體,但是,物理層不是指具體的物理設備,也不是指信號傳輸的物理媒體,而是指在物理媒體之上為上一層(數據鏈路層)提供一個傳輸原始比特流的物理連接。物理層規定:為傳輸數據所需要的物理鏈路創建、維持、拆除,而提供具有機械的,電子的,功能的和規范的特性。簡單的說,物理層確保原始的數據可在各種物理媒體上傳輸。
⑴為數據端設備提供傳送數據的通路,數據通路可以是一個物理媒體,也可以是多個物理媒體連接而成。一次完整的數據傳輸,包括激活物理連接,傳送數據,終止物理連接。所謂激活,就是不管有多少物理媒體參與,都要在通信的兩個數據終端設備間連接起來,形成一條通路。

⑵傳輸數據,物理層要形成適合數據傳輸需要的實體,為數據傳送服務。一是要保證數據能在其上正確通過,二是要提供足夠的帶寬(帶寬是指每秒鍾內能通過的比特(BIT)數),以減少信道上的擁塞。傳輸數據的方式能滿足點到點,一點到多點,串列或並行,半雙工或全雙工,同步或非同步傳輸的需要。

⑶完成物理層的一些管理工作。
物理層

PC機的非同步串列通信編程方法內容包括DOS、WINDOWS和BIOS級PC通信、基於非同步通信與器的系統的PC通信以及通信編程方法。

DOS級通信
PC機一般常有兩個非同步串列埠,分別稱作COM1和COM2,它們都符合RS-232C標准。在DOS操作系統中,COM1、COM2被作為I/O設備進行管理,COM1、COM2便是它們的邏輯設備名。據此,DOS便可通過對COM1、COM2操作實現非同步串列通信。DOS的MODE命令可用以設置非同步串列埠的參數,DOS的COPY命令允許將非同步串列埠作為一個特殊的"文件",進行數據傳輸。下面舉一個利用DOS的MODE、COPY命令,進行雙機鍵盤輸入字元傳輸的例子。MODE命令的格式如下:

MODE埠名:速率,校驗方式,數據位數,停止位位數

其中埠名為COM1或COM2;傳輸速率可選110、150、300、600、1200、2400、4800或9600bps;校驗方式為E(偶校驗)、(奇校驗)或N(無校驗);數據位數為7或8位;停止位位數為1或2位。通信雙方設置的參數應一致,如雙方都打入如下命令:MODECOM1:1200,E,7,1則表示雙方以COM1為非同步通信埠以1200bps、偶校、7位數據位、1位停止位的設置參數進行通信。DOS中有一標准控制台COM,實際上作輸入時CON即鍵盤,作輸出時CON即顯示器。

准備發送的PC機執行如下命令:COPYCON:COOM1:表示將從鍵盤收到的信息通過COM1串列口發送。

Ⅲ 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數據鏈路層要完成許多特定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為網路層提供設計良好的服務介面,處理幀同步,處理傳輸差錯,調整幀的流速,不至於使慢速接收方被快速發送方淹沒。 數據鏈路層的功能是為網路層提供服務。其基本服務是將源機器中來自網路層的數據傳輸給目的機器的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一般都提供3種基本服務,即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有確認的無連接服務、有確認 的面向連接的服務。(1)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
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是源機器向目的機器發送獨立的幀,而目的機器對收到的幀不作確認。如果由於線路上的雜訊而造成幀丟失,數據鏈路層不作努力去恢復它,恢 復工作留給上層去完成。這類服務適用於誤碼率很低的情況,也適用於像語音之類的實時傳輸,實時傳輸情況下有時數據延誤比數據損壞影響更嚴重。大多數區域網 在數據鏈路層都使用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
(2)有確認的無連接服務
這種服務仍然不建立連接,但是所發送的每一幀都進行單獨確認。以這種方式,發送方就會知道幀是否正確地到達。如果在某個確定的時間間隔內,幀沒有到達,就必須重新發此幀。
(3)有確認的面向連接的服務
採用這種服務,源機器和目的機器在傳遞任何數據之前,先建立一條連接。在這條連接上所發送的每一幀都被編上號,數據鏈路層保證所發送的每一幀都確實已收 到。而且,它保證每幀只收到一次,所有的幀都是按正確順序收到的。面向連接的服務為網路進程間提供了可靠地傳送比特流的服務。
2.幀同步
在數據鏈路層,數據的傳送單位是幀。所謂幀,是指從物理層送來的比特流信息按照一 定的格式進行分割後形成的若干個信息塊。數據一幀一幀地傳送,就可以在出現差錯時,將有差錯的幀再重傳一次,從而避免了將全部數據都重傳。
幀同步是指接收方應當能從收到的比特流中准確地區分出一幀的開始和結束在什麼地方。

3.差錯控制
傳送幀時可能出現的差錯有:位出錯,幀丟失,幀重復,幀順序錯。
位 出錯的分布規律及出錯位的數量很難限制在預定的簡單模式中,一般採用漏檢率及其微小的CRC檢錯碼再加上反饋重傳的方法來解決。為了保證可靠傳送,常採用 的方法是向數據發送方提供有關接收方接收情況的反饋信息。一個否定性確認意味著發生了某種差錯,相應的幀必須被重傳。這種做法即是反饋重傳。
更復雜的情況是,一個幀可能完全丟失(比如,消失在突發性雜訊中)。在這種情況下,發送方將會永遠等下去。
這個問題可以通過在數據鏈路層中引入計時器來解決。

Ⅳ 請問如何正確建立iSCSI SAN

其支持者通常都專注於其卓越的性價比,但是其成功的秘密卻是廣為人知的一些實施技巧:iSCSI使用標準的TCP/IP網路連接來傳輸「塊級」數據,所以即使幾乎沒有存儲經驗的網路管理員也感到十分輕松。
低級配置帶來的災難
假設你為一家中小型企業工作,並且有幾台Windows伺服器,你想將其連接到iSCSI SAN上。這些伺服器都是全新的,並擁有四個板載的1Gbps網卡,但是僅有一個網卡連接到了一台交換機,一台低端的不可管理的的千兆交換機。
乍一看,似乎你能夠將SAN插入到交換機中,並為其分配IP地址,在伺服器上安裝微軟的iSCSI initiator,並配置它使其連接到SAN,好象可以高枕無憂了。實際上,你能夠從伺服器上載入SAN存儲器,而且它還可以湊合著運行—只要你並不設法調整它。然而,如果你將實際的負載加到SAN卷上,很快就會發現這種設計的不足之處。
以這種方式連接iSCSI存儲器存在著幾個問題。你將沒有交換機或網卡的冗餘,SAN上沒有負載均衡,也沒有需要用來優化iSCSI通信流(通過交換機的)的特性,而且,最糟的可能是,存儲器將會與前端的客戶端通信爭奪帶寬。
正確建立iSCSI
在上面的情形中,缺失的元素是很明顯的:一台象樣的交換機。一台優良的交換機是iSCSI SAN的關鍵部分。確實,任何千兆交換機都可用於iSCSI,但是採用低廉的不可管理的交換機會使你遺漏一些重要的特性。
首先,你需要交換機的暢通。
即交換機需要能夠在其所有的埠上同時處理全速率的輸入和輸出;並非所有的交換機都能這樣;甚至有些企業級交換機都要在鄰近的埠組之間共享帶寬(特別是機架式交換機,如思科的Catalyst 4500,當然還有其它種類。)其次,你需要能夠支持流控制。
流控制是一個第二層的乙太網協議,它准許一台正在接收的主機向正在發送的主機發出減緩發送數據量的請求。這會防止伺服器或SAN發送的數據超過了另一方設備能夠接收的能力,這會導致大量的低效TCP重發,並從總體上導致性能降低。
第三,你希望交換機支持巨型幀,即jumbo framing。
典型的乙太網交換機僅限於1500位元組在,而巨型幀jumbo framing擴展到了9000個位元組。這很重要,因為這樣做減少了需要通過電纜的數據包的數量,並導致更高的鏈路效率和更低的延遲。多數現代的交換機都支持此特性,但並非所有的都支持。最後一點,你需要一台支持VLAN的交換機。
你希望將iSCSI通信隔離到它自己的VLAN上,當然部分原因是因為性能,但最主要地是為了以一種快捷簡易的方式確保未授權的主機無法連接到SAN。
一旦你選擇了很不錯的交換機,如果你買得起就買兩台吧。擁有兩台交換機不會增加性能,但是卻可以在一台發生故障時讓你避免難堪。一個雙核心的網路架構終歸是一個好主意。當塊級存儲器在你的網路上運行時,這就更重要了。
為什麼呢?可以這樣看:如果你將一台普通的伺服器從一個普通的網路上撥下來,在多數情況下,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所有的用戶會斷開連接,直至你重新插入。不過,如果你運行的是塊級存儲器的話,斷開對存儲器的訪問會潛在地導致不穩定並導致服務崩潰。雖然從這種事件中恢復幾乎總是很快的,並且不會發生數據損失,但是如果可能,要盡量避免。准備兩台交換機的做法就可以使你更接近此目標。
在挑選出交換機之後,你可以將伺服器和SAN連接上。在伺服器端,你要在每個伺服器中使用兩個網卡連接到其中的一台交換機。同樣,在SAN上,將SAN的介面在兩台交換機之間進行劃分。這就給了用戶一個通向存儲器的完全冗餘性的專用路徑。伺服器的前端客戶端就不必與後端的存儲器爭奪帶寬了。
理想情況下,你將為每塊網卡的每個iSCSI目標建立至少一個連接。這會給你提供路徑冗餘(防止你的網卡或交換機故障),但還准許SAN在不同的SAN介面之間對進入的連接實現負載的平衡。並非所有的SAN平台都能這樣做,但對於能這樣做的SAN,這絕對值得。
許多SAN廠商都發布可以安裝iSCSI initiator和路徑管理DSM(設備專用模塊)的軟體包,可以用最適合你的SAN的方式智能地構建MPIO連接。(Dell EqualLogic的Host Integration Toolkit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的廠商提供了其中之一,就要確保利用之,因為這會提供更好的性能,並且在配置和維護時要容易得多。
享受平穩運行
在以上述方式配置了iSCSI網路連接之後,實際的iSCSI互聯將很少或絕不會成為性能或可靠性問題的一個因素。在多數入門級的SAN環境中,擁有兩個1Gbps的鏈路的幾台伺服器,其每個鏈路都能完全滿足SAN磁碟的機械能力,在iSCSI的互聯成為一個限制因素之前,能夠持續良好地運行。
如果你正在運維一個大得多的伺服器或SAN環境,這里的設計細節有可能會改變,也許你要在伺服器中使用10Gbps的乙太網和iSCSI HBA/CNA(主機匯流排適配器/融合網路適配器)來發送一些iSCSI數據包。然而,由高質量的交換機和正確實施的MPIO組成的雙核心網路仍然有效。
雖然構建iSCSI很「簡單」,但又可以變得相當復雜,因為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配置它。

Ⅳ OSI參考模型的七層結構,各層的名稱、主要功能及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和傳輸層的協議數據單元分別是

1.第一層:物理層(PhysicalLayer),規定通信設備的機械的、電氣的、功能的和規程的特性,用以建立、維護和拆除物理鏈路連接。具體地講,機械特性規定了網路連接時所需接插件的規格尺寸、引腳數量和排列情況等;電氣特性規定了在物理連接上傳輸bit流時線路上信號電平的大小、阻抗匹配、傳輸速率距離限制等;功能特性是指對各個信號先分配確切的信號含義,即定義了DTE和DCE之間各個線路的功能;規程特性定義了利用信號線進行bit流傳輸的一組操作規程,是指在物理連接的建立、維護、交換信息時,DTE和DCE雙方在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比特(bit)。

屬於物理層定義的典型規范代表包括:EIA/TIA RS-232、EIA/TIA RS-449、V.35、RJ-45等。

2.第二層:數據鏈路層(DataLinkLayer):在物理層提供比特流服務的基礎上,建立相鄰結點之間的數據鏈路,通過差錯控制提供數據幀(Frame)在信道上無差錯的傳輸,並進行各電路上的動作系列。

數據鏈路層在不可靠的物理介質上提供可靠的傳輸。該層的作用包括:物理地址定址、數據的成幀、流量控制、數據的檢錯、重發等。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幀(frame)。

數據鏈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幀中繼等。

3.第三層是網路層(Network layer)

在計算機網路中進行通信的兩個計算機之間可能會經過很多個數據鏈路,也可能還要經過很多通信子網。網路層的任務就是選擇合適的網間路由和交換結點, 確保數據及時傳送。網路層將數據鏈路層提供的幀組成數據包,包中封裝有網路層包頭,其中含有邏輯地址信息- -源站點和目的站點地址的網路地址。

在這一層,數據的單位稱為數據包(packet)。

網路層協議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4.第四層是處理信息的傳輸層(Transport layer)。第4層的數據單元也稱作數據包(packets)。但是,當你談論TCP等具體的協議時又有特殊的叫法,TCP的數據單元稱為段(segments)而UDP協議的數據單元稱為「數據報(datagrams)」。這個層負責獲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須跟蹤數據單元碎片、亂序到達的數據包和其它在傳輸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第4層為上層提供端到端(最終用戶到最終用戶)的透明的、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所謂透明的傳輸是指在通信過程中傳輸層對上層屏蔽了通信傳輸系統的具體細節。

傳輸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5.第五層是會話層(Session layer)

這一層也可以稱為會晤層或對話層,在會話層及以上的高層次中,數據傳送的單位不再另外命名,統稱為報文。會話層不參與具體的傳輸,它提供包括訪問驗證和會話管理在內的建立和維護應用之間通信的機制。如伺服器驗證用戶登錄便是由會話層完成的。

6.第六層是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

這一層主要解決用戶信息的語法表示問題。它將欲交換的數據從適合於某一用戶的抽象語法,轉換為適合於OSI系統內部使用的傳送語法。即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轉換數據服務。數據的壓縮和解壓縮,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層負責。例如圖像格式的顯示,就是由位於表示層的協議來支持。

7.第七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應用層為操作系統或網路應用程序提供訪問網路服務的介面。

應用層協議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Ⅵ FC-SAN的結構有哪些部件

1、宿主層

允許訪問 SAN 及其存儲設備的伺服器被認為構成了 SAN的主機層。此類伺服器具有主機適配器,它們是連接到伺服器主板上的插槽(通常是 PCI 插槽)並與相應的固件和設備驅動程序一起運行的卡。通過主機適配器,伺服器的操作系統可以與 SAN 中的存儲設備進行通信。

在光纖通道部署中,電纜通過千兆介面轉換器(GBIC)連接到主機適配器。GBIC 也用於 SAN 內的交換機和存儲設備,它們將數字位轉換為光脈沖,然後可以通過光纖通道電纜傳輸。相反,GBIC 將傳入的光脈沖轉換回數字位。GBIC 的前身稱為千兆鏈路模塊 (GLM)。

2、織物層

結構層由 SAN 網路設備組成,包括SAN 交換機、路由器、協議橋、網關設備和電纜。SAN 網路設備在 SAN 內或在啟動器(例如伺服器的 HBA 埠)和目標(例如存儲設備的埠)之間移動數據。

在最初構建 SAN 時,集線器是唯一支持光纖通道的設備,但是開發了光纖通道交換機,現在在 SAN 中很少發現集線器。與集線器相比,交換機的優勢在於它們允許所有連接的設備同時通信,因為交換機提供專用鏈路以將其所有埠相互連接。

最初構建 SAN 時,光纖通道必須通過銅纜實現,如今 SAN 中使用多模光纖電纜。 

SAN 網路通常採用冗餘方式構建,因此 SAN 交換機之間採用冗餘鏈路連接。SAN 交換機將伺服器與存儲設備連接起來,並且通常是無阻塞的,允許同時通過所有連接的線路傳輸數據。

29 個 SAN 交換機用於在網狀拓撲中設置的冗餘目的。單個 SAN 交換機可以具有少至 8 個埠和多達 32 個帶有模塊化擴展的埠。 所謂的導向器級交換機最多可以有128個埠。

在交換 SAN 中,使用光纖通道交換結構協議 FC-SW-6,在該協議下,SAN 中的每個設備在主機匯流排適配器 (HBA) 中都有一個硬編碼的全球名稱(WWN) 地址。如果設備連接到 SAN,其 WWN 將在 SAN 交換機名稱伺服器中注冊。

代替 WWN 或全球埠名稱 (WWPN),SAN 光纖通道存儲設備供應商還可以硬編碼全球節點名稱 (WWNN)。存儲設備埠的WWN通常以5開頭,而伺服器的匯流排適配器則以10或21開頭。

3、存儲層

串列化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SCSI) 協議通常用於伺服器和 SAN 存儲設備中的光纖通道交換結構協議之上。

乙太網上的Internet 小型計算機系統介面(iSCSI)和Infiniband協議也可以在 SAN 中實現,但通常橋接到光纖通道 SAN 中。但是,可以使用 Infiniband 和 iSCSI 存儲設備,尤其是磁碟陣列。

SAN 中的各種存儲設備被稱為形成存儲層。它可以包括各種存儲數據的硬碟和磁帶設備。在 SAN 中,磁碟陣列通過RAID 連接起來,這使得許多硬碟看起來和運行起來就像一個大存儲設備。

每個存儲設備,甚至該存儲設備上的分區,都有一個邏輯單元號(LUN) 分配給它。這是 SAN 中的唯一編號。SAN 中的每個節點,無論是伺服器還是其他存儲設備,都可以通過引用 LUN 來訪問存儲。

優勢

存儲器的共享通常簡化了存儲器的維護,提高了管理的靈活性,因為連接電纜和存儲器設備不需要物理地從一台伺服器上搬到另外一台伺服器上。

其它的優勢包括從SAN自身來啟動並引導伺服器的操作系統。因為SAN可以被重新配置,所以這就使得更換出現故障伺服器變得簡單和快速,更換後的伺服器可以繼續使用先前故障伺服器LUN。

這個更替伺服器的過程可以被壓縮到半小時之短,這在目前還是一個只在新建數據中心才使用的相對新潮的辦法。現在也出現了很多新產品得益於此,並且在提高更換速度方面不斷進步。

例如Brocade的應用資源管理器Application Resource Manager可以自動管理可以從SAN啟動的伺服器,而完成操作的時間通常情況只需要幾分鍾。

盡管此方向的技術現在仍然很新,還在不斷演進,許多人認為它將進入未來的企業級數據中心。

SAN也被設計為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災難恢復特性。一個SAN可以「攜帶」距離相對較遠的第二個存儲陣列。這就使得存儲備份可以使用多種實現方式,可能是磁碟陣列控制器、伺服器軟體或者其它特別SAN設備。

Ⅶ 數據鏈路層的任務

數據鏈路層( data link layer )的主要任務是加強物理層傳輸原始比特的功能,使之對網路層顯現為一條無錯鏈路。它在相鄰網路實體之間建立、維持和釋放數據鏈路連接,並傳輸數據鏈路數據單元(幀, frame )。它是將位收集起來,按包處理的第一個層次,它完成發送包前的最後封裝,及對到達包進行首次檢視。其主要功能為:

數據鏈路連接的建立與釋放:在每次通信前後,雙方相互聯系以確認一次通信的開始和結束。數據鏈路層一般提供無應答無連接服務、有應答無連接服務和面向連接的服務等三種類型服務。 數據鏈路數據單元的構成:在上層交付的數據的基礎上加入數據鏈路協議控制信息,形成數據鏈路協議數據單元。 數據鏈路連接的分裂:當數據量很大時,為提高傳輸速率和效率,將原來在一條物理鏈路上傳輸的數據改用多條物理鏈路來傳輸(與多路復用相反)。 定界與同步:從物理連接上傳輸數的比特流中,識別出數據鏈路數據單元的開始和結束,以及識別出其中的每個欄位,以便實現正確的接收和控制。 順序和流量控制:用以保證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單元能以相同的順序傳輸到接收方,並保持發送速率與接收速率的匹配。 差錯的檢測與恢復:檢測出傳輸、格式和操作等錯誤,並對錯誤進行恢復,如不能恢復則向相關網路實體報告。

Ⅷ 數據鏈路層中的鏈路的三個基本問題(幀定界、透明傳輸和差錯檢測)為什麼都必須加以解決

封裝成幀就是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幀。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層上交的比特流後,就能根據首部和尾部的標記,從比特流中識別幀的開始和結束。

當傳送的幀是用文本文件組成的幀時,其數據部分顯然不會出現像SOH或EOT這樣的幀定界控制字元。可見不管從鍵盤上輸入什麼字元都可以放在這樣的幀中傳輸過去,因此這樣的傳輸就是透明傳輸。

數據鏈路層並不需要給網路層提供「可靠傳輸」的服務,必須讓數據鏈路層向上提供可靠傳輸。因此在CRC的基礎上,增加了幀編號、確認和重傳機制。



(8)從物理鏈路層如何組建SAN擴展閱讀:

數據鏈路層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向該層用戶提供透明的和可靠的數據傳送基本服務。透明性是指該層上傳輸的數據的內容、格式及編碼沒有限制,也沒有必要解釋信息結構的意義;可靠的傳輸使用戶免去對丟失信息、干擾信息及順序不正確等的擔心。

在物理層中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在數據鏈路層中必須用糾錯碼來檢錯與糾錯。數據鏈路層是對物理層傳輸原始比特流的功能的加強,將物理層提供的可能出錯的物理連接改造成為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使之對網路層表現為一無差錯的線路。

Ⅸ 請列舉工作在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的各種網路連接和互連設備

物理層的主要設備:中繼器、集線器。
數據鏈路層主要設備:二層交換機、網橋
網路層主要設備:路由器

傳統交換機從網橋發展而來,屬於OSI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設備。它根據MAC 地址定址,通過站表選擇路由,站表的建立和維護由交換機自動進行。路由器屬於OSI第三層即網路層設備,它根據 IP 地址進行定址,通過路由表路由協議產生。交換機最大的好處是快速,由於交換機只須識別幀中MAC 地址,直接根據MAC 地址產生選擇轉發埠演算法簡單,便於ASIC實現,因此轉發速度極高。但交換機的工作機制也帶來一些問題。

從過濾網路流量的角度來看,路由器(在網路層實現互連的設備)的作用與交換機和網橋非常相似。但是與工作在網路物理層、從物理上劃分網段的交換機不同,路由器使用專門的軟體協議從邏輯上對整個網路進行劃分。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將兩個 LAN 連起來,根據 MAC 地址來轉發幀,可以看作一個「低層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網路層,根據網路地址如IP 地址進行轉發)。遠程網橋通過一個通常較慢的鏈路(如電話線)連接兩個遠程LAN,對本地網橋而言,性能比較重要,而對遠程網橋而言,在長距離上可正常運行是更重要的。

網橋與路由器的比較:網橋並不了解其轉發幀中高層協議的信息,這使它可以同時以同種方式處理 IP、IPX等協議,它還提供了將無路由協議的網路(如NetBEUI)分段的功能。由於路由器處理網路層的數據,因此它們更容易互連不同的數據鏈路層,如令牌環網段和乙太網段。網橋通常比路由器難控制。像IP等協議有復雜的路由協議,使網管易於管理路由;IP等協議還提供了較多的網路如何分段的信息(即使其地址也提供了此類信息)。而網橋則只用 MAC 地址和物理拓撲進行工作。因此網橋一般適於小型較簡單的網路。

網橋不同於中繼器和集線器:網橋是通過邏輯判斷而確定如何傳輸幀。這個邏輯是基於乙太網的協議的,符合 OSI的第二層規范。所以網橋可以被看作是第二層的設備。

中繼器(Repeater )是連接網路線路的一種裝置,常用於兩個網路節點之間物理信號的雙向轉發工作。中繼器工作於OSI的物理層,是最簡單的網路互聯設備,主要完成物理層的功能,負責在兩個節點的物理層上按位傳遞信息,完成信號的復制、調整和放大功能,以此來延長網路的長度。由於存在損耗,在線路上傳輸的信號功率會逐漸衰減,衰減到一定程度時將造成信號失真,因此會導致接收錯誤。中繼器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設計的。它完成物理線路的連接,對衰減的信號進行放大,保持與原數據相同。一般情況下,中繼器用於完全相同的兩類網路的互連。

集線器(HUB)屬於數據通信系統中的基礎設備,它和雙絞線等傳輸介質一樣,是一種不需任何軟體支持或只需很少管理軟體管理的硬體設備。它被廣泛應用到各種場合。集線器工作在區域網(LAN)環境,像網卡一樣,應用於OSI參考模型第一層,因此又被稱為物理層設備。集線器內部採用了電器互聯,當維護LAN 的環境是邏輯匯流排或環型結構時,完全可以用集線器建立一個物理上的星型或樹型網路結構。在這方面,集線器所起的作用相當於多埠的中繼器。其實,集線器實際上就是中繼器的一種,其區別僅在於集線器能夠提供更多的埠服務,所以集線器又叫多口中繼器。

自己整理的,希望能對你有點幫助:)

閱讀全文

與從物理鏈路層如何組建SAN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