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質溶解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溶解根據不同的情況,既可以是物理變化也可以是化學變化.
舉例而言:
1.蔗糖溶解於水為物理變化,只是簡單的C12H22O11分子擴散進入H2O分子中去,該變化的推動力為熵值增大,簡單的說就是混亂度增大.該過程並沒有新物質生成,故為物理變化.
2.鈉溶於液氨為化學變化.鈉晶體的晶體鍵被破壞,而且鈉原子與氨分子作用,生成Na+離子和e(NH3)n-離子即氨合電子,生成了新物質,化學性質也發生了改變,因此為化學變化.該過程同樣伴隨著擴散,同時發生物理變化.
再比如SO3溶於H2O發生化學變化:SO3+H2O=H2SO4.CO2,SO2同樣如此.它們溶於水既是物理變化又是化學變化,CO2(g)=CO2(l) CO2(l)+H2O(l)=H2CO3(aq)前者為物理變化,後者為化學變化.
總而言之,溶解既可以是物理變化又可以是化學變化.
2. 溶質溶解時,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分別是什麼,為什麼會放熱和吸熱
固體物質溶解分為兩個過程,一是擴散,屬物理變化,因要斷開化學鍵故吸熱。二是水合,即離子變為水合離子,有新微粒生成,屬化學變化,放熱。
3. 化學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有哪些
物理變化:放熱、吸熱、氣泡、沉澱、凝固、熔化、溶解、膨脹、爆炸.化學變化:燃燒、分解、化合、氧化還原、中和、置換.
4. 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例子各30個
物理變化例子:
1、水蒸發和凝固;
2、糖塊融化;
3、二氧化碳凝華為乾冰;
4、鐵水鑄成鐵鍋;
5、汽油揮發;
6、礦石粉碎;
7、研碎膽礬;
8、衣服晾乾;
9、碗摔碎;
10、粉筆折斷;
11、冰糖敲碎;
12、菠蘿榨汁;
13、蔗糖溶解;
14、冰雪消融;
15、電燈發光;
16、石墨制鉛筆芯;
17、鏡子摔裂;
18、蠟燭受熱融化;
19、水製冰塊;
20、 玻璃軟化 ;
21、汽車行駛。
化學變化的例子:
1、氫氧化鈉變質;
2、植物光合作用;
3、鹽酸除銹;
4、鹼式碳酸銅受熱分解;
5、.鐵在潮濕空氣中生銹;
6、用氫氣還原氧化銅;
7、鞭炮爆炸;
8、葡萄釀酒;
9、氧氣燃燒;
10、氫氣燃燒;
11、生米煮成熟飯;
12、蠟燭燃燒;
13、水的電解;
14、煤氣燃燒;
15、過年放煙花;
16、木材燃燒;
17、紙燃燒;
18、鐵生銹;
19、鹽酸除銹;
20、食物發霉;
21、鎂條燃燒。
5. 溶解時吸熱的物理變化有哪些 化學變化有哪些
潮解有化學變化(如無水硫酸銅、鹼石灰、氫氧化鈉等)有物理變化(濃硫酸、無水硅膠、氯化鎂等);
固體溶解吸熱放熱都是物理變化,因為過程並沒有新的物質生成.
有些晶體能自發吸收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它們的固體表面逐漸形成飽和溶液,這種現象叫做潮解有些無水晶體潮解後在表面形成飽和溶液,還變成水合物.如無水氯化鈣潮解後變成CaCl2•6H2O;有些只在表面形成飽和溶液,如氫氧化鈉固體.由於化合物飽和溶液的蒸氣壓低於同溫下空氣中的水蒸氣的分壓,因而使該物質不斷吸收水分而潮解.溶液的水蒸氣壓跟溶液的濃度有關(當然還跟電解質的電離度有關),只有飽和溶液的濃度足夠大,才能保證它的水蒸氣壓足夠小(小於空氣中的水蒸氣壓),因此,能夠發生潮解的都是那些溶解度特別大的物質.純凈的氯化鈉晶體不潮解.
容易潮解的物質有CaCl2、MgCl2、 FeCl3 、AICl3、NaOH等無機鹽、鹼.易潮解的物質常用作乾燥劑,以吸收液體或氣體的水分.易潮解的物質必須在密閉條件下保存;易潮解的葯物(特別是原料葯)更要在防潮條件下貯存,以防霉爛變質.
6.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例子有哪些
一、物理變化
1、水蒸發
蒸發是水從液態變成氣態的一種方式。水由很多的水分子組成,液態水的分子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由的移動,由於分子在不停的運動,水的表面有一些分子會跑到空氣中。這些跑到空氣中的水分子完全失去了束縛,變成了水蒸氣。
2、金屬熔化
金屬是晶體,晶體熔化的條件有兩個:一、溫度達到其熔點(冰的熔點是0攝氏度);二、繼續吸熱。只要冰不斷吸收熱量,溫度就會逐漸升高到熔點,然後繼續吸熱,就能熔化。
3、焰色反應
焰色反應是物理變化。它並未生成新物質,焰色反應是物質原子內部電子能級的改變,通俗的說是原子中的電子能量的變化,不涉及物質結構和化學性質的改變。
4、二氧化碳凝華成乾冰
把二氧化碳冷凝成無色的液體,再在低壓下迅速凝固可以得到乾冰。在二氧化碳凝華成乾冰的過程中,只是相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產新的物質,是物理變化。
5、蔗糖溶解
蔗糖固體溶於水後,蔗糖分子進入水分子中去了, 蔗糖分子在水中不斷運動,不斷擴散到水分子中的過程。這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雖然蔗糖分子與水分子混合,但並沒有生成新的物質。
二、化學變化
1、食物發霉
霉變過程里的主要化學反應都是在生物細胞內進行的,新物質主要是黴菌的代謝產物。,食物霉變不是簡單的化學反應,而是有生物參與的由酶催化的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
2、鐵生銹
生銹是一種化學反應,本質上是金屬的氧化反應。最常見的生銹現象是鐵製品長期暴露在空氣中和氧氣發生了氧化反應,或者是被水中的氧元素侵蝕成為氧化物。
3、火柴燃燒
火柴頭上深色物的主要成分是氯酸鉀、二氧化錳和硫化銻;火柴盒側面塗有紅褐色物質,主要成分是紅磷和玻璃粉.劃火柴時,藉助摩擦發生化學反應,放出氧氣和熱量,使可燃物燃燒,產生新物質。
4、大米釀酒
糧食釀酒多以含澱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等,其釀造過程大體分為兩步:首先是用米麴黴、黑麴黴、黃麴黴等將澱粉分解成糖類,稱為糖化過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
5、久置的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在空氣中會發生化學反應,澄清石灰水在空氣中變質是因為石灰水中的溶質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鈣和水。
7. 溶解是否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溶質能與溶劑反應都算溶解嗎
下午好,兩種情況都存在。通常意義上我們理解的溶解都是以物理變化居多,比如白砂糖溶於水、乙酸乙酯溶於甲醇以及有機玻璃溶於二氯甲烷等等,它們僅是以KB值對兼容分子的溶解度大小做為考量范圍並不會改變溶質分子結構。一些特殊化合物存在催化助溶現象也就是廣義上的化學變化比如對氨基苯甲酸、羥基改性丙烯酸酯等等幾乎不溶於水,它們必須在鹼性條件下才能順利溶解但加鹼僅僅是助溶並不會改變原有化合物分子結構——【溶解】二字從初高中課程中既可以理解為【溶化,解離(電離)=氯化鋅溶於水】也可以延伸理解為【溶化,分解=鋅+鹽酸】請酌情參考。溶質與溶劑反應只要溶質本身有定額消耗都是溶解范疇內的。一般只有沉澱和絮凝是非溶解態。此外初高中課程中還有很多模稜兩可的定義有待商榷——比如石油醚不是醚,乙酸鈉到底是有機鹽還是無機鹽(乙酸鈉是無機鹽,為何辛酸亞錫是有機鹽?excuse me?)等等值得爭論的問題。
8. 溶解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
既有物理變化也有化學變化。
物質溶解於水,通常經過兩個過程:
1、溶質分子(或離子)的擴散過程,這種過程為物理過程,需要吸收熱量。
2、溶質分子(或離子)和溶劑(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劑(水合)分子(或水合離子)的過程,這種過程是化學過程。
固體溶質進入溶液後,首先發生微粒(分子或離子)的擴散(吸熱)過程,接著是形成水合離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過程(放熱)。這里有化學鍵的破壞和形成,嚴格說都是物理-化學過程。
一個被水分子溶解的鈉離子
(8)物理變化的溶解有哪些擴展閱讀:
當離子溶解時,它們會散布開來並被溶劑分子包裹。離子越大,能包裹它的溶劑分子就越多。有時,溶解會產生放熱、吸熱的現象。一般地,穩定、單一的溶液沒有丁達爾效應。
固體溶質進入溶液後,首先發生微粒(分子或離子)的擴散(吸熱)過程,接著是形成水合離子或水合分子的水合過程(放熱)。這里有化學鍵的破壞和形成,嚴格說都是物理-化學過程。
其實對於強電解質來說,溶解和電離是難以截然分開的,因為離子的擴散就是電離。不過對於弱電解質說來,首先是擴散成分子(吸熱),然後在水分子作用下,化學鍵被破壞而電離成為自由離子(水合的)(這里總體表現是吸熱還是放熱要看破壞化學鍵需要的能量多,還是水合釋放能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