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體物理文獻綜述怎麼寫
要求多少文字 .
Ⅱ 物理論文怎麼寫
大學論文的寫作要求、流程與寫作技巧
廣義來說,凡屬論述科學技術內容的作品,都稱作科學著述,如原始論著(論文)、簡報、綜合報告、進展報告、文獻綜述、述評、專著、匯編、教科書和科普讀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論著及其簡報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創造發明等知識產權的。其它的當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發展的、為特定應用目的和對象而撰寫的。下面僅就論文的撰寫談一些體會。在討論論文寫作時也不準備談有關稿件撰寫的各種規定及細則。主要談的是論文寫作中容易發生的問題和經驗,是論文寫作道德和書寫內容的規范問題。
一、論文寫作的要求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一)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二)論文——署名科學論文應該署真名和真實的工作單位。主要體現責任、成果歸屬並便於後人追蹤研究。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作者是指對選題、論證、查閱文獻、方案設計、建立方法、實驗操作、整理資料、歸納總結、撰寫成文等全過程負責的人,應該是能解答論文的有關問題者。現在往往把參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應該以貢獻大小依次排列。論文署名應徵得本人同意。學術指導人根據實際情況既可以列為論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謝。行政領導人一般不署名。
(三)論文——引言 是論文引人入勝之言,很重要,要寫好。一段好的論文引言常能使讀者明白你這份工作的發展歷程和在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寫出論文立題依據、基礎、背景、研究目的。要復習必要的文獻、寫明問題的發展。文字要簡練。
(四)論文——材料和方法 按規定如實寫出實驗對象、器材、動物和試劑及其規格,寫出實驗方法、指標、判斷標准等,寫出實驗設計、分組、統計方法等。這些按雜志 對論文投稿規定辦即可。
(五)論文——實驗結果 應高度歸納,精心分析,合乎邏輯地鋪述。應該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圖而主觀取捨,更不能弄虛作假。只有在技術不熟練或儀器不穩定時期所得的數據、在技術故障或操作錯誤時所得的數據和不符合實驗條件時所得的數據才能廢棄不用。而且必須在發現問題當時就在原始記錄上註明原因,不能在總結處理時因不合常態而任意剔除。廢棄這類數據時應將在同樣條件下、同一時期的實驗數據一並廢棄,不能只廢棄不合己意者。
實驗結果的整理應緊扣主題,刪繁就簡,有些數據不一定適合於這一篇論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湊到一篇論文中。論文行文應盡量採用專業術語。能用表的不要用圖,可以不用圖表的最好不要用圖表,以免多佔篇幅,增加排版困難。文、表、圖互不重復。實驗中的偶然現象和意外變故等特殊情況應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隨意丟棄。
(六)論文——討論 是論文中比較重要,也是比較難寫的一部分。應統觀全局,抓住主要的有爭議問題,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進行論說。要對實驗結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復敘述實驗結果。應著重對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的結果與觀點作出討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尤其不應迴避相對立的觀點。 論文的討論中可以提出假設,提出本題的發展設想,但分寸應該恰當,不能寫成「科幻」或「暢想」。
(七)論文——結語或結論 論文的結語應寫出明確可靠的結果,寫出確鑿的結論。論文的文字應簡潔,可逐條寫出。不要用「小結」之類含糊其辭的詞。
(八)論文——參考義獻 這是論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問題較多的一部分。列出論文參考文獻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論文研究命題的來龍去脈,便於查找,同時也是尊重前人勞動,對自己的工作有準確的定位。因此這里既有技術問題,也有科學道德問題。
一篇論文中幾乎自始至終都有需要引用參考文獻之處。如論文引言中應引上對本題最重要、最直接有關的文獻;在方法中應引上所採用或借鑒的方法;在結果中有時要引上與文獻對比的資料;在討論中更應引上與 論文有關的各種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結果或觀點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獻;故意不引,自鳴創新;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輕,故作姿態的做法都是錯誤的。而這種現象現在在很多論文中還是時有所見的,這應該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獻、漏掉重要文獻、故意不引別人文獻或有意貶損別人工作等錯誤是比較明顯、容易發現的。有些做法則比較隱蔽,如將該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討論中。這就將原本是你論文的基礎或先導,放到和你論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總是逐漸深人發展的,你的工作總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發展起來做成的。正確的寫法應是,某年某人對本題做出了什麼結果,某年某人在這基礎上又做出了什麼結果,現在我在他們基礎上完成了這一研究。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表述絲毫無損於你的貢獻。有些論文作者卻不這樣表述,而是說,某年某人做過本題沒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過本題仍沒有做成,現在我做成了。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有時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內行人一戳,紙老虎就破,結果弄巧成拙,喪失信譽。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是不少見的。
(九)論文——致謝 論文的指導者、技術協助者、提供特殊試劑或器材者、經費資助者和提出過重要建議者都屬於致謝對象。論文致謝應該是真誠的、實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謝、不要只謝教授不謝旁人。寫論文致謝前應徵得被致謝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論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簡要地概括論文全文。常放篇首。論文摘要需精心撰寫,有吸引力。要讓讀者看了論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論文的縮影,或者看了論文摘要就想繼續看論文的有關部分。此外,還應給出幾個關鍵詞,關鍵詞應寫出真正關鍵的學術詞彙,不要硬湊一般性用詞。
Ⅲ 教育類文獻綜述範文(中學物理實驗)
摘要: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入,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初中學生剛剛開始學習物理,學習方法及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形成,因而,應從實驗全方位指導,通過各種考查手段促進,加強學生實驗,並且從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做起。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都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認真和思考得來的。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在教授學生物理知識過程中,如能正確的演示和指導學生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所以實驗教學能很好地實現「三維」目標。隨著中考的改革,物理實驗考查已作為一項必考內容,使物理實驗教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角色應該從以往的那種「授業者」轉變為「研究者、探索者、合作者、服務者」。物理實驗教學也該如此,應拋棄以往的「口頭式」、「黑板式」實驗教學,改變以往「教師教的枯燥、學生學的乏味」的現象,真正體現出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正確引導學生能動手、思考,提出問題和質疑,並能解決問題,真正發揮物理實驗教學的作用。
物理教材書上明確將實驗分為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但是我認為作為教師應該不要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敢於創設條件(如讓學生製作學具、教師製作教具等),將課堂的演示實驗敢於搬到學生實驗中來。使學生實驗的開出率突破大綱的要求,達到100%以上,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真正地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學生物理術語表達能力,避免了學生回答、解釋物理問題時的語言生活化。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遵循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根據初中生剛開始學物理、學生實驗做得太少、學生實驗素養低的特點,我們就採取全方位指導的策略,即從頭到尾的全過程指導。實踐說明,應該如此,如此有效。
首先我們感到,不能打無准備之戰,在實驗前做好充分准備。
教師將實驗教案從物理課時教案中分離出來,在實驗案中,教師應該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等備寫出來。教師還應該在實驗案中備寫出「實驗探究目的、實驗探究猜想、實驗探究設計(其中分為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圖、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探究數據統計表設計、實驗論證、實驗結論等六大環節」。並且,不是寫在紙面上,而且都要親自預做實驗,做到心中有數,實現「探究」。
然後,教師在平時的實驗教學中,及時指導學生實驗時抓住「觀察、操作、記錄、分析、整理」。
所謂「觀察」,即通過眼、耳、鼻、皮膚等感官感知。如選擇測量工具時,我們一定要看清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儀器是否完好無損等。實驗中,數據的讀取角度、現象的鑒別、線路的連接等,幾乎每一實驗的全過程,都離不開觀察。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窗口。經常注意要求學生一定要仔細觀察,防止走馬觀花,粗枝大葉。
操作,它是學生實際動手參與實踐的具體過程。每一種儀器,都有它的使用規則和要求,例如天平的平衡調節,電表的機械調零等,我們應嚴格地按照它的規則要求進行操作。特別是在做一些帶危險性的或損壞性的實驗時,應先通過教師的檢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壞和意外。例如:在八年級電學中使用電流表測量電路電流的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斷開,電流表應與被測部分串聯,要保證電流必須從電流表的正極流入負極流出,被測電流不超過電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可以採用點觸或試觸的方法),不能將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而直接接在電源的兩端。當然,我們可以事先將電路圖畫好,然後按電路圖連接,達到操作時降低難度的目的。這個過程中必須得到教師的檢查同意以後,方才可閉合開關進行實驗。否則一旦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接反或電路中發生了短路現象,很容易燒壞電流表。
即在實驗中,正確的讀取和記錄數據,它包括:讀取的姿勢(例:刻度尺數值的讀取時,眼睛應水平垂直或豎直垂直刻度);讀取的方法(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確的記錄(數字與單位要准確)。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演示錯誤的讀取姿勢或方法,加深學生對錯誤和誤差的了解,加強學生對動手操作的掌握。同時,也應注重實驗的事實,而不能任意加大或減小實驗數據,有意迎合實驗的真實結果,應著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再次對於實驗數據的記錄,還應該讓學生自己製作實驗數據統計表,使學生很容易從數據中總結規律等。
由於操作者不同,實驗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響,對於記錄的數據,可能導致同一實驗結果的不同。我們應及時加以總結和分析。幫助學生分析哪些是錯誤導致的結果,哪些是誤差造成的原因,與學生共同探求對實驗器材和實驗方法的改進,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思維。例:做動滑輪可以省一半力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的結果與理論的數值存在偏大的現象,我們應幫助學生指出,這並不是錯誤實驗的原因,而是由於摩擦力存在導致的結果,為了使實驗結果更趨於理想,我們應想辦法,減少摩擦(學生分組討論,老師加以歸納和總結)。
整理
實驗器材的適當選取,實驗過程的正確操作,實驗數據的准確讀取,記錄和分析,並不意味著實驗的完整結束。實驗後器材的歸類、整理是各類實驗的掃尾工作,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工作,它培養學生愛護儀器,培養學生有始有終的科學態度的重要環節。
為了加強物理實驗教學,教師在平常實驗操作技能檢查中,還可以通過口試、筆試、操作等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具體內容根據教學要求設定,時間可安排在單元結束、期中、期末前進行。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真正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口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儀器的選擇及性能、實驗中應注意的事項以及誤差的產生和討論等。從口試中發現問題及時追問。從追問中既能發現學生的不足,又能及時糾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正確理解及完整敘述。如在人教版八年級的實驗口試中可增加這樣一個問題:通過觀察電流表,表盤刻度有什麼特徵?使用中應如何選擇量程?使用不同的量程時刻度有何不同?如何調整零點?中要求學生畫出電路圖,說明各元件的作用並按要求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實驗中涉及到的原理、及公式的推導和論證,還可以考查學生的創造能力。如考試中有這樣一個題目:根據學過的電學知識,選擇適當的器材,你能設計出幾種測定導體電阻的方法。畫出電路圖,指出直接測得的物理量,並用直接測得的物理量導出電阻的表達式。不管學生設計出幾種方案,只要是切實可行的。說明學生是動腦了,可見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很大的。
操作:主要考查學生是否會正確使用實驗儀器,是否會對實驗儀器進行調整,是否能按正確步驟進行實驗,能否在實驗中正確測出實驗數據等。如在實驗操作中,我們把實驗中所涉及的多種不同儀器放在一起,讓學生挑選出合適的儀器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操作不僅要求學生弄通實驗原理,還要知道所選器材的型號及性能,如對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等儀器的使用。
課本實驗及創設性情景實驗考查:這幾年中考試題中經常有課本上的小實驗出現,如人教版教科書中的:測量爬竿的平均功率,測自己的步行速度、伏安法測量小燈泡的電阻、電磁繼電器的使用、製作橡皮筋測力計、蠟燭蹺蹺板、分子力、樓梯電燈開關電路、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等實驗。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實驗設計、實驗數據統計表的設計等考查。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重視物理實驗教學。
從實驗教學中,我們深深體會到,搞好實驗教學,向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古有「名師出高徒」說法,雖然它的說法不是很,但也有一定的道理,一位「德才兼備、學識淵博、胸懷韜略」的教師,對於學生有著莫大的示範和模仿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更好地實現「三維」目標。
第一,教師應該具有新理念
開拓思維,走出課堂,走進生活;不套框子,不設圈子;不迷信權威,不限於課本;大膽實踐,大膽創新;說在口頭上,寫在紙面上,落實在行動上。
第二,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
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的教師,才可以正確、科學地指導學生,通過實驗教學真正地將物理知識理解、吃透,也真正能體現出「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所以,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修養。
第三,教師應該具備廣泛的實驗專業知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生眼裡的教師應當是一位聰明、博學、善於思考、熱愛知識的人。」「為了使學生獲得一點知識的亮光,教師應吸進整個光的海洋。」沈元老師淵博的知識引來了陳景潤日後摘取數學皇冠上的明珠的壯舉,這已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魏書生、錢夢龍、於永正等名師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與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結構是分不開的。
那麼,如何有效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呢?從我國目前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總體狀況來看,知識結構的構建還處於一種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動構建狀況。例如,為了文憑去函授,為了拿繼續的課時去學習。能否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區分「創新型教師」與「教書匠」的重要標尺。
所以作為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實驗專業知識,因為物理實驗本身是一種科
Ⅳ 論文的文獻綜述怎麼寫格式是什麼
應該如何撰寫文獻綜述
一,什麼是文獻綜述
文獻綜述的概念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科,專業或專題的大量文獻進行整理篩選,分析研究和綜合提煉而成的一種學術論文, 是高度濃縮的文獻產品.根據其涉及的內容範圍不同,綜述可分為綜合性綜述和專題性綜述兩種類型.所謂綜合性綜述是以一個學科或專業為對象,而專題性綜述則是以一個論題為對象的.
文獻綜述反映當前某一領域中某分支學科或重要專題的歷史現狀,最新進展,學術見解和建議,它往往能反映出有關問題的新動態,新趨勢,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術等等.文獻綜述是針對某一研究領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經做了哪些工作,進展到何程度,要求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動態,前沿性問題做出較詳細的綜述,並提供參考文獻.作者一般不在其中發表個人見解和建議,也不做任何評論,只是客觀概括地反映事實.
文獻綜述的作用
文獻綜述在於高度濃縮了幾十篇甚至上百篇散亂無序的同類文獻之成果與存在問題或爭論焦點,對其進行了歸納整理,使之達到了條理化和系統化的程度.它不僅為科研工作者完成科研工作的前期勞動節省了用於查閱分折文獻的大量寶貴時間,而且還非常有助於科研人員借鑒他人成果,把握主攻方向以及領導者進行科學決策.
要求同學們學寫綜述的意義
通過搜集文獻資料過程,可進一步熟悉文獻的查找方法和資料的積累方法,在查找的過程中同時也擴大了知識面;
查找文獻資料,寫文獻綜述是科研選題的第一步,因此學習文獻綜述的撰寫也是為今後科研活動打基礎的過程;
通過綜述的寫作過程,能提高歸納,分析,綜合能力,有利於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二,文獻綜述的選題與文獻資料的搜集
選題原則
1.結合所學知識選自己專長的或有基礎的題目,否則難以寫出水平較高的綜述.
2.根據所佔有文獻資料的質和量選題.
3.選題一定要能反映出新的學科矛盾的焦點,新成果,新動向.
4.題目不宜過大,范圍不宜過寬.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二)文獻資料的搜集
1,文獻資料的搜集途徑
(1)利用有關的檢索工具(包括目錄,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獻資料.
(2)利用國際聯機檢索系統搜集文獻資料.
(3)利用原始文獻(包括專業期刊,科技報告,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會議文獻,專著和標准等)搜集文獻資料.
(4)利用三次文獻(包括綜述,述評,網路全書,年鑒和手冊等)搜集文獻資料.
(5)通過Interent網和光碟資料庫搜集文獻資料.
2,文獻資料的搜集方法
將文獻資料儲存在大腦中或其他載體上形成不時取用的"資料庫"的過程稱作文獻資料搜集法.它包括閱讀法,剪報法,筆記法和現代化技術存貯法(如復印,電腦存貯,光碟存貯等).
三,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具體格式:①綜述題目;②作者單位;③摘要;④關鍵詞;⑤前言;⑥主題;⑦總結;⑧參考文獻.下面著重介紹前言,主題部分,總結部分及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再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一) 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前言部分要寫清:
(1)首先要說明寫作的目的.
(2)有關概念的定義.
(3)規定綜述的范圍,包括:"專題涉及的學科範圍",綜述范圍切忌過寬,過雜,"時間范圍",必須聲明引用文獻起止的年份.
(4)扼要說明有關問題的現況或爭論焦點,引出所寫綜述的核心主題,這是廣大讀者最關心而又感興趣的,也是寫作綜述的主線.
(二)主題部分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三) 總結部分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四)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
四,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要圍繞主題對文獻的各種觀點作比較分析,不要教科書式地將有關的理論和學派觀點簡要地匯總陳述一遍.
文獻綜述在邏輯上要合理,即做到由遠而近先引用關系較遠的文獻,最後才是關聯最密切的文獻.
評述(特別是批評前人不足時)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對原作者論點的誤解),不要貶低別人抬高自己,不能從二手材料來判定原作者的"錯誤".
文獻綜述結果要說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襯托出作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論價值.
採用了文獻中的觀點和內容應註明來源,模型,圖表,數據應註明出處,不要含糊不清.
文獻綜述最後要有簡要總結,表明前人為該領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礎.
所有提到的參考文獻都應和所研究問題直接相關.
文獻綜述所用的文獻,應主要選自學術期刊或學術會議
所引用的文獻應是親自讀過的原著全文,不可只根據摘要即加以引用,更不能引用由文獻引用的內容而並末見到被引用的原文,因為這往往是造成誤解或曲解原意的重要原因,有時可給綜述的科學價值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文獻綜述範文之一
制度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理論綜述
摘要:
關鍵詞:(略)
制度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與制度的起源,制度變遷與創新,國家制度供給一起被稱為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義上,制度的起源,變遷與創新,供給與需求都與經濟發展和增長相關.從結論上說,有效率的制度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無效率的制度會抑制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和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回瞻
1.馬克思經濟增長理論中關於制度的論述
馬克思認為,沒有抽象的生產,也沒有離開制度(馬克思的提法是生產關系,實質上就是制度)的生產力及其發展.生產力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組織和運行的.先進的生產關系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落後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一個持續一定時間跨度的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制度框架)為生產力提供了一個相應發展的制度"空間",這對許多經濟學家研究制度與經濟增長和發展關系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啟示.
2.西方經濟增長理論主要流派的論述
(1)模型派
他們認為:社會經濟的增長或發展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配置,疊加和質變的結果.他們將各種增長要素作為自變數,把經濟增長(通常用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為因變數,確定函數關系,建立各種經濟增長模型,解釋經濟現象.最著名的有哈羅德=多馬經濟增長模型,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爾多,羅賓遜,帕西內蒂等人倡導的劍橋經濟增長模型.這些經濟增長模型實質上只是說明了長期經濟增長與短期,中期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力求使得產出決定的總需求的增長要與生產產品的總生產能力匹配,逐漸強調了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忽視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結構派
他們認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既是一國經濟量(總量與均量)和能力的增長與擴張過程,也是一國經濟結構的轉換過程.主要有劉易斯等的"二元結構論";納克斯的"貧困循環論";由"投資不可分性"而產生的羅丹的"大推進論";錢納里等人主張的"發展型式"理論;以及"兩缺口理論",以及"平衡與不平衡增長"的理論等等.在這一流派中,已經隱含著制度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尤為明顯.因此,有人甚至將劉易斯劃為新制.
(3)階段派
代表人物是羅斯托,他將經濟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准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不難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來越明顯.
(4)因素派或起源派
這一流派中,丹尼森將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成為兩大類:生產要素投入量和生產要素生產率.細分為八個方面,(有人歸納為7個)即:使用的勞動者的數量及結構;工作小時;使用勞動者的教育程度;資本存量的規模;知識的狀態;分配到無效使用中的勞動的比重;市場規模;短期需求壓力的格局和強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為什麼增長率不同:戰後幾個西方的經驗》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習慣稱為丹尼森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引發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各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通過模型進行計算,但是,是什麼原因(因素)將這些因素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第二個問題:將應該計算的因素計算之後,仍然存在"剩餘"或"余值",即所謂"剩餘溢出",那麼,這些"余值"應該歸入到哪個因素
而庫茲涅茨強調需求結構的高改變率對現代經濟增長中生產結構的高轉換率影響巨大.它會引起創造新產品的技術高新與發明,促進新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最終促進現代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速度.
(5)新增長理論派
主要有羅默的"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式";盧卡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式";鮑依德的"動態聯合體資本增長模式";阿溫楊的"創新與有限度的邊干邊學模式"等等.這些理論不僅將知識和人力資本因素引入經濟增長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長理論確認了制度與政策對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並總結出了一套政策來促進經濟發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質資本的投資;保護知識產權;支持研究與開發工作;實行有利於新思想形成並在世界范圍內傳遞的國際貿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場上的大的扭曲等.
(6)勞動分工演進派
楊小凱為代表的這一學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先天不足,即,將社會的產業結構或分工狀態當作固定不變的因素,然後研究資源在其中的最優配置,然後構建了分工演進模式解釋經濟增長.他們認為,當人們經驗不多時,生產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費用,人們只有選擇自給自足.通過實踐學習,生產率提高,能夠付得起交易費用,因而,人們開始選擇高一級的分工與專業化水平.而這種通過專業化學習會加速學習速度,從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費用.這個正反饋(良性循環)將使勞動分工自發地演進.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產力正是因為專業化造成了某種信息不對稱,賣者對於自己生產的產品知之甚多,而作為買者卻知之甚少.
楊小凱等人的分工演進理論模式給我們有兩點啟示:
啟示一:促進分工與交易以及知識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和發展極為重要.
啟示二:一國的制度創新,應當朝促進分工,降低交易費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發展.
(7)"反增長"或"零增長"派
以米多斯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人類經濟增長和發展付出的代價太大,因此主張反增長或增長價值懷疑論;米多斯將人口增長,糧食供給,資本投資,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連接成為一個"反饋迴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為了避免世界末日來臨,就必須使主要的經濟增長因素實現"零增長",因此,該理論被稱為"增長極限論"或"零增長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論點
1.諾斯的觀點
(1)制度和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關系
新制度經濟學派對制度與經濟發展有創造性貢獻的是諾斯.他關於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的核心論點簡明扼要,即,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關鍵是制度因素,一種提供適當的個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財產關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據是,在傳統經濟學中,市場的運作被假定為完備的信息,明確界定的產權條件和零成本的運行過程.人們在市場交易的過程被過濾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的操作,就連為達成交易而搜尋信息的費用也不存在了.在這一模式分析邏輯下,其它一些協調組織與組織經濟活動的"制度"和"組織"被看成無足輕重.如果用傳統經濟學分析方法無法解釋1600年到1850年海洋運輸業在技術上並無多大進步的情況下,生產率卻有較大幅度提高的現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視.制度的功效在於通過一系列的規則來界定交易主體間的相互關系,減少環境中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進而保護產權,增進生產性活動,使交易活動中的潛在收益成為現實.
諾斯指出:制度環境是一系列用來確定生產,交換與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會,法律規則,制度安排是支配經濟單位之間可能合作與競爭方式的規則,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規則,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用以約束個人的行為."也就是說,制度不同於體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訂出來的規則,守法程序和行為的道德倫理規范,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制度框架約束著人們的選擇集.既然這些規則不僅造就了引導和確定經濟活動的激勵系統,而且決定了社會福利與收入分配的基礎,那麼,制度結構在靜態上就決定了一個經濟實體及其知識技術出路的增長率.諾斯認為:許多經濟學家將創新,規模經濟,教育,資本積累和知識進展等等歸入經濟增長的原因,其實就是經濟增長本身.而引起經濟增長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變遷.制度變遷是從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過程.在各種因素使潛在的外部利潤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無法實現時,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認為,除非現行的經濟組織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則,經濟增長不會簡單發生.進而,諾斯對制度的供給與需求進行了分析,當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相一致時,達到制度均衡.這種制度均衡的實現條件是制度供給者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即MR=MC.據此,諾斯提出了構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標准或原則是使得新機制(制度)下個人收益率與社會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國家在制度變遷中的作用
國家並非"中立"的,國家決定產權結構,而經濟增長有賴於明確的產權,但在技術和現有的組織制約下,產權的創新,裁定和行使代價都極為昂貴,因此國家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提供產權保護與強制力的制度安排應運而生,以維護經濟增長和發展,並最終對造成經濟的增長,發展,衰退或停滯的產權結構的效率負責.
(3)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的特徵有三個:
第一,意識形態是節約機制,通過它,人們認識了他們所處環境,減少了"試錯"成本.
第二,意識形態會通常與個人觀察世界時對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倫理評價交織在一起,也就是說有時會在相互對立的理論和意識形態中作出選擇.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評價等.
第三,當人們原有的觀念或經驗與意識形態不符時,他們就會改變試圖其意識形態,來發展一套更加適合其觀念或經驗的新的理性選擇.
因此,意識形態是影響制度安排和經濟變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2.國際經濟增長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維持經濟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率兩大難題,而問題的根源在於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尋租.
(2)制度安排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首先,制度通過影響信息和資源的可獲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會交易的基本規劃而擴展了人類的選擇,即經濟發展的目標.其次,制度"矯正價格"的努力成效,即對經濟發展的基本的和長期貢獻.再次,盡管技術創新會推動經濟發展,但在發展中國家技術創新依賴於促進創新,界定產權和契約關系或分擔外在風險的各種制度安排.
(3)從制度的供給與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創新需求產生於經濟中無效率的增多,技術變化,市場特徵以及確立個人與集團維護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給依賴於立法秩序,制度設計成本及尋找可選擇目標的知識基礎.因此,發展中國家必須確立以立法秩序為核心的制度環境,塑造市場力量以驅動創新.
(4)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問題是缺乏發展市場經濟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穩定的道德,產權的界定,人力資本的供給,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擔風險的法規等.因此,在發展中國家,如何使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制訂一套公開,透明的規則體系,防止尋租,以權謀私和欺詐行為,為市場經濟運作製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環境,才是實現市場經濟順利轉型並高效運作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簡單的評述及問題
1.諾斯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的框架,把制度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應用現代產權理論說明制度變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指出制度變遷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對經濟學發展作出了貢獻.
2.新制度經濟學派方法的應用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許多原來對制度不以為然的經濟學家廣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方法,普遍認為,解決經濟發展問題,不僅只關注資本積累,技術引進,資金籌集,產業結構優化,就業的改善等等純經濟方面的因素,而更加應該將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對於經濟增長的促進或阻礙作用上.
3.將制度因素納入經濟增長和發展問題研究的范圍內,大大擴大了經濟發展問題的研究視野,而研究對象也由以前的以資本主義發展中小國家或地區為主轉向發展中的大國.
4.幾個應當深入研討的問題
(1)在許多人看來,制度仍然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將制度因素進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變遷在經濟發展中非常重要,怎樣才能加快制度變遷的步伐,促進經濟的發展.
(3)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獲取已經非常容易,那麼,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理論基石之一的交易費用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許多觀點越來越多地為人們所接受,其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上述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新制度經濟學派及其追隨者,有待於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斯,陳郁,羅華平等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2][美]科斯,諾斯等:《財產,產權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1
[3]國際經濟增長中心V奧斯特羅姆和D菲尼,H皮希特編,王誠等譯:《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問題與選擇》,商務印書館,1992
[4]張宇燕:《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對制度的經濟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5]林毅夫:《再論制度,技術與中國林業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盧現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M],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7]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8]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庫茲涅茨:《各國的經濟增長》[M],商務印書館,1985
文獻綜述範文之二
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與評價
摘要:我國已加入WTO,對於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里處於弱勢的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綜合了18世紀以來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全球化理論,並簡要評價,提出我們的看法,以便為政府宏觀引導企業微觀決策以及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世界市場/國際貿易/經濟一體化
經濟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目前經濟全球化正向縱深層次發展.我國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蜂擁而至:我國正在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國企業走出國門:我國已漸漸融入世界經濟這個大家庭中.但我國絕大多數企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政府一時也難以認清復雜的國際市場,因此,研究經濟全球化理論已是十分迫切與必要.
一,經濟全球化理論流派回顧
經濟全球化理論在西方始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時期,在過去200多年的歲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對經濟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性質,不同內容將其歸納為以下幾種流派: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理論
1.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全球化思想.我們可從馬恩(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簡稱,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歷史"的定義與特徵里看出馬克思對經濟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說:"……生產力的這種發展(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之所以是絕對必要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展,那就只會使貧困,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會重新開始爭取生活必需品的斗爭,也就是說,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於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後,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替代."(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單是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這一點,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國家的人民,彼此緊密地聯系起來,致使每一國家的人民都受著另一個國家的事變的影響."(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見,最初,馬克思把經濟全球化寓於"世界歷史"之中,生產力的發展導致各國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緊密聯系是世界歷史的主要內容.恩格斯則認為,資本主義大工業是導致經濟全球化的根本誘因,經濟全球化的最根本內容和基礎是以世界市場為紐帶的世界性的物質生產和消費.1848年,馬恩在其合著的《共產黨宣言》中又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的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與各方面的相互依賴所代替了,……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隔絕和對立日益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馬恩看來,只有在各地區,各民族廣泛分工的基礎上形成世界市場,才意味著從根本上消滅了各地區,各民族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從而最終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統一的世界市場;同時,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隨之發展起來.由此可見,馬恩在這里認識到了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問題,國際分工的關系,並意識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非經濟影響.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資本論》里較為詳細地論述了生產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以及它們的影響.他說:"現在,一切國外投資都已採取股份形式…",(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國際卡特爾,例如英國和德國在鐵的生產方面成立的卡特爾,使得英,德兩國的鐵產量飛速增長……"(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見,馬克思已經充分認識到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主體:跨國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爾的性質與作用.後來他又指出,"資本輸出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作為支付手段或購買手段的輸出,另外一種是作為投資為目的的輸出."(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資本輸往國外……是因為他在國外能夠按較高的利潤率來使用."(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產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代之而起的是使用來自世界各國原料的工業……生產的'國界'因此被模糊."(注:馬克思.資本論[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從以上論述看出,馬恩不僅找到了經濟全球化執行主體——跨國公司,分析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運行方式:生產全球化和資本運作全球化(商品資本,借貸資本,產業資本的全球化),而且還指出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是對利潤的追求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的影響.
2.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實際,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全球發展的新特點與經濟全球化發展相聯系的世界經濟格局的形成,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巴蘭在其《增長的政治分析》中認為,不發達國家經濟落後的根源是外來資本主義的滲透(即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產剩餘,為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條件;另一方面,
Ⅳ 怎麼寫物理學文獻綜述
先看看物理發展的歷史和現在發展狀況
然後看看有關感測器方面的書
而感測器種類很多
應該有側重點 著重某一類的寫
Ⅵ 文獻綜述的步驟有哪些
你什麼時候要寫一篇文獻綜述?
如果你寫了一篇學術論文或學位論文,你將不得不進行一次文獻回顧,將你的研究置於現有的知識范圍內。這部分文獻綜述通常包括在引言中。你也可能被指派寫一篇文獻綜述作為一篇獨立的論文。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內容雖然看起來略有不同,但進行文獻綜述的過程將遵循相同的步驟。
步驟一:收集、評估和選擇文獻
在你開始文獻檢索之前,你需要確定一個研究主題。如果你正在撰寫學術論文或學位論文的文獻綜述部分,你檢索的論文需要與你課題研究問題相關。如果你是撰寫一篇獨立的文獻綜述,你選擇的研究主題和發現的問題需要對你接下來的研究工作具有指導作用。
1、使用關鍵詞和引文檢索文獻
首先,創建一個與你的研究主題和問題相關的關鍵詞列表。用於檢索期刊和文章的一些有用的資料庫包括:學校圖書館目錄、谷歌學術、JSTOR、EBSCO、Project Muse (人文社會科學)、Medline (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EconLit (經濟學)和Inspec(物理、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等。
當你找到一篇有用的文章時,可以查看其參考文獻列表,以找到更多相關的資源。尤其注意被多次重復引用的文章,它們可能沒有出現在你的關鍵詞搜索中。如果同樣的作者、書籍或文章繼續出現在你的視線中,一定要找到它們。在谷歌學術上你可以找到一篇文章被引用了多少次。高引文數意味著這篇文章在該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2、評估和選擇來源
你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閱讀這個主題上的文章的所有內容,這時候就可以通過閱讀摘要以確定文章是否有用。你必須評估哪些來源最有價值,與你的問題相關。
對於每一篇文獻,問問自己:作者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什麼是關鍵的概念,它們是如何定義的?關鍵的理論、模型和方法是什麼?研究是否使用既定的框架或採取創新的方法?研究的結果和結論是什麼?該文獻與該領域的其他文獻有何聯系?它是否確認、增加或挑戰了已建立的知識體系?這篇文獻是如何幫助你理解這個主題的?它的主要見解和論點是什麼?研究的優點和弱點是什麼?
以此來確保你使用的來源是可信的,並確保你閱讀的任何里程碑式的研究和主要理論在你的研究領域里。復閱的范圍將取決於你的主題和學科:在自然科學中,你通常只復閱最近的文獻,但在人文學科中,你可能會從一個長期的歷史角度(例如,跟蹤一個概念的意義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來考量。
3、做筆記並引用你的資料
當你閱讀文獻時,你也應該開始寫作過程。邊看文獻邊做筆記,這些文字以後可以納入到你的文獻綜述文本中。同時注意使用引文以避免剽竊。
做一個附加註釋的參考書目是很有幫助的,在這里你可以編譯完整的引文信息,並為每個來源寫一段摘要和分析。這可以幫助你記憶已閱讀的內容,並在稍後的寫作過程中節省回顧時間。
步驟二:查找聯系和主題
要開始組織你的文獻綜述的論點和結構,你需要確定所閱讀的文獻之間的關系。根據你的閱讀和筆記,你可以找到:
趨勢和模式(理論、方法或結果):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方法會延續使用或被淘汰嗎?
主題:哪些問題或概念在不同文獻中反復出現?
辯論、沖突和矛盾:這些矛盾的點在哪?
關鍵文獻:是否有任何有影響力的理論或研究改變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空白:文獻中缺少什麼?是否有需要解決的缺陷?
這一步將幫助你確定文獻回顧的結構,並顯示你自己的研究將如何對現有的知識做出貢獻。
步驟三:規劃你的文獻綜述的結構
有多種方法來組織一篇文獻綜述的正文。在開始寫作之前,你應該對自己的策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根據你文獻綜述的長度,可以結合這些策略中的幾個。例如,你的總體結構可能是主題性的,但每個主題都會按時間順序進行討論。
1、年表
最簡單的方法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跟蹤主題的發展。但是,如果你選擇此策略,請注意避免簡單地列出和堆砌材料。試著分析形成該領域方向的模式、轉折點和關鍵討論。這些過程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發展,需要給出你的解釋。
2、專題
如果你已經發現了一些反復出現的中心主題,你可以將文獻綜述組織成涉及主題不同方面的子部分。
例如,如果你正在查閱有關移民不平等的醫保政策的文獻,關鍵主題可能包括保健政策、語言障礙、文化態度、法律地位和經濟機會等。
3、方法論
如果你側重點在使用的多種研究方法上,你可能需要比較不同方法得出的結果和結論。例如:看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結果;討論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是如何探討這一主題的;把文獻分為社會學、歷史和文化三個來源。
4、理論
文獻綜述通常是理論框架。你可以使用它來討論各種關鍵概念的理論、模型和定義。你可能會爭論特定理論方法的相關性,或者將各種理論概念結合起來,為你的研究創建一個框架。
步驟四:撰寫文獻綜述
和其他學術論文一樣,你的文獻綜述應該有一個引言,一個主體,和一個結論。你在每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內容取決於你的文獻綜述的目的。
1、引言
引言應明確確定文獻綜述的重點和目的。
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如果你把文獻綜述作為學術論文的一部分,重申你的核心問題或研究問題,並對學術背景做一個簡要的總結。你可以強調這個話題的時效性(「最近的許多研究集中在x的問題上」),也可以強調文獻中的一個空白(「雖然對x的研究很多,但很少有研究人員考慮到了x的問題」)。
獨立文獻綜述:如果你正在寫一篇獨立的論文,給出一些關於這個主題及其重要性的背景,討論你將要綜述的文獻的范圍(例如,你的資料來源的時間),並說明你的目標。你會從文獻中得到什麼新的理解和研究方向?
2、主體
根據你文獻綜述的長度,你可以把主體分成幾個小節。你可以對每個主題、時間段或方法使用子標題。在撰寫文章時,可以遵循以下建議:
1)總結和綜合:概述每個來源的要點,並將它們合並成一個連貫的整體。
2)分析和解釋:不要僅僅釋義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可能的情況下添加你自己的解釋,討論與整個文獻相關的調查結果的意義。
3)批判性評價:討論你的資源的優點和弱點。
4)用結構良好的段落書寫。
3、結論
在結論中,你應該總結你從文獻中獲得的關鍵發現,並強調它們的意義。
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如果文獻綜述是你的學術論文的一部分,需說明你的研究是如何填補空白和貢獻新知識的,或者討論你如何利用現有的理論和方法為你的研究建立一個框架。
獨立文獻綜述:如果你正在寫一篇獨立的論文,你可以討論文獻的整體意義,或者根據你發現的問題為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來源
Ⅶ 急求文獻綜述範文!
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撰寫規范(暫行)
學士學位論文(設計說明書)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調查研究、科學實驗或工程設計,對所取得成果的科學表述,是學生畢業及學位資格認定的重要依據。其撰寫在參照國家、各專業部門制訂的有關標准及語法規范的同時,應遵照如下規范:
1.論文結構及寫作要求
論文(設計說明書)應包括封面、目錄、題目、中文摘要與關鍵詞、英文題目、英文摘要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致謝和附錄等部分。
1.1 目錄
目錄獨立成頁,包括論文中全部章、節的標題及頁碼。
1.2 題目
題目應該簡短、明確、有概括性。論文題目一般中文字數不超過25個字,外文題目不超過15個實詞,不使用標點符號,中外文題名應一致。標題中盡量不用英文縮寫詞,必須採用時,應使用本行業通用縮寫詞。
1.3 摘要與關鍵詞
1.3.1 摘要
摘要是對論文(設計說明書)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結果、結論、科學意義或應用價值等,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圖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不標注引用文獻編號。中文摘要一般為300字左右。
1.3.2 關鍵詞
關鍵詞是供檢索用的主題詞條,應採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參照相應的技術術語標准),一般列3~8個,按詞條的外延層次從大到小排列,應在摘要中出現。中英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
1.4 論文正文
論文正文包括前言、論文主體及結論等部分。
1.4.1 緒論(或前言)
緒論應綜合評述前人工作,說明論文工作的選題目的、背景和意義、國內外文獻綜述以及論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內容。對所研究問題的認識,以及提出問題。
1.4.2 論文主體
論文主體是論文的主要部分,應該結構合理,層次清楚,重點突出,文字簡練、通順,其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概念和理論基礎、研究方案設計及可行性分析、實驗研究方法、內容及其論證分析等。
1.4.3 結論(結果與分析)
結論是對整個論文主要成果的歸納,應突出論文(設計)的創新點,以簡練的文字對論文的主要工作進行評價。若不可能作出應有的結論,則進行必要的討論。可以在結論或討論中提出建議、研究設想及尚待解決的問題等等。結論作為單獨一章排列,不加章號。
1.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反映論文的取材來源、材料的廣博程度。論文中引用的文獻應以近期發表的與論文工作直接有關的學術期刊類文獻為主。
1.6 致謝
向給予指導、合作、支持及協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單位、組織或個人致謝,內容應簡潔明了、實事求是,避免俗套。
1.7 附錄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如公式的推導、程序流程圖、圖紙、數據表格等)可編入論文的附錄中。
2.書寫及列印要求
2.1 論文書寫
論文(設計說明書)要求統一使用Microsoft Word軟體進行文字處理,統一採用A4頁面(210×297㎜)復印紙列印。其中上邊距25㎜、下邊距25㎜、左邊距25㎜、右邊距25㎜、頁眉15㎜、頁腳15㎜。字間距為標准,行間距為單倍行距。頁眉內容統一為「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採用宋體小五號斜體字居右排寫。
頁碼在下邊線下居中放置,用小五號字體。目錄、摘要、關鍵詞等文前部分的頁碼用羅馬數字(Ⅰ、Ⅱ……)編排,正文以後的頁碼用阿拉伯數字(1、2……)編排。
論文錯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於萬分之一。
2.2 目錄
目錄應包括論文中全部章節的標題及頁碼,含摘要與關鍵詞(中、外文)、正文章、節題目(農、理、工科類要求編寫到第3級標題,即□.□.□。文、法、經、管科類可視論文需要進行,編寫到2~3級標題)、參考文獻、致謝、附錄等。
目錄題頭用四號黑體字居中排寫,隔行書寫目錄內容。目錄中各章節題序及標題用五號宋體。目錄列印示例見附錄。
2.3 摘要與關鍵詞
中、外文摘要與關鍵詞單獨成頁置於目錄後,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後。摘要、關鍵詞題頭均用四號黑體字居中排寫,隔行書寫具體內容,內容文字用五號宋體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關鍵詞各詞條間用分號「;」隔開。
2.4 論文正文
2.4.1 章節及各章標題
章節標題應突出重點、簡明扼要,字數一般在15字以內,不使用標點符號。標題中盡量不採用英文縮寫詞,對必須採用者,應使用本行業的通用縮寫詞。
2.4.2 層次
層次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以少為宜。各層次標題不得置於頁面的最後一行(孤行)。層次代號格式要求參照表2-1和表2-2。
表2-1 農理工科類論文層次代號及說明
章 1□××××× 頂格,四號黑體
節 1.1□××××× 頂格,小四號黑體
條 1.1.1□××××× 頂格,五號黑體
款 1.1.1.1□××××× 頂格,五號黑體
□□××××××××××××××××××××××××××××××× 首行空兩格,五號宋體
項 (1)×××× 頂格,五號宋體
□□××××××××××××××××××××××××××××××× 首行空兩格,五號宋體
表2-2 文法經管類論文層次代號及說明
章 一、××××× 頂格,四號黑體
節 (一)×××× 頂格,小四號黑體
條 □□1.××××× 空兩格,五號黑體
□□××××××××××××××××××××××××××××××× 空兩格,五號宋體(正文)
款 □□(1)×××× 空兩格,五號黑體
□□××××××××××××××××××××××××××××××× 空兩格,五號宋體(正文)
項 □□①□××××× 空兩格,五號宋體
□□××××××××××××××××××××××××××××××× 首行空兩格,五號宋體(正文)
2.5 參考文獻
2.5.1 文獻標識
引文是論證的輔助手段,應忠於原意,表達完整,准確切題。在論文中引用文獻時,應在引文處標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獻發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獻只有1-2名作者時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獻只列姓氏),當所引用文獻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時,只列第一作者,後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華,2002)」,「(梅明華和李澤炳,2001)」,「(梅明華等,2002)」,外文文獻引用作同樣處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al.,1993)等。
2.5.2 書寫格式
在論文(設計)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引用過的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與文中引用文獻一一對應。參考文獻題頭用黑體四號字居中排寫,其後空一行排寫文獻條目。參考文獻排列規則是:中文文獻在前,外文文獻在後;中文文獻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筆畫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順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獻按發表時間的先後順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內的文獻多於一篇時,可在年份後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別,如「2001a」、「2001b」等;文獻作者人數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過3人為多人時,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後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間用逗號隔開。姓名一律採用「姓在前名在後」的寫法,外文姓名按國際慣例縮寫,並省略縮寫點,空一個字元。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不列入參考文獻,確有引用必要,須在腳注中說明引用。
所有中文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中的句號用中文全形狀態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參考文獻著錄格式中的標點符號用西文狀態下的符號,後空一格。文字換行時與作者名第一個字對齊。常用參考文獻編寫規定如下:
著作圖書類文獻——[序號]□作者.書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翻譯圖書類文獻——[序號]□作者.書名.譯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學術刊物類文獻——[序號]□作者.文章名.學術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頁
學術會議類文獻——[序號]□作者.題名.見:編者,文集名,會議名稱,會議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學位論文類文獻——[序號]□學生姓名.學位論文題目.學校及學位論文級別.答辯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頁
報紙文獻――[序號]□作者.文章名.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線文獻——[序號]□作者.文章名.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2.6 公式
原則上居中書寫。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頂格書寫,公式仍居中寫。公式末不加標點。公式序號按章編排,並在公式後靠頁面右邊線標注,如第1章第一個公式序號為「(1-1)」,附錄2中的第一個公式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時,一般用「見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較長時在等號「=」或運算符號「+、-、×、÷」處轉行,轉行時運算符號書寫於轉行式前,不重復書寫。公式中應注意分數線的長短(主、副分線嚴格區分),長分線與等號對齊。
公式中第一次出現的物理量應給予注釋,注釋的轉行應與破折號「——」後第一個字對齊,格式見下例:
式中 Mf——試樣斷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試樣斷裂時的單位長度上的相對扭轉角
2.7 插表
表格一般採取三線制,不加左、右邊線,上、下底為粗實線(1磅),中間為細實線(0.75磅)。比較復雜的表格,可適當增加橫線和豎線。
表序按章編排,如第1章第一個插表序號為「表1-1」等。表序與表名之間空一格,表名不允許使用標點符號。表序與表名置於表上,居中排寫,採用黑體小五號字。
表頭設計應簡單明了,盡量不用斜線。表頭中可採用化學符號或物理量符號。全表如用同一單位,將單位符號移到表頭右上角,加圓括弧。表中數據應正確無誤,書寫清楚。數字空缺的格內加「—」字線(佔2個數字寬度)。表內文字和數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時,不允許用「〃」、「同上」之類的寫法,可採用通欄處理方式。
文法經管類論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據需要可增列補充材料、註解、資料來源、某些指標的計算方法等。補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體小五號字,外文及數字用Times New Roman體小五號字。
2.8 插圖
插圖應符合國家標准及專業標准,與文字緊密配合,文圖相符,技術內容正確。
2.8.1 圖題及圖中說明
圖題由圖號和圖名組成。圖號按章編排,如第1章第一圖圖號為「圖1-1」等。圖題置於圖下,圖注或其他說明應置於圖題下方。圖名在圖號之後空一格排寫,圖題用黑體小五號字。引用圖應說明出處,在圖題右上角加引用文獻編號。圖中若有分圖時,分圖號用a)、b)標識並置於分圖之下。圖中各部分說明應採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圖除外)或數字項號,採用揩體小五號字。
2.8.2 插圖編排
插圖與其圖題為一個整體,不得拆開排寫於兩頁。插圖應編排在正文提及之後,插圖處的該頁空白不夠時,則可將其後文字部分提前排寫,將圖移到次頁最前面。
2.8.3 照片圖
論文中照片圖均應是原版照片粘貼,不得採用復印方式。照片應主題突出、層次分明、清晰整潔、反差適中。對顯微組織類照片必須註明放大倍數。
2.9 附錄
附錄序號採用「附錄1」、「附錄2」或「附錄一」、「附錄二」等,用四號黑體字左起頂格排寫,其後不加標點符號,空一行書寫附錄內容。附錄內容文字字體字型大小參照正文要求。
附錄1 目錄示例
(空一行)
目□錄(4號黑體居中,不加粗)
(空一行)
□□摘要(5號宋體)……………………………………………………………………………1
□□關鍵詞(5號宋體)……………………………………………………………………………1
□□Abstract(5號宋體)……………………………………………………………………………1
□□Key words(5號宋體)……………………………………………………………………………1
□□前言(5號宋體)……………………………………………………………………………1
1□材料與方法……………………………………………………………………………………………3
1.1□材料………………………………………………………………………………………………3
1.2□方法………………………………………………………………………………………………3
1.2.1□育性的觀察………………………………………………………………………………3
1.2.2□有絲分裂計數……………………………………………………………………………3
1.2.3□減數分裂觀察……………………………………………………………………………3
1.2.4□統計方法…………………………………………………………………………………3
2□結果與分析……………………………………………………………………………………………3
2.1□花色和育性………………………………………………………………………………………3
2.2□有絲分裂計數………………………………………………………………………………… 4
2.2.1□染色體數分布及兩代間變化 …………………………………………………………4
2.2.2□植株類型及兩代間變化……………………………………………………………5
2.2.3□F5代不育群體與可育群體的染色體數目變異的比較…………………………………5
2.3□減數分裂的初步觀察……………………………………………………………………………6
3□討論……………………………………………………………………………………………………6
3.1□關於蘿卜與甘藍遠緣雜種雄性不育的思考……………………………………………………6
3.2□關於蘿卜與甘藍遠緣雜種穩定方向的思考……………………………………………………7
3.2.1□向偶數染色體方向穩定…………………………………………………………………7
3.2.2□向異源雙二倍體方向穩定………………………………………………………………7
3.3 □關於雜種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
參考文獻……………………………………………………………………………………………………8
致謝…………………………………………………………………………………………………………8
附錄……………………………………………………………………………………………10
附錄2 論文摘要及關鍵詞示例(中、英文)
蘿卜與甘藍屬間雜種後代的細胞學觀察(小2號黑體居中)
(空一行)
摘□要(4號黑體居中)
(空一行)
□□以蘿卜甘藍屬間雜種後代為材料,研究其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變異情況。研究結果表明:F5代植株的染色體數目變異范圍為18至38,其中以36最多,佔27.05%,主要集中於38,37,36和34;F6代植株的染色體數目變異范圍明顯減小,在30至38之間,其中以36最多,佔41.86%,主要集中於37、36和35。F5代群體中,2n=36的植株最多,佔40.8%,其次是2n=38的植株,佔29.6%;F6代群體中,也是2n=36的植株最多,佔51.9%,……(5號宋體,單倍行距)
(空一行)
關鍵詞(4號黑體居中)
(空一行)
□□蘿卜;甘藍;屬間雜種後代;細胞學;育性(5號宋體)
(空一行)
Cyt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between Raphanus sativus and Brassica oleracea
(空一行) 〔3號Times New Roman居中,單倍行距〕
Abstract(4號Times New Roman居中)
(空一行)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of Raphanus sativus × Brassica olerace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variation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ovary cel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plants of the F5 generation, chromosome numbers ranged from 18 to 38,and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27.05%).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8,37,36 and 34. In the plants of the F6 generation, the range of chromosome number decreased evidently, which was from 30 to 38.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highest (41.86%).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7,36 and 35. In the F5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the most frequent (40.7%), and those with 2n=38 were the second (29.6%). In the F6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again the highest (51.9%) …… (5號Times New Roman,單倍行距)
(空一行)
Key words(4號Times New Roman居中)
(空一行)
□□Raphanus sativus;Brassica oleracea;intergeneric hybrids;cytology;fertility
(5號Times New Roman)
附錄3 論文格式示例(農、理、工科類用)
1□標題(正文第1章標題, 4號黑體,上下間距為:段前0.5行,段後0.5行)
□□×××××××××(5號宋體,單倍行距)××××××××××××××××××××××××××××………
1.1□××××××(正文2級標題,小4號黑體)
□□×××××××××(5號宋體)××××××…………
1.1.1□××××(正文3級標題, 5號黑體)
□□×××××××××(5號宋體)×××××××××××××××××××××××××××××××………
2□×××××××(正文第2章標題,要求同上)
□□×××××××××(5號宋體)×××××××××××××××××××××××××××××××××××………
(正文後空一行)
參考文獻(4號黑體居中)
(空一行)
[1]□××××××××××××(5號宋體)
[2]□×××××××××××××××××××××××××××××××××××××××××××××××××
[3]□××××××××××××××××××××××
…………
致□謝(4號黑體居中)
□□×××××××××(5號宋體,單倍行距)××××××××××××××××××××××××××××…………
附錄:(另起一頁,4號黑體,頂格)
註:文中表格與插圖格式嚴格參照規范要求。
附錄4 論文格式示例(文法經管類用)
一、標題(正文第1章標題, 4號黑體,上下間距為:段前0.5行,段後0.5行)
□□×××××××××(5號宋體,單倍行距)××××××××××××××××××××××××××××………
(一)××××××(正文2級標題,小4號黑體)
□□×××××××××(5號宋體)××××××…………
□□1.××××(正文3級標題, 5號黑體)
□□×××××××××(5號宋體)×××××××××××××××××××××××××××××××………
□□(1)××××(正文4級標題,5號黑體)
二、×××××××(正文第2章標題,要求同上)
□□×××××××××(5號宋體)×××××××××××××××××××××××××××××××××××………
(正文後空一行)
參考文獻(4號黑體居中)
(空一行)
[1]□××××××××××××(5號宋體)
[2]□×××××××××××××××××××××××××××××××××××××××××××××××××
[3]□××××××××××××××××××××××
…………
致□謝(4號黑體居中)
□□×××××××××(5號宋體,單倍行距)××××××××××××××××××××××××××××…………
附錄:(另起一頁,4號黑體,頂格)
註:文中表格與插圖格式嚴格參照規范要求。
附錄5 文獻綜述示例
中國煙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研究現狀
(空一行)
摘□要: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煙葉生產和消費國,在長期的計劃體制下發展,市場競爭能力薄弱。面對入世的國際環境,國家加快了煙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市場競爭能力。本文闡述了我國煙草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分析了煙草企業中MIS系統、電子商務系統、供應鏈系統、ERP系統以及CIMS等信息系統的特點和存在問題,為煙草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煙草企業;信息化;MIS;ERP
(空一行)
正文……
說明:
①綜述題目採用小二號黑體字居中排寫,後空一行書寫摘要及關鍵詞;
②摘要、關鍵詞題頭為五號黑體字,內容文字為五號楷體字,文中數字及英文採用Times New Roman字體,統一用單倍行距;
③頁眉設置:頁眉內容統一為「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設計)文獻綜述」,採用宋體小五號斜體字居右排寫;
④正文書寫及其它格式參照《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撰寫規范(暫行)》。
附錄6 外文翻譯示例
煙草內山梨糖醇對硼吸收和轉移的影響
(空一行)
□□原文來源:Bellaloui N,Brown P H.Manipulation of in vivo Sorbitol Proction Alters Bor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obacco.Plant Physiol.1999,119(2):73-74
(空一行)
譯文正文……
說明:
①譯文題目採用小二號黑體字居中排寫,後空一行書寫「原文來源」,統一用單倍行距;
②在題目與譯文正文之間必須標明原文來源,原文來源編寫參照《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撰寫規范(暫行)》中參考文獻編寫格式;
③「原文來源」首行空兩格書寫,題頭為五號黑體字,內容採用五號Times New Roman字書寫;
④頁眉設置:頁眉內容統一為「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設計)外文翻譯」,採用宋體小五號斜體字居右排寫;
⑤正文書寫及其它格式參照《華中農業大學學士學位論文撰寫規范(暫行)》;
⑥外文翻譯裝訂順序為譯文在前原文復印件在後,原文復印件應整潔。
附錄7 參考文獻示例
(正文後空一行)
參考文獻
(空一行)
[1] 王石平,劉克德,王江,張啟發.用同源序列的染色體定位尋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植物學報,1998,40: 42-50
[2] 王明亮.關於中國學術期刊標准化資料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 .http://www.cajcd. e. cn/pub/wml. 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3] 劉克德.水稻廣親和性遺傳基礎的全基因組分析及S5位點區段部分物理圖譜的構建.[博士學位論文].武漢:華中農業大學圖書館,1998
[4] 全國文獻工作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第六分委員會.GB 6447-86文獻編寫規則.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86
[5] 張啟發.玉米的群體和群體遺傳學.見:劉紀麟主編,玉米育種學.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264-320
[6] 張啟發,李建雄.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和分子生物學基礎的研究進展.王連錚, 戴景瑞主編, 全國作物育種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作物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暨全國作物育種學術討論會, 北京, 1998,北京:中國農業科技術出版社,1998:1-10
[7] 姜錫州.一種溫熱外敷葯制備方法.中國專利, 881056073.1989-07-26
[8]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 .人民日報,1998-12-25(10).
[9] 藍盛銀,徐珍秀.植物花粉剝離觀察掃描電鏡圖解.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6:47-48
[10]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rice and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
[11] Foth H D.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151-159
[12]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e University, 1998
[13]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
[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
[15] Zhang Q, Gao Y J, Yang S H, Ragab R A, Saghai Maroof M A, Li J X, Li Z B. Molecular marker-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in hybrid rice. Abstract, 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Rice Biotechnology, 1994, Bali, Indo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