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當時美國打朝鮮是用什麼物理學讓朝鮮電線短路
石墨炸彈,彈頭里炸葯威力不大,但充滿導電的石墨絲和石墨粉,爆炸後能使空氣里充滿導電粉塵,使空氣導電,從而讓電氣設備短路起火損壞,專門破壞供電設備,對人員沒有殺傷力的。
❷ 物理斷網,生物斷網,地理斷網,都是什麼意思
如果是有線網路的話,物理斷網就是從網路接入的埠處將網線進行斷開。而禁用網卡斷網的方式就不如前者安全,別的人照樣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啟用它。無線網路就更不安全了。
記住:如果要想保證你機器上重要信息的絕對安全,那這台機器就根本不能夠聯網!只要你聯網,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安全!
❸ 朝鮮靠什麼扛住國際制裁
首先是俄羅斯和中國的支持,其次是朝鮮幾乎沒有對外經濟,有也是中國俄羅斯古巴這些國家,這些國家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政見不同,雖然中國也反對朝鮮試驗核武器,但中國也希望朝鮮吸引美國日本韓國的注意力,也就不會封鎖朝鮮
❹ 今天朝鮮為什麼和韓國斷網
不好意思,權威的報刊電台暫沒披露朝鮮今天和韓國斷網的實質性內容。
❺ 朝鮮還未發現新冠肺炎病例,朝鮮是怎樣做到如此成績的
朝鮮在疫情的浪潮中能獨善其身,是由國內和國外兩大因素所決定的,共有三個主要原因:一是朝鮮反應快;二是朝鮮動員能力強;三是朝鮮相對封閉。
03.朝鮮相對封閉,與外界聯系微弱
朝鮮畢竟不是發源地,只是要提防病毒輸入就可以了。朝鮮本身就與世界聯系很弱,處於十分封閉的狀態,遊客去旅遊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查與約束,所以旅遊業一向不發達。而朝鮮在國外的國民就更少了,幾乎不存在於疫情期間回國的情況,所以新冠病毒自然也就傳不進朝鮮。此外,朝鮮政府一開始就停止了國內外人口流動,即使有想去朝鮮的病毒攜帶者也去不了。
可以說,朝鮮能在距離如此近的情況下保持0的成績,離不開朝鮮政府的反應迅速,措施嚴厲,但也與其獨特的國家狀態和經濟體制有著密切聯系,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
❻ 朝鮮罕見公布新冠病毒感染數量,透露出什麼信息
疫情防控是很多國家一直在做的事情,朝鮮也是如此。他們一直很注意疫情的防控,對於疫情的消息,一般不公開。罕見公開相關信息,透露的信息有三個:一個是想表達朝鮮不是一座「孤島」;一個是疫情在朝鮮很嚴重;一個是想尋求國際幫助。
朝鮮能夠及時公布數據,這是一個進步,更是一種信號,讓外界知道,朝鮮不是「孤島」,而是願意跟外界交流的地方,也是一個可以跟外界交流的地方。要是援助到了,他們也是很歡迎的。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
❼ 微精選:朝鮮全國斷網 美帝:是不是韓國人把wifi密碼改了
朝鮮害怕美國報復主動斷網,美國佬無奈放棄黑客攻擊
❽ 朝鮮為什麼沒有受勒索病毒
物理隔絕,基本不與外界的互聯網連接。我國只是牆,朝鮮直接物理隔絕。
朝鮮的互聯網由國內獨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星合營會社(Star Joint Venture Co.)提供,它是朝鮮遞信貿易會社與泰國洛士利太平洋(Loxley Pacific)合資的企業。從2009年12月21日開始,朝鮮互聯網的IP地址分配由該公司控制[5]。在成立星合營會社之前,朝鮮只能通過與德國相連的衛星網路,或者在政府需要時直連到中國聯通或俄羅斯TransTeleCom電信公司的線路來訪問互聯網[6][7]。現在朝鮮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流量都會通過中國路由[8]。
從2013年2月開始,位於朝鮮的外國人可以通過高麗電信提供的3G服務進行手機上網[9][10][11]。
在朝鮮,互聯網的訪問許可權受到了極其嚴厲的限制。2016年,研究機構「We are social」發布調查報告,表示朝鮮只有7,200名互聯網用戶,佔全國人口數量的0.03%[12],可以不受限制訪問互聯網的人往往自稱是高官、非政府組織成員或外國大使[8][13]。金正日也表示自己熱愛「網上沖浪」[14]按照Incapsula(英語:Incapsula)安全研究員奧弗·嘎耶的說法,朝鮮全國的網路流量痕跡比福克蘭群島還要少[15][16]。同時身為《東亞日報》記者和脫北者的朱成夏指出,截止到2014年,朝鮮政府已經用光明網來限制互聯網使用率,特別是在旅館等環境。盡管大多數大學校園已經能夠訪問光明網,政府還是會「嚴格監控網路訪問」[13]。對於互聯網的存在,朝鮮很多市民可能渾然不知[8]。
但是,朝鮮的信息技術產業正在增長,對互聯網訪問的需求量也在增加[17]。在2010年10月,朝鮮中央通訊社網站通過朝鮮的伺服器和朝鮮IP地址上線,這是已知的第一個直接連往互聯網的朝鮮網站[18]。與此同時,10月9日,參加朝鮮勞動黨成立65周年慶典的外國記者可以在專門安排的記者室內完整地訪問互聯網[19][20]。不過,由於朝鮮政府的孤立政策,人們很難了解朝鮮電子產業的發展情況。蘋果、索尼和微軟公司禁止將其產品銷往朝鮮,所以有第三方公司購買他們的產品,並將其作為自己的商品銷售給朝鮮客戶[8]。
從2016年4月開始,朝鮮封鎖了Facebook、YouTube、Twitter和韓國網站,因為「對網上信息的傳播表示關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