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從物理角度描述一下什麼是時間
時間就是對應著路程
就是兩點的時間
時刻就是某一點
1秒內
這種的就是時間
而一秒末則是一個點
也就是說時間相當於線段
時刻相當於點
謝謝採納
㈡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㈢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時間究竟是什麼
時間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意志而改變。說到時間就必須要談到空間。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表現形式,時間是物質運動變化的表現形式。時間和空間緊密的交織在一起。現有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時空是四維的,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構成。
談到時間和空間,就不得不說相對論,相對論是關於時空和引力的理論。
狹義相對論中有一個鍾慢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物體運動的越快,其所經歷的時間越慢。一艘相對於地球高速運動的宇宙飛船,在飛船上的人來看,地球上的人經歷的時間變慢了;而從地球上來看,是飛船上的人所經歷的時間變慢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兩者處於不同的慣性參考系中。在不同慣性系參考系中所測量到的時間是不同的。
(原子鍾)
熱愛科學的朋友,歡迎關注我。
㈣ 時間是什麼物理
從物理學的角度講,時間到底是什麼
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關於時間的物理理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時間。時間與空間都不是坦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狹義相對論預測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另一個靜止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慢。
另外,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鍾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鍾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
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但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史提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霹靂(或稱大爆炸)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必須一起並存,沒有物質存在,時間也無意義。
從人類的開始人們就知道時間是不可逆的,人出生,成長,衰老,死亡,沒有反過來的。玻璃瓶掉到地上摔破,沒有破瓶子從地上跳起來合整的。從經典力學的角度上來看,時間的不可逆性是無法解釋的。兩個粒子彈性相撞的過程順過來反過去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時間的不可逆性只有在統計力學和熱力學的觀點下才可被理論地解釋。熱力學第二定律說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我們可以將宇宙看成是最大的可能的封閉系統)熵只能增大,不能減小。宇宙中的熵增大後不能減小,因此時間是不可逆的。
時間定義:人類在生活中總結出時間的觀念,其根源來自於日常生活中事件的發生次序。當然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我們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
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㈤ 物理學中的時間概念
物理學中的時間概念?
時間定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兩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
首先在一個參考系(要求是慣性系,或者是非慣性系,但過程發生的空間范圍無窮小)中,取定一個物理過程,設其為時間單位,然後用這個過程和其他過程比較,以測定時間。
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的絕不僅僅是事件發生次序的概念,同時也有時間間隔長短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於對兩個過程的比較——比如兩件事同時開始,但一件事結束了另一件事還在進行,就說另一件事所需的時間更長。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們運用可以測量的過程來測量抽象的時間。
㈥ 時間的物理定義
1000多年來,人們一直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古希臘,時間的定義問題對哲學家的困擾更甚於對數學家的困擾。在伽利略的偉大發現之後,牛頓把時間最終定義為數學上的量。但是,這位偉大的英國科學家認為,時間是一個被神秘氣息所覆蓋著的客體,因為時間獨立於任何物體,在一切之上,是絕對的。時間與聖人是如此接近,以至於上帝被比為一座鍾。
愛因斯坦認為,時間一點也不像是大自然里的一條「自由自在的狗」,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尺度。即使在今天,我們仍然不能像定義任何一個實際的事物那樣給時間下一個定義。我們可以度量時間,但不知道時間是什麼,並且還把「時間」掛在牆上或者帶在手腕上。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們知道時間可以延長或是縮短。這就是物理學家為什麼把時間簡單地用作確立事件的序列,並且用時間標記它們。比如人的生日或食品的保質期等。
不幸的是,沒有一種理論或者是一項實驗能夠證實時間是以連續的方式流動還是像一部電影里的每格畫面,給人一種連續的印象,即有間斷的接替。對時間的連續性或間斷性的研究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時間到底有沒有開端。對此,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著名的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空間有一個開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學家則指出,「時間」尺度沒有一個瞬間的開始,這是不必要的。這樣事情就復雜了。因為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比所謂的普朗克時間(Planck Time)小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探知的。普朗克時間單位在秒數量級。所以在一個非常短的時間內是不可能計算出新生的宇宙狀態的。總之,就現在的理論來看,有關宇宙的第一聲啼哭將永遠是個未知數。
現在我們回到時間的「連貫性」上來。奇怪的是它能夠以連續或間斷的方式流動,但最小的、可計算的時間間隔則與「普朗克時間」一樣。總之,時間是一條連續的帶子,而物理學家把它當作一條環環相扣的、不連續的項鏈。
幾年前,科學家大衛·芬克勒斯坦因(David Finkelstein)曾經提出過一種理論,但是沒有在科學界獲得很大的支持。這位物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同空間一樣,時間也是相對的。相對是什麼意思呢?即為了完整地而不是模稜兩可地描述一個事件,那麼這個事件就應該被放在一個參照系裡。例如,如果我與某人在路的盡頭約會,那麼「盡頭」對另外一個人來說可能恰好是路的開端。如果我加上「在路盡頭後面的廣場」,那麼這個「約會事件」就准確了。帶有時間因素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我說10年過去了,那麼我就必須指出,是與哪個參照系相比過去了10年。很明顯,在每天的生活里沒有必要拘泥於細節。但是誰又知道將來我們會不會組織星際旅行或者與外星人交流呢?到那時,時間間隔就不再這么簡單了,就會感到時間的相對性了。
一個有名的例子能夠解釋這一切。阿爾法(Alfa )和貝塔(Beta)是一對30歲的孿生兄弟,都是宇航員。2000年,貝塔開始乘坐速度為每秒24萬公里的太空飛船向距離地球8光年的一個星球進發。以這種速度,貝塔來回單程各需要10年時間。事實是為了達到所要的平均速度,貝塔需要加快速度,而在到達目的地時還要減速。因為他們兩個的參照系不再相同,只需改變運動方向我們就可以把阿爾法和貝塔的時間分離開來。當貝塔在2020年回到地球上來時,將看到阿爾法慶祝50歲(老了20年)生日,而這時對他自己來說才剛剛過了12年,他才只有42歲。這不是一個智力測驗。時間的伸縮已經被真實的表所測量到。1971年,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哈費勒(J.C. Hafele)和美國海軍天文台的理查德·基廷(Richard Keating)兩位物理學家作了環球旅行,並且測量了飛機上的4座原子鍾。飛機的速度無法和光的速度相比(相差幾百萬倍)。但是科學家們卻證實捕捉到了時間的伸縮性:在旅行結束時,飛機上的鍾表指示與地面上的鍾表相比晚了59納秒。另外,高度也影響時間的流逝,愛因斯坦的理論表明由於重力的原因,時間離地面越近流逝得就越慢。實際上,在地下室里,時間流逝得要比在樓房頂層慢。有人曾經計算過,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是住在一層的話,可以多活一微秒,當然,這對長壽來講太微不足道了。理學家假設時間原子存在。這些時間原子可能表現出了它們的間斷性在將來和過去的時間中旅行都屬於科學幻想。正如奧地利數學家庫爾特·歌德爾(Kurt Godel)在1949年所證實的一樣,在過去的時間里旅行是不被物理學的法則所禁止的,然而條件是非常特殊的:宇宙要能夠轉動(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並且時間的追求者必須以大於光速71%的速度移動。總之,菜譜是有了,但是沒有配料。正如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所認為的那樣,這可能是自然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同時阻止時間旅行就會避免可能帶來的悖論,例如會和自己相遇或者是改變歷史一類的現象。
㈦ 物理中的時間表示什麼
經典力學認為,時間是抽象概念,表達事物的生滅順序、發展順序。其內涵是無盡永前,其外延是一切事件過程長短和發生順序的度量。無盡指時間沒有起始和終結,永前指時間的增量總是正數。時間是一維的,其數值可以無限大。時間是宇宙三要素之一。宇宙三要素物質、空間、時間都是事件的基本屬性。但現代物理學中時間有起點。
㈧ 物理中時間怎麼理解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時間是宇宙事件順序的度量、描計. t=T(U,S,X,Y,Z.) U-宇宙;S空間,XYZ,.事件,順序 時間不是自變數,而是因變數,它是隨宇宙的變化而變化. t=(S1,S2,S3,...,Sn) 以上是Deng's時間本質、概念、公式:世界事件發生次序的序列.其中,S是事件,S1,S2,S3,...,Sn是事件1,2,3,.,n發生的順序,時間就是對這些事件發生順序的排序,標志的計量.
㈨ 物理中時間的定義是什麼
時間定義:(物理學定義)時間是兩時刻之間的時間間隔。
時刻:指一個時間點,如 3:10 ,6點
速率是物體運動的快慢,或等價於路程的變化率。在初中物理中被稱為速度,但應與高中物理中的速度加以區別。
它是運動物體經過的路程△S和通過這一路程所用時間△t的比值。即(S1-S0)/(t1-t0)
為了使描述精確些,可以把Δt取得小一些。如果Δt非常非常小,就可以認為Δs/Δ t表示的是物體在時刻t的速度,這個速度叫瞬時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速率是個標量[1],它只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而不反映物體運動的方向
㈩ 物理學學中,時間是什麼
時間是客觀世界存在的一種屬性。
是物體與外體聯系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且只有物體與外體聯系時,物體的時間屬性方能存在。物體之間的時間屬性,是由於物體之間保持同步性而存在。每一個物體都要影響與之聯系物體的時間屬性。他們使之同步。
人們把時間看作是不依賴於任何其它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無休止地均勻流逝的客體;在中學生數學、物理課本中,時間被表述成一條有起點、有單位、有指向、無始無終的直線,這就是符合人們常識的牛頓「絕對時間」,也是直到本世紀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學的時間概念。
真理是相對的,它總是隨著科學的進步而發展,人類進入二十世紀後,物理學、天文學的新成果、新發現向「絕對時間」的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指出,時間不能脫離宇宙及其事件的觀察者而獨立存在,時間是宇宙與其觀察者之間的聯系的一個方面。處於相對勻速運動的不同觀察者,一般對同一事件總會測出不同的時間。例如,相對觀察者作勻速運動的鍾總是比相對於觀察者靜止的鍾走得慢,鍾的相對速度越大,越接近光速,效應越明顯。另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直接推論是,由於引力場的原因處於地球表面不同高度的時鍾走速不一樣,海拔越高鍾速越快,差值約為1.09×10-16秒/米(海拔),即每升高100米,時鍾變快百萬億分之一秒。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做出的這些預言已經被實驗所驗證。另外,如果承認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相對論和本世紀重大天文發現(河外星系譜線紅移、微波背景輻射、不同星繫上近似的氦豐度)提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那就要接受我們這個宇宙必然有「開端」(至少在100億年前吧),並且還可能有終結(至少在幾百億年以後),多麼驚世駭俗的結論!
還好,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得出的現代宇宙論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我們這個觀測所及的宇宙(范圍約150億光年)是有限無界的,即在空間—時間尺度上有限但無邊界(或邊緣),無始無終,無生無滅!當然,這只是一種比較新的宇宙模型,由此做出的科學預言還要接受實際觀測的驗證。
總而言之「時間是什麼?」的問題實質上是探索時間的本質,這只是極少數科學家、哲學家熱心研究的課題,而且遠沒有得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看來還需要長期探索下去。好在對於時間的實際應用,按常規理解就夠了,在個別領域,有時需要給時間加上相對論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