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原子物理中原子怎麼表示

原子物理中原子怎麼表示

發布時間:2022-08-05 05:40:02

① 原子的物理性質

原子的物理性質:

1、放射性

每一種元素都有一個或多個同位素擁有不穩定的原子核,從而能發生放射性衰變,在這個過程中,原子核可以釋放出粒子或電磁輻射。當原子核的半徑大於強力的作用半徑時,放射性衰變就可能發生,而強力的作用半徑僅為幾飛米。

最常見的放射性衰變如下:

α衰變:原子核釋放一個α粒子,即含有兩個質子和兩個中子的氦原子核。衰變的結果是產生一個原子序數低一些的新元素。

β衰變:弱相互作用的現象,過程中一個中子轉變成一個質子或者一個質子轉變成一個中子。前者伴隨著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的釋放,後者則釋放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所釋放的電子或正電子被叫做β粒子。因此,β衰變能夠使得該原子的原子序數增加或減少一。

γ衰變:原子核的能級降低,釋放出電磁波輻射,通常在釋放了α粒子或β粒子後發生。

2、磁矩

基本微粒都有一個固有性質,就像在宏觀物理中圍繞質心旋轉的物體都有角動量一樣,在量子力學中被叫做自旋。但是嚴格來說,這些微粒僅僅是一些點,不能夠旋轉。自旋的單位是約化普朗克常數,電子、質子和中子的自旋都是½。在原子里,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所以除了自旋,它們還有軌道角動量。而對於原子核來說,軌道角動量是起源於自身的自旋。

3、能級

原子中,電子的勢能與它離原子核的距離成反比。測量電子的勢能,通常的測量將讓該電子脫離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單位是電子伏特(eV)。在量子力學模型中,電子只能占據一組以原子核為中心的狀態,每一個狀態就對應於一個能級。最低的能級就被叫做基態,而更高的能級就被叫做激發態。

4、態

物質很多不同的相態之中都存在原子,這些相態都由一定的物理條件所決定,例如溫度與壓強。通過改變這些條件,物質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與等離子體之間轉換。在同一種相態中,物質也可以有不同的形態,例如固態的碳就有石墨和金剛石兩種形態。

(1)原子物理中原子怎麼表示擴展閱讀:

原子的重要參數:

1、質量數

(mass number)由於質子與中子的質量相近且遠大於電子,所以用原子的質子和中子數量的總和定義相對原子質量,稱為質量數。

2、相對原子質量

原子的靜止質量通常用統一原子質量單位(u)來表示,也被稱作道爾頓(Da)。這個單位被定義為電中性的碳12質量的十二分之一,約為1.66×10⁻²⁷kg。氫最輕的一個同位素氕是最輕的原子,重量約為1.007825u。一個原子的質量約是質量數與原子質量單位的乘積。最重的穩定原子是鉛-208,質量為207.9766521u。

3、摩爾(mole)

就算是最重的原子,化學家也很難直接對其進行操作,所以它們通常使用另外一個單位摩爾。摩爾的定義是對於任意一種元素,一摩爾總是含有同樣數量的原子。

② 質子和中子怎麼看

樓上的錯了啊!

左上角那個是質量數,表徵的是原子核中核子的個數!——這個質量數一般用A表示,早期文獻也有順手把這個數寫在右上角的,但是現在規范化後已經不這么寫了。看上世紀50~60年代出版的書的時候,偶爾你能看到質量數寫在右上角的寫法。

左下角的是質子數,用Z表示。

右下角的有兩個意思,如果那個數和Z的和等於A的話,那個數表示的是中子數,用N表示,即Z+N=A,這一般在原子核物理中較為常見;而原子物理中,這個位置的數也用來表示分子中的原子個數,如H2。

右上角的數通常會在後邊跟「+」或「-」,表示粒子/離子帶的電荷數!

③ 怎樣認識原子

人們對原子的認識有著一段漫長的歷史。僅從英國化學家道爾頓原子學說的提出到丹麥原子物理學家玻爾原子模型的建立,就足足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根據現代科學觀點,原子和分子一樣都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也是構成分子的一種粒子。
原子雖小,但也有其質量、大小和間隔,同種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性質不相同。原子和分子一樣也在不停地運動。
原子既具有可分性又具有不可分性。說原子具有不可分性是有前提條件的,即在一般化學反應中原子具有不可分性。因為,化學變化的過程,就是原子的化分和化合的過程,在整個化學變化過程中,原子的種類和每一種原子的原子個數都沒有變。也就是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基本單位,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是不可分的。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也有人會這樣說:原子在化學變化中有的失去電子,有的得到電子,這不叫變化嗎?這是一種變化,但從元素的觀點看,這些變化僅僅是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特別是最外層電子的運動狀態)發生了變化,而原子核的組成並沒有發生變化,沒有轉變成其他元素的原子。原子核組成沒有變就說原子沒有被破壞,仍然是原來元素的原子。這里說的「最小微粒」是指原子核不發生變化,原子所屬元素種類不變而言的。說原子不可分性也是這個意思。
人們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經過一系列重大發現,把一向認為「原子不可再分」的說法打破,剝開了原子的「表皮」,雄辯地證實了:原子的內部還有復雜的結構。原子是可分的。
原子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的。由於原子核所帶正電量和核外電子負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因此原子不顯電性。居於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又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電子、質子、中子都屬「基本粒子」。到現在為止,已發現「基本粒子」三十多種。
「基本粒子」還能不能再分?科學實驗證明,「基本粒子」也和分子、原子一樣可以再分,因為它們同樣有著復雜的結構。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原子是可分的,這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原子不可分,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因此,只能說:「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 原子物理的z是什麼意思

原子物理的z是什麼意思:

Z為原子X的原子序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⑤ 原子物理

原子由中間的原子核和原子核外的電子級成,而原子核又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因為質子是一種帶一價正電荷的粒子,而電子是一種帶一價負電荷的粒子,而原子的質子個數一般來說和電子的個數是相等的,所以,一般看來原子是不帶電的。

⑥ 原子實是什麼意思

原子核與原子實
原子核與原子實是原子物理學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它們既有一定的聯系又有一定的差別.為此,這里我們特把「原子實」概念作一系統介紹,旨在使有些讀者能明曉原子實概念的全部內涵和外延,進而找出原子核與原子實的區別和聯系.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體,它的存在早在1911年為盧瑟福的
粒子散射實驗所證實.原子核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中性的中子(統稱孩子)組成,它們靠核力的作用結合在一起,一般成為一個穩定的結合體.
原子核的形狀接近於球形,通常以原子核的半徑表示原子核的大小,其數量級為
米,具體可按公式:
來計算.式中R為原子核的半徑(核力作用半徑),
可近似地看作常數,測定值為
米,A是所論原子核的質量數.
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大多數具有穩定的原子核,但原子序數很高的重元素,其原子核很不穩定.另外,用高能粒子轟擊穩定的原子核可產生人造原子核.現在已知的原子核已超過2500種,其中約有300種是穩定的,其餘全不穩定.
根據「行星式原子模型」,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一個原子核和核外按一定規律分布在一系列軌道上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那麼,「原子實」到底是指什麼呢?簡言之,原子實就是指原子中除價電子外的其餘部分.原子的價電子一般是指原子最外層能參加化學鍵的電子.
原子序數等於原子中的電子總數,現在可以列成如此整齊的形式決不是偶然的,這代表著原子中電子有規則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結構之外還多餘一個電子.這個完整而穩固的結構稱為原子實.如鋰的原子實就由其原子核和核外兩個電子構成,鈉的原子實就由其原子核和核外10個電子構成,其餘類推.
鹼金屬原子一切內層電子都沿著對稱的軌道繞核運動,因而平均說來,可以認為它們的電荷均勻分布在以原子核為中心的一個或幾個半徑不同的球面上,負電荷中心重疊在原子中心(即正電荷中心),對於處在最外層的價電子來說,它們起著對原子核的正電荷屏蔽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近似地假定這Z-1個電子與原子核一起構成一個帶有正電荷+e的「整體」.顯然,對於這種情況,屏蔽常數
就是Z-1,有效核電荷
,而這里的所謂「整體」就是上述所定義的「原子實」,只不過是從電特性的等效角度看問題而已.由此可見,從電傳性的等效角度看,「原子實」可等效於一個原子核,此原子核的核電荷就是有效核電荷
.式中屏蔽常數
的估計已由斯萊特(Slater,J•C,1900~)根據光譜數據歸納出一套方法.
概括起來說,原子核和原子實有以下幾點聯系和區別:
(1)原子核和原子實兩者都包含正電荷且都是原子的組成部分,但原子核不包括負電荷而原子實一般包括負電荷,且負電荷數總是小於正電荷數.
(2)從電特性的等效角度看,原子實是一個等效的原子核,而真正的原子核又是一個特殊的原子實.譬如,氫原子的原子核對它的外層價電子來說,就是一個特殊的原子實(不包括負電荷).
(3)原子實由原子核和除掉某一最外層價電子外的其他核外電子組成,放它是一個介於原子核和原子之間的完整而穩固的結構整體.
(4)原子核具有衰變現象(包括人工的).另外,原子核還能產生裂變(重核)和聚變(輕核),從而獲得巨大的原子能.原子實作為一個等效的原子核,具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原子實的極化,原子實極化的強弱程度與原子實外的價電子軌道形成的形狀和能量大小有關密切聯系.

⑦ 原子物理中原子基態如何表示

鈉原子有11個電子。第一層能容納兩個(1s2),第二層能容納8個(2s2p6),剩下的1個能存在的最低能級就是3s了,所以基態是3s

⑧ 原子物理學的原子量

原子量有兩種:原子原子量和元素原子量。原子原子量是原子以碳單位為質量單位(見「原子質量單位」)量度的原子質量,是一種相對質量。如12C原子的原子量為12.000000,13C原子的原子量為13.008665。而通常所說的化學元素的原子量是指該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同位素混合物的平均原子量,跟混合物中各成分的佔有率直接有關。
元素原子量的計算公式為:元素原子量,其中mi,λi分別為第i種同位素的原子量和它在混合物中的佔有率,r為同位素的種數。如自然界的碳,是三種同位素12C、13C、14C的混合物,分別佔98.892%,1.108%,12×10-10%,因此,碳元素的原子量是12×98.892%+13×1.108%=12.011,而不是整數12,這就是元素周期表中列出的碳原子量。若某元素沒有天然同位素,則該元素原子量就是該原子的原子質量(以碳單位為質量單位)。如鈉原子只有一種23Na,則鈉元素的原子量就是鈉原子的原子量22.98977。
1962年以前物理學中曾經用16O原子質量的1/16作為物理學中原子質量單位,這是物理學中的氧單位。而在化學中仍採用天然同位素混合物(由16O和微量的17O、18O組成)的平均質量的1/16為化學中原子質量單位,稱為化學中的氧單位(即1.6734×10-27kg),這是對原子質量的兩種標度。按照物理標度,氧元素的原子量為整數16,而按照物理標度,則為16.004462。自然界中氧的同位素組成,在海水中與在空氣和岩石中不一樣,因此氧單位的化學標度不夠嚴格。從1962年起物理學和化學統一用碳單位為原子質量單位,解決了物理學和化學中標度不一致的問題。採用碳單位還有其他好處,如可用質譜儀測量質量,准確度很高;碳能生成很多含碳原子的分子、離子,便於用質譜儀測量,將12C和很多元素的離子的質量進行精確比較,從而確定其原子量;用12C為標准,對原來的原子量的修正值也不大。
「原子量」現已更名為「相對原子質量」。

⑨ 原子和原子核分別是由什麼組成的

原子還不是物質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組成的。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運動著。

原子核也不是不可分化的,它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帶一個正電荷,中子是不帶電的中性粒子。

閱讀全文

與原子物理中原子怎麼表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