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哪個物理學家西瓜模型

哪個物理學家西瓜模型

發布時間:2022-08-05 20:29:55

⑴ 人們揭示原子的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自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並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①由於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所以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②原子核帶正電,α粒子途經金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而改變了運動方向,所以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③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所以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
(2)通過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科學是不斷地發展的,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故答案為:科學是不斷地發展的,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
故答案為:(1)現象一:由於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的空間,大多數а粒子沒有受到金原子的原子核的排斥力的作用;
現象二:少數а粒子受到金原子的原子核的排斥力的作用;
現象三:金原子核的體積相對原子的體積小得多,故此只有極少數а粒子與金原子核正面碰撞而被彈回.
(2)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發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長的;任何一種科學 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

⑵ 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史是什麼

發展內容:

道爾頓模型(1803年) 原子是一個堅硬的實心小球,英國自然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原子。

葡萄乾蛋糕 1904年約瑟夫·約翰·湯姆森(J.J.Thompson)模型。

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荷的球,電子鑲嵌在裡面,原子好似一塊「葡萄乾布丁」(Plum pudding)故名「棗糕模型」或「葡萄乾蛋糕模型」;或是像西瓜子分部在西瓜瓤中,所以也叫「西瓜模型」。

湯姆森的學生盧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轟擊金箔實驗(散射實驗),否認了葡萄乾麵包式模型的正確性。

1911年盧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體積是空的,電子按照一定軌道圍繞著一個帶正電荷的很小的原子核運轉。

1913年玻爾模型。

電子不是隨意佔據在原子核的周圍,而是在固定的層面上運動,當電子從一個層面躍遷到另一個層面時,原子便吸收或釋放能量。

為了解釋氫原子線狀光譜這一事實,玻爾在行星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原子結構模型。

20世紀20年代以來現代模型,電子繞核運動形成一個帶負電荷的雲團,對於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觀粒子在一個確定時刻其空間坐標與動量不能同時測准,這是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和薛定諤在1926年提出的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

構成原子的結構粒子之間的數量關系:

①質量數(A)=質子數(Z)+中子數(N)。

②質子數=核電荷數=原子核外電子數=原子序數。

注意:中子決定原子種類(同位素),質量數決定原子的近似相對原子質量,質子數(核電荷數)決定元素種類;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決定整個原子顯不顯電性,也決定著主族元素的化學性質。

⑶ 提出了原子結構模型的是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論,認為物質由極小的稱為「原子」的微粒構成,物質只能分割到原子為止;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遜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1904年湯姆遜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西瓜式」結構的原子結構模型;
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倫琴射線(X射線,俗稱X光);
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質量比電子大很多的帶正電的高速運動的α粒子轟擊金箔,結果是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變了原來的方向,還有極少數的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所以D符合,
故選D.

⑷ 湯姆遜的原子「西瓜模型」或者說「葡萄乾麵包模型」是怎麼回事

湯姆遜以為原子含有一個均勻的陽電球,若干陰性電子在這個球體內運行。他按照邁耶爾(Alfred Mayer)關於浮置磁體平衡的研究證明,如果電子的數目不超過某一限度,則這些運行的電子所成的一個環必能穩定。如果電子的數目超過這一限度,則將列成兩環,如此類捱以至多環。這樣,電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結構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門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重復再現,或許也可得著解釋了。
湯姆遜提出的這個模型,電子分布在球體中很有點像葡萄乾點綴在一塊蛋糕里,很多人把湯姆遜的原子模型稱為「葡萄乾蛋糕模型」。它不僅能解釋原子為什麼是電中性的,電子在原子里是怎樣分布的,而且還能解釋陰極射線現象和金屬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發出電子的現象。而且根據這個模型還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約10-8厘米,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於湯姆遜模型能解釋當時很多的實驗事實,所以很容易被許多物理學家所接受。

⑸ 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有什麼局限性

盧瑟福的核式模型(行星模型)否定了湯姆生的「西瓜模型」,但它也不是最完美的。以後的實驗進一步表明,原子中的電子並不像行星環繞太陽運轉時那樣有固定的軌道,而是形成電子雲分布在原子核的外圍。無法解釋電子是如何穩定地待在核外。

原子核式結構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個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里繞著核旋轉,這一模型也被稱為「行星模型」。

(5)哪個物理學家西瓜模型擴展閱讀

現實意義

盧瑟福的理論開拓了研究原子結構的新途徑,為原子科學的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然而,在當時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盧瑟福的理論遭到物理學家們的冷遇。1904年長崗半太郎提出的土星模型就是因為無法克服穩定性的困難而未獲成功。

因此,當盧瑟福又提出有核原子模型時,很多科學家都把它看作是一種猜想,或者是形形色色的模型中的一種而已,而忽視了盧瑟福提出模型所依據的堅實的實驗基礎。

盧瑟福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因而常常能夠抓住本質作出科學的預見。同時,他又有十分嚴謹的科學態度,他從實驗事實出發作出應該作出的結論。盧瑟福認為自己提出的模型還很不完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

他在論文的一開頭就聲明:「在現階段,不必考慮所提原子的穩定性,因為顯然這將取決於原子的細微結構和帶電組成部分的運動。」當年他在給朋友的信中也說:「希望在一、二年內能對原子構造說出一些更明確的見解。」

⑹ 北京市高考物理題第一題

1、胡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了胡克定律(F彈=kx)

2、伽利略:義大利的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時代的儀器、設備十分簡陋,技術也比較落後,但伽利略巧妙地運用科學的推理,給出了勻變速運動的定義,導出S正比於t2 並給以實驗檢驗;推斷並檢驗得出,無論物體輕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過斜面實驗,推斷出物體如不受外力作用將維持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後由牛頓歸納成慣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學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3、牛頓:英國物理學家; 動力學的奠基人,他總結和發展了前人的發現,得出牛頓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頓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

4、開普勒:丹麥天文學家;發現了行星運動規律的開普勒三定律(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R³/T²=k),奠定了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

5、卡文迪許:英國物理學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裝置測出了萬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國植物學家;在用顯微鏡觀察懸浮在水中的花粉時,發現了「布朗運動」。

7、焦耳:英國物理學家;測定了熱功當量J=4.2焦/卡,為能的轉化守恆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研究電流通過導體時的發熱,得到了焦耳定律。

8、開爾文:英國科學家;創立了把-273℃作為零度的熱力學溫標。

9、庫侖:法國科學家;巧妙的利用「庫侖扭秤」研究電荷之間的作用,發現了「庫侖定律」。

10、密立根:美國科學家;利用帶電油滴在豎直電場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電荷e 。

11、歐姆:德國物理學家;在實驗研究的基礎上,歐姆把電流與水流等比較,從而引入了電流強度、電動勢、電阻等概念,並確定了它們的關系。

12、奧斯特:丹麥科學家;通過試驗發現了電流能產生磁場。

13、安培:法國科學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電流假說。

14、湯姆生:英國科學家;研究陰極射線,發現電子,測得了電子的比荷e/m;湯姆生還提出了「棗糕模型」,在當時能解釋一些實驗現象。

15、勞倫斯:美國科學家;發明了「迴旋加速器」,使人類在獲得高能粒子方面邁進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國科學家;發現了電磁感應,親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發電機,提出了電磁場及磁感線、電場線的概念。

17、楞次:德國科學家;概括試驗結果,發表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麥克斯韋:英國科學家;總結前人研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電磁場理論。

19、赫茲:德國科學家;在麥克斯韋預言電磁波存在後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測得電磁波傳播速度等於光速,證實了光是一種電磁波。

20、惠更斯:荷蘭科學家;在對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動說。發明了擺鍾。

21、托馬斯·楊:英國物理學家;首先巧妙而簡單的解決了相干光源問題,成功地觀察到光的干涉現象。(雙孔或雙縫干涉)

22、倫琴:德國物理學家;繼英國物理學家赫謝耳發現紅外線,德國物理學家裡特發現紫外線後,發現了當高速電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發射出X射線—倫琴射線。

23、普朗克:德國物理學家;提出量子概念—電磁輻射(含光輻射)的能量是不連續的,E與頻率υ成正比。其在熱力學方面也有巨大貢獻。

24、愛因斯坦:德籍猶太人,後加入美國籍,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論及光電效應方程,建立了狹義相對論及廣義相對論。提出了「質能方程」。

25、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一切微觀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質波概念,任何一種運動的物體都有一種波與之對應。

26、盧瑟福:英國物理學家;通過α粒子的散射現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結構;首先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發現了質子。

27、玻爾:丹麥物理學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論應用到原子系統上,提出原子的玻爾理論。

28、查德威克:英國物理學家;從原子核的人工轉變實驗研究中,發現了中子。

29、威爾遜:英國物理學家;發明了威爾遜雲室以觀察α、β、γ射線的徑跡。

30、貝克勒爾:法國物理學家;首次發現了鈾的天然放射現象,開始認識原子核結構是復雜的。

31、瑪麗·居里夫婦:法國(波蘭)物理學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驅者,「鐳」的發現者。

32、約里奧·居里夫婦:法國物理學家;老居里夫婦的女兒女婿;首先發現了用人工核轉變的方法獲得放射性同位素。
----《摘自網路空間》


1858:普爾克爾:觀測到陰極射線。

1887:赫茲:觀測到光電效應(光具有能量)。

1890:湯姆孫:氣體放電管實驗。

1890:倫琴:發現X射線(倫琴射線)。

1897:湯姆孫:斷定陰極射線本質是帶負電粒子流。

1898:湯姆孫:湯姆孫模型(電子均勻分布在原子核各處,也稱棗膏模型或西瓜模型)。

1900:普朗克:提出能量子(當帶電微粒輻射或吸收能量時,是以一個最小能量值為單位一份一份地輻射或吸收,這個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叫做能量子)。

1913:波爾:原子結構假說,提出三條假設:軌道假設、能級假設、越遷假設。

1919:盧瑟福:大小質子,並猜想中子的存在。

&1918~1922:康普頓:康普頓效應(光具有動量[速度和質量])。

1924:德布羅意:德布羅意波(物質波)。

1929:戴維孫、湯姆孫:證明電子的波動性。

1932:查爾威克:發現中子。

1938:哈恩:核裂變。
----《原創》


時間不用記,很多,但也不難記。
有事沒事拿幾個考考你同桌(當然是在沒准備的時候,想到哪個就問哪個,考試一般就考人物與其發現的配對而已),過不了幾天就都記住了。

⑺ 湯姆遜的原子「西瓜模型」或者說「葡萄乾麵包模型」是怎麼回事

湯姆遜以為原子含有一個均勻的陽電球,若干陰性電子在這個球體內運行。他按照邁耶爾(Alfred
Mayer)關於浮置磁體平衡的研究證明,如果電子的數目不超過某一限度,則這些運行的電子所成的一個環必能穩定。如果電子的數目超過這一限度,則將列成兩環,如此類捱以至多環。這樣,電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結構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門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重復再現,或許也可得著解釋了。
湯姆遜提出的這個模型,電子分布在球體中很有點像葡萄乾點綴在一塊蛋糕里,很多人把湯姆遜的原子模型稱為「葡萄乾蛋糕模型」。它不僅能解釋原子為什麼是電中性的,電子在原子里是怎樣分布的,而且還能解釋陰極射線現象和金屬在紫外線的照射下能發出電子的現象。而且根據這個模型還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約10-8厘米,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於湯姆遜模型能解釋當時很多的實驗事實,所以很容易被許多物理學家所接受。

⑻ 人們為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自1897年湯姆生發現電子並提出類似「西瓜」的原子模型

(1)大多數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很小.
故填:原子核很小,原子內部有很大空間.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了原來的運動方向,說明原子核帶正電.
故填:原子核帶正電,α粒子途經金原子核附近時,受到斥力而改變了運動方向.
(3)有極少數α粒子被彈了回來,說明金原子的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被彈回的很少,說明原子核體積很小.
故填: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且體積很小,所以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且是很少被彈回金原子核質量比α粒子大很多,當α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彈了回來.

⑼ 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許多科學家做出了貢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波爾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B

A、湯姆生提出了原子的「西瓜模型」,故A錯誤;
B、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赫茲用實驗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故B錯誤;
C、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正確;
D、洛侖茲發現了磁場對運動電荷的作用規律,安培發現了磁場對電流的作用規律,故D錯誤;
故選:C.

⑽ 舉出你所知道的一位科學家及他在科學領域的成就.

Issac Newton 牛頓
Erwin Schroedinger 薛定諤
Max Planck 普朗克
Max Born 波恩
Pual Dirac 狄拉克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Richard Feynman 費曼
Wolfgang Ernst Pauli 泡利
Enrico Fermi 費米
Werner K.Heisenberg 海森堡
Niels Bohr 波爾
J. Robert Oppenheimer 奧本海默
Louis de Broglie 德布羅意
Landau,L.D. 朗道
James Maxwell 麥克斯韋
Michael Faraday 法拉第
Ernest Rutherford 盧瑟福
Ludwig Boltzmann 玻爾茲曼
Madame Curie 居里夫人
Joseph John Thomson 湯姆森(原子西瓜模型提出者)
Heinrich Rudolf Hertz 赫茲
Johann Jakob Balmer 巴爾末
Hans Oersted 奧斯特
Nicola Tesla 特斯拉
Robert Brown 布朗(布朗運動發現者)
Lord Kelvin 開爾文
George Simon Ohm 歐姆
Augustin Fresnel 菲涅耳
Ameldeo Avogardo 阿福加德羅
Robert Hooke 胡克
James Prescott Joule 焦耳
Andre-Marie Ampere 安培
Henry Cavendish 卡文迪許
Stephen Hawking 霍金
等等,其他,你可以上網路科學世界查找,那裡有我的官方論壇~~~~

閱讀全文

與哪個物理學家西瓜模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