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淺談如何進行有效課堂提問
物理課堂提問是優化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進行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重要形式,是進行思維和語言訓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方法,是傳遞信息的有效途徑。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還可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在實際的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充分利用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❷ 如何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提問人人都會,但效果截然不同,「凡善教者,必善問」,問題設計的好,可 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之效,能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生動幽默文采飛揚的語言可以產生一種魔力,死死抓住學生的心,想溜號沒那麼容 易。在課堂上合理有效的提問,能啟發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點燃學習的激情,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反思課堂的無效提問,並提出行之有效的有效提問 的方法
❸ 淺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易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學物理探究學習中,首先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索事實真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促進學生思維,可以使學生從被動的聽眾,變為主動的參與者。然而,在多年的教學中,筆者發現,由於諸多原因,目前的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差的問題顯得相當突出。原因是很多教師對問題意識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問題設計不巧妙,提問時不注意方法和技巧,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思維活動。下面就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談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創設巧妙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創設與學生緊密聯系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體驗情境中的學科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情境中的學科問題,而且有利於使學生體驗學習的目的——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譬如,在講單擺的振幅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實驗:將一個大鉛球用鋼絲懸掛起來,把球拉開一個角度放在教師的鼻尖前,然後放開,讓學生觀察球的擺動。當球向教師頭部擺回來時,學生高喊「躲開」,但教師紋絲不動,在球將要碰到教師時,球又擺回去了。這樣「驚心動魄」的場面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有驚無險」的結局必然會使學生驚訝,「為什麼」的念頭就油然而生,求知的渴望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講力的合成時,在上課的開始,先演示一個小實驗:拿一根軟繩,在繩的中央用鐵絲系一塊磚頭。教師問學生:「如果兩個人用力拉繩的兩端,能把繩拉直嗎?」學生回答:「能。」接著,讓兩個身強力壯的學生上台表演,他們費盡全力,最終還是沒有把繩拉直。這樣,由生動表演所創造的鮮明形象,學生覺得真實,又與原有的觀念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在和諧的氣氛中產生了相互矛盾的「不和諧」的心理。「1+1≠2」的結論必然會引起強烈反差,學生會在沖突和矛盾中產生驚訝,在驚奇中產生探索的意念,激發思維的動力。
二、設置問題鏈,推動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遞進式的問題鏈」就是將某個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的建構分解成若干層級,設計成若干個問題,將這些問題按照由淺到深的認知特點串聯起來,相鄰的問題保持一定的思維梯度。採用遞進式的問題鏈可以降低學生在建構知識過程中所需要的思維「台階」,充分體現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譬如,在「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學中,圍繞速度這個概念的提出,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百米賽跑,目前男子世界紀錄是9.58s,某位同學跑完百米距離,用時13s,誰運動得快?小汽車30分鍾內行駛了50km,自行車在相同的時間內行駛了8km,小汽車與自行車誰運動得快?(2)如何比較小汽車和百米賽跑運動員的快慢呢?(3)根據數據能否說明小汽車在30分鍾的時間內每一個時刻都比自行車運動得快呢?(4)怎樣描述物體每個時刻運動的快慢?通過這4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可以使學生很自然地建立起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並且能夠了解這兩個速度概念的區別。
三、利用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意識的思維是膚淺的,教師通過課堂上的提問,引導學生參與到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中,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物理,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提問和發言往往能成為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譬如,在講解摩擦力的問題時,有這樣一道習題「質量為m的鐵塊放置在長木板上,木板傾斜放置在地面上,傾角為θ,此時鐵塊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全班學生都會利用物體的平衡求解摩擦力f=mgsinθ,這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若長木板一端可繞固定軸轉動,在木板緩慢抬起的過程中,鐵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如何變化?」有很多學生立刻回答「鐵塊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因為f=mgsinθ,θ變大,所以摩擦力增大」,這時教師並沒有立刻給出回應,而是留出時間繼續讓學生思考。學生經過幾分鍾的思考、互相討論後,有學生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摩擦力應該先增大,後減小。原因是開始時物體受到的是靜摩擦力,當靜摩擦力增大時,摩擦力增大,到一定角度時,物體將在木板上滑動起來,此時物體受到的是滑動摩擦力,其大小為f=mgsinθ,θ增大,摩擦力減小。」這時全班學生恍然大悟。經過這樣的討論,學生總結出了「在遇到摩擦力問題時首先要判斷物體受到的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然後再利用相應的公式進行求解」的結論。研究表明,一個學生如果提出一個問題而受到教師贊揚和鼓勵,那麼他便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提出各種問題。因此,教師應該善待每個學生提出的每個問題,增強他們提問、質疑的勇氣。
物理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不在於多「問」,而在於採用合適的策略進行提問。教師若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並注意提問的方式方法,就能激發學生思維的熱情,啟發學生積極主動思考,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❹ 論文:淺談在初中物理課堂中如何實施有效提問
所謂問點,就是指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的關鍵之處,這樣對問題的解決將有「茅塞頓開」的作用。比如:學習力對物體做功的內容時,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力f的作用,物體在水平地面移動了s米,問拉力對物體有沒有做功?初學時,很多學生會認為拉力做了功,原因是學生對力做功的概念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如果教師先設問:一個同學提著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走了s米,問這個同學向上提的力有沒有做功?顯然學生能夠判斷出向上提的力沒有做功,那麼錯誤的原因就會迎刃而解。
❺ 初中物理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
一、 優選問點,問在知識關鍵處
所謂問點,就是指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難點、疑點的關鍵之處,這樣對問題的解決將有「茅塞頓開」的作用。比如:學習力對物體做功的內容時,質量為m的物體放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一個與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斜向右上方拉力f的作用,物體在水平地面移動了 s米,問拉力對物體有沒有做功?初學時,很多學生會認為拉力做了功,原因是學生對力做功的概念理解的不夠透徹,沒有充分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如果教師先設問:一個同學提著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地面上走了 s米,問這個同學向上提的力有沒有做功?顯然學生能夠判斷出向上提的力沒有做功,那麼錯誤的原因就會迎刃而解。
二、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最佳提問方式
1、激勵式
這類提問方式可用於新課教學中,目的在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此時要善於從學生的認知沖突處設疑,在人們司空見慣而又不被注意的事物或現象中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引發其思維沖動。
2、啟發式
這是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或較復雜的問題,教師給學生以知識或方法上的啟發,引發學生聯想,溝通新舊知識之間或新問題之間的聯系,從而產生頓悟的一種提問方式。啟發要啟而不露,啟到學生的困惑點上。
3、引岐式
這是在學生對知識或問題的理解認識趨於一致,但不夠全面,甚至錯誤時,教師故意提出一些問題,引起學生認識上的分歧通過討論,使學生獲得更全面、更正確,更深入的理解,從而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❻ 在物理課堂中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一、課堂提問的價值
初中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回答既是教學信息的傳播過程,又是師生情感交流與合作的過程。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初中物理教學行為,其教學價值主要表現在以幾個方面:
1、
提問作為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互動活動的召喚與動員行為,可以促進學生表達物理學習中的觀點,流露情感,加強學生間的交流,促進人際活動。
2、提問是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調動行為,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物理學習活動的願望。
3、提問作為學生探究思維方向的重要引導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並對學生的思維方向作適時的修正。
總之,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我們要全面認識和發揮提問物理教學中的價值,轉變以往提問過於偏重認知效益,忽視情感和行為效益的行動方式,強化提問在增進學生物理學習情感、經驗積累等方面的作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及情感需求,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和諧發展。
二、怎樣的提問才能打造高效物理課堂
(一)愉悅的問題,能誘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
創設愉悅的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入一種與研究未知問題相聯系的情境中,使學生意識到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同時在心理上造成一個懸念,處於「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狀態,從而開動腦筋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學時教師可以從學生喜聞樂見的實例、實物、實情入手,設計生活情境、謎語情境、游戲情境、故事情境等,把抽象的物理知識與生動的生活實際內容聯系起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
如教學「溫度計」時,老師適時的給學生出示一個謎語:「閃閃一銀河,風吹不起波,遇熱河水漲,遇冷河水落」。設計這樣的謎語情境,不但能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起來,使學生處於主動探索學習的狀態,同時還能使學生提前了解溫度計測溫液柱的高低變化與溫度高低之間的聯系,從而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開放性的提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更靈活
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能促進學生全面地觀察物理現象、深入地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發現、歸納問題,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教學「改變物體內能的方式」內容時,在課堂上,老師拿出一根鐵絲,告訴同學們:「這根鐵絲現在的溫度較低,我現在要讓它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同學們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學生會回答用火烤,老師繼續問:「只有這一種辦法嗎?」同學們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討論探究,最後得出如下結論:1、放在火上烤;2、放在太陽下曬;3、放在熱水中泡;4、反復彎折;5、用錘子煅打。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一起分類、歸納、總結最後得出改變物體內能的兩種方式。給出這樣的問題後,學生就會放開思維的去發揮想像力,會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課堂教學中,在培養學生求同思維的同時,不可忽視他們的求異思維能力的開發,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思維的源泉,而開放性問題是培養求異思維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所以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設計一些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等問題培養學生全方位、多層次探索問題的能力之外,還應設計一些開放題,發展求異思維,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打下基礎。
(三)循序漸進的提問,能夠指導學生進行系統探究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這是一條重要的原理,是說提問要有梯度,先易後難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跳一跳」或適當努力就能夠摘到果子。因此,課堂提問的難度應要適中,不宜過難,否則會使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無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從而使提問失去價值。在物理學習中有時會遇到比較抽象或思維難度較大的內容,要學生一下子得出結論難度較大。教學時,我們可以把這些難度大的問題,循序漸進地分解成幾個適合學生回答的「小問題」。這一個個小問題圍繞著同一個知識點,由淺入深,相互聯系,使學生的思維按照一定的層次向縱深發展,從而對新學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正確的認識。
❼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合理性提問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實施合理性提問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教學合理性提問,將激發學生投身於物理活動之中。
這是由於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文字作為答案,這種提問方式能引起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那麼,如何進行教學合理性提問呢?建議如下:
1.激疑性提問
孔子說過:「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疑才能有思,無思則不能釋疑。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由於中學生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教師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處及時提出問題,然後與學生共同釋疑,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浮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遵從什麼規律,可以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問學生:為什麼木塊浮在水面上而鐵塊沉入水底?用鋼鐵製成的萬噸巨輪為什麼可以浮在水面上?類似這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中出現了疑問,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
2.探究性提問
這種提問能啟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對於物理概念,不直接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應用概念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並圍繞重要的物理過程、理論與實際的關系,深究細追。向學生發問、追究的問題要經過周密、科學的設計。通過這樣的提問,就會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並有利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發散性提問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時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正面和反面多途徑去思考,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將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這種提問難度較大,必須考慮學生知識的熟練程度。
例如,在講完一個例題後,啟發學生一題多解地提問,或題目引伸性提問,或逆著題意進行分析。這樣的提問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積極思考,討論,探究等生機盎然的學習境界之中,對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探索能力無疑是有益的。
4.鋪墊性提問
這是一種常用的提問方式,在講授新知識之前,教師要提問與本課有聯系的舊知識,為傳授新知識鋪平道路。教師應從教材內有規律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在知識聯系的「掛鉤點」設計好問題,使學生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啟發學生運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戰勝一個個困難,取得有創見的成果,以達到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目的。
5.激趣性提問
富有趣味性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例如,在講熱傳導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在裝水的試管底部放一條小魚,用酒精燈對試管上部的水加熱,當上部的水已沸騰了,下面的小魚為什麼卻安然無恙?象這類「煮金魚」以及「紙鍋燒開水」等生動有趣的提問,會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在主動,輕松的心態中進入探求新知識的境界。
6.鞏固性提問
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並掌握所學到的新知識,應在講授完新課,學生消化了該課內容後,對本課內容提出一個或幾個重點問題,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7.聯系學生的知識,層層深入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例如在講解串聯電路的特點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亮度可調節的台燈的亮度(或收音機音量的大小)與什麼有關?(答:與電流強度有關。)改變電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變電壓或電阻。)改變電阻有哪些方法?(答:改變導體的材料、截面積、長度以及溫度。)我們學過的什麼儀器可調節電流的大小?(答:滑動變阻器。)滑動變阻器如何連接在電路中?(答:串聯。)進而提出滑動變阻器串聯到電路中後,各部分電路中的電壓、電流如何?自然導入了新課。這樣設計的問題,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
8.聯系實際列舉式提問。在單元或綜合復習時,由學生聯系所學的物理知識,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物理現象或原理。例如:「舉例說明分子是運動的」,「舉例說明應用杠桿原理的工具」。這一類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搜尋記憶中的生活知識,在相互啟發下,可舉出更多的例子。我處理這一類問題的方式,一般是將學生舉的例子簡要記在黑板上,再由學生分辨哪些舉例是對的,哪些錯了。然後再把對的進行分類。例如上面舉例中的第一題可分成氣體、液體、固體三類分子運動現象;第二題可按省力、費力、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分類。這樣處理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9.物理知識應用性提問。學生如果在教師的啟發下,運用學過的物理知識成功地解釋或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問題,他們不但會感到一種學以致用獲得成功的喜悅,而且還能激發積極思考,培養運用所學的知識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好習慣。「熱水瓶是如何防止熱傳遞的?」這是教師提問的一般方式,學生也能作出正確回答。我嘗試改成這樣的問題:熱水瓶外層玻璃破碎後為什麼不保溫;新買的熱水瓶不保溫可能是什麼原因?對照實物讓學生對不銹鋼保溫杯與常見的玻璃保溫杯的保溫原理和保溫性能進行分析及比較,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作出正確解答。如果有條件,針對課堂提出的問題,安排學生課後進行一些小實驗、小修理、小製作,對加深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更有幫助。
10.引起爭論,激發思考的提問。爭論可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活躍狀態,通過爭論解決的問題,理解特別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講解所無法達到的。容易引起爭論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現實與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時形成的概念與嚴格定義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問題,設計一些問題,引起學生的爭論,對澄清學生的錯誤認識大有好處。例如力學中「力是不是物體運動的原因?」
以及「在平地上挑著東西前進做不做功?」等問題,引導學生對照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辯論,收到的效果比較理想。
總之,課堂提問要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盡量結合生活實際,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並注意在提問中點撥啟發學生分析問題。
中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和求知慾都較強,在課堂上喜歡表現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設計處理好課堂提問,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作為課堂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訓練確是深化物理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僅要使學生明確為什麼學、學什麼,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知道怎麼學,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排除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克服心理定勢峋消極影響,是當今搞好初中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問題。
❽ 如何提高物理課堂提問的藝術性
摘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可見,課堂提問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意識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物理;課堂提問;藝術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在物理課堂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素質教育思想,如何充分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的提問和引導學生回答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
一、在課堂上恰當提問的方法
1.提問要有目的性
不要搞為提問而提問,一定要把握提問的目的。(1)檢查、鞏固已學的知識。學過的東西該記的是否記住了,理解是否正確,是否完整。通過提問,常常可以發現教和學兩方面存在的問題,便於及時予以補救。(2)引導學生接受新知識。通過提問喚起舊知識也是很重要的,教學的成敗和師生的思維活動是否協調一致,關系極大。否則盡管都是言之諄諄,學生仍然聽之藐藐。每堂課的重點、難點、一般說教師是心中有數的,但在學生來說卻不一定。如果在關鍵處向學生提問,引起學生重視,是很必要的。
2.提問要有啟發性
(1)創設問題情境,教師應「慷慨」地提供思維加工的原料,通過回憶已有知識、演示實驗、敘述現象、出示練習題、閱讀資料、觀察掛圖、參觀或其它實踐活動等,用准確、清晰、簡明的語言提出問題,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目的。(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師要善於把教學內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學生去探究「為什麼」,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3)提出激發學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問題。教學中教師適當選取一些多思維指向、多思維途徑、多思維結果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尋找多種解答途徑,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准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知識。
3.提問要有層次性
系統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設計問題,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後反問,再追問,最後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後,教師再提出一系列小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4.提問要有量力性
教學提問的設計應注意量力性,即在設計提問時要注意「可接受性」和「因材施教」,要兼顧學生的知識和智力水平,對物理學習較好的學生應提出信息量較大、頗有難度的問題,以滿足他們的思維活動量;而對學習較差的學生應多問一些稍有難度、信息量較小、清晰度高的問題,以鼓勵其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平時不僅應備好課,而且還要「備」學生,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情況應了如指掌。
5.提問要有實施性
(1)問題要提得確切,不能信口提問。每個問題都應該像出考試題一樣,一字一句都要斟酌好。所提問題的邏輯要嚴密,語言要簡煉、清楚、確切。切忌出現科學性錯誤,使學生心理受壓,影響正常的思路展開。(2)要啟發,不要暗示。教學中有的提問是帶暗示性的,暗示的結果,不是培養了真正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盲從。(3)對學生的答案要有著、有落。即對不確定的或錯誤的答案不能放過,缺了什麼,錯了什麼,應該落實下來。(4)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二、在課堂提問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忌只提問,不評價,宜適當的、鼓勵的評價
提問中的評價,先要肯定學生回答得對不對,然後要評價好不好,無論是贊賞還是批評,都要對事不對人。有的教師在學生回答之後,就讓其坐下,並立即轉入另一項活動,有的甚至不請其坐下,使學生處於尷尬境地,坐立不安,學生到底回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只有教師自己知道。還有的教師在評議時常常涉及學生的個性品質,並愛與其他學生作比較性評價,這就有可能給提問帶來事與願違的後果。因此,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要做到:(1)以表揚為主。即使批評也要體現愛心,不能出現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2)鼓勵求異。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不要輕易下不正確、錯誤等結論,即使課堂不允許深入探究,也應該在課後對學生有所交代。(3)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學生站起來說不會,情況是復雜多樣的,有時是對題意沒有正確領會,有時是由於緊張而無從說起,有時是雖基本掌握但還不夠滿意,因而不敢回答等等。這時,教師不應馬上叫學生坐下,可以再復述一遍問題,鼓勵作答;也可以改變提問的角度或添加輔助性的問題引導作答。
2.忌被動,宜主動
宋代學者張載說:「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在學習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至關重要的,能提出問題才是創新能力的源泉。陶行知也說:「仿我者死,創我者生」。因此,在課堂上,不只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提問,要求學生回答,最好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的提出問題來。這樣,就有給他們提示問題的必要。特別是一些「似無實有」的「可疑而不疑」的關節點上,更需要教師獨具慧眼,及時啟發,「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而這種「無中生有」的問點,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思維熱情。
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也就是說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更體現在學生問上。因此在教學中,更重要的設計好機會,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培養學生大膽設問的習慣和素質。
3.忌滿堂問,宜探究性
有人錯誤地認為:啟發式就是問答式,問得越多,啟發性越強。與這種錯誤的認識結伴而行的,便是「狂轟爛炸」式的課堂提問。教師邊問邊講,學生邊思邊答,似乎很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往往淺、雜、碎,並沒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我們倡導啟發式教學,不是圖表面熱鬧,看舉手的多少,而是以有利於學生掌握教材、有利於培養學生能力為前提的,問題並非是多多益善,應以時機為宜,以探究為宜。而且,相對而言,在「多」與「少」之間應求其「少」。不能讓冗長的提問、緩慢的節奏耗費寶貴時間,而應設計一些費時少而有實效的問題,以簡馭繁,以一當十。即使是寥寥數語,卻也行之有效,而這正是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體現。教師導演的實施,不是硬導,而應誘在前,就是通過教師的安排,學生能自主的、自發的去思、去問、去練,只有學生在獨立的思、問、練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有創新的火花產生。
4.忌隨意性,宜設計性
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要做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應該做到:首先應在吃透教材和學生兩頭的基礎上,精心設計要提問的問題。這些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的,體現教材的重點難點,不僅讓學生知道「是什麼」,更要讓學生知道「為什麼」。這些問題,應緊密關聯,由淺入深,有助於引導學生進入教師創設的情境,體會其中妙處,使之有漸入佳境的喜悅感。這些問題,應力求難度適中,太淺顯的不必問,太艱深的不宜問,難度較大的可分幾步問。總之,要改變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而把提問設計作為備課的重要內容之一。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的過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課堂提問運用的好,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學問的願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課堂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效能,不斷提高課堂提問的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