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題「霜,露,霧」是怎樣形成的
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霧:在水氣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氣冷卻至某程度時,空氣中的水氣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這種天氣現象稱為霧。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
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
霧形成的條件:
一是冷卻,二是加濕,增加水汽含量。
霧的種類:
1、輻射霧
2、平流霧
3、混合霧
4、蒸發霧
5、煙霧
露------空氣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蓋物體上的液化現象。
在農作物生長的季節里,常有露出現。它對農業生產是有益的。在我國北方的夏季,蒸發很快,遇到缺雨乾旱時,農作物的葉子有時白天被曬得卷縮發干,但是夜間有露,葉子就又恢復了原狀
2. 霜是一種我們常見的現象,那麼霜是如何形成的
夜間地面冷卻到0℃以下時, 空氣中的水汽凝華在地面或地物上的冰晶。
霜的形成,不僅和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類物體,在同樣條件下,假如質量相同,其內部含有的熱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間它們同時輻射散熱,那麼,在同一時間內表面積較大的物體散熱較多,冷卻得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這就是說,一種物體,如果與其質量相比,表面積相對大的,那麼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葉很輕,表面積卻較大,所以草葉上就容易形成霜。另外,物體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於輻射散熱,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體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塊。
霜的消失有兩種方式:一是升華為水汽,一是融化成水。最常見的是日出以後因溫度升高而融化消失。霜所融化的水,對農作物有一定好處。
有霜時,往往伴有霜凍,對農作物有害。但是危害不在霜本身,而是結霜時的低溫。
3. 霜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形成
如果一個固體表面變冷至低於周圍空氣的露點及它的表面比冰點冷,霜會在其表面形成。霜會組成針狀體的冰,在固體表面形成。晶體的大小會根據時間、溫度和可獲得水蒸汽的數量而有所不同。「霜箭」會可能基於風向而形成。
在一般情況下,形成霜的沉積面必冷於周圍的空氣。例如當潮濕的空氣從地面上升,霜可能在冷的木製行人道的裂縫周圍形成。
霜往往在有低熱容和高幅射率的其他物件上形成,所以霜會在釘子的頂部累積。在鄰近的地區出現的霜的外表會顯然不同,部分是由於那些地區位處於不同的海拔,較低的地區在晚上會較冷。這還受到因地面無風影響自上而下的空氣溫度,造成不同的吸收率和熱容影響。
因為冷空氣的密度較熱空氣高,在平靜天氣冷空氣貼近地面興聚。這能解釋為何在低窪地區,霜較普遍和廣泛。
霜的形成是凝華的例子。
(3)物理霜是怎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簡介
霜是水蒸氣(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蒸氣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
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蒸氣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蒸氣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
在寒帶地區、高山地區的農業災害中,霜害是常見的名詞,為了避免蔬菜結霜之後被凍壞,多需倚賴溫室栽培的技術來增加農產量。
在中國節氣中,每年陽歷10月23-24日之間是霜降。
二、常見分類
1、霜凍花:在中國中北部下霜的早晨,幾種草地表及地表以上根莖部位開的霜花。很大。
2、霜凍:指農作物因寒潮的侵襲而受到傷害。溫度低於0℃的地面和物體表面上有水汽凝結成白色結晶的是白霜,水汽含量少沒結霜稱黑霜對農作物都有凍害,稱霜凍。作物內部都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作物內部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水分,當溫度降到攝氏零度以下時就開始結冰,從物理學中得知,物體結冰時,體積要膨脹。
因此當細胞之間 的冰粒增大時,細胞就會受到壓縮,細胞內部的水分被迫向外滲透出來,細胞失掉過多的水分,它內部原來的膠狀物就逐漸凝固起來,特別是在嚴寒霜凍以後,氣溫又突然回升,則作物滲出來的水分很快變成水汽散失掉,細胞失去的水分沒法復原,作物便會死去。霜和霜凍是秋冬季節的天氣現象。
3、霜是由於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即氣層中地物表面溫度或地面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所含水汽的過飽和部分在地面一些傳熱性能不好的物體上凝華成的白色冰晶。其結構鬆散。一般在冷季夜間到清晨的一段時間內形成。形成時多為靜風。霜在洞穴里、冰川的裂縫口和雪面上有時也會出現。
4. 初二物理:物態變化:冰、霧、冰雹、雪、霜的形成
物質從一種狀態變成另一種狀態的現象叫做物態變化。
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
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汽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
物質從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升華。物質從氣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華。
水有三態:固態:冰雪的霜等.液態:雨霧露.氣態:水蒸汽.
雨的形成:由液態水滴(包括過冷卻水滴)所組成的雲體稱為水成雲。水成雲內如果具備了雲滴增大為雨滴的條件,並使雨滴具有一定的下降速度,這時降落下來的就是雨或毛毛雨。由冰晶組成的雲體稱為冰成雲,而由水滴(主要是過冷卻水滴)和冰晶共同組成的雲稱為混合雲。從冰成雲或混合雲中降下的冰晶或雪花,下落到0℃以上的氣層內,融化以後也成為雨滴下落到地面,形成降雨。
雪的形成:雲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華,而過冷卻水滴卻在蒸發,這時就產生了冰晶從過冷卻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冰晶增長得很快。另外,過冷卻水是很不穩定的。一碰它,它就要凍結起來。所以,在混合雲里,當過冷卻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時候,就會凍結沾附在冰晶表面上,使它迅速增大。當小冰晶增大到能夠克服空氣的阻力和浮力時,便落到地面,這就是雪花。
雲的形成:漂浮在天空中的雲彩是由許多細小的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有時也包含一些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雲的底部不接觸地面,並有一定厚度。雲的形成主要是由水汽凝結造成的。
霧的形成:當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濕,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里,這就是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露的形成:在0°C以上,空氣因冷卻而達到水汽飽和時的溫度叫做"露點溫度"。在溫暖季節里,夜間地面物體強烈輻射冷卻的時候,與物體表面相接觸的空氣溫度下降,在它降到"露點"以後就有多餘的水汽析出。因為這時溫度在0°C以上,這些多餘的水汽就凝結成水滴附著在地面物體上,這就是露。
霜的形成:應該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因為氣溫變冷,空氣攜帶水蒸氣的能力降低,一部分水蒸氣凝華變成小冰屑,許多小冰屑產生,落到地面上不斷堆積,就成了霜
冰雹的形成:在冰雹雲中強烈的上升氣流攜帶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運動著,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並合凍結成較大的冰粒,這些粒子和過冷水滴被上升氣流輸送到含水量累積區,就可以成為冰雹核心,這些冰雹初始生長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積區有著良好生長條件。雹核A在上升氣流攜帶下進入生長區後,在水量多、溫度不太低的區域與過冷水滴碰並,長成一層透明的冰層,再向上進入水量較少的低溫區,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過冷水滴組成,雹核與它們粘並凍結就形成一個不透明的冰層。這時冰雹已長大,而那裡的上升氣流較弱,當它支托不住增長大了的冰雹時,冰雹便在上升氣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斷地並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繼續生長,當它落到較高溫度區時,碰並上去的過冷水滴便形成一個透明的冰層。這時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強的上升氣流區,那麼冰雹又將再次上升,重復上述的生長過程。這樣冰雹就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地增長;由於各次生長的時間、含水量和其它條件的差異,所以各層厚薄及其它特點也各有不同。最後,當上升氣流支撐不住冰雹時,它就從雲中落下來,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冰雹了。
更多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物態變化:
1、夏天,冰棍周圍冒「白氣」(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華)
4、高溫加熱碘,碘的體積變小(升華)
5、衣箱中的樟腦丸漸漸變小(升華)
6、夏天,水缸外層「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也會干(升華)
8、灑在地上的水不久幹了(汽化)
9、游泳上岸後身上感覺冷(汽化)
10、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凝華)
11、早晨的濃霧(液化)
12、水結成冰(凝固)
13、鋼水澆鑄成車輪(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樹掛(凝華)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變小了(升華)
16、南方雪災中見到的霧淞(凝華)
17、雪災中電線桿結起了冰柱(凝固)
我是老師 謝謝採納
5. 霜的形成蘊含哪些物理知識
霜的形成過程包括物理知識:冬天的早晨,地面的氣溫特別低,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凝華成的小冰晶附著在地面或植物上,這就是霜。
霜的消失過程包括物理知識:一是熔化成水;一是直接升華為水蒸氣。
6. 霜是怎麼形成的
霜的形成,不僅和天氣條件有關,而且和地面物體的屬性有關。霜是在輻射冷卻的物體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體表面越容易輻射散熱並迅速冷卻,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首先,低氣溫是霜形成的重要條件。但霜的形成不僅和當時的天氣條件有關,還和所附著物體的屬性有很大關系。另外,霜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雲的影響,因為雲會妨礙地面物體夜間的輻射冷卻,所以天空有雲的時候不利於霜的形成。同時,在霜形成過程中,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有微風的時候,空氣會緩慢地流經物體表面,這樣一來就能不間斷地供應水汽,有利於霜的形成。霜是水汽(也就是氣態的水)在溫度很低時,一種凝華現象,跟雪很類似。科學上,霜是由冰晶組成,和露的出現過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到達100%時,水分從空氣中析出的現象。它們的差別只在於露點(水汽液化成露的溫度)高於冰點,而霜點(水汽凝華成霜的溫度)低於冰點,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溫度低於攝氏零度時,才會結霜。嚴寒的冬天清晨,戶外植物上通常會結霜,這是因為夜間植物散熱的慢、地表的溫度又特別低、水汽散發不快,還聚集在植物表面時就結凍了,因此形成霜。在寒冷季節的清晨,草葉上、土塊上常常會覆蓋著一層霜的結晶。
7. 霜的形成是什麼物態變化
霜的形成原因: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受冷直接凝華而成的。冬天的夜晚,地面的溫度迅速降低到0℃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就會在地面上迅速凝華而形成固態的小晶體,即霜。
形成露和霜的氣象條件是晴朗微風的夜晚。夜間晴朗有利於地面或地物迅速輻射冷卻。微風可使輻射冷卻在較厚的氣層中充分進行,而且可使貼地空氣得到更換,保證有足夠多的水汽供應凝結。
(7)物理霜是怎麼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霜凍中國「旱澇風凍」四大氣象災害之一,中國歷史上史書和地方誌中霜害記載不絕。1953年4月11至13日中國北方發生了一場大范圍霜凍,僅冬小麥一種作物就減產50億斤,造成了當時嚴重的國民經濟問題。
北京冬季常有這類氣溫零下卻無白霜的「黑霜」。例如,根據30年平均氣象資料,北京最冷的一月份,清晨最低氣溫雖幾乎天天都在零下,但是實際出現白霜的天數,月平均只有13.4天。
8. 露、霧、霜是怎麼形成的
形成介紹如下:
1、霧:霧是由懸浮近地面空氣中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天氣現象,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
2、露:傍晚或夜間,地面或地物由於輻射冷卻,使貼近地表面的空氣層也隨之降溫,當其溫度降到露點以下,即空氣中水汽含量過飽和時,在地面或地物的表面就會有水汽的凝結。
3、霜:霜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受地面輻射冷卻的影響而降溫到霜點 ( 指露點低於 0 ) 以下, 在地面或物體上凝華而成的白色冰晶。
霧的分類法有許多種。根據霧的天氣條件來分類,可以分為氣團霧和鋒面霧兩大類。
其中氣團霧又分以下五種:
1、輻射霧:在日落後地面的熱氣輻射至天空里,冷卻後的地面冷凝了附近的空氣。而潮濕的空氣便會因此降至露點以下,並形成無數懸浮於空氣里的小水點,這便是輻射霧。
它主要在秋天或冬天的清晨,天晴且風弱時出現,在日出後不久或風速加快後便會自然消散。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
2、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這種霧常伴隨毛毛雨的天氣。
3、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蒸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范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4、上坡霧:這是潮濕空氣沿著山坡上升,絕熱冷卻使空氣達到過飽和而產生的霧。這種潮濕空氣必須穩定,山坡坡度必須較小,否則形成對流,霧就難以形成。
5、平流輻射霧:平流輻射霧是由平流及輻射兩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9. 霜的形成是什麼物理現象
霜是由於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後直接由氣態變為固態的,所以屬於凝華.
10. 物理題:冰箱冷凍室的四壁上有很多霜,這些霜的形成原因是
當物體表面的溫度很低,而物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卻比較高,那麼在空氣和物體表面之間有一個溫度差,如果物體表面與空氣之間的溫度差主要是由物體表面輻射冷卻造成的,則在較暖的空氣和較冷的物體表面相接觸時空氣就會冷卻,達到水汽過飽和的時候多餘的水汽就會析出。如果溫度在0°C以下,則多餘的水汽就在物體表面上凝華為冰晶,這就是霜。因此霜總是在有利於物體表面輻射冷卻的天氣條件下形成。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