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錢三強作為我國核物理學家,他都有哪些事跡及成就
早年經歷
1913年10月16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少年時代即隨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讀於蔡元培任校長的孔德中學。
1929年,在父親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學理科預科,同時還聽本科的課程。吳有訓教授的近代物理學、薩本棟教授的電磁學吸引著錢三強。
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經吳有訓教授的推薦,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學家嚴濟慈所長的手下作助理員,從事分子光譜方面的研究工作。
赴法留學
1937年9月,在嚴濟慈的引薦下,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伊萊納·約里奧—居里夫人,並跟隨化學師葛勤黛夫人做釙的放射源研究,還在約里奧先生主持的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研究所學習。
1939年錢三強完成了博士論文——《α粒子與質子的碰撞》。
1940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
1946年春,錢三強與他的同行合作,經過反復實驗,終於發現了鈾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這一發現不僅反映了鈾核特點,而且使人類能進一步探討核裂變的普遍性。導師約里奧驕傲地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實驗室的第一個重要的工作。」
1946年底,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
1947年升任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導師,並獲法蘭西榮譽軍團軍官勛章。
回國任教
1948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處秘書長,二機部(核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等。
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5年,中央決定發展本國核力量後,他又成為規劃的制定人,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56年,錢三強帶領40多名科學工作者在蘇聯實習考察。剛從美國回國的錢學森,也來到蘇聯和錢三強一同考察。
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業的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2月11日改為二機部),宋任窮任部長,錢三強與劉傑、袁成隆、劉偉、雷榮天等被任命為副部長。他是副部長之中唯一的科學家。聶帥曾經對錢三強說過:「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請你提建議,我們大家商討決定。」
1958年,他參加了蘇聯援助的原子反應堆的建設,並匯聚了一大批核科學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澤慧),他還將鄧稼先等優秀人才推薦到研製核武器的隊伍中。
1959年6月26日,蘇聯共產黨中央來信,拒絕提供原子彈的有關資料及教學模型。8月23日,蘇聯又單方面終止了兩國簽定的新技術協定,撤走了全部專家,在蘇聯專家撤走後,周光召在國外召集數十名海外專家、學子,聯名請求回國參戰。他們歸國後先後參與主持了理論的研究與實驗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歲生日之際,所研製出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氫彈又爆炸成功。西方媒體推測,法國國家博士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
1980年7月24日,錢三強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學技術發展的簡況》為題講課。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1)中國核物理開創者有哪些擴展閱讀: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 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1913年的中秋時節,正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大學擔任國文教授的錢玄同,接到了家鄉傳來的兒子出生的喜訊。異常喜悅的錢玄同,給兒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蒼穹」。不難看出,這位父親對兒子寄予了怎樣的厚望!
在小秉穹出生9個月後,錢玄同就把他和媽媽接到了北平。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親的期望成長。他自幼喜歡讀書,讀不明白就問,四五歲時學會了很多道理和知識。一轉眼,錢秉穹6歲了,他進入北京大學的子弟學校--孔德學校讀書。由於錢秉穹在父親身邊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因此,孔德學校允許他直接讀二年級。
孔德學校是一所注重科學和實踐的新式學校,創辦者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學校除抓德、智、體三育外,還強調美育與勞動,對音樂、圖畫、勞作課十分重視。學校的師資力量較強、陣容整齊,老師們的水平足以勝任更高年級的教學工作。
在這樣良好的學習環境里,錢秉穹奮發上進,學習十分刻苦。雖然他是跳級生,但是學習成績一直位居前列。他熱愛體育,還是運動場上的一名健將。他還結交了兩個非常要好的夥伴,小兄弟之間他排行老三。一次,一個體質不如錢秉穹的同學給他寫信,信中自稱「大弱」,而稱他為「三強」。這封孩子們之間互稱綽號的調皮信,恰巧被錢秉穹的父親看見了。
他突發奇想:「既然我們提倡新文化,反對復古,主張中國文字朝著大眾化、平民化的方向發展,為何在為子女起名的問題上囿於形式?」於是,錢玄同決定,給錢秉穹改名為「錢三強」,取意「德、智、體都進步」。
經典語錄
1、青少年時期學校老師教給的系統知識,對人的一生來講是很重要的,但只是你的全部知識的很小的一部分。知識主要還是靠工作和生活中自己抓來。
2、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有祖國。
3、古往今來,能成就事業,對人類有作為的,無一不是腳踏實地攀登的結果。
4、光明的中國,讓我的生命為你燃燒吧。
5、科學不是為了個人榮譽,不是為了私利,而是為人類謀幸福。
6、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7、知識,主要是靠主動「抓」出來的,不是靠「教」出來的。
8、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作,不弛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塌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作事,則功業可就。
⑵ 比錢學森還牛,兩彈一星元勛有一半都是其學生,中國核物理先驅,他是誰呢
引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國家,有過名震天下,也被強國欺壓,然而不管中國處在怎樣的境地,都有無數能人志士崛起,為國家獻出赤膽忠心,為後人敬仰。只是被看到的永遠只是少數,許多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因為種種原因被淹沒在歲月里,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銘記。就像古往今來數不清的冤案,被正名的永遠只是一部分。
結語
在任何時局裡,我們都不應該以貢獻多少來衡量這個人是否偉大,我們只是匍匐於地的生靈,卑微渺小也有自己信仰和堅持的東西,我們不必驚天動地,只要盡自己的力量向周圍發光散熱,不必懼怕自己的微光,匯聚多了,也就成了炬火。
⑶ 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57周年,為原子彈爆炸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有哪些
我們國家在建國初期,經濟發展非常的困難,而且沒有任何能夠保護國家的高精尖武器,就比如說原子彈,我們學過歷史的同學,應該對這個過程就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國家在沒有原子彈之前在世界上基本上沒有話語權,因為當時有許多國家都有自己製造原子彈的技術。所以說,當時能夠擁有原子彈,才能夠擁有主權,才能夠擁有話語權。在原子彈成功爆炸57周年,這段時間當中,我們一定要深切的緬懷,致敬先賢,因為這些人他們干著驚天動地的大事,做著隱姓埋名的名人。
⑷ 中國原子之父是誰的稱號
中國原子彈之父是錢三強。
中國兩彈元勛主要人物有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等人。他們是那一代為祖國科學國防奉獻一生的代表人物。
1964年,在他51歲生日之際,所研製出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氫彈又爆炸成功。西方媒體推測,法國國家博士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
(4)中國核物理開創者有哪些擴展閱讀
錢三強百年誕辰座談會在京召開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早年在法國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與四分裂現象,參與籌建中國科學院及學部,領導建立我國原子能研究基地,聚集和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
做出了突出貢獻,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何澤慧先生是錢三強先生的夫人,曾與錢三強先生合作發現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為建立我國的核實驗技術基礎,發展原子能和高能物理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⑸ 著名核物理學家鄧稼先,他的主要工作內容和貢獻是什麼
一、鄧稼先一生的主要工作是研製成功中國的原子彈、氫彈和新型核武器,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他的貢獻對中華民族的意義有:
1、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2、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3、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5)中國核物理開創者有哪些擴展閱讀: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⑹ 中國兩彈元勛都有哪些人
鄧稼先、錢三強、趙九章、錢學森、孫家棟程開甲、氫彈之父—於敏先生等23人。
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生於浙江湖州,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鄧稼先(1924—1986),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鄧稼先在一次實驗中,受到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因大出血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
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是兩彈一星元勛之一、"中國航天四老"之一。
趙九章(1907.10.15-1968.10.26),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 ,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作出傑出的貢獻。
陳芳允(1916.4.3-2000.4.29 ),無線電電子學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教授。
郭永懷(1909.4.4-1968.12.5),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勛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楊嘉墀(1919.7.16-2006.6.11),航天技術和自動控制專家,儀器儀表與自動化專家,自動檢測學的奠基者,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淦昌(1907.5.28-1998.12.10),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
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王淦昌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光召(1929.05.15-),科學家、世界公認的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學家。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重要貢獻。
程開甲(1918年8月3日-),是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突出貢獻。開創、規劃領導了抗輻射加固技術新領域研究。是中國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
姚桐斌 (1922.9.3-1968.6.8), 中共黨員,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勛。
朱光亞(1924.12.25~2011.2.26),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參與組織領導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及歷次核試驗,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創建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入選"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錢驥(1917.12.27-1983.08.18),是中國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方案的總體負責人,並為返回型衛星的研製做了大量技術和組織領導工作。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中國空間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陳能寬(1923.4.28--2016.5.27 ),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50年代他研究蘇聯汽車用鋼40X的代用品,以錳、鉬代鉻成功,對我國合金鋼體系的建立起了推動作用;
60 年代領導研製成功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為原子能工業和國防現代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緯祿(1916.12.18-2011.11.23),我國著名的火箭與導彈控制技術專家和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有"巨浪之父"、"東風-21之父"之稱。
中國"航天四老"之一。他成功的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製。為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研製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製規律,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屠守鍔(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火箭總體設計專家。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系。194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碩士學位。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是中國"航天四老"之一。先後擔任東風二號和東風三號導彈副總設計師、洲際戰略導彈總設計師、長征二號火箭總設計師、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技術總顧問。
王希季(1921年7月26-),中國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
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
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1936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光學之父",應用光學家,中國光學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主持製成了中國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工程儀器。
於敏(1926年8月16日-),中國「氫彈之父」,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
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在火箭與航天領域提出了若干概念,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將中國航天系統工程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孫家棟(1929年4月-),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創者之一,為中國突破衛星基本技術、衛星返回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基本技術作出了重大貢獻。
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江蘇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雲南、遼寧、河北、山東各1人。錢三強、屠守鍔同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開甲和楊嘉墀同為江蘇省吳江縣人。
⑺ 製造中國核彈最大的功臣是錢學森嗎
錢學森是功臣之一,但不是最大的功臣,中國核彈最大的幕後功臣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物理事業的鼻祖,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世界反物質之父,兩彈元勛的老師,當年差點獲得物理諾獎的趙忠堯老先生。在國際上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他當年的博士導師是加州理工學院校長,獲得諾獎的著名物理學家密立根先生。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科研中他發現了反物質正電子,為核武理論奠定了基礎。他後來回國任教,成為中國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啟蒙者和奠基人。彭桓武,王淦昌,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程開甲,於敏,錢三強,何澤慧,黃祖洽,王大衍,唐孝威等十幾位核武元勛,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等物理諾獎獲得者,黃昆,錢偉長,吳健雄等著名科學家都是他的學生。
⑻ 寫十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就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
趙忠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工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⑼ 在中國研究原子彈的科學家有哪些人
1、錢三強
錢三強(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榮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
1948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後改為原子能所)所長、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二機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於1992年逝世。
⑽ 於敏作為國家勛章的獲得者,他有哪些事跡令人感動
1、因研製氫彈勞累過度與死神三次擦肩而過
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於敏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於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於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於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於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
出院後,於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於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於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2、為我國的原子事業默默付出,「隱姓埋名」多年
上世紀六十年代,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請於敏參加氫彈理論預先研究。在國防建設需求面前,於敏義無反顧地放棄了已經卓有成就的基礎理論研究,全身心投入氫彈突破的大系統科學工程中,這一干就是40多年。
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軍委表彰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他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5年1月9日,於敏院士獲得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3、靠古詩詞安眠
於敏雖然是一位大物理學家,但他最大的愛好,是中國歷史、古典文學和京劇。他從小就會背不少古詩詞。由於學習和工作的繁忙,多年來於敏的休息時間一天只有6個小時左右。而至少有30年,於敏是靠古詩詞的安眠來完成這6個小時的睡眠的。
(10)中國核物理開創者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核物理開創者中只有於敏無留學背景
於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院士),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開創者中,於敏是唯一一位沒有留學背景的人。於敏於1944年考進北大,後他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等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科研生涯。1961年1月,於敏得到「開展氫彈研究」的通知。經過多年潛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圍,其帶領的科研隊伍實現氫彈原理的重大突破。
1967年,中國完成氫彈核爆實驗,從原子彈到氫彈,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是世界上最快速度。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於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從20世紀70年代起,於敏和其他學者一起倡導、推動加快我國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並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計劃,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