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理學中常見的測量方法
1. 控制變數法
當某一物理量受到幾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為了確定各個不同物理量的影響,要控制某些量,使其固定不變,改變某一個量,看所研究的物理量與該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如:研究液體的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深度的關系。
2. 理想模型法
在用物理規律研究問題時,常需要對它們進行必要的簡化,忽略次要因素,以突出主要矛盾。用這種理想化的方法將實際中的事物進行簡化,便可得到一系列的物理模型。如:電路圖是實物電路的模型;力的示意圖或力的圖示是實際物體和作用力的模型。
3. 轉換法
物理學中對於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如:奧斯特實驗可證明電流周圍有磁場;擴散現象可證明分子做無規則運動。
4. 等效替代法
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對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案或設想,而使它們的效果完全相同,將問題化難為易,求得解決。例如:在曹沖稱象中用石塊等效替換大象,效果相同。
5. 類比法
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如: 用抽水機類比電源。
6. 比較法
通過觀察,分析,找出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法。如:比較發電機和電動機工作原理的異同。
7. 實驗推理法
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忽略次要因素,進行合理的推想,得出結論,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如: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實驗;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等。
8. 比值定義法
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其特點是被定義的物理量往往是反映物質的最本質的屬性,它不隨定義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取捨而改變。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比熱容、熱值等概念公式採取的都是這樣的方法。
9. 歸納法
從一般性較小的前提出發,推出一般性較大的結論的推理方法叫歸納法。如;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反復做了三次實驗來驗證F1 L1= F2 L2
10.估測法
根據題目給定的條件或數量關系,可以不精確計算,而經分析、推理或進行簡單的心算就能找出答案的一種解題方法。它的最大優點是不需要精確計算,只要對數據進行粗略估計或模糊計算,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1)解答時應了解一些常用的物理數據:家庭照明電壓值220V、每層樓高3m左右、一個雞蛋的質量約50g、成人身高約1.60~1.80m、人體的密度約為1.0×103kg/m3、人的心跳約1秒70~80次、人體電阻約為幾千~幾百千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1.4m/s、自行車一般行駛速度約5m/s、一本物理課本的質量約230g、一張報紙平鋪在桌面產生的壓強約0.5Pa等。(2)記住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水的密度、水的比熱容等。
2. 天平通常是用來測質量的儀器,但我們還可以用天平來測量一些其他的物理量,如「長度」「數量」「面積」等
實驗方法: ①用天平測出一小堆大頭針的質量,記為M ②數出50個大頭針測出其質量,記為m ③這堆大頭針的數量n=
|
3. 電子天平測出來的是質量還是重量
當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天平秤出的是質量不是重量。天平平衡是因為天平兩邊的力矩相等。力矩等於力臂、質量、重力加速度的乘積,因為天平兩邊的力臂、重力加速度相等,所以物體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地球膨裂說認為,力矩等於力臂、質量、重力加速度的乘積,這就是說天平的兩邊是存在重力加速度的,也就是說天平的兩邊是存在重力的,只不過相等而已。這也就是說天平的兩邊是重量相等而不是質量相等,天平秤出的不是質量而是重量。因為天平兩邊的重量相等,重力加速度相等,所以物體的質量等於砝碼的質量,所以也可以說天平秤出的是質量。因為質量和重量在數值上相等,所以也就是質量等於重量。不過這是相對天平來說的,在北極用彈簧秤秤出的重量不等於用天平秤出的質量(重量)。物體所含物質的數量叫質量,是度量物體在同一地點重力勢能和動能大小的物理量。我們從質量的定義物體在同一地點重力勢能大小的物理量,可以看出質量就是重量。重力公式G=mg中因為g是變數,m是不變數,由此也可以看出,質量m就是不受g影響的不變(真實)的重量。我們從質量就是不變的重量可以看出,質量就是重量、重量就是重力、重力就是萬有引力、質量就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就是磁力。重力加速度g和磁場強度成正比。g在兩極地區最大,赤道地區最小,這是因為兩極地區磁場強度最大。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磁場強度約為0.29~0.40高斯(0.5×10^-4(T)),而地磁北極的磁場強度為0.61高斯,地磁南極的磁場強度為0.68高斯[2],所以同一物體在赤道處的重量比兩極輕。重力加速度g和離心力成反比。地球赤道處離心力最大,兩極為0,所以同一物體在赤道處的重量比兩極輕。
4. 用一架天平,一隻空瓶和適量純水測定牛奶的密度,應測量哪些物理量
空瓶質量m1,瓶子裝滿水質量m2,瓶子裝滿牛奶質量m3。前兩個能算水的體積,也就是瓶子容積,用牛奶質量除以瓶子體積,就算出牛奶密度了
5. 初中物理,可以直接測量的物理量及測量方法有哪些
1.長度:刻度尺(直尺、捲尺)(特殊測量方法:棉線、滾輪、刻度尺間接測量)
2.液體或固體體積:量筒、量杯,規則固體可用刻度尺
3.質量:天平(實驗室)、電子秤、桿秤、磅秤(日常生活),彈簧測力計間接測量
4.時間:秒錶、鍾
5.速度:速度計(汽車上),平均速度:尺(皮尺)、鍾表(秒錶)
6.溫度:液體溫度計(實驗室用);體溫計(測體溫);寒暑表(測氣溫)
7.力(重力、拉力、摩擦力、浮力):彈簧測力計
8.液體的密度:密度計;天平、量筒;或彈簧測力計、量筒
9.固體的密度:天平、量筒;或彈簧測力計、量筒
10.液體的壓強:壓強計 大氣壓:氣壓計(水銀氣壓計即托里拆利實驗和無液氣壓計)
11.電流:電流表 電壓:電壓表 電阻:電流表和電壓表(伏安法)或歐姆表。
電功:電能表 電功率:伏安法或 電能表、秒錶
12.直接測量型實驗有10種基本儀器、儀表:鍾表(或停表)、刻度尺、溫度計、天平、量筒、彈簧測力計、電流表、電壓表、變阻器、電能表.要求學生會根據測量范圍選合適量程和根據精確程度先最小分度值,會正確操作與讀數,能判斷哪些是錯誤的操作.每種儀器測量前:都要認真觀察所使用的儀器零刻度線的位置(調零)、最小分度值和測量范圍等。
13.掌握四個重要實驗:
①.測密度:原理ρ=m/V,器材:托盤天平、量筒,注意實驗步驟的先後次序盡量減小誤差。
②.測機械效率:原理:η=W有/W總,器材:一套簡單機械裝置(如滑輪組、斜面等)、彈簧測力計、細繩,測量時,注意要勻速豎直拉動彈簧測力計,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有動滑輪的重、摩擦和物體本身的重.同一滑輪組,所提升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
③.伏安法測小燈泡電阻和功率:原理:電阻R=U/I,電功率P=UI;器材:電源、導線、開關、小燈泡、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要求會畫電路圖,會連接實物,會選擇電壓表、電流表量程,小燈泡不亮時,能根據電壓表、電流表示數分析電路故障,知道燈泡在不同的電壓下,測出的電阻值不相等是因為溫度變化了.知道測小燈泡電功率與測定值電阻阻值都要求多次測量意義有什麼不同,知道兩個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有什麼不同。如果只有一個電流表或電壓表時(缺少測量工具),如何利用定值電阻或電阻箱測電阻。
與人體有關的物理量(初中學生)
1、質量約:50kg 2、重力約:500N 3、密度約:1×103 kg/m3
4、體積約:0.05 m3 5、身高約:160-170cm 6、電阻約:幾千歐
7、手臂長約:50——60cm 8、手掌面積約:100-120cm2 9、腳掌面積約:200-250 cm2
10、對地壓強:行走時約:2×104Pa 站立時約:1×104Pa
11、步長約:50-70cm 12、步速約:1.5m/s
13、騎自行車速度約:4m/s 14、騎自行車時受到的阻力約:20N
15、大拇指指甲寬約:1cm;手掌寬約:1dm 16、脈搏跳動頻率約:70-75次/min(1.2Hz)
17、正常血壓約:收縮壓<130 mmHg,舒張壓<85 mmHg 18、人體正常體溫約:36.5℃(37℃)
19、100米短跑時間約:13-14s 速度約:7.5m/s
6. 什麼是「實驗需測量的物理量」
「實驗需測量的物理量」一般由公式變形得到。
比如你做的是測物體密度試驗,密度=質量/體積,所以這里實驗需測量的物理量就是質量和體積
比如你做的是測物體運動速度的實驗,速度=位移/時間,所以這里實驗需測量的物理量就是位移和時間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7. 天平的稱量、感量、精度、不確定度分別是什麼意思
稱量表示最大測量值;感量為指針從平衡位置偏轉到標尺1分度所需的最大質量。感量與靈敏度成反比,感量越小,靈敏度越高。
精度指表示觀測值與真值的接近程度。每一種物理量要用數值表示時,必須先要制定一種標准,並選定一種單位 (unit)。這種標準的制定,通常是根據人們對於所要測量的物理量的認識與了解,並且要考慮這標準是否容易復制,或測量的過程是否容易操作等實際問題。
不確定度指由於測量誤差的存在,對被測量值的不能肯定的程度。反過來,也表明該結果的可信賴程度。
(7)天平測量物理量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多數測量裝置都有測量的范圍,而用於測量質量的儀器如天平等,能稱的最大質量叫作稱量。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稱量。
精度可分為:准確度表示測量結果與真值之間的一致程度,它反映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與隨機誤差的綜合。其定量特徵可用測量的不確定度(或極限誤差)來表示;精密度表示在一定條件下進行多次測量時,所得測量結果彼此之間符合的程度,它反映測量結果中隨機誤差的影響程度;
正確度表示測量結果中系統誤差大小的程度,反映了規定條件下,測量結果中所有系統誤差的綜合。
不確定度越小,所述結果與被測量的真值愈接近,質量越高,水平越高,其使用價值越高;不確定度越大,測量結果的質量越低,水平越低,其使用價值也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