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測量的實質是什麼一個完整的測量過程包括哪幾個要素
測量過程分為一下幾個組成內容:
1.總則
應對作為測量管理體系組成部分的測量過程進行策劃、確認、實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應識別和考慮影響測量過程的影響量。
每個測量過程的完整規范應包括所有有關設備的標識、測量程序、測量軟體、使用條件、操作者能力和影響測量結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測量過程式控制制應根據形成文件的程序進行。
2.測量過程設計
應根據顧客、組織和法律法規的要求確定計量要求。為了滿足這些要求而設計的測量過程應形成文件,並確定有效,必要時,徵得顧客同意。
對每一個測量過程,應識別有關的過程要素和控制。要素和控制限的選擇要與不符合規定的要求時引起的風險相稱。這些過程要素和控制應包括操作者的、設備、環境條件、影響量和應用方法的影響。
測量過程應設計成能防止出現錯誤的測量結果,並確保能迅速檢測出存在的問題和及時採取糾正措施。
應確定和量化測量過程預期用途所要求的性能特性。
3.測量過程的實現
測量過程應在設計的受控條件下實現,以滿足計量要求。
受控條件應包括:
(1)使用經確認的設備;
(2)應用經確認有效的測量程序;
(3)可獲得所要求的信息資源;
(4)保持所要求的環境條件;
(5)使用具備能力的人員;
(6)何時的結果報告方式;
(7)按規定實施監視。
4.測量過程的記錄
計量職能應保存記錄以證明測量過程符合要求,記錄內容包括:
(1)實施的測量過程的完整表述,包括所用的全部要素(例如操作者、測量設備或核查標准)和相關的操作條件;
(2)從測量過程式控制制獲得的有關數據,包括有關測量不確定度信息;
(3)根據測量過程式控制制數據的結果而採取的措施;
(4)進行每個測量過程式控制制活動的日期;
(5)有關驗證文件的標識;
(6)負責提供記錄信息的人員的標識;
(7)人員能力(要求的和實際具備的)。(轉發)
㈡ 測量是一個將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准量進行比較的過程。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
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
㈢ 為什麼說任何物理測量都是應用既定程序的結果
任何物理測量都是應用既定程序的結果。
在一切科學實驗中,各種物理量總是要經過測量而獲得數據。所謂測量就是將待測的物理量與相應的計量單位進行比較,其倍數即為測量值,連同計量單位構成測量結果.任何一個物理量都是由數值和單位兩部分組成,缺少其中一項不稱為物理量。
分類:測量分為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
直接測量:從儀器、量具直接讀出測量結果,稱為直接測量。得到的物理量稱為直接測量量。如用米尺測某一物體的長度。
間接測量:無法直接得到測量值,只能通過若干個直接測量量,通過某種函數關系式進行計算得到的測量結果,稱為間接測量。所得物理量稱為間接測量量。如測量規則長方體的體積,要分別直接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經計算得出該物體的體積。
等精度測量:在對一個物理量進行多次重復測量的過程中,影響測量結果的周邊條件不發生變化的測量稱為等精度測量。如某人測一物體的長度,連續測10次,測量過程中測量工具不變,測量者不變,周邊環境都不變化,這便稱為等精度測量。如測量過程中某一條件發生變化,則稱為非等精度測量,如中途更換測量工具等。
㈣ 問物理 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詳細實驗步驟 急
1.先設計實驗電路,畫出實驗電路圖,並設計實驗記錄所用的表格。按照電路圖把各個器件連接起來
㈤ 測量是一個把什麼與什麼進行比較的過程什麼是常用的測量長度工具
測量是一個把確定的尺寸與實物進行比較的過程。 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常用的測量長度工具:游標卡尺、刻度尺、捲尺、螺旋測微器等
游標卡尺: 是一種測量長度、內外徑、深度的量具。游標卡尺由主尺和附在主尺上能滑動的游標兩部分構成。若從背面看,游標是一個整體。深度尺與游標尺連在一起,可以測槽和筒的深度。
刻度尺:是以長度單位為標准作刻度記號,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為1mm,一般規格的學生量程為10cm、15cm、20cm。刻度尺測量長度是物理實驗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測量儀器正確讀數的基礎。
捲尺: 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量具。大家經常看到的是鋼捲尺,建築和裝修常用,也是家庭必備工具之一。分為纖維捲尺,皮尺,腰圍尺等。魯班尺,風水尺,文公尺同樣是屬於鋼捲尺。
螺旋測微器:又稱千分尺(micrometer)、螺旋測微儀、分厘卡,是比游標卡尺更精密的測量長度的工具,用它測長度可以准確到0.01mm,測量范圍為幾個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為0.5mm的螺紋,當它在固定套管B的螺套中轉動時,將前進或後退,活動套管C和螺桿連成一體,其周邊等分成50個分格。螺桿轉動的整圈數由固定套管上間隔0.5mm的刻線去測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動套管周邊的刻線去測量,最終測量結果需要估讀一位小數。
㈥ 各位幫幫忙啊!
初一自然科學試題
一、 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小題2分,本題共60分)
1、中國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發明了( )
A、最早的星表 B 、 中草葯治病
C 、 象形文字 D 、 火葯、指南針、造紙術和活字印刷術
2、 我們呼吸的氧氣在通常情況下(常溫常壓)呈 ( )
A、氣態 B、液態 C、固態 D、液態和固態並存
3、下列變化不屬於物理變化的是 ( )
A、冰融化成水 B、濕衣服變干 C、鋼鐵生銹 D、電燈通電後發光
4、 一個中學生的身體質量接近於 ( )
A、5噸 B、50千克 C、5千克 D、5克
5、 由於小軍手指的碰觸,含羞草的葉子合攏了,這種運動形式屬於 ( )
A、物理運動 B、機械運動 C、化學運動 D、生命運動
6、某同學用毫米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的長度時,測得四次數據是2.12厘米、2.12厘米、2.13厘米、2.14厘米,則測量的結果應是 () A、2.12厘米 B、2.1275厘米 C、2.14厘米 D、2.13厘米
7、某同學測一物體的質量時,在右盤上放砝碼50克1個、20克2個、10克1個、5克1個,又把游碼移到如圖位置上,則物體的質量是 ( )
A、85.0克 B、107.0克
C、107.4克 D、87.4克
8、植物的葉一般是綠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這樣,如紅楓,葉呈紅、橙黃或黃綠色。我們仍說它是植物,這是由於( )
A、它不能移動位置 B、它能利用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製造養料
C、它沒有呼吸作用 D、它只能在陽光直接照射下生活
9、下列所述的現象,不屬於單純的機械運動的是( )
A、地球繞著太陽轉 B、植物的根正在生長 C、大風吹動樹枝 D、火箭飛向太空
10、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和質量的單位分別是( )
A、千米、克 B、米、千克 C、千克、克 D、米、克
11、進行測量時必然要涉及①測量工具②測量人這兩個因素,測量誤差產生的原因( )
A、只與①有關 B、只與②有關 C、與①②都有關 D、與①②都無關
12、下列關於物質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生物和非生物,它們有很多不同之處,但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由物質組成的
B、自然界中的物質常以固態、液態或氣態三種狀態存在
C、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D、以上三項都是
13、下列屬於物質化學性質的是( )
A、金屬的顏色 B、金屬的延展性 C、糖的甜味 D、蠟燭的可燃性
14、木尺受潮後膨脹,用它來測量物體的長度時( )
A、測量值將比真實值小 B、測量值將比真實值大
C、測量值將與真實值一樣大 D、測量值將與真實值誰大誰小無法判斷
15、物體含有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物體的質量不隨形狀、狀態、溫度和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有一宇航員把3千克的銅帶到太空中,則這銅的質量( )
A、變大 B、變小 C、不變 D、條件不足,無法判斷
16、天平調節平衡後,左盤放上被測物體,右盤加上一定量砝碼後,發現指針稍偏分度盤中央刻度線左側,則以後操作應是( )
A、將平衡螺母向右調B、將平衡螺母向左調C、將右盤中的砝碼取出D、將游碼向右調節
17、生物和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是 ( )
A、 生物能動,非生物不能動 B、 生物能與外界環境交換物質,非生物不能
C、 生物有生命,非生物沒有生命D、 生物對環境有反應,非生物沒有
18、我們稱能捕食小蟲的豬籠草為植物而不是動物的主要原因是 ( )
A、 因為它沒有腿、不會運動 B、 它大多生活在熱帶森林
C、 它沒有爪,不能捕食小動物 D、 它能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來營養自己
19、下列各項中所列的生物都是植物的是 ( )
A、 仙人球、發光水母、水稻 B、 仙人球、豬籠草、小麥
C、 鴕鳥、仙人球、發光水母 D、 發光水母、豬籠草、棉花
20、下列變化中屬於物理變化的是( )
A、炸葯爆炸 B、墨磨成墨汁 C、蠟燭燃燒 D、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後變渾濁
21、下列物質在通常情況下以液態存在的是 ( )
A、 石蠟 B、 水 C、 鐵 D、 氧氣
22、生物和非生物雖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從組成上看,共同之處是 ( )
A、 都由鐵等無機物組成 B、 都由木頭組成
C、 都是由水組成 D、 都由物質組成
23、通過對能量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的能量最終來自 ( )
A、 太陽光 B、 蛋白質
C、 脂肪 D、 食物
2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水的沸騰是化學變化 B、 煤的燃燒是化學變化
C、 用粉碎機將礦石粉碎是化學變化 D、 火葯爆炸是物理變化
25、觀察蠟燭燃燒過程 ( )
A、 只發生物理變化 B、 只發生化學變化
C、 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 D、 沒有新物質生成
26、下列變化不屬於化學變化的是 ( )
A、 液化石油氣燃燒 B、 紙的燃燒
C、 橡皮筋拉長 D、 饅頭在口腔咀嚼時間長了會有甜味
27、下列哪種現象與其它三種現象有本質的區別 ( )
A、 舞草「跳舞」 B、 汽球充氣太多而發出爆炸聲
C、 向日葵向著太陽轉 D、 母馬生小馬
28、下列四種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長度的方法中,屬於誤差的一種是 ( )
A、刻度尺與被測物體貼得不緊 B、 零刻度與被測物體沒對准
C、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尺零刻度對准 D、把測量估計值讀得太大
29、下列各運動中最復雜的是 ( )
A 、 物理運動 B 、 化學運動 C 、 生命運動 D 、 機械運動
30、學習自然科學有許多方法,最基本的方法是 ( )
A、 觀察和實驗 B、 閱讀和練習 C、 討論和交流 D、 聽課和作筆記
二、填空題(每空1分,共40分)
31、 我們周圍的物體可分為 和 兩大類,前者如螞蟻、水稻等,後者如石頭、桌子等。它們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它們都是由 組成的。氧氣、水等物質都是由
這種微粒構成的。
32、單位換算:
(1)1.74米= 厘米; (2)6000千克= 噸。
(3)某同學的身高為165厘米,合 米。
(4)一瓶墨水的體積約為175毫升,合 立方厘米。
(5)一塊磚的質量約0.5千克,合 克。
33、 根據你的日常生活經驗給下列數據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1)一個壹圓硬幣的質量約:3 ;(2)一隻公雞的質量約是1.5 。
(3)教室的長度約為8 。
(4)一瓶「娃哈哈」飲用純凈水的凈含量(體積)為596 。
34、誤差是指 與 之間的差異; 和 是學習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
35、甲、乙兩位同學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如圖所示,其中 同學的測量方法有錯誤,錯誤的地方有 。
36、測量實際上是個 過程。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是 ;選用測量工具,要特別注意 和 ;圖中被測物體的長度是 ,其中准確值是 ,估計值是 。
37、用量筒測液體體積時,量筒必須放平穩。若是凹形液面,讀數時視線要與
。如圖所示量筒內的液體體積是 。
38、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實驗過程中,看到現象是
,
該實驗的主要目的是觀察 。
39、使用托盤天平,應把天平放在 桌面上,先把游碼移到
標尺 上,再調節至指針對准 ,這就表示天平平衡了,
若調節時,指針向右偏,則應將橫梁右邊螺母向 調,
或將左邊螺母向 調,使用時若砝碼不幹凈,
則測量結果將 ,(填「偏大」或「偏小」)所以砝碼必須用 夾取。
40、同一物體長度的5次測量結果記錄分別為12.12厘米、12.14厘米、12.13厘米、12.12厘米、12.21厘米,這五個數據中有一個是錯誤的,錯誤的數據是 。根據正確的四次記錄,測得物體的長度值為 厘米。
鄭尉穎同學在用天平稱量鯽魚時,將鯽魚放在左盤,在右盤加減砝碼並移動游碼,當天平平衡時,發現盤內有50克砝碼一個,20克砝碼二個,游碼位置如圖所示,那麼這條鯽魚的質量是 克。
㈦ 測量實際是一個比較過程,就是將一個什麼量和一個公認的什麼進行比較.
測量實際上是一個將待測的量與公認的標准量進行比較。
㈧ 測量是將什麼與什麼的同類物理量進行比較的過程
測量是將待測量的量與標准量進行比較的過程。
㈨ 測量知識
測量技術是一門具有自身專業體系、涵蓋多種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前沿科學。而熟知測量技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則是掌握測量技能,獨立完成對機械產品幾何參數測量的基礎。 1.1 測量的定義 一件製造完成後的產品是否滿足設計的幾何精度要求,通常有以下幾種判斷方式。 測量:是以確定被測對象的量值為目的的全部操作。在這一操作過程中,將被測對象與復現測量單位的標准量進行比較,並以被測量與單位量的比值及其准確度表達測量結果。例如用游標卡尺對一軸徑的測量,就是將被對象(軸的直徑)用特定測量方法(用游標卡尺測量)與長度單位(毫米)相比較。若其比值為30.52,准確度為±0.03mm,則測量結果可表達為(30.52±0.03)mm。任何測量過程都包含:測量對象、計量單位、測量方法和測量誤差等四個要素。 測試:是指具有試驗性質的測量。也可理解為試驗和測量的全過程。 檢驗:是判斷被測物理量是否合格(在規定范圍內)的過程,一般來說就是確定產品是否滿足設計要求的過程,即判斷產品合格性的過程,通常不一定要求測出具體值。因此檢驗也可理解為不要求知道具體值的測量。 計量:為實現測量單位的統一和量值准確可靠的測量。 1.2 測量基準 測量基準是復現和保存計量單位並具有規定計量單位特性的計量器具。在幾何量計量領域內,測量基準可分為長度基準和角度基準兩類。 長度基準: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國際計量委員會的報告,批准了米的新定義:即「一米是光在真空中在1/299 792 458秒時間間隔內的行程 圖1-1 長度計量檢定系統表(簡化)長度」。根據米的定義建立的國家基準、副基準和工作基準,一般都不能在生產中直接用於對零件進行測量。為了確保量值的合理和統一,必須按《國家計量檢定系統》的規定,將具有最高計量特性的國家基準逐級進行傳遞,直至用於對產品進行測量的各種測量器具。圖1-1為長度(端度)計量檢定系統表(簡化)。 角度基準:角度量與長度量不同。由於常用角度單位(度)是由圓周角定義的,即圓周角等於360°,而弧度與度、分、秒又有確定的換算關系,因此無需建立角度的自然基準。 1.3 量塊 量塊是一種平行平面端度量具,又稱塊規。它是保證長度量值統一的重要常用實物量具。除了作為工作基準之外,量塊還可以用來調整儀器、機床或直接測量零件。 一般特性:量塊是以其兩端面之間的距離作為長度的實物基準(標准),是一種單值量具,其材料與熱處理工藝應滿足量塊的尺寸穩定、硬度高、耐磨性好的要求。通常都用鉻錳鋼、鉻鋼和軸承鋼製成。其線脹系數與普通鋼材相同,即為(11.5±1)×10-6 /℃,尺穩定性約為年變化量不超出±0.5~1μm/m。 結構:絕大多數量塊製成直角平行六面體,如圖1-2所示;也有製成φ20的圓柱體。每塊量塊都有兩個表面非常光潔、平面度精度很高的平行平面,稱為量塊的測量面(或稱工作面)。量塊長度(尺寸)是指量塊的一個測量面上的一點至與量塊相研合的輔助體(材質與量塊相同)表面(亦稱輔助表面)之間的距離。為了消除量塊測量面的平面度誤差和兩測量面間的平行度誤差對量塊長度的影響,將量塊的工作尺寸定義為量塊的中心長度,即兩個測量面的中心點的長度。 精度:量塊按其製造精度分為五個「級」:00、0、1、2和3級。00級精度最高,3級最低。分級的依據是量塊長度的極限偏差和長度變動量允許值。量塊生產企業大都按「級」向市場銷售量塊,此時用戶只能按量塊的標稱尺寸使用量塊,這樣必然受到量塊中心長度實際偏差的影響,將反製造誤差帶入測量結果。在量值傳遞工作中,為了消除量塊製造誤差對測量的影響,常常按量塊檢定後得到的實際尺寸使用。各種不同精度的檢定方法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測量不確定度的量塊,並依此劃分量塊的等別,如圖1-1所示。檢定後的量塊可得到每量塊的中心長度的實際偏差,顯然同一套量塊若按「等」使用可以得到更高的測量精度(較小的測量不確定度)。但由於按「等」使用比較麻煩,且檢定成本高,固在生產現場仍按「級」使用。 使用:單個量塊使用很不方便,故一般都按序列將許多不同標稱尺寸的量塊成套配置,使用時根據需要選擇多個適當的量塊研合起來使用。通常,組成所需尺寸的量塊總數不應超過四塊。例如,為組成89.765mm的尺寸,可由成套的量塊中選出1.005、1.26、7.5、80mm四塊組成,即 89.765 ………所需尺寸 -) 1.005 ………第一塊 88.76 -) 1.26 ………第二塊 87.5 -) 7.5 ………第三塊 80 ………第四塊 注意事項:量塊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量塊必須在使用有效期內,否應及時送專業部門檢定。 ②所選量塊應先放入航空汽油中清洗,並用潔凈綢布將其擦乾,待量塊溫度與環境濕度相同後方可使用。 ③使用環境良好,防止各種腐蝕性物質對量塊的損傷及因工作面上的灰塵而劃傷工作面,影響其研合性, 。 ④輕拿、輕放量塊,杜絕磕碰、跌落等情況的發生。 ⑤不得用手直接接觸量塊,以免造成汗液對量塊的腐蝕及手溫對測量精確度的影響。 ⑥使用完畢應,先用航空汽油清洗量塊,並擦乾後塗上防銹脂放入專用盒內妥善保管。 1.4 測量方法分類 根據獲得測量結果的不同方式可分為: 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從測量器具的讀數裝置上直接得到被測量的數值或對標准值的偏差稱直接測量。如用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測量軸徑等。通過測量與被測量有一定函數關系的量,根據已知的函數關系式求得被測量的測量稱為間接測量。如通過測量一圓弧相應的弓高和弦長而得到其圓弧半徑的實際值。 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測量器具的示值直接反映被測量量值的測量為絕對測量。用游標卡尺、外徑千分尺測量軸徑不僅是絕對測量,也是絕對測量。將被測量與一個標准量值進行比較得到兩者差值的測量為相對測量。如用內徑百分表測量孔徑為相對測量。 接觸測量和非接觸測量:測量器具的測頭與被測件表面接觸並有機械作用的測力存在的測量為接觸測量。如用光切法顯微鏡測量表面粗糙度即屬於非接觸測量。 單項測量和綜合測量:對個別的、彼此沒有聯系的某一單項參數的測量稱為單項測量。同時測量個零件的多個參數及其綜合影響的測量。用測量器具分別測出螺紋的中徑、半形及螺距屬單項測量;而用螺紋量規的通端檢測螺紋則屬綜合測量。 被動測量和主動測量:產品加工完成後的測量為被動測量;正在加工過程中的測量為主動測量。被動測量只能發現和挑出不合格品。而主動測量可通過其測得值的反饋,控制設備的加工過程,預防和杜絕不合格品的產生。 1.5 測量誤差 由於測量過程的不完善而產生的測量誤差,將導致測得值的分散入不確定。因此,在測量過程中,正確分析測量誤差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原因,對測得值進行必要的數據處理,獲得滿足一定要求的置信水平的測量結果,是十分重要的。 測量誤差定義:被測量的測得值x與其真值x 0之差,即:△= x -x 0 由於真值是不可能確切獲得的,因而上述善於測量誤差的定義也是理想要概念。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將比被測量值的可信度(精度)更高的值,作為其當前測量值的「真值」。 誤差來源:測量誤差主要由測量器具、測量方法、測量環境和測量人員等方面因素產生。 ①測量器具:測量器具設計中存在的原理誤差,如杠桿機構、阿貝誤差等。製造和裝配過程中的誤差也會引起其示值誤差的產生。例如刻線尺的製造誤差、量塊製造與檢定誤差、表盤的刻制與裝配偏心、光學系統的放大倍數誤差、齒輪分度誤差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基準件的誤差,如刻線尺和量塊的誤差,它是測量器具誤差的主要來源。 ②測量方法:間接測量法中因採用近似的函數關系原理而產生的誤差或多個數據經過計算後的誤差累積。 ③測量環境:測量環境主要包括溫度、氣壓、濕度、振動、空氣質量等因素。在一般測量過程中,溫度是最重要的因素。測量溫度對標准溫度(+20℃)的偏離、測量過程中溫度的變化以及測量器具與被測件的溫差等都將產生測量誤差。 ④測量人員:測量人員引起的誤差主要有視差、估讀誤差、調整誤差等引起,它的大小取決於測量人員的操作技術和其它主觀因素。 誤差分類:測量誤差按其產生的原因、出現的規律、及其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可以分為系統誤差、隨機誤差和粗大誤差。 ①系統誤差:在規定條件下,絕對值和符號保持不變或按某一確定規律變化的誤差,稱為系統誤差。其中絕對值和符號不變的系統誤差為定值系統誤差,按一定規律變化的系統誤差為變值系統誤差。如量塊的誤差、刻線尺的誤差、度盤偏心的誤差。系統誤差大部分能通過修正值或找出其變化規律後加以消除。 ②隨機誤差:在規定條件下,絕對值和符號以不可預知的方式變化的誤差,稱為隨機誤差。就某一次測量而言,隨機誤差的出現無規律可循,因而無法消除。但若進行多次等精度重復測量,則與其它隨機事件一樣具有統計規律的基本特性,可以通過分析,估算出隨機誤差值的范圍。隨機誤差主要由溫度波動、測量力變化、測量器具傳動機構不穩、視差等各種隨機因素造成,雖然無法消除,但只要認真、仔細地分析產生的原因,還是能減少其對測量結果的影響。 ③粗大誤差:明顯超出規定條件下預期的誤差,稱為粗大誤差。粗大誤差是由某種非正常的原因造成的。如讀數錯誤、溫度的突然大幅度變動、記錄錯誤等。該誤差可根據誤差理論,按一定規則予以剔除。 1.6 測量數據的處理 在修正了已定系統誤差和剔除了粗大誤差以後,測得值中仍含有隨機誤差和部分系統誤差,還需估算其測量誤差的大小,評定測得值的不確定度,知道測得值及該測得值的變化范圍(可信程度),才能獲得完整的測量結果。 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用標准偏差表示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稱為標准不確定度,按照評定方法不同,它可分為兩類:用對一系列重復觀測值進行統計分析以計算標准不確定度的方法,稱為A類評定;用不同於統計分析的其他方法來評定標准不確定度,稱為B類評定。 A類評定:由統計理論可知,隨機變數期望值的最佳估計值是n次測得值xi的算術平均值x 。 x = ∑ x i∕n 該組測得值的標准差的估算值S為 S=√∑(x i-x )2∕(n-1)=√∑ui2∕(n-1) 若以其算術平均值作為結果時,其標准不確定度為 S _ X = S∕√n 測量結果可表達為 x = x ±S _ X B類評定:在多數實際測量工作中,不能或不需進行多次重復測量,則其不確定度只能用非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B類評定。B類評定需要依據有關的資料作出科學的判斷。這些資料的來源有:以前的測量數據,測量器具的產品說明書,檢定證書,技術手冊等。如由產品說明書查得某測量器具的不確定度為6μm,若期望得到按正態分布規律中3倍標准差的置信水準(99.73﹪),則按B類評定時標准不確定度應取u = 6/3 =2μm。 合成標准不確定度的估算:測量過程中一般都會有多個獨立的誤差源共同對測量的不確定度產生影響,因測量方法的不同,各誤差源的影響程度也不相同。各誤差源標准不確定度的合成按測量方法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①直接測量的合成標准不確定度:取各類獨立誤差源的標准不確定度的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即 u=√∑u i2 + ∑uj2 ②間接測量的合成標准不確定度:間接測量時,測量結果需經各間接測量值按事先設計好的函數關系計算後求得。由於各間接測量值的標准不確定度對測量結果的影響程度不同,在估算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時,要先分別對函數中各測量值求偏導數,算出其不確定度的傳播系數。各測量值的標准不確定度乘以相應的傳播系數後,取平方和的正平方根得到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 1.7 基本測量原則 在實際測量中,對於同一被測量往往可以採用多種測量方法。為減小測量不確定度,應盡可能遵守以下基本測量原則: 阿貝原則:要求在測量過程中被測長度與基準長度應安置在同一直線上的原則。若被測長度與基準長度並排放置,在測量比較過程中由於製造誤差的存在,移動方向的偏移,兩長度之間出現夾角而產生較大的誤差。誤差的大小除與兩長度之間夾角大小有關外,還與其之間距離大小有關,距離越大,誤差也越大。 基準統一原則:測量基準要與加工基準和使用基準統一。即工序測量應以工藝基準作為測量基準,終檢測量應以設計基準作為測量基準。最短鏈原則:在間接測量中,與被測量具有函數關系的其它量與被測量形成測量鏈。形成測量鏈的環節越多,被測量的不確定度越大。因此,應盡可能減少測量鏈的環節數,以保證測量精度,稱之為最短鏈原則。當然,按此原則最好不採用間接測量,而採用直接測量。所以,只有在不可能採用直接測量,或直接測量的精度不能保證時,才採用間接測量。應該以最少數目的量塊組成所需尺寸的量塊組,就是最短鏈原則的一種實際應用。最小變形原則:測量器具與被測零件都會因實際溫度偏離標准溫度和受力(重力和測量力)而產生變形,形成測量誤差。在測量過程中,控制測量溫度及其變動、保證測量器具與被測零件有足夠的等溫時間、選用與被測零件線脹系數相近的測量器具、選用適當的測量力並保持其穩定、選擇適當的支承點等,都是實現最小變形原則的有效措施。 1.8 測量器具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 量具的標稱值:標注在量具上用以標明其特性或指導其使用的量值。如標在量塊上的尺寸,標在刻線尺上的尺寸等。 刻度:在測量器具上指示出不同量值的刻線標記的組合稱為刻度。 刻度間距:沿著刻線尺(標尺)長度方向所測得的兩個相鄰刻線標記中心之間的距離稱為刻度間距,也稱標尺間距。 分度值:兩相鄰刻線所代表的量值之差稱為儀器的分度值。它是一台儀器所能讀出的最小單位量值。一般地說,分度值越小,測量器具的精度越高。數字式量儀沒有標尺或度盤,而與其相對應的為解析度。解析度是儀器顯示的最末位數字間隔所代表的被測量值。 示值范圍:測量器具所顯示或指示的最低值到最高值的范圍稱為示值范圍。 測量范圍:在允許不確定度內,測量器具所能測量的被測量值的下限值至上限值的范圍。測量范圍與示值范圍的區別在於:測量范圍既包括 圖1-3 比較測量示意圖示值范圍又包括儀器某些部件的調整范圍。如外徑百分尺的測量范圍有0~25mm、25~50mm、50~75mm等,其示值范圍則均為25mm。比較儀的測量范圍為180mm,其示值范圍則為±0.1mm(如圖1-3所示)。示值范圍與標尺有關,測量范圍取決於結構。 量程:測量范圍的上限值和下限值之差稱為量程。量程大的儀器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儀器的線性誤差將隨之變大使儀器的准確度下降。 靈敏度:測量器具對被測量值變化的反應能力稱為靈敏度。對於一般長度測量器具,靈敏度等於標尺間距a與分度值I之比,又稱放大比或放大位數K,即 K= a / I 測量力:採用接觸法測量時,測量器具的感測器與被測零件表面之間的接觸力。測量力及其變動會影響測量結果的精度。因此,絕大多數採用接觸測量法的測量器具,都具有測量力穩定機構。 示值誤差:測量器具的示值與被測量的真值之差。例如用百分尺測量軸的直徑得讀數值為31.675mm,而其真值為31.678mm,則百分尺的示值誤差等於31.675-31.678=-0.003mm. 顯然,測量器具在不同的示值處的示值誤差一般是各不相同的。目前,測量器具的精度大多仍用示值極限誤差來表示測量器具示值誤差的界限值。 回程誤差:是指在相同條件下,被測量值不變,測量器具行程方向不同時,兩示值之差的絕對值。該項誤差是由於測量器具中測量系統的間隙、變形和磨擦等原因引起的。當要求測量值的顯示呈連續的往返性變化時(有連續的正、負值變化),則應選用回程誤差較小的測量器具。 測量不確定度:測量不確定度是在測量結果中表達被測量值分散性的參數。由於測量過程的不完善,測得值對真值總是有所偏離,這種偏離又是不確定的,表達這種不確定程度的參數,就稱為不確定度。 修正值:為修正某一測量器具的示值誤差而在其檢定證書上註明的特定值。它的大小與示值誤差的絕對值相等,符號相反。在測量結果中加入相應的修正值後,可提高測量精度。 1.9 測量器具的選擇 過去,大部分工廠是根據經驗來選擇計量器具的。通常選擇計量器具的測量極限誤差占工件公差的1/3~1/5或1/3~1/10。對一些高精度工件,甚至有取1/2的。總之,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往往因人因廠而異。不僅如此,而且大多數工廠用計量器具檢測工件時,均按圖樣上標注的極限尺寸作驗收極限。這種驗收極限與工件的極限尺寸重合的方法,由於計量器具內在誤差及測量條件的影響,往往導致「誤收」和「誤廢」,造成不少質量問題及不應有的損失。所謂「誤收」,就是把不合格的產品,誤判為合格予以接收;所謂「誤廢」,就是把本來合格的產品,誤判為不合格予以拒收。 選擇原則:合理選擇計量器具對保證產品質量,提高測量效率和降低費用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說來,器具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被測工件的精度要求,在保證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要考慮尺寸大小、結構形狀、材料與被測表面的位置,同時也要考慮工件批量、生產方式和生產成本等因素。對批量大的工件,多用專用計量器具,對單件小批則多用通用計量器具。 選擇方法:首先,根據被測工件公差值由表1-4查出安全裕度A和計量器具不確定度允許值U1,然後查表1-5至表1-7選定計量器具,使計量器具不確定值U1/≤U1,最後計算驗收極限。 舉例:工件在圖樣上的標注為,問應選用什麼計量器具進行測量並確定驗收極限。解:(1)確定安全裕度A和計量器具不確定度允許值U1 由工件公差值0.46mm由表1-4查得 A=0.032mm U1=0.029mm (2)選擇計量器具 工件尺寸250mm在表1-5中屬於大於200mm至500mm的尺寸段內,查得分度值為0.02mm的游標卡尺的不確定度值U1/=0.02mm, U1/=0.02mm<U1=0.029mm,故滿足要求。(3)確定驗收極限 上驗收極限=最大實體尺寸-A=250mm-0.032mm=249.968mm 下驗收極限=最小實體尺寸+A=250mm-0.46mm+0.032mm=249.572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