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物理規律教學
物理規律教學是物理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目的是闡述物理過程中內在的本質的聯系。這種聯系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經常起作用,決定物理現象發展變化的必然趨勢,常表述為定律、定理、原理等,一般要在對物理現象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來。
2. 談談物理規律教學一般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一、要讓學生把新舊知識聯系,建立物理規律的事實依據,掌握物理規律的探究方法
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中的相互關系、因果關系和有關物理量間嚴格數量關系,因此,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必須將那些原先分散學習的有關物理概念綜合起來,把研究它們的關系作為主題。只有用聯系的觀點來引導學生研究新課題,提出新問題,才能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慾與新的鑽研志趣。另一方面,物理規律本身,總是以一定的物理事實為依據的,因此,學生學習物理規律,也必須在認識、分析和研究有關的物理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對於初中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更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為支柱。
中學生認識和掌握物理規律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簡化了的探索和研究過程。而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獲得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從實驗結果中分析、歸納、概括而總結出來,即實驗歸納法;另一種途徑則是利用已有的概念和規律,通過邏輯推理或數學推導,得出新的規律,即理論分析法。實驗歸納法是探索物理規律的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總之,我們應當在物理規律的教學中,讓學生初步掌握物理規律的探究方法。
二、要讓學生理解物理規律的物理意義
作為初中階段的物理,一般著重於用文字語言加以表述,即用一段話把一個規律的物理意義表述出來,有些規律還用公式加以表達。對於規律的文字表述,要認真加以分析,使學生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結論。而且必須是在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對它的本質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例如: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的教學,可仿照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思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進行推理想像,由有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推想到無摩擦時的運動情況,最後把這一規律表述為「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在理解時,要注意弄清定律的條件是「物體沒有受到外力作用」,還要正確理解「或」字的含義,「或」不是指物體有時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有時保持靜止狀態,而是指如果物體原來是運動的,它就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如果原來是靜止的,它就保持靜止狀態。
許多物理規律的內容可以用數學形式表達出來,即定律的公式。要使學生從物理意義上去理解公式中所表示的物理量之間的數量關系,而不是從純數學的角度加以理解,例如,歐姆定律的表達公式:I=U/R,應當使學生理解,這一公式表達了電流的強弱決定於加在導體兩端電壓的大小和導體本身電阻的大小,即某段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這段電路中的電阻成反比。如果對公式進行變形,則有R=U/I,即電阻的定義式。如果不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就可能得出「電阻與電壓成正比」這一類錯誤的結論來。
三、要讓學生明確物理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每一個物理規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下反映某個物理現象或物理過程變化規律的,規律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因此,每一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也是一定的。學生只有明確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才能正確地運用規律來研究和解決問題,才能避免亂用規律、亂套公式的現象。例如,歐姆定律I=U/R,適用於金屬導體,不適用於高電壓的液體導電,不適用於氣體導電,不適用於含源電路或含有非線性元件的電路,而且,I、U、R必須是同一段電路上的三個物理量。
四、要讓學生認清所研究的物理規律與有關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
物理規律總是與許多物理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與某些物理規律也相互關聯,應當使學生把物理規律與和它相關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之間的關系搞清楚。例如,牛頓第一定律與物體的慣性雖有聯系,但二者有體質上的區別,不能混為一談。常發現中學生把慣性與運動狀態等同起來,把用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說成是「打破物體的慣性」,把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說成是「保持物體的慣性」。我們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無論是靜止還是運動,無論是從靜到動還是從動到靜,任何時候都具有慣性,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因此不能說「打破慣性」。牛頓第一定律是一個反映這些客觀事實的物理規律,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五、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物理規律說明和解釋現象,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對於物理規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而且要求會靈活運用,因為我們學習的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初中階段,雖不要求學生能解決某些復雜問題,但也應當要求學生會用物理規律去說明和解釋有關的現象、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為這樣,一方面可以鞏固和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到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發展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綜合運用歐姆定律、串並聯電路、電功率等概念和規律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用電中的簡單問題,如常見家電的選擇和使用、保險絲的選擇等等。
,
3. 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歷哪幾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創設物理環境
提出問題是整個探究的基礎,因為問題是思維的動因,是探究的起點。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展開思維進行探索和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去主動獲取知識,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環節盡可能鼓勵或啟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的常見方法有:
A. 觀察法
B. 聯想法C.比較法D. 推理法E. 實驗法
如學生在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時,就用到:實驗法—聯想法—推理法
實驗是發現規律的基礎,先讓他們作實驗「阻力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啟發他們從實驗中發現問題。
教師實驗後可提問:「如果不受力將怎麼運動,可以展開聯想。如學生在實驗後進行合理的推導。沒有阻力運動物體將一直運動下去。
4. 幾種常見物理課型的教學方法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必須熟悉物理教學中的一些基本課型,才能很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物理教學的特點,我們把物理教學中的課的類型主要劃分為三種,即實驗教學課,知識教學課和習題教學課。 (一) 實驗教學課 物理實驗教學的方式主要有四種,即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隨堂實驗和課外實驗。 1. 演示實驗 所謂演示實驗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配合教學內容而演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因此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範作用。為了確保演示實驗成功,並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課堂演示實驗要首先做好准備,力求演示的現象清楚,並配合必要的說明和講解。 2. 學生實驗 學生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技能,使學生受到物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的初步訓練的主要措施。進行學生實驗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努力創造條件,開出物理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所有實驗。 第二、關於實驗能力的培養要具體落實,要明確要求,嚴格訓練,逐步做到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並完成實驗報告。 第三、實驗中要及時給學生以具體指導,巡迴檢查,及時發現並幫助學生解決操作中的問題,糾正實驗上的錯誤。 3. 隨堂實驗 這種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補充形式,可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可作為建議,由有興趣的學生自願進行。 (二) 知識教學課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並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 1. 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 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 為形成概念、掌握規律而選用的事例和實驗事實,必須是包括主要類型的、本質聯系明顯的、與日常觀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進行杠桿教學中,關鍵在於弄清力臂的概念。教師在選擇事例時,必須包含力的作用點不垂直於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聯線這一情況。 2. 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但是這一本質卻被許多非本質聯系所掩蓋著,如,當外力停止作用時,原來運動的物體便歸於停止;恆定外力作用是維持物體勻速運動的原因,等等。因此,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才能順利建立牛頓第一定律。 3. 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一般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討論:一是討論其物理意義,二是討論其適用范圍和條件,三是討論有關概念和規律間的關系。在討論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生在理解和運用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以便使學生獲得比較正確的理解。 4. 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 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 習題教學課 習題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講述若乾重要概念和規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學單元之後,一般要安排以解題指導為中心的習題課,及時而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和解題訓練。要上好一堂習題課,重要的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程度,選編好例題和習題,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把復習講評、示範解題和學生練習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以上我們對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三種課型,即實驗教學、知識教學和習題教學進行了初步分析,物理教師必須熟悉這三種課的教學。
5. 如何進行初中物理規律教學
理研究者發現了許許多多的物理規律,如物理定律、物理定理等,這些規律都是物理現象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與變化的本質反應。由此可以看出,物理規律是構成物理知識結構的主要內容,同時也是物理教學活動開展所依據的重要內容。所
6. 課程中初中物理規律的教學要求有哪些
初中物理規律課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由於初中是學生開始接受物理知識教育的啟蒙階段,教材中介紹的物理規律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規律。作為啟蒙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物理學的初步知識及其實際應用",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能力,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和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①。教育實踐表明:能力的培養既依賴於知識,更依賴於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注意結合物理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僅以初中物理規律課為例,談一點初淺看法。
一、科學方法的教育是物理學科教學的需要
⒈探索物理規律離不開科學方法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規律的科學。它是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和研究事物客觀規律而逐步發展起來的科學。物理學中的每一條規律的發現,都記載著人類科學思維活動和實踐探索的史實。
人類從知道用鑽木取火到認識"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這一規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人類觀察和研究了大量的摩擦生熱現象,經歷了熱質說和熱運動兩種觀點的對話,出現了用卡和焦耳分別描述熱量和功的不同單位,當焦耳以一系列科學實驗測出熱功當量之後,人們對熱現象的本質才有了清楚的認識。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乃至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的確立都依賴於科學的實驗。沒有科學實驗就沒有物理學知識。實驗方法是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
在力學知識方面,從建立力的初步概念到總結出慣性定律,有多位科學家的貢獻。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理想實驗方法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不僅為慣性定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同時也開創了一個物理學的典型研究方法。這種方法是在真實實驗的基礎上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深入地揭示現象的本質的方法。它也是科學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電磁學方面,從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場以後,揭開了電與磁相 互聯系的新的一頁。在對立統一規律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下,人們又在思考磁能否生電呢?這種逆向思維方法使科學家們在探索由磁生電的途徑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終於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總結出電磁感 應規律。也可以說,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是逆向思維方法指導人們實
踐探索的結果。
在物理學的各個分支領域中的規律,也都凝聚著科學家的智慧,譜寫著科學方法的光輝篇章,物理學史也是一部科學方法史。從物理規律的確立與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來看,知識和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科學方法,就沒有科學實踐,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只能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只能積累一些經驗事實,而得不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
也就不會有今天豐富的物理知識。
⒉物理教學過程也是科學方法的教育過程
知識是在一定方法上形成的,而一定的方法又是知識的產物②。知識和方法這種緊密的聯系為我們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科學方法的教育是物理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科學方法的教育是物理教學的需要。實踐中我們注意了以下兩點:
⑴結合知識的教學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中既不能離開知識去講方法,也不能只講知識不講方法。離開知識講方法就會使方法顯得抽象,過於理性化,學生難以學到;只講知識不講方法,會使學生對知識的來源缺乏認識基礎,元認知能力得不到提高,對知識缺乏深刻的認識,也學不好物理。將科學方法的教育貫穿於物理教學過程之中,既能使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知道知識形成的過程,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學到科學方法,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打下基礎。
在《平面鏡》這節課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掌握平面鏡成像特點,我們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玻璃觀察點燃的蠟燭的像,比較物、像的大小;再將另一隻等大的蠟燭放於玻璃後,使它與點燃蠟燭的像的位置重合,再次比較物像的大小;通過標出玻璃以及玻璃前後蠟燭的位置,測出蠟燭和它的像到玻璃的距離,連接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成直線,測出該直線與玻璃面夾角關系;改變蠟燭到玻璃間的距離重做上述實驗,從而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這種通過實驗方法來探索物理規律的做法,既使學生學到了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知識,同時也學到了由實驗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在《歐姆定律》的教學中,我們先按教材的思路分別研究了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的關系、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初步歸納出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系,並說明這種控制變數法是研究復雜問題的一種基本方法,同時也指明這種根據有限的事實概括出的結論的方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它是否正確還必須再由實驗加以檢驗。接著我們又做了同時改變電壓和電阻再測電流的實驗,驗證以上結論。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歐姆定律》的教學,既使學生學到了關於電流與電壓和電阻關系的有關知識,同時也學習了研究復雜問題的實驗方法和科學的思維方法。
在物理知識的教學中,注意發揮教學內容中科學方法教育因素的作用,做到方法教育和知識教學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⑵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也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結合物理規律教學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同樣也應遵循這一原則。物理知識中聯繫到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較多,物理知識有它的層次性,科學方法也有它的層次性。限於初中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我們不能把物理學知識形成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方法都納入課堂教學內容之中,而應該根據教學時限、學生理解能力的層次、學生能力發展以及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地選取方法教育的內容。使方法教育的內容既能與知識教學有機地結合,又能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在方法的學習中學有所獲。
如在《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從定律建立所涉及到的方法來看,應介紹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方法。但限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水平,還是應根據教材的思路,進行真實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不同摩擦對小車運動距離的影響,再分析阻力越小的情況,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以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至於理想實驗的方法還是在高中再學習為宜。
再如:焦耳定律的建立是在大量的定量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的。然而在初中焦耳定律教學中則不便於用實驗定量研究的方法。一方面是缺乏簡便可行的定量研究的儀器;另一方面實驗需要處理的數據較為復雜,涉及的變數較多,而且還有平方項。學生歸納整理數據的能力還不能達到這個層次。教學中通過改進實驗裝置來增強演示實驗效果, 在定性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有關因素之後,再介紹焦耳定律, 最後再說明:考慮在電流做功全部用來產生熱量的情況下,用電功的計算公式結合歐姆定律可以導出焦耳定律, 以勾通物理規律的相互聯系。這種在定性實驗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分析的方法,它既避開了教學中因定量研究缺乏精良設備的技術要求和分析處理數據的復雜過程,同時也不違背學習物理規律的認知規律。它一方面為學生理解焦耳定律提供了感性材料的支持,適應學生學習的心理水平;另一方面使科學方法的教育滲透於知識的學習之中,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習了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
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需要
九十年代初,在一項公眾科學素養的對比測試調查中,我國公眾在了解科學術語方面與美國相差無幾,但在了解科學方法方面卻相差甚遠。我國公眾具有科學素養人數的比例為千分之三,是美國的1/23 ③。這種較大的差距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科技事業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急不可待。然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離不開教育。因此,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科學方法的教育不僅是知識教學的需要,也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需要。
由於物理學科知識層次的特殊性,物理學科中所涉及的科學方法較多,有物理方法、數學方法、邏輯方法、哲學方法等,使得物理學科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物理規律課教學在這方面尤其具有代表性。結合物理規律課教學對學生進行這些科學方法的教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初中階段,學生所學的物理規律是一些最基本的規律。雖然它對學生將來解決實際問題所起的作用較小,但是,學生在學習這些規律時所學的科學方法,不僅有利於他們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這些科學的方法,使他們學會怎樣去分析和研究問題,培養他們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有利於他們將來去分析和研究新的問題,去發現新的知識。可見科學方的教育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由於初中學段又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該學段教育面的廣泛性,為在學科教學中通過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來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養創造了條件。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就開始注意挖掘教學內容中科學方法的教育因素,並根據學生學習的心理水平合理選擇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做到方法教育與知識教學有機的結合,必將使物理學科教學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7. 初中物理規律課有哪些(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上所有的)
初中物理規律課一般都是說定理,定律,這些課程很少有說規律課。如果說規律的話,就是說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也可以使物體發生運動狀態改變。那這東西規律,所以才在裡面呢,一般規律課可能是指的這方面兒的內容。
8. 高中物理哪些是概念課哪些是規律課
概念就是定義的,你只能接受的,如什麼是位移,什麼是時間,什麼是時刻,什麼是速度,什麼是自由落體,什麼的平拋運動。概念是前人已經命名好了的,你能做的是這個概念有什麼條件限制,學會判斷滿足哪些條件就屬於該概念的范疇。
規律像是前人的經驗總結。也許N多年之後,有可能有人說這規律是錯的,應該如何如何,這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是經驗總結嘛。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隨時間如何變化,位移隨時間如何變化,速度位移之間有何聯系,這些都是規律啊。
9. 高中物理課型有哪幾類每種課型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實驗教學課1、演示實驗所謂演示實驗是指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為配合教學內容而演示給學生看的實驗.因此主要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引起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對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起一定的示範作用.為了確保演示實驗成功,並取得良好的實驗效果,課堂演示實驗要首先做好准備,力求演示的現象清楚,並配合必要的說明和講解.
2、探究實驗探究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技能,使學生受到物理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的初步訓練的主要措施.
3、課外實驗這種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補充形式,可作為實驗作業布置給學生,也可作為建議,由有興趣的學生自願進行.
1(二)知識教學課
物理基礎知識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並使學生的認識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發展,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教學,一般要經過以下四個環節:1、引入物理概念和規律這一環節的核心是創設物理環境,提供感性認識.概念和規律的基礎是感性認識,只有對具體的物理現象及其特性進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對物理現象運動變化規律及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行研究歸納,就形成了物理規律.因此教師必須在一開始就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常用的方法有:運用實驗來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利用直觀教具、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及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等.
2、建立物理概念和規律物理概念和規律是人腦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一系列所觀察到的現象的共性、本質屬性,才能使學生正確地形成概念、掌握規律.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時,其關鍵是通過對由演示實驗和列舉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現象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認識"物體不受其它物體作用,將保持原有的運動狀態"這一本質.
3、討論物理概念和規律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規律建立以後,還必須引導學生對概念和規律進行討論,以深化認識.
4、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學習物理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這一環節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問題,通過教師的示範和師生共同討論,深化活化對所學的概念和規律的理解,逐步領會分析、處理和解決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組織學生進行2運用知識的練習,要幫助和引導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出在解決問題時的一些帶有規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三)習題教學課習題教學,也是物理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講述若乾重要概念和規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學單元之後,一般要安排以解題指導為中心的習題課,及時而有重點地進行復習和解題訓練.要上好一堂習題課,重要的是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程度,選編好例題和習題,認真研究教學方法,把復習講評、示範解題和學生練習等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