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物理什麼是聲音課件
1、很多平台都有
2、其中能找到免費課件的網站也不少
3、例如,網路文庫,學科網等
4、一般需要注冊一個賬號才能下載
2. 初二物理第一學期 聲現象 ppt
就該詞的本義,系指任何與聽覺有關的事物。但依通常所用,其一系指物理學中關於聲音的屬性、產生和傳播的分支學科;其二系指建築物適合清晰地聽講話、聽音樂的質量。 聲音由物體(比如樂器)的振動而產生,通過空氣傳播到耳鼓,耳鼓也產生同率振動。聲音的高低(pitch)取決於物體振動的速度。物體振動快就產生「高音」,振動慢就產生「低音」。物體每秒鍾的振動速率,叫做聲音的「頻率」 聲音的響度(loudness)取決於振動的「振幅」。比如,用力地用琴弓拉一根小提琴弦時,這根弦就大距離地向左右兩邊擺動,由此產生強振動,發出一個響亮的聲音;而輕輕地用琴弓拉一根弦時,這根弦僅僅小距離左右擺動,產生的振動弱而發出一個輕柔的聲音。 較小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快,較大的樂器產生的振動較慢。如雙簧管的發音比它同類的大管要高。同樣的道理,小提琴的發音比大提琴高;按指的發音比空弦音高;小男孩的嗓音比成年男子的嗓音高等等。制約音高的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振動體的質量和張力。總的說,較細的小提琴弦比較粗的振動快,發音也高;一根弦的發音會隨著弦軸擰緊而音升高。 不同的樂器和人聲會發出各種音質(quality)不同的聲音,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振動都是復合的。如一根正在發音的小提琴弦不僅全長振動,各分段同時也在振動,根據分段各自不同的長度發音。這些分段振動發出的音不易用聽覺辨別出來,然而這些音都納入了整體音響效果。泛音列中的任何一個音(如G,D或B)的泛音的數目都是隨八度連續升高而倍增。泛音的級數還可說明各泛音的頻率與基音頻率的比率。如大字組「G」的頻率是每秒鍾振動96次,高音譜表上的「B」(第五泛音)的振動次數是5*96=480,即每秒鍾振動480次。 盡管這些泛音通常可以從復合音中聽到,但在某些樂器上,一些泛音可分別獲得。用特定的吹奏方法,一件銅管樂器可以發出其他泛音而不是第一泛音,或者說基音。用手指輕觸一條弦的二分之一處,然後用弓拉弦,就會發出有特殊的清脆音色的第二泛音;在弦長的三分之一處觸弦,同樣會發出第三泛音等。(在弦樂譜上泛音以音符上方的「o」記號標記。自然泛音「natural harmonics」是從空弦上發出的泛音;人工泛音「artificial harmonics」是從加了按指的弦上發出。) 聲音的傳播(transmission of sound)通常通過空氣。一條弦、一個鼓面或聲帶等的振動使附近的空氣粒子產生同樣的振動,這些粒子把振動又傳遞到其他粒子,這樣連續傳遞直到最初的能漸漸耗盡。壓力向鄰近空氣傳播的過程產生我們所說的聲波(sound waves)。聲波與水運動產生的水波不同,聲波沒有朝前的運動,只是空氣粒子振動並產生松緊交替的壓力,依次傳遞到人或動物的耳鼓產生相同的影響(也就是振動),引起我們主觀的「聲音」效果。 判斷不同的音高或音程,人的聽覺遵守-條叫做「韋伯-費希納定律」(Weber-Fechner law)的感覺法則。這條定律闡明:感覺的增加量和刺激的比率相等。音高的八度感覺是一個2:1的頻率比。對聲音響度的判斷有兩個「極限點」:聽覺閥和痛覺閥。如果聲音強度在聽覺閥的極限點認為是1,聲音強度在痛覺閥的極限點就是1兆。按照韋伯-費希納定律,聲學家使用的響度級是對數,基於10:1的強度比率,這就是我們知道的1貝(bel)。響度的感覺范圍被分成12個大單位,1貝的增加量又分成10個稱作分貝(decibel)的較小增加量,即1貝=10分貝。1分貝的響度差別對我們的中聲區聽覺來說大約是人耳可感覺到的最小變化量。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振動頻率相近的音時,它們的振動必然在固定的音程中以重合形式出現,在感覺上音響彼此互相加強,這樣一次稱為一個振差(beat)。鋼琴調音師在調整某一弦的音高與另一弦一致的過程中,會聽到振差在頻率中減少,直到隨正確的調音逐漸消失。當振差的速率超過每秒鍾20次,就會聽到一個輕聲的低音。 當我們同時聽兩個很響的音時,會產生第三個音,即合成音或引發音(combination tone或resultant tone)。這個低音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差,叫差音(difference tone)。還可以產生第四個音(一個弱而高的合成音),它相當於兩個音振動數的和,叫加成音(summation tone)。 同光線可以反射一樣,亦有聲反射(reflection of sound),比如我們都聽到過的回聲。同理,如果有阻礙物擋住了聲振動的通行會產生聲影(sound shadows)。然而不同於光振動,聲振動傾向於圍繞阻礙物「衍射」(diffract),並且不是任何固體都能產生一個完全的聲影。大多數固體都程度不等地傳遞聲振動,而只有少數固體(如玻璃)傳遞光振動。 共鳴(resonance)一詞指一物體對一個特定音的響應,即這一物體由於那個音而振動。如果把兩個調音相同的音叉放置在彼此靠近的地方,其中一個發聲,另一個會產生和應振動,亦發出這個音。這時首先發音的音叉就是聲音發生器(generator),隨後和振的音叉就是共鳴器(resonator)。我們經常會發現教堂的某一窗戶對管風琴的某個音產生反應,產生振動;房間里的某一金屬或玻璃物體對特定的人聲或樂器聲也會產生類似的響應。 從共鳴這個詞的嚴格科學意義說,這一現象是真正的共鳴(「再發聲」)。這一詞還有不太嚴格的用法。它有時指地板、牆壁及大廳頂棚對演奏或演唱的任何音而不局限於某個音的響應。一個大廳共鳴過分或是吸音過強(「太干」)都會使表演者和觀眾有不適感(一個有回聲的大廳常被描述為「共鳴過分」,其實在單純的聲音反射和和應振動的增強之間有明確的區別)。混響時間應以聲音每次減弱60分貝為限(原始輻射強度的百萬分之一)。 牆壁和頂棚的製造材料應是既回響不過分又吸音不太強。聲學工程師已經研究出建築材料的吸音的綜合效能系數,但是吸音能力難得在音高的整體幅面統一貫穿進行。只有木頭或某些聲學材料對整個頻率范圍有基本均等的吸音能力。放大器和揚聲器可以用來(如今經常這樣使用)克服建築物原初設計不完善所帶來的問題。大多數現代大廳建築都可以進行電子「調音」,並備 有活動面板、活動天棚和混響室可適應任何類型正在演出的音樂。 聲學是研究媒質中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性質及其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 聲學是經典物理學中歷史最悠久而當前仍在前沿的一個分支學科。因而它既古老而又頗具年輕活力。 聲學是物理學中很早就得到發展的學科。聲音是自然界中非常普遍、直觀的現象,它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無論是中國還是古代希臘,對聲音、特別是在音律方面都有相當的研究。我國在3400多年以前的商代對樂器的製造和樂律學就已有豐富的知識,以後在聲音的產生、傳播、樂器製造、樂律學以及建築和生產技術中聲學效應的應用等方面,都有許多豐富的經驗總結和卓越的發現和發明。國外對聲的研究亦開始得很早,早在公元前500年,畢達哥拉斯就研究了音階與和聲問題,而對聲學的系統研究則始於17世紀初伽利略對單擺周期和物體振動的研究。17世紀牛頓力學形成,把聲學現象和機械運動統一起來,促進了聲學的發展。聲學的基本理論早在19世紀中葉就已相當完善,當時許多優秀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對它作出過卓越的貢獻。1877年英國物理學家瑞利(Lord John William Rayleigh,1842~1919)發表巨著《聲學原理》集其大成,使聲學成為物理學中一門嚴謹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並由此拉開了現代聲學的序幕。 聲學又是當前物理學中最活躍的學科之一。聲學日益密切地同聲多種領域的現代科學技術緊密聯系,形成眾多的相對獨立的分支學科,從最早形成的建築聲學、電聲學直到目前仍在「定型」的「分子—量子聲學」、「等離子體聲學」和「地聲學」等等,目前已超過20個,並且還有新的分支在不斷產生。其中不僅涉及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幾乎所有主要的基礎自然科學,還在相當程度上涉及若幹人文科學。這種廣泛性在物理學的其它學科中,甚至在整個自然科學中也是不多見的。 在發展初期,聲學原是為聽覺服務的。理論上,聲學研究聲的產生、傳播和接收;應用上,聲學研究如何獲得悅耳的音響效果,如何避免妨礙健康和影響工作的雜訊,如何提高樂器和電聲儀器的音質等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聲波的很多特性和作用,有的對聽覺有影響,有的雖然對聽覺並無影響,但對科學研究和生產技術卻很重要,例如,利用聲的傳播特性來研究媒質的微觀結構,利用聲的作用來促進化學反應等等。因此,在近代聲學中,一方面為聽覺服務的研究和應用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開展了許多有關物理、化學、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聲的概念不再局限在聽覺范圍以內,聲振動和聲波有更廣泛的含義,幾乎就是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同義詞了。 自然界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從簡單的機械運動到復雜的生命運動,從工程技術到醫學、生物學,從衣食住行到語言、音樂、藝術,都是現代聲學研究和應用的領域。 聲學的分支可以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從頻率上看,最早被人認識的自然是人耳能聽到的「可聽聲」,即頻率在20Hz~20000Hz的聲波,它們涉及語言、音樂、房間音質、雜訊等,分別對應於語言聲學、音樂聲學、房間聲學以及雜訊控制;另外還涉及人的聽覺和生物發聲,對應有生理聲學、心理聲學和生物聲學;還有人耳聽不到的聲音,一是頻率高於可聽聲上限的,即頻率超過20000Hz的聲音,有「超聲學」,頻率超過500MHz的超聲稱為「特超聲」,其對應的波長約為10-8m量級,已可與分子大小相比擬,因而對應的「特超聲學」也稱為「微波聲學」或「分子聲學」。超聲的頻率還可以高1014Hz。二是頻率低於可聽聲下限的,即是頻率低於20Hz的聲音,對應有「次聲學」,隨著次聲頻率的繼續下降,次聲波將從一般聲波變為「聲重力波」,這時必須考慮重力場的作用;頻率繼續下降以至變為「內重力波」,這時的波將完全由重力支配。次聲的頻率還可以低至10-4Hz。需要說明的是,從聲波的特性和作用來看,所謂20Hz和20000Hz並不是明確的分界線。例如頻率較高的可聽聲波,已具有超聲波的某些特性和作用,因此在超聲技術的研究領域內,也常包括高頻可聽聲波的特性和作用的研究。 從振幅上看,有振幅足夠小的一般聲學,也可稱為「線性(化)聲學」,有大振幅的「非線性聲學」。 從傳聲的媒質上看,有以空氣為媒質的「空氣聲學」;還有「大氣聲學」,它與空氣聲學不同的是,它主要研究大范圍內開闊大氣中的聲現象;有以海水和地殼為媒質的「水聲學」和「地聲學」;在物質第四態的等離子體中,同樣存在聲現象,為此,一門尚未成型的新分支「等離子體聲學」正應運而生。 從聲與其它運動形式的關系來看,還有「電聲學」等等。 聲學的分支雖然很多,但它們都是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效應的,這是它們的共性。只不過是與不同的領域相結合,研究不同的頻率、不同的強度、不同的媒質,適用於不同的范圍,這就是它們的特殊性。 補:音調的高低與頻率有關 最主要的: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聲音是由(振動)產生
3. 初二物理聲音的特性
物理中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正在發聲的物體叫做聲源。物體在一秒鍾之內振動的次數叫做頻率,單位是赫茲,字母Hz。人的耳朵可以聽到20~20000Hz的聲音,最敏感是200~800Hz之間的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一般是固體>液體>氣體(例外如:軟木 500m/s,小於煤油(25℃)、蒸餾水(25℃)等),聲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聲音在各類物體中的傳播速度:
真空 0m/s(也就是不能傳播)
空氣(0℃) 331m/s[1]
空氣(15℃) 340m/s
空氣(25℃) 346m/s
軟木 500m/s
煤油(25℃) 1324m/s
蒸餾水(25℃) 1497m/s
海水(25℃) 1531m/s
冰 3230m/s[1]
銅(棒) 3750m/s
大理石 3810m/s
鋁(棒) 5000m/s
鐵(棒) 5200m/s
物理中,音調指樂音的高低,響度指聲音的大小強弱,音色指聲音的特色,要區分開。
有時,我們站在山上高呼,會聽到我們的回聲,是因為聲音在傳播的過程中,遇到這樣的障礙,會反彈回來,再次被我們聽到。當兩種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里時,時差小於0.1秒時,我們就區分不開了。當聲源停止振動後,聲音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種現象叫做混響。當然,在一個有障礙物、阻擋物的空間內發出聲音,就會有回聲,也就是說,只要聲音在傳遞過程中遇到障礙物就會反彈,發生回聲現象。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個較大分貝的聲音在空曠環境下,人耳才會分辨出回聲,而日常生活中人耳也經常收集到回聲,但由於回聲的分貝低或者在嘈雜環境下,所以人耳分辨不出回聲,所以不能產生「日常生活中沒有回聲」這樣的誤解,其實,只是我們的耳朵分辨不出這樣的聲音,或者說是大腦接受到但分辨不出而已。
自然界中,有光能、水能,生活中有機械能、電能,其實聲也有能量。例如,兩個頻率相同的物體,敲擊其中一個物體,另一個物體也會振動發聲,這種現象叫做共鳴。聲音傳播是帶動了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說明聲音也有能量。
人們以分貝為單位來表示聲音的強弱,符號為dB。0分貝剛剛引起聽覺。人們把頻率高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超聲波,把頻率低於人耳所能聽到的聲叫做次聲波。
原理
聲音是一種壓力波:當演奏樂器、拍打一扇門或者敲擊桌面時,他們的振動會引起介質——空氣分子有節奏的振動,使周圍的空氣產生疏密變化,形成疏密相間的縱波,這就產生了聲波,這種現象會一直延續到振動消失為止。
4. 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是由物體的什麼產生的它是以什麼的形式向外傳播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什麼
聲音是由物體震動產生的、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它是以(波動)的形式向外傳播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固體,液體,氣體 )思路解析:由於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所以正在發聲的音叉肯定在振動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它是以聲波(振動使附近的空氣時而變密,時而變疏,周圍的空氣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狀態,並且不斷地向遠方擴展,這就叫做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
3.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快慢不同。聲音的傳播還會受到溫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氣體中的聲速小於液體和固體中的聲速。
5. 悅音與噪音的分別 物理 初二第一學期 ppt 2012-9-16日前給我 謝謝
悅音與噪音的分別:
從物理角度講:樂聲是發聲體有規律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噪音是發聲體無規律振動產生的聲音。
從環境角度講:凡是使人心情愉快 ,滿足人們的需要,悅耳的聲音---叫樂聲,
凡是使人心情煩躁 ,影響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的聲音---叫雜訊.
6. 八年級上冊物理聲現象知識梳理圖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一切發聲物體都在振動(人靠聲帶振動發聲、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點振動發聲,風聲是空氣振動發聲,管制樂器考裡面的空氣柱振動發聲,弦樂器靠弦振動發聲,鼓靠鼓面振動發聲,鍾考鍾振動發聲等等);
2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並沒立即消失(因為原來發出的聲音仍在繼續傳播);
3、發聲體可以是固體、液體和氣體;
4、聲音的振動可記錄下來,並且可重新還原(唱片的製作播放);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介質:聲音傳播所需的物質叫介質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可以傳播聲音;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時損耗最少(在固體中傳的最遠,鐵軌傳聲),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得最快,氣體中最慢(軟木除外);
2、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員只能通過無線電話交談; 3、聲音以波(聲波)的形式傳播;
註:有聲音物體一定振動,有振動不一定能聽見聲音;
4聲速:物體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單位是m/s;聲速的計算公式是
初中各年級課件教案習題匯總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
第一教師,服務教師
v=;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聲速的影響因素:介質的種類,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總復習知識點總結(八年級和九年級全部內容)第一章聲現象知識梳理: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介質的溫度
三回聲: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再傳入人的耳朵里,人耳聽到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如:高山的回聲,夏天雷聲轟鳴不絕,北京的天壇的迴音壁)
1、聽見回聲的條件:原聲與回聲之間的時間間隔在01s以上(教師里聽不見老師說話的回聲,狹小房間聲音變大是因為原聲與回聲重合)距離×01s=17m 2、回聲的利用:測量距離(車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離); 四、怎樣聽見聲音
1、人耳的構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及聽覺神經組成; 2、聲音傳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動,再經聽小骨、聽覺神經傳給大腦形成聽覺;
3、在聲音傳給大腦的過程中任何部位發生障礙,人都會失去聽覺(鼓膜、聽小骨處出現障礙是傳導性耳聾;聽覺神經處出障礙是神經性耳聾); 4骨傳導:不藉助鼓膜靠頭骨、頜骨傳給聽覺神經,再傳給大腦形成聽覺(貝多芬耳聾後聽音樂,我們說話時自己聽見的自己的聲音);骨傳導的性能比空氣傳聲的性能好;
5雙耳效應:生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因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步調亦不同,可由此判斷聲源方位的現象(聽見立體聲); 五、聲音的特性包括音調、響度音色;
第一教師,服務教師
1音調:聲音的高低叫音調,物體振動越快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物體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表示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是赫茲;)
2響度:聲音的強弱叫響度;物體振幅越大,響度]越強;聽者距發聲者越遠響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體的音調、響度盡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卻一定不同;(辨別是什麼物體法的聲靠音色)
注意音調、響度、音色三者互不影響彼此獨立; 六、超聲波和次聲波
1、人耳感受到聲音的頻率有一個范圍: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於20000Hz叫超聲波;低於20Hz叫次聲波;
2、動物的聽覺范圍和人不同,大象靠次聲波交流地震、火山爆發台風、海嘯都要產生次聲波; 七雜訊的危害和控制
1雜訊:(!)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叫雜訊;(2)從環保的角度上講,凡是妨礙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是雜訊;
2樂音:從物理角度上講,物體做有規則振動發出的聲音;
3、雜訊的等級:表示聲音強弱的單位是分貝。符號dB,超過90dB會損害健康;0dB指人耳剛好能聽見的聲音;
4、控制雜訊:(1)在聲源處較弱(安消聲器);(2)在傳播過程中(植樹。隔音牆)(3)在人耳處減弱(戴耳塞) 八、聲音的利用
第一教師,服務教師
1、傳遞能量:超聲波的能量大、頻率高用來打結石、清洗鍾表等精密儀器;超聲波基本沿直線傳播用來回聲定位(蝙蝠辨向)製作(聲納系統)
聲音可以傳遞能量(飛機場幫邊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聲說話,一音叉振動,未接觸的音叉振動發生)
2、傳遞信息(醫生查病時的「聞」,打B超,敲鐵軌聽聲音等等)
7. 八年級物理蘇科版聲音是什麼說課
一、導語:;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貫穿課堂始;二、教材分析;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
《聲音是什麼》 說課稿
一、導語: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
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准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
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
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
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
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貫穿課堂始終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
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這一問題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
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
理的過程。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
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完成對引言的學習及對本節課的預習,物理思想
已稍微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
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
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
活動過程之後,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所以我打算用一課時完成。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具有能量。並了解聲音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
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
的物理學道理。並培養認真細心的科學品質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五、重、難點
聲音的發生及傳播為本節課的重點,而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為本節課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於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於「振動發聲」採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於「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採用先自讀,接著教師重
點啟發,再以分組討論,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這樣有利於體現課堂
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教師的主導作用。
3、對於「聲音具有能量」學生在生活中很難有直觀認識,所以採用媒體直觀展示
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後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把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
一體。把課堂最後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一些課外
有趣的與本節有關的物理現象,進一步把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
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並啟發學生思考聲音是
怎樣產生的。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探究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製造一個聲音,再研究
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探究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類比水波傳遞振動,得出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探究活動⑸請學生利用身邊的器具自主設計試驗證明此問題並請學生舉例說
明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板書)解釋介質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探究實驗:真空鈴
總結:真空中不能傳聲(板書)
八、課後總結:
總結本節主要知識點並聯系課外有趣物理現象,讓學生思考其中原因並作為
課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