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物理海洋學方面,你都知道哪些科學成果呢
物理海洋學側重於描述和理解海洋環流和流體運動的演變模式,以及其特性的分布,如溫度、鹽度和溶解化學元素和氣體的濃度。在廣泛的空間尺度上研究作為動態流體的海洋,從與湍流微觀結構相關的厘米尺度到海洋環流和全球翻轉環流的數千公里尺度。方法包括理論、直接觀察和計算機模擬。我們的研究經常發生在重要的多學科問題的背景下,包括全球氣候的動態和可預測性以及人類在沿海和河口地區使用的可持續性。
熱帶海洋學,熱帶海洋說明了在許多時間尺度上與大氣密切耦合的影響。該領域的許多學生在 NOAA 太平洋海洋環境實驗室都有顧問。
波浪、湍流和混合,海洋過程發生在一個巨大的空間尺度范圍內,從全球環流的許多兆米大小,到分子擴散和粘度起作用的毫米到厘米的尺度。該領域的許多學生在應用物理實驗室都有顧問。
⑵ 廈門大學物理海洋學學什麼
廈門大學海洋物理學是以物理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現象及其變化規律,並研究海洋水體與大氣圈、岩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的科學。它是海洋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與大氣科學、海洋化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生物學有密切的關系,在海洋運輸、資源開發、環境保護、軍事活動、海岸設施和海底工程等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海洋物理學作為海洋科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學科,始於19世紀末葉,但其下屬一些分支的發展歷史,卻可追溯到自然地理學和海洋學的萌芽時代。海洋物理學發展史,可概括為三個階段:海洋考察;早期的理論研究和觀測儀器的研製;現代海洋學。
⑶ 海洋物理學的相關介紹
海洋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是:①研究海水各類運動和海洋與大氣及岩圈的相互作用的規律,為海況和天氣的監測及預報提供依據;
②研究海洋中的聲、光、電現象和過程,以掌握其變化和機制;
③進行為上述兩項研究所必需的海洋觀測,並研究海洋探測的各種物理學方法,從而實現有計劃地在海上進行現場的專題觀測和實驗。通過這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海洋物理學中一系列的分支學科。
其中主要的有物理海洋學、海洋氣象學、海洋聲學、海洋光學、海洋電磁學和河口海岸帶動力學等等。
①各種時-空尺度的海水運動規律。
②海洋物理要素場的形成機制及其頻率-波數譜的結構,特別是大洋中尺度渦、海洋內波、海水層結的細微結構和海洋湍流等。
③水團和環流結構,如大洋環流、赤道潛流、上升流、下降流等。
④近岸海區和陸架區的水文規律。
⑤聲波、光輻射、無線電波、電磁場在海洋中的傳播規律和技術應用。
⑥為海上生產服務的應用課題。 為了開發海洋和利用海洋,使海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海洋物理學的發展方面,下面幾點將是人們努力的主要方向:
① 觀測技術和觀測方法的改進。海洋物理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觀測技術和觀測方法。現代海洋物理學的觀測技術,將朝著自動化、遙感化的方向發展。人們將廣泛利用人造衛星進行全球性海洋物理方面的觀測,並建立國際間的計算機網路,以儲存、交換和處理海洋觀測數據。這些將促進海洋物理學的進一步發展。
② 進一步研究海洋中物理現象的規律。海洋中發生的許多物理現象和過程,有一些已得到初步的研究。因為這些現象與人類生活環境密切相關,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去探索其規律。例如,深入了解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將使人們能較准確地進行氣候預報,甚至可能控制局部地區的氣候。
③ 進一步為海洋資源開發服務。海洋開發將是未來海洋科學的發展方向。在海洋農牧化、捕撈、海洋石油勘探、海洋能源利用等開發活動中,將不斷對海洋物理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海洋物理學今後的發展,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洋開發的需要。 北京大學
河海大學
廈門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山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⑷ 物理海洋學碩士都學什麼
(一)學科簡介 物理海洋學是海洋科學的一個二級學科,主要是運用物理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力場、熱鹽結構、以及因之而生的各種機械運動的時空變化,並研究海洋中的物質交換、動量交換、能量的交換和轉換的學科,是海洋物理學中的一個分支。物理海洋學所研究的對象,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生活的海洋中的物理環境。這種環境中的物理過程,與地球上的氣候和天氣的形成和變化、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生活、海洋中物質和熱量的輸送、海岸和海底的侵蝕和變化,以及海洋的交通運輸和軍事活動等,都有密切的關系。 物理海洋學所研究的問題,可概括為海洋熱鹽結構、海水宏觀運動、海-氣相互作用和海洋湍流等四個主要方面。 (二)培養目標 要求具有堅實的數學、力學、計算機應用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閱讀外文資料、能用外語撰寫科技論文摘要和進行學術交流;掌握物理海洋學與相關海洋工程學科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前沿動態;能熟練應用基礎理論和先進的計算、實驗技術手段對有關理論開展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具有解決物理海洋領域中的重大理論與科技問題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1)淺海動力學 2)災害性海洋動力過程 3)波浪理論與應用 4)海洋環流與應用 5)環境海洋學 6)海洋物理監測原理及技術 (各個招生單位研究方向略有不同,以上以河海大學為例) (四)考試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論 ②201英語一或203日語 ③301數學一 ④809理論力學或819流體力學或880數理方程 (各個招生單位考試科目略有不同,以上以河海大學為例) (五)相近學科 與此專業相關的學科有:流體力學。
⑸ 海水的物理性質包括哪些
海水的物理性質主要包括溫度、密度、透明度、海冰等。現簡述於下:
1.海水溫度
海水溫度是度量海水熱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海洋熱能的一種表現形式。海洋熱能不僅驅動大部分的大洋環流,而且還制約著海洋生物系統運轉的速率。海洋熱量的收入,主要是來自太陽輻射的熱量。有研究表明,到達海面的太陽總輻射的年總量達12.6*1020~13.6*1020kJ。其中8%的熱量被反射回大氣,其他的全部被海水所吸收。海洋表面年平均溫度在-2℃~30℃,全球海洋年平均水溫為17.4℃,相比全球年平均氣溫,要高出3.1℃。
在一年四季中,海洋表層的溫度並不穩定。一般來說,低緯度海區的水溫,要高於高緯度海區的水溫。同一海區的水溫,在夏季高些,冬季低些。赤道海區的水溫是最高的。太平洋西部赤道兩側為最高,形成著名的西太平洋暖流。海洋溫度除有水平差異外,還會向深層逐漸降低,但上層降溫快,下層降溫慢,甚至趨向均勻。溫度隨深度而迅速降低的大洋水層稱為溫躍層,它是生物以及海水環流的一個重要分界面,它通常位於海面以下100~200米處。
2.海水密度
所謂海水密度,就是指單位體積內所含海水的質量。海水的密度要大於淡水的密度,約為1.022~1.028g/cm3,之所以比淡水的密度大,原因就是海水中含有許多溶解鹽類。此外,海水會隨著溫度、鹽度和氣壓的變化而變化。溫度升高時密度減小,鹽度增加時密度增大,氣壓加大時密度增大。這就是三者對海水密度的影響。
此時你可以想像一下,假設有一艘輪船從長江口進入大海,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呢?很明顯,不管是在長江還是在大海,同一艘輪船所需要的浮力都是相同的,都等於它的重量,不同的是需要排開液體的體積不同,由於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大,所以,只要排開較少體積的海水,就能獲得同樣的浮力,也就是說,輪船從長江進入大海時船體會自然而然地向上浮。
3.海水的透明度
自然世界中,並非所有的海水都是清澈透明的,有些地方的海水清澈透明,陽光可以照射很深,而有些地方的海水則比較混濁,陽光只能照射到很淺的海水。為了表示不同海域的海水能見程度,科學家們引進了透明度的概念,即透明度就是表示海水透明程度的一個量,它是人們衡量海水光學性質的重要參考。
那麼,該如何測量海水的透明度呢?首先要准備一個直徑為30厘米的白色圓板,任何材質都可以,但要保證它能沉入水中,這種圓盤被稱為透明度盤。其次在圓盤上系一根繩子,並在繩子上做好長度標記。然後把圓盤放入水中,讓它緩慢沉下去,不要讓圓盤過度傾斜。仔細觀察沉入水中的白色圓盤,直至看不見時,記下圓盤在水中的深度,這就是該處海水的透明度,也可以說是能見度深度。
海水的透明度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海水的顏色、水中懸浮物、浮游生物、海水的渦動、入海徑流,甚至天空的雲量等。
一般遠離海岸的海水透明度較高,靠近大陸的海水透明度較低。世界各大洋的透明度值並不是一樣的,平均來說,太平洋的水透明度比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水要高。
4.南極海冰
淡水結冰是在0℃,海水因含鹽度較高,冰點要低於淡水。隨著海水中含鹽量的增大,海水的冰點降低,這是海水不易結冰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海水密度最大時的溫度低於淡水密度最大時的4℃,且隨著鹽度的增大而降低。所以,海水結冰的過程較為緩慢。
海冰形成的過程非常復雜。從物理學上講,寒冷的天氣使表層海水散失熱量,隨之海水溫度降低、密度增大,於是海水產生下沉,而底層海水密度偏小,便要上升到表層。這樣海水的垂直的對流過程開始進行,對流會使整個水體的密度保持穩定。當海水對流停止時,海水就會逐漸結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