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中孩子,物理學不進去,感覺對物理沒興趣,怎麼辦
初中孩子,物理學不進去,感覺對物理沒興趣,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對此,提出幾點參考建議:
第一,一定要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外時間多看書,有一本合適的、對自學有指導作用的教輔資料。
第二,多做容易題目,不做難題,尤其是一些基礎性題目。
笫三,多思考,多想出智慧。要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物理,聯系小實驗思考物理。
第四,與老師多接觸,鼓勵孩子學物理,多了解學習物理的好處,生活處處有物理。
第五,多動手,多觀察,多推理,多思考。
第六,要常常用數學思想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❷ 我是高三學生 上物理課聽不懂老師講的跟不上 怎麼辦
(一)、正確的學習態度是前提 「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學習中,由於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使得不少學生在學習上都依賴老師:課前等老師來,課上等老師講,課後等老師布置作業,這是不正確的學習態度。我們倡導的素質教育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受教育者能主動的學習,主動的發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因此,作為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應當是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我們會掌握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15%,而親身經歷內容卻能掌握80%。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學習上,我們永遠不能等,我們要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動手動腦,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 (二)、准確地理解並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是基礎 學習物理重在理解,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使物理概念和規律具有深刻「物」的基礎。要重視得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過程,或推導出新的物理概念、定理和結論的過程,只有把道理弄明白,學會追根朔源,才能真正的理解。不注意道「理」,只是死記硬背幾個結論,是學不好物理的。不能以看大量的例題和做大量的習題來代替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學習。把做題作為學習物理的核心內容,會使我們僅局限於所求解的習題范圍去形成基本概念和理解基本概念的含義,使掌握的物理量非常片面,支離破碎,以至很難運用自己的頭腦中的知識去解已做過的習題以外的物理問題。在我們對基本現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以有充分理解、復習的基礎上,做一定量的習題是必要的,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有不少同學以為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的原因是題目做的太少。於是就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題。解一道題,記住一種解法。這些學生腦子里雖有很多解難題和復雜問題的方法,但一旦遇到自己沒見過的「生題」,腦子里記住的各種題型的解法與不熟悉的物理情景對不上號,仍毫無辦法,於是更加以為自己做過的題型還不夠多。其實,這些學生可能根本沒有找到自己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差的症結所在。如果我們對一些基本問題和一些比較簡單的習題都是自己經過仔細分析後獨立完成的,並且對求解過程的依據,每一步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都有深刻的理解,那麼他就具備了獨立解決問題的基礎,在經過解一定量復雜問題的鍛煉,一般就具有較強的獨立處理問題的素質,再碰到「生題」時,能很快的抓住問題的切入點,「生題」也就不「生」了。 (三)、學好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思路和科學的方法是關鍵 大數學家笛卡兒曾指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學習物理也重在學習思路和方法,學好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我們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真正的提高解題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掌握一種解題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比會解若干個具體的物理問題更為重要。在物理中,各個板塊都有其解題的一般思路。 如在講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實際問題時常用分析思路: 有了解題的一般思路,我們在分析問題時就不至於陷入理不清頭緒,束手無策。物理的解題同樣也遵循一定的科學方法,常用的科學方法有:理想模型法、等效法、微元法、守恆法等。如在講「功和能」的三種關系時:①動能定理: (合外力的功是物體動能變化的量度)②重力做功: (重力做功是重力勢能和其它形式能量的相互轉化)③重力以外的力做功: (機械能和其它形式能的轉化)。都是運用了守恆法。可見,如果懂得會用這些科學的方法,那麼解題的思維過程就能有一定的方向,就會納入一定的軌道,從而能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要養成以下良好的解題習慣必不可少 1、弄清完整的物理過程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是分析問題的「靈魂」。因此做題前首先要弄清完整的物理過程,.倘若物理過程不清楚也就無法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我們更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如果我們通過審題,弄清了完整的物理過程,建立了清晰的物理情景,便會找到問題的入口。因此在做題之時,我們必須做到:過程不清不動筆。分析物理過程,首先,通過審題,弄清物理過程並找到各細節之間的聯系;其次,要抓住本質剔除次要因素;第三,要注意捕捉關鍵句,挖掘隱含條件,對關鍵句可用筆作標記,註明隱含條件。 2、 分析問題做圖必不可少,作圖是分析問題的「巧手」。物理圖象突出的特徵是物理知識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化抽象為具體的巧手,平時常有這種情況:有些學生他們聽老師講物理思路基本上能跟上,但自己獨立做作業時,往往無從下手。仔細分析和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後發現,他們聽課時,忽視老師講解的思路,喜歡記錄解題步驟。不記老師的分析過程圖,受力分析圖等物理草圖。因而解題時也就沒有作圖的習慣,當然這些學生遇到解題困難時,老師只要給他們畫出物理情景圖,思路大多豁然開朗,由此可見,作圖能與知識產生共振,從而提高思維的敏捷性和流暢行。 3、堅持題後總結。當我們完成一道題後尤其是由在老師或同學的幫助下完成時,我們要把握」領會方法的最佳時機」。想一想:這道題的關鍵在哪裡?重要的困難是什麼?什麼地方可以完成的更好一些?我為什麼沒有覺察到這一點?要看出這一點我必須具備哪些知識?應該從什麼角度去考慮?這里有沒有學習的訣竅可供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用?良好的題感正是通過總結培養出來的,相反僅熱忠於解題,就題論題結果就會食而不化,事倍功半。考試時許多題目似曾相識但有百思不知其解,由此可見,平時解題時,不能僅重視解題的數量和結果,更應重視題後深思多想。 (五)、要養成「問」的習慣尤為重要 俗話說「勤能補拙」,「問」也能補拙。會幫助我們了解掌握知識深層的東西,使我們的思路更 寬廣,更敏捷。可我們多數同學,遇到問題時,或許是「怕」老師,是「顧忌」面子,不願意吃苦頭或許是其它問題。這些心裡障礙,使得一些同學,每節課都可能留有「剩飯」,或在多數題中都留有疑點,從而使得前後知識不能穿插系統起來,慢慢的也就失去興趣,以至最後放棄。另外學習中也避諱「閉門造車」。有時不僅「車」沒有造出反而會誤入歧途。只有通過「問」才能最大限度的「暴露」我們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通過「問」我們不僅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從而也能學到一些思考方法和經驗,因此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堅持「問」,同時還要 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學習作風,一旦我們學進去就會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我們在學習中,要正確擺正學習態度,吸取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會使我們少走彎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解題能力。從而也是減輕課業負擔和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明智之舉。
❸ 學生對提問沒有反應怎麼辦
我也覺得是上課方法有問題。如果是理科的話,例如物理,我高中的物理老師就很有一套。講課要有激情,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問問題學生不懂的話,你可以試著提醒一下,答對的話,就大聲說「很好」之類的。當然,最開始的時候不要特意的去提問某個人,讓全班同學都來回答。有了一定效果後,可以考慮提問某個可能會回答但是不太積極的同學。
祝你成功
❹ 學生對物理就是不感興趣怎麼辦
物理重要的是興趣,她學習好,說明她還是願意學習的人,對吧?你可以把物理的一些問題和別的學科聯系,然後向她說明她其實已經掌握了一些物理知道了,還有就是你可以讓她解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物理問題,她不會,你就可以說明物理的重要性了,我是這樣認為的。好象老實當時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後來我的物理還名列前予呢
❺ 我教初中物理,他們基礎差有些學生聽不懂,成績差,咋辦
其實這裡面有你的一大部分原因,物理是一個很生動的課程,如果你能把書上的死板內容說的天花亂墜,學生就會很有興趣,興趣一上來,就學的快,接受的能力就強,但不要講一些太深奧的東西,學生理解不了。我的物理老師就是這么教課的。據我所知,我那個學校邈似所以物理課門成績一直都在90分以上,初一到初三所有的物理課程都是他教。所以能讓學生的成績好,大部分在於老師怎麼教。
❻ 理工科學校,大學上物理實驗課總是跟不上節奏,腦子反應慢
這個問題吧,我一開始也有,因為你完全沒接受過老師講的東西。
如果你還沒有預習的習慣,那麼你上課才翻開課本看知識,然後老師跟你講,你很容易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因為老師是備完課後跟你講的,不知道對知識理解有多深,你想僅聽聽老師講就明白還是有難度的。除了預習,課下也要做好復習,不然一環扣一環,等下周講新知識要用上周講的,結果你忘了上周學的什麼,自然也會跟不上節奏了。
所以建議你物理最好預習下,不然你接受那些知識肯定有一定難度。
❼ 上觀摩課學生沒有反應怎麼辦教師資格證考試問題
上觀摩課學生沒反應的應對方法:
1、第一,保持鎮定。
2、第二,及時改變互動方式,以點名提問的方式讓平時膽子大、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回答問題。
3、第三,課後及時反省,同學們不互動的原因是看到來聽課的人多感到緊張,還是平時教學中本身就互動少同學們不習慣進行互動。
4、第四,積極調整平時的上課互動方式,讓同學們養成互動的好習慣。
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有被動和主動之分。被動發言通常是指學生在被點名或因為輪流到的情況下,而不得不做的發言,主動發言則是指學生由於發現了問題或是為了搶答問題,自己覺得有話要說,並自覺尋找發言機會的發言。
(7)物理課學生不反應怎麼辦擴展閱讀:
學生在課堂上不主動發言的原因歸納起來大體上有四類:
1、第一類學生不主動發言的原因是不知道該說什麼。原因是多樣的。可能是被什麼事情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碰到了不順心的事,情緒不穩定。總之這類學生的思維一定還沒有進入到課題的情境,無法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判斷,自然也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就算說了,也是往往文不對題 。
2、第二類學生不主動發言的原因是怨自己不被老師和同學關注。這種影響主要來自於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在課堂上,師生間的溝通不只是通過語言,教師的每一個動作和眼神對學生來說都有極強的暗示作用,傳遞著不同的信息,近些的學生由於看得見聽得清楚,所以較容易理解和接受。
3、第三類學生不主動發言的原因是無話可說。課題的提出是不考慮到學生己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及在課前能否收集到一定量的信息資料很重要。只要生活經驗豐富,信息資料充足,在探討問題時,多少都能說上幾句,相反,在缺乏生活經驗和信息資料的情況下,學生就只好無話可說了。
4、第四類學生不主動發言是因為怕說錯。如果細心觀察,在課堂上也常有一些欲言又止,想舉手卻又不舉的學生,這時候老師如果點名讓他(她)說,並進行鼓勵一下,問題就解決了。
這類學生對自己或自己的觀點沒有足夠的信心,並且自尊心很強,覺得如果自己主動發言了,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老師提問也不回答問題任憑老師如何誘導和鼓勵他(她)都是一言不發。這類學生最顯著的特徵是膽小和怕羞,有其不成熟的心理因素。很顯然,這類學生缺少的是鍛煉。
❽ 我現在初二,上數學物理課做題時不能集中注意力,並且反應很慢,老是聽不懂老師講了什麼,請問有何方法
呵呵,那估計你是在讀所謂的望天書了。 本人有根你類似的情況,我的同桌上數學課的時候很認真,我則是用上數學課去補瞌睡。而我是上英語課的時候很認真的,他卻用英語課補瞌睡。在每次月考時,我數學總是前幾名,英語基本上永遠都是差幾分及格。他的英語也是總前幾,數學卻一塌糊塗。相互討論經驗,都只是下來的時候通看了一下全書,做了做練習而已並沒有什麼別的。 給你點建議 首先,千萬別懷疑自己的能力,本人小學入學時候智商測試只有80多,學校老師都建議我去讀那種我們俗稱的弱智班。只是我的家長不肯才沒去。甚至後來很多老師都說我不可能考上大學的。後來還是順利的考上醫大。我最記得我的外婆長提起見到以前的某個老師,在她面前炫耀我靠自己考上大學的。我們高中以前要分班,成績好的去實驗班,差一點的去普通班,這樣學習起來不至於差距太大。我們分了兩次,高一一次高二一次。應該說聰明的,學習努力的基本上都在實驗班了。但是在高三的最後一年突然在普通的最後一個班上出了一個人物。在高三的第一個月的月考時那次數學特別難,我記得那次我本人沒有及格,我班上(實驗一班)數學成績從來第一的那位大神也只得了120多分(150滿分)。但是那個普通班的人物卻得到了滿分。一躍從年級排名倒數上升到前列。然後在上半學期物理化學的理科成績也全都排上前列。在下半學期更是硬將語文英語以提高到較為拔尖的水準,成為了全年級成績數一數二的人物。所以千萬別懷疑自己的能力,只要努力按部就班的來就OK了。 再,學習需要一定方法,練習從簡單入手,但是最重要的是跟著感覺走。方法,基礎知識方面如果確實差得太遠建議可以請家教來輔導下。萬事都從簡單入手,培養好興趣就不難了。而不是硬深深的逼迫自己。沒有一鋤頭挖到的金娃娃,千萬不能著急於一時。上面舉例的一年就能成為風雲人物的畢竟還是少數,但起碼要做到對得起自己。 比如說物理中的受力問題就必須一個一個力的分析清楚才能知道解決問題的關鍵部分是什麼,並不能靠運氣。覺得問題太難的時候就去先找例題來看。不是一個,而是同一章節盡量多的例題都要看,別因為幾個相同類型的例題就厭煩了。有一句話這里用比較好,讀書百遍奇異自現。不求難但求會,只需偶爾做做難題。因為難題分數畢竟有限,難度可以慢慢再上。 三,最好別斷層。就是說要清楚每個章節講得什麼,然後融匯起來。最簡單的起手方法就每通看全書一遍後就背一下大綱目錄,不一定一字不漏,關鍵在自己認為掌握沒有,跟著感覺走嘛。這樣在老師課堂復習的時候,你就不至於再讀一次望天書了。 最後啰嗦下,上課最好的方法不是記筆記,也不是所謂的認真聽講不講話。因為在你想做好一件事的時候自然就會注意力集中了,而不是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自己的注意力是不是集中了上面。 而切要積極配合老師多回答問題。這樣不但效果高,老師欣賞你熟悉你之後,你以後遇到什麼樣的問題老師都會不遺餘力的幫你解答的,哪怕你問的問題是一些近乎於一般的加減乘除那麼簡單的問題。 內容有點多>_<雖然都是些不太成熟的個人建議,但希望你能認真看下。望能幫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