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發布時間:2022-08-16 00:59:29

『壹』 化學的歷史由來

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我們的祖先鑽木取火、利用火烘烤食物、寒夜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燃燒時的發光發熱現象。

當時這只是一種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它的發展,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歷史的前進。

化學在發展過程中,依照所研究的分子類別和研究手段、目的、任務的不同,派生出不同層次的許多分支。

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化學傳統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和分析化學四個分支。20年代以後,由於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化學鍵的電子理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興起,化學研究在理論上和實驗技術上都獲得了新的手段。

導致這門學科從30年代以來飛躍發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化學內容一般分為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應用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等七大類共80項,實際包括了七大分支學科。

(1)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需要著重指出的是米勒的模擬實驗。在這個實驗中,一個盛有水溶液的燒瓶代表原始的海洋,其上部球型空間里含有氫氣、氨氣、甲烷和水蒸汽等「還原性大氣」。

米勒分析其化學成分時發現,其中含有包括5種氨基酸和不同有機酸在內的各種新的有機化合物,同時還形成了氰氫酸,而氰氫酸可以合成腺嘌呤,腺嘌呤是組成核苷酸的基本單位。

米勒的實驗試圖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的。

第二個階段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黏土的吸附作用),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第三個階段

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這一過程是怎樣形成的?前蘇聯學者奧巴林提出了團聚體假說,他通過實驗表明,將蛋白質、多肽、核酸、明膠、阿拉伯膠和多糖等放在合適的溶液中,它們能自動地濃縮聚集為分散的球狀小滴,這些小滴就是團聚體。

第四個階段

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包括以生化系統和遺傳系統的建立為標志的細胞的誕生。這一階段是在原始海洋中形成的,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

『貳』 中國什麼時候出現物理化學的概念

歐洲化學傳入中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即從明朝末年到鴉片戰爭為第一階段,傳入的是歐洲的舊化學;
鴉片戰爭以後為第二階段,傳入的是新化學,即科學的化學。傳播的途徑主要有翻譯和教育兩個方面。在翻譯方面,最早且成績卓著的是上海江南製造局,突出的人物是中國化學啟蒙者徐壽。光緒年間,廢除了科舉制度,廣設各級學校,在這些學校的課程中就有化學。傳播化學知識,刊物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所以要談談早期刊物及登載有關化學知識的情況。化學,在西方也是發展較遲的一門學科,西方化學知識傳入中國,也比天文學和數學遲。絕大部分西方近代化學知識的傳入是在鴉片戰爭之後。明朝末年傳入中國的化學知識僅限於強酸和火葯的制備。

歐洲物理傳入中國也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利瑪竇傳入中國。後來湯若望將光學也引入到中國。

『叄』 物理化學的發展歷史

在1752年,「物理化學」這個概念被俄國科學家羅蒙索諾夫在聖彼得堡大學的一堂課程(A Course in True Physical Chemistry)上首次提出。
一般認為,物理化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正式形成,是從1877年德國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和荷蘭化學家范托夫創刊的《物理化學雜志》開始的。從這一時期到20世紀初,物理化學以化學熱力學的蓬勃發展為其特徵。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化學體系,特別是溶液體系的研究。吉布斯對多相平衡體系的研究和范托夫對化學平衡的研究,阿倫尼烏斯提出電離學說,能斯特發現熱定理都是對化學熱力學的重要貢獻。
當1906年路易斯提出處理非理想體系的逸度和活度概念,以及它們的測定方法之後,化學熱力學的全部基礎已經具備。勞厄和布喇格對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的創造性研究,為經典的晶體學向近代結晶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阿倫尼烏斯關於化學反應活化能的概念,以及博登施坦和能斯脫關於鏈反應的概念,對後來化學動力學的發展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20~40年代是結構化學領先發展的時期,這時的物理化學研究已深入到微觀的原子和分子世界,改變了對分子內部結構的復雜性茫然無知的狀況。
1926年,量子力學研究的興起,不但在物理學中掀起了高潮,對物理化學研究也給以很大的沖擊。尤其是在1927年,海特勒和倫敦對氫分子問題的量子力學處理,為1916年路易斯提出的共享電子對的共價鍵概念提供了理論基礎。1931年鮑林和斯萊特把這種處理方法推廣到其他雙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形成了化學鍵的價鍵方法。1932年,馬利肯和洪德在處理氫分子的問題時根據不同的物理模型,採用不同的試探波函數,從而發展了分子軌道方法。
價鍵法和分子軌道法已成為近代化學鍵理論的基礎。鮑林等提出的軌道雜化法以及氫鍵和電負性等概念對結構化學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在這個時期,物理化學的其他分支也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微觀的色彩,例如由欣謝爾伍德和謝苗諾夫兩個學派所發展的自由基鏈式反應動力學,德拜和休克爾的強電解質離子的互吸理論,以及電化學中電極過程研究的進展——氫超電壓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60年代期間,物理化學以實驗研究手段和測量技術,特別是各種譜學技術的飛躍發展和由此而產生的豐碩成果為其特點。
電子學、高真空和計算機技術的突飛猛進,不但使物理化學的傳統實驗方法和測量技術的准確度、精密度和時間解析度有很大提高,而且還出現了許多新的譜學技術。光譜學和其他譜學的時間解析度和自控、記錄手段的不斷提高,使物理化學的研究對象超出了基態穩定分子而開始進入各種激發態的研究領域。
光化學首先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因為光譜的研究弄清楚了光化學初步過程的實質,促進了對各種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這些快速靈敏的檢測手段能夠發現反應過程中出現的暫態中間產物,使反應機理不再只是從反應速率方程憑猜測而得出的結論。這些檢測手段對化學動力學的發展也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先進的儀器設備和檢測手段也大大縮短了測定結構的時間,使結晶化學在測定復雜的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方面有了重大突破,青黴素、維生素B12、蛋白質、胰島素的結構測定和脫氧核糖核酸的螺旋體構型的測定都獲得成功。電子能譜的出現更使結構化學研究能夠從物體的體相轉到表面相,對於固體表面和催化劑而言,這是一個得力的新的研究方法。
60年代,激光器的發明和不斷改進的激光技術。大容量高速電子計算機的出現,以及微弱信號檢測手段的發明孕育著物理化學中新的生長點的誕生。
70年代以來,分子反應動力學、激光化學和表面結構化學代表著物理化學的前沿陣地。研究對象從一般鍵合分子擴展到准鍵合分子、范德瓦耳斯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學計量化合物。在實驗中不但能控制化學反應的慍度和壓力等條件,進而對反應物分子的內部量子態、能量和空間取向實行控制。
在理論研究方面,快速大型電子計算機加速了量子化學在定量計算方面的發展。對於許多化學體系來說,薛定諤方程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解的了。福井謙一提出的前線軌道理論以及伍德沃德和霍夫曼提出的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理的建立是量子化學的重要發展。
物理化學還在不斷吸收物理和數學的研究成果,例如70年代初,普里戈金等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使非平衡態理論研究獲得了可喜的進展,加深了人們對遠離平衡的體系穩定性的理解。
中國物理化學的發展歷史,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30~40年代,盡管當時物質條件薄弱,但老一輩物理化學家不僅在化學熱力學、電化學、膠體和表面化學、分子光譜學、X射線結晶學、量子化學等方面做出了相當的成績,而且培養了許多物理化學方面的人才。
1949年以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各個高等學校設置物理化學教研室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還在中國科學院各有關研究所和各重點高等學校建立了物理化學研究室,在結構化學、量子化學、催化、電化學、分子反應動力學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肆』 有關化學學科的形成歷史

化學
化學(chemistry)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
化學的萌芽
古時候,原始人類為了他們的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進行抗爭中,發現和利用了火。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也就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燃燒就是一種化學現象。(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生存的條件,並使人類變得聰明而強大。)掌握了火以後,人類開始食用熟食;繼而人類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物質的變化,如發現在翠綠色的孔雀石等銅礦石上面燃燒炭火,會有紅色的銅生成。這樣,人類在逐步了解和利用這些物質的變化的過程中,製得了對人類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人類逐步學會了制陶、冶煉;以後又懂得了釀造、染色等等。這些有天然物質加工改造而成的製品,成為古代文明的標志。在這些生產實踐的基礎上,萌發了古代化學知識。
古人曾根據物質的某些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並企圖追溯其本原及其變化規律。公元前4世紀或更早,中國提出了陰陽五行學說,認為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組合而成的,而五行則是由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說法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認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現象變化的根源。此說為中國煉丹術的理論基礎之一。
公元前4世紀,希臘也提出了與五行學說類似的火、風、土、水四元素說和古代原子論。這些樸素的元素思想,即為物質結構及其變化理論的萌芽。後來在中國出現了煉丹術,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秦漢時代,煉丹術已頗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紀傳到阿拉伯國家,與古希臘哲學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煉丹術,阿拉伯煉丹術於中世紀傳入歐洲,形成歐洲煉金術,後逐步演進為近代的化學。 煉丹術的指導思想是深信物質能轉化,試圖在煉丹爐中人工合成金銀或修煉長生不老之葯。他們有目的的將各類物質搭配燒煉,進行實驗。為此涉及了研究物質變化用的各類器皿,如升華器、蒸餾器、研缽等,也創造了各種實驗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潔凈、灼燒、熔融、升華、密封等。
與此同時,進一步分類研究了各種物質的性質,特別是相互反應的性能。這些都為近代化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許多器具和方法經過改進後,仍然在今天的化學實驗中沿用。煉丹家在實驗過程中發明了火葯,發現了若干元素,製成了某些合金,還制出和提純了許多化合物,這些成果我們至今仍在利用。編輯本段化學的飛躍和化學學科的形成
16世紀開始,歐洲工業生產蓬勃興起,推動了醫葯化學和冶金化學的創立和發展,使煉金術轉向生活和實際應用,繼而更加註意物質化學變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學概念建立後,通過對燃燒現象的精密實驗研究,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理論和質量守恆定律,隨後又建立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和化合量定律,為化學進一步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使化學沿著正確的軌道發展。19世紀初,英國化學家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突出地強調了各種元素的原子的質量為其最基本的特徵,其中量的概念的引入,是與古代原子論的一個主要區別。近代原子論使當時的化學知識和理論得到了合理的解釋,成為說明化學現象的統一理論。接著義大利科學家阿伏加德羅提出分子概念。自從用原子-分子論來研究化學,化學才真正被確立為一門科學。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現元素周期律,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和維勒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這些都使化學成為一門系統的科學,也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通過對礦物的分析,發現了許多新元素,加上對原子分子學說的實驗驗證,經典性的化學分析方法也有了自己的體系。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原子價概念的產生、苯的六環結構和碳價鍵四面體等學說的創立、酒石酸拆分成旋光異構體,以及分子的不對稱性等等的發現,導致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對分子本質的認識更加深入,並奠定了有機化學的基礎。
19世紀下半葉,熱力學等物理學理論引入化學之後,不僅澄清了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概念,而且可以定量地判斷化學反應中物質轉化的方向和條件。相繼建立了溶液理論、電離理論、電化學和化學動力學的理論基礎。物理化學的誕生,把化學從理論上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十世紀的化學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科學,實驗與理論一直是化學研究中相互依賴、彼此促進的兩個方面。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受到自然科學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並廣泛地應用了當代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化學在認識物質的組成、結構、合成和測試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而且在理論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在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四大分支學科的基礎上產生了新的化學分支學科。
近代物理的理論和技術、數學方法及計算機技術在化學中的應用,對現代化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電子、X射線和放射性的發現為化學在20世紀的重大進展創造了條件。 在結構化學方面,由於電子的發現開始並確立的現代的有核原子模型,不僅豐富和深化了對元素周期表的認識,而且發展了分子理論。應用量子力學研究分子結構,產生了量子化學。
從氫分子結構的研究開始,逐步揭示了化學鍵的本質,先後創立了價鍵理論、分子軌道理論和佩位場理論。化學反應理論也隨著深入到微觀境界。應用X射線作為研究物質結構的新分析手段,可以洞察物質的晶體化學結構。測定化學立體結構的衍射方法,有X射線衍射、電子衍射和中子衍射等方法。其中以X射線衍射法的應用所積累的精密分子立體結構信息最多。
研究物質結構的譜學方法也由可見光譜、紫外光譜、紅外光譜擴展到核磁共振譜、電子自選共振譜、光電子能譜、射線共振光譜、穆斯堡爾譜等,與計算機聯用後,積累大量物質結構與性能相關的資料,正由經驗向理論發展。電子顯微鏡放大倍數不斷提高,人們以可直接觀察分子的結構。 經典的元素學說由於放射性的發現而產生深刻的變革。從放射性衰變理論的創立、同位素的發現到人工核反應和核裂變的實現、氘的發現、中子和正電子及其它基本粒子的發現,不僅是人類的認識深入到亞原子層次,而且創立了相應的實驗方法和理論;不僅實現了古代煉丹家轉變元素的思想,而且改變了人的宇宙觀。
作為20世紀的時代標志,人類開始掌握和使用核能。放射化學和核化學等分支學科相繼產生,並迅速發展;同位素地質學、同位素宇宙化學等交叉學科接踵誕生。元素周期表擴充了,以有109號元素,並且正在探索超重元素以驗證元素「穩定島假說」。與現代宇宙學相依存的元素起源學說和與演化學說密切相關的核素年齡測定等工作,都在不斷補充和更新元素的觀念。
在化學反應理論方面,由於對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認識的提高,經典的、統計的反應理論以進一步深化,在過渡態理論建立後,逐漸向微觀的反應理論發展,用分子軌道理論研究微觀的反應機理,並逐漸建立了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定律和前線軌道理論。分子束、激光和等離子技術的應用,使得對不穩定化學物種的檢測和研究成為現實,從而化學動力學已有可能從經典的、統計的宏觀動力學深入到單個分子或原子水平的微觀反應動力學。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子、電子結構和化學反映的量子化學計算、化學統計、化學模式識別,以及大規模術技的處理和綜合等方面,都得到較大的進展,有的已經逐步進入化學教育之中。關於催化作用的研究,以提出了各種模型和理論,從無機催化進入有機催化和僧物催化,開始從分子微觀結構和尺寸的角度核生物物理有機化學的角度,來研究酶類的作用和酶類的結構與其功能的關系。
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化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一方面,經典的成分和組成分析方法仍在不斷改進,分析靈敏度從常量發展到微量、超微量、痕量;另一方面,發展初許多新的分析方法,可深入到進行結構分析,構象測定,同位素測定,各種活潑中間體如自由基、離子基、卡賓、氮賓、卡拜等的直接測定,以及對短壽命亞穩態分子的檢測等。分離技術也不斷革新,離子交換、膜技術、色譜法等等。
合成各種物質,是化學研究的目的之一。在無機合成方面,首先合成的是氨。氨的合成不僅開創了無機合成工業,而且帶動了催化化學,發展了化學熱力學和反應動力學。後來相繼合成的有紅寶石、人造水晶、硼氫化合物、金剛石、半導體、超導材料和二茂鐵等配位化合物。
在電子技術、核工業、航天技術等現代工業技術的推動下,各種超純物質、新型化合物和特殊需要的材料的生產技術都得到了較大發展。稀有氣體化合物的合成成功又向化學家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對零族元素的化學性質重新加以研究。無機化學在與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相互滲透中產生了有機金屬化學、生物無機化學、無機固體化學等新興學科。
酚醛樹脂的合成,開辟了高分子科學領域。20世紀30年代聚醯胺纖維的合成,使高分子的概念得到廣泛的確認。後來,高分子的合成、結構和性能研究、應用三方面保持互相配合和促進,使高分子化學得以迅速發展。
各種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應用,為現代工農業、交通運輸、醫療衛生、軍事技術,以及人們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多種性能優異而成本較低的重要材料,成為現代物質文明的重要標志。高分子工業發展為化學工業的重要支柱。
20世紀是有機合成的黃金時代。化學的分離手段和結構分析方法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許多天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紛紛獲得圓滿解決,還發現了許多新的重要的有機反應和專一性有機試劑,在此基礎上,精細有機合成,特別是在不對稱合成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一方面,合成了各種有特種結構和特種性能的有機化合物;另一方面,合成了從不穩定的自由基到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核酸等生命基礎物質。有機化學家還合成了有復雜結構的天然有機化合物和有特效的葯物。這些成就對促進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為合成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物質,並與其他學科協同解決有生命物質的合成問題及解決前生命物質的化學問題等,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0世紀以來,化學發展的趨勢可以歸納為:由宏觀向微觀、由定性向定量、由穩定態向亞穩定態發展,由經驗逐漸上升到理論,再用於指導設計和開創新的研究。一方面,為生產和技術部門提供盡可能多的新物質、新材料;另一方面,在與其它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的進程中不斷產生新學科,並向探索生命科學和宇宙起源的方向發展。

『伍』 化學、物理,這兩個詞是從日語中來的嗎是日本最先使用的嗎

「化學」一詞的由來
拉丁文chemia是從阿拉伯文的「煉金術」一詞演變而來的,後者則可能來源於希臘語「澆鑄」(或「浸液」)、埃及語「黑色」或漢語「金液」。漢譯名「化學」一詞首見於偉烈亞力主編的《六合叢談》(1857年~1858年),它得自王韜,是來華傳教士戴德生所創並口授於王韜的。

中文「物理」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莊子·知北游》(BC369—BC286)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秋水》也有:「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之說。「萬物之理」正是「物理」一詞的基本含義。天地之運行.四時之交替.萬物之生衰,古人都將其看作「物理」的表現。在此基礎上,《荀子·解蔽》作了進一步總結:「凡已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這里「物理」一詞雖未連用,但上下文看是專講觀物知理的。所以唐揚驚注目:「以知人之性推知,則可知物理也。」
「物理」一詞後來出自《淮南鴻烈 覽冥訓》(《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公元前179--前122)曾經召集眾人一起編撰);:「夫燧之取火,磁石之引針,蟹之敗漆。葵之鄉(向)日,感慨道:「故耳目之察,不足以分物理;心意之論.不足以定是非」「物理」二字最早正式出現在中文中,即考察事物的形態和變化,總結研究它們的規律的意思。
「物理」一詞後來再見於三國時期楊泉的《物理論》(雖然由於當時對世界認知的局限性,很多理論現在看來是不正確的;比如:「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氣,發日月,經星辰,皆由水而興。」--------大概的意思是:天地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水,是地之根本,水蒸汽=雲(吐元氣),水蒸汽越過日月,直通星辰所在之地的天,而日月星辰的運作都是因為水蒸汽)《物理論》力圖從當時可能達到的理論水平.去解釋自然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即自然之理。相當於自然哲學,當屬大物理范疇。
「物理」《名理探》(1628完成翻譯)原名為《亞里士多德辯證法概論》,是由李之藻(1569—1630)翻譯的書籍。1631年陸續印行的《名理探》中已有「物理」的譯名:「物理者,物有性情先後。宗也、殊也、類也,所以成性者,因在先;獨也,依也,所以具其情者.因在後。」此文原意是闡述宗、殊、類三公為本然之屬,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因在先;而獨,依二公為依然之稱,所反映的是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因在後。
《名理探》是17世紀初葡萄牙的高因盤利大學耶穌會會士的邏輯講義.用拉丁文寫成。原名《亞里士多穗辯證法概論》,原書刊於1611年。我們尚未查到拉丁文原版書.因此還不敢說「物理」一詞肯定對譯於拉丁文「PHYSICA,但從《名理探》中有關「物理」的引文來看實際上是講形性學的,仍屬中國古代「大物理的范疇!因而這種翻譯是准確的。
直到1666年巴黎科學院成立時科學仍分成數學和物理兩大類,只不過數學包括力學和天文學;而物理學還包括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等[7]。可見法國直到17世紀,物理學也是大物理或廣義物理學。

再後來是明末學士王宣《物理所》(資料缺乏,是方以智的師塾),以及對此書進行模仿借鑒的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著作的《物理小識》
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的《物理小識》被收入了《四庫全書》,終清之世,不乏被人引用,而且在17世紀晚期傳入日本,為知識階層爭相閱讀。此書並影響到日本學者把「物理學」作為Physics的譯名。所以日語中「物理」一詞起自於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的網路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
《物理小識》裡面的物理指的是萬物之理,但是方以智首先將學科分為自然科學(物理),社會科學(宰理),哲學(物之至理)三類。日本人的翻譯,溯及辭源也是這本書。
1839年渡邊喀山在他的《外國情況書》中使用了「物理の學<ウェースベゲールデ>」,但是荷蘭語wijsbegeerte對應於當今的「哲學」。 西周將physics翻譯為「格物學」,但他是將「天文學」和「化學」所共有的物理學稱為「物理學」。
1851年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an,1814—1893)翻譯了第一本中文電學著作《博物通書》:電器通標序二:……見東土人士博稽典墳,鮮究「物理」……這應該的近代中文可查證的第一次物理對應現代含義的使用。
1875年日本出版的小學教材《物理階梯》使用了「物理」一詞。
1876年<片山淳一>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物理學有必要解釋萬物的特性以及物質世界中發生的各種變化的原因。」
因為日本人不懂物理一詞的含義,所以有人就說因為日本人對物理一詞進行了注釋;所以物理一詞是日本人翻譯的。個人認為這明顯是不正確的,畢竟從詞義上來講瑪高溫早已經使用了。如果從分類含義上來講,方以智(1611—1671[辛亥年]十月七日[11月8日])也早就將物理從自然哲學里分類出來了;而且方以智是世界上第一個將物理從自然哲學裡面分類出來的科學家。此前無論東西方,都是將物理歸類於自然哲學的。晚了方以智幾十年的牛頓也是如此。
(在1687年牛頓發表其運動定律時還是用自然哲學來命名的,他當時的書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拉丁文所寫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φυσιкα」)

『陸』 有誰知道物理學,化學,數學的發展史啊/

自從有了人類,化學便與人類結下了不解之緣。鑽木取火,用火燒煮食物,燒制陶器,冶煉青銅器和鐵器,都是化學技術的應用。正是這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成為人類進步的標志。
今天,化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從古至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化學歷史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呢?

遠古的工藝化學時期。這時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少萬年摸索而來的,化學知識還沒有形成。這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煉丹術和醫葯化學時期。從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煉丹術士和煉金術士們,在皇宮、在教堂、在自己的家裡、在深山老林的煙熏火燎中,為求得長生不老的仙丹,為求得榮華富貴的黃金,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驗。記載、總結煉丹術的書籍,在中國、阿拉伯、埃及、希臘都有不少。這一時期積累了許多物質間的化學變化,為化學的進一步發展准備了豐富的素材。這是化學史上令我們驚嘆的雄渾的一幕。後來,煉丹術、煉金術幾經盛衰,使人們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學方法轉而在醫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當發揮。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出版了一些有關化學的書籍,第一次有了「化學」這個名詞。英語的chemistry起源於alchemy,即煉金術。chemist至今還保留著兩個相關的含義:化學家和葯劑師。這些可以說是化學脫胎於煉金術和制葯業的文化遺跡了。

燃素化學時期。從1650年到1775年,隨著冶金工業和實驗室經驗的積累,人們總結感性知識,認為可燃物能夠燃燒是因為它含有燃素,燃燒的過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過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後成為灰燼。

定量化學時期,既近代化學時期。1775年前後,拉瓦錫用定量化學實驗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開創了定量化學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不少化學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學說,發現了元素周期律,發展了有機結構理論。所有這一切都為現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相互滲透時期,既現代化學時期。二十世紀初,量子論的發展使化學和物理學有了共同的語言,解決了化學上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化學又向生物學和地質學等學科滲透,使蛋白質、酶的結構問題得到逐步的解決。

化學的英文詞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們都是從一個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臘字Xηwa(Chamia),希伯萊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來的.它的最早來源難以查考.從現存資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紀的記載里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可以假定是從埃及古字Chemi來的,不過這個名字的意義很晦澀,有埃及、埃及的藝術、宗教的迷惑、隱藏、秘密或黑暗等意義。
其所以有這些意義,大概因為埃及在西方是化學記載誕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學極為發達的地方,尤其是在實用化學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進已有一種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製造玻璃,可見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製造方法了。再從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時已精於使用防腐劑和布帛染色等技術。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藝術來命名「化學」。至於其它幾種意義,可能因為古人認為化學是一種神奇和秘密的事業以及帶有宗教色彩的緣故。

中國的化學史當然也是毫不遜色的。大約5000-11000年前,我們已會製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銅器,造紙、磁器、火葯更是化學史上的偉大發明。在十六、十七世紀時,中國算得上是世界最先進的國家。「化學」二字我國在1856年開始使用。最早出現在英國傳教士韋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書中。

化學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尤其是它的邊緣學科或者說是它的分支學科,譬如生物化學、物理化學、晶體化學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過熱的基因工程、克隆技術以及共軛電場論等,更是令人眼花繚亂。而古往今來,有多少化學家為化學的發展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你想了解他們嗎?化學名人風采將帶您走近他們....

『柒』 我國何時開始使用「物理學」一詞

「物理學」 一詞是怎樣來的,我國的物理教學起源於何時?是怎樣發展起來的?這是很多學習物理的同學所共同關心的問題.
我們今天所說的「物理學」一詞,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由西方經日本轉譯到中國的;另一個則是「土生」的,即出自中國的「物理」一詞.下面對此分別介紹.
「物理學」 最早屬於哲學的一部分.素有「古代西方最博學的人」之稱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用希臘文寫作「φυσιкα」,指自然哲學.(早在1687年牛頓發表其運動定律時還是用自然哲學來命名的,他當時的書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用拉丁文所寫)亞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學」(「φυσιкα」)後來被譯為拉丁文「physica」,再轉譯為英文「physics」;1851年日本人川本幸民將英文的「physics」譯為日本漢字「物理學」;1879年日本人鈑盛挺造出版「物理學」一書;1900年中國的王季烈和日本人藤田豐八將該書譯為漢譯本「物理學」,該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物理」一詞早在我國的晉代就出現了,泛指事物之理.這一說法起源於我國戰國時期莊子(BC369—BC286)的「析萬物之理」一句.1607年徐光啟和利馬竇翻(義大利人,Mateo Ricci,1552—1633)譯的歐幾里德(Euclid,330BC—275BC)的《幾何原本》前六卷時,徐光啟作的該書序言中也談到了「物理」 一詞.明末清初方以智著《物理小識》一書,內容很廣,包括歷法、醫葯、器用、金石等.但它跟由西方經日本傳入我國的「物理學」具有不同的內涵.
在西方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作為教學內容是於1845年出現於我國的某些私立學校的課堂的.當時設「格致」課(「格致」 一詞最早出自《大學》中「致知在格物」,即窮究事物的原理以獲得知識.魯迅在《吶喊自序》一文中還用該詞表示清末所開的物理、化學等內容)但該課最初的內容與前面所說的由「physics」轉譯過來的「物理學」的內容並不一樣.當時的「格致」課的內容除物理外,還有數學、化學、動物、植物和礦物等.1862年公立學堂同文館成立,數學從格致中分出;1899年在前京師大學堂,化學被分出.
1902年我國中學開的課就開始分設物理、化學與博物.這里的「物理」就已經是西方經日本傳入我國的「物理學」了.由此可見,「物理學」作為專門的獨立學科在我國講授也只有100年左右的歷史,作為物理教師,對這一點知識有所了解,我覺得還是有必要的.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物理學的內容也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比如,有關原子核、核能、量子力學、相對論、場論等內容就遠不是當年由日本傳入我國的「物理學」所能包含的.
就拿力學來說吧,目前「非線性系統的復雜行為」、「混沌與分形」等概念也已經引入物理學的學科領域.作為物理教師,在理解物理學的詞源時,也必須看到學科的發展. 要用「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物理學」
主要參考文獻
1.漆安慎,杜嬋英<力學基礎>
2.郭奕鈴,沈慧君.《物理學史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
3.吳國盛.《科學的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0
4.河南師范大學 萬凌德教授

『捌』 初中物理化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大部分學校從初三開始,小部分學校是初二學物理

『玖』 物理學的發展史

近代意義的物理學誕生於歐洲15—17世紀。人們一般將歐洲歷史作為物理學史的社會背景。從遠古到公元5世紀屬古代史時期;5—13世紀為中世紀時期;14—16世紀為文藝復興運動時期;16—17世紀為科學革命時期,以N.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在此時期產生。

從此之後,科學隨各個世紀的更替而發展。近半個世紀,人們按照物理學史特點,將其發展大致分期如下:從遠古到中世紀屬古代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是經典物理學時期。牛頓力學在此時期發展到頂峰,其時空觀、物質觀和因果關系影響了光、聲、熱、電磁的各學科。

甚而影響到物理學以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隨著20世紀的到來,量子論和相對論相繼出現;新的時空觀、概率論和不確定度關系等在宇觀和微觀領域取代牛頓力學的相關概念,人們稱此時期為近代物理學時期。

(9)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

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發展前景:

應用物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物理學或相關的科學技術領域中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相關的管理工作。科研工作包括物理前沿問題的研究和應用,技術開 發工作包括新特性物理應用材料如半導體等,應用儀器的研製如醫學儀器、生物儀器、科研儀器等。

應用物理專業的就業范圍涵蓋了整個物理和工程領域,融物理理 論和實踐於一體,並與多門學科相互滲透。應用物理學專業的學生如具有扎實的物理理論的功底和應用方面的經驗,能夠在很多工程技術領域成為專家。我國每年培養本科應用物理專業人才約12000人。

和該專業存在交叉的專業包括物理專業,工程物理專業,半導體和材料專業等。人才需求方面,我國對應用物理專業的人才需求仍舊是供不應求。

『拾』 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有「物理」一詞出現

中文裡的「物理」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鶡冠子·王鈇》一文中最早出現:「龐子雲:『願聞其人情物理』,意思是事物的道理,之後被廣泛運用,在《淮南子》,《莊子》,《荀子》等中國典籍中都有運用。
而外語中的「物理」(physics)一詞最早出現於古希臘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

閱讀全文

與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