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三物理主要學什麼
比熱容、熱能
機械能中的動能勢能
分子動理論、內能
電 學 歐姆定律 伏安法測電阻等等
電、磁、電動機和發電機
最重要的是「電學」和各類「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三年級內容:
古老而現代的力學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二.質量
三.密度
四.測量物質的密度
五.密度與社會生活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運動的描述
二.運動的快慢
三.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四.力
五.牛頓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 力和機械
一.彈力 彈簧測力計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桿
五.其他簡單機械
第十四章 壓強和浮力
一.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三.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五.浮力
六.浮力的應用
無處不在的能量
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二.機械效率
三.功率
四.動能和勢能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二.內能
三.比熱容
四.熱機
五.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第十七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能源家族
二.核能
三.太陽能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㈡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
初中物理合集網路網盤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簡介:初中物理優質資料下載,適合各階段老師教學,學生日常輔導,中考沖刺,技能提升的學習。
㈢ 初中三年級物理主要都學什麼
人教版初中物理三年級內容:
古老而現代的力學
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二.質量
三.密度
四.測量物質的密度
五.密度與社會生活
第十二章 運動和力
一.運動的描述
二.運動的快慢
三.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四.力
五.牛頓第一定律
六.二力平衡
第十三章 力和機械
一.彈力 彈簧測力計
二.重力
三.摩擦力
四.杠桿
五.其他簡單機械
第十四章 壓強和浮力
一.壓強
二.液體的壓強
三.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五.浮力
六.浮力的應用
無處不在的能量
第十五章 功和機械能
一.功
二.機械效率
三.功率
四.動能和勢能
五.機械能及其轉化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二.內能
三.比熱容
四.熱機
五.能量的轉化和守恆
第十七章 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一.能源家族
二.核能
三.太陽能
四.能源革命
五.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㈣ 人教版初中物理探究實驗有哪些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實驗目錄清單
見網路文庫,具體鏈接地址:
http://wenku..com/view/b21325f0bceb19e8b9f6ba3e.html
㈤ 初中生物理特長生專項怎麼填
初中物理聲里如果初中物理是初中生物理特長的話,專項你可以根據孩子們的。特點而且愛好,他們在力學的電學的或者是模擬電路這些方面有特長的話,你可以在這裡面填寫。甚至還可以填寫孩子們有什麼發明創造,這些都是孩子們的特長引起來的最後的結果。
初中物理來說,一般特長專項的他們是比較廣泛一些的,大棚孩子都集中在小發明小創作裡面。很多孩子呢,可以在這方面填自己的專長,例如節選節水裝置,輪滑,速滑或者是其他的改進措施。
㈥ 請問人教版初中物理「熱傳遞、熱膨脹」相關內容什麼時候學
很早以前的教材,把《熱傳遞 熱膨脹》單獨列為一章,介紹熱傳遞和熱膨脹的一些基本知識。現行各版本的教材已經不把熱膨脹和熱傳遞單獨列為一章,只是在九年級學習「改變內能的方式」時,介紹一點熱傳遞的知識。
人教版初中物理在學習第十三章《熱和能》時,學習一些熱傳遞的知識。
熱傳遞:熱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現象叫熱傳遞。
熱傳遞有三種方式:
一、熱傳導:熱沿物體傳遞。
二、熱對流:靠液體或氣體流動來傳遞熱。
三、熱輻射:熱以電磁輻射形式向外散發。
熱傳遞的條件:溫度差。
熱傳遞的本質:內能的轉移。
熱膨脹:一般物體都有受熱膨脹,遇冷收縮的現象。(0-4℃的水有反膨脹現象)
同等條件下氣體膨脹得最大,固體膨脹得最小。
㈦ 人教版初中物理"電磁學"部分的重點基本概念有哪些
人教版初中物理"電磁學"部分的重點基本概念有哪些
電動機是根據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轉動的原理的,你只要看到有和發電機類似的,但是有電源的,必是電動機的原理,發電機的原理是電磁感應現象,你只要看到沒有電源的那個圖,必是發電機的原理,電磁學的知識很瑣碎,書上已經講的很詳細了,你只要記住發電機和電動機兩個原理,電磁鐵的原理是電流的磁效應這幾個,電磁學應該沒有問題
㈧ 初二下冊物理復習提綱(人教版)
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教材內容共包括四章,他們分別是:歐姆定律、電功率、電與磁、信息的傳遞,他們都是功勛卓著的電與磁內容。
第六章 歐姆定律
課程標準的要求:
1. 初步了解半導體的一些特點,了解半導體材料的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2. 初步了解超導體的一些特點,了解超導體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
3. 能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能說出生活生產中採用串聯電路和並聯電路的實例.
4. 通過實驗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系,理解歐姆定律,並能進行簡單計算.
5. 會使用電流表和電壓表.
6.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意識:
全章內容概述.
1.電壓 電壓的單位,電壓的測量.
2.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
3.電阻 電阻的概念,單位,變阻器的結構及作用.
4.歐姆定律 電流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短路的危害.
5.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6.歐姆定理和安全用電 .
教材內容分析及建議:
章首圖:章首圖是雷電現象,是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引發學生思考。可提問:生活中的電和雷電有關系嗎?以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第一節 電壓
通過此節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電壓的單位是什麼?怎樣測量電壓?這是對學生 最基本的要求。
電壓是電學中重要的概念,是研究歐姆定律的基礎。本節重點是練習使用電壓表。
圖6.1—1是實驗室模擬的雷電現象,即起電機的高壓放電現象。與章首圖相對比,可讓學生思考自然現象與科學實驗也有聯系。教師可想辦法模擬實驗,演示放電現象。
電壓概念的形成:教材從日常生活中學生熱知的「電壓」一詞來學習。教材只講了電壓是什麼的問題。
教學建議:啟發提問:你在日常生活那些地方聽說過「電壓」這一概念呢?讓學生討論、閱讀思考回答,讓他們從實際中認識電壓。
想想做做: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燈泡兩端電壓變化及亮度變化情況。讓學生感知燈泡的亮度與電壓的關系,從而引出電壓的作用。即要在一段電路中產生電流,它的兩端要有電壓。然後講解電源作用、電壓表示符號及單位。
怎樣連接電壓表: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它去掉了現行教材的講述式的介紹電壓表的使用方法,而是讓學生根據說明書自學並使用電壓表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電壓表的使用說明書,來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從而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建議:教師可以採用先讓學生閱讀電壓表使用說明書,然後交流獲取的信息,談談電壓表的連接方法。同時讓學生根據電壓表的使用方法自我設計一個用電壓表測小燈泡兩端的電路,並動手實驗。這樣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交流的習慣。
教師注意:電壓表的連接與舊教材的區別:過去的是「電壓表與部分電路並聯」。電流從「+」入「—」出,過於抽象。現今更加直觀、准確、可操作性強。
怎樣在電壓表上讀數:教材沒有告訴讀數的方法,而是採用類比聯想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思考電壓表讀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切忌直接告訴。可先展示一下電流表,讓學生說說電流表的讀數方法,然後想想該怎樣,談談你從電流表的讀數中受到什麼啟發。大膽嘗試一下電壓表的讀數。
想想做做:電池串聯問題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對測量的分析,不難得出串聯電池組電壓的特點,即讓他們從實驗中感知串聯電池組電壓比單個電池電壓多,且等於個串聯電池電壓之和。
建議:教師可讓學生動手實驗後提問:串聯電池電壓組給了我們哪些新的啟發呢?關於學生問到並聯電池組電壓時,由於並聯電池組在日常生活中少見,教材未研究,教學中可讓學生課外研究。
動手動腦學物理:共有4個小題,且都聯系實際,給學生實踐的機會。第2題自製鹽水電池,並用電壓表判斷電源正、負極。教師應想辦法為學生提供器材,讓他們動手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打破對電的產生的神秘感。在用電壓表判斷電源正負極時,大膽用「試觸」的方法來實驗。遇到問題可討論如何解決。
第2節 探究串聯電路中電壓的規律
這個探究是教材中沒有告訴結論的探究。它是從學生實驗演變而來的,為學生提供了探索過程完全的探究。教材告訴了一個學案,有些探究程序中的具體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填寫。探究的結論,學生容易得出。教材中之所以沒有給出結論,其原因之一是標准中沒有確定的要求。
建議:由於教材中給出了學生導學的過程。因此,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自我探討完成導學內容前五部分,然後讓他們交流。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並聯電路中電壓規律的探究,作為課外內容布置,讓學生去完成。當然教師也可以用實驗向學生展示。
動手動腦學物理:第2題製作水果電池,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不僅用菠蘿可做,而且用其他水果、蔬菜如葡萄、土豆等也可以做。活動中讓學生感知了電壓表的作用,進一步鞏固了利用電壓表判斷電源正負極的方法。此實驗活動的最後讓學生思考:關於「水果電池」你還發現了什麼?讓學生展開想像,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來做實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STS:防止廢電池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講保護環境的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
第三節 電阻
通過此節的學習,要讓學生明白電阻的概念,單位是什麼?變阻器是什麼樣的?如何調節燈泡的亮度?了解半導體、超導體的特點。
本節內容電阻是電學中重要物理量之一,對電阻的理解,探究導體長度對導體電阻大小的影響及怎樣用變阻器改變燈炮的亮度是本節內容的重點。
1.電阻概念的形成:教材首先從學生們熟悉的事例中引出了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陌生的概念:導體、絕緣體、接著讓學生通過「想想做做」動手實驗來獲取不同導體連入電路中對燈泡的亮度的影響的信息。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感知
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有大、有小。從而形成電阻的概念,避免了過去的讀概念、記概念的做法。
想想做做:(見教材附註)建議:當學生自我動手試驗後,課中提出思考: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有困難是教師可引導,如「引起燈泡亮度變化,你是通過什麼途徑獲得的?」
2.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課標中沒有明確的要求,而是以活動建議的形式提出,課本中以「想想做做」來研究電阻大小與長度的關系。為理解滑動變阻器的原理打基礎。學生通過「想想做做」的實驗探究來獲取信息。明白了鉛筆芯的長短對電阻大小的影響
建議:實驗中教師可提問:實驗中你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小燈泡作用是什麼?讓學生明白鉛筆芯電阻的大小可通過燈泡亮暗程度來體現(學生完成這一思維過程,筆者認為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應給予引導)
3.變阻器:研究變阻器時,除研究了滑動變阻器外,還增添拓展了對電位器的研究,畫出了電位器的內部結構圖,教學建議P16,批註。
4.探究變阻器的作用:怎樣用變阻器改變燈炮的亮度?這個探究有兩個核心問題:○1變阻器是怎樣改變電阻的?○2如何讓學生自己設計電路。這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建議:(見教材P16,批註)
5.科學世界 介紹了半導體、超導體的特點及半導體、超導體材料的發展對高科技的影響,教師要給予指導性的閱讀。
第四節 歐姆定律
1.探究電阻上的電流跟電壓的關系,這是一個完整的探究,不希望教師告訴學生的結論,應讓學生去探究,通過測得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應注意多次測量數據,綜合分析,以避免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強調學生要如實記錄,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個探究是過程完全的探究,課標中有要求,教材給出了結論,學生應加強理解。
教材中還設計了例題,滲透了物理學的計算方法。歐姆定律知識的應用,對於物理計算,教師要有度。注意不要把計算題設計的過深、過難、過偏,應有實用性,體現學習物理的實用價值。如教材例題一中,通過對試電筆中電流的計算,讓學生明白試電筆的使用方法及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
額定電壓、短路:短路主要讓學生明白,短路時電阻小,電流大。危害:電源損壞,導線升溫,可能導致火災。
第五節 測量小燈泡的電阻
本節內容突出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材中「想想議議」為學生測電阻作準備。思考如何設計測電阻的試驗電路,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設計電路、操作步驟及記錄數據表格。實驗過程中,一定要強調學生如實記錄,引導學生對計算數據的分析。同時,強調變阻器的作用。
第六節 歐姆定律和安全用電(投影)
本節內容涉及知識面較寬,主要研究○1為什麼電壓越高越危險?○2為什麼不能用濕手觸摸電器?○3注意防雷:講了形形色色的避雷方法。○4STS:氣象報上的新聞增強了學生對歐姆定律的理解。
第七章 電功率
課程標準的要求:
1. 能從能量的角度認識電源和用電器的作用.
2. 理解電功率和電流.電壓之間的關系並能進行簡單的計算,能區分用電器的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3.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
4. 了解家庭電路和安全用電知識,有安全用電的意識.
全章內容概述:
1.電能 電能的單位,電能表的讀數.
2.電功率 家用電器的「瓦」數表示的意思.
3.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
4.電和熱 什麼情況下電流發熱多?怎樣利用電熱和防止電熱.
5.電功率和安全用電 保險絲怎樣「保險」?為什麼用電器接的太多就會燒保險絲?
教材內容分析及建議
章首圖:它是風能發電(投影)。學生對水力、火力發電較熟悉,而風力發電只有在我國北方才有,南方同學少見 。這幅圖,旨在讓大多數同學都能對風力發電有所了解,擴大學生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第一節 電能(投影)
電能是本章的核心概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電能的知識有所了解,教材給出了一個火力發電場的圖片,讓學生感知電能獲得的途徑致意,火力發電。同時也列舉了電能的應用的實例即教材是圍繞電能的來源和使用而展開,讓學生從實例中來感知「電能」這一概念,並不要求學生了解電能的定義
電能的單位:日常生活中的「度」。科學名詞「千瓦時」(KW�6�1h)物理學中常用單位:焦(J)1KW�6�1h=3.6×106J
電能表:本節重點內容,初中學生學習電能表的作用是一個科普性的內容.學生應該明白:讀數、記錄一些參數,讓學生同過對參數的閱讀,更深入了解電能表。建議見P31
電功:教材從電能的轉化和過程來讓學生識別「功」的概念,學生讀教材後,可讓學生說說:日常生活中,電流做功的實例。教材沒有告訴功的計算公式,降低了難度。
動手動腦學物理:3個題目,實用性很強,與生活聯系緊密,學生通過練習,讓他們意識到物理就在身邊,物理有用。
第二節 電功率
本節內容:是以電能表為基礎來研究電功律的。即教師可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不同用電器工作時,電能表鋁盤轉動有快慢,而導出電功率。建議:P33
電功率表示消耗電能的快慢 電功率大小的表示方法可用1s內消耗電能表示即p=w/t
「千瓦時」的來歷:通過對「千瓦時」來歷的研究來加深學生對「KW�6�1h」與「KW」的區別。
怎樣測量電功率:講了測電功率的兩條途徑,即專用功能表,非專業實驗中常用V、I間接測量。額定功率 圖7.2-2 7.2-3
第三節 測量小燈泡的功率
這是一個電學部分內容總結性的探究實驗,綜合性較強,是對學生能力的綜合性表現。先推導出電功率公式P=VI然後探究測量方法。建議:(見P36)
第四節 電和熱
此接實際是舊教材中的內容。但教材是從常見得用電器入手,引出電流的熱效應現象,同時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想想做做」來研究。感知在電流相同條件下,電阻越大,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熱量越多,即產生熱量的功率大這一規律。
想想做做:學生在探究實驗前,教師應給予指導,如在實驗中你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電阻器產生熱量的快慢的?實驗中通過觀察溫度計示數的變化,來感知電阻絲不同,產生的熱不同。P39
電流的熱效應跟電阻大小的關系是本節的重點。課標中有明確要求:即通過實驗探究知道在電流一定時,導體消耗的電功率與導體的電阻呈正比。教材先通過實驗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然後推理得出P=I2R。讓學生理解定理並解釋現象。本節還講了電熱的利用和防止。
第五節 電功率和安全用電
安全用電的內容教材中出現了三次,即第一處是第一章的測電比的使用與全用電、歐姆定律與安全用電、電熱與安全用電。教材先通過「想想議議」,讓學生思考在電壓一定時,電流與電功率的關系接著通過漫畫形象地展示了用電器總功率過大造成安全用電隱患的問題,即電路中同時使用的用電器總功率過大容易燒壞保險絲,甚至引起火災。
保險絲:應用電熱的原理製成,也告訴學生不能用Cu、Fe絲代替保險絲的道理,同時還告訴了空氣開關
想想議議:動手動腦學物理都從實際中列出的有關物理問題,讓學生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加以解決。讓學生體會學習的實用性。
第八章 電和磁
課程標準的要求:
1.能用語言.文字和圖表描述常見物質的物理特徵.
2.能用實驗證實電磁相互作用.
3.通過實驗,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
4.通過實驗,了解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會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與電流及磁場的方向都有關.
5.通過實驗,探究導體在磁場中運動時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
全章內容概述:
1.磁場 磁場及磁感線的概念.
2.電生磁 電流周圍的磁場及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是什麼樣的?
3.電磁繼電器 揚聲器 如何用小電流控制大電流,低電壓控制高電壓?揚聲器是怎樣工作的?
4.電動機 影響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方向的有關因素,電動機的換向器的作用,電動機和人類生活的關系.
5.磁生電 什麼情況下磁生電?什麼是交流電?
教材內容分析及建議
本章內容是電磁的基礎,應重視學生的感悟與實驗,重視實際利用,重視與生產生活的聯系,以學生的動手動腦來體會:學習物理有用。注意指導學生聯系實際,學習探究物理奧秘的方法。
章首圖:它是一幅激光圖片。它是地磁場使得來自太陽的高速粒子飛向地球的兩極,與空氣中分子原子作用形成絢麗的極光。教師可引導學生齊讀章首語,通過閱讀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入到研究磁場的問題中來。
第一節 磁場
本節的重點是磁場及磁感線。教材通過從古代歷史入手,即中國人利用手中羅盤在公元843年,開辟了從浙江溫州到達日本嘉值島的航線。導出了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指南針。讓學生通過閱讀指南針的發明,來進一步明白指南針的作用。
關於磁現象學生是比較熟悉的,雖然對場比較陌生,但對身邊有磁場的物體都比較熟悉,尤其對讀過小學自然的同學來學習這部分內容,相當於是復習的性質。教師可通過讓學生閱讀磁現象有關內容及想想議議來學習。讓他們自我閱讀、看圖填空,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興趣。
磁場:教材先給出了磁場定義,接著讓學生通過想想做做的實驗探究來研究磁體的磁極,感知磁體周圍的磁場、磁場的方向。
通過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感知條形磁體的磁場的分布。通過P48 圖⒏1-6 ⒏1-7 類比聯想找出磁感線分布規律。
地磁場:學生通過前面的實驗不難發現小磁針靜止的指向的規律性不易推斷出周圍有磁場對它的作用,即地磁場教材中明確指出了地理地磁兩極並不重合。至於地磁場產生的原因還是一個秘密,還沒有滿意的結果。教材把希望寄予在同學門身上
磁化:課標中雖沒有明確要求,單磁化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多見,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探究性的實驗,來研究磁化問題,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大致了解到使一根鋼針磁化的方法,後面又讓學生利用自己自製的磁化鋼針製作一個指南針,實驗容易成功。這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世界可引導學生閱讀。
第二節 電生磁
本節重點:電流磁效應 教材通過重復奧斯特做過的實驗掩飾,讓學生明白電和磁之間的聯系。並對電流的磁場給了描述性的定義,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這部分內容教材通過探究性的實驗來研究通電騾線管的磁場可能與那種磁體相似。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與電流方向之間有什麼關系。對於螺線管中的極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教材沒有結論它希望學生通過圖⒏2-6中螞蟻和猴子的對話受到啟發。歸納的出結論。這有一定難度,可以適當提示,不過這部分內容課標並沒有做要求。教材也只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有所了解。
電磁鐵:教材是讓學生自製電磁鐵,自我設計電路、實驗方案來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強弱的因素。這重安排,我們許多教師在過去教學中都嘗試過,效果較好。
動手動腦學物理:第1題 牽牛花的莖 是讓學生將前面所學的歸納的螺線管磁極與電流方向的方法遷移運用及發展,教師不易展開。因為它涉及知識面較廣。
第三節 揚聲器 電磁繼電器
本節內容是電磁鐵的應用,主要講了電磁繼電器的工作原理,揚聲器的結構及工作原理教師可採用閱讀講解的方法進行。「想想做做」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其落實,讓學生閱讀繼電器的使用說明書,觀察結構,動手實驗,來加強對電磁繼電器的了解。
第四節 電動機
電動機在我們生活中廣泛存在,那麼電動機能夠轉動是為什麼呢?這一問題對同學們來說都想急切知道,但是要理解它卻有一定難度教材改變了過去的從理論開始的教學模式,從探究入手,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和對成功的渴望。
本節主要有以下內容:○1演示磁場對通電導體的作用。○2演示通電線圈在磁場中扭轉。○3探究讓線圈轉起來。○4直流電動機的基本構造 換向器
教學建議:教師引入新課標可先提出問題:磁體再磁場中回受到力的作用。通電的螺線管有磁性像一個磁體有N、S極。那麼是不是意味著通電導體也會受到磁場的作用力呢?引發學生猜想,然後師生共同探究可得出結論。通電導體在磁場中要受到力的作用。且受力方向與電流方向、磁感線方向有關。
接著教師啟發提問若將一個通電線框放在磁場中,他會怎樣運動呢?學生猜想,教師演示實驗,驗證猜想(也可讓學生動手實驗)。可發現通電線圈在磁場中發生扭轉現象,這樣激發了學生興趣,引發了學生思考。同時教師可在學生思維處於亢奮狀態之時提問: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可知,既然磁場對通電導線有力的作用,既然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能發生扭轉,那麼我們能否想辦法讓線圈轉動起來呢?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引導學生探究,做讓線圈轉起來的實驗。這個探究是舊教材中自製小小電動機的小製作內容,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容易成功。
通過這個小小的實驗(投影),讓學生明白了線圈轉動時的主要問題是改變線圈中電流的方向。學生在探究製作的過程中,肯定有成功的或不成功的,這樣他們都會去探究,去觀察,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同時定會有學生提問:為什麼在製作時只將導線的一端刮掉一半的漆皮呢?此時教師可告訴學生:這是為了改變線圈中電流的方向。從而告訴學生這就是一個小小電動機,接著可講解一般電動機的結構,換向器的作用。通過前面的小製作,學生感知了線圈轉動時需要改變電流。這樣對換向器的作用學生就不難理解了。這樣在重視實驗事實的基礎上來研究問題,學生就容易對教材P63圖⒏4-5中的現象進行理解了。
第五節 磁生電
本節內容主要有:探究什麼情況下磁能生電,引出電磁感應現象。教材中沒有直接告訴電磁感應現象的概念,而是讓學生去探究感知。
發電機:(投影)改變了過去教學模式,而是從實驗入手,講解發電機,加深學生對發電機得了解。通過「想想做做」,讓學生明白發電機電流的方向改變次數與線圈轉動次數的關系,發電機轉速跟小燈泡亮度的關系。讓學生感知、體會發電機發電是能量的轉化過程。
動手動腦學物理、STS:介紹了磁記錄、錄音機、磁記錄產品、磁卡等。
第九章 信息的傳遞
課程標準的要求:
1.知道光是電磁波.
2.知道電磁波的傳播速度.
3.了解電磁波的應用及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全章內容概述:
1.現代順風耳__電話 電話的工作原理及電話交換機的作用.
2.電磁波的海洋 電磁波的產生及傳播,電磁波的波長,頻率和波速的關系.
3.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 無線電廣播和電視的工作過程,行動電話是如何工作的?
4.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 微波通信為什麼需要中繼站,衛星通信?光纖為什麼能傳送大量的信息?什麼是寬頻網?
教材內容分析及建議
章首圖:(投影)這是一幅古長城,綿延萬里,蜿蜒起伏,向人們展示了它的雄偉、壯觀。同時也引起學生對它的思考,古長城的作用—抵禦來犯之敵,「烽火台」的煙火點燃向遠處同伴傳遞著信息;古人用長城傳遞信息,現代人用那些方式傳遞信息呢?引入新課。
教材用一幅組合圖(P74),讓學生觀察,通過「想想議議」來對通信發展的回顧,讓學生了解信息傳遞的歷史。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的交流,可以先讓每個人說出自己知道的通信方式,再通過書上的組合圖的提示,引導學生梳理出同學通信發展的歷史脈絡。
教師引導學生對組合圖觀察,讓學生感知了信息是需要運載才能傳遞的。教師可告訴學生,信息常指的是消息、情報、信號、指令、數據、密碼等的總稱。信息傳遞需要的運載工具就是載體。如語文、文字、印刷品、電流、數字網路都是信息的載體。教材就按照信息的載體的發展情況來編寫的。
第一節 現代順風耳—電話
本節的重點是讓學生明白電話的工作原理和電話交換機的作用,讓學生了解數字信號和摸擬信號。教材通過神化的傳說「順風耳」,引起學生關注信息傳遞的興趣,體現了人文精神。講述了當今社會是狠多神話已變成了現實,引出了電話的內容。
圖9.1-2電話:(投影)他向學生展示了電話是利用電流把信息傳導遠處的,圖注告訴了話筒、聽筒的基本作用。
電話交換機:教材通過電話的問世到交換機的出現,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進步與社會發展的意義。
想想議議:讓學生思考電話交換機的作用,即通過電話交換機能減少電話線的數量,減少材料的浪費。
拓展:程式控制電話 技術發展,電話交換機有人操作變為自動電話交換機(通過電磁繼電器接線),即程式控制電話機。模擬通信和數字通信:電話分模擬和數字兩種。電流傳遞的信號叫模擬信號,這種通信方式叫模擬通信。用不同符號的不同組合表示的信號叫數字信號,這種通信方式叫數字通信。數字通信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建議:模擬通信、數字通信看起來是技術性很強的名詞,實際上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教材通過形象的描述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介紹,教師教學時不要展開。教材介紹了莫爾斯電碼、漢字電報碼旨在加深學生對數字信號的認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教師也不要過多講解。想想做做、動手動腦學物理(見P79)
第二節 電磁波的海洋
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電磁波其實是無限的信息傳遞的內容。主要講解了電磁波的產生及傳播。
電磁波的產生:教師不要講產生的基本原理,要通過演示實驗來向學生展示電磁波的存在及產生,即電磁波是由迅速變化的電流來產生的。通過實驗打破學生對電磁波的神秘感。
電磁波的傳播:教師可以聲波的傳播需要介質為基礎,讓學生想像:電磁波是否也需要介質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師生共同設計方案動手實驗得出結論。
電磁波的波速與波長、頻率的關系,及電磁波譜要引導學生分析。讓它們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對於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速度C=3×105㎞∕S(即30萬千米每秒)應讓學生記憶。
科學世界:(投影)微波爐主要告訴學生電磁波不僅可以用來傳遞信息,還可以使食物分子發生劇烈振動,擴大學生視野,讓學生做科普性的了解。
第三節 廣播、電視和移動通信
這一節內容,教師可採用科普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展示。主要介紹了無線電廣播信號的發射和接收、電視的發射和接收、行動電話的基本原理。教師只作簡單介紹,不要深究。筆者認為主要通過教材5幅圖片來展示講解。
科學世界:介紹音頻、視頻、射頻和頻道,要引導學生閱讀。
STS:電視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教師要讓學生討論交流。
第四節 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
此節內容也是一個科普性介紹的內容,主要講解了為什麼要利用微波通信,為什麼要建立微波中繼站、衛星通信、光纖通信。此部分內容主要通過圖片向學生展示介紹即可。
STS:我國光纜通信的發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它旨在培養學生保護光纜的意識。光的頻率比電磁波的頻率更高,因此要用光纖通信。
㈨ 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知識點總結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任何物質都是由極其微小的粒子組成的,這些粒子保持了物質原來的性質
3、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固態物質中,分子與分子的排列十分緊密有規則,粒子間有強大的作用力將分子凝聚在一起。分子來回振動,但位置相對穩定。因此,固體具有一定的體積和形狀。 液態物質中,分子沒有固定的位置,運動比較自由,粒子間的作用力比固體小。因此,液體沒有確定的形狀,具有流動性。 氣態物質中,分子間距很大,並以高速向四面八方運動,粒子之間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壓縮。因此,氣體具有很強的流動性。
4、原子結構
5、納米科學技術
二、質量:
1、定義: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2、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 ,常用單位:t g mg
3、質量的理解:固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態、狀態、位置、溫度 而改變,所以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
4、測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測量工具:案秤、台秤、桿秤,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工具托盤天平二、密度:
1、定義: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公式: 變形
3、單位:國際單位制:主單位kg/m3,常用單位g/cm3。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種材料,同種物質,ρ不變,m與 V成正比; 物體的密度ρ與物體的質量、體積、形狀無關,但與質量和體積的比值有關;密度隨溫度、壓強、狀態等改變而改變,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⑵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體積成反比;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密度ρ與質量成正比。
5、圖象:左圖所示:ρ甲>ρ乙
6、測體積——量筒(量杯)
⑴用途:測量液體體積(間接地可測固體體積)。
⑵使用方法:
7、測固體的密度:
8、測液體密度:
⑴ 原理:ρ=m/V
⑵ 方法:①用天平測液體和燒杯的總質量m1 ;②把燒杯中的液體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讀出量筒內液體的體積V;③稱出燒杯和杯中剩餘液體的質量m2 ;④得出液體的密度ρ=(m1-m2)/ V
9、密度的應用:
⑴鑒別物質:密度是物質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鑒別物質。
⑵求質量:由於條件限制,有些物體體積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質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質量。
⑶求體積:由於條件限制,有些物體質量容易測量但不便測量體積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體積。
⑷判斷空心實心:
第十二章《運動和力》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於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二、機械運動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採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採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採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採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Ⅰ 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計算公式: 變形 ,
B、速度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 兩單位中m/s 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三、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隻新鉛筆長度1.75dm 、 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測量環境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儀器
(4)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四、時間的測量:
1、單位:秒(S)
2、測量工具: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脈搏等
現代:機械鍾、石英鍾、電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2、力產生的條件:①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②物體間必須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觸)。
3、力的性質: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體上)。兩物體相互作用時,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反之,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說明:物體的運動狀態是否改變一般指:物體的運動快慢是否改變(速度大小的改變)和物體的運動方向是否改變
5、力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用N 表示。
6、力的測量:
⑴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類:彈簧測力計、握力計。
⑶彈簧測力計: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
8、力的表示法: 力的示意圖: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表示出來,如果沒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個圖中,力越大,線段應越長
六、慣性和慣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實驗:
2、牛頓第一定律:
⑴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笛卡兒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頓第一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時候,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⑵說明:
A、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經驗事實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推理而概括 出來的,且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 所以已成為大家公認的力學基本定律之一。但是 我們周圍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實驗來直接證明牛頓第一定律。
B、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物體不受力,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狀態,原來運動的物體,不管原來做什麼運動,物體都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C、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可以不需要力,即力與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力不是產生或維持運動的原因。
3、慣性:
⑴定義: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慣性。
⑵說明: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慣性大小隻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運動、運動速度等皆無關。
七、二力平衡:
1、定義:物體在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稱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條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兩個力在一條直線上
概括:二力平衡條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第十三章《力和機械》
一、彈力
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受到的力叫彈力,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
二、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體,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計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質量為1kg 的物體所受的重力為9.8N。
⑶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其應用是重垂線、水平儀分別檢查牆是否豎直和 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點——重心:
三、摩擦力:
1、定義: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要發生或已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
⑴測量原理:二力平衡條件
⑵測量方法:把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就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⑶ 結論:接觸面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該研究採用了控制變數法。由前兩結論可概括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實驗還可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大小、運動速度大小等無關。
7、應用:
⑴理論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壓力、接觸面變粗糙、變滾動為滑動。
⑵理論上減小摩擦的方法有:減小壓力、使接觸面變光滑、變滑動為滾動(滾動軸承)、使接觸面彼此分開(加潤滑油、氣墊、磁懸浮)。
四、杠桿
定義:在力的作用下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
說明:①杠桿可直可曲,形狀任意。
②有些情況下,可將杠桿實際轉一下,來幫助確定支點。如:魚桿、鐵鍬。
五要素——組成杠桿示意圖。
①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字母O 表示。
②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1 表示。
③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字母 F2 表示。
④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用字母l2表示。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
實驗前:應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的從杠桿上量出力臂。
結論:杠桿的平衡條件(或杠桿原理)是: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寫成公式F1l1=F2l2 也可寫成:F1 / F2=l2 / l1
五、滑輪
定滑輪:
①定義:中間的軸固定不動的滑輪。
②實質: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杠桿
③特點:使用定滑輪不能省力但是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動滑輪:
①定義:和重物一起移動的滑輪也可左右移動)
②實質:動滑輪的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桿。
③特點: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滑輪組
①定義:定滑輪、動滑輪組合成滑輪組。
②特點:使用滑輪組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第十四章《壓力和壓強》
一、固體的壓力和壓強
1、壓力:
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研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實驗:
3、壓強:
⑴ 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⑵物理意義: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內部產生壓強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且具有流動性。
2、測量:壓強計 用途:測量液體內部的壓強。
3、液體壓強的規律:
⑴ 液體對容器底和測壁都有壓強,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⑵ 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都相等;
⑶ 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 不同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4、壓強公式:p=ρgh
三、大氣壓
1、概念:大氣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的壓強叫做大氣壓強,簡稱大氣壓,一般有p0表示。。
2、產生原因:因為 空氣受重力並且具有流動性。
3、大氣壓的存在——實驗證明:
歷史上著名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小實驗——覆杯實驗、瓶吞雞蛋實驗、皮碗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
4、大氣壓的實驗測定:托里拆利實驗。
3、測量工具:
定義:測定大氣壓的儀器叫氣壓計。
分類: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
4、應用:活塞式抽水機和離心水泵。
5、沸點與壓強:內容: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應用:高壓鍋、除糖汁中水分。
6、體積與壓強:內容:質量一定的氣體,溫度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越小壓強越大,氣體體積越大壓強越小。
三、浮力
1、浮力的定義:一切浸入液體(氣體)的物體都受到液體(氣體)對它豎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液(氣)體
3、浮力產生的原因(實質):液(氣)體對物體向上、向下的壓力差 即浮力。
4、物體的浮沉條件:
5、阿基米德原理:
(1)、內容: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ρ液V排g (3)、適用條件:液體(或氣體)
體漂浮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等於它受的重力;
6、浮力的利用:
(1)、輪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於水的材料製成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必須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夠。
(2)、潛水艇:
工作原理: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力來實現的。
(3)、氣球和飛艇:
工作原理:氣球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升空的。氣球里充的是密度小於空氣的氣體如:氫氣、氦氣或熱空氣。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隨風飄盪,人們把氣球發展成為飛艇。
(4)、密度計:
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
一、功:
1、力學里所說的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不做功的三種情況:有力無距離、有距離無力、力和距離垂直。
3、力學里規定:功等於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公式:W=FS
4、功的單位:焦耳,1J= 1N·m 。 把一個雞蛋舉高1m ,做的功大約是0.5 J 。
二、功的原理:
1、內容: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不會少於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2、說明:
3、應用:斜面
①理想斜面:斜面光滑
②理想斜面遵從功的原理;
③理想斜面公式:FL=Gh 其中:F:沿斜面方向的推力;L:斜面長;G:物重;h:斜面高度。
如果斜面與物體間的摩擦為f ,則:FL=fL+Gh;這樣F做功就大於直接對物體做功Gh 。三、機械效率:
1、有用功:定義:對人們有用的功。
公式:W有用=Gh(提升重物)=W總-W額=ηW總
斜面:W有用= Gh
2、額外功:定義:並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公式:W額= W總-W有用=G動h(忽略輪軸摩擦的動滑輪、滑輪組)
斜面:W額=f L
3、總功: 定義:有用功加額外功或動力所做的功
公式:W總=W有用+W額=FS= W有用/η
斜面:W總= fL+Gh=FL
4、機械效率:① 定義: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
② 公式:
③ 有用功總小於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於1 。通常用 百分數 表示。某滑輪機械效率為60%表 示有用功占總功的60% 。
④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減小機械自重、減小機件間的摩擦。
5、機械效率的測量:
。
四、功率:
1、定義: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義: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 Fv
4、單位:主單位 W 常用單位 kW mW 馬力
換算:1kW=103W 1mW=106 W 1馬力=735W
某小轎車功率66kW,它表示:小轎車1s 內做功66000J
5、機械效率和功率的區別:
功率和機械效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即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機械效率表示機械做功的效率,即所做的總功中有多大比例的有用功。
五、機械能
(一)、動能和勢能
1、能量: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
2、知識結構:
3、探究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4、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理解:①有動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②有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③同時具有動能和勢能的物體具有機械能。
(二)、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知識結構:
2、動能和重力勢能間的轉化規律:
(三)、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1、 知識結構:
2、水電站的工作原理:利用高處的水落下時把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水的一部分動能轉移到水輪機,利用水輪機帶動發電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第十六章 《熱和能》
一、分子熱運動:
1、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徑以10-10m來度量。
2、一切物體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無規則的運動
①擴散:不同物質在相互接觸時,彼此進入對方的現象。
②擴散現象說明:A分子之間有間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無規則的運動。
③課本中的裝置下面放二氧化氮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擴散被誤認為是重力作用的結果。實驗現象:兩瓶氣體混合在一起顏色變得均勻,結論:氣體分子在不停地運動。
④固、液、氣都可擴散,擴散速度與溫度有關。
⑤分子運動與物體運動要區分開:擴散、蒸發等是分子運動的結果,而飛揚的灰塵,液、氣體對流是物體運動的結果。
3、分子間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內能: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
2、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內能:既然物體內部分子永不停息地運動著和分子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那麼內能是無條件的存在著。無論是高溫的鐵水,還是寒冷的冰塊。
3、影響物體內能大小的因素:①溫度:在物體的質量,材料、狀態相同時,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②質量:在物體的溫度、材料、狀態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物體的內能越大。③材料:在溫度、質量和狀態相同時,物體的材料不同,物體的內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狀態:在物體的溫度、材料質量相同時,物體存在的狀態不同時,物體的內能也可能不同。
4、內能與機械能不同:
機械能是宏觀的,是物體作為一個整體運動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與機械運動有關
內能是微觀的,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能的總和。內能大小與分子做無規則運動快慢及分子作用有關。這種無規則運動是分子在物體內的運動,而不是物體的整體運動。
5、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叫做熱運動。
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越大。
三、內能的改變:
1、內能改變的外部表現:
物體溫度升高(降低)——物體內能增大(減小)。
物體存在狀態改變(熔化、汽化、升華)——內能改變。
反過來,不能說內能改變必然導致溫度變化。(因為內能的變化有多種因素決定)
2、改變內能的方法:做功和熱傳遞。
A、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
①做功可以改變內能:對物體做功物體內能會增加。物體對外做功物體內能會減少。
②做功改變內能的實質是內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轉化
③如果僅通過做功改變內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內能的改變大小。(W=△E)
④解釋事例:圖15.2-5甲看到棉花燃燒起來了,這是因為活塞壓縮空氣做功,使空氣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達到棉花燃點使棉花燃燒。鑽木取火:使木頭相互摩擦,人對木頭做功,使它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達到木頭的燃點而燃燒。圖15.2-5乙看到當塞子跳起來時,容器中出現了霧,這是因為瓶內空氣推動瓶塞對瓶塞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使水蒸氣液化凝成小水滴。
B、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
①熱傳遞是熱量從高溫物體向低溫物體或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向低溫部分傳遞的現象。
②熱傳遞的條件是有溫度差,傳遞方式是:傳導、對流和輻射。熱傳遞傳遞的是內能(熱量),而不是溫度。
③熱傳遞過程中,物體吸熱,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放熱溫度降低,內能減少。
④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熱量的單位是焦耳。熱傳遞的實質是內能的轉移。
C、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區別:由於它們改變內能上產生的效果相同,所以說做功和熱傳遞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但做功和熱傳遞改變內能的實質不同,前者能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後者能的形式不變。
D、溫度、熱量、內能 區別:
△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溫度升高——→內能增加
不一定吸熱。如:鑽木取火,摩擦生熱。
△熱量:是一個過程。
吸收熱量 不一定升溫。如:晶體熔化,水沸騰。
內能不一定增加。如:吸收的熱量全都對外做功,內能可能不變。
△內能:是一個狀態量
內能增加 不一定升溫。如:晶體熔化,水沸騰。
不一定吸熱。如:鑽木取火,摩擦生熱
☆指出下列各物理名詞中「熱」的含義:
熱傳遞中的「熱」是指:熱量 熱現象中的「熱」是指:溫度
熱膨脹中的「熱」是指:溫度 摩擦生熱中的「熱」是指:內能(熱能)
四、熱量:
1、比熱容:⑴ 定義: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降低)1℃時吸收(放出)的熱量。
⑵ 物理意義:表示物體吸熱或放熱的本領的物理量。
⑶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大小與物體的種類、狀態有關,與質量、體積、溫度、密度、吸熱放熱、形狀等無關。
⑷水的比熱容為4.2×103J(kg·℃) 表示:1kg的水溫度升高(降低)1℃吸收(放出)的熱量為4.2×103J
⑸水常調節氣溫、取暖、作冷卻劑、散熱,是因為水的比熱容大
2、計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
3、熱平衡方程:不計熱損失 Q吸=Q放
五、內能的利用、熱機
(一)、內能的獲得——燃料的燃燒
燃料燃燒:化學能轉化為內能。
(二)、熱值
1、定義:1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
2、單位:J/kg
3、關於熱值的理解:
①對於熱值的概念,要注重理解三個關鍵詞「1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1kg是針對燃料的質量而言,如果燃料的質量不是1kg,那麼該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就不是熱值。某種燃料:說明熱值與燃料的種類有關。完全燃燒:表明要完全燒盡,否則1kg燃料化學能轉變成內能就不是該熱值所確定的值。
② 熱值反映的是某種物質的一種燃燒特性,同時反映出不同燃料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變成內能的本領大小,也就是說,它是燃料本身的一種特性,只與燃料的種類有關,與燃料的形態、質量、體積等均無關。
3、公式:Q=mq(q為熱值)。
實際中,常利用Q吸=Q放即cm(t-t0)=ηqm′聯合解題。
4、酒精的熱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3.0×107J。
煤氣的熱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氣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是3.9×107J。
5、火箭常用液態氫做燃料,是因為:液態氫的熱值大,體積小便於儲存和運輸
6、爐子的效率:
①定義:爐子有效利用的熱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之比。
②公式:η=Q有效/ Q總= cm(t-t0)/ qm′
(三)、內能的利用
1、內能的利用方式:
⑴ 利用內能來加熱;從能的角度看,這是內能的轉移過程。
⑵ 利用內能來做功;從能的角度看,這是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2、熱機:定義:利用燃料的燃燒來做功的裝置。
能的轉化:內能轉化為機械能
蒸氣機——內燃機——噴氣式發動機
3、內燃機:將燃料燃燒移至機器內部燃燒,轉化為內能且利用內能來做功的機器叫內燃機。它主要有汽油機和柴油機。
4、內燃機大概的工作過程:內燃機的每一個工作循環分為四個階段: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做功沖程、排氣沖程。在這四個階段,吸氣沖程、壓縮沖程和排氣沖程是依靠飛輪的慣性來完成的,而做功沖程是內燃機中唯一對外做功的沖程,是由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另外壓縮沖程將機械能轉化為內能。
5、 熱機的效率:熱機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熱機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總= W有用/qm
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使燃料充分燃燒 盡量減小各種熱量損失 機件間保持良好的潤滑、減小摩擦。
汽油機和柴油機的比較:
汽油機 柴油機
不
同
點 構造: 頂部有一個火花塞。 頂部有一個噴油嘴。
吸氣沖程 吸入汽油與空氣的混合氣體 吸入空氣
點燃方式 點燃式 壓燃式
效率 低 高
應用 小型汽車、摩托車 載重汽車、大型拖拉機
相同點 沖程:活塞在往復運動中從汽缸的一端運動到另一端。
一個工作循環活塞往復運動2次,曲軸和飛輪轉動2周,經歷四個沖程,做功1次。
六、能量守恆定律
1、自然界存在著多種形式的能量。盡管各種能量我們還沒有系統地學習,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所了解,如跟電現象相聯系的電能,跟光現象有關的光能,跟原子核的變化有關的核能,跟化學反應有關的化學能等。
2、在一定條件下,各種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轉化和轉移(列舉學生所熟悉的事例,說明各種形式的能的轉化和轉移)。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的內能轉移到低溫物體。運動的甲鋼球碰擊靜止的乙鋼球,甲球的機械能轉移到乙球。在這種轉移的過程中能量形式沒有變。
3、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轉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於摩擦而使機械能轉化為內能;在氣體膨脹做功的現象中,內能轉化為機械能;在水力發電中,水的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在火力發電廠,燃料燃燒釋放的化學能,轉化成電能;在核電站,核能轉化為電能;電流通過電熱器時,電能轉化為內能;電流通過電動機,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4、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既不會消滅,也不會創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能量的轉化和守恆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