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學家王淦昌名字怎麼念

物理學家王淦昌名字怎麼念

發布時間:2022-08-16 19:01:32

『壹』 王淦昌三棄諾獎為國「隱身」17年,是大國脊樑,後來怎樣

無私奉獻,以身許國,核彈先驅,後人楷模。這是國務委員張勁夫對王淦昌的評價,也許王淦昌這個名字並不是特別耳熟能詳,他也不是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但是他卻一定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偉大科學家!

王淦昌為國神隱了十七年,也因此三次放棄諾貝爾獎。他的名字對於後人來說的確非常陌生,但是不可以否認是這樣的人物才是祖國脊樑,這樣的名字才值得被世人銘記。

年幼的經歷

王淦昌有著非常悲慘的童年,而他出生於中國最動盪屈辱的年代。1907年王淦昌出生,父親是當地有名的醫生。不過那時候醫生還被稱為郎中,雖然生活艱辛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算平淡中充滿簡單的幸福。

時間來到1941年,王淦昌在研究中提出了中維子的想法,然而國內對於科研研究的投入實在太少,研究環境也不夠理想,最終這個想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罷了。但王淦昌將相關研究製作成論文發布在權威雜志上,恰巧這篇論文被外國科學家看到。

而這個科學家研究出中微子並通過此次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獎項,又一次與諾貝爾獎錯過,只能說人生充滿意外還有不定,了解的人也都為王淦昌感到惋惜。

第三次與諾貝爾獎錯過是在1955年的時候,王淦昌來到蘇聯工作。他與同事在研究中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並且還研究出超子的反粒子。這次研究成果異常優異,因為成果巨大全世界都為之震動。

本以為這次會獲得諾貝爾獎項,彌補上兩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遺憾。然而命運卻又一次和王淦昌開了玩笑。當時國家原因導致蘇聯單方面摧毀協議,實驗無法進行下去,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想法也不過是夢想罷了。

三度錯失諾貝爾獎的確遺憾,也讓人感到惋惜,然而王淦昌更讓人欽佩的是他對家國的定義,對祖國的熱愛。這讓他選擇為國神隱十七年,因為他被祖國選擇去做核事業,雖然要遠離他原來的研究方向,但是為了祖國的發展王淦昌沒有絲毫的猶豫。

為了安心做實驗,也為了項目各方面著想,王淦昌一心撲在研究上,基本上所有的親戚都斷了聯系。不少人都以為王淦昌失蹤了,而這樣的神隱持續了十七年,最終氫彈爆炸成功中國的核事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但王淦昌這個名字卻依舊沒有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代名,甚至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名字非常陌生。可正是低調不計較名利才配得上祖國脊樑的美譽!

後來王淦昌依舊默默無名的在第一線奮斗,為了祖國的科研事業奉獻光和熱,也許沒有獲得相應的關注,但是無私如王淦昌相信也並不在意這種所謂的「名譽」。只要祖國需要,永遠會有王淦昌的身影出現,永遠會有王淦昌出來行動。

而後中國核事業的發展順利,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也獲得了全世界的矚目,中國一改曾經科研落後的情況成為了核事業的佼佼者,這一切都有王淦昌的功勞。隱姓埋名的王淦昌默默無聞地為國神隱十七年,最後獲得的成果也沒有辜負他的付出。

人生的長度是有限的,人生的厚度卻是無限的。王淦昌的人生無疑是有意義的,名字雖然陌生但是他才稱得上祖國脊樑!

『貳』 王淦昌(1907-1998)是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早在青年時代,王淦昌就專注近代

銅絲的體積:
V=SL=π(

d
2
)2L=3.14×(
0.5×10?3m
2
)2×6m=1.1775×10-6m3
∵ρ=
m
V

∴銅絲質量:
m=ρV=8.9×103kg/m3×1.1775×10-6m3≈1×10-3kg,
銅絲重力:
G=mg=1×10-3kg×9.8N/kg=9.8×10-3N;
故答案為:1×10-3;9.8×10-3

『叄』 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王淦昌的故事

1925年8月,考入清華大學。1929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這是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

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

1941年,王淦昌在《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論文中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沖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

1956年9月,王淦昌作為中國的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基本粒子研究,並被選為副所長。

1982年,王淦昌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研製、試驗核武器方面的工作,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肆』 核武器王淦昌簡介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於江蘇常熟,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獲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

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獎項。


(4)物理學家王淦昌名字怎麼念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1925年8月,考入清華大學。1929年6月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吳有訓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這是中國第一篇有關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

1931年,王淦昌在德國就讀研究生期間,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試驗設想,1932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進行試驗發現了中子並獲得諾貝爾獎。

1941年,王淦昌在《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的論文中提出,通過輕原子核俘獲K殼層電子釋放中微子時產生的反沖中微子的創造性實驗方法。

1956年9月,王淦昌作為中國的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基本粒子研究,並被選為副所長。

1982年,王淦昌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和研製、試驗核武器方面的工作,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伍』 「兩彈一星」的科學家,只要名字!!!

錢學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

錢三強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法國巴黎大學居里實驗室和法蘭西學院原子核化學實驗室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獲博士學位,1946年獲法國科學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學獎金。1948年回國

錢驥 (1917-1983)
江蘇省金壇縣人,1917年生,男,空間技術和空間物理專家。
1943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師范學院。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衛星設計院業務負責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蘇省無錫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
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7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冶金系留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1954年赴聯邦德國亞亨工業大學冶金系鑄造研究室任研究員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國後,歷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員、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長。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趙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吳興縣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3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1938年獲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衛星設計院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和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68年被文革暴徒殘害之後自殺身亡。

鄧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懷寧縣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後在北京大學任教。1948年10月縛美國普渡大學物理系留學,1950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王淦昌 (1907-1998)
江蘇省常熟縣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193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5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1938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從事固體物理、量子場論等理論研究,獲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45年與N•玻恩共同獲得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的麥克杜加耳——布列茲班獎。1948年被選為皇家愛爾蘭科學院院士。1947年回國,

程開甲 (1918- )
江蘇省吳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任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1950年回國

黃緯祿 (1916- )
安徽省蕪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7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風一號」副總設計師兼控制系統總設計師、「東風二號」副總設計師、「東風三號」副總設計師、潛地固體戰略導彈及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總設計師,航天部總工程師、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

屠守鍔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術和結構強度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1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留學,獲碩士學位。1945年回國

周光召 (1929- )
湖南省長沙人,1929年生,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87年至1997年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現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科技領導小組成員

楊嘉墀 (1919- )
江蘇省吳江縣人,1919年生,男,衛星和自動控制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56年回國

陳能寬 (1923- )
湖南省慈利縣人,1923年生,男,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學礦冶系畢業。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獲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曾任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員。1955年回國

陳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無線電電子學、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3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5年在英國COSSOR無線電廠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國。

吳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縣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37年畢業於天津北洋大學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後在雲南壘允中央飛機廠、昆明中央機器廠任設計師、工程師。1943年赴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學院冶金系學習獲理學博士學位,後任該校金屬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1949年任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師。1950年底回國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寧國縣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術和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0年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畢業。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49年8月回國

孫家棟 (1929- )
遼寧省復縣人,1929年生,男,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58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獲金制獎章,同年回國。

朱光亞(1924- )
湖北省武漢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美國密執安大學從事實驗核物理研究工作,
獲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於1950年春回國

王希季 (1921- )
雲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衛星和衛星返回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機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留學,獲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

王大珩 (1915- )
江蘇省吳縣市人,1915年生,男,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學,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42年被英國伯明翰昌斯公司聘為助理研究員。1948年回國

於敏 (1926- )
河北省寧河縣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

郭永懷 (1909-1968)
山東省榮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1935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1940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留學並獲碩士學位。1941年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1945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員,1946年起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國

『陸』 王淦昌滴資料以及事情~~

王淦昌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原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江蘇常熟支塘鎮人。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入德國柏林大學,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年4月回國,先後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授。1949年5月參加革命工作,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現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九院副院長,二機部副部長兼原子能研究所(現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所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核學會理事長,九三學社中央參議委員會主任,第三屆、四屆、五屆、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王淦昌是我國實驗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線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在70年科研生涯中,他奮力攀登,取得了多項令世界矚目的科學成就。1941年,他獨具卓見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並為實驗所證實。1959年,他在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領導一個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1964年,他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實現核聚變的設想,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始人之一,也使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1984年,他又領導開辟了氟化氪準分子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的新領域。

王淦昌參與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我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

王淦昌非常關心我國科學技術,特別是高科技事業的發展。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一起提出了對我國高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議,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持下,國務院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我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為我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王淦昌於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王淦昌

像老師那樣

1982年的一天,在江蘇省常熟縣,一位派出所的同志領著幾位外地來客,走街串巷,來到一座木板房前,來客中的一位老人,端詳著這修繕過的房屋,激動地連聲說:「就是這里,就是這里。」這位老人就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他來探望深深懷念的生他養他的故鄉。

1907年5月28日,王淦昌出生在常熟縣楓塘灣。他的父親是當地的中醫,他4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13歲的時候,母親由於過度勞累,得了肺病,又故去了。只有外婆疼愛他,供他上學。

1920年,他隨一位遠房親戚到上海浦東中學讀書。他在小學的時候,對解趣味數學題著迷。在中學,他最感興趣的課仍是數學。教數學的周培老師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他鼓勵學生自學,在課外組織開展數學自學小組活動,王淦昌是小組的活躍分子。在周培老師的指導下,他在中學里就學完了大學一年級的課程微積分。1925年,他考進了清華大學。

清華原來是留美預備學校。從1925年開始設立大學部,招收一年級學生,王淦昌就是清華大學的第一屆學生。清華大學是用我國政府每年繳付美國的庚子賠款辦校的,經費比較充裕,設備條件是國內其他大學不能比的。而化學系的實驗條件在學校里又是佼佼者。王淦昌一進清華,就迷上了化學。他在中學時沒有接觸過多少化學實驗,現在他一進實驗室就顯得異常活躍。石蕊試紙的顏色變化使他驚奇;關於元素和化合物性質的各種實驗,他都認真去做;化學元素周期表,他背得爛熟,他覺得化學真是有意思。

可是,一年之後分系的時候,王淦昌既沒有考慮從小就喜歡的數學,也沒有進化學系,而是選擇了物理系。

原來,清華大學物理系是由實驗物理學家葉企孫教授 (1898~1977)創建的。他很重視為學生打下牢固的基礎,親自給學生講普通物理課。有一次在課堂上,他提了一個有關伯努力利方程的問題,王淦昌很快給出了答案,葉先生很高興。下課後,他把王淦昌找去了,了解他的學習情況,並對他說:「以後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來找我。」葉先生引人入勝的講課,對王淦昌的特殊關懷和鼓勵,使王淦昌對實驗物理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他愛上了實驗物理,決心要打開實驗物理的大門。

後來,我國另一位實驗物理學家吳有訓從美國回來,葉企孫就請他到清華大學來主持近代物理課程。吳有訓很注意培養提高學生進行實驗物理研究的本領。他在教學中,注意到王淦昌對實驗的特殊愛好和操作能力,他也喜歡上這個勤奮、好動的學生。他自己是通過實驗工作接受近代物理學的,他也希望用同樣的方法,來培養、幫助王淦昌。1929年6月,王淦昌大學畢業了,吳有訓把他留下來當助教,並且給了他一個研究題目:清華園周圍氡氣的強度及每天的變化。目的是要研究北京附近氣象因素對大氣放射性的影響。這項研究當時在國內還不曾有人做過。王淦昌在吳有訓的指導下,查閱了大量資料,然後進行實驗。每天從早晨9點到11點,重復著那一套繁瑣、艱苦而又需要一定技巧的實驗,同時記錄下當天的溫度、大氣壓、風速、風向、雲的性質與分布等。從1929年11月到1930年4月,一共6個月。這真是對青年科學家的一次考驗,王淦昌堅持下來了,得到了北京上空大氣放射性與氣象條件的相互關系的大量數據,寫出了論文。

葉企孫、吳有訓這兩位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先驅,把王淦昌引上了實驗物理研究的道路。王淦昌對物理學有著深厚的感情。後來,他在浙江大學當物理系主任的時候,新生入學,他都要親自去歡迎他們,和他們親切交談,他對新生們說:「物理學是一門很美的科學,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她研究的對象。她尋求其中的規律,這是十分有趣味的你們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專業。」多麼使人鼓舞啊!他也像他尊敬的老師那樣,把一批批學生,引上了物理學的征途。

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

1950年4月,王淦昌應錢三強的邀請,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1951年被任命為副所長主要領導宇宙線的研究工作。1954年在雲南落雪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室,很快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外同行的注意。

1956年秋天,他作為中國的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擔任高級研究員,後來又擔任副所長,並且親自領導一個實驗小組,開展高能實驗物理的研究。

自從1930年英國科學家狄拉克首先從理論預言存在電子的反粒子——正電子,1932年美國物理學家安德遜利用雲霧室從宇宙線中發現正電子以後,實驗物理學家一直在尋找各種粒子的反粒子。如果所有的粒子都有反粒子,這將證明微觀世界中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對稱性,粒子與反粒子——正與反——的對稱。各種介子的反粒子已經確證了。1955年美國建成60億電子伏質子加速器,用這台加速器很快就發現了反質子,接著又發現了反中子。到1957年,擺在實驗物理學家面前的一個挑戰性課題,就是尋找反超子。這時候,歐洲原子核研究中心一台能量更高的加速器還在建設中,而聯合原子核所一台能量為100億電子伏的質子同步加速器就要建成了,在能量上可以占幾年優勢。王淦昌根據這個情況,果斷地把尋找新奇粒子(包括各種超子的反粒子),作為小組的主要研究課題。

聯合所的加速器是建成了,但是配套的設備如探測器、測量儀、計算機等都沒有。一切都要從頭做起。經過研究,王淦昌設計了一個精巧的實驗。首先,他考慮到反超子的壽命很短,要想比較可靠地捕捉到這類粒子,用能夠顯示粒子徑跡的氣泡室作為主要探測器比較理想。為了爭取時間,他們又選擇了技術難度比較小,建造周期比較短的丙烷氣泡室,他們自己動手,建造了氣泡室,用π介子作為炮彈,在加速器上進行實驗。王淦昌把握著研究進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及時地囑咐組員們在觀察氣泡室拍攝到的照片時應該著重注意的地方。1959年3月9日,終於從4萬對底片中,找到了一個產生反西格馬負超子的事例,發現了超子的反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

王淦昌小組的工作,受到各國物理學家的贊揚。1972年,楊振寧教授回國訪問時對周恩來總理說:聯合原子核所這台加速器上所做的唯一值得稱道的工作,就是王淦昌先生及其小組對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1982年,王淦昌和丁大利、王祝翔榮獲國家頒發的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物理學家所獲得的最高榮譽。

以身許國

1960年底,王淦昌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任期滿了,他就要回國了。

一天,他特地來到莫斯科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慎重地把一個存摺當面交給大使,說:「請你收下,轉交給祖國人民吧!」這是他在聯合所工作4年,節衣縮食積存下來的,共有14萬盧布(舊幣,摺合新幣14000盧布)。他想,祖國和人民正在經受一場嚴峻的考驗,克服暫時的經濟困難。這筆錢雖然不算多,但這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對祖國的一份心意。

看了這個故事,讀者可能會想,王淦昌是教授,工資高,一定有很多錢吧。他的學生曾經回憶過這樣一段往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教師的薪水很低,王老師又在病中,生活艱苦,營養不足。有人私下議論:王老師是28歲當教授的,抗戰前,應該拿高薪,那時候物價也比較低,發的是硬幣銀元,師母也善於節儉治家,估計會有積蓄,為什麼生活這樣艱苦呢?後來揭開了這個謎,大家才恍然大悟。

原來,早在抗日戰爭爆發時,為了支援抗戰,王老師和物理系儀器管理員任仲英一起,挨家挨戶宣傳抗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募捐廢銅爛鐵,給政府造抗日槍炮。而王老師是既出錢又出力,把他結婚時的金銀首飾和家裡積攢多年的銀元都捐獻了。王淦昌的愛國精神,深深地教育了他的學生。

王淦昌的夫人是一位家庭婦女,子女又多,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生活並不富裕。但是,他有一顆非常可貴的赤子之心。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他常常以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來自勉。總是想著國家,想著別人。他40年代的一個學生,在1957被錯劃為右派,下放農村勞動。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為編譯《愛因斯坦文集》,有一段時間斷了生活費的來源,王淦昌知道後,就給這個學生寫信,要他安心做好《愛因斯坦文集》的編譯工作,生活費由他負責。以後,他每月按時給這個學生寄30元生活費,直到他知道這個學生的生活費問題確實解決了,這才放心。在那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年代,這樣做是要冒受批挨斗的危險的。

1982年,因為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他們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王淦昌得了3000元獎金。他把這筆錢全部捐贈給原子能研究所職工子弟中學,作為獎學金。他說,他是想為娃娃們的父母減輕一點負擔,使他們為原子能事業更好地工作。這也體現了老一代科學家對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寄予極大的期望。

1959年6月,赫魯曉夫領導集團背信棄義,撕毀兩國政府簽訂的關於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協定和合同,撤走專家,企圖把我國原子能事業扼殺在搖籃里。黨中央決定自力更生建設核工作。

為了集中力量,突破原子彈技術難關,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從中國科學院和全國各有關部門,集中到了北京核武器研究所。

1961年3月的一天,回國不久的王淦昌,精神抖擻,健步登上二機部大樓,在二樓的部長辦公室里,劉傑、錢三強正在等著他哩。劉傑部長向他轉達了黨中央的決定,要求他3天之內到核武器研究所報到。這個決定對王淦昌來說,就是要他從熟悉的、並且已經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礎研究工作,改做他不熟悉的應用性工作。他腦子里一下就聯想到40年代初期,國際上有一批物理學家,突然「失蹤」了……他,沒有多想,沒有猶豫,隨即愉快地表示:

「以身許國。」

汽車離開了二機部大樓。王淦昌陷入了沉思:「3天?」他想起了剛才劉傑同志向他轉達的周總理的口信:這是政治任務。我們剛起步的國防尖端事業,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學家!我們的祖國,需要更加強大。是啊,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並且為之奮鬥了幾十年的,不就是祖國的強盛嗎?他深深地感到,黨和國家對自己是多麼信任,寄託著多大的期望啊!第二天,他就到核武器研究所上班了。從此,他隱姓埋名,默默地為這神聖的事業奮鬥了16年。

王淦昌負責物理實驗方面的領導工作。開始,爆轟物理實驗是在離北京不太遠的長城腳下進行的。當時,核武器研究所沒有試驗場地,是借用解放軍的靶場。王淦昌和郭永懷來到了靶場,走遍了靶場的每一個角落,和科技人員一起攪拌炸葯,指導設計實驗元件,指揮安裝測試電纜、插雷管,直到最後參加實驗。一陣陣「轟」、「轟」的爆破聲,震撼著古老的長城,一年中,他們做了上千個實驗元件的爆轟實驗。到1962年底,基本上掌握了獲得內爆的重要手段和實驗技術。

1963年春天,王淦昌帶頭離開北京,離開自己的家和親人,到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去工作。那時候,基地剛剛開始建設,各方面條件都很差,又是在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高寒缺氧,氣壓低,水燒不開,饅頭蒸不熟,年輕人走路快了都喘氣。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王淦昌仍堅持深入到車間、實驗室和試驗場地,去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興致勃勃地和同志們討論問題,常常和大家一起工作到深夜。對每項技術,每個數據,每次實驗的准備工作,他都一絲不苟,嚴格把關,保證了一次一次實驗都獲得成功。

就在這一年中,王淦昌到廣州開會,見到了陳毅副總理。陳毅副總理作了一個握緊拳頭,然後猛地展開的手勢,問王淦昌:「你那個東西什麼時候響?」王淦昌滿有信心地答道:「再過一年。」陳毅副總理高興地說:「好,有了這個,我這個外交部長腰桿就更硬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茫茫戈壁灘上,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火球,接著是轟轟轟的爆炸聲……原子彈爆炸了!在觀察所里的人們叫著,跳著,抱著,互相祝賀,王淦昌流下了激動的熱淚。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過了兩年8個月,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又爆炸成功了,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從原子彈到氫彈發展最快的國家(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美國用了7年4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這裡面有王淦昌的心血,人們稱他為核彈先驅。他說,這是成千上萬科技人員、工人、幹部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員。

1969年,王淦昌被任命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在這期間,他又成功地領導了我國前三次地下核試驗。

對第一次地下核試驗,上級明確要求,務必在國慶20周年前打響。並且要求保證成功,保證安全。當時,王淦昌已經年逾花甲,又是處在動亂時期,要擔負這樣重要的任務,要促生產,可真不容易啊!

他親自深入車間,和工人同志們談心,到職工宿舍,耐心地做思想工作,科技人員和工人師傅的實干精神,支持著王淦昌滿懷信心地去完成試驗任務。

王淦昌在嚴重缺氧的高原上,廢寢忘食,日以繼夜地工作,身體漸漸支持不住了。同志們要求他說:「王老,你歇歇,讓我們去跑吧!」但是,有高度責任感的王老,仍堅持要親自到科研生產第一線去。他說:「任務那麼緊,項目那麼多,有一項趕不上進度,就會影響試驗。」後來。因為缺氧氣喘,實在跑不動了,就在辦公室接上氧氣袋,堅持工作。

由於時間緊,工程量大,地下坑道里的通風設施比較簡陋,氡氣濃度不斷增長。王淦昌聽到這個情況,很為在地下工作的科技人員的健康擔心,立刻組織人員進一步監測,他分析原因,並且採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仍有一些同志心裡不安,幾次找王淦昌反映。王淦昌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地向大家說明情況,並懇切地要求道:「希望大家發揚我院優良傳統,加緊工作,縮短在洞內停留的時間。」最後,大家都提前完成了試驗前的准備工作。而王淦昌一直堅持在洞內,和大家一起工作,直到最後才撤離現場。

王淦昌領導同志們按期完成了國家試驗任務。卻因為他堅持科學態度,說了實話,被扣上「動搖軍心」的帽子;又因為同志們提出「對在洞內工作的同志保健應有所改善」的要求,王淦昌答應向黨委建議解決,又被當成搞

「活命哲學」,怕苦怕死的典型。一頂頂帽子扣到他頭上,他卻泰然自若,用沉默予以抵制。開完批判會,一回到住地,他又投入了緊張的工作。

1975年進行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前,同志們把准備工作做好了,滿有把握地向王淦昌和其他領導作了匯報。王淦昌作為現場技術負責人,堅持要進洞作一次最後的現場檢查。當時,洞內回填工作已經進行,要進去比較困難,許多地方只能爬著進去,而且裡面的光線很暗,大家一再說,可以保證工作的質量。他想到周總理的指示:「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還是爬進洞內,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察看,仔細詢問他不放心的問題,直到把每一個實驗裝置的結尾工作都看完了,才滿意地說:「我現在可以放心了。」

永不知足的追求者

原子能研究所里靜悄悄的。全所職工都在禮堂開會,王淦昌所長正在講話。他,情緒微微有些激動。前不久,1979年12月1日,他被吸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多年的夙願終於實現了。他跟著共產黨走過了30年的歷程,他決心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現在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始了新的長征,作為一個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新的歷史任務面前應該怎麼辦呢?他說: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對實現「四化」更有直接的責任,我們必定要盡一切力量,爭分奪秒地努力去完成各項任務。這就是一個新黨員老科學家在新的形勢面前作出的答復,也是對他所領導的全所同志發出的號召。

王淦昌看到實現「四化」,能源是重要的物質基礎,而開發利用核能(核電站)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1978年,他和二機部的幾位專家,利用國慶休假,給黨中央領導同志寫信,建議發展核電。鄧小平同志很重視,派人找寫信人座談,聽取意見。從此,他對核電就抓住不放了。率領考察團出去考察,利用出差開會的機會作報告、給有關雜志寫文章,廣泛地宣傳核電。

1980年,中央書記處邀請中國科學院的專家開設「科學技術知識講座」,為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領導同志講課,其中第三講的內容是安排能源問題。王淦昌聽說後,主動找科學院聯系,提出應增加核能的內容。核工業部推薦王淦昌去講。王淦昌認真准備,他收集了大量資料,反復修改講稿,製作幻燈片,還進行了幾次預講。充分體現了他對發展我國核電事業的負責精神。

粉碎「四人幫」之後,王淦昌兼了10多個職務,經常出去開會,但是,他的主要陣地,還是在原子能研究所。他親自抓一個研究組,後來發展成為一個研究室,進行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1982年,他把核工業部副部長的職務辭掉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把原子能研究所所長的職務辭掉了,把核物理學會理事長的職務也辭掉了。他說:「別人可以擔任的工作,何必自己一直擔任下去呢?但是有一項工作他是不會辭掉的,就是科研,就是慣性約束核聚變。有一次他看了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電影後,非常高興地說:

「巴甫洛夫活了90多歲還能堅持搞科研,實在太好了,我還可以搞好多年科研呀!」

聚變反應也是一種重要的核反應。海水裡含有大量的氘,氘、鋰等都是能進行聚變反應的核燃料。受控聚變一旦實現,將是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慣性約束是世界上公認很有希望的一種實現聚變的方法。早在1964年,他與蘇聯巴索夫幾乎是同時獨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產生核聚變的設想,他向國務院寫了一份建議書,很快上海光機所就開始從事強激光的研究。後來,他又敏銳地注意到,強流加速器產生的高能帶電粒子束引發核聚變,花錢比較少,適合中國國情,有巨大的潛力,他就和科研組的同志一起,設計、建造這種類型的加速器,開展粒子束慣性約束核聚變的工作。現在他又引導這個研究室把工作的重點轉變到氟化氪激光聚變的研究上來,並且取得了很好的進展。王淦昌對科研上的成就就是這樣永遠不感到滿足,對科學的探索永遠不斷地向新的高峰攀登。他說:「我們應該要求自己站在世界科學發展的前列,只有這樣,才能帶領青年人去發展我們的科學事業。」

『柒』 寫十個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科學家、核物理學家、中國「兩彈」元勛。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就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錢三強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和奠基者,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中科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是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領域的世界級權威、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擎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堪稱二十世紀應用科學領域最為傑出的科學家。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我國著名數學家,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之一,國際自動推理界的先驅。
趙忠堯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核物理學家與教育家,我國核物理研究的開拓者,中國核事業的先驅之一。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
茅以升是我國著名的橋梁學家、土木工程學家、工程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橋梁工程學的奠基人,中國近代橋梁事業的先驅。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捌』 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怎麼讀

王大珩(heng二聲),王淦(gan四聲)昌,楊嘉墀(chi二聲),陳芳允(yun三聲)

『玖』 中國當代科學家有哪些

中國當代科學家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當代科學家:
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是我國享譽世界的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少年命運多坎坷,但刻苦自學,18歲在《科學》雜志發表數學論文,1920年8月,任清華大學圖書館助理員,用6年半時間讀完高中至大學的全部課程,同時學習英、法、德語言,並在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論文5篇。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徹底解決了歐洲數學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計問題,轟動了劍橋,被譽為「劍橋的光榮」。1938年學成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46年10月應愛因斯坦之邀赴美講學,後任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和伊利諾斯大學終身教授。
物理學家錢學森
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中國科學家
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1904年留學日本,並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24歲留學英國,在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獲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先後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會長,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其間先後數次赴歐美講學、參加學術會議和考察地質構造。1949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
物理學家錢三強
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物理學家周培源
周培源是我國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作為研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學說並獨樹一幟的中國第一人,周培源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引力論和流體力學中的湍流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他一直致力於求解引力場方程的確定解,研究並初步證實了廣義相對論引力論中「坐標有關」的重要論點。
數學家蘇步青
蘇步青,中國傑出的數學家、教育家。曾任浙大數學系教授、主任、教務長,復旦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數學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科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等職。1919年赴日留學,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同年3月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抗戰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邀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和陳建功教授帶領弟子們到山洞裡研究數學,正是在這時他點燃了那塊神聖高原上的星星之火,於是才有了潘承洞、王元、陳景潤等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突出貢獻,才有了我國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上的一枚枚金牌。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王淦昌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科院資深院士,中國原子能研究所所長,中國高技術發展「863計劃」的4位倡導者之一。王淦昌參與了中國原子彈、氫彈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製的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隱姓埋名17年,是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由於他對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國防建設的卓越貢獻,曾榮獲兩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一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等多項重要獎勵。
數學家吳文俊
吳文俊是著名的數學家,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他為拓撲學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類和示嵌類研究被國際數學界稱為「吳公式」,「吳示性類」,「吳示嵌類」,並廣泛運用於數學研究和解決連塑性領域的有關難題,至今仍被國際同行廣泛引用,影響深遠。
農業科學家袁隆平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是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
地理和氣象學家竺可楨
竺可楨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聞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人。竺可楨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學系、氣象研究所和首批氣象台站,開辟了中國的氣象事業。

閱讀全文

與物理學家王淦昌名字怎麼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9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