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用物理知識來測量地圖上的地區周邊的長度
用軟細線沿著地圖上地區的周邊線繞,然後展開量一下細線長度即可
B. 用物理知識說明地圖上如何測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
如果你要知道兩地直線距離可以用直尺量出地圖上的長度然後再乘以比例尺就好了。
如果想知道實際距離,可以用軟線根據地圖上的鐵路對齊,然後測量線的長度,再乘以比例尺。這是物理上的化曲為直的測量方法
C. 物理:怎樣測量地圖中上海到北京的京滬
先用繩沿線路重合,做兩頭的記號,拉直後再用直尺量繩的長度,再除以比例尺即可
使用方法
比例尺的使用
根據地圖上的比例尺,可以量算圖上兩地之間的實地距離;根據兩地的實際距離和比例尺,可計算兩地的圖上距離;根據兩地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可以計算比例尺。
根據地圖的用途,所表示地區范圍的大小、圖幅的大小和表示內容的詳略等不同情況,制圖選用的比例尺有大有小。地圖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通常比例尺大於十萬分之一的地圖稱為大比例尺地圖;比例尺介於十萬分之一至一百萬分之一之間的地圖,稱為中比例尺地圖;比例尺小於百萬分之一的地圖,稱為小比例尺地圖。在同樣圖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圖內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圖上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此可簡記為「大小詳、小大略」方便應用)地理課本和中學生使用的地圖冊中的地圖,多數屬於小比例尺地圖。[1]
參考http://ke..com/link?url=ZuYf_
D. 沒有比例尺,怎樣從地圖上估算 物理
看地圖上的已知目標地物,根據地圖上的量測與實際目標地物的比得到比例尺的估值。(例如:如果有標准400米跑道的操場,就可以量測知道圖上對應100米的長度)
E. 在物理中,如何測出世界地圖的中國部分面積
這,好象不是游戲的問題哦~
F. 兩道物理題:如何在中國地圖上測出從南京到北京的地鐵線近似長度
用棉線擺到鐵路線上,然後拉直用刻度尺測量棉線的長度,再乘上比例尺就是了。
把細銅絲繞在鋼筆上,然後數出繞的圈數n,再用刻度尺測量繞的長度L
直徑就是 L/n
☆希望對你有幫助☆
☆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評價的【滿意】☆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G. 測地圖上兩點間距離過程(物理)
用一根柔軟且無彈性的棉線細棉線嗯,把那個細棉線。對准,被測物體的兩端就可以算出之間的距離。這是換取維持的方法。測完之後再用刻度尺量一下就好了。
H. 沒有衛星前的世界地圖是怎麼測繪的哦
你所問的19世紀是怎麼繪圖的,我可以告訴你,用測繪儀器,我國在很早時期就有測繪儀器了
現在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參觀,我們會看到兩架奇特的古代儀器。其中結構復雜,環環相套的叫 渾儀;兩組支柱支撐著雙環的叫 簡儀。它們是明代製造的,就是測繪儀器
在我國古代,渾儀是用來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在戰國時代已經開始製造了,不過那時不一定稱為渾儀。渾儀結構復雜,是由一環套一環的同心圓環構成,好像一個鏤空的球體,這些圓環分別代表地平圈、子午圈、赤道圈、赤經圈、黃道圈和白道圈。東漢時的天文學家張衡說過:「立圓為渾」,因此稱這種儀器為渾儀。
渾儀在應用過程中,不斷得到改進,但總的思路是增多圓環,致使結構愈加復雜,遮擋星空的范圍增多,影響觀測。此外,要求多重圓環安裝要同心,這是十分困難的,由此導致渾儀產生偏心差。到了北宋,科學家沈括首先在渾儀上取消了白道環,開辟了渾儀向簡化方向發展的新途徑。到了元代,郭守敬、王恂等科學家在沈括的基礎上對渾儀又進行了大規模改進,創造了新的簡儀,簡儀進一步取消了黃道環。這樣,簡儀從渾儀的復雜結構中分離出來,分解成由赤道環和赤經環組成的赤道經緯儀和由地平環及地平經環組成的地平經緯儀兩個獨立的儀器。這樣的簡儀結構十分簡單,大大增加了觀測的視野,克服了渾儀的兩個最大缺陷,大大提高了觀測精度。赤道經緯儀和地平經緯儀是分裝在同一個長方形的銅基座上,總稱為簡儀。
觀測時只要轉動赤道經緯儀的赤經雙環和窺管,就可以觀測到天球上任何位置的星星,並從赤經雙環刻度上讀得該天體的去極度。至於天體的赤經值,則可在轉動南端的赤道環上求得。簡儀的地平經緯儀實際上是一個新的創造。觀測時,只要轉動立運雙環和窺管,就可以測得任一天體的方位角和高度角。後來航海用的六分儀也是這個原理.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就親自主持過測繪作業,使用的就是這種儀器(那時候,又經過改進了,但是原理一樣),並繪製成圖,其精度,就今天看來,也很精確.
說了這么多,你要是不懂我也沒轍了
具體的可以去看 中國古代地圖測繪 一書
裡面記載的很詳細
I. 怎樣測量地圖上貴陽到北京的鐵路長度。物理作業,急求。。。
1、在google找一數字地圖,輸入貴陽到北京就可以查的;
2、用CAD軟體,打開CAD,裝入中國交通圖的光柵文件,對北京到貴陽的鐵路線進行矢量化,在「特性」中查看該線長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