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強物理污染(異物)的控制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環境污染,如:放射性輻射、電磁輻射、雜訊、光污染等。物理性污染主要指食品被放射性物質污染。放射性物質源於宇宙射線和地殼中的放射性物質。核試驗及和平利用原子能產生的放射性核廢料,如處理不當可污染食品。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與排放。特別是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安全上更為重要。
分類
物理性污染是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環境污染,如:放射性輻射、電磁輻射、雜訊、光污染等。從污染源的屬性上來看,環境污染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物理性污染、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雜訊污染防護
例如,工廠、工地的雜訊應不超過85分貝~90分貝。居民居住區,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0分貝。雜訊是一種聲波,雜訊污染是由雜訊源產生,再通過傳播介質對人產生影響的。雜訊控制包括降低雜訊源的雜訊,控制雜訊的傳播途徑和個人防護幾個方面:
(1)聲源控制運轉的機器設備和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是主要的雜訊源,控制它們的雜訊有兩條途徑:
一是改進結構,提高各個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採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聲源的雜訊發射功率。
二是利用聲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採用吸聲、隔聲、減振、隔振等技術,以及安裝消聲器等,控制雜訊的輻射。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開發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廣使用低雜訊設備,是控制雜訊污染的長遠戰略。
(2)控制雜訊的傳播途徑主要措施有:
①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區規劃,使居住區與雜訊源盡量遠離。
②在車流量大並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幹道兩側,建立隔聲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聲材料和隔聲結構來阻擋雜訊的傳播。
③應用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將傳播中的雜訊聲能轉變為物體的內能等。
(3)個人防護減少在雜訊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在工廠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帶護耳器(耳塞、耳罩等),以減小雜訊的影響。
放射性污染防護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質的來源。放射性物質的來源主要是核試驗與核工業(如核電站以及放射性礦物的開采、提煉、儲存、運輸)。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電站(包括其他核企業)一般應選址在周圍人口密度較低,氣象和水文條件有利於廢水和廢氣擴散稀釋,以及地震強度較低的地區,以保證在正常運行和出現事故時,居民所受的輻射劑量最低。
②工藝流程的選擇和設備選型要考慮廢物產生量和運行安全。
③廢氣和廢水需作凈化處理,並嚴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線的廢物和放射強度大的廢物要進行最終處置和永久貯存。
等等……
㈡ 如何減少實驗對人類生存環境的污染
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活動的場所。人類為滿足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需求,一方面向環境索取自然資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將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排泄到環境中去。因此,環境既要向人類提供足夠的生存空間、物質資源和能源,又要接收、容納並消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各種排泄物。伴隨著地球上人口數量的不斷膨脹和人類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當人類向環境索取的物質和能量超過了環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排放到環境中的廢物超越了環境所能承載的范圍時,環境質量就會下降,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發展就會受到損害。這時,我們就說發生了環境污染。
環境污染的類型形形色色。按照環境要素分,有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質分,有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學污染;按污染物的形態分,有廢氣污染、廢水污染 、固體廢棄物污染、噪音污染、輻射污染、光污染等;按污染產生的原因分,有生活污染源、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污染等;按影響的范圍來分則有全球性污染、區域性污染和局部污染。
環境污染最早開始引起注意可追溯到產業革命時期。由於煤炭的大規模使用,引起粉塵和硫氧化物的大量排放,從而造成了空氣污染。後來,伴隨著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與擴大,在社會生產力得到幾十倍、成百倍增長的同時,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氣、廢水和廢渣也幾十倍、成百倍增長的同時,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氣、廢水和廢渣也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使得水、大氣、土壤等受到的污染日趨嚴重。某些地區的大氣經常煙霧彌漫,河流和湖泊的水質污濁,垃圾圍城,農葯、重金屬、各種有毒化學品污染嚴重,導致了一系列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發生,如洛杉磯光化學事件、水俁病、四日市哮喘等,使成千上萬的人遭難。環境污染造成的嚴重後果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使人們在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對環境污染採取了各種控制和治理措施。特別是本世紀70年代以後,工業發達國家為治理環境污染,制訂了各種法律和條例,投入了大量物力和人力,使得環境污染逐步得到控制,環境質量得到了很大改善。80年代以後,除局部及區域性環境污染以外,酸雨、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全球性環境問題開始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重點。
由於很多網業需要用戶登入,所以就找到這些,能幫到就幫啊~
㈢ 分子生物實驗室污染源有哪些如何防止污染
(1) Tris 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2) 氨基乙酸: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避免吸入塵埃.(3) X-半乳糖 (X-gal):對眼睛和皮膚有毒性.使用粉劑時遵循常規注意事項.應注意的是,X-gal 溶液是在一種有機溶劑(DMF)中制備的.(4)β-半乳糖苷酶:有刺激性,可產生過敏反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5)苯二胺 :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苯酚:有劇毒性和高度腐蝕性,可致嚴重燒傷.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合適的手套和護目鏡,穿好防護服,在通風櫥內操作.若有皮膚接觸葯物,可用大量清水沖洗,並用肥皂和水清洗,不要用乙醇洗.(7)苯甲基磺醯氟化物(PMSF):為一有劇毒的膽鹼酯酶抑制劑.對上呼吸道的黏膜、眼睛和皮膚有極大損害.戴好合適的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萬一眼睛或皮膚接觸到此葯品,立即用大量的水沖洗,丟棄被污染的衣物.(8)苯甲酸: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9)苯甲酸苄酯: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避免接觸眼睛.戴好合適的手套和護目鏡.(10)苯乙醇: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遠離火源、火花和明火.(11)丙烯醯胺(未聚合的):為一種潛在的神經毒素,可通過皮膚吸收(有累積效應).避免吸入塵埃.稱量丙烯醯胺和亞甲基雙醯胺粉末時,戴好手套和面罩,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聚合的丙烯醯胺是無毒的,但是使用時也應小心,因為其中可能喊有少量未聚合的丙烯醯胺.(12)蛋白酶K: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13)碘化丙錠: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刺激眼睛、皮膚、黏膜和上呼吸道.可誘導突變並可能致癌.戴好手套和護目鏡,穿好防護服,在通風櫥內小心操作.(14)碘乙醯胺:能鹼基化蛋白質上的氨基,從而影響抗原的氨基酸序列分析.有毒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勿吸入塵埃.(15)疊氮化鈉:有劇毒性,可阻斷細胞色素電子轉運系統.含此葯物的溶液要明確標記.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並小心使用.此葯品為氧化劑,故保存時要遠離可燃物品.(16)多聚甲醛:有劇毒.易通過皮膚吸收,並對皮膚、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嚴重破壞性.避免吸入塵埃.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多聚甲醛是甲醛的未解離形式.(17)3,3』-二氨基聯苯胺四氫氯化物:為一種致癌劑,操作時要非常小心.避免吸入氣體.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8)二甲苯:可燃,高濃度有麻醉作用.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始終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19)二甲苯藍:見二甲苯.(20)二甲次胂酸鈉:可能為致癌劑,並含有砷,有劇毒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只在通風櫥內操作.(21)N,N-二甲基醯胺(DMF):刺激眼睛、皮膚和黏膜.可通過吸入,攝入,和皮膚吸收發揮其毒性.慢性吸入可導致肝、腎損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22)二甲亞碸(DMSO):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DMSO為可燃物保存於密封容器中.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23)二硫蘇糖醇(DTT):為一強還原劑,有惡臭味.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當使用固體形式或高濃度溶液時,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並在通風櫥內操作.(24)4ˊ,6-二脒基-2ˊ-苯基吲哚鹽酸(DAPI):可能為一種致癌劑.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可引起刺激.避免吸入.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25)放射性物質:當計劃的一個實驗涉及放射性物質的使用時,應包括以下內容:同位素的理化性質(如半衰期,放射型,輻射能量),輻射物質的化學形式,其輻射度(具體的活性)總量,化學濃度,需要使用多少就預定多少,使用放射性物質時,要始終戴好手套和護目鏡,穿實驗室工作服.X和γ射線為由儀器產生放射性物質輻射出的短波電磁波,它們會叢放射源輻射出來或聚成光束.它們的潛在危險決定於暴露於其中的時間、強度和它的波長.(26)放線菌素D:是一種畸胎劑和致癌劑,有劇毒.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甚至是致命的.應避免吸入.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並始終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放線菌D見光分解.(27)高壓玻璃器皿時要格外小心.高壓鍋和金屬容器中的玻璃器皿,宜放入金屬網中或蒲氏隔板中.在真空狀態下使用玻璃器皿,如真空收集器、乾燥設備或氬氣條件下的反應器等,要謹慎操作.戴好護目鏡.(28)過二硫酸銨:對黏膜組織、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膚有極大的破壞性.吸入可致命.戴好手套和護目鏡,穿好防護服.必須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操作後要徹底清洗.(29)過氧化氫:有腐蝕性、毒性,對皮膚有強損害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只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30)環乙醯亞胺: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只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31)磺基蓖麻酸(二水合物);對黏膜和呼吸系統有極大破壞性.不要吸入粉塵,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32)甲氨蝶呤(MTX):為一種致癌劑和致畸胎劑.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暴露於其中可導致胃腸反應,骨髓抑制,肝或腎損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33)甲醇:有毒,可致失明.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要有足夠的通風以減少揮發氣.不要吸入這些氣體.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化學通風櫥內操作.(34)甲基磺酸乙酯(EMS):為一種可誘導機體突變和突變和致癌的揮發性有機溶劑.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傷害.(35)甲醛:有劇毒性和揮發性.也是一種致癌劑.可通過皮膚吸收,對皮膚、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或損傷.避免吸入氣體.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始終在通風櫥內操作.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36)甲酸:有劇毒,對黏膜組織、上呼吸道、眼睛、皮膚有極大的損傷.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37)甲醯胺:可導致畸胎.其揮發的氣體刺激眼睛、皮膚、黏膜和上呼吸道.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操作高濃度甲醯胺時要在通風櫥內操作.盡可能將反應的溶液蓋住.(38)焦磷酸鈉: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39)焦碳酸二乙酯(DEPC):是一種潛在的蛋白質變質劑,且為可疑的致癌劑.開啟時瓶口不要指向操作者或其他人.瓶內壓可導致噴濺.戴好手套並穿實驗室工作服,在通風櫥內操作.(40)聚丙烯醯胺:無毒性,但仍應謹慎使用,因為其中可能含有少量未聚合的物質.(41)聚乙二醇(PEG):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避免吸入粉末.戴好手套和護目鏡.(42)菌種(運輸):健康教育福利部門根據運輸器具將各種細菌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大腸桿菌的非病原種(K12)和枯草芽孢桿菌為第一類,正常運輸條件下是無危害或危害性很微小的.但是沙門菌、嗜血桿菌、鏈黴菌和假單孢菌的一些菌種為第二類.第二類細菌為「一般潛在危害劑:能造成不同嚴重程度的疾病,但在普通實驗室技術下可操作.」(43)抗淬滅劑:見苯二胺.(44)考馬斯亮藍: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45)聯結劑(DMP):刺激眼睛、皮膚和黏膜.可通過吸入,攝入,皮膚吸收發揮其毒性.不要吸入氣體,戴好手套、面罩和護目鏡.(46)鏈黴素:有毒性,懷疑為致癌劑和突變誘導劑.可導致過敏反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47)亮肽素;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48)鄰苯二甲酸二丁酯: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氣體.(49)磷酸二氫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50)磷酸:高腐蝕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51)磷酸鉀: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在通風櫥內操作.(52)磷酸鈉:刺激眼睛和皮膚.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53)磷酸氫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54)硫氰酸胍: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55)硫氰酸胍鹽;見硫氰酸胍.(56)硫酸:劇毒性,對黏膜組織、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膚有極大的損傷.可造成燒傷,與其他物質(如紙)接觸可能引發火災.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57)硫酸鎂: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58)氯仿: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膚和黏膜.為一種致癌劑.有肝、腎毒性.有揮發性.避免吸入蒸汽.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59)氯化銨: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0)氯化鈣: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1)氯化鉀: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2)氯化鋰: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膚和黏膜.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3)氯化鎂: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4)氯化錳: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5)氯化鐵: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6)氯化鋅:有腐蝕性,對胎兒有潛在危險.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7)3-(N-嗎啉)-丙磺酸: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刺激眼睛、呼吸道、皮膚和黏膜.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68)沒食子酸丙酯(NPG0:見苯甲酸.(69)檸檬酸鈉:見檸檬酸.(70)檸檬酸:有刺激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71)硼酸: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72)羥胺:有腐蝕性和毒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73)氫氧化銨:為氨的水溶液.具有腐蝕性.操作時要小心.氨氣可從氨水中揮發出來,具有腐蝕性、毒性和爆炸性.戴好手套.必須在通風櫥內操作.(74)氫氧化鉀:劇毒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溶液為強鹼性,當心使用.戴好手套.(75)氫氧化鈉:溶液有劇毒,強鹼性,當心使用.戴好手套.其他所有高濃度鹼溶液都應以類似方式操作.(76)秋水仙鹼:有劇毒,可致命,可導致癌症和可遺傳的基因損害.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不要吸入粉塵.(77)β-巰基乙醇:吸入或皮膚吸收可致命,攝入有害.高濃度溶液對黏膜、上呼吸道、皮膚和眼睛有極大損害.β-巰基乙醇有難聞氣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78)去氧膽酸鈉:刺激黏膜和呼吸道.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使用粉末時,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79)溶劑;謹慎操作.(80)溶菌酶:對黏膜有腐蝕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81)三氯乙酸:有很強的腐蝕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82)三乙胺:有劇毒,易燃.對皮膚、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強腐蝕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始終在通風櫥內操作.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83)三乙醇胺: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始終在通風櫥內操作.(84)十二烷基磺酸鈉(SDS):有毒性和刺激性,有嚴重損傷眼睛的危險.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85)雙丙烯醯胺:是一種潛在的神經毒素,可通過皮膚吸收,避免吸入,在稱量時,戴好手套和護目鏡.(86)四環素: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87)N,N,N』,N』-四甲基乙二胺:對皮膚、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極大損傷.吸入可致命,長時間接觸可產生嚴重刺激或燒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穿防護服,必須在通風櫥內操作.使用完畢要徹底清洗.易燃性,其揮發氣體可到達一定距離,形成引燃源,瞬間發生火災.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88)四水合乙酸鎂: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89)四唑氮藍;有危險性,小心操作.(90)碳酸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91)同位素125I;在甲狀腺,為一潛在的健康殺手.無論何種形式的同位素都用鉛板遮擋.操作同位素時,要戴一到兩副手套,著取決於同位素的用量和所進行的操作難度.(92)胃酶抑素: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94)硝酸:具有揮發性,操作時要小心.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遠離熱源、火花和明火.(95)硝酸銀:強氧化劑,小心操作.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與其他物質接觸會發生爆炸.(96)溴酚藍: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97)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對眼睛和皮膚有毒性.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98)5-溴-4-氯-3-吲哚-磷酸酯:有毒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99)5-溴-2』-脫氧脲苷;為致畸胎劑.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00)溴乙啡啶:為一種強致突變劑,有毒性.避免吸入粉塵.操作含此染料的溶液時,戴上手套.(101)血(人類)和血產品和愛普斯坦病毒:其中可能含有隱藏的傳染性物質,如乙型肝炎病毒、HIV,可能造成實驗上室傳染.戴一次性手套,使用吸槍式吸管,在生物安全櫥中、操作,防止形成懸浮和污染.污染的塑料器皿在丟棄前要高壓處理;污染的液體高壓處理或丟棄前用漂白粉處理至少30min.(102)N,N』-亞甲基丙烯醯胺:為毒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103)亞精胺:有腐蝕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04)亞鐵氰化鉀: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有刺激性.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相當謹慎地操作.遠離強酸.(105)鹽酸:有揮發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致命.對皮膚、眼睛、黏膜和上呼吸道有極大損害.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06)鹽酸胍:刺激黏膜、上呼吸道、皮膚和眼睛.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107)鹽酸胍鹽:見鹽酸胍.(108)乙醇: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109)乙基亞硝基脲:見N-乙基-N-亞硝基脲(110)N-乙基-N-亞硝基脲(ENU):有致癌性,為潛在的突變誘導劑.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用1ml/LNaOH溶液清洗所有接觸過ENU的物品.(111)乙酸銨: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12)乙醇胺:有毒性.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具有高腐蝕性,並可與酸發生強烈反應.(113)乙酸:使用時要非常小心.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14)乙酸鈉:見乙酸.(115)乙酸鈾醯: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在通風櫥內操作.(116)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117)異丁烯酸酯:有毒.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其氣體.(118)異硫氰酸胍鹽:見硫氰酸胍鹽.(119)抑肽酶: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還可導致過敏反應.暴露其中可引起胃腸反應,肌肉疼痛,血壓改變或支氣管痙攣.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必須在通風櫥內操作.(120)月桂醯基氨酸鈉:吸入,攝入,皮膚吸收可造成損傷.戴好手套和護目鏡.不要吸入粉塵.
㈣ 怎麼防止PCR實驗室污染
PCR實驗室污染
標本間交叉污染:標本污染主要有收集標本的容器被污染,或標本放置時,由於密封不嚴溢於容器外,或容器外粘有標本而造成相互間交叉污染;標本核酸模板在提取過程中,由於吸樣槍污染導致標本間污染;有些微生物標本尤其是病毒可隨氣溶膠或形成氣溶膠而擴散,導致彼此間的污染。
PCR試劑的污染:主要是由於在PCR試劑配製過程中,由於加樣槍、容器、雙蒸水及其它溶液被PCR核酸模板污染。
PCR擴增產物污染:這是PCR反應中最主要最常見的污染問題。因為PCR產物拷貝量大,遠遠高於PCR檢測數個拷貝的極限,所以極微量的PCR產物污染,就可造成假陽就可形成假陽性。
還有一種容易忽視,最可能造成PCR產物污染的形式是氣溶膠污染;在空氣與液體面摩擦時就可形成氣溶膠,在操作時比較劇烈地搖動反應管,開蓋時、吸樣時及污染進樣槍的反復吸樣都可形成氣溶膠而污染。
實驗室中克隆質粒的污染:在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及某些用克隆質粒做陽性對照的檢驗室,這個問題也比較常見,因為克隆質粒在單位容積內含量相當高,另外在純化過程中需用較多的用具及試劑,而且在活細胞內的質粒,由於活細胞的生長繁殖的簡便性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其污染可能性也很大。
污染監測
一個好的實驗室,要時刻注意污染的監測,考慮有無污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污染,以便採取措施,防止和消除污染。
對照試驗
1、陽性對照:在建立PCR反應實驗室及一般的檢驗單位都應設有PCR陽性對照,它是PCR 反應是否成功、產物條帶位置及大小是否合乎理論要求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標志。
2、陰性對照:每次PCR實驗務必做陰性對照。它包括①標本對照:被檢的標本是血清就用鑒定後的正常血清作對照;被檢的標本是組織細胞就用相應的組織細胞作對照。②試劑對照:在PCR試劑中不加模板DNA或RNA,進行PCR擴增,以監測試劑是否污染。
3、重復性試驗
4、選擇不同區域的引物進行PCR擴增
防止污染的方法
進行PCR操作時,操作人員應該嚴格遵守一些操作規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可能出現的PCR污染或杜絕污染的出現。
劃分操作區:目前,普通PCR尚不能做到單人單管,實現完全閉管操作,但無論是否能夠達到單人單管,均要求實驗操作在三個不同的區域內進行,PCR的前處理和後處理要在不同的隔離區內進行:
1. 試劑准備區。
2.標本制備區。
3. PCR擴增區及分析區。
切記:任何一間的產物及器材不要拿到其他兩個工作區。
分裝試劑:PCR擴增所需要的試劑均應在生物安全櫃、裝有紫外燈的超凈工作台或負壓工作台配製和分裝。所有的加樣器和吸頭需固定放於其中,不能用來吸取擴增後的DNA和其他來源的DNA:
1.PCR用水應為高壓的雙蒸水;
2.引物和dNTP用高壓的雙蒸水在無PCR擴增產物區配製;
3.引物和dNTP應分裝儲存,分裝時應標明時間,以備發生污染時查找原因。
實驗操作注意事項
盡管擴增序列的殘留污染大部分是假陽性反應的原因,樣品間的交叉污染也是原因之一。因此,不僅要在進行擴增反應是謹慎認真,在樣品的收集、抽提和擴增的所有環節都應該注意:
1. 戴一次性手套,若不小心濺上反應液,立即更換手套;
2. 使用一次性吸頭,嚴禁與PCR產物分析室的吸頭混用,吸頭不要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避免氣溶膠的污染;
3. 避免反應液飛濺,打開反應管時為避免此種情況,開蓋前稍離心收集液體於管底。若不小心濺到手套或桌面上,應立刻更換手套並用稀酸擦拭桌面;
4. 操作多份樣品時,制備反應混合液,先將dNTP、緩沖液、引物和酶混合好,然後分裝,這樣即可以減少操作,避免污染,又可以增加反應的精確度;
5. 最後加入反應模板,加入後蓋緊反應管;
6. 操作時設立陰陽性對照和空白對照,即可驗證PCR反應的可靠性,又可以協助判斷擴增系統的可信性;
7. 盡可能用可替換或可高壓處理的加樣器,由於加樣器最容易受產物氣溶膠或標本DNA的污染,最好使用可替換或高壓處理的加樣器。如沒有這種特殊的加樣器,至少PCR操作過程中加樣器應該專用,不能交叉使用,尤其是PCR產物分析所用加樣器不能拿到其它兩個區;
8. 重復實驗,驗證結果,慎下結論
㈤ 物理污染的一般控制措施是什麼
雜訊污染
雜訊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寧靜,損傷人們的聽力,損害人們的健康,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強雜訊還能造成建築物的損害,甚至導致生物死亡。雜訊已成為僅次於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通雜訊:主要指各種機動車輛、飛機、火車、輪船等在行駛過程中的振動和喇叭聲產生的雜訊。它的特點是流動性和不穩定性。對交通幹道兩側以及港口、機場附近的居民影響最大。
工業雜訊:指工廠的機器在運轉時產生的雜訊和建築工地施工時的雜訊。它的特點是具有穩定的雜訊源。在工廠和工地工作的人是直接的受害者,在其附近的居民也深受其害。
社會生活雜訊:主要產生在商業區。另外,娛樂、體育場所,遊行、集會、宣傳等社會活動也會產生雜訊。其他如家用電器的運轉聲,寵物的叫聲,上樓下樓的腳步聲,喧嘩聲,打鬧聲等等,都屬於社會生活雜訊。
雜訊控制: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通過立法頒布了雜訊控制標准,對飛機和機場的雜訊、城市交通雜訊、建築施工雜訊、工廠機器雜訊和社會生活雜訊都制定了嚴格的雜訊控制標准。例如,工廠、工地的雜訊應不超過85分貝~90分貝。居民居住區,白天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不能超過40分貝。
雜訊是一種聲波,雜訊污染是由雜訊源產生,再通過傳播介質對人產生影響的。雜訊控制包括降低雜訊源的雜訊,控制雜訊的傳播途徑和個人防護幾個方面:
(1)聲源控制:運轉的機器設備和各種交通運輸工具是主要的雜訊源,控制它們的雜訊有兩條途徑:一是改進結構,提高各個部件的加工精度和裝配質量,採用合理的操作方法等,降低聲源的雜訊發射功率。二是利用聲波的吸收、反射、干涉等特性,採用吸聲、隔聲、減振、隔振等技術,以及安裝消聲器等,控制雜訊的輻射。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開發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推廣使用低雜訊設備,是控制雜訊污染的長遠戰略。
(2)控制雜訊的傳播途徑:主要措施有:①在城市建設中合理布局,按照不同的功能區規劃,使居住區與雜訊源盡量遠離。②在車流量大並且人口密集的交通幹道兩側,建立隔聲屏障,或利用天然屏障(土坡、山丘),以及利用其他隔聲材料和隔聲結構來阻擋雜訊的傳播。③應用吸聲材料和吸聲結構,將傳播中的雜訊聲能轉變為物體的內能等。
(3)個人防護:減少在雜訊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在工廠或工地工作的人可以佩帶護耳器(耳塞、耳罩等),以減小雜訊的影響。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指人工輻射源造成的污染,如核武器試驗時產生的放射性物質,生產和使用放射性物質的企業排出的核廢料。另外,醫用、工業用、科學部門用的X射線源及放射性物質鐳、鈷、發光塗料、電視機顯像管等,會產生一定的放射性污染。
對大氣的污染:放射性物質進入大氣後,對人產生的輻射傷害通常有三種方式:①浸沒照射:人體浸沒在有放射性污染的空氣中,全身的皮膚會受到外照射。②吸入照射:吸入有放射性的氣體,會使全身或甲狀腺、肺等器官受到內照射。③沉降照射:指沉積在地面的放射性物質對人產生的照射。如放射性物質放出的γ射線的外照射或通過食物鏈而轉移到人體內產生的內照射。沉降照射的劑量一般比浸沒照射和吸入照射的劑量小,但有害作用持續時間長。
對水體的污染:核試驗的沉降物會造成全球地表水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提高。核企業排放的放射性廢水,以及沖刷放射性污染物的用水,容易造成附近水域的放射性污染。地下水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主要途徑有:放射性廢水直接注入地下含水層、放射性廢水排往地面滲透池、放射性廢物埋入地下等。地下水中的放射性物質也可以遷移和擴散到地表水中,造成地表水的污染。放射性物質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飲水水質,並且污染水生生物和土壤,又通過食物鏈對人產生內照射。
對土壤的污染:放射性物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污染土壤。如放射性廢水排放到地面上,放射性固體廢物埋藏到地下,核企業發生的放射性排放事故等,都會造成局部地區土壤的嚴重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主要是控制放射性物質的來源。放射性物質的來源主要是核試驗與核工業(如核電站以及放射性礦物的開采、提煉、儲存、運輸)。
防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措施有:
①核電站(包括其他核企業)一般應選址在周圍人口密度較低,氣象和水文條件有利於廢水和廢氣擴散稀釋,以及地震強度較低的地區,以保證在正常運行和出現事故時,居民所受的輻射劑量最低。②工藝流程的選擇和設備選型要考慮廢物產生量和運行安全。③廢氣和廢水需作凈化處理,並嚴格控制放射性元素的排放濃度和排放量。含有α射線的廢物和放射強度大的廢物要進行最終處置和永久貯存。④在核企業周圍和可能遭受放射性污染的地區建立監測機構。
光污染
可見光污染:可見光污染比較常見的是眩光,例如,汽車夜間行駛時照明用的車頭燈,工廠車間里不合理的照明布置,會使人的視覺瞬間下降。核爆炸時產生的強閃光,可使幾公里范圍內的人的眼睛受到傷害。電焊時產生的強光,如果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也會傷害人的眼睛。長期在強光條件下工作的人(如冶煉、熔燒、吹玻璃等),也會由於強光而使眼睛受到傷害。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太陽光的反射造成的污染日趨嚴重。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裡,高大建築物的玻璃幕牆,會產生很強的鏡面反射。玻璃幕牆的光反射效應在光線強烈的夏季特別顯著,它會使局部地區的氣溫升高,強烈的反射光使人頭昏目眩,雙眼難睜,不僅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和休息,而且會影響街道上的車輛行駛及行人的安全。
紅外線和紫外線污染:紅外線是一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可造成皮膚傷害,其情況與燙傷相似。最初是灼痛,然後是造成燙傷。波長為7500埃至13000埃的紅外線,對眼角膜的透過率很高,可造成視網膜的傷害。波長19000埃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全部被眼角膜吸收,會造成眼角膜燒傷。人眼如果長期暴露在紅外線下可能引起白內障。
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主要是眼角膜和皮膚。適當的和適度的接受紫外線照射,可使肌體皮下脂肪中的一種膽固醇轉化成對身體有益的維生素P12(骨化醇),但是過度照射紫外線則可能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導致多種皮膚損害。
光污染的防護:光污染的防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加強城市規劃和管理,加強對玻璃幕牆和其他反光系數大的裝飾材料的管理,減少其對城市環境的負面影響。改善工廠的照明條件,減少光污染來源。②對有紅外線和紫外線污染的場所採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③個人防護。主要是戴防護眼鏡和防護面罩。
電磁波污染
影響人類生活環境的電磁污染源可分為天然和人為的兩大類。天然的電磁污染是由某些自然現象引起的。如雷電,除了可能對電器設備、飛機、建築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還會在廣大地區從幾千赫到幾百兆赫以上的范圍內產生嚴重的電磁干擾。其他如火山噴發、地震、太陽黑子活動引起的磁暴等都會產生電磁干擾,這些電磁干擾對通訊的破壞特別嚴重。
人為的電磁波污染主要有①脈沖放電。如切斷大功率電流電路產生的火花放電,會伴隨產生很強的電磁波。②功頻交變電磁場。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以及輸電線附近的電磁場。③射頻電磁輻射。如無線電廣播、電視、微波通信等各種射頻設備的輻射。它的特點是頻率范圍廣,影響區域大,已成為電磁污染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電磁波的頻率超過10萬赫茲時,就會對人體構成潛在威脅。由於它無色、無味、無形,它的危害性很容易被人們忽視。假如長期暴露在超過安全的輻射劑量下,就會大面積殺傷(甚至殺死)人體細胞。電磁波還會影響和破壞人體原有的電流和磁場,使人體原有的電磁場發生變異,干擾人體的生物鍾,導致生態平衡出現紊亂,自主神經失調。
但也有學者認為,高頻電磁輻射,如γ射線,Χ射線(來源於宇宙射線和原子輻射)的能量很大(E=hν,其中ν為電磁波的頻率),可以破壞分子內部的化學鍵,甚至會損傷生物體內的DNA,引起腫瘤和白血病。但由家用電器和高壓電纜產生的電磁場頻率非常低,沒有足夠的能量破壞化學鍵,只能引起分子振盪,使生物組織發熱。正常情況下,這種電磁場產生的感應電流強度比人體中自然存在的電流強度還低,不足以對人構成威脅。
居室中的輻射源如電視、冰箱、空調、電腦、吹風機、攪拌器等,其中大型的家用電器均有屏蔽電磁場的保護殼,影響不大。其他電器如手機,包括室外的變電室、高壓輸電線、電纜、無線電波、微波等,它們攜帶的能量均低於γ射線和Χ射線,也不會給人體造成大的傷害。
㈥ 如何用物理來防止或解決水污染
利用廢水中污染物的物理特性(如比重、質量、尺寸、表面張力等),將廢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的物質分離出來,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其化學性質。屬於物理的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沉澱(重力分離)法:利用廢水中的懸浮物和水的比重不同這一原理,借重力沉降或上浮作用,使密度大於水的懸浮物沉降,密度小於水的懸浮物上浮,然後分離除去。常用的沉澱裝置有沉砂池、沉澱池、隔油池等。廢水在沉澱裝置的停留時間通常為:沉砂池2h一35min,沉澱地、隔油池一般為:0.5一2h。
(2)過濾法:利用過濾介質截留廢水中殘留的懸浮物質。如,膠體、絮凝物、藻類等,使水獲得澄清。過濾介質有篩網、沙層、濾布等。過濾設備有格柵、砂濾池、壓濾機等。處理效果與過濾介質孔隙度有關。
(3)離心分離法:利用懸浮物與水的密度不同,藉助離心設備的旋轉,在離心力作用下,使懸浮物與水分離。離心力與懸浮物的質量成正比,與轉速的平方成正比。而轉速在一定范圍內是可以調節的,所以能獲得很好的分離效果,遠遠超過重力分離法。離心設備有水力旋流器、旋流沉澱池、離心機等。一般離心法多用於去除軋鋼廢水中的氧化鐵屑、回收洗毛廢水中的羊毛脂以及污泥的脫水等。
(4)氣浮(浮選)法:將空氣打入廢水中,使廢水中乳狀油粒(粒徑在0.5-2.5um)粘附到空氣泡上;隨氣泡上升至水面,形成浮渣而去除。按製取微細氣泡的方法不同,氣浮法可分為電解氣浮法、分散空氣氣浮法和溶解空氣氣浮法。電解氣浮法由於在電極上產生的細微氣泡上升時沒有引起紊動,故特別適用於脆弱絮狀體的情況,但由於電耗及操作運行管理、電極結垢等原因,較難適用於大型生產。分散空氣氣浮法有兩種型式:微氣泡曝氣法和剪切氣泡法。由於產生的氣泡較大,上升速度快,對水體的擾動比較劇烈,同時採用高速旋轉混合器來產生氣泡,則需較高的紊動作用或剪切力。這兩方面作用都會對所形成的脆弱絮狀體產生撞擊和破壞作用,故處理效果較差,所形成的浮渣含固率亦相當低。因此,此法主要用於礦物浮選,也可用於含油脂、羊毛等污水的初級處理及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劑污水的泡沫氣浮分離等工藝。溶解空氣氣浮法主要有真空氣浮法和加壓溶氣氣浮法。真空氣浮法得到的空氣量是受到能夠達到的真空度限制的,一般運行真空度在40kPa,故可溢出的微氣泡數量是很有限的。而且需要設備密閉,如有漏氣,則難以運行,故價格較貴,且運行與維修都較困難。因此,該法已逐步被加壓溶氣氣浮法所取代。加壓溶氣氣浮法,是在一定的壓力下,將空氣溶入水中,並使其達到指定壓力狀態下的飽和值,然後將過飽和液突然降至常壓,這時溶解在水中的空氣即以非常細小的氣泡釋放出來。這些數量眾多的細微氣泡與欲處理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顆粒產生粘附作用,使這些夾帶了無數細微氣泡的顆粒的比重小於水而產生上浮作用。這種方法是目前應用得最廣泛的一種溶解空氣氣浮法,適用於廢水處理、污泥的濃縮以及給水的處理。
(5)高梯度磁分離法:利用高的磁場梯度來分離水中某些污染物質的方法,稱為高梯度磁分離法。高梯度磁分離器以纖維狀不銹鋼毛為磁化基質,直流電通過電磁線圈,使過濾筒體內的上下磁極產生強背景磁場,剛毛受到磁化,並在磁場中使磁力紊亂,造成磁通疏密不均,形成很高的磁場梯度。水中磁性粒子受到的水流阻力遠比磁力要小,因此,顆粒在比一般沉澱法和過濾法高數倍乃至上百倍的流速下仍能被吸附在剛毛表面,從水中分離出來。當鋼毛濾料層被磁性粒子堵塞後,切斷直流電源,使磁場的磁力消失,被捕集的雜質很容易從鋼毛中沖洗出來。高梯度磁分離技術工藝簡單、設備緊湊、佔地少、易於實現自動化,因此該技術在水處理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很有發展前途,但其基建及運行費用高、能耗大。
㈦ 細胞培養中如何減少污染
污染是細胞培養技術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某些污染的發生往往難以察覺檢測,而且污染源能長期共存於培養體系中,這類染事實上大部分被人們忽視了。
培養的細胞作為個生物體,會對培養環境以及環境中的污染物作相應的反應,造成培養細胞生物學特性的改變,而實驗結果造成潛在的威脅,而且隨著污染時間的長而增加。
培養環境中的物理、化學及生物因素都可能入培養環境造成污染。由於入侵的微生物在培養系中不斷增殖、代謝,因此生物性的污染對細胞的害最大。隨著污染微生物的不斷增殖,交叉污染可能性也不斷增加。此外,微生物代謝消耗大量需的養分,同時產生多種有毒的代謝產物,如酶、抗原及毒素等,進一步對細胞產生毒害作用。因此,識細胞培養污染的途徑及其危害性,建立細胞培規范的操作方法及規章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保證實驗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1、細胞培養基本技術
為了減少污染對細胞培養的影響,必須建立細胞凍存庫。細胞凍存庫應該分主細胞庫(Master cell bank,MCB)和工作細胞庫(Working cell bank,WCB),當需要做實驗時從主細胞庫中復甦細胞建立工作細胞庫。每一個凍存標本都應明確記錄細胞的性質、代數及有無污染。同時還應建立規范的檢測程序進行菌檢及細胞鑒定。
為了保證培養細胞系的完整性,必須進行詳細的實驗記錄,應包括以下內容:細胞系的種類及來源、有無污染(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細胞代數和倍增時間、以及選擇性突變。詳細的記錄有利於對細胞的遺傳及生理特性在常規傳代培養中因突變、污染及各種原因導致的改變進行分析。經過連續傳代培養的細胞與它較早代數的凍存細胞相比,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細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其生物特性已發生了改變。培養的細胞由若干生長速度及活力各異的亞群組成。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生長速,度快及活力高的細胞亞群逐漸占優勢這種選擇性,趨勢會影響整個細胞群的生物特性。應用不同代數的細胞連續進行實驗則結果會發生偏差。建立細胞凍存庫就能避免這種影響通過復甦相同代數的細胞,人們就能在較為均一的條件下重復實驗。
細胞培養工作需要清潔,保持良好的環境及規范的操作程序。超凈工作台是細胞培養中普遍使用的無菌操作裝置,它需要合理的布置及經常性的維護。超凈工作台的工作原理是驅動經高效濾菌凈化後的空氣,通過工作檯面形成氣流屏障,從而阻止外界污染物的侵入並使操作過程中產生的飛沫限制在超凈工作台中。因為操作過程中可能產生有毒的物質,所以採用垂直氣流比水平氣流安全。
當進行移液,傾倒液體的操作過程會產生飛沫並沉積在超凈工作台內物體的表面。超凈工作台的氣流並不能阻止飛沫的產生,飛沫會隨著氣流的方向飄浮。超凈工作台不合理的放置、不恰當的維護以及不規范的使用會破壞超凈工作台氣流的方向導致飛沫更廣泛的沉積。酒精燈的火焰、操作者的活動、談話、咳嗽及打噴嚏都有可能影響氣流。飛沫的沉積是導致超凈工作台內物品污染的主要因素造成潛在污染的進一步傳播。因此為減少交叉污染的發生,應盡可能減少超凈工作台內的物品。不同細胞系以及同一個實驗室不同操作者所使用的培養試劑一定要分開使用,如胰酶、培養液等。否則,一個操作者的失誤可能引起所有細胞發生污染。
2、細胞培養的污染
細胞培養污染是指培養環境中侵入了對細胞生存有害的成分和造成細胞變異的異物。細胞培養污染可分為以下三類:物理性、化學性及生物性。為了使細胞培養的結果更可靠,應該固定所有培養條件,並保證其重復性。
2.1物理性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預防物理性污染常常被人們所忽視或被籠統地歸為化學性污染。物理性污染通過影響細胞培養體系中的生化成分,從而影響細胞的代謝。培養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如溫度、放射線、振動、輻射(紫外線或熒光)會對細胞產生影響。細胞、培養液或其它培養試劑暴露於放射線、輻射或過冷過熱的溫度中,可以引起細胞代謝發生改變,如細胞同步化、細胞生長受抑制甚至細胞死亡。通過實驗室的合理設計及建立規范的操作規程,可以減少環境中物理因素對細胞的影響。孵箱應放在溫度較恆定的環境中,周圍不能放置能引起機械振動的設備,如離心機。培養液及培養試劑應放在固定的位置,為避免光照試劑不能放在玻璃門的冰箱中,試劑周圍不能放同位素。培養液從冰箱中取出後應在室溫中放置一段時間後再進行實驗,以避免過冷的溫度對細胞的影響。
2.2化學性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預防 培養環境中許多化學物質都可以引起細胞的污染。化學物質並不總是抑制細胞的生長,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就可促進細胞的生長。不同細胞對化學物質污染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未純化的物質、試劑、水、血清、生長輔助因子及儲存試劑的容器都可能成為化學性污染的來源。細胞培養的必需養分,如氨基酸,若濃度超過了合適的范圍,也會對細胞產生毒性。同樣,不同細胞系其最佳培養條件下對血清和緩沖液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培養中應嚴格控制。玻璃製品清洗過程中殘留的變性劑或肥皂(通常殘留在瓶蓋的內表面)是最常見的化學性污染。
2.2.1水水是唯一一種在凝固時膨脹的化合物。因此在選擇凍存細胞的容器時應考慮到這個因素。容器因水的膨脹而發生破裂是引起試劑污染的重要原因。為了避免金屬離子、有機分子、細胞內毒素等物質對水的污染,在配製液體,清洗容器時必須使用不含雜質的超純水。需要注意的是,超純水放置過久其純度會下降。
在高壓蒸氣滅菌及蒸餾水時水經常被污染,因為高壓蒸氣鍋及純水機的常規維護後可能有少量的化學物質殘留。為了保證水的純度,我們應採取措施盡量避免化學物質的殘留。
2.2.2血清動物血清是細胞培養中常用的天然培養基,但血清又是潛在的生物及化學污染的來源。由於血清採集於多個動物,而且不同廠商的生產工藝及質量各不相同,因此血清中許多成分的濃度存在很大的變異。血清對不同細胞的促生長能力及毒副作用取決於這些細胞的分化功能、組織來源及培養基的成分等因素。在進行一系列實驗時,為了保證實驗的可重復性,最好選用同一批次的血清。
2.2.3培養液、培養附加成分、試劑培養液、培養附加成分、試劑都可能成為化學性污染的來源。細胞培養使用的所有物質都應是高純度的,並經過權威機構的鑒定,實驗者本人也應對上述成分進行純度鑒定。同時,正確配置和儲存培養液及試劑也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採取標準的操作步驟,避免液體體積計算錯誤,混用類似化合物等錯誤。
2.2.4培養器皿及容器細胞培養過程中會使用到各種不同的培養器皿及容器。培養器皿的大小,構形設計可能會影響到培養中氣體交換、濕度、培養液的pH值和細胞生長密度。培養器皿的工藝及滅菌過程中的差異可能對培養體系產生影響。塑料製品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殘留一些有毒成形劑,生產工藝的不同可能引起器皿表面附著能力的不同。儲存不同物質時應選用合適的塑料或玻璃容器,因為酒精、強酸、強鹼能夠溶解塑料或玻璃的某些成分。
2.3生物性污染的來源、危害及預防外界的微生物如昆蟲、節肢動物、原蟲、黴菌、病毒、細菌、無細胞壁的微生物(通常指支原體)和其它類型的細胞都可能侵入培養環境引起污染。只要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進行培養,都難以避免發生污染。發生污染的可能性取決於操作方法、培養室的無菌環境以及實驗室的規章制度。生物性污染對細胞代謝的影響,可因污染源和細胞的種類不同而表現各異。細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污染的檢測可以用不同培養基進行檢查。支原體污染的檢測需要特殊的方法。病毒污染的檢測可以使用許多體內或體外實驗,包括大鼠或小鼠的接種、逆轉錄酶分析、凝血試驗、紅細胞吸附試驗等。
細菌和真菌的污染較易發現並及時清除,而大多數實驗室對支原體的污染缺乏足夠的認識。為了防止支原體及其它微生物污染的發生和傳播,必須建立規范的無菌操作程序及各種規章制度。支原體歸屬
於柔膜體綱(Mollicutes)的支原體目,它們都具有以下共性:無細胞壁、無細胞壁主要成分———粘肽的表達。支原體與其它細菌不同之處還在於其胞膜中含有膽固醇或其它甾醇,這種特性使支原體膜更具柔順性,對於物理因素,如壓力、滲透壓、脫水的抵抗力很3大。支原體直徑僅有013~018μm,並且變形能力大,故能通過濾菌器。需要指出的是,只要有一個具有增殖能力的支原體就能引起培養體系的污染。一旦細胞被污染,支原體的滴度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升高,最高可至每毫升10克隆。最為致命的是,即使存在很嚴重的支原體污染,細胞外觀可無明顯變化。如果繼續使用這種已被支原體污染,而貌似正常的細胞做實驗,將會嚴重影響實驗結果。
㈧ 防止細胞污染,怎樣防止實驗室細胞
一般預防:
1、添加抗生素
2、從物品、用品消毒滅菌著手 ,細胞培養所用物品清洗、消毒要徹底,各種溶液滅菌除菌要仔細,並在無菌試驗陰性後才能使用。 操作室及剩餘的無菌器材要定期清潔消毒滅菌。
3、從操作者做起
(1)進無菌室前要用肥皂洗手,按規定穿隔離衣。工作開始要先用75%酒精棉球擦手、擦瓶口和燒灼瓶口。 (2)操作者動作要輕,必須在火焰周圍無菌區內打開瓶口,並將瓶口轉動燒灼。(3)操作時要常更換吸管
4、防止細胞交叉污染
在進行多種細胞培養操作時,所用器具要嚴格區分。 在進行換液或傳代操作時,注射器和滴管不要觸及細胞培養瓶瓶口,以免把細胞帶到培養液中污染其他細胞。 細胞一旦購置或從別處引入,均應及早留種凍存,一旦發生污染可重新復甦培養。
5、無菌室的徹底消毒
1) 0.1%新潔爾滅全面徹底擦洗無菌室;
2)甲醛熏蒸法:甲醛是一種廣譜滅菌劑菌,其水溶液和氣休對各種細菌、芽孢及真菌等微生物均有殺滅作用。
㈨ 如何防止我們身邊的物理性污染
我們身邊跟生活相關的主要有:
光污染:個人設備的話,減少各種花里胡哨的燈效;戶外的話有強光戴墨鏡,凃防曬霜
雜訊污染:推薦降噪耳塞
電磁輻射:遠離,或穿具有防護效果的衣物,加強身體鍛煉,多吃蔬菜增強自身抵抗力。
㈩ 如何防止細胞培養出現污染
防止細胞培養出現污染的方法如下:
1、從培養箱取放細胞前,用酒精清潔雙手(或手套),盡量縮短開門時間和減少開門次數。培養瓶放入培養箱前,用酒精消毒表面,並稍等至酒精揮發後再放入,以免培養箱內滯留過多乙醇蒸氣。
2、操作的時候防護服、口罩、手套缺一不可。操作前,准備好所有實驗所需物品,以減少走動,物品需有序擺放在超凈台觸手可及的地方,同時空留足夠操作空間。
3、操作時,試劑不用盡量及時蓋上蓋子,移至操作區外圍,盡量不要從開口容器上經過。
4、使用移液槍時,將容器傾斜以便於移液,切勿將槍桿碰觸瓶口及內壁。一旦發生倒吸情況,要及時用酒精棉球擦拭,以免液體殘留導致細菌滋生。
5、凍存細胞時凍存管蓋子需擰緊。復甦細胞時,從液氮罐取出凍存管,輕擰蓋子,以確認蓋子是否擰緊。
(10)如何防止實驗中的物理污染擴展閱讀:
1、細菌污染培養基的處理方法。可在培養液中加相應的抗生素處理。可以用四環素,慶大黴素,或者鏈黴素,前兩者的工作濃度是50 μg/mL;鏈黴素的工作濃度是100 μg/mL。
2、黴菌污染培養基的處理方法。細胞一旦被黴菌污染,很難挽救,兩性黴素B或制黴菌素都於事無補,建議果斷舍棄該污染細胞,將環境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