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二物理小論文怎麼寫
舉一小例寫大氣壓強的,應超出初中物理的知識范圍,從人類對大氣壓強的認識,歷史上的大型演示實驗,大氣壓強的本質,托里拆利和大氣壓力的發現,如何確定標准大氣壓,大氣壓和天氣的關系,大氣壓強的利用,可一直寫到飛機的升力是利用氣壓差進行飛行的等等,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
參考資料
http://kx.pyjy.net/source/czwl/index-8.asp
還有好多其他資料,可按照你的興趣和感受寫
大氣壓強·格里克及其對真空研究的貢獻
大氣壓強·關於大氣壓的問答(上)
大氣壓強·關於大氣壓的回答(下)
大氣壓強·大氣壓強的本質
大氣壓強·標准大氣壓
大氣壓強·大氣壓和天氣的關系
大氣壓強·高山反應
大氣壓強·潛水病與減壓病
大氣壓強·托里拆利(1608~1647)
大氣壓強·奧托·格里克(1602—1686)
大氣壓強·十七世紀對真空問題的研究
大氣壓強·托里拆利和大氣壓力的發現
大氣壓強·歷史上顯示大氣壓力的大型演示實驗
大氣壓強·伽利略獄中會徒弟 格里克市外演馬戲
大氣壓強·各種提水機械
大氣壓強·負壓的利用
大氣壓強·馬德堡半球實驗
大氣壓強·大氣壓強的利用
大氣壓強·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
大氣壓強·飛機機翼的升力
大氣壓強·空吸現象
『貳』 物理小論文怎麼寫
1、寫一寫你對一個物理現象的觀察,或過程、或提問、猜想、假設,可以沒有結論,也可以有結論,要依據你的生活經驗或已有的知識
寫。要用心觀察,用腦思考。力的、光的、聲的等等都可以。
2、描述你對一個問題的思考。
3、寫一寫你上過的一節物理課。
4、寫一寫你聽說過的與物理有關的事物,可以以對話形式寫。
『叄』 物理論文怎麼寫
以下是我以前給別人寫過的,現在同樣建議你也這么做
物理類論文大體上分成這樣幾個部分
1.背景介紹。(交代歷史背景已經前人相關研究結果)
2.基礎理論。(文中具體用到什麼樣的物理知識,注意,是基本理論)
3.模型與計算(本文中具體採用了什麼樣的設計方法,得到了什麼養的計算數據,圖表。等等)
4.結論與展望(寫改論文的目的以及研究結論,本文中有什麼創新點,今後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繼續做什麼樣的文章)
這個體系結構下來,1000字肯定超了。理論論文都這么寫。建議樓主按照這個思路好好琢磨,對你以後也有好處。
『肆』 初中物理熱學論文
初中熱學疑難問題解惑
江蘇省海安縣白甸中學 王梅軍
1.0℃的冰比0℃的水冷嗎?
答:0℃的冰和0℃的水冷熱程度相同,因為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它反映物體處於某一物理狀態時的特徵,所以溫度是一個狀態量,而溫度的高低實質上反映了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激烈程度,是分子平均動能大小的標志,對於0℃的冰和0℃的水而言,只是水分子之間結構發生了變化,而分子的平均動能大小相同,故冷熱程度相同。
2.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嗎?
答;物質由固態變成氣態的過程並不一定是升華,如冰熔化成水,再由水汽化成水蒸氣,此時冰經歷了兩種物態變化(熔化和汽化)而變成了水蒸氣,故該過程並不是升華,而只有冰在低溫下直接吸熱變成水蒸氣的過程,才是升華。因此只有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叫做升華,同理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做凝華。
3.液體必須達到一定的溫度才開始汽化。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不正確,液體的汽化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液體的溫度達到液體的沸點並且同時必須吸收熱量的情況下才能進行。當然液體的沸點與液體表面的氣壓有關,如在標准大氣壓下,純水的沸點為100℃,在高山上氣壓低於1個標准大氣壓,純水的沸點也低於100℃。
4.溫度越高的物體,含有的熱量越多。這種說法正確嗎?
答:不正確。熱量是表示物體在熱傳遞(包括物態變化)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因此它是一個過程量,熱量與溫度這個狀態量沒有任何關系,但它總是和溫度變化量(或物態變化)有關,所以不能說物體「含有」或「具有」多少熱量,或者說「物體的熱量是多少」,而只能說在熱傳遞過程中,高溫物體放出多少熱量,或低溫物體吸收了多少熱量。
5.溫度高的物體一定比溫度低的物體內能多嗎?
答:不一定。我們知道物體內部大量分子因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而具有分子動能;同時分子間還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如果改變分子間的距離,就要克服分子間的引力或斥力而做功,因此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分子勢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是一個狀態量,它的大小取決於物體的質量、溫度和體積。質量越大,物體內含有的分子總數就越多;溫度越高,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就越大。但是溫度高的物體,內能不一定大,而內能大的物體其溫度也不一定高,例如一桶冷水和一小杯熱水,雖然小杯的水溫度高,但內能卻少,而對於相同質量的0℃的水和冰而言,溫度相同,但0℃的水內能大,由於0℃的冰吸熱熔化後才能變成0℃的水。
6.物體吸收熱量,溫度一定升高嗎?
答:不一定,例如0℃的冰吸收熱量熔化成0℃的水,溫度不變,其吸收的熱量用來熔化,改變水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平均動能不變,但其分子勢能增加,使物體的內能增加,同樣液體沸騰時,液體吸收熱量,溫度也保持不變。但在不涉及物態變化或非晶體熔化時,物體吸收熱量並且不向外傳遞熱量和對外不做功時,物體的溫度可能會升高。
7.物體的溫度升高,則物體從外界一定吸收了熱量嗎?
答:不一定,物體的溫度高表明物體內部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程度劇烈,說明分子運動速度較快,結合內能知識可知,同一物體溫度越高,物體內能越大,而改變物體內能的方法有兩種:做功和熱傳遞。做功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內能與機械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熱傳遞改變物體的內能,實質上是內能在物體間發生轉移和傳遞,因此,熱傳遞的實質就是能量從高溫物體傳到低溫物體,或者從同一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的過程,被傳遞的內能的多少就叫做熱量。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因此物體的溫度升高意味著內能增加,這可能是熱傳遞的結果,也可能是做功的結果,也可能是兩者兼而有之。
『伍』 關於熱學發展史的論文
熱學發展史對中學熱學教學的啟示
學是中學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內容,而由
於比較抽象,因此成為中學物理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熱現象普
遍存在.同學們很早就有了相關的經驗,這是進行熱學教學的
一個很好基石.但也正因為這個基石的作用,一些不正確的觀
點很難進行糾正.根據教學經驗和相關研究人員的調查結論
知道,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不管是否學過物理,都有相
當多的人對熱的理解不科學,其中非常典型的想法就是把熱
看成是一種可以流動的物質.根據當前國際科學教育上富有
廣泛影響的學習理論即「概念轉變」理論認為:科學學習的過
程就是概念轉變過程,提出了為概念轉變而教.那麼作為中學
物理熱學部分的教學,其主要目標是讓同學們通過熱學的學
習.實現其概念發生轉變,建立起科學的分子運動論觀點.為
了實現概念發生轉變,很多的教師和研究者進行了多種嘗試,
如通過「做中學」「實驗探究」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熱
觀點,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本文中筆者試從利用熱學發展
史開展有效教學幫助學生轉變概念進行淺析.
從認知發展心理學的觀點看,同學們個體在對某一事物
認識的時候,認識水平是在主體與客體間不斷地相互作用過
程中變化和提高的.個體的認識發展過程是人類認識發展過
程的一個縮影.因此個體的認知發展水平和歷史上人類對其
認識水平是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從人類對熱的認識發展就可
預知學生對熱的理解情況.那麼要進行有效的熱學教學,我們
有必要向學生介紹有關熱學發展史.在歷史上,人類對「熱」是
什麼的思考一直沒停止過.對熱的認識不斷變化和發展.大致
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熱質說的形成
受古希臘原子論思想的影響,熱是某種特殊的物質實體
的觀點也得到流傳.法國科學家和哲學家伽桑狄認為,熱和冷
也是由特殊的.『熱原子」和』『冷原子」引起的,波爾哈夫認為熱
的本源是鑽在物體細孔中的、具有高度可塑性和貫穿性的物
質粒子,它們沒有重量,彼此排斥.這個觀念,把人們引向「熱
質說」.『』熱」可以從高溫物體傳向低溫物體,就好似水從高處
流向低處.認為熱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它暗藏在物質粒子之
間,受到物質粒子的吸引,熱質粒子之間互相排斥.在18世紀
..熱質說」幾乎統領熱學各個領域,當時「熱質說」能簡單地、比
較滿意地解釋當時發現的大部分熱現象,並取得了一定的成
功
.
例如.物體溫度的變化是吸收或放出「熱質」引起的;熱傳
導是「熱質」的流動,等等.在「熱質說」的影響下,熱學(主要是
量熱學)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到了後來,「熱質說」無法
解釋熱縮冷脹、摩擦生熱等現象,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二、定性的熱動說的形成
1658年,伽桑狄提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假設,假想分子
是硬粒子,能向各個方向運動,使它們以不同形式進行結合並
表現出不同的特徵.他用這個假說進一步解釋了固、液、氣三
種狀態.即在固體內部,硬粒子結合得很緊密,粒子之間強大
的力使它們保持著固定的形狀、粒子排列規則;在液體內部,
相距較近的粒子之間的力使它們不易分散開來;在氣體中,相
距很遠的粒子之間不存在相互作用力,各個粒子自西運動.19
世紀初,隨著化學原子論的確立,分子概念同樣也被提了出
來,分子無規則運動的現象也由實驗所呈現出來.在1803年
時,道爾頓(英國化學家)通過對大氣的成分、性質以及氣體的
擴散和混合現象的研究,提出了他的新原子學說的基本要點.
即:一切化學元素都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組成的;各種元素的
原子以其不同的形狀、性質而區別,並具有特定的質量;不同
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整數的比例柑結合而形成各種化合物的原
子.當時由於「分子」概念尚未建立,道爾頓把不同原子組成的
分子稱為「復雜原子」.1811年,阿伏加德羅(義大利物理學
家)在道爾頓的原子論的思想基礎上,開始引入「分子」的概
念,並把它與原子概念相區別.1827年,由於布朗(英國植物學
家)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布朗運動,他在分子運動論方面做
出了新發現,為分子運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1905年愛因斯坦
從統計力學觀點最終建立了布朗運動的理論,給分子運動的
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接著法國的佩蘭根據愛因斯坦及他人
的理論研究成果,做了多年的關於布朗運動的實驗,並由此相
當精確地測定了阿伏加德羅常數和分子的各個有關的數據.
因此,布朗運動是微觀分子運動的宏觀表現.也是分子存在熱
運動和分子間存在空隙的有力證據.
三、定盆的熱動說的形成
焦耳等人通過大量的實驗,認為熱和機械運動等同其他
運動形式一樣,也是運動的一種形式,而不是一種特殊的物質
(熱質).之後,人們進一步對熱運動作了定量的比較系統的研
究.使分子運動論得以建立起來.在分子運動論方面做出大量
工作的有許多科學家,其中克勞修斯、麥克斯韋、玻爾茲曼的
工作尤為重要,他們是分子運動論的主要奠基者.經過許多物
理學家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分子運動理論終於建立起來了.它
不僅揭示了宏觀「熱」過程與分子的微觀運動狀態之間的聯
系,而且表明了熱是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的表現,一個宏觀
系統的熱力學狀態是由組成該系統的大量分子的統計規律決
的.這也說明熱運動和機械運動是完全不同的運動形式.單
個分子的運動遵從牛頓力學規律,大量分子的運動遵從的是
統計規律性.
四、熱學發展史對中學熱學教學的啟示
中學物理教學,不要求定量地掌握有關分子運動論,所以
目前的中學物理教科書中只涉及到分子運動論的一些基本概
念,內容表述為:(l)宏觀物體是由大量微粒—分子或原子組成的;(2)物體內的分子在不停地運動著,這種運動是無規則
的,其劇烈程度與物體的溫度有關;(3)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
力.由此可以看出,對於中學生只要建立起定性的分子運動論
的觀點就可以了,這是中學熱學的教學目標.
真正有效的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想辦法縮短學生科學認
識所用的時間,不必再像歷史上人類那樣通過那麼長的時間
去摸索探究,所以在熱學教學中,不能忽視學生原有經驗,設置
合適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面臨當初科學家們所面臨的問題,通
過探究來不斷發展或改變原有不科學的概念.了解在人類認
識歷史上是如何從熱質說發展到熱動說,難點何在,怎麼突破
等問題,對中學物理教學具有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丁幫平.國際科學教育導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吳瑞賢,章立源.熱學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
『陸』 物理小論文怎麼寫
物理類論文大體上分成這樣幾個部分
1.背景介紹。(交代歷史背景已經前人相關研究結果)
2.基礎理論。(文中具體用到什麼樣的物理知識,注意,是基本理論)
3.模型與計算(本文中具體採用了什麼樣的設計方法,得到了什麼養的計算數據,圖表。等等)
4.結論與展望(寫改論文的目的以及研究結論,本文中有什麼創新點,今後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繼續做什麼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