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安靜,舒適的物理環境
1、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無污濁氣味、無灰塵。
2、保持病室溫度適宜,一般病房18—20℃,老年人病室、嬰兒室、產房、手術室22—24℃。
3、保持病室相對濕度在50%—60%。
4、光線:有充足的日光,病室有效採光面積應占室內面積1/7以上。病區備有各種人工光源,既不影響病人睡眠又保證醫護診治操作的需要。
(1)醫院的物理環境如何保證病人的安全擴展閱讀
白天醫院較為理想的噪音強度維持在35~45dB。為病人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護理人員在說話、行動和工作時應注意盡量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另外,病室的門窗和桌、椅腳應釘上橡皮墊,推車的輪軸應定期檢查並潤滑,以減少噪音的產生。
同時要向病人及家屬宣傳保持病室安靜的重要性,共同創造一個良好的休養環境。有條件的醫院可以在床頭增設耳機裝置,通過醫院廣播,播放輕松愉悅的節目,既豐富病人的休養生活,又減少寂寞感的產生。
2. 作為一名護士 應該怎麼樣為病人提供修養環境
一、物理環境
1.整潔 ①病區陳設齊全,規格統一,布局合理,擺放整齊,方便取用。②做到物有定位,用後歸位。③及時清理環境,病區內牆、地面及所有物品採用濕式清掃法,保持清潔。④及時清除治療護理後的廢棄物及病人的排泄物。⑤保持病人及病床單位清潔,床單、被套及衣褲及時更換。⑥非病人生活及醫療護理必需品不得帶入病區
2、安靜 ①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②電話,手機,呼叫系統等使用消音設置,或將音量調至最低。③並區的桌椅腳應釘上橡膠墊,推車的輪軸、門窗交合鏈應定期滴注潤滑油。④向病人及家屬宣傳,保持病室安靜的重要性。共同創造一個安靜的修養環境。
3、舒適 ①溫度②濕度③通風④採光⑤裝飾
4、安全
3. 護理小常識
基本概念get √
護理學的形成:1、人類早期的護理--醫巫不分2、中世紀的護理--醫院產生由修女擔任,3、文藝復興時期--成為獨立的高尚職業,4、宗教改革--黑暗時期 ;
護理的基本任務:減輕痛苦,預防疾病,恢復健康,促進健康 醫院的物理環境;空間、溫度、濕度、通風、光線、音響、裝飾;其中病床之間的距離不得少於一米床與床之間應有圍簾必要時進行遮擋。一般病室的溫度為18~22,新生兒老年人病室的溫度應保持在22~24。病室的濕度以50%~60%為宜。開窗通風30分鍾即可達到置換室內空氣的目的。白天醫院理想的噪音強度應維持在35~45分貝 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做到'四輕'即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開關門輕。手術室應選用綠色或藍色裝飾使病人產生安靜信任的感覺!
醫院的人際關系主要有:護患關系、病友關系、病人與其他人員的關系。病人床單位是指住院其間醫療機構體供給病人使用的傢具和設備它是病人休息睡眠飲食排泄活動與治療的最基本的生活單位。鋪床法有備用床、暫空床、麻醉床、卧床病人床的整理、在操作中移開床旁桌約20厘米、床旁椅15厘米.
護理入院病人入院的程序:辦理入院手續、實施衛生處置、護送病人入病區。一般病人入院後護理:准備床單位、迎接新病人、測量病人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及體重,需要時測量身高並記錄、通知醫生診視病人,必要時協助體檢或治療,填寫入院病例和有關護理表格(用藍鋼筆逐頁填寫住院病例眉欄及各種表格,用紅鋼筆在體溫單之間相應入院日和時間欄內豎寫入院時間記錄首次基本生命體症及身高體重填寫入院登記卡診斷卡床頭卡)、做好介紹與指導、按醫囑執行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入院護理評估。急診病人入病區後的護理;准備床單位、備好急救物品及葯品、配合搶救、暫留陪送人員 分級護理;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和病人自理能力的不同護理級別分為四級,即特別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三級護理。特別護理的護理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隨時觀察,以便進行搶救。(如嚴重創傷復雜疑難的大手術後器官移植、大面積灼傷以及嚴重的內科疾患等。)護理的內容;安排專人24小時護理,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制定護理計劃,嚴格執行各項診療及護理措施,及時准確填寫特別護理記錄,備好急救所需葯品和葯物,做好基礎護理,嚴防並發症確保病人安全。
一級護理;適用對象;病人病情危重需要絕對休息。(如各種大手術後、休克、昏迷、
4. 醫院環境有哪些要求護士如何為病人創設造宜的物理環境
良好的醫院環境有下列要求:
5. 如何為病人提供一個安全安靜舒適的物理環境
舒適的環境是人創造的,人是由人心掌控的,變異的人心創造了如今的現實社會。人人都推波助瀾參與了整個過程。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人心,就得有新的指導思想,不從人心著手,根本上改變,再多的法律、法制隊伍也無濟於事。人心不是靠管能夠管好的,否則,隨著越多的法律,那該是犯罪率下降才對呀,怎麼每年都在提升哪?
6. 病區的設置布局及環境管理的要求有哪些
每個病區設有普通病室、危重病室、搶救室、治療室、換葯室、護士辦公室、醫生辦公室、主任辦公室、庫房、配膳室、浴室、洗滌間、廁所及醫護休息室等。
每個病區設30~40張病床為宜,兩床之間的距離不可少於1m.
1.社會環境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建立良好的群體關系
家屬的關心和支持,可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解除病人的後顧之憂。因此,護士應加強與病人家屬的溝通,互相配合,共同做好病人的身心護理。
2.物理環境
(1)安靜:病區內應避免雜訊。
(2)整潔:主要指病區護理單元、病人及工作人員的整潔。
(3)舒適
1)病室溫度和濕度:適宜的室內溫度,有利於病人休養及治療。因此,病室內應備有室溫計和濕度計,以便隨時評估室內溫度和濕度。
2)通風:空氣流通可以調節室內溫、濕度,增加氧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及空氣中微生物的密度。為保持空氣新鮮,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換氣,每次通風30min左右。
3)採光:室內明暗度,可影響病人的舒適度。充足的光線,可使病人愉悅,且有利於觀察病情。
4)綠化:病室內和病區走廊上可適當擺設鮮花和種植綠色植物。過敏性疾病病室除外。
5)色調:病室牆壁一般上方塗白色,下方塗淺綠或淺藍色,不宜全部塗白色。
3.安全
(1)醫院內可能危害病人安全的因素
1)跌倒:跌倒是醫院環境中對病人身體安全有威脅的最常見的問題之一。陌生的環境或疾病導致身體或心理方面的功能改變,均會增加病人跌倒的可能性。
2)燙傷:治療性用熱、火災
3)化學性傷害:可因誤食葯物或清潔劑、吸入有害的氣體等造成化學性傷害。
4)觸電
5)微波
6)X線及放射性物質
7)醫源性感染
(2)預防和消除一切不安全因素
1)避免各種原因所致的軀體損傷
2)預防醫院內感染
3)避免醫源性損傷
7. 醫院有哪些因素對患者的安全構成威脅,如何為患者創造一個安全的住院環境
空氣 噪音 水質 人口素質 葯品安全(大) 醫生技術(大) 還有醫院的水平高低
8. 河北省衛健委對三甲醫院手術室保證患者人身安全的措施是什麼
摘要 1患者進去手術室時使用平車,應系好安全帶、固定兩側的防護欄,防止患者摔倒,推 患者時要注意安全,用力均勻,通過電梯、手術室門時應注意,避免,撞傷病人.2擺放手術體位時需保證患者的安全舒適,避免血管、神經、肌肉的損傷,特別對俯卧位、截石位、側卧位等易造成意外損傷的手術體位更應注意。
9. 1、 保護病人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保護患者安全的措施:保護具的應用,輔助器的應用。
一、保護具的應用
1.適用范圍:
(1)小兒患者。
(2)墜床發生幾率高者。
(3)實施某些眼科特殊手術者。
(4)精神病患者。
(5)易發生壓瘡者。
(6)皮膚瘙癢者。
2.使用原則:
(1)知情同意原則。
(2)短期使用原則。
(3)隨時評價原則。
3.常用保護具的使用方法:
(1)床檔:主要用於預防患者墜床。
(2)約束帶:主要用於保護躁動的患者,限制身體或約束失控肢體活動,防止患者自傷或墜床。
(3)支被架:主要用於肢體癱瘓或極度衰弱的患者,防止蓋被壓迫肢體而造成不舒適或足下垂等並發症。也可用於灼傷患者採用暴露療法需保暖時。
二、輔助器的應用
1.目的:
幫助身體殘障或因疾病、高齡而行動不便者進行活動,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2.常用的輔助器:
(1)拐杖。
(2)手杖。
(3)助行器。
3.注意事項:
(1)使用者意識清楚,身體狀態良好、穩定。
(2)選擇適合自身的輔助器。不合適的輔助器與錯誤的使用姿勢可導致腋下受壓造成神經損傷、腋下和手掌挫傷及跌倒,還會引起背部肌肉勞損和酸痛。
(3)使用者的手臂、肩部或背部應無傷痛,活動不受限制,以免影響手臂的支撐力。
(4)使用輔助器時,患者的鞋要合腳、防滑,衣服要寬松、合身。
(5)調整拐杖和手杖後,將全部螺釘擰緊,橡皮底墊緊貼拐杖與手杖底端,並應經常檢查確定橡皮底墊的凹槽能否產生足夠的吸力和摩擦力。
(6)選擇較大的練習場地,避免擁擠和注意力分散。同時應保持地面乾燥,無可移動的障礙物。必要時備一把椅子,供患者疲勞時休息。
10. 對社康醫院就診環境有要求嗎
一、物理環境
空間:兩床之間的距離不少於1米,床間設隔簾,有利於治療、護理及維護患者的隱私權。
聲音: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白天病區較理想的聲音強度應維持在35~40dB。達到50~60dB,患者可感到疲倦不安,影響休息與睡眠;長時間暴露在90dB以上的環境中,可導致疲倦、焦躁、易怒、頭痛、頭暈、耳鳴、失眠以及血壓升高等;當聲音強度達到或超過120dB時,可造成聽力喪失或永久性失聰。為了更好地控制雜訊,護理人員在工作中應做到:①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②病室的門、窗、桌、椅腳應釘上橡皮墊。③推車的輪軸應注潤滑油並定期檢查。④向患者及家屬宣傳保持病室安靜的重要性,共同創造良好的休養環境。
溫度和濕度:一般病室適宜的溫度為18~22℃;嬰兒室、手術室、產房及老年人等,室溫調至22~24℃為宜;早產兒的病室室溫為24~26℃。室溫過高時,機體散熱受到影響,不利於體力的恢復,患者感到煩躁,呼吸、消化功能均受干擾。室溫過低時,冷的刺激可使患者肌肉緊張,且易受涼。病室相對濕度以50%~60%為宜。濕度過高時,潮濕的空氣利於細菌的繁殖,可增加醫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同時,機體蒸發作用減弱,可抑制排汗,患者感覺悶熱,尿液排出量增多,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濕度過低時,可致口乾舌燥、咽痛、煩渴等,對氣管切開、呼吸道疾患的患者尤為不利。
通風:病室應定時開窗通風,每次30分鍾左右。冬季通風時要注意保暖,避免對流風。通風有利於保持空氣清新,調節溫、濕度,增加患者舒適感。
光線:光線充足可使患者感到舒適、愉快,並利於病情的觀察和診療、護理工作的進行。光線不足可出現眼睛疲勞、頭痛、視力受損,影響患者的活動,甚至發生意外。但是某些疾病病室內需要避免陽光刺激,如破傷風、犬咬傷、癲癇、子癇、高熱驚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裝飾:簡潔、美觀為主。不同的色彩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如奶油色給人柔和、溫暖感;綠色給人安靜、舒適感;淺藍色可以穩定情緒;白色會使人感到單調、冷漠。
安全:一要避免各種原因所致的軀體損傷,如機械性損傷、溫度性損傷、生物性損傷等;二要預防醫院內感染;三要避免醫源性損傷。
二、社會環境
人際關系:包括醫患關系及患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要做到尊重病人,對病人一視同仁,善於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醫院規章制度:醫院的管理環境著重強調醫院的規章制度。醫院管理環境應以人為本,體現醫院文化,旨在提高工作效率,滿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