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大物理系與清華物理系哪個好
從傳統上講,北大物理系好
本來北大/清華都是綜合性大學,但1958年我國搞了一次院校調整,把清華/北大/燕京大學為主的北京高校理科院系,調整到北京大學;工科院系,調整到清華大學。所以,1960-2000 年左右的40年間,北大是國內文科/理科綜合水平最高的大學;而清華是工科綜合水平最高的大學
理科和工科不同,理科更偏向於基礎研究,工科強調應用成果。同時,因為清華變成的單一的工科院校,其綜合性大學的地位已經名不符實。而缺乏全面的學科建設和交流,對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是不利的....
當然,最近十幾年,我們又折騰著搞綜合性大學.... 北大除了合並了北醫外,貌似並沒有明顯增加工科力量。屬於一種缺乏工科的綜合性大學(對於北大這樣的學校,這方面的不利影響十分有限)。清華重新組建了物理系(原來清華根本沒有物理系,最接近的是「現代應用物理系」,注意,應用).... 而重新組建一個基礎學科院系,不管多麼努力,只要不是把北大物理系拆一半分給它,那總得十幾年,幾十年才能見成效....
所以,清華/北大物理哪個好,這個就根本不用說.... 當然是北大物理更好了....
另外,北大內部也是有差距的,最好的院系和最一般的院系,水平相差很大,這方面,不像清華那樣各院系比較平均。北大傳統上最好的幾個院系:中文/物理/生物, 數學/計算機可能都不能算最好,物理系在北大內部的地位,絕對比物理系在清華的地位高....
⑵ 清華大學招生人數
清華大學招生人數15305人。
清華大學官網資料清華新生人數15305人,其中本科生3753人,含國際學生169人。國內本科生3584人,平均到34個省級行政單位,每個省區平均105.4人。我國一共有2847個縣級行政單位,每個縣區平均1.259人。
科研機構
根據《清華大學科研機構管理規定》,清華大學科研機構根據其批准設立的主體不同,分為三類,包括政府批准機構、學校自主批建機構和學校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共建機構。
截至2019年3月,在運行的校級科研機構共421個,其中政府部門批准建立的科研機構共160個,學校自主批准建立的科研機構共131個,學校以協議形式與校外獨立法人單位聯合建立的科研機構共130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清華大學
⑶ 清華大學數理基科班每年大約有多少人出國留學比例高嗎
數理基礎科學班是清華大學為加強基礎科學教學與研究,於1998年開始試辦的一個跨系跨學科的教學試驗計劃。通過強化數學和物理學的教學,基礎科學班的本科生應掌握扎實的數學與物理學基礎理論,並具有較強的物理實驗技能和接受一定的科學研究的實際訓練。同時安排一定教學環節加強學生與國際同行進行交往能力的訓練,以及人文科學精神的熏陶。基礎科學班的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逐步向物理學、數學及校內其它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的學科分流發展,學生根據自己的志趣與能力,選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數理基礎科學班的目標是培養能從事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教學和科研的有發展潛力的優秀人才,同時也為對數理基礎要求高的其它學科培養有良好的數理基礎的新型人才。
⑷ 清華大學物理系的介紹
清華大學物理系位於歷史遺跡環繞、美麗的清華園西北角的理科樓(蒙民偉理科館),毗鄰清華大學數學系、化學系和生物系。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較強科學實驗能力的高質量物理人材。
⑸ 現在清華數理基科班的情況
確實是這樣。數理基科班是在清華新生入學之後開始組建的,所有清華大一新生都可以報名考試。考試沒有筆試,是遞交申請材料後經選拔參加面試,面試通過後即可進入基科班學習。
從08級開始,基科班的課程難度大大增加,尤其是物理。應該是從大三開始,進行具體的學科分流。以下是相關資料:
數理基礎科學班在前兩年統一培養的基礎上,還將進一步強化對學生的數學和物理教學,數學和物理方面都還有若干門必修的數理主幹課程和一些選修的提高課程,這些課程仍將聘請校內外優秀教師授課。
從三年級開始,將為數理基礎科學班學生開設連續三學期的科研實踐(seminar)課(定為必修課),從校內有關院系以及校外有關研究所和其他大學,聘請富有研究經驗的教授、院士擔任導師,提出研究題目。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意願,選擇導師和研究題目,導師也可選擇學生。學生在做seminar的同時,根據導師的建議,可選修4-6門所在院系的專業課程,作為所選專業的入門課程,並記入畢業總學分中。在三年級結束後的暑期小學期還將進行全班的seminar交流,每個同學結合自己的科研實踐,介紹所在學科的前沿,稱作為「交叉學科前沿專題」課。從1998年基礎科學班建立以來,對每屆學生進行的調查表明,學生對seminar課普遍反映很好,認為收獲很大或較大的學生達90%以上。
選擇數理基礎科學班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科興趣和意願選擇在本校或到校外有關高校和研究所做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雖然有些方向不是學生主修課程的方向,但幾年的實踐表明,基礎科學班的學生由於數理基礎扎實,對畢業論文所選擇的不同學科大多入門較快,畢業論文做得較好,優秀比例大大高於全校平均水平。
基礎科學班的學生按數理基礎科學班的培養方案進行畢業資格審查,審查合格者可獲理學學士學位和數理基礎科學專業的畢業證書。
基礎科學班學生通過seminar的訓練,對有關學科有了較好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選擇出國或在國內不同的學科方向攻讀研究生,以利於進一步的深造。在國內除了可以選擇本院繼續深造外,還可選擇到本校其他院系和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領域攻讀研究生,以自己良好的數學、物理學科素養,發揮應有的作用;部分學生可以推薦到中國科學院的相關研究所或國內著名大學攻讀研究生。
基礎科學班在培養拔尖人才方面的成功,使其在國內外的影響逐年增大。近年來,基科班畢業的學生也受到國外一流大學的關注。對於那些希望出國繼續深造的學生,基礎科學班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⑹ 清華大學數理基科班概況(學長們回答一下下啊~)
嗯,我也基科的,馬上畢業了。
如果你想學數學或者物理,北大數學系或物理系是好選擇。如果你不想學數學或者物理,來基科也沒啥意思。轉系的話如果不是牛人基科的也沒太大優勢,不過可以分流去電子系啊計算機系什麼的,但是前兩年學的基本都是數學物理,兩年後分流過去再補專業課很痛苦。兼修幾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讀雙學位,一般都讀經管什麼的。
沒聽說過有自殺的,淘汰率貌似不低,不過只要正常學習,(說到「正常」似乎很輕松,實際也不那麼容易),就沒什麼問題。
原來基科的好處就是前兩年可以學到所謂最難的數學和幾乎最難的物理,不過現在標准已經在降低了。我們那時候還有的好處就是培養計劃比較寬松,選擇也比較多,但現在好像也不這樣了。
在大學里社交面還是比較廣的,只要你想就行,有各種班級活動系裡的活動社團活動,不過如果想混得好一定要平衡社會活動和學習的關系。我們那時候基科的男女比是6:1,不過每年都不一樣,我們的下一屆有一個班一個女生也沒有的情況。清華的男女比沒那麼可怕,大概3:1差不多吧。戀愛這個事兒跟系沒關系,至少我看基科的戀愛成功率和清華平均水平甚至大學平均水平也差不多。嗯,還是能認識很多女生的,《越獄》那個是我們學生節的惡搞。
小基科班是從98年開始的,當時的人在干嗎我也不太清楚。大基科班是從我們開始的,基本都繼續讀,工作的不多,不能正常畢業的也不少。工作的也是干什麼的都有,不過跟數學物理基本都不相關。
其實要經歷過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我在這里說什麼也只是我作為一個快畢業的人的想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有什麼事兒也可以再問我。
⑺ 什麼是基科班
走近清華「基科班」
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配備導師,三年級就可以參加到導師的課題中去,這對許多大學生來說是不可想像的。然而,在雲集全國優秀學子的水木清華,卻有這樣一批享受特殊待遇的學生,他們來自國家4個理科試驗班及清華其它理工科專業,物理、數學成績拔尖,且大多數在國家奧林匹克及其它全國競賽中獲獎。由於這些學生將來以物理、數學等基礎科學為主攻方向,因而人們希望他們中的一些人將來能夠加入到沖擊諾貝爾獎的行列。
對於剛剛踏入清華不足一個月的新疆理科高考狀元盧曉翔來說,入學清華是夢寐以求的願望,而進入基礎科學班,則是他的第二個夢,因為他太喜歡這一學科了。被別人視為枯燥、難懂的定理、公式、推理,在盧曉翔看來,卻有不盡的樂趣,他覺得用縝密的邏輯思維去分析、解答基礎科學領域中的難題,正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說,基礎科學是其它科學領域的基石,如果最基本的物理、數學基礎不牢固,其它領域很難有突破和建樹。盧曉翔最理想的願望就是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盡自己所能,在基礎科學領域有所突破。不僅是盧曉翔,對「基科班」的大多數學生來講,他們的目標幾乎是一致的,共同的志趣、愛好,共同的追求、目標把他們系在一起,他們在數理方面的才能、專長將在教師們的指導下得到進一步發展。
科學高峰的登山隊
全面負責基礎科學班工作的中國核物理學會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尚仁成教授介紹說,「基科班」創辦於1998年,辦班的宗旨是:利用清華優良的生源條件,招收對物理、數學等基礎學科確有興趣、愛好或專長的學生,使他們得到深造,為清華高等研究中心輸送新鮮血液;通過安排特殊的教學計劃,充分發展這些學生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意識,把他們培養成為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的登山隊;希望在下世紀初,從這些科學登山隊中涌現出國際公認的傑出人才。基礎科學班的成立,得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籍華裔科學家楊振寧教授的熱情支持。楊先生多次表示,中國人在數學、理論物理方面有巨大潛力,絕不弱於外國人。楊先生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培養幾個在基礎學科上有傑出貢獻的年輕人。對於被譽於現代科學「登山隊」和清華園「教學改革試驗田」的「基科班」,學校和社會都寄予厚望,清華校方表示,要把「基科班」作為學校教學的一個「特區」,力爭培養出具有開拓精神和良好數理基礎的高水平人才。
擇天下高士而師之
胡錦濤同志曾提出,希望清華大學能培養出「學術大師、創業將才和治國良才」。而這些英才的出現,須有一流的專家學者進行傳道授業。名師出高徒,為了將基礎科學班這塊試驗田辦好,清華採取了開放式辦學方式,實行導師制。從一年級開始,他們就給基科班每一小組(4—6名學生)配備一名導師,對學生的選課、學習方法及今後發展方向給予一些指導。三年級開始聘請第二輪導師,學生參加到導師的課題中去,通過這種形式,加強師生之間的雙向了解,使學生逐步確定今後的讀研方向。兩年來,清華先後聘請了北京大學的曾謹言、陳濱、俞允強、吳崇試以及北師大的裴壽鏞等國內公認的優秀教師來為基科班學生上課。這些教師的講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老師們對「基科班」的學生也很滿意,他們認為:「一些學生很能幹,課程論文有水平,」如電動力學老師裴壽鏞提出用量子力學的方法證明電動力學中的惠更斯原理,這個問題只有南京大學著名理論天體物理學家陸琰在1989年證明過。基科8班的翟薈同學靠堅實的數理基礎,用「微分運算元」的方法,作出了證明,比陸琰教授的證明簡單得多。裴老師認為:「『基科班』同學數學和分析力學根底很好。」
選天下良才而育之
尚仁成教授介紹,由於清華擁有獨特條件,可以選全國良才以教之,所以基礎科學班十分重視生源質量。到目前為止,清華大學已招收3個年級,基科8班(1998年入學)、基科9班(1999年入學)和基科0班(今年入學),共有學生173人,其中清華附中等四所重點中學的國家理科試驗班及其它全國重點中學的保送生約占「基科班」的40%,另60%則從清華大學入學新生中選拔。尚教授說,「基科班」並不是特別關注學生總的高考成績,但要求數學、物理知識好,邏輯嚴謹,理解力強。「基科班」的課程設置是:第一二年學習基礎課,包括數學、物理、人文、外語、計算機等;第三年安排按不同主修方向設置的一些課程,主修方向是數學學科、物理學科和對數理基礎要求較高的其它學科(如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等);第四年則按不同主修方向進行初步科研訓練,了解和接觸學科前沿,選擇研究方向與課題。部分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就可根據自己願望選擇研究生階段的方向和導師。兩院院士、學術上有較高造詣的教授或年輕科學家均可應邀作為導師,導師亦可通過來「基科班」講課或做報告等方式,物色他們希望挑選的學生,經過雙向選擇後,這些學生可以先做碩士再做博士或直接攻博。
造就一批拔尖人才
由於「基科班」所培養的學生未來以物理、數學為主攻方向,而享譽世界的諾貝爾獎又主要針對基礎學科領域的重大學術突破而頒發,因此,這個班被校外人士稱為「諾貝爾班」。雖然「基科班」的老師和學生們對這一稱謂並不苟同,他們認為現在是「埋頭苦幹,十年磨一劍」的時候,而且不張揚、不說大話也是清華的校風,但通過辦基礎科學班,培養一批在基礎科學領域進入世界舞台的人才,卻是他們為之奮斗的目標。尚教授說:「我們希望一些拔尖的學生在若干年後能在國際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得到同行認可。」
走進清華基礎科學班,對學生們來說,是幸運的,但同時也選擇了一條充滿艱辛的路,他們要在這一被旁人看作枯燥、乏味的領域里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他們要有耐住寂寞、甘於清貧的心理准備。基科8班翟薈同學說得好,當今社會,人們對金錢看得很重,大學生中絞盡腦汁去賺錢的也為數不少,對於這些我們並不想論短長,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標。我個人認為,大學時代是人生中汲取知識的黃金時段,沒有過硬的基礎科學知識,就談不上在其它學科領域取得較大的成就。就拿時下高校中最火的計算機學科來講,北大趙凱華教授就做過這樣的提醒:「要在21世紀的計算機領域中尋求突破,一定要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中學時代曾多次獲得奧林匹克全國獎的基科8班的班長曾偉說:「諾貝爾獎代表基礎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它是我心中崇高的目標,我希望諾貝爾獎有一天頒發給中國人,那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有了這樣一種信念,我們就會樹立起必勝的毅力和恆心;有了這樣的一種追求,我們就會向這個目標努力靠近。我們並不在意結果如何,我們看重的是追求過程。」
在基礎科學領域,一流的老師與一流的學生組成一支最佳團隊,向基礎科學高峰出發了,盡管頂峰離他們仍然遙遠,但憑著他們堅實的腳步、旺盛的鬥志和勇於拼搏的氣慨,我們相信,奇跡遲早會出現。
⑻ 清華大學物理系有幾個班
工程物理有兩個班
⑼ 清華大學一屆總共有幾個班
不同院系不一樣,但每個行政班大小約為25個左右,隨機分配,不分好壞班
例如同一專業45個人,上同樣的公共課程,但是行政班卻是兩個,兩個半隨機分配。一個叫XX61,一個叫XX62,6代表06年入學,1或者2代表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