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物理,如何來理解和掌握彈力
[編輯本段]彈力的含義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生的形狀或體積改變叫做形變。在外力停止作用後,能夠恢復原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會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相互作用,無論是推、拉、提、舉,還是牽引列車、鍛打工件、擊球、彎弓射箭等,都是在物體與物體接觸時才會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可稱為接觸力。接觸力按其性質可歸納為彈力和摩擦力,它們本質上都是由電磁力引起的。
彈力是接觸力,彈力只能存在於物體的相互接觸處,但相互接觸的物體之間,並不一定有彈力的作用。因為彈力的產生不僅要接觸,還要有相互作用。
代表:拉力壓力支持力推力張力
彈力產生在直接接觸而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通常所說的壓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彈力。彈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壓力或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於支持面而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
通常所說的拉力也是彈力。繩的拉力是繩對所拉物體的彈力,方向總是沿著繩而指向繩收縮的方向。
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彈力的大小f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x成正比,即f=kx。其中,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也作倔強系數或彈性系數),在數值上等於彈簧伸長(或縮短)單位長度時的彈力。單位是牛頓每米,符號是n/m。k值與其材料的性質有關。彈簧軟硬之分,指的就是它們的勁度系數不同。而且不同的彈簧的勁度系數一般是不同的。這個規律是英國科學家胡克發現的,叫做胡克定律。
由於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對跟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的作用,稱為彈力。彈力的方向與接觸面(或截面)垂直,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反。
可用彈簧測力計測量。
彈力的方向總跟接觸的面垂直,面與面接觸,點與面接觸,都是垂直於面;點與點的接觸要找兩接觸點的公切面,彈力垂直於這個共切面指向被支持物。
[編輯本段]彈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體直接接觸
2.物體發生彈性形變
[編輯本段]彈性限度
如果形變過大,超過一定限度,物體的形狀將不能完全恢復,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物體因形變而導致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形變叫做「塑性形變」。
也稱范性形變。
[編輯本段]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
2.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點
2. 高中物理中什麼是彈力
物體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後,形變的物體要回復原來形狀而產生的力,叫作「彈力」
3. 什麼叫做彈力
△ 彈力的概念: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做彈力。
補充知識:
(1)產生彈力的原因:彈力是物體由於彈性形變而產生的;
(2)彈力產生的條件:①互相接觸;②發生彈性形變;(同時具備,缺一不可)
(3)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對同一物體來說,彈性形變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
(4)彈力的方向:與形變的方向相反(或與使物體發生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
(5)彈力的作用點:彈力是一種接觸力,存在於接觸的物體間,彈力的作用點為接觸點;
(6)彈力的物理量符號:F;彈力的國際制單位(SI制):牛頓(N);
(7)彈力的施力物體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
(8)彈力的測量工具:彈簧測力計;
(9)彈力的產生與消失:彈力產生於同時形變的兩物體間;彈力與彈性形變同時產生並同時消失;
(10)彈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其它稱謂:拉力、推力、壓力、支持力、張力等;(注意要真正理解!!!)
(11)彈力的理解:發生形變的物體由於要恢復原狀對跟它接觸的物體會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就是彈力。例如:如果我們用手推、拉、壓彈性物體時,均可以產生彈力,會感到物體對手也有力的作用,這就是彈性物體產生的彈力。由此看來,彈力是以上力的反作用力。
希望幫助到你,若有疑問,可以追問~~~
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__^*)
4. 求高中物理有關「彈力的定義」知識點分享。
彈力也叫做「彈性力」。物體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後,若撤去外力,物體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力,叫作「彈力」。
彈力的方向跟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因物體的形變有多種多樣,所以產生的彈力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重物放在塑料板上,被壓彎的塑料會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支持力。將一物體掛在彈簧上,物體把彈簧拉長,被拉長的彈簧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物體的拉力。
不僅塑料、彈簧等能夠發生形變,任何物體都能夠發生形變,不發生形變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過有的形變比較明顯,能直接見到,叫做彈性體;有的形變相當微小,必須用顯微鏡才能覺察出來,叫做剛性體。
如雞蛋碰石頭,石頭完好而雞蛋殼破碎,雖然石頭和雞蛋受到同樣的力,但石頭比雞蛋堅硬,發生的彈性形變沒有雞蛋明顯,所以雞蛋殼會破碎,但石頭完好。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5. 什麼是彈力
物體受外力作用發生形變後,若撤去外力,物體能恢復原來形狀的力,叫作「彈力」。
它的方向跟使物體產生形變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因物體的形變有多種多樣,所以產生的彈力也有各種不同的形式。例如,一重物放在塑料板上,被壓彎的塑料要恢復原狀,產生向上的彈力,這就是它對重物的支持力。
產生條件
1、兩物體互相接觸。
2、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包括人眼不能觀察到的微小形變)。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物體只要發生了彈性形變,就一定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彈力。一旦超出彈性形變范圍,就會徹底失去彈力,這種超過了其彈性承受范圍的形變就被稱為「范性形變」(即是超過了彈性限度,塑性物體除外)。
6. 請問高中物理中什麼是彈力
發生形變的物體對促使它發生形變的物體所施加的力,叫彈力。
7. 彈力是指什麼反沖力呢
解答: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彈力是指物體因為發生了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如彈簧被拉長時的力。反沖力,應該是反作用力,如:我們用力推牆時,你會感到牆也在推你,這個推你的力就是反作用力。
8. 初二物理彈力的知識點有哪些
1.、彈性和塑性,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態,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彈性。變形後不能自動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特性叫塑性。
2.、彈性限度:當彈性物體的形變超過某一數值時,即使撤去外力,物體也不能恢復原狀了,這個值叫彈性限度。
3、彈力:物體由於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彈力產生在直接接觸並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之間。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發生彈性形變。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范圍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性形變消失,彈力也隨之消失。
4、彈力有無的判斷方法:物體是否直接接觸。接觸處是否相互擠壓或拉伸。可先將接觸物體撤去,判斷研究對象是否能維持現狀。若能維持現狀則接觸物體對研究對象沒有彈力;若不能維持現狀則沒有彈力。可見接觸物體對判斷研究對象是否能維持現狀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5、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使用前,明確量程,加在彈簧測力計上的力不能超出這個范圍。明確分度值,以便測量時可以迅速讀出測量值。使用時:拉力的方向要和彈簧測力計的軸線在一條直線上。注意彈簧、指針等不要和外殼摩擦,以免影響准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