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新物理量引入注意什麼

新物理量引入注意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4 07:52:00

㈠ 如何系統掌握一個新物理量

物理一直是很多同學的短板,一見物理如懼虎,受力分析、電磁感應、圓周運動、能量守恆等等,一看見就瞬間沒了做題的興趣更別說會做題了

但反面一想,為什麼大家很懼怕做這些題目呢,又為什麼不會做這些題呢,其實高中物理涉及到的知識點並不是很多,但大家就是很難受、搞不懂、弄不明白、最終害怕物理導致不會做題,究其原因無非有兩點:

沒有搞清楚高中物理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在整體上沒有一個統一性
沒有認真的去總結過高中的物理題型,題型就那麼一些,題目卻是成千上萬的,每天拿著會做的題型翻來覆去的做,都做爛了做透了,當然對於這道題型這類別的題目來說你是很上手了,但是考試一變化考了其他題型,你又不會了。
高考物理有哪些模塊?實際上也就三塊

一是力與運動,
二是實驗,
三是「常識」(概念、物理學史、3-5中的近代物理、選考)
第三塊只需識記,認真聽課,把老師上課講的記在腦子里,再練幾道題,這些常識一定不會構成你物理學習的障礙。

大家會遇到的障礙基本都集中在前兩塊。前兩塊的完成需要有一定的物理知識整體性與大局觀,最好知道一定的物理模型。

在全國卷中,第一塊對應兩道計算大題和部分選擇題,第二塊對應兩道實驗大題和部分選擇題。考試時,我們只需輕松把第三塊對應的題拿下,並盡量多做出第一、二塊對應的題,分就不會低。下面我著重談一下對於高考物理前兩塊,我們應當怎樣面對。

一、力與運動

這里所說的「力」,包括狹義的力與廣義的力

狹義的力單指力學量F
廣義的力包括定義各種力的等式中包含的物理學量,比如一組質量m和重力加速度g能與重力互求。有時題目給你的是m,已知g,相當於題目給了你重力的大小;題目讓你求m,已知g,有時候,它就是讓你求重力的大小。
所以,廣義的「力」包括m這樣一些物理量。同理,一組電場強度E和電荷量q可以與電場力互求,那麼q這個物理量也屬於我所說的廣義的「力」。

至於「運動」,其實就是簡單的位置x,速度v,加速度a與時間t之間的關系。但就求解這幾個簡單的物理量之間也會有很多問題:

一個問題是一道題里,一個物塊可以上竄下跳,一會兒從光滑地面進入粗糙地面,一會兒從斜面滑到平面,一個粒子可以從一個磁場飛入一個電場,運動狀態就改變了,也就是說,一個物體的運動往往是分好多段的;
另一個問題是一道題里有時不只一個研究對象,相信大家都對板塊問題印象十分深刻吧,板塊問題就是一個多研究對象的典型模型問題

㈡ 有關化學常用物理量之間的的關系,最好是較為系統,全面的。

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質的量
(第一課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1、本節內容是深入學習化學的橋梁
化學的特徵就是認識分子,製造分子,物質的量為高中深入理解微觀粒子與宏觀物質之間的聯系從本質上認識物質架設起橋梁。
2、本節內容是中學化學計算的核心與基礎
物質的量是中學化學計算的中心,本節對於培養學生的化學計算技能和構成中學化學計算體系,有著不可忽視的啟蒙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涵義,了解這一概念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了解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涵義
3、了解物質的量、物質的粒子數與阿伏加德羅常數的關系
情感能力目標
通過對概念的透徹理解,培養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及抽象思維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物質的量及其單位。
2、物質的量與微觀粒子數關系。
(四)教具准備
多媒體 量筒 水
二、教法闡述
(一)教學內容特點
1、物質的量是聯系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橋梁。
2、概念多且較抽象,理論性強,教學難度較大。
3、計算多,實用性強,能力要求高。
(二)以往教學得失
以往教材重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教學中教師以課堂、課本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忽視學生自身認知水平和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教學方法
問題引導下的自主建構與活動建構的教學模式。
教學中注意
1.正確掌握教材內容 的深度和廣度
2.加強教學的直觀(直觀比喻、形象化教學)
3.重視新舊知識的密 切聯系
(四)重、難點突破方法
1、創設情景 引入概念 2、活動建構 分析概念
3、練習應用 完善概念 4、遷移應用,提升概念
三、學法指導
1、准確 抓住關鍵,准確把握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2、系統 以物質的量為中心的多個物理量轉化關系易混淆,應及時總結、歸納知識體系。
3、靈活 對知識應用研究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引入
想想看:你如何得知10kg小米有多少粒
展示:18mL水
問:這是多少水呢?體積?質量?
請仔細數一數有多少個H2O分子
學生思考回答後教師引入
1、微小物質,擴大倍數形成一定數目的集體可以使研究更方便。
2、用質量、體積等物理量來計量物質大家很熟悉,但物質是由肉眼無法分辨的分子、原子、離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一定體積或質量的物質中究竟含多少微粒呢?科學引入新的物理量—物質的量
微觀粒子數目 宏觀特的數量
從生活常見物品出發,以物質自身宏觀微觀聯系入手引入概念,即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閱讀課本19—20頁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談一談你對物質的量與摩爾和理解與認識
學生自主交流,相互補充
對物質的量這一全新的抽象概念學習:
首先以學生自學→自主交流→相互補充方式對概念有一個整體把握,
然後以問題方式對概念中要點進行強調,即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喚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能體現老師的主導性,能使學生更主動更全面更嚴謹地把握一個科學概念。
物質的量
1、什麼是物質的量,引入該物理量的意義是什麼?
2、物質的量的符號與單位是什麼?
學生回答後,老師強調明確物質的量(n)
1、物理量是七個基本物理量之一(圖表投影)
2、意義:表示物質所含粒子數目的多少
粒子:分子、原子、離子、質子、中子、電子等
3、符號:n
4、單位:摩爾
摩爾
1、摩爾的符號
2、打個比方日常生活中有個量詞叫打,一打含12件,打計量宏觀物質,微觀粒子的計量單位是摩爾,它的計量標準是什麼?
摩爾(摩)
1、符號 mol
2、計量基準——阿伏加德羅常數
(投影 阿伏加德羅簡介)
阿伏加德羅常數
1、符號
2、數值是多少?
3、6.02×1023到底有多大?
阿伏加德羅常數
1、符號 NA
2、定義值 0.012kg 12C中含碳原子個數

3、近似值 6.02×1023
4 、單位 mol-1
說明:①含義:1mol 任何粒子所含的粒子數均為阿伏加德羅常數個,計算中應用6.02×1023mol-1
②驚人的NA介紹
概念理解
練習
1、下面有關摩爾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摩爾是國際單位制的一種基本單位
B、摩爾是表示物質微粒數量的單位
C、摩爾是以阿伏加德羅常數為衡量標準的物質的量 的單位
D、摩爾是表示物質質量的單位
2、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mol大米 1 摩爾氧
1 摩爾氧原子 2 摩爾分子氫
3 摩爾 水 0.5 摩爾二氧化碳

3、語言表達練習
1molO含有_______個氧原子約為____個,6.02×1023個氧原子是____mol O
將O改為Cl2 H2O Na+ Cl- NH 電子,請語言表達出來這種關系
4、1mol H2SO4中含有 _______個硫酸分子
2mol H2O中含氧原子_______個
0.5mol NaOH中含Na+_______個
2NA個H2是 _______mol。

學生分析判斷
師生總結理解概念的注重點
1、物質的量與摩爾的關系。
2、物質的量使用
①僅適用於微觀粒子
②一定指明哪一種微粒(化學式較好)
3、1mol任何微粒所含微粒數是NA(6.02×1023個)
6.02×1023個 (NA)個任何微粒都是1mol

老師啟發:用N表示微粒個數,它與其物質的量n有何關系呢?
1、在概念理解中採取選擇題,正誤判斷的形式形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在問題辨析中走出認知誤區。
2、採取思考辨析,語言表達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營造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氛圍,一改理科多禁錮學生被動靜聽和沉默思考的刻板教學模式,在難讀而抽象的概念學習中學生耳、口、腦並用激活了課堂,而且張揚學生的創新與表現潛質,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不斷提升。
概念應用
1、在0.5mol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數目約是多少?
2、現有3NA個Na2CO3中,則Na2CO3、Na+和CO32-的物質的量的是多少?

物質的量(n)、微粒個數(N)與阿伏加德羅常數(NA)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
1、
2、規范計算格式注意:
①帶公式計算符號運用正確;
②過程中單位
規范計算格式,培養了學生嚴謹科學的學習態度
遷移應用
課本20頁 遷移應用
〔練習〕
1、5mol的O2中含有_______個氧氣分子
2、1.204×1024個H是_______mol
3、x 個水分子的物質的量是 _______mol;
4、1個H2O分子中有_______個電子,1molH2O中有_______ 個電子。

[討論]nmolAaBb分子有A原子,B原子多少摩爾,若A原子有電子P個,B電子q個,n mol AnBm中含電子的物質的量是多少?

3、一分子中
AaBb a個A a mol an mol
b個B b mol bn mol
n(微粒)=n·1個該物質分子中含該微粒個數
遷移、應用是鞏固提高對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結
請回顧總結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1、一個物理量 3個知識點
2、一種計算
物質的量(n) 微粒數(N)
通過總結形成發展了的認識結構,並回扣教學目標
作業
課後1,2,3
學生獨立完成在作業本上
鞏固本節內容,規范學生的表達
四、教學說明
(一)板書設計
第3節 化學中常用的物理量——物理的量
一、物質的量及其單位——摩爾
(一)物質的量(n) (二)n、NA、N的關系
摩爾 (mol)
阿伏加德羅常數(NA)

㈢ 初中物理概念引入的幾種方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礎知識的核心內容之一,是物理教學的基石,是正確理解和掌握物理規律的基礎.重視和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正確、深刻的物理概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加強物理概念的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就有關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作些淺顯的探討.
1 概念引入的時機
在引入物理概念時不能一開始就告訴學生某個物理概念,然後逐一的解釋其中的每一個物理量的含義,這會導致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減 ,因為學生不明白為什麼要引入這個概念.那我們什麼時候引入物理概念呢?應該在我們解決實際問題遇到困難如何來解決?假設了一系列方案,而最好方案的提出應該是引入物理概念時思維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在「機械功」概念的教學,不要一開始就告訴學生力與距離的乘積便是機械功.而是在我們學習了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後,引導學生思考要想最省力我們選擇什麼樣的機械,要想最省距離我們又選擇什麼樣的機械,在學生弄清楚其中隱含了一個規律:省力的時候費了距離,省距離的時候費了力,也就是我們在使用機械時遵循著這樣一個規律:力與距離的乘積是不變的.水到渠成,我們將這一有價值的乘積就稱之為機械功.
又例如「速度」概念的教學,同樣是在學生完成活動:比較不同紙錐下落的快慢後,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即時間相同比路程,路程相同比時間.那如果遇到在現實生活中路程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的兩個運動的物體,我們又如何比較它們的運動快慢呢?學生提出可以將路程化為相同,也可以將時間化為相同.你更傾向於哪一種呢?將時間化為多少更為簡單呢?在一系列問題解決後再引入速度的概念就顯得很自然,同時也能更好的理解速度的本質.
2 概念引入的方法
2.1 從生活實例中抽象概括出來
抽象概括能力就是從具體的、生動的實例,在抽象概括的過程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本質;從給定的大量信息材料中,概括出一些結論,並能應用於解決問題或做出新的判斷.初三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開始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而且還開始出現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 模仿已經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了.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思維特點加強抽象概括能力訓練同時又很好的解決了概念教學的難點.例如「杠桿」概念的教學,讓學生從許多具體工具在使用時的共同特徵中抽象概括出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又例如在講授「力」的概念時,先舉出一些實例,如兩個學生相距較近互相推,提起重物,手握握力計,拉彈簧測力計等,並從這些推、提、壓、拉產生力的不同動作中找出它們的共同特點來引入「力」的概念,其一,必須有兩個物體(不一定是人),單獨一個物體不會產生力,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其二,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2 巧用類比,靈活遷移
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從而推出他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類比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較復雜的概念.例如:「電流、電壓」概念的教學,電流、電壓是初中學生不易理解的一個概念,而水流與水壓學生卻很熟悉,通過類比,將水流類比電流、水壓類比電壓,從而引入「電流、電壓」概念,這種處理形象、生動、學生容易接受.又例如「功率」概念的教學,將功率和速度類比.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同樣的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同樣的功率的定義是單位時間內做功的多少.這樣引入「功率」概念,學生還是很容易的理解功率的本質的.
2.3 從學生生活體驗引入
初中學生接觸生活十幾年,也積累了許多生活體驗,這為我們引入物理概念提供了方便,學生也樂於接受.例如「慣性」概念的引入,引導學生回憶、再現自己坐在汽車里,體驗當汽車靜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駛、突然啟動、剎車、加速、減速、拐彎等時刻的感覺,通過分析引入「慣性」的概念.又例如講「摩擦力」概念時,直接讓學生體驗手緊貼在課桌上移動時的感覺,自然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4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
演示實驗是由教師操作演示的實驗,是學生對所研究的物理問題獲得感性認識的基本途徑.通過演示實驗,可以指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物理現象,獲得生動的感性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定律,提高物理教學效果.在概念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能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同時學生會對新概念印象深刻.例如「浮力」概念的引入.先做演示實驗,在彈簧測力計下掛一個重物,用手向上托重物,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手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接著把重物慢慢放入水中,學生觀察到彈簧測力計示數也變小,分析由於重物受到水向上的托力,才使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此時再引入「浮力」的概念,可謂水到渠成.又例如在「大氣壓強」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實驗,向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燈上加熱,排走罐中空氣,然後用橡皮泥快速地將罐口封閉,讓易拉罐靜靜地立在講台上自然冷卻,學生可以觀察到易拉罐被壓癟,並發出劇烈響聲.該實驗無論是視覺效果還是聽覺效果,都能給學生帶來震撼,接著引導學生思考:是誰將易拉罐壓癟的?從而引入「大氣壓強」的概念.
2.5 問題討論引入
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討論,甚至爭論,在此基礎上引入物理概念.例如:「鐵比棉花重」、「油比水輕」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學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認為沒有道理,但又說不清理由.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難道一根小小的鐵釘會比一床棉被還重,一桶油會比一滴水還輕?」.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新的求知慾望:既然用「重」、「輕」已不能說明上述事實,那麼應怎樣來描述物質的這種性質呢?在這樣的基礎上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實驗逐漸引入「密度」的概念.
總之,物理概念的引入,要重視概念引入的時機.一方面能引起聽課學生的注意,明確概念學習的目的,概念用來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習動機.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種多樣,要根據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採用最恰當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㈣ 使用物質的量時應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一、應注意區分各基本符號的意義:

1、物質的量——n 物質的質量——m

2、摩爾質量——M粒子數(微粒的個數)——N

3、阿伏伽德羅常數——NA相對原子質量——Ar

4、相對分子質量——Mr質量分數——w

5、氣體摩爾體積——Vm——L/mol——22.4L/mol(在標准狀況下,即在0℃101千帕的條件下)

6、物質的量濃度——cB(B在c的右下角)——mol/L

二、單位換算問題:

1、物質的量(mol)=物質的質量(g)/物質的摩爾質量(g/mol)

2、以單位體積溶液里所含溶質B(B表示各種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

3、常用單位:mol/L或mol/m³。

4、氣體的體積V=物質的量(mol)x氣體摩爾體積(Vm)

(4)新物理量引入注意什麼擴展閱讀:

物質的量的性質:

1、物質的量是國際單位制中7個基本物理量之一,(7個基本的物理量分別為:長度、質量、時間、電流強度、發光強度、溫度)。

2、物質的量就是微粒的一個集合。

3、混合物利用平均摩爾質量求物質的量之比:平均摩爾質量 =混合物中各組分的摩爾質量×該組分的物質的量分數(若是氣體組分可以是體積分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物質的量

㈤ 如何上好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這節課

第五章 質量與密度
第三節 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
林艷玲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探索「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建立密度概念; 2、知道密度公式、單位; 3、會查密度表,鑒別物質;
4、能聯系實際,知道密度的簡單應用。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生活中的場景引入,鑒別飲料,體會物質的特性; 2、通過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關系」,體驗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3、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類比,通過類比速度,加深對密度的理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與討論中所持的正確態度;
2、通過物質鑒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物理現象,敢於大膽提問,樂於主動探究日常現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學精神;
3、從物理走向生活,使學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使學生體驗對」如何鑒別物質「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數據 2、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 難點:
1、探究」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建立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是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 3、認識密度表,能鑒別物質
【教學方法】比值定義法、實驗探究法 【教具准備】金屬、飲料 【內容設計】
「密度」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建立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以「鑒別物質「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從實驗結論中,引出新的物理量--密度。
在教學設計上,我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通過鑒別飲料,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興趣,拿出一神秘物體,到底是由什麼材料做成的呢?引導學生想辦法!通過提出新問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讓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實驗數據,歸納出物體的質量與體積關系,提煉出密度概念。最後從物理走向生活,使學生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簡單的鑒別物質,並理解密度在選材上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孫悟空的金箍棒
師:西遊記中孫悟空從東海龍王那裡借了一根「定海神針」又稱「如意金箍棒」,從此取經路上,悟空隨身攜帶,降妖除魔全賴這不可多得的寶貝兵器,那麼同學們是否曾經好奇過:金箍棒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呢? 生:.....
師:老師查了西遊記原著僅有這樣的記載:長兩丈多,斗來粗細,重13500斤。」 從這里我們能夠獲取的信息是金箍棒的質量和體積,如何知道它是什麼物質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識別物質的一種方法—密度。或許它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設計意圖:從學生喜歡的神話故事導入,設置懸念,吸引學生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喚起探究物理奧秘探究的興趣 】
二、[設疑]:識別物質
師:同學們,平時喜不喜歡喝飲料?走進超市,我們就會香甜可口的飲料種類繁多,今天特地帶來幾款,請同學們幫我鑒別鑒別,這是哪款飲料? 這里那一杯是可樂,那一杯是雪碧? 生:左邊是可樂,右邊是雪碧 師:大家的判斷依據是? 生:顏色
師:那這兩杯呢?顏色差不多,哪杯是王老吉,哪杯是酸梅湯? 生:...
師:看不出來,怎麼辦? 生:喝一口
師:好。哪位同學願意來喝一口,為大家鑒別鑒別! 一學生喝了:這是王老吉 師:你的判斷依據是? 生:味道
師:不錯,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物體的顏色、味道來鑒別物質。但老師這里有個寶貝,它放著沉甸甸的,拿出來一看,金亮金亮的,它是哪種物質構成的呢?大家來鑒別鑒別! 生接過掂量掂量:鐵做的 生2:銅做的
師:但老師卻想,這會不會是黃金做的呢? 生:不可能
師:這寶貝到底是什麼物質?我們一起來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找到像物體顏色、味道一樣,物體特有的性質,把寶貝鑒別出來。
師:老師發現:剛才同學們拿到寶貝,都先用手掂一下,大家是想通過什麼方法來鑒別? 生: 質量
師:好,用質量來鑒別物質!那老師這有個大鐵錘,一個小鐵釘,他們都是鐵,可為什麼質量卻不一樣?
生:因為體積不一樣 師:看來,(同種物質構成的實心)物體的質量還與體積有關,體積越大,質量越大!
那做進一步的思考,物體的質量與體積有什麼關系。
三、[思考方法]:探究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看能不能從中找到鑒別物質的新方法! 師:那該怎麼來做實驗呢?想一想,我們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測量工具呢? 生:質量和體積,需要天平和量筒。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時,同學們測出了銅塊、鐵塊、鋁塊1和2的質量和體積,現在我們翻開書本94,各小組觀察數據,嘗試分析,看能不能找到質量與體積有什麼關系呢?
【學生實驗】在上一課時已操作完成
四、[分析數據]:建立密度概念 【小組討論】
物體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師:有沒有那個小組得到規律了,請舉手。 生:.......
生1:體積相同的銅和鐵其質量不同 生2:鋁塊體積越大,質量越大 師:當我們在找尋兩個物理量的關系時,常常可以縱向分析,看看倍數變化情況,橫向分析,算算兩個物理量的比值或是乘積,那根據老師的提示,同學們再來分析數據,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分析鋁1和鋁2:質量與體積的比值近似相等。
師:這個發現很有意義。其他組有沒有算過它們的比值,是不是也相等呢? 【學生活動】
計算物體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師:是不是相等? 生:是相等的
師:我們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等 ! 師:那這個比值與質量、體積有沒有關系呢? 生:沒有
師:可見,這個比值與質量、體積無關。
師:這個比值與質量體積無關,那與什麼有關呢?…… 科學研究需要交流與合作,各小組間左右交換數據表,結合自己的數據,看看有什麼新的發現! 生:……
師:這個發現就更有意義了。通過交流合作,我們發現: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
師:最初我們進行這個實驗,就是為了找到鑒別物質的新方法。那結合這兩個實驗結論,我們找到鑒別物質的方法了嗎? 生:找到了
師:那用是什麼鑒別呢? 生: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師:這個比值的意義就在於,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相同的,它就像顏色、味道一樣,是物質所特有的性質。
而不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般不同,利用這種不同,就能把一種物質同另一種物質區分開來,它能夠鑒別物質!
為了反應物質的這種特性,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物理量:密度
五、[類比歸納]:密度概念
師:密度是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那類比速度,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的定義是:物體單位時間的路程,同學們,也給密度下個定義! 生: 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
師:2、根據密度的定義,同學們能不能寫出密度的公式。 ρ=…… m/v
師:最後,請大家類比速度的國際單位m/s,想想密度的國際單位,是什麼呢? 生:國際單位:kg/m3
師:那同學們看看剛才計算的比值,它的單位是什麼呢? 生:g/cm3 師:在生活中,我們也常用到g/cm3,記住:1 克/厘米 3=103 千克/米3

換算過程:
六、[鑒定金箍棒]:查看密度表及應用 師:最初我們探究這節課是為了解答我們心中疑惑:金箍棒是由什麼物質做成的?現在你們能算出它的密度? 生:可以 【學生活動】 計算金箍棒的密度
師:那得考考大家,密度是7849kg/m3是哪種金屬呢? 生:....
師:無法確定啊!那這就需要和已知的物質密度相對比,科學家為我們精確的測出了常見物質的密度,並列出密度表,請大家翻到課本 p96頁,查查看,這是那種金屬! 生:是鐵 師:原來金箍棒是鐵做的。看來還是悟空本事大,鐵棒到了他手中就能發揮出不一般的威力。 這個密度表用處真大! (彈性控制:
師:再次閱讀密度表,看看,大家還有什麼新發現? 生:…… 固體密度>液體>氣體,
——哦,固、液、氣密度不一樣,可見不同物質,密度一般不同。
師:同學們再看看,水結成冰,密度是否改變
——物質的密度還與狀態有關! 師:同學們的觀察歸納能力很強 )
師:其實,利用密度不僅可以為我們鑒別物質,還能幫助工程師選材!大家當回小工程師,想一想:讓你設計飛機外殼,你會選擇那種材料?是密度較大的材料,還是密度較小的材料。 生:密度小 師:
師:其實在交通工具、航空航天等領域,我們一直都在探索更高強度、又低密度的材料。科學家們最近創造出一種超輕質的金屬材料,雖是金屬,但它的密度只有水的密度的千分之一,甚至可以放在蒲公英上。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網路一下 「低密度新材料 」 了解詳細內容! 七、[針對練習]:鞏固概念 判斷:
1、一杯酒精用去一半後,剩下的酒精密度為原來的一半。( ) 2、1kg的鐵比1kg的棉花重。 ( ) 計算:
有一枚第十一屆亞運會紀念幣,它的質量為16 .1克,體積為1 .8厘米3,試求製成這枚紀念幣的金屬密度,是何種金屬?
八、[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通過探究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掌握了鑒別物質的方法,認識了密度。那老師的寶貝到底是什麼材料的?大家能鑒別了嗎?
3
3
33
m
/kg1000m000001.0kg001.0cm1g1cm/g1

【板書設計】
第五章 第三節 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 一、探究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
1、同種物質,其質量與體積比值相同; 2、不同物質,其質量與體積比值不同。 二、 密度
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 2、符號「ρ」
3、 公式:vm

4、單位: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克/厘米3
換算: 1 克/厘米 3=103 千克/米3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㈥ 怎樣學好高二物理

高二物理主要是電學和磁學,要明白每個物理量說明的是一個什麼物理現象,然後電學的電學實驗是高中物理的難點,也是高考常考的內容,因此一定要學好這部分的內容。在做實驗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實驗的原理及步驟,注意觀察,做好每一個實驗。
對於磁學,在分析電磁力時,要引入的是空間的概念,洛侖茲力是垂直於物體運動方向與磁感線所運動形成的平面的,始終不做功。
總的來說,電場比磁場要更容易一些,因為電場力可以類比高一所學的經典力學,而磁場中產生的力則在以前從未接觸過。學習電學時要牢記住高中電力不分家,一定要打好力學的基礎,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物理的學習是模塊化的,共分四個模塊:
1.對概念的理解,不能單純地去背誦。面對一個新的物理量,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在實際解題中作用。
2.概念的應用:理解概念之後,對它的應用就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了。解題是,要抓住,每道題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在給你條件,只要將條件與物理量相對應,然後代到相應的公式中,就可以解出答案了。
3.衍生
4.綜合:物理的各個章節中,除了光學相對獨立之外,其它都是聯系很緊密的,必須注意將他們之間前呼後應起來。

二、如何做習題:
做習題特別是理科習題時,必須把握量與質的關系。主要抓做題的質量。「我」在高中期間從未買過習題,主要是做完書上以及老師給出的題後,總結出每道題的解題思路。解題的過程分為:
1. 分析物理進程:把過程抽象為物理量
2. 利用數學將題解出來

三、學習習慣:
1)上課應該認真聽講,至於學習方法,應該是讓學習方法適應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去適應別人用起來好的方法。
2)做題的時候要多思考,多提問題。「我」做題的速度一向很慢的,但是每次做完題後,都看看是怎樣得出的,看看對以後有什麼可借鑒的,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而不是做完後就置之腦後。這樣,「我」考試的時候就快了,不象別人,到了考試的時候又去忙著推導。
3)要即錯即問,多與老師、同學討論問題,不要害羞。
4)復習要一遍一遍地反復復習。
5)對於參考書,成績不是太好的同學,買的時候要找那些有解析、總結歸納比較好的書,而非是那種單純給出答案的書。

㈦ 化學蘇教版必修一知識點物質的量課堂上應如何引入

關於對高一化學後進生新課程必修模塊的教學策略

論文關鍵詞: 高中化學必修模塊後進生教學策略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教師對後進生在實施高中化學新課程必修模塊中遇到的問題,對必修模塊的教學策略分析。

雖然高中化學新課程進入我省已經三年時間了,但在實施必修模塊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最大的困惑是必修1和必修2的知識幾乎涵蓋了以前高中化學所有教學內容,即使學優生學習起來都有困難,更何況那些後進生。新課程標准制定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表明新課程正在「由以學科為本向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體現出了人本主義的教育觀念,這一轉變是有利於化學後進生的發展的,我們只要摒棄以標準的智力測驗為重點的評價觀,採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方法對後進生進行教學,就會取得很好的效果。我針對教師對後進生在實施高中化學必修模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1.利用後進生的智能特點,促進化學學習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體系包括以下幾種智能:(1)言語—語言智能;(2)音樂—節奏智能;(3)邏輯—數理智能;(4)視覺—空間智能;(5)身體—運動智能;(6)自知—自我認識能力;(7)交往—人際關系智能;(8)自然觀察者智能。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學生觀是一種積極的學生觀。加德納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八種智能,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領域,有自己的學習類型和方法,學校里不存在「差生」,全體學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學生的問題不再是聰明與否的問題,而是在哪些方面聰明和怎樣聰明的問題。我們應該樹立這樣一種信念:每個學生都具有某一方面的發展潛力,只要為他們提供合適的教學方式,每個學生都能成才。教師只要善於發現化學後進生的優勢智能領域,幫助學生將優勢智能領域遷移到化學學習中去,很可能就會發現這部分學生在化學學習上有很好的表現力。比如我們可以利用後進生的語言智能進一步開發其數理智能。化學知識具有多而雜的特點,且相似、相關的概念相互交織,從而造成一部分後進生對化學基本概念、原理、化學用語、物質性質等記憶存在困難。針對這部分後進生,教師可編出一系列的順口溜,如化合價口訣、氧化還原反應口訣、金屬活動性順序口訣等來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使其熟練掌握並加以應用。
2.准確把握內容深廣度,激發後進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最大的困惑就是無法控制好這個「度」的問題。在必修1中第三章《金屬及其化合物》,大綱要求只是掌握金屬鈉、鋁、鐵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基本物理化學性質,然而不少教師在這處內容處理上採取「挖洞」式教學,一一羅列,如講到鈉時,鈉、氧化鈉、過氧化鈉、氫氧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幾乎把所有有關鈉及鈉的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一一進行講解,導致課時嚴重不夠。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些學校只好增加課時,學生的負擔加重,學生學習化學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傷害。退一步講,高一化學後進生主要為學業水平測試而戰,沒有必要挖這么深;進一步講,就是為了高考而在化學必修課程中採取揠苗助長的做法也是十分不妥的,與新課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3.開展探究式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以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創設問題情境和提供相關材料,可以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領悟形成知識結論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演示實驗與學生自主實驗相結合,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過程分析,即教學過程不只是關注學生掌握知識結論情況,而是更關注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索與理解。雖然一些後進生不僅學習化學比較困難,而且動手能力和課堂自律性均很差,但對實驗還是很感興趣的。如在基於前面已學過金屬鈉與水反應並做過這個實驗的背景知識下,我提出鐵不能與冷水、熱水反應,但能否與水蒸氣反應?再給出設計裝置的要點,進行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轉變。這也正是新課改理念的重要指導思想。後進生有可能無法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我就讓學優生帶動他們,起到一個示範作用,直到由他們獨立完成。他們通過鍛煉,一次一次得到及時的表揚和肯定,感受到「通過努力是可以成功」的道理。
4.對高一化學後進生純理論知識的教學
雖然探究式課堂教學有眾多優點,但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探究。教材的內容、課堂的容量、教學任務等客觀因素決定能否採取這種方法。常規的新概念、新知識教學是要去情景化的,比如物質的量的概念和應用,大量化學方程式的記憶,等等。讀者去看一看必修模塊的內容就可以看出編者的用心良苦。在「物質的量」這一節之前,編者先編排了一節學生熟悉的實驗——粗鹽的提純,即使初中沒學好化學的學生看到這個實驗也會覺得很親切,從而拉近了學生與化學的距離。「物質的量」這個知識點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難點之一,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習並掌握這個概念有助於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要想後進生接受這個知識點,教師需要把抽象知識形象化,利用形象的比喻引入課題。如我們買一打手套,大家都知道一打為十二副,那麼這一定數量的集合體即為物質的量,它的單位是摩爾,然後從日常生活入手,把物質的量與米、厘米等學生所共知的單位作類比,「用米、厘米等計量長度的單位;用克、千克計量質量的單位。同樣,人們用摩爾計量物質的量的單位」,使學生知道「物質的量」這個概念,並且指出「物質的量」是計量微觀粒子的物理量。總之,在講解這部分純理論知識時,引入與講解要淺顯易懂,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這樣才能容易引導學生構建合理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善待後進生,盡量地以鼓勵的語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在學生的心靈里映出美麗的圖像。「讓學生愛你,親近你,你才能羸得學生的心,才能勝任教師的崇高使命」。同時,教師要言傳身教,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給學生做示範,給學生以模仿的機會,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上課,用他們喜歡的語言交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文化,使得後進生也能完成新課標所要求的多維目標的要求。

㈧ 在描述物體做直線運動時為什麼要引入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以及如何用這些物理量來反映物體的運動情況

直線運動是描述物體位置的改變。所以首先要引入位置改變的物理量位移。等於初末位置直線長度,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物體位置改變是有快慢之分的。所以引入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於位移除以時間
物理的速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引入加速表示速度改變快慢的物理量。等於速度的改變除以時間

㈨ 一個物理量的物理意義一般就是引入的目的.解釋的通俗易懂一點 舉點具體例子

我們為什麼要引入物理量呢,就是為了定量描述物理現象.
比如,引入速度,是要去反應物體運動的快慢.
引入質量,是要反映物質的多少.
引入體積,是要反映物體的大小.
總之,想要達到的目的不同,就引入了不同的物理量.
物理量的意義,就在於它完成了人們想的描述某種物理現象的目的.

㈩ 物理學中,常用新的物理量對不同事物進行比較,比如要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需要引入速度;要比較做功的快

功率、壓強

與新物理量引入注意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0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8
© Arrange www.upscalepup.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