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都有哪些
物理信息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
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
眼、耳、皮膚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並進行處理,
植物開花屬於物理信息。
Ⅱ 地球物理信息都包括哪些
解∶地球內部的溫度分布;地磁場的起源、架構和變化;大陸地殼大尺度的特徵,諸如斷裂、大陸縫合線和大洋中脊。地球大氣層外部的現象(例如,電離層電機效應〔ionospheric dynamo〕、極光放電〔auroral electrojets〕和磁層頂電流系統〔magnetopause current system〕),其他行星及其衛星.
Ⅲ 物質的物理屬性都有哪些
物質的物理性質如:顏色、氣味、狀態、是否易融化、凝固、升華、揮發,還有些性質如熔點、沸點、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等,可以利用儀器測知。
還有些性質,通過實驗室獲得數據,計算得知,如溶解性、密度等。在實驗前後物質都沒有發生改變。這些性質都屬於物理性質。
如水的蒸發;蠟燭質軟,不易溶於水,一般石蠟成白色;紙張破碎等。不通過化學變化就可以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物理性質。經過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性質就是化學性質。
(3)有哪些物理信息擴展閱讀:
特點
物理性質屬於統計物理學范疇,即物理性質是大量分子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不是單個原子或分子所具有的。
例如:物質的顏色是大量分子集體所具有的性質,是單個分子所不具有的。
研究方法
通常用觀察法和測量法來研究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可以觀察物質的顏色、狀態、熔點和溶解性;可以聞氣味(實驗室里的葯品多數有毒,未經教師允許絕不能用鼻子聞和口嘗);也可以用儀器測量物質的熔點、沸點、密度、硬度、導電性、導熱性、延展性、溶解性和揮發性、吸附性、磁性。
Ⅳ 下列屬於物理信息的是()①鳥類鳴叫 ②孔雀開屏 ③螢火蟲發...
①鳥類鳴叫屬於物理信息,①正確;
②孔雀開屏屬於行為信息,②錯誤;
③螢火蟲發光屬於物理信息,③正確;
④蜜蜂跳舞屬於行為信息,④錯誤;
⑤植物開花靠光周期的影響,故為物理信息,⑤正確;
⑥昆蟲發出的聲音屬於物理信息,⑥正確;
故屬於物理信息的有①③⑤⑥.
故選:B.
Ⅳ 什麼是行為信息,什麼是物理信息,什麼是化學信息什麼是營養信息(生物的)
化學信息
:生物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或某個生長發育階段,分解出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這些分泌物不是對生物提供營養,而是在生物的個體或種群之間起著某種信息的傳遞作用,即構成了化學信息。如螞蟻可以通過自己的分泌物留下化學痕跡,以便後面的螞蟻跟隨;貓、
狗可以通過排尿標記自己的行蹤及活動區域。化學信息對集群活動的整體性和集群整體性的維持具有極重要的作用。
物理信息:鳥鳴、獸吼、顏色、光等構成了生態系統的物理信息。鳥鳴、獸吼可以傳達驚慌、安全、恫嚇、警告、嫌惡、有無食物和要求配偶等各種信息。昆蟲可以根據花的顏色判斷花蜜的有無;魚類在水中長期適應於把光作為食物的信息。
行為信息:有些動物可以通過自己的各種行為方式向同伴發出識別、威嚇、求偶和挑戰等信息,
如燕子在求偶時,雄燕在空中圍繞雌燕做出特殊的飛行姿式。蜜蜂在發現蜂蜜時,以舞蹈動作「告訴」其他蜜蜂去采蜜。不同的舞蹈動作有不同的含義,如圓舞姿態表示蜜源較近,擺尾舞表示蜜源較遠。其他蜜蜂以觸覺來感覺舞蹈的步伐,得到蜜源的信息。
Ⅵ 生物學: 生態系統中有關物理信息的例子
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在溝通生物群落內各種生物種群之間關系、生物種群和環境之間關系方面,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起著重要作用。生態系統的信息傳遞主要有營養信息、化學信息、物理信息和行為信息傳遞等。
(1)營養信息傳遞
是生態系統中以食物鏈和食物網為代表的一種信息傳遞。通過營養交換把信息從一個種群傳到另一個種群。最簡單的例子是,在草原上羊與草這兩個生物種群之間,當羊多時,草就相對少了;草少了反過來又使羊減少。因此,從草的多少可以得到羊的飼料是否豐富的信息,以及羊群數量的信息。
(2)化學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有些生物的代謝產物(如性激素、生長素等化學物質)進行的信息傳遞,也能影響生物種內及種間關系。有的相互制約,有的則相互促進,有的相互吸引,有的則相互排斥。例如:螞蟻爬行留下的化學痕跡,是為了讓其他螞蟻跟隨;許多哺乳動物(虎、狗、貓等)以尿標記它們的領域;許多動物的雌性個體釋放體外性激素招引種內雄性個體等。
(3)物理信息傳遞如鳥鳴、蟲叫都可以傳達安全、驚慌、恐嚇、警告、求偶、尋食等各種信息。
(4)行為信息傳遞有的動物在兩個個體相遇時,常表現出有趣的行為方式。這些方式可能是識別、威嚇、挑戰、優勢或從屬信號,或者是配對的預兆等。這種信息表現在種內,但也可能為其他物種提供某種信息。
Ⅶ 求一些物理知識或信息,多多益善.快!
望遠鏡小史
17世紀初的一天,荷蘭密特爾堡鎮一家眼鏡店的主人科比斯赫,他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把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鏡排成一條線,通過透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教堂的塔好象變大而且拉近了,於是在無意中發現瞭望遠鏡原理。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密特爾堡鎮好幾十個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不過一般都認為利比赫是望遠鏡的發明者。
望遠鏡發明的消息很快在歐洲各國流傳開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就自製了一個。第一架望遠鏡只能把物體放大3倍。一個月之後,他製作的第二架望遠鏡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遠鏡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遠鏡。
伽里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夜空,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並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後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並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
幾乎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沙伊納於1613年—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台望遠鏡,一台一台地雲觀察太陽,無論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果傷了眼睛,最後幾乎失明。
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提高望遠鏡的精度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後來又做了一台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
使用物鏡和目鏡的望遠鏡稱為折射望遠鏡,即使加長鏡筒,精密加工透鏡,也不能消除色象差,1668年英國科學家反射式望遠鏡,解決了色象差的問題。第一台反望遠鏡非常小,望遠鏡內的反射鏡口徑只有2.5厘米,但是已經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等。1672年牛頓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遠鏡,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至今還保存在皇家學會的圖書館里。
牛頓曾認為折色象差不可救葯,後來,證明過分悲觀。1733年英國人哈爾製成一台消色差折射望遠鏡。1758年倫敦的寶蘭德也製成同樣的望遠鏡,他採用了折光原則不同的玻璃分別製造凸透鏡和凹透鏡,把各自形成的有色邊緣相互抵消。
但是要製造很大透鏡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遠鏡直徑為102厘米,安裝在雅弟斯天文台。
反射式望遠鏡存在天文觀測中發展很快,1793年英國赫瑟爾製做了反射式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30米,用銅錫合金製成,重達1噸。1845年英國的洛斯製造的反射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82米。1913年在威爾遜山天文台反望遠鏡,直徑為254米。1950年在帕洛瑪山上安裝了一台直徑5.08米反射鏡的反射式望遠鏡。1969年在蘇聯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裝設了直徑為6米的反射鏡,它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反射式望遠鏡,現在大型天文台大都使用反射式望遠鏡。
發電機史話
19世紀初期,科學家們研究的重要課題,是廉價地並能方便地獲得電能的方法。
1820年,奧斯特成功地完成了通電導線能使磁針偏轉的實驗後,當時不少科學家又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磁針的偏轉是受到力的作用,這種機械力,來自於電荷流動的電力。那麼,能否讓機械力通過磁,轉變成電力呢?著名科學家安培是這些研究者中的一個,他實驗的方法很多,但犯了根本性錯誤,實驗沒有成功。
另一位科學家科拉頓,在1825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把一塊磁鐵插入繞成圓筒狀的線圈中,他想,這樣或許能得到電流。為了防止磁鐵對檢測電流的電流表的影響,他用了很長的導線把電表接到隔壁的房間里。他沒有助手,只好把磁鐵插到線圈中以後,再跑到隔壁房間去看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現在看來,他的裝置是完全正確的,實驗的方法也是對頭的,但是,他犯了一個實在令人遺憾的錯誤,這就是電表指針的偏轉,只發生在磁鐵插入線圈這一瞬間,一旦磁鐵插進線圈後不動,電表指針又回到原來的位置。所以,等他插好磁鐵再趕緊跑到隔壁房間里去看電表,無論怎樣快也看不到電表指針的偏轉現象。要是他有個助手,要是他把電表放在同一個房間里,他就是第一個實現變機械力為電力的人了。但是,他失去了這個好機會。
又過了整整6年,到了1831年8月29日,美國科學家法拉第獲得了成功,使機械力轉變為電力。他的實驗裝置與科拉頓的實驗裝置並沒有什麼兩樣,只不過是他把電流表放在自己身邊,在磁鐵插入線圈的一瞬間,指針明顯地發生了偏轉。他成功了。手使磁鐵運動的機械力終於轉變成了使電荷移動的電力。
法拉第邁出了最艱難的一步,他不斷研究,兩個月後,試制了能產生穩恆電流的第一台真正的發電機。標志著人類從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
一百多年來,相繼出現了很多現代的發電形式,有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火力發電、原子能發電、熱發電、潮汐發電等等,發電機的構造日臻完善,效率也越來越高,但基本原理仍與法拉第的實驗一樣:少不了運動著的閉合導體,少不了磁鐵。
核磁共振儀的發明
核磁共振儀廣泛用於有機物質的研究,化學反應動力學,高分子化學以及醫學,葯學和生物學等領域。20年來,由於這一技術的飛速發展,它已經成為化學領域最重要的分析技術之一。
早在1924年,奧地利物理學家泡里就提出了某些核可能有自旋和磁矩。"自旋"一詞起源於帶電粒子,如質子、電子繞自身軸線旋轉的經典圖像。這種運動必然產生角動量和磁偶極矩,因為旋轉的電荷相當於一個電流線圈,由經典電磁理論可知它們要產生磁場。當然這樣的解釋只是比較形象的比擬,實際情況要比這復雜得多。
原子核自旋的情況可用自旋量子數I表示。自旋量子獲得,質量數的原子序數之間有以下關系:
質量數 原子序數 自旋量子數(I)
奇數 奇數或偶數 1/2, 3/2 , 5/2……
偶數 偶數 0
偶數 奇數 1,2,3……
1>0的原子核在自旋時會產生磁場;I為1/2的核,其電荷分布是球狀;而I≥1的核,其電荷分布不是球狀,因此有磁極矩。
I為0的原子核置於強大的磁場中,在強磁場的作用下,就會發生能級分裂,如果用一個與其能級相適應的頻率的電磁輻射時,就會發生共振吸收,核磁共振的名稱就是來源於此。
斯特恩和蓋拉赫1924年在原子束實驗中觀察到了鋰原子和銀原子的磁偏轉,並測量了未成對電子引起的原子磁矩。
1933年斯特恩等人測量了質子的磁矩。1939年比拉第一次進行了核磁共振的實驗。1946年美國的普西爾和布少赫同時提出質子核磁共振的實驗報告,他們首先用核磁共振的方法研究了固體物質、原子核的性質、原子核之間及核周圍環境能量交換等問題。為此他們兩位獲得了1952年諾貝爾物理獎。50年代核磁共振方法開始應用於化學領域,1950年斯坦福大學的兩位物理學家普羅克特和虞以NH 4NO3水溶液作為氮原子核源,在測定14N的磁矩時,發現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共振信號,從而發現了同一種原子核可隨其化學環境的不同吸收能量的共振條件也不同,即核磁共振頻率不同。這種現象稱為"化學位移"。這是由於原子核外電子形成的磁場與外加磁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化學位移是鑒別官能團的重要依據。因為化學位移的大小與鍵的性質和鍵合的元素種類等有密切的關系。此外,各組原子核之間的磁相互作用構成自旋--自旋耦合。這種作用常常使得化學位移不同的各組原子核在共振吸收圖上顯示的不是單峰而是多重峰,這種情況是由分子中鄰近原子核的數目,距離用對稱性等因素決定,因此它有助於提示整個分子的。
由於上述成果高分辨核磁共振儀得以問世。開始測量的核主要是氫核,這是由於它的核磁共振信號較強。隨著儀器性能的提高,13C,31P,15N等的核也能測量,儀器使用的磁場也越來越強。50年代製造出IT(特拉斯)磁場,60年代製造出2T的磁場,並利用起導現象製造出5T的起導磁體。70年代造出8T磁場。現在核磁共振儀已經被應用到從小分子到蛋白質和核酸的各種各樣化學系統中。
發射光譜儀的發明
著名的英國科學家牛頓在1666年用三棱鏡觀察光譜,可以說是最早的光譜實驗。此後不少科學家從事光譜學方面的研究。1800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測量太陽光譜中各部分的熱效應,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紅外線。1801年裡特發現了紫外線。1802年沃拉斯頓觀察到太陽光譜的不連續性,發現中間有多條黑線,這本來是很重要的發現,他卻誤認為是顏色的分界線。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進行了光的干涉的實驗,第一次提供了測定波長的方法。
德國物理學家夫琅和費,重新發現和編繪了太陽光譜圖,內有多條黑線(700多條),並對其中的重要黑線用從A到H等字母標記(人稱"夫琅和費線"),這些黑線後來成為比較不同玻璃材料色散率的標准。這些成果在1814年至1815年間陸續發表。夫琅和費還發明了衍射光柵。開始他用銀絲纏在兩根螺桿上,做成光柵,後來建造了刻紋機,用金鋼石在玻璃上刻痕,做成透射光柵。
光譜分析的應用研究是從基爾霍夫和本生開始的。本生是德國漢堡的化學教授。他發明了本生燈,對各種物質在高溫火焰中發生的變化很有研究,基爾霍夫是漢堡的物理學教授,對光學熟悉。他們兩位合作製成了第一台梭鏡光譜儀(分光鏡)。該儀器利用了牛頓1666年首創技術,使光通過三棱鏡中,展開成為一道彩虹光帶(光譜)。他們用透鏡把物質在本生燈燃燒時發出的光線集成一束平行光,通過一條窄縫,再通過三棱鏡,用望遠鏡放大觀察所成的光譜。
基爾霍夫和本生發現,每種化學元素燃燒時發出的火焰都有獨特的顏色,可以據此加以鑒別。1860年及1861年他們用光譜儀發現銫和銣。此後藉助光譜分析方法研究目光,發現地球上許多元素太陽上也有。1868年法國天文學家詹森和英國天文學家羅克耶分別用光譜法發現了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發現的一種元素,他們認為這是太陽大氣中特有的元素,取名氦,即"太陽"的意思。這樣光譜方法也應用到了天文學方面。
光譜方法研究工作急速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問題,主要問題之一是缺乏足夠精度的波長標准,致使觀測結果混亂,無法相互交流。
1868年埃斯特朗發表"標准太陽光譜"圖表,記有上千條夫琅和費線的小波長,以10-8厘米為單位,精確到6位數,為光譜工作者提供了極其有用的資料。為紀念他的,10-8厘米後來就埃斯特朗單位,簡寫作埃(A)。十幾年後被更為精確的羅蘭數據表所代替。
現代光譜儀不用三棱鏡而用衍射光柵。這是一種上面刻有千條線的板,把光分開,然後把光譜拍攝或記錄下來,再用電子儀器進行分析。
光譜儀廣泛應用於冶金、地質、環境等各領域。
避雷針史話
一、避雷針首先是我國勞動人民製造和使用的避雷裝置。有人說,捷克牧師普羅科普·迪維什於1754年安裝了第一個避雷針。更多的人認為是美國的富蘭克林於1753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實際上,我國在1688年以前就已經製造和首先使用了避雷針。
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年到280年)和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到581年),我國古籍上就有「避雷室」的記載。據唐代王睿的《穀子》記載,我國漢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就有人提出,把瓦做成魚尾形狀,放在屋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引起的火災。在我國的一些古建築上,也發現設有避雷的裝置,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游歷中國之後,於1688年寫的《中國新事》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當時中國新事屋宇的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著一根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刻就大顯神通,若雷擊中了屋宇,電流就會從龍口沿線下行泄至地下,起不了絲毫破壞作用。」由此可見,世界上第一個避雷針是由具有聰明才智的我國勞動人民製造的。
二、避雷針發展到今天,世界上發現了更安全的避雷針。更安全的避雷針已不是針狀,而象雞毛撣子。這種避雷針是由兩位美國人發明的。據最近美國《紐約時報》報道,這種避雷針中心是一根管子,其頂端引出2000條細細的導線,這些導線呈輻射狀分布。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驅散聚集在建築物周圍的靜電荷。
三、「避雷針過時了」。目前,我國研製成功了半導體消雷器,它的防雷效果遠遠超過避雷針,也遠遠超過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生產的同類產品。半導體消雷器具有兩大功能:(1)當建築物上空出現強雷雲的時侯,它發出長達1米的電暈火花,中和天空電流,起到消減雷擊的作用;(2)萬一雷擊下來,半導體消雷器上的有關裝置,可以把雷擊放出的強大電流阻擋住。
我國著名防雷專家武漢水利學院教授解廣潤建議在高大建築物上安裝這種半導體消雷器,以保護國家財產。解廣潤說,現在我國已有24個處於強雷區的單位裝上了半導體消雷器,經過幾年的試驗,證明它確實一次又一次地使建築物化危為安。他呼籲有關單位,特別是國防工程、氣象、電力、通訊廣播部門應盡快推廣半導體消雷器,以減少雷擊損失。
Ⅷ [緊急求助]生態系統中的物理信息都有哪些
物理信息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眼、耳、皮膚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並進行處理。植物開花屬於物理信息。
Ⅸ 與物理有關的十條科技信息
1. Adafruit工業公司發明了「聯網式電量管理器」。(說明:這種裝置能時刻提醒用電量,讓用戶實時調整自己的用電習慣,杜絕浪費。)
2. Vincent Gerkens設計了「太陽能百葉窗」。(說明:它是一種白天儲能晚上照明的太陽能百葉窗。因為人們在使用百葉窗時總是習慣不斷的調整開合的角度,讓更多的陽光找到屋內。這也保證了百葉窗上的太陽能儲蓄板在白天能捕捉收集到更多的陽光。)
3. 現代高分子材料學家發明了「溫敏性水凝膠」,用做治療葯物的載體。(說明:根據溫度的變化,此種材料可以在固態和液態之間轉化。)
4. 中國發明者發明了「辦公室環保咖啡粉手動列印機」。(說明:通常列印機內部很多部件是利用皮帶傳動和利用杠桿原理工作的,它的驅動需要電能。新發明的列印機利用手動,可以節電;採用咖啡粉替代墨粉,可以達到環保的目的。)
5. 法國科學家阿爾貝•費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貝格爾發現了「巨磁電阻(GMR)效應」。(說明:由於兩位科學家的新發現,榮獲了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6. 科學家發明了「六沖程引擎」。(說明:六沖程引擎是《大眾科學》評選出的2007年度世界十大發明之一,它在四沖程的吸氣、壓縮、做功和排氣沖程後,將水注入汽缸,由於缸內溫度極高,水在瞬間汽化為蒸氣,推動活塞運動,產生第五沖程。最後蒸汽進入冷凝器,液化成水,下一個循環可以再次使用。)
7. 我國科學家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取得了突破。(說明:2010年4月,美國《科學》雜志發表「新超導體將中國物理學家推到最前沿」的評述。這表明,在新超導體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假如人們已研製出常溫下的超導體,則可以用它製作遠距離輸電導線,節省電能。)
8. 科學家發明了發光效率高 節能降耗的LED燈。(說明:說明:隨著科技創新,傳統的紅綠交通信號燈逐漸被發光二極體(LED)燈所替代。現在的一些手電筒的燈泡也被LED燈所取代。LED燈和白熾燈相比有明顯的優點:在光照強度相同的情況下,LED燈不必要達到很高的溫度就能發光,電能基本上不轉化成內能,幾乎全部轉化光能,因而發光效率高;LED燈的額定電壓低,人直接接觸不會觸電;LED燈響應時間短,也就是從開始發光到正常發光所用的時間短;LED燈額定功率小,節約能源。)
9. 科學家發明了「普通的劣質木材變成像鋼材那樣堅硬的材料」的技術。(說明:來自俄羅斯沃羅涅什林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方法,可使普通的劣質木材變得像石頭甚至像鋼材那樣堅硬。以將被人們一度看作是劣質材料而棄用的各種木材加工成為堅固耐久的現代化建築材料。)
10. 科學家發明了「高效率的汽車發動機」。(說明:傳統發動機的熱效率非常低,例如,汽油機熱效率平均只有25% ,大量的熱量都白白浪費了!此發動機的發明調整了發動機的燃燒初始狀態及膨脹比,使燃氣充分燃燒做功,使發動機熱效率大幅提高至傳統活塞發動機熱效率的兩倍左右。)
備註:以上「與物理有關的十條科技信息」,你可以只記下第一句話就可以了。後面括弧內的說明,是幫助理解而列印的。
Ⅹ 物理現象有哪些
1.光的折射:下雨天天空中出現彩虹。
2.磁力現象:兩塊磁鐵相互吸引或排斥。
3.能量的轉化:細線懸掛的小球在空中擺動。
4.液體凝固:冬天早晨窗子上出現冰花。
5.擴散現象:一滴紅墨水滴入一個裝滿清水的杯子,很快一杯水都紅了。
(10)有哪些物理信息擴展閱讀
我們身邊的物理現象
1.從高處落下的薄紙片,即使無風,紙片下落的路線也曲折多變。這是由於紙片各部分凸凹不同,形狀各異,因而在下落過程中,其表面各處的氣流速度不同,根據流體力學原理,流速大,壓強小,致使紙片上各處受空氣作用力不均勻,且隨紙片運動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所以紙片不斷翻滾,曲折下落。
2.冰凍的肉在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解凍得快。燒燙的東西放入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得快。裝有滾燙的開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溫度的空氣中冷卻得快。原因是水的比熱容比空氣大,同樣接觸面積的情況下,水下降一度能傳遞給肉的熱量遠遠高於空氣。
3.有雪的路面撒些食鹽化的快,這些現象都表明:鹽作為了融雪劑。
4.打雷時,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這些現象都表明:光比聲音傳播快!
5.在加油站,經常會看到「禁止用塑料桶裝汽油」警告語,我們知道用塑料桶裝汽油,在運輸過程中,由於塑料是絕緣體,因此它不能將由於摩擦而產生的電荷傳導出去,電荷累積多了,就容易產生放電現象,從而就會引起汽油燃燒,出現危險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