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助高中物理滑塊問題
不學物理有好幾年了,這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第一水平地面光滑,說明小車和木快最後相對靜止,以相同速度一起運行.
這個問題最後的出結論是 用能量守恆定理解決 你說的前面都是對的後面我也看不出什麼毛病,考慮到一個能量損耗 可以算出L
用你的方法好象麻煩了點.
② 高中物理小滑塊
水平方向,動量守恆。mv1*cosa=Mv2
整體機械能守恆:mgh=1/2*mv1^2+1/2*Mv2^2。
兩個未知量v1,和v2,。
兩個方程,就搞定了。
③ 物理是什麼時候學的
不同省市可能要求不一樣~~我們江蘇應該是初二開始學的~~浙江省的好像沒有物理單獨一個學科,而是初中在「科學」裡面的,高中是包含在「理綜」裡面~
④ 初中物理化學什麼時候學
確切的說
化學
在七年級下冊(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就有一章 是空氣 涉及到一些化學的問題 然後同樣是這一冊的第六章 涉及到化學入門 比如元素什麼的
在八上(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 第五章 介紹化學反應 也是化學內容
在九上(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 有第一章 常見的酸鹼鹽 和常見的有機物 都是化學的內容
在九下(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 第三章 物質的轉化和元素的循環 也是化學內容 介紹的酸鹼鹽之間互相的轉化 還有一個氧化還原反應
物理
八上 (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 有機械運動和力 還有運動過程的分析 介紹了牛頓第一定律 第三章介紹壓力壓強 第四章浮力
八下光與視覺 電(挺重要) 磁 電磁破與通訊
九上(主編 袁運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的) 功和簡單機械 電能 內能 核能
酸鹼鹽 和電 簡單機械 功 電能 都是比較重要的
⑤ 物理浮力是幾年級學的
初中二年級時學習
⑥ 高中物理木板滑塊問題
因為這一題中當提及木板相對地面位移x時,就表示參考系是取相對靜止的地面了。
於是在這個參考系下,我們觀察到因為摩擦力做功,下方的木板獲得了動能,同時摩擦力也產生熱量。
如果你單單研究μmgL,則你求的僅是按木板為參考系(非慣性系),求出了摩擦生熱的情況,忽視了木板在以大地為參考系下獲得了動能的事實。
⑦ 初中的物理和化學是什麼時間開始學的
物理是一種理科課程.初中物理呢,是應用物理的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當中的許多現象的學科.比較貼近於生活.也來自生活.要是想學好物理呢,就必須有合適的方法.如果沒有合適的方式方法的話.你根本就學不會物理的,因為物理是有邏輯性的.那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這門學科呢?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學好物理呢?
初中物理思維導圖
第五、不懂就問
發現自己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的問同學或者是老師.不懂就問才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就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放在你的腦子里邊了.成為你自己的東西了,而不是別人的東西.
關於怎麼學好初中物理的方法技巧已經告訴給大家了,希望同學們能夠按照上面的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對於你們提高成績是很有幫助的.
⑧ 關於高中物理滑塊問題
要畫圖,對滑塊和斜面體受力分析,就三種情況討論:
1、滑塊勻速下滑:此時滑塊受到重力,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垂直於斜面向上,受到沿著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三力平衡,所以,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F跟重力等大反向,根據牛頓第三定律,F的反作用力F'是滑塊對斜面體的作用力豎直向下;對斜面體,除受重力外,受到豎直向下的滑塊的作用力F',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三力平衡,所以此時斜面體不受地面的摩擦力。
2、滑塊加速下滑:此時滑塊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滑塊受到的合力沿著斜面向下,此時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F,不再豎直向上,而是在垂直於斜面方向和沿著斜面向下方向之間的斜向上方向(必須作圖才能看出),根據牛頓第三定律,滑塊對斜面體的作用力(F的反作用力F')不在豎直方向而是斜向下,所以斜面體必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摩擦力方向與F'的水平分力平衡
3、滑塊減速下滑:分析與2類似,此時斜面體也將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⑨ 高中物理中關於滑塊滑板問題
上圖是本題的V-T圖:綠線代表物體A;兩段藍線代表小車B的車頭(其實小車上每一點的v-t圖都是一樣的,但車頭的初始位置與A相同,選擇車頭可方便位移的計算);
圖像的斜率是由計算出的加速度決定的:
(1)0~t1階段:只有B在移動;
加速度:a1=F/M=12/4=3;(M表示B的質量)
(2)t1~t2階段:A在B的摩擦拉動下,也在移動;
A加速度:a=f/m=μmg/m=μg=4;(m表示A的質量)
B加速度:a2=(F-f)/M=(12-4)/4=2;
根據P點的狀態,可得出:
v1=a1·t1=3·t1;
在Q點,即t2時刻,A到達B的尾端,A、B的速度相等;利用這個關系我們可以列出等式:
v2=v1+a2·(t2-t1)=3·t1+2(t2-t1);——利用B的v-t圖得出;
v2=a·(t2-t1)=4(t2-t1);——利用A的v-t圖得出;
聯立上式,可得出:
t1/t2=2/5;
圖中,黃色區域的面積,就是A、B兩者的位移之差——這是v-t圖的基本性質之一——也就是小車B的總長度。而從t1時刻將其一分為二所得的兩個三角形S1和S2,所代表的恰好就是小車上光滑和粗糙的兩個部分。要求這兩部分的長度,只需求出S1和S2的面積即可。
看圖可知:S1和S2擁有一個共同的底邊:PR,所以,它們的面積之比,就等於這個公共底邊上的高之比;而它們的高,就是時間軸上的兩個時間段。
S1:S2=t1:(t2-t1);
將前面求出的t1與t2之比代入上式,可得:
S1:S2=2:3;
由於S1和S2的總面積已知——B的長度2m;所以:
光滑段:S1=0.8m;
粗糙段:S2=1.2m;
⑩ :杠桿原理是初中什麼時候學的
人教版是初二(八年級)下學期學習的。
不明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