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的一生是怎樣的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出生於安徽合肥的一戶楊姓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楊武之當時在安慶市的一所中學(位於懷寧)教書,對懷寧深有感情,所以給孩子取名為「振寧」。
在小振寧出生的第二年,他的父親就去美國留學了。他的幼年,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那時軍閥混戰,常常打到合肥來,亂軍一到,母親就抱著兒子驚惶地「跑反」,奔鄉下,躲山洞。
楊家是個大家族,「振」字輩的就有33人,振寧是這個大家族裡的長房長孫,整個家族對他寄託著厚望。母親羅孟華是個善良、堅強且有理想的女性,在生命時常受威脅的時候,還堅持教子識字,一筆一畫地寫好,認認真真地教會。兒子是個極聰明的寶貝,一教即會,過目不忘,人稱「神童」。楊振寧為此很感激母親,終生不忘,曾這樣回憶說:「我四歲的時候,母親開始教我認方塊字,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一共教了我3000多字。現在,我所認得的字加起來,估計不超過那個數目的兩倍。」
六歲那年,楊武之從美國學成回國,先在廈門大學執教,小振寧就跟母親高興地來到這個南方海濱城市,進入小學正式讀書。因有母親的家教墊底,他國文課學得特別輕松,不費勁就拿到高分。他把精力主要用在數學上,並漸漸產生了興趣,成績也是不錯的。最讓他頭疼的是手工課,因為他天生是個左撇子,拿筆、用筷子都不方便,母親費了好大一番精力才讓他把吃飯、寫字改成了用右手,可是他打乒乓球、彈彈子、扔瓦片,仍舊自然地用左手。有一次用泥巴捏公雞,他花了很大氣力做出來後,大家忍不住笑了起來,都說不是一隻雞,而是一節藕。父親告訴他,人的左腦控制右手,而右腦控制左手,而手對腦也有反作用,雙手靈,大腦聰。他明白這個道理後,下決心練習右手,終於右手靈活起來了。
楊振寧隨父母在廈門只住了一年多,因父親受聘到清華大學數學系當教授,又隨父母來到北平。當時,中國社會十分動盪,內憂外患,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楊振寧因為有當過洋博士的父親的庇護,不缺衣食,生活在美麗安靜的清華大學校園中,很少與校園外的社會接觸,因而能夠幸運地度過一個平靜的童年。
楊振寧在清華大學校園內的小學讀書,學校的條件不錯,老師和校舍在當時的中國都是一流的。他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課余時間,他和同學們在校園中到處遊玩,在草地上打滾,比賽爬樹——他幾乎爬遍了校園內的每一棵樹。
小學畢業後,楊振寧進入北平崇德中學讀書,這也是一所不錯的中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北平再也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楊振寧家搬回了合肥老家。可合肥也不得安寧,經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當日軍進逼南京,合肥也人心惶惶的時候,父親做出了決定,攜帶家人逃往昆明。一路上,楊振寧全家人歷盡辛苦,途經漢口、香港、越南等地,繞道來到了昆明。
到昆明後,父親受聘到西南聯大教書,楊振寧進入昆華中學二年級學習。當時四處流亡的中學生非常多,學籍各地不一,比較混亂,因此教育部在1938年夏天公布了一項措施:中學生不需要文憑,可以憑同等學歷報考大學。楊振寧在流亡途中一有時間就抓緊學習,功課不但沒落下,反而自學了高年級的課程。於是,他在少讀一年高中的情況下,以同等學歷參加了高考,並以優異成績考取了西南聯大。這一年他16歲。
西南聯大是在戰爭中成立的一所臨時性質的大學,校舍條件非常差,教室是鐵皮屋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丁丁當當響個不停。教室的窗戶上沒有玻璃,屋外刮風時,老師和學生都把自己的書本用重物壓住,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被風吹得滿教室亂飛。每當日軍的飛機飛臨昆明的上空,防空警報突然尖厲地鳴響時,師生們還要匆匆躲避起來。
西南聯大也有非常優越的地方,這些優越的地方使學習條件差這一缺陷變得無足輕重了。西南聯大有著強大的教師陣容,這所學校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合並在一起成立的,因此名教授、好教師非常多。楊振寧報考的是化學系,人學後卻分到物理系,這使楊振寧能夠幸運地在周培源、吳有訓等名師的指導下學習。
西南聯大的學習風氣很濃,教授們講起課來十分認真,學生求學的態度也都很好。
楊振寧認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他們指導楊振寧寫論文,向他推薦書看,將楊振寧引入物理學的大門,使他眼前洞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兩位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影響了楊振寧,為他指引了正確的學術研究方向。
1944年6月,楊振寧以優異成績完成了大學學業。1945年底,23歲的楊振寧躊躇滿志,考取了清華留美獎學金,在吳大猷教授的推薦下,不遠萬里,跨海越詳,踏著父親的求學路進入美國,他的目標是要投奔心儀已久的大科學家費米(原是義大利皇家科學院院士,被義大利物理學界戲稱為「教皇」)旗下求學,一到美國就直奔芝加哥大學拜訪費米。費米沒有讓楊振寧失望,他把這位抱負遠大的中國學生介紹給他的同仁泰勒博士。在泰勒博士的指導下,楊振寧通過3年的奮斗,順利拿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楊振寧的才能和智慧,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視,聘任他留校任教。
一年之後,在費米教授和泰勒博士的聯名推薦下,楊振寧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了久負盛名的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在這里,楊振寧開始向最高科學領域挺進,研究成果不斷問世,一舉震驚學界。32歲的他與米耳斯博士共同發表被稱為「楊一米規范場」的理論,這是個里程碑式的輝煌成果。。
後來,楊振寧跟李政道博士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理論,國際物理學界一片嘩然,眾說紛紜,形成一種極端激烈的爭論氣氛。為了支持來自祖國的同胞師弟,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組織隊伍開始就此理論進行實驗驗證活動,不少科學家對此大感吃驚。然而,科學畢竟是科學,真理畢竟是真理。吳健雄的實驗證明楊振寧、李政道的理論是科學的真理後,轟動了整個物理學界,因而於1957年他們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萊恩博士在授獎儀式上高度評價他們的研究成果:「兩位物理學家由於對所謂宇稱守恆定律作了精湛的研究,從而導致次原子粒子方面的重大發現……這兩位獲獎者所進行的研究,實際上推翻了30多年來被普遍認為是自然基本定律的所謂宇稱守恆定律。」
楊振寧、李政道,還有吳健雄,這三位傑出的中國人,讓1957年成為了當之無愧的中國物理年,讓全球的華人大大揚眉吐氣了一回!
楊振寧1957年獲諾貝爾獎後,1980年獲得提姆福德獎,1986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還有多項榮譽學位,又是中國許多大學的名譽教授。
㈡ 被譽「當代第一物理學家」,楊振寧到底有多了不起
楊振寧,對於這個名字我們一直都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在網路世界進步的前提下,有關楊振寧的事跡我們很熟悉,早在1957年楊振寧就和李政道以宇稱不守恆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華人中榮獲此獎的第一人,但有關楊振寧批評的聲音始終有不少,尤其是在個人生活上面,似乎有不少的聲音指責楊振寧。
「楊-米爾斯理論」在近代物理學的領域上,就好像是開了一扇全新的門,在物理理論研究中有重大的發展,使得楊振寧成為了二十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據說在國外自然科學雜志上,評價二十世紀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楊振寧位列第18,但上榜的幾乎都是牛頓、愛因斯坦等人,類似霍金這樣的科學巨人,居然還不在榜單上。
㈢ 楊振寧之所以被稱為科學巨人是因為什麼
楊振寧之所以被稱為科學巨人是因為他在科學技術研究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在學術科研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楊振寧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他在物理學理論研究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1957年,李政道和楊振寧因「發現宇稱原理的破壞」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華人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而且分量極重。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長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取得了許多傑出成就,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性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范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辟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清華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教廷宗座科學院院士、巴西科學院院士、委內瑞拉科學院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2017年2月,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原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網路–楊振寧
人民網–《焦點Focus》電視訪談楊振寧2006年7月13日
㈣ 楊振寧為什麼向宇稱守恆定律」挑戰
物理學上有一條定律叫做「宇稱守恆定律」,被認為是最權威的法則之一。楊振寧在深入探討中,發現這條別人不敢懷疑的「金科玉律」有許多疑點,便決心向權威挑戰。
㈤ 中國物理科學家,成就比肩愛因斯坦,楊振寧為何那麼牛
中國物理科學家,成就比肩愛因斯坦,楊振寧之所以那麼牛是因為他的貢獻真的非常大,2000年的時候最具權威性的Nature在評選過去1000年影響世界的物理學家,楊振寧是健在的唯一一個影響世界千年的物理學家。
㈥ 楊振寧教授放棄實驗物理研究而改為理論物理研究,從而取得成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摘要 楊振寧教授放棄實驗物理研究而改為理論物理研究,從而取得成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㈦ 楊振寧的一件事例,要具體。老師說可以編,但不能過頭,要符合實際。
你好,你看看呢: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而且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志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1946年,楊振寧進入芝加哥大學費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費米的指導下寫篇實驗論文。當時,費米正忙於在阿貢國家實驗室從事軍事技術研究。像楊振寧這樣初到美國的中國人是不能隨便進入阿貢實驗室的,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里遜的實驗室去做。
艾里遜是芝加哥大學物理系的一名教授,當時正准備建造一台40萬電子伏特的加速器,這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在費米的推薦下,楊振寧成為艾里遜的6名研究生之一。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當時實驗室里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裡有爆炸,哪裡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
「是的。」面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復雜。一方面,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面,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制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
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放棄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迄今惟一持中國護照問鼎諾貝爾獎的炎黃子孫。
放棄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放棄,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只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
如果對回答滿意,請採納,鼓勵鼓勵熱心人,這年頭助人為樂也不容易啊~~~·
㈧ 楊振寧用50年回應鄧稼先之約,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麼
㈨ 是什麼原因讓楊振寧放棄實驗物理轉攻理論物理的
楊振寧剛剛到美國時很想當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認為在實驗中才能尋找到學習物理的真正樂趣,也只有在實驗中才會有真正的創新。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費米時,費米認為,一個外國人根本不可能進入阿貢實驗室。於是,費米把他介紹給了艾里遜教授的加速器實驗室。然而楊振寧在這里並不成功,在實驗室里總是顯得笨手笨腳。當時實驗室里有一則笑話:「凡是在實驗室里發生爆炸的地方,一定有楊振寧!」泰勒知道情況後,決定讓他放棄,轉攻理論物理。在實驗室里呆了近20個月後,楊振寧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這段實驗室的生活雖然不太成功,卻為他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㈩ 楊振寧教授放棄實驗物理研究而改為理論物理研究,從而取得成功,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生活是場博弈,很多時候我們面臨是選擇,博弈的結果是尋求最好的選擇。考慮當時的年代,我們的實驗基礎是很差很差的,可以說根本就沒有基礎,如果他在外國留學時候,選擇的是實驗物理研究, 補充: 其結果就是回國報效祖國是有難度的,加上實驗物理研究的發展前途是有一定限制的,畢竟理論物理學憑的是別人的實驗基礎和自己的知識的想像,空間廣闊。有了真正的理論,就能造出東西,甚至創造,而實驗型的很多部分是在應用或者是證明別人的理論。 補充: 說我包含您的答案包含政治、敏感詞彙,請修改。很蛋痛啊 補充: 我想還和那個年代興起的理論物理學成果有一定的關系,愛因斯坦,海森堡就是最好的榜樣,是有量子力學理論才有yuan,zi dan 的。 補充: 還有就是,別忘了他可是我們的人,高端的物理學實驗室美國是不會隨便讓人進的,更何況是他,換言之,他可以在家裡進行自己的理論學物理學研究(他和朋友交流信息),但不能進行實驗。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真理是通用的。在電視劇中,錢學生也是理論物理的,上面說了我國缺少科學人才,尤其是奇缺理論型的。像霍金也是理論型的,應該知道他吧,很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他是無法進行實驗的,因為病不允許,但是他的腦袋是正常的,所以可以思考,身體是殘疾的但是腦袋是正常的,所以也只能是理論研究了。實驗和理論就好比是想與做,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無重輕之分的。 補充: 就個原子DAN,讓我查半天,騰訊坑爹啊 □他説╮ 硪 的感言: 看你回答這么多,給你個滿意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