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組織初中學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
怎樣組織初中學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
一、應當因材施教、循循善誘,不斷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作為物理老師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驗操作上,都要不斷努力培養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的能力。
首先,由於科學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問題,不斷將問題作為探究的出發點。因此,在探究活動開始時,要不斷努力創設物理問題情境,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去發現新的物理情景與已有知識的沖突所在,從而提出一系列問題來,以激起廣大學生的探究興趣。
其次,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物理知識。因為在物理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和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並還要注意及時表揚。
二、爭取做好學生的實驗組織者,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實踐是探究式學習的靈魂,我們應針對學生而言的「實踐能力」著重強調學生的實驗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正是我們培養學生總體素質的首要目標之一。
首先,實驗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的實驗探究以不斷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為此,我們可以進行演示實驗讓師生共同探究,比如,實驗課上,碘的升華和凝華,可以採取對學生分組來完成探究。
其次,應不斷加強學生的實踐探究活動。且還要不斷利用身邊的物品開發、設計出各種物理實驗,以更豐富課內和課外的探究活動。
三、要時刻培養學生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團結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個學生探究實驗,但大部分都不以個人為單位進行,而著重讓學生分組進行。
首先,在實驗課探究中,應不斷抓住良機指導每個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記錄實驗數據,自覺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比如:在「觀察水的沸騰」這一實驗中,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沸騰前和沸騰後的水中氣泡的現象,並將數據畫成圖表出來,再設法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實驗的精神。
其次,要不斷重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盡量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對各種想法、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這樣對於多數探究活動課來說,探究的過程比探究的結果更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在探究活動中,就不能為了趕進度而在學生還沒進行足夠的思考時草率地下結論。
四、要不斷將物理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和自然現象的問題中,以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中學物理教學一直以來都重視物理知識在自然現象、科學技術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以此來體現其科學價值,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首先,要盡量讓學生搞一些家庭小製作,比如微型照相機、簡易指南針等等。同時還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如掛衣鉤是如何貼在牆上的?這樣便可以拉進物理與生活的距離,且多讓學生深切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感受到科學與社會、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其次,要不斷重視物理知識的實際運用。比如,在學完簡單機械運動這一知識點後,應多組織學生親自通過對自行車進行實物觀察,盡量讓學生說出自行車究竟運用了哪些簡單的機械?只有如此,才至於讓學生感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這既激發了學生對物理課的學習興趣,又能鞏固了他們所學的知識,逐步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
『貳』 如何進行物理實驗教學
一、演示實驗要想達到預期的目的效果,要做到精心選擇.
教材中每個演示實驗都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而說明同一個物理概念或物理規律的演示實驗可以有好幾個,但教師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據教材要求及設備條件精心選擇.
例如,為使學生建立大氣壓的概念,可選擇用「厚紙片頂住一杯水」的演示實驗,不必將馬德堡半球、針筒抽水等演示實驗都端到學生面前,以致羅列了許多現象而忘卻了所要表達的主題,弄得學生眼花繚亂,不知其所以然,反而達不到建立大氣壓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二、在演示實驗中增加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生的興趣.
演示實驗是教師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在操作的同時又引導學生對實驗進行觀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種物理實驗教學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通常教師演示,學生看,但是很多實驗學生根本看不清,特別是後邊的學生.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礙了學生智能和潛能的發展,直接影響學生實驗心理素質的提高.
因此,在演示實驗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猜想、分析、歸納總結,甚至在實驗操作上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充分了解實驗的內容,多次重復,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三、做演示實驗時要注意分析實驗,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實驗時教師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進行電功率的教學時,教師可先做演示,將「220v,25w」「220v,60w」的兩只燈泡分別串聯和並聯後接入220v的電源上,觀察它們能否正常發光?在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四、演示實驗的過程,也是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
教師應當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在關鍵時刻提問學生,讓學生邊思考,邊通過演示實驗來分析,以求達到培養學生思維的目的.通過一系列的邊演示邊啟發,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又能較好地掌握和理解連通器的特點.
下面再談學生演示實驗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素養、習慣初中學生年齡小、自製力不強,又沒有實驗基礎,有的甚至認為實驗只是玩玩而已,學生實驗較難組織效果也不理想.為此我們一開始做學生實驗就強調實驗室規則並制定合理的紀律,要求學生做到:(1)實驗前必須完成預習內容;(2)必須按分好的實驗組坐到相應的實驗桌前,不得亂動器材;(3)實驗時不能大聲喧嘩;(4)實驗完後將器材擺放整齊,經檢查無誤後方可離開;(5)不能隨意將器材帶出實驗室,如有損壞及時說明.
二、制訂明確的實驗教學目標學生實驗教學應制訂科學、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實驗教學和考核有章可循,我們在實驗教學中依據物理教學大綱和教材,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制訂了認知目標、操作技能目標、實驗素養目標,使實驗教學目標明確、可測性強.
『叄』 高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策略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有效運用實驗研究來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與認識,是許多物理教師共同想要探究的。如何將物理理論穿插在物理實驗中,如何將物理理論與實驗課聯合起來,本文通過對高中物理實驗課現狀的分析,研究了高中物理實驗課的有效教學策略,指出實驗課在物理教學中起到的現實性意義。
1 高中物理實驗課教學要注重培養科學精神
由科學性質決定且在整個科學活動之中貫穿的基本的思想狀態和思維方式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科學精神,他的具體表現形式為:探索創新精神、求實證明精神以及敢於懷疑的精神。在具體的高中物理實驗過程中,學生要注意對實驗數據的收集記錄,明白實驗數據對整個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在對多次實驗數據的分析基礎上進行不斷的論證,不要把實驗結果帶到實驗過程中從而影響對數據的記錄描述等,這就需要探索創新精神。在進行了對數據的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得出實驗結論,進行推理證明,一旦沒有如實記錄實驗數據,也就得不到正確的實驗結論,因此,需要學生的求實證明精神。在實驗探究活動中一定要注意哪些存在而沒有解決的矛盾,從吸取經驗教訓,對物理探究方案進行改進。如果假設的物理實驗結果與實際實驗研究結果不相符,這就需要高中學生的分析精神以及懷疑精神,可以是對實驗教材的懷疑,也可以是對實驗方案的正確性的懷疑。因此,科學精神在高中物理學實驗課程中非常重要。高中新課標下的物理實驗課程要求學生進行探究性物理實驗,這與傳統實驗有本質的區別。這種實驗的實驗結果是未知的,這種實驗結果的未知性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到過程再到結果來進行實驗,整個實驗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性,實驗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以及創新精神。
2 高中物理實驗課教學要提倡學生的合作與交流
為什麼提到合作與交流?高中物理實驗不是學生獨自一人就可以完成的實驗,這個實驗需要很多同學的參與。大家必須齊心協力、分工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共同觀察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記錄並整理實驗數據,最後通過整個小組的分析討論來得出實驗結論。畢竟一個人的知識是有限的,且一個人的注意力也是有局限的,因此,交流就非常有必要。合作與交流在實驗過程中非常重要,很多世界聞名的大科學都是通過別人的實驗研究得到了啟發,從而在特定的領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比如法拉第通過奧斯特發現的磁效應用得到了啟發,開始對由磁產生電進行研究,從而發現了著名的電磁感應定律。通過交流合作不僅能幫助自己快速理解實驗結論還能彌補自己實驗研究中的不足,比如戴維遜曾將發現的電子被散射後出現的衍射干涉現象認為是鎳靶中出現了晶體的原因,但當他知道德布羅意的波理論後,才恍然大悟,明白這個可能與電子的波動性有關。因此,在高中學生的物理試驗中,合作和交流非常重要。畢竟每個學生由於其知識掌握程度的差異以及觀察問題的思維角度的不相同等,對同樣一件事物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時候,物理教師一定提倡他們將自己的不同看法表達出來,經過大家的討論,指出實驗中的錯誤或者邏輯上的錯誤,取長補短,達成一致結論。
3 高中物理實驗課教學要做到開放、靈活
要想讓學生更好的通過直觀形象的方式來理解物理學理論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多動手做實驗,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記錄並且觀察得出結論以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力。那麼僅僅通過課上的物理實驗課程是遠遠不夠的,畢竟物理課堂時間有限,不能夠滿足每位學生對實驗的認識要求。因此,要開放實驗室,要學生在課後時間進行自主實驗研究,將實驗教材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鼓勵高中學生自主進行實驗研究,這樣做還有利於學生對實驗器材的接觸認識了解等。當然,筆者這里指的開放性不僅僅指的是實驗室的開放性,還指的是實驗研究內容的開放性。高中物理新課標對實驗的具體操作方法並沒有進行嚴格要求,甚至一些探究性活動的結論都不是唯一的。研究內容的開放性就使得高中學生對實驗的研究方法的靈活性選擇上得到了可能。教師可以在具體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鼓勵學生提出更多可能合理的實驗方案,實驗過程中通過觀察分析,最後得出實驗結論,並對隱含在實驗中的原理進行深入理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器材做實驗,可以是學習過的理論知識,也可以是未知的研究,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還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探索,動腦思考,從而愛上物理這門課程。
結語
物理實驗課程是對物理理論課程進行理解的基礎,在高中學生在進行物理實驗課程時,教師一定要注重有效引導學生,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自主動手能力以及觀察、思考、總結能力,鼓勵學生在實驗中多進行有效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教師要倡導學生對實驗結論提出不同的看法,為再次實驗研究做准備。在實驗中,教師要對實驗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及早備案,以便做好引導工作。
『肆』 如何開展物理實驗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物理實驗教學不同於概念課教學,實驗課教學不僅要求學生能掌握物理規律,如能正確的演示和指導學生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促進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所以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而且相當重要的環節。
『伍』 物理 科學研究實驗的七個探究步驟
1、提出問題
2、猜想或假設
3、設計實驗
4、進行實驗
5、分析論證
6、評估
7、交流
具體解釋
1、提出問題:在問題的思考上,進行初始化的提問,力求問題得到最原始的提問。
2、猜想與假設:對於一個未知事物進行理論性上的猜想,以便於接下來進行情景的假設。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在符合一定科學依據的基礎上,進行猜想與假設的實施,幫助這些猜想得到證明。
4、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嚴謹的進行實驗,並且在過程中記錄足夠的數據,來完成最終論證的可靠性。
5、分析與論證: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科學性的討論,幫助證明自己的假設。
6、評估:對自己實驗中的不足,進行一定的誤差分析,判斷自己的數據是不是可以嚴謹的驗證猜想。
7、交流與合作:把這份實驗的結果進行大眾交流,讓更多人來分析自己的猜想與論證。
實驗構成
無論何種類型的科學實驗,它們都是由三個部分構成的。
1、實驗者
這是組織、設計和進行科學實驗的人。實驗目的的確定,實驗方案的設計、實驗步驟的制定、實驗過程的操作、實驗結果的處理解釋等,沒有一個環節可以脫離實驗者。實驗者是實驗活動的主體。實驗者從事科學實驗是為了取得對自然界特定對象的認識。沒有實驗者這個認識主體,科學實驗就不會發生。不過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不能把實驗者理解為孤立的個人。
在任何情況下。實驗者都不是作為孤立的個人在活動,而是作為社會的人在活動。實驗者繼承著前輩們所已經建樹起來的積極成果,也借鑒著同時代的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同時還依賴著人們之間進行的各方面的協作勞動。因此,實驗者所取得的任何一點有益成果,都將融匯到社會精神財富的總體中去。這樣說,並不是要否認實驗者個人的創造能力,而是說這種創造能力只有不脫離社會這個基礎時才能得到發揮。
2、實驗對象
這是實驗者所要認識的對象。實驗對象可以是自然界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太陽光,也可以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物體及其現象,例如機床、布匹。但是,不管何種種實驗對象,它既是實驗者進行變革和控制的對象,又是實驗者的認識對象。因此,從認識論上看。實驗對象是處於認識客體的地位。
3、實驗手段
實驗手段是由實驗的儀器、工具、設備等客觀物質條件組成,實驗儀器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實驗手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實驗者通過實驗手段把自己變革和控制實驗對象的意圖傳遞給實驗對象,使實驗者的意圖得到物化。
另一方面,實驗手段又顯示實驗對象的特性,而把實驗對象在經受變革與控制後呈現的狀態傳遞給實驗者,使實驗者能夠獲得關於實驗對象的有關認識。
所以,實驗手段是實驗者和實驗對象之間的中介環節。沒有適當的實驗手段,實驗對象的某些特性就不能暴露出來,人們就不能獲得對這些特性的認識。
在這個意義上,實驗手段的狀況,決定著科學實驗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實驗手段的每一步改進,都意味著人們對實驗對象的可觀察量的增加,意味著科學實驗水平的提高。從科學史上可以看出,新的實驗手段的採用,往往會帶來科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和發展。因此,有意識地改進實驗手段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但是,一個時代的實驗手段又是那個時代生產力水平的具體表現,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所制約。因此,實驗手段的改進,新實驗手段的裝備,只有伴隨著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才能實現。
『陸』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效率
第一,學生喜歡實驗。但是同時他們認為物理分組實驗卻不是很重要,原因是對考分的影響與實驗做的怎樣沒有必然聯系。
第二,教學方法普遍採用講授法。由此而引發了「做實驗不如講實驗」,「講實驗不如背實驗」的作法,出現了學生實驗變成演示實驗,演示實驗變成不做實驗的現象。
第三,學校沒有專門的實驗室,專業的實驗教師更是沒有,一般安排年齡大的教師掛個名,管管儀器室的鑰匙而已;即使有實驗室,也很少對學生開放,除教師取器材和做必要的實驗外,實驗室一般不開門。
第四,實驗室器材短缺,調查發現:研究二力平衡的條件的專門儀器沒有,需教師自己組裝;有的實驗室的電池早已過了有效期等等。
第五,只動手不動腦。有的學校為了完成中考實驗又捨不得在實驗上花時間,於是在中考實驗的前幾天讓學生盲目地照課本或教師講的步驟機械操作,更有部分學校預先印發實驗報告讓學生照「實驗報告」逐條操作,填寫數據。
但與此同時,調查也有了一些積極的發現:
其一,從學校方面看,各初級中學對學生實驗較已往重視多了,並加強了對學校教師實驗開展的要求。
其二,絕大部分教師都對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
其三,下列實驗多數學校都確實做過:用天平和量筒測金屬塊的密度;伏安法測電阻;伏安法測小燈泡的電功率;二力平衡的條件等實驗。
物理教學中的分組實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要由學生獨立完成的實驗活動。學生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形成技能,加深知識的理解與運用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在進行分組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實驗分組,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並培養學生的實驗創新能力。因此,把握好分組實驗課是物理實驗教學的關鍵,同時也是物理教學的關鍵自於實驗。通過物理分組實驗,讓學生體驗知識的原創過程,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習興趣。由於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師資條件、生源質量和實驗教學設備等多方面的影響,使分組實驗課效率低,一節課根本完不成實驗內容,有時即使完成了,效率也很低。
在農村從教將近十年,對初中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提高進行了總結,現將具體的培養途徑、實施方法歸納如下:
一是根據實驗內容和學生實際能力有效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合理選擇實驗方法:
(1)教師應在實驗前兩天給學生設計好實驗預習作業,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熟知實驗中所需的實驗器材,通過教材知道實驗原理。
(2)為了學生有更多的動手機會,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細致的觀察能力,教師應按照學校現有的資源和設備,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4人,並且按好�中�差對學生進行分組,同時,對每個小組的4個成員進行明確分工。
(3)針對實驗教學,教師要創設問題情景,引導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即選擇科學探究的課題,既激發興趣,又明確了目的,這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提出問題後,如何解答問題?在物理上人們通常採用實驗的方法。通過怎樣的實驗裝置來探究呢?師生共同根據實驗的目的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裝置,採取巧妙的方法和合理的步驟進行實驗操作。
二是指導學生在試驗中恰當運用觀察方法,調動各種感官,通過看、聽、摸、聞等方法觀察實驗過程,隨時做好觀察記錄;每次作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就能獨立動手操作,打好實驗的基礎,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或者是一帶而過的知識。通過實驗,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教師在實驗中正確操作,組織學生觀看,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認識。教師還可以有意識的作一些典型錯誤操作,讓學生查找,使學生領悟到錯誤所在。把此示範演示放在教室進行,因為學生早已適應了教師在教室講實驗原理,設計實驗裝置和演示實驗過程,能靜下心認真聽講,仔細觀察實驗操作過程。然後進入實驗室,他們就能有目的、有條不紊的親自動手操作,邊操作,邊觀察,邊記錄,然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教師要把探究的自由權交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提供一個良好的探究環境,讓學生在自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操作,觀察,記錄,分析,總結,體驗。由於實驗是學生親自參與的,因而對實驗所得出的結論能產生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樣通過以上的分析,在物理實驗中我們不迴避實驗失誤,找出失誤的原因,不僅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三是提倡學生在物理實驗過程中多提出猜想和假設,並由猜想和假設自己設計實驗的訓練。由於現行教材對物理實驗方法、過程、結果已全部告訴了學生,這樣造成學生把實驗結果早已知道,也就無心思進行猜想,從而也就失去了動腦設計實驗的能力。所以實驗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置能使學生觀察發現的機會,從而使學生有觀察、思考和應用知識的機會,提高學生的思維應有的多向性和靈活性。
四是由於我校地處農村,許多教學儀器在實驗室沒有,即使有在當地根本無法使用,所以我結合當地的實際讓同學們和我共同自製儀器。從而更好地完成實驗。
五是鼓勵學生根據現有條件做好課外小實驗、小製作,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
最後,希望教師在課堂實驗環節跳出固有思維,大膽嘗試,認真總結,不斷反思,走出一條真正適合於學生實際的科學實驗之路,一些對學習物理知識感到困難的學生,往往不是智力因素低,而是缺少對日常生活的用心觀察,頭腦中缺乏感性經驗。感性材料是思維活動的源泉和依據。因此,作為物理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盡一切可能地引導學生多仔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積累感性材料,同時,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現豐富多彩的物理現象,盡可能地做好教材上規定的演示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