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一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牛頓第二定律教案相關文章,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演示實驗認識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
(2)會用准確的文字敘述牛頓第二定律並掌握其數學表達式;
(3)通過加速度與質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關系,深刻理解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這一規律;
(4)認識加速度方向與合外力方向間的矢量關系,認識加速度與和外力間的瞬時對應關系;
(5) 能初步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的知識解決有關動力學問題.
能力目標
通過演示實驗及數據處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實際問題的處理,培養良好的書面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認真的科學態度,嚴謹、有序的思維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通過演示實驗,利用控制變數的方法研究力、質量和加速度三者間的關系: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
2、利用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二定律:規定了合適的力的單位後,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從比例式變為等式.
3、進一步討論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公式中的 表示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個或某幾個力;公式中的 和 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所以牛頓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瞬時性.
教法建議
1、要確保做好演示實驗,在實驗中要注意交代清楚兩件事:只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前題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決定是否證明);實驗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過比較小車的位移來反映小車加速度的大小.
2、通過典型例題讓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確切含義.
3、讓學生利用學過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頓第二定律,讓學生重新認識出中所給公式 .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質量的關系
介紹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先研究在質量不變的前題下,討論力和加速度的關系;再研究在力不變的前題下,討論質量和加速度的關系.介紹實驗裝置及實驗條件的保證:在砝碼質量遠遠小於小車質量的條件下,小車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認為等於砝碼的重力.介紹數據處理方法(替代法):根據公式 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產生加速度之比等於位移之比.
以上內容可根據學生情況,讓學生充分參與討論.本節書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也可利用氣墊導軌和計算機,變為定量實驗.
1、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小車質量 相同時,小車產生的加速度 與作用在小車上的力 成正比,即 ,且 方向與 方向相同.
2、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做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在相同的力F的作用下,小車產生的加速度 與小車的質量 成正比,即 .
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加速度定律)
1、實驗結論: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即 ,或 .
2、力的單位的規定:若規定:使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m/s2加速度的力叫1N.則公式中的 =1.(這一點學生不易理解)
3、牛頓第二定律:
物體的加速度根作用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跟引起這個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數學表達式為: .或
4、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
(1)公式中的 是指物體所受的合外力.
舉例:物體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加速運動,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合外力是物體
所受4個力的合力,即拉力和摩擦力的合力.(在桌面上推粉筆盒)
(2)矢量性:公式中的 和 均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終相同.由此在處理問題時,由合外力的方向可以確定加速度方向;反之,由加速度方向可以找到合外力的方向.
(3)瞬時性:物體在某時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決定,加速度將隨著合外力的變化而變化.
舉例:靜止物體啟動時,速度為零,但合外力不為零,所以物體具有加速度.
汽車在平直馬路上行駛,其加速度由牽引力和摩擦力的合力提供;當剎車時,牽引力突然消失,則汽車此時的加速度僅由摩擦力提供.可以看出前後兩種情況合外力方向相反,對應車的加速度方向也相反.
(4)力和運動關系小結:
物體所受的合外力決定物體產生的加速度: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同——→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當物體受到合外力的大小和方向保持不變、合外力的方向和初速度方向沿同一直線且方向相反——→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以上小結教師要帶著學生進行,同時可以讓學生考慮是否還有其它情況,應滿足什麼條件.
探究活動
題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
組織:2-3人小組
方式:開放實驗室,學生實驗.
評價:鍛煉學生的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
篇二: 牛頓第二定律
【學習目標】(1)深刻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含義(2)理解公式F=ma中各個物理量的意義,能初步運用F=ma解題【學習重點】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思路的建立【自學導航】(認真預習,就意味著你走上了一條成功的學習之路)一、物體加速度a跟力F、質量m是什麼關系? 閱讀、領會教材74頁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在選取比例系數k=1後,就有了_______________用符號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選取比例系數k=1後,1.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可是當我們用一個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時,卻推不動它,這是因(?)A.牛頓第二定律不適用於靜止的物體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增量極小,眼睛不易覺察到C.推力小於靜摩擦力,加速度是負的D.桌子所受的合力為零)、A、公式F=ma中的F是物體受到的所有力的合力B、物體受到多個力作用時,一定有加速度C、加速度的方向總跟合力的方向一致D、當外力消失時,加速度一定同時消失3.在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F=kma中,有關比例系數k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在任何情況下k都等於1B.k的數值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大小決定C.k的數值由質量、加速度和力的單位決定D.在國際單位制中,k等於1從牛頓第二定律知道,無論怎樣小的力都可以使物體產生加速度,可是當我們用一個微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時,卻推不動它質量為2kg的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1m/s2,則所受合外力大小為多大?若物體所受合外力大小為8N,那麼,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多大?質量為6×103kg的車,在水平力F=3×104N的牽引下,沿水平地面前進,如果阻力為車重的0.05倍,求車獲得的加速度是多少?(g取10m/s2)質量為2kg物體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若有大小均為10N的兩個外力同時作用於它,一個力水平向東,另一個力水平向南,求它的加速度.用細繩拉著物體向上做勻加速運動,當拉力F=140N時,物體向上的加速度是4m/s2,g取10m/s2,求物體的質量多大?物體的質量為m,在空氣中運動所受的空氣阻力為f,求物體在空氣中豎直上升和豎直下降的加速度?並比較大小?例4如圖所示,位於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小木塊,在大小為F、方向與水平方向成角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做加速運動,若木塊與地面之間的滑動摩擦因數為,則木塊的加速度為多大?變式訓練質量為2kg的物體與水平面的動摩擦因數為0.2,現對物體用一向右與水平方向成37°、大小為10N的斜向上拉力F,使之向右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如圖甲所示,求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g取10m/s2.)課堂效果檢測:(老師相信你是最棒的)1、下列對於牛頓第二定律的表達式及其變形的理解中正確的是A.由可知,物體所受的合外力與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的加速度成反比B.由可知,物體的質量與其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與其運動的加速度成反比C.由可知,物體的加速度與其所受的合外力在正比,與其質量成反比D.由可知,物體的質量可以通過測量它所受的合外力和它的加速度而求得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物體所受合力為零時,物體的速度必為零B.物體所受合力越大,則加速度越大,速度也越大C.物體的速度方向一定與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一致D.物體的加速度方向一定與物體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3、水平路面上質量10kg(含人)的人力三輪車,在00N水平人力的作用下做加速度為1.5m/s2的勻加速運動。
質量m1=10kg的物體在豎直向上的恆定拉力F作用下,以a1=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上升,拉力F多大?若將拉力F作用在另一物體上,物體能以a2=2m/s2的加速度勻加速下降,該物體的質量m2應為多大?(g取10m/s2,空氣阻力不計)5一隻裝有工件的木箱,質量m=40kg.木箱與水平地面的動摩擦因數μ=0.3,現用200N的斜向右下方的力F推木箱,推力的方向與水平面成θ=30°角,如4—3—12所示.求木箱的加速度大小.(g取9.8m/s2)1
㈡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
學習,是每個學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學生們從學習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但是,如果問起他們為什麼要學習?估計大多數學生都不知怎麼回答,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 總結 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1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 方法
物體的受力情況不同,物體可處於不同的運動狀態,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主要是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與周圍物體的接觸情況來考慮。具體的方法是:
1.確定研究對象,找出所有施力物體
確定所研究的物體,找出周圍對它施力的物體,得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
(1)如果所研究的物體為A,與A接觸的物體有B、C、D……就應該找出「B對A」、「C對A」、「D對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對B」、「A對C」等的作用力也作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 其它 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可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的對象上;
(3)物體受到的每個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體;
(4)分析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後,要檢查能否使研究對象處於題目所給出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等),否則會發生多力或漏力現象。
2.按步驟分析物體受力
為了防止出現多力或漏力現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按如下步驟進行:
(1)先分析物體受重力。
(2)其研究對象與周圍物體有接觸,則分析彈力或摩擦力,依次對每個接觸面(點)分析,若有擠壓則有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則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牽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畫出物體力的示意圖
(1)在作物體受力示意圖時,物體所受的某個力和這個力的分力,不能重復的列為物體的受力,力的合成與分解過程是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過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認為是物體所受的力。
(2)作物體是力的示意圖時,要用字母代號標出物體所受的每一個力。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2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處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復雜問題上的一種簡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於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的運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
(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盡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兩坐標軸分解的力盡可能少。
(2)分別將各個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這是處理多個作用下物體平衡物體的好辦法,以後會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勻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個常量
1、加速度a與速度V的關系符合下式:V==at,t為時間變數,
我們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單位時間內的平均變化率。
2、V==at是一個直線方程,它相當於數學上的y=kx(V相當於y,t相當於x,a相當於k)
數學知識指出,k是特定直線y=kx的斜率,
直線斜率有如下性質:
(1)不同直線(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數值不等
(2)同一直線上斜率的數值,處處相等(與y和x的數值無關)
(3)直線斜率的數值,可以通過y和x的數值來求算:
k==y/x
(4)雖然k==y/x,但是,y==0,x==0,k不為零。
仿此,
(1)不同運動的加速度,數值不等
(2)同一運動的加速度數值,處處相等(與V和t的數值無關)
(3)運動的加速度數值,可以通過V和t的數值來求算:
==V/t
(4)雖然a==V/t,但是V==0(由靜止開始雲動),t==0,但a不為零。
.變加速運動中的物體加速度在減小而速度卻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為零的物體速度大小卻可能不變.(這兩句怎麼理解啊??舉幾個例子?
變加速運動中加速度減小速度當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那麼速度就是增加的,與加速度大小沒有關系,例如從一個半圓形軌道上滑下的一個木塊,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減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才改變速度的大小,
有加速度那麼速度就得改變,如果想讓速度大小不變,那麼就得讓它的方向改變,如勻速圓周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且不為0,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但大小不變。
剎車方面應用題:汽車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在0.8s之後才能作出反應,馬上制動,這個時間稱為反應時間.若汽車剎車時能產生最大加速度為5米每二次方秒,從汽車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馬上制動剎車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問該汽車的剎車距離為多少?(最好附些過程,謝謝)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麼停止需要3秒鍾
3秒通過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應時間是0.8秒 s=0.8-15=12
總的距離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線運動」是放在「力」之後的,在力這一章先講矢量及其演算法,然後是利用矢量運演算法則學習力的計算。現在倒過來了。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這這章內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體運動前後位置的變化,即由開始位置指向結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體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速運動(叫變速運動),速度就又有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瞬時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物體速度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加速運動(叫變加速運動),加速度就又有瞬時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瞬時加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加速度。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3
運動的描述
1、參考系:描述一個物體的運動時,選來作為標準的的另外的物體。
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於參考系在而言的。
參考系的選擇是任意的,被選為參考系的物體,我們假定它是靜止的。選擇不同的物體作為參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選擇時要使運動的描述盡量的簡單。
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① 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② 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③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1)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2)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3)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關鍵一點]
(1)不能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為標准來判斷物體是否可以看做質點,關鍵要看所研究問題的性質.當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時,物體可視為質點.
(2)質點並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於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易錯現象
1、忽略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矢量性,只考慮大小,不注意方向。
2、錯誤理解平均速度,隨意使用。
3、混淆速度、速度的增量和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一物理知識點筆記匯總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筆記
★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必修一
★ 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點知識(必背)
★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及知識點總結
㈢ 焦耳定律教案範文大全
物體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稱為「曲線運動」。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它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物體就是在做曲線運動。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焦耳定律教案 範文 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焦耳定律教案範文大全一
教學設計與說明
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選修模塊3—1中第二章「恆定電流」中的內容,其基本內容是「電功和電功率」「焦耳定律」。本節從能量轉化的角度理解電功和電熱,區分純電阻電路與非純電阻電路。教科書沒有通過實驗歸納引入焦耳定律,而是從能量守恆定律分析得出的。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選自人民 教育 出版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材教科書2007年版《物理》選修3—1第2章第5節。教材內容由「電功和電功率」「焦耳定律」兩部分組成。在「電功和電功率」部分,教科書根據功和能的關系,從電能的轉化引入電功的概念,然後根據靜電力做功的知識和電流與電荷量的關系得到了電功的計算公式,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用電器中的能量轉化進行討論,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電功的物理意義:1.從靜電力做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電流通過用電器的過程中,消耗了電能,同時產生了 其它 形式的能,這個能量轉化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實質上,就是靜電力做功,電勢能減小,增加了其他形式的能的過程。在轉化過程中能量守恆。2.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即電功等於電路中電能的減少,這是電路中能量轉化與守恆的關鍵。3.推導電功的公式時,在時間t內,相當於把電荷q由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移動電荷所做的功可由第一章靜電場的知識求得。4.不同的用電器電流做功的快慢不同,引入電功率概念,還可以類比速度等概念進行學習,幫助學生理解,要讓學生知道額定電功率的含義,並讓學生知道額定電功率的含義,並讓學生對常見用電器的額定功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材安排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和理解,因為學生在這之間已學習了靜電場和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看來這樣的一部分內容只是已有知識的一個演變過程,這樣有利於學生在短時間內理解,對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完全掃清了障礙。「焦耳定律」中,電路中電流做功,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其中很常見的就是內能。教師可以用電動機電風扇等常見的家用電器作為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電動機消耗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和內能兩部分。讓學生清楚,對於非純電阻電路,電功和電熱不相等。這時可以從能量守恆角度來考慮問題。這部分學生既可以學習新知識亦在生活中學習物理,也是物理聯系生活的一個重要環節。
2.學情分析
教學主體是普通高二年紀的學生,已經掌握了功能關系的知識以及簡單的靜電學的知識,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對於簡單的公式的推導基本已經可以接受,但是本節側重從能量守恆定律分析問題,較為繁瑣,這對學生學習造成了困難,因此本節老師要引導學生對以上問題進行歸納 總結 。一方面總結電功和電熱的關系;另一方面,要讓學生體會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思想 方法 。經過本節的學習,對於將來學生遇到更復雜的能量守恆問題能輕松自然地解決。
二、教案
課題 焦耳定律 授課時間 學生 普通高中二年級學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電功電功率公式的物理意義,了解實際功率和額定功率
了解電功和電熱的關系、了解電功和電熱等價幾個公式的適用條件
知道非純電阻電路中電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關系,此時電功大於電熱
能運用能量轉化與守恆的觀點解決簡單的含電動機的非純電阻電路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有關實例讓學生理解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能量守恆定律的普遍性
教學重點
區別並掌握電功和電熱的計算
教學難點
學生對電路的能量守恆中的能量轉化關系缺乏感性認識,接受起來比較難
教學方法 策
講授法、概念轉變策略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主體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新課導入(復習導入)
新課教學
回顧知識:(1)把電荷在電場中某一點移到另一點靜電力會對電荷做功:
EMBED Unknown ________________定義式
如果是勻強電場:那麼有
EMBED Unknown
_____補充:如果電場力做正功電勢能將要減少,如果電場力做負功電勢能將增加,這中間有能量的轉化。
(2)我們還學過電流,其定義式:
EMBED Unknown
一、電功和電功率
圖2.5-1表示很小一段電路。電荷做定向移動,電荷在做從左向右的定向移動,它們從這段電路的左端移到右端所用的時間為t。那麼我們將知道,在這段時間內通過這段電路的電荷總量為:
EMBED Unknown
在這段電路中靜電力做功:
EMBED Unknown
如果代換q,則有:
EMBED Unknown ________電功的表達式
表示,電流在一段電路中所做的功等於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
電路中的電流I、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
EMBED Unknown EMBED Unknown
小結:(1)定義:電路中電場力對定向移動的電荷所做的功,簡稱電功,通常也說成是電流的功。
(2)實質:能量的轉化與守恆定律在電路中的體現,電能通過電流做功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3)表達式:
(4)物理意義:電流在一段電路中所做的功等於這段電路兩
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5)單位:電流單位用安培(A),電壓單位用伏(V),時間單位用秒(s),則電功的單位是焦耳(J)。
(6)電功率的表達式:
電功率的物理意義:電流在一段電路上做功的功率P等於電流I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的乘積。
(7)單位:功的單位用焦耳(J),時間的單位秒(s),功率的單位為瓦特(W)
EMBED Unknown EMBED Unknown EMBED Unknown
(8)額定功率:用電器正常工作是所需的電壓叫額定電壓,在這個電壓下消耗的功率稱額定功率。
一般來說,用電器電壓不能超過額定電壓,但電壓低於額定電壓時,用電器的輸出功率不是額定功率,而是實際功率。
(9)實際功率:
二、焦耳定律
電流通過電爐、白熾燈等元件時,電能全部轉化為導體的內能。電流在這段電路中做的功W等於這段電路發出的熱量Q,即:
焦耳定律教案範文大全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恆,進一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
教學重點:電功、電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電熱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學難點: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方法:等效法、類比法、比較法、實驗法
教學用具:燈泡(36 V,18 W)、電壓表、電流表、電源、滑動變阻器、電鍵、導線若干、投影儀、投影片、玩具小電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用電器通電後,可以將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並說明其能量的轉化情況。
學生:(1)電燈把電能轉化成內能和光能;
(2)電爐把電能轉化成內能;
(3)電動機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
(4)電解槽把電能轉化成化學能。
教師:用電器把電能轉化成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電流做功的多少及電流做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本節課我們學習關於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
(二)進行新課
1、電功和電功率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是什麼?
(2)電流的定義式是什麼?
學生:(1)電場力的功的定義式 W=qU
(2)電流的定義式I=
教師:投影教材圖2.5-1(如圖所示)
如圖所示,一段電路兩端的電壓為U,由於這段電路兩端有電勢差,電路中就有電場存在,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是多少?
學生: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
教師:這相當於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在這個過程中,電場力做了多少功?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電場力做的功W=qU=IUt
教師:在這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電功:
(1)定義:在一段電路中電場力所做的功,就是電流所做的功,簡稱電功.
(2)定義式:W=UIT
教師:電功的定義式用語言如何表 述?
學生:電流在一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於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U,電路中的電流I和通電時間t三者的乘積。
教師:請同學們說出電功的單位有哪些?
學生:(1)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
(2)電功的常用單位有:千瓦時,俗稱「度」,符號是kW·h.
教師:1 kW·h的物理意義是什麼?1 kW·h等於多少焦?
學生:1 kW·h表示功率為1 kW的用電器正常工作1 h所消耗的電能。
1 kW·h=1000 W×3600 s=3.6×106 J
說明:使用電功的定義式計算時,要注意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通電時間t的單位用s,求出的電功W的 單位就 是J。
教師: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於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為了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引入電功率的概念。
(1)定義: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叫做電功率。用P表示電功率。
(2)定義式:P= =IU
(3)單位:瓦(W)、千瓦(kW)
[說明]電流做功的「快慢」與電流做功的 「多少」不同。電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電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教師:在力學中我們講功率時有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之分,電功率有無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之分呢?
學生 分組討論。
師生共同總結:
(1)利用P= 計算出的功率是時間t內的平均功率。
(2)利用P=IU計算時,若U是某一時刻的電壓,I是這一時刻的電流,則P=IU就是該時刻的瞬時功率。
教師:為什麼課本沒提這一點呢?
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引導:
這一章我們研究的是恆定電流,用電器的構造一定,通過的電流為恆定電流,則用電器兩端的電壓必是定值,所以U和I的乘積P不隨時間變化,也就是說瞬時功率與平均功率總是相等的,故沒有必要分什麼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了。
[說明]利用電功率的公式P=IU計算時,電壓U的單位用V,電流I的單位用A,電功率P的單位就是W。
2、焦耳定律
教師:電流做功,消耗的是電能。電能轉化為什麼形式的能與電路中的電學元件有關。在純電阻元件中電能完全轉化成內能,於是導體發熱。
設在一段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其電阻為R,通過的電流為I,試計算在時間t內電流通過此電阻產生的熱量Q。
學生:求解產生的熱量Q。
解:據歐姆定律加在電阻元件兩端的電壓U=IR
在時間t內電場力對電阻元件所做的功為W=IUt=I2Rt
由於電路中只有純電阻元件,故電流所做的功W等於電熱Q。
產生的熱量為
Q=I2Rt
教師指出:這個關系最初是物理學家焦耳用實驗得到的,叫焦耳定律,同學們在初中已經學過了。
學生活動:總結熱 功率的定義、定義式及單位。
熱功率:
(1)定義:單位時間內發熱的功率叫做熱功率。
(2)定義式:P熱= =I2R
(3)單位:瓦(W)
[演示實驗]研究電功率與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投影)實驗電路圖和實驗內容:
取一個玩具小電機,其內阻R=1.0 Ω,把它接在如圖所示的電路中。
焦耳定律教案範文大全三
教學分析
學生在初中已經接觸過焦耳定律的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高中階段將從電場力做功及能量轉化和守恆等角度來研究焦耳定律,這對學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節課所涉及的能量觀點,是研究電學問題和其他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另外,這一節的內容在實際中有廣泛而重要的運用,不但是學習後續知識的基礎,而且是學習電工的基礎。所以,本節課不但是物理知識的傳授課,更是物理方法和思想的滲透課。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聯系實際,以便鞏固和加深對基本知識的理解,掌握實際問題中的原理。
教學目標
1.理解電功的概念,知道電功是指電場力對自由電荷所做的功,理解電功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2.理解電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知道電功率和熱功率的區別和聯系。
4.通過推導電功的計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養分析、推理能力。
5.通過電能與其他形式能量的轉化和守恆,進一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電功和電熱的計算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這個教學重點,具體實施教學時,會出現這樣幾個教學難點:電流做功的表達式的推導,純電阻電路和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過程中的區別。
教學方法與手段
1.採用問題解決式,引導學生聯系前面電場力的知識,推導電流做功的表達式。
2.密切聯系實際,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明確各種電能與其他形式的能的轉化情況。
3.進行演示實驗,讓學生明確純電阻電路與非純電阻電路在能量轉化時的區別。
eq o(sup7(),sdo5(課前准備))
教學媒體
投影儀、多媒體課件、滑動變阻器、小電風扇、電壓表、電流表、電源、電鍵、導線。
知識准備
電場力對運動電荷做功的求法、歐姆定律。
eq o(sup7(),sdo5(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事件1]
教學任務: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生活動:
問題導入:
問題1:用電器通電後,可以將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請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常用的用電器,說明其能量的轉化情況。
參考示例:電燈把電能轉化為內能和光能;電爐把電能轉化為內能;電動機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電解槽把電能轉化為化學能。用電器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就是電流做功的過程。即電流做功的過程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的過程,在轉化過程中,遵循能量守恆,即有多少電能減少,就有多少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問題2:電流做功的多少及電流做功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本節課我們學習關於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
推進新課
[事件2]
教學任務:推導電流做功的表達式
師生活動:
思考並討論:(多媒體打出畫面)一段導體長為L,橫截面積為S,電阻為R,在導體兩端加上電壓U,通過導體的電流為I。
圖2.5-1推導電流做功的表達式
(1)結合此模型說出電流做功實質上是怎樣的?
參考答案: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路中電場力對定向移動的電荷做功。
(2)利用學過的知識,推導一下經過時間t,電流做的功。
可能出現的結果:學生無從下手。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推導出公式來。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電場力做功的定義式是什麼?
(2)電流的定義式是什麼?
參考答案:(1)在第一章里我們學過電場力對電荷的功,若電荷q在電場力作用下從A搬至B,AB兩點間電勢差為UAB,則電場力做功W=qUAB。
(2)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發生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在時間t內,通過這段電路上任一橫截面的電荷量q=It。這相當於在時間t內將這些電荷q由這段電路的一端移到另一端。
對於一段導體而言,兩端電勢差為U,把電荷q從一端搬至另一端,電場力的功W=qU,在導體中形成電流,且q=It(在時間間隔t內搬運的電荷量為q,則通過導體截面電荷量為q,I=q/t),所以W=qU=IUt。這就是電路中電場力做功即電功的表達式。
結論:電功
(1)定義:電路中電場力對定向移動的電荷所做的功,簡稱電功,通常也說成是電流的功。
(2)表達式:W=IUt。
①物理意義:電流在一段電路上的功,跟這段電路兩端電壓U、電路中電流I和通電時間t成正比。
②適用條件:I、U不隨時間變化——恆定電流。
③單位:焦耳(J)1 J=1 V·A·s。
【注意】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減少而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即電功等於電路中電能的減少,這是電路中能量轉化與守恆的關鍵。
[事件3]
教學任務:推導電功率的表達式。
師生活動:
問題引導:在相同的時間里,電流通過不同用電器所做的功一般不同。(例如,在相同時間里,電流通過電力機車的電動機所做的功要顯著大於通過電風扇的電動機所做的功。)電流做功不僅有多少,而且還有快慢,如何描述電流做功的快慢呢?
參考答案:可以用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即電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結論:電功率。
(1)定義:單位時間內電流所做的功。
(2)表達式:P= eq f(W,t) =IU(對任何電路都適用)。
(3)單位:瓦特(W),1 W=1 J/s。
【說明】電流做功的「快慢」與電流做功的「多少」不同。電流做功快,但做功不一定多;電流做功慢,但做功不一定少。
(4)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額定功率:用電器正常工作時所需電壓叫額定電壓,在這個電壓下消耗的功率稱額定功率。
實際功率: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實際功率P實=IU,U、I分別為用電器兩端實際電壓和通過用電器的實際電流。
【說明】最後應強調:推導過程中沒用到任何特殊電路或用電器的性質,電功和電功率的表達式對任何電壓、電流不隨時間變化的電路都適用。再者,這里W=IUt是電場力做功,是消耗的總電能,也是電能所轉化的其他形式能量的總和。
[事件4]
教學任務:焦耳定律
師生活動:
思考並討論:電流在通過導體時,導體要發熱,電能轉化為內能。這就是電流的熱效應,那麼,電流通過導體時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結論:英國物理學家焦耳,經過長期實驗研究後提出焦耳定律。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導體電阻和通電時間成正比。
表達式:Q=I2Rt。
(2)熱功率:單位時間內的發熱量,即P=Q/t=I2R。
思考並討論:電路中電流對導體做的功是否等於導體內產生的熱量呢?
可能出現的結果:學生一般認為,W=IUt,又由歐姆定律,U=IR,所以得出W=I2Rt,電流做這么多功,所以,放出熱量Q=W=I2Rt。
這里有一個錯誤:Q=W,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找出來:
●何以見得電流做功全部轉化為內能增量?有無可能同時轉化為其他形式能?
●什麼電路中Q=W?什麼電路中W≠Q?(W>Q)?為什麼?舉實例
●歐姆定律I= eq f(U,R) 及變形公式適用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參考答案:
(1)電流有可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如:電吹風、電解槽、電池。
(2)對純電阻電路(只含白熾燈、電爐等電熱器的電路)中電流做功完全用於產生熱,電能轉化為內能,故電功W=Q,這時W=Q=UIt=I2Rt;關於非純電阻電路中的能量轉化,電能除了轉化為內能外,還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這時W>Q,即W=Q+E其他或P=P熱+P其他、UI=I2R+P其他。
(3)歐姆定律I= eq f(U,R) 及變形公式適用條件是純電阻電路。
【實驗】如何用玩具小風扇驗證電功率和熱功率不相等?
焦耳定律教案範文大全相關 文章 :
1. 焦耳定律初中物理教案及反思
2. 九年級上冊物理焦耳定律教案
3. 高二物理3-1焦耳定律教案(3)
4. 2020教師個人培訓總結範文5篇精選
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大家的 高一物理 學的怎麼樣了?物理必修一里的知識點難的並不是十分的多,但是卻是高中物理的基礎。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 總結 有哪些?一起來看看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查閱!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
章力
定義: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理解要點:
(1)力具有物質性: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存在。
說明:①對某一物體而言,可能有一個或多個施力物體。
②並非先有施力物體,後有受力物體
(2)力具有相互性:一個力總是關聯著兩個物體,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說明:①相互作用的物體可以直接接觸,也可以不接觸。
②力的大小用測力計測量。
(3)力具有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也有方向。
(4)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的形狀發生改變;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
(5)力的種類:
①根據力的性質命名: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核力等。
②根據效果命名:如壓力、拉力、動力、阻力、向心力、回復力等。
說明:根據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稱的力,性質可以相同;同一名稱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重力
定義:由於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重力。
說明:①地球附近的物體都受到重力作用。
②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
③重力的施力物體是地球。
④在兩極時重力等於物體所受的萬有引力,在 其它 位置時不相等。
(1)重力的大小:G=mg
說明:①在地球表面上不同的地方同一物體的重力大小不同的,緯度越高,同一物體的重力越大,因而同一物體在兩極比在赤道重力大。
②一個物體的重力不受運動狀態的影響,與是否還受其它力也無關系。
③在處理物理問題時,一般認為在地球附近的任何地方重力的大小不變。
(2)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即垂直於水平面)
說明:①在兩極與在赤道上的物體,所受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②重力的方向不受其它作用力的影響,與運動狀態也沒有關系。
(3)重心:物體所受重力的作用點。
重心的確定:①質量分布均勻。物體的重心只與物體的形狀有關。形狀規則的均勻物體,它的重心就在幾何中心上。
②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的重心與物體的形狀、質量分布有關。
③薄板形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說明:①物體的重心可在物體上,也可在物體外。
②重心的位置與物體所處的位置及放置狀態和運動狀態無關。
③引入重心概念後,研究具體物體時,就可以把整個物體各部分的重力用作用於重心的一個力來表示,於是原來的物體就可以用一個有質量的點來代替。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質點的運動(1)——直線運動
1)勻變速直線運動
1、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2、有用推論Vt^2–Vo^2=2as
3、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
5、中間位置速度Vs/2=(Vo^2+Vt^2)/21/2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2ΔS為相鄰連續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V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s——t圖/v——t圖/速度與速率/
2)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4、推論Vt^2=2gh
註:(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度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3)豎直上拋
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g=9、8≈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註:(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質點的運動(2)——曲線運動萬有引力
1)平拋運動
1、水平方向速度Vx=Vo2、豎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Vot4、豎直方向位移(Sy)=gt^2/2
5、運動時間t=(2Sy/g)1/2(通常又表示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與水平夾角β: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Sy^2)1/2,
位移方向與水平夾角α:tgα=Sy/Sx=gt/2Vo
註:(1)平拋運動是勻變速曲線運動,加速度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成。(2)運動時間由下落高度h(Sy)決定與水平拋出速度無關。(3)θ與β的關系為tgβ=2tgα。(4)在平拋運動中時間t是解題關鍵。(5)曲線運動的物體必有加速度,當速度方向與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2)勻速圓周運動
1、線速度V=s/t=2πR/T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4、向心力F心=Mv^2/R=mω^2_R=m(2π/T)^2_R
5、周期與頻率T=1/f6、角速度與線速度的關系V=ωR
7、角速度與轉速的關系ω=2πn(此處頻率與轉速意義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弧長(S):米(m)角度(Φ):弧度(rad)頻率(f):赫(Hz)
周期(T):秒(s)轉速(n):r/s半徑(R):米(m)線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註:(1)向心力可以由具體某個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還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終與速度方向垂直。(2)做勻速度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向心力等於合力,並且向心力只改變速度的方向,不改變速度的大小,因此物體的動能保持不變,但動量不斷改變。
3)萬有引力
1、開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軌道半徑T:周期K:常量(與行星質量無關)
2、萬有引力定律F=Gm1m2/r^2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們的連線上
3、天體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R:天體半徑(m)
4、衛星繞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衛星GMm/(R+h)^2=m_4π^2(R+h)/T^2h≈3、6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註:(1)天體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F心=F萬。(2)應用萬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體的質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衛星只能運行於赤道上空,運行周期和地球自轉周期相同。(4)衛星軌道半徑變小時,勢能變小、動能變大、速度變大、周期變小。(5)地球衛星的最大環繞速度和最小發射速度均為7、9Km/S。
四、機械能
1、功
(1)做功的兩個條件: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物體在里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2)功的大小:W=Fscosa功是標量功的單位:焦耳(J)
1J=1N_m
當0<=a<派/2w>0F做正功F是動力
當a=派/2w=0(cos派/2=0)F不作功
當派/2<=a<派W<0F做負功F是阻力
(3)總功的求法:
W總=W1+W2+W3……Wn
W總=F合Scosa
2、功率
(1)定義:功跟完成這些功所用時間的比值。
P=W/t功率是標量功率單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1w=1J/s1000w=1kw
(2)功率的另一個表達式:P=Fvcosa
當F與v方向相同時,P=Fv。(此時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時功率
1)平均功率:當v為平均速度時
2)瞬時功率:當v為t時刻的瞬時速度
(3)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最大輸出功率
實際功率:指機器在實際工作中的輸出功率
正常工作時:實際功率≤額定功率
(4)機車運動問題(前提:阻力f恆定)
P=FvF=ma+f(由牛頓第二定律得)
汽車啟動有兩種模式
1)汽車以恆定功率啟動(a在減小,一直到0)
P恆定v在增加F在減小尤F=ma+f
當F減小=f時v此時有最大值
2)汽車以恆定加速度前進(a開始恆定,在逐漸減小到0)
a恆定F不變(F=ma+f)V在增加P實逐漸增加最大
此時的P為額定功率即P一定
P恆定v在增加F在減小尤F=ma+f
當F減小=f時v此時有最大值
3、功和能
(1)功和能的關系:做功的過程就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
(2)功和能的區別:能是物體運動狀態決定的物理量,即過程量
功是物體狀態變化過程有關的物理量,即狀態量
這是功和能的根本區別。
4、動能。動能定理
(1)動能定義:物體由於運動而具有的能量。用Ek表示
表達式Ek=1/2mv^2能是標量也是過程量
單位:焦耳(J)1kg_m^2/s^2=1J
(2)動能定理內容:合外力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的變化
表達式W合=ΔEk=1/2mv^2-1/2mv0^2
適用范圍:恆力做功,變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
表達式Ep=mgh是標量單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
W重=-ΔEp
重力勢能的變化由重力做功來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點:只和初末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
重力勢能是相對性的,和參考平面有關,一般以地面為參考平面
重力勢能的變化是絕對的,和參考平面無關
(4)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彈性勢能存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中,跟形變的大小有關
彈性勢能的變化由彈力做功來量度
6、機械能守恆定律
(1)機械能: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總稱
總機械能:E=Ek+Ep是標量也具有相對性
機械能的變化,等於非重力做功(比如阻力做的功)
ΔE=W非重
機械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2)機械能守恆定律: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
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保持不變
表達式:Ek1+Ep1=Ek2+Ep2成立條件:只有重力做功
高中物理必修一所有知識點公式
勻變速直線運動
1、速度Vt=Vo+at
2.位移s=Vot+at?/2=V平t= Vt/2t
3.有用推論Vt?-Vo?=2as
4.平均速度V平=s/t(定義式)
5.中間時刻速度Vt/2=V平=(Vt+Vo)/2
6.中間位置速度Vs/2=√[(Vo?+Vt?)/2]
7.加速度a=(Vt-Vo)/t {以Vo為正方向,a與Vo同向(加速)a>0;反向則a<0}
8.實驗用推論Δs=aT?{Δs為連續相鄰相等時間(T)內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單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時間(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單位換算:1m/s=3.6km/h。
註:(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體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決定式;
(4)其它相關內容:質點.位移和路程.參考系.時間與時刻;速度與速率.瞬時速度。
自由落體運動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注:(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在高山處比平地小,方向豎直向下)。
豎直上拋運動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論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拋出點算起)
5.往返時間t=2Vo/g (從拋出落回原位置的時間)
注:(1)全過程處理:是勻減速直線運動,以向上為正方向,加速度取負值;
(2)分段處理:向上為勻減速直線運動,向下為自由落體運動,具有對稱性;
(3)上升與下落過程具有對稱性,如在同點速度等值反向等。
力
1.重力G=mg (方向豎直向下,g=9.8m/s2≈10m/s2,作用點在重心,適用於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復形變方向,k:勁度系數(N/m),x:形變數(m)}
3.滑動摩擦力F=μFN {與物體相對運動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數,FN:正壓力(N)}
4.靜摩擦力0≤f靜≤fm (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fm為最大靜摩擦力)
注:(1)勁度系數k由彈簧自身決定;
(2)摩擦因數μ與壓力大小及接觸面積大小無關,由接觸面材料特性與表面狀況等決定; (3)其它相關內容:靜摩擦力(大小、方向);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 反向:F=F1-F2 (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餘弦定理) F1⊥F2時: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圍:|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x=Fcosβ,Fy=Fsinβ(β為合力與x軸之間的夾角tgβ=Fy/Fx)
註:(1)力(矢量)的合成與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合力與分力的關系是等效替代關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圖法求解,此時要選擇標度,嚴格作圖;
(4)F1與F2的值一定時,F1與F2的夾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線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線取正方向,用正負號表示力的方向,化簡為代數運算。
動力學(運動和力)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物體具有慣性,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牛頓第二運動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決定,與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頓第三運動定律:F=-F′{負號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對方,平衡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區別,實際應用:反沖運動}
4.共點力的平衡F合=0,推廣 {正交分解法、三力匯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
6.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條件:適用於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於宏觀物體,不適用於處理高速問題,不適用於微觀粒子 注: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狀態,或者是勻速轉動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梳理
★ 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
★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筆記
★ 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及知識點總結
★ 高一物理必修一重點知識(必背)
★ 高一物理必修一必背知識點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2020
★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識點總結梳理
㈤ 高中物理教學設計三維目標怎麼寫
1 . 知識與技能:學生該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應該培養的能力。
技能是在解決問題時所需要的技巧,能力。
2 . 過程與方法:是學生獲得新知識有效的學習來自於學生對知識獲取全過程的有效參入。
3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教學過程中,應巧設機關,
使學生產生」柳暗花明之感「提出與所學知識相關
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主動學習。
㈥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
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即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一
一.教材分析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是電磁學中的重要定律,一個判定感應電動勢的大小,一個判定感應電流的方向,二者前後關聯,映襯了電磁感應現象規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楞次定律是電磁感應這一事物 本身屬性的一個放映,客觀存在且發展變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質的規律,在物理學中稱為定律,從新課程標准來看,是體現「過程與 方法 」這一具體課程目標的最佳切入點。
教材指明了教學的方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但在探究的細節和過程上,留給了教師和學生廣闊的思考設計空間,有助與激發新思維,發現新方法,提出新問題,得出新結論,體現新課程。
從教材內容來看,楞次定律將學生知識范圍內有關「場」的概念從「靜態場」過渡到「動態場」,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為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楞次定律是電磁學的一個重要規律,對學生而言是以後分析和解決電磁學問題的理論基礎,在高考試題中常以綜合題的形式表現出來,要求學生能夠靈活的運用。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接觸過有關電磁感應現象的知識,但還比較粗淺,尤其對感應電流的方向的判斷沒有進行研究。本節教材力圖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 總結 出電磁感應現象中感應電流方向的判斷所遵守的一般規則
長期以來, 教育 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平等,以人為本,堅持學生的 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
本節課是規律的探究課,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現象,是問題,而不是結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上課前告訴學生上課的內容,學生會將結論記住,在課堂上機械的,劇本式的配合老師,沒有深入的思考,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沒有要求學生預習。
面對新現象,新問題,且沒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學生有濃厚的探究慾望,為其思維的發散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本節內容,數學運算,物理理論要求不高,適當地又降低了學習難度,選擇探究式教學是最佳的途徑。
探究式教學重視的是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而不是結論,探究過程是產生創造思維的溫床,過於重視結果可能會導致喪失探 究熱情,扼殺學生探究的慾望。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感應電流與磁通量變化的關系,並會敘述楞次定律的內容。
b)通過實驗過程的回放分析,體會楞次定律內容中「阻礙」二字的含義,感受「磁通量變化」的方式和途徑。
c)通過實驗現象的直觀比較,進一步明確感應電流產生的過程仍能遵循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
過程與方法
a)觀察實驗,體驗電磁感應現象中感應電流存在方向問題。
b)嘗試用所學的知識,設計感應電流方向的指示方案,並動手實驗操作。
c)關注實驗現象的個性,找出實驗現象的共性,並總結出規律,培養學生 抽象思維 能力和 創新思維 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熱情:在實驗設計,操作過程中逐步積蓄探究熱情,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精神;
參與:養成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交流:在自由開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間,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勵,友好評價,和諧相處。
哲學思考:能夠用因果關系和矛盾論的辨正觀點認識 楞次定律;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楞次定律探究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總結。
難點:感應電流激發的磁場與原來磁場之間的關系。
定律內容表述中阻礙二字的理解。
五.設計思想
本節課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始終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讓學生設計,營造一個「安全」的教學環境,廣開言路 ,讓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引導共振。
整節課主要採用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結合實驗探究總結楞次定律的內容,把規律的得出過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學生的情感價值體驗放在重要位置。總體教學布局如下表:
SHAPE MERGEFORMAT
六.教學過程
( 一)實驗引入,引發學生猜想與假設,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師:在探究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驗中,也許你已經注意到,在不同的情況下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是不同的。我們再來重復一下上節課的實驗。
師(演示):磁鐵插進螺線管和從螺線管拔出時,導致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左右來回擺動。
師:大家是否注意到,當我把磁鐵插進螺線管和從螺線管拔出時,迴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是不同的。那麼,感應電流的方向由哪些因素決定?遵循什麼規律?大家通過以上的實驗猜想一下。
生:可能與線圈導線的環繞方向,原磁場的方向,原磁通的變化方向有關。
師:我們用實驗來探究和驗證大家的猜想。
(二)學習新知,開始實驗探究過程
1.學生實驗,自製線圈,弄清線圈導線的繞向
師:同學們認為,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線圈的 繞制方向有關,所以我們必須弄清線圈的繞制方向。使用現成的線圈,由於導線的松動等 其它 原因,有時導線的繞向不容易弄清。下面我們同學自己動手繞線圈,這樣有利於我們弄清線圈導線的繞向,「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嘛!
分組實驗:(分6組,每組選小組長,記錄員,匯報人,注意合作探究)
實驗准備:一根長約20厘米的塑料管(兩端鋸出卡線槽);一根長約2米的導線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下學生自行繞制線圈
2.教師啟發,完成電流方向的指示設 計
師:線圈繞制完成了,我們還要弄清什麼問題?
生:感應電流方向的指示。
師:如何指示呢?有哪那些實驗器材可以被我們所利用?
生: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以下兩種情況:
A:利用電路改裝實驗中的表頭,沒有電流時,指針在表盤的中央,當電流從不同的接線柱流入時,指針的偏轉方向不一樣,我們可以根據指針的偏轉方向判定電流的輸入方向。
B:利用發光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將二極體串連接入閉合迴路,當二極體發 光,表明感應電流的方向與二極體的導流方向一致。
EMBED PBrush
(學生的知識得到了應用,能力得到了體現,導致學習熱情高漲)
師:該設計怎樣的電路來查明電流方向與電表接線柱,或者是電流方向與二極體發光的關系?
學生活動:(同學之間交流,共同完成設計,對不同的結果給予適當的可行性評價)
師:(從同學的設計中,找到最佳合理設計)如圖所示: SHAPE MERGEFORMAT
師:按照設計的方案,連接電路,辯明指示的方向並做簡要的交代。
師:通過發光二極體也可以判斷電流的方向,正向導電發光,反向不通電,不發光。
3、教師主導,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和數據收集
師:我們要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接下來該干什麼呢?
生:連接閉合迴路,讓磁通量發生變化,產生感應電流,並用相應的儀器來指示
師:可以設計那些方案來實現呢?
生:(交流互動,依據電磁感應現象,可能性最大的兩種設計如下圖所示)
SHAPE MERGEFORMAT
師:請大家利用小組內的器材,選擇一種電路,連接器材並完成實驗結果記錄
(兩種方案,設計兩種學案)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二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選修3—2?「電磁感應」一章的重點和難點,涉及的要素多且關系復雜(磁場方向、磁通量的變化、線圈繞向、電流方向等),其規律比較隱蔽,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強。因此,學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較大的難度,也就成為本章教學的難點。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過程,總結出感應電流的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規律——楞次定律,並對定律內容有初步的認識。本節教學內容的處理是建立在第二節「探究電磁感應的產生條件」基礎上,雖說教科書中的實驗都是前面教學中做過的,但是從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角度考慮問題,就需要重新研究第二節中的兩個學生實驗。楞次定律對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以及理解電磁感應現象中能量轉化的規律有普遍重要的意義,對右手定則的理解也有幫助,高考考試說明中屬於二級要求。?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楞次定律的內容。?
(2)能初步應用楞次定律判定感應電流方向。?
(3)理解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的反應。?
(4)、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礙」二字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探索和總結出感應電流方向的一般規律。?
(2)通過實驗教學,感受楞次定律的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總結物理規律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學會由個別事物的個性來認識一般事物的共性的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的科學方法。?
(2)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3)讓學生參與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楞次定律並能利用其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難點:對楞次定律?「阻礙變化」?的理解。?
四、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在全市七所高中屬於末流水平,數學功底普遍薄弱,理解能力較差。在每一個班裡,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實驗能力又有差距。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新課教學前吃透教材,熟悉學情,充分挖掘信息技術的最大潛力,同時藉助物理實驗,整合高中物理教學,備好 教學方法 。通過上一節《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的教學,學生對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已經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本節課針對感應電流的方向做一個詳細的實驗探究。學生實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都能夠得到較好的鍛煉。?
五、教學方法?
?1.?實驗法: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實驗。2.學案問題導向教學法
六、實驗准備
1.學生的學習:導學案、學生實驗器材。?
2.教師的教學:多媒體課件製作, 課前預習 學案,課內探究學案,問題設計。?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分小組合作學習,分6個學習小組。?
七、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解疑設問
檢查落實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1、情景導入 展示目標?
創設情景?
視頻介紹電磁感應新科技;楞次定律演示器改進實驗;演示磁鐵穿過鋁管實驗。?
質疑設問?:?
eq oac(○,1) 、閉合鋁環、開口鋁環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運動
eq oac(○,2) 、強磁性球和鐵球為什麼通過鋁管後不是同時落地
2、引入實驗 構建問題
eq oac(○,1) 、磁鐵插入與拔出時指針的偏轉相同嗎?左偏與右偏意味著什麼呢
eq oac(○,2) 、電流表指針偏轉有規律嗎
eq oac(○,3) 、應該通過什麼途徑來尋找感應電流的方向
3、確定主題 制訂計劃?
eq oac(○,1) 、指針的偏轉不同說明電流的方向不同,那麼電流的方向與指針的偏轉有何關系呢
eq oac(○,2) 、猜想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1)與線圈的接法有關;(2)與磁鐵的運動方式有關;(3)與原磁場的方向有關;(4)……?
eq oac(○,3) 、制訂計劃(如何去完成以上的驗證)?
(1)、怎樣獲得感應電流?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線圈所對應的閉合迴路。?(2)、要查明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3)、要知道線圈的繞向怎樣,以便確定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4)、如何選擇實驗器材(5)、實驗中要記錄線圈中磁場的方向、穿過線圈的磁通量的變化情況、感應電流的方向及其產生的磁場的方向等。?
指導學生對上面問題討論解決以前學過的,得出本節課的主題:?
1、電流的方向與指針的偏轉有何關系
2、如何確定感應電流的方向?並提出猜想。?
3、確定計劃具體內容?
(1)條形磁鐵與線圈間的相對運動有幾種可能
(2)為了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通量的變化、原磁場的方向的關系在物理學中通常採用什麼方法控制變數法順次控制。
(二)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研究感應電流的方向?
(1)、探究目標: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哪些因素有關。?
(2)、探究方向:從磁鐵和線圈有磁力作用入手。?
(3)、探究手段:分組實驗(器材:螺線管,靈敏電流計,條形磁鐵,導線)?
(4)、探究過程?:詳見課本P10圖4.3-2
?(實驗記錄,完成表格內容)
N極 S極 磁鐵在管上靜止不動時 磁鐵在管中靜止不動時 插入 拔出 插入 拔出 N在下 ?S在下? N在下? S在下 原磁場B的方向 向下 向下? 向上 向上? ?向下 ?向上 ?向下 ?向上 原磁場磁通量Φ變化 增大? 減小 增大 減小? 不變? 不變? 不變? 不變 感應電流的磁場B的方向? 向上 向下 向下 向上 無 無 無 無 原磁場B與感應電流的磁場B、的方向關系 相反 相同 相反 相同 (5)、學生分組討論:?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三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物理選修3-2第一章第三節「感應電流的方向——楞次定律」。?楞次定律是電磁感應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一樣也是本章的一個教學重點,是分析和處理電磁感應現象問題的兩個重要支柱之一。
由於此定律所牽涉的物理量和物理規律較多,只有對原磁場方向、原磁通量變化情況、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以及會用安培定則進行正確的判定,才能得到正確的感應電流的方向。同時,學生還必須能正確運用安培定則,左手定則,安培定則解決問題,所以這部分內容也是電學部分的一個難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實驗設計與操作。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掌握了磁通量的概念,並會分析磁通量的變化。已經知道了條形磁鐵的磁感線的分布。學生已經利用(條形磁鐵、電流計、線圈等)實驗器材研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會表述感應電流的方向與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之間的關系。
(2)會用自己的語言組織表述「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中的「阻礙」的意義。?
(3)會用楞次定律判斷電磁感應現象中感應電流的方向。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究過程體會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分析論證、驗證等科學探究要素。
(2)通過楞次定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3)通過實驗探究,學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楞次對法拉第研究成果的關注到發現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的介紹,讓學生發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能體驗探索自然規律的艱辛與喜悅。
(2)通過實驗學會與他人主動交流合作,培養團隊精神。
五、設計思路:
本節作為一堂物理規律課的教學,重點在於指導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利用實驗研究物理規律的手段,為此本課採用學生分組隨堂實驗探究的操作模式,學生在老師的啟發和幫助下通過自己實驗操作來發現、解決問題,獲取新知識。
為了突破難點本課利用「引導探究「式教學法,課堂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創設一個問題情景→學生討論、猜想→設計實驗→探索實驗→(將演示實驗改變為學生自己做探索性實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楞次定律→課堂講練→課堂練習。
在教學過程中,抓住知識的產生過程,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突出學生的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
六、器材准備:
多媒體平台、線圈、條形磁鐵、導線、干電池、條形磁鐵、靈敏電流計、楞次定律演示器.
七、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教師展示情景]:(引入課題實驗──三個對比實驗)
1.對比實驗一:強磁性球和鐵球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釋放。
2.對比實驗二: 強磁性球和鐵球分別通過甲、乙鋁管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釋放。
3.對比實驗三: 強磁性球和鐵球分別通過乙、甲鋁管從同一高度同時自由釋放。
[學生思考回答]:
強磁性球和鐵球是不是同時落地?
對比實驗一中兩球同時落地;對比實驗二、三中兩球不是同時落地。
[教師啟發引導]:
1.強磁性球和鐵球為什麼通過鋁管後不是同時落地?
(我們先來學習第四章第三節楞次定律)
二、重溫實驗,提出問題
[教師展示情景]:(復習引入實驗)
[學生思考回答]:
1.注意觀察靈敏電流表指針是否偏轉?向哪邊偏轉
偏轉;向左、向右。
2.靈敏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什麼?偏轉方向不同說明什麼?
線圈中產生的感應電流;感應電流方向會改變。
3.感應電流方向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三、對比實驗,合理猜想
[教師展示情景]:(二個對比實驗)
對比實驗一:如圖(4)所示,N極插入和N極抽出。
對比實驗二:如圖(5)所示,N極插入和S極插入。
[學生思考猜想]:
1.猜想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關?
A.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跟磁通量的變化有關;
B.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場的方向有關;
[教師啟發引導]:
1.感應電流的方向可能跟原磁場的方向、磁通量的變化有關。
2.下面我們通過實驗,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跟磁通量的變化、原磁場的方向的關系。
四、實驗探究,歸納概括
實驗目的:
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磁通量的變化及原磁場的方向的關系即感應電流的方向遵循什麼規律?
思考討論:
1.條形磁鐵與線圈間的相對運動有幾種可能?
2.為了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與磁通量的變化、原磁場的方向的關系在物理學中通常採用什麼方法?
控制變數法
探究方案:
順次控制:(1)磁通量的變化(2)原磁場的方向(3)感應電流的方向
? ? 相對運動 ? ?
? 原磁通量的變化 ? ? ? 原磁場的方向 ? ? ? ? 感應電流的方向(俯視圖) ? ? ?
實驗前確定:
1.指針偏轉方向與電流的方向的關系:
指針右偏——電流從正接線柱流進靈敏電流表;
指針左偏——電流從負接線柱流進靈敏電流表。
2.然後「順藤摸瓜」確定線圈中的感應電流的方向。
實驗步驟:
1.靈敏電流計指針偏轉與電流的方向的關系。
2.根據磁通量的變化分成磁通量的增加和磁通量的減少兩大類進行實驗。
3.分組實驗、記錄結果。
4.教師引領學生填寫表格。
分組探究:
收集數據:
尋求「中介」歸納規律:
(讓學生感受科學家嚴肅認真、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
1.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歸納概括、形成結論: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中物理的電磁感應現象與楞次定律
2. 高三物理教研組工作計劃5篇
3.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識點
4. 高中物理選修32楞次定律知識點歸納
5. 高中物理磁場公式大全
6. 2020九年級物理學科教研組工作計劃範文
㈦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
該定律是由艾薩克·牛頓在1687年於《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的。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第一、第三定律共同組成了牛頓運動定律,闡述了經典力學中基本的運動規律。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一
【教材分析】
本章教科書將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實驗和公式表達式分成兩節內容,目的在於加強實驗探究和突出牛頓第二定律在力學中的重要地位。牛頓第二定律的首要價值應該是確立了力與運動之間的直接關系,即因果關系。如知道了物體的受力情況,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就完全確定了。這應該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思想成就。
本節內容首先在上節課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說明,提出了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內容表述,得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從 SHAPE MERGEFORMAT 到 SHAPE MERGEFORMAT ,到F=kma,再到最後得出F=ma,其中蘊含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 方法 性目標。因此,更要注重對學生思想觀念和心理的影響,即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在認識自然上的本質性、深刻性、有效性。教科書突出了力的單位1N的物理意義,它是為後面學習單位制的內容准備的。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討論。本節最後通過兩個例題介紹牛頓第二定律應用的基本思路,它們也是學習、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本組成部分。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學生對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對學習物理有較濃厚興趣;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樂於探究自然界的奧秘;敢於堅持正確觀點,勇於修正錯誤;喜歡和同齡人一起學習,有將自己的見解與他人交流的願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和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4.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行有關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以實驗為基礎,歸納得到物體的加速度跟它的質量及所受外力的關系,進而 總結 出牛頓第二定律。
2.認識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
2.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 教育 ,體驗物理方法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系的過程並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1.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2.理解k=1時,F=ma。
【 教學方法 】
1.啟發引導、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2.通過實例的分析、強化訓練,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意義。
【教學用具】
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小車(兩個)、鉤碼(50g若干)、細線若干、三角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在實驗室做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同學們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了嗎?有沒有得出什麼結論?下面先請同學們在黑板上畫出a-F和 EMBED Equation.DSMT4 圖象。
教師同時用牛頓第二定律演示器演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
實驗結論:加速度與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
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一、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對同學們上節課實驗結論的分析總結,同學們能不能簡單的概括一下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那我們都學習過,加速度是矢量,那麼在牛頓第二定律里加速度方向如何?
那麼我們完整的牛頓第二定律定義:
物體的加速度大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用比例式來表示
EMBED Equation.DSMT4
則
或者
上式是一條比例式,如果寫成等式又如何表達?
表達式:F=kma
式中K是比例系數,F指的是物體所受的合力。
二、力的單位
同學們在初中已知道力的單位是牛頓,但同學們知道一牛頓的力有多大嗎?
由F=kma
當k=1時,F=ma
取m=1kg a=1m/s2
則:F=ma=1kg×1m/s2 =1kg·m/s2
kg·m/s2就是力的單位。我們規定1kg·m/s2為一個單位的力,為了紀念牛頓,我們就把一個單位力的稱為1牛頓,所以1N=1kg·m/s2,意思就是一牛頓的力相當於把質量為1kg的物體產生1 m/s2的加速度所需的力。
所以當m,a取國際單位時,K=1,牛頓第二定律就表述為: F=ma
定義: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
加速度方向與物體所受作用力方向相同。
因為在這三個因素中,質量是標量,力和加速度是矢量
同學起來回答:
F=kma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二
一、教學目標
1、掌握牛頓第二定律的文字內容和數學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牛頓「是怎樣定義的。
二、教學重點
1、知道決定物體加速度的因素、
2、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三、教學難點
1、理解牛頓第二定律各個物理量的意義和聯系
2、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四、教學方法
在探究過程中,滲透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變數法、實驗歸納法、圖象法等
五、教學過程
1、知識回顧
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即產生加速度。
問學生:加速度的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力還有物體質量
思考:力是促使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力似乎「促使」加速度的產生。質量是物體慣性的量度,而慣性是保持物體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所以質量似乎是阻礙「加速度」的產生。
猜想:加速度可能與力、質量有關系。
結合實際:
小汽車:質量小,慣性小,啟動時運動狀態相對容易改變。
火車:質量大,慣性大,動力大,啟動時運動狀態相對難改變。
2、回憶課本所研究的內容
(1)、質量m一定,加速度a和力F的關系。
處理數據: 得出結論:當m一定時,a和F成正比,
即:a F
SHAPE MERGEFORMAT
(2)、力F一定時,加速度a和質量m的關系
SHAPE MERGEFORMAT
得出結論:當力F一定,加速度a和質量m成反比,即:a 。
3、引出牛頓第二定律
通過大量實驗和觀察到的事實都能得出同樣的結論,由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的規律:物體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這就是牛頓第二定律。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三
【教材地位與作用】
本節內容是在上節實驗課程「探究加速度、質量與力的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探究和總結,在知識上要求知道決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質量、力三者關系;要求經歷探究活動、嘗試解決問題方法、體驗發現規律過程。牛頓第二定律將力學和運動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是動力學中的核心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一節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力、質量、加速度、慣性等概念;知道質量是慣性的量度、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會分析物體的受力;通過上一節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知道了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這些都為本節學習准備了知識基礎,牛頓第二定律通過加速度把物體的運動和受力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構成一個整體,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重要工具,應使學生明確對於牛頓第二定律應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和質量間的關系。
(2)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知道定律的確切含義。
(3)能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答有關問題。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歸納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滲透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
(2)認識到由實驗歸納總結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養學生嚴謹思考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牛頓第二定律
【教學難點】
牛頓第二定律的應用
【教學策略】
回顧與思考→創設物理情景→分組討論→老師講解→總結規律。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和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知識回顧】
回憶上節課探究的a與F、m關系。 向學生提問:回憶上節實驗探究課內容,控制變數法的應用?我們研究了哪幾個物理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能用公式反應他們之間的關系嗎? 回憶上節課知識,集體回答。 回憶上節課探究的a與F、m關系。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問題1、神舟六號飛船返回艙返回時為何要打開降落傘?
問題2、 賽車 在開出起跑線的瞬間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引導學生思考2個問題。
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賽車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車質量上有什麼不一樣?這一設計是為什麼? 同學間分組討論、各小組派代表回答問題。 通過這個問題,學生容易聯想到質量越小,運動狀態越容易改變,所以加速度和物體質量、合外力有關。 【新課過程】
牛頓第二定律:
1、內容: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設問:力的國際單位是什麼?它是如何規定的呢? 構建物理模型,提出關注的細節。
講解:K是比例常數,那k應該是多少呢?
教師總結: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國際單位是1N=1kg.m/s2。 學生分組討論分析。
學生自己總結後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學補充。 通過上節探究的a與F、m關系,運用實驗數據總結規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實的精神 3、對該定律的特性進行說明,這樣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才會有進一步認識。
六大特性①因果性(力是產生加速度的原 因), = 2 GB3 ② 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決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 3 GB3 ③ 瞬時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 4 GB3 ④ 相對性(牛頓第二定律只適用於慣性系), = 5 GB3 ⑤ 獨立性(物體的各個力都能產生獨立的, = 6 GB3 ⑥ 同一性(a與F與同一物體某一狀態相對立)。 提問:牛頓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對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對表達式F=ma的六大性質結合形象例子進行探討。
根據學生的提出的相關特性的疑問舉例說明。 學生討論,嘗試並且回答老師提出的特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提出相關特性的疑問。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特性進行探究,能夠加深學生對牛頓第二定律本質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學知識連貫起來,這對牛頓定律的解題或是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很大的幫助。 4、做題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題思路,授予學生解題步驟。①確定研究對象;②對研究對象進行正確的受力分析或是運動情況進行分析;③根據公式並結合題給條件(注意發現挖掘隱含條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題:一個物體,質量是2 kg,受到互成 120°角的兩個力F1和F2的作用。這兩個力的大小都是10N,這兩個力產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課堂訓練P104習題1、2、3 老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得出解題步驟,並做適當的補充說明。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大全相關 文章 :
1. 高一物理《向心力 向心加速度》教案與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2.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教案與高中學習方法
3. 高中物理年終教學工作總結5篇精選
4. 高中物理教師教學工作總結優秀範文
5. 高中物理教學反思優秀
6. 高中物理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7. 高中物理老師教學工作述職總結最新範文
8. 高中物理教師工作述職總結優秀範文
9. 高一老師個人年度工作總結優秀範文大全
㈧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
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恆定律在電磁感應現象中的具體體現。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一
【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作為本章的第3節內容,與第1節「劃時代的發現」、第2節「探究感應電流的產生條件」一起,從感應電流的角度來認識電磁感應現象,這是認識電磁感應現象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學習電磁感應現象的基礎,為後面深入地從感應電動勢來認識電磁感應現象打下了基礎。
楞次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一是涉及的因素多(磁場方向、磁通量的變化、線圈繞向、電流方向等)關系復雜;二是規律比較隱蔽,其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強。因此學生理解楞次定律有較大的難度,成為本章教學難點。課程標准要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學習本課需要注意的是引導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鼓勵學生 總結 規律,培養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識。在探究楞次定律後,通過應用楞次定律進行有關判斷,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楞次定律,順利突破這一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細化過程:
課程內容標准:通過實驗探究,理解楞次定律。
第一步:分解內容標准,尋找關鍵詞。
行為條件 + 行為動詞 + 核心名詞
通過實驗探究 理解 楞次定律
第二步:分解關鍵詞,構建概念圖。
內容 概念體系 知識地位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內容、含義 重要 感應電流的方向 非常重要 第三步:根據概念圖,分解行為動詞,確定行為條件,確定行為程度。
內容 概念體系 特徵 行為
動詞 確定行為
條件 行為
程度 學生
經驗
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的內容 具體 說出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准確 無前備經驗 「阻礙變化」的含義 抽象 闡述 分析實驗數據 准確 無前備經驗 感應電流的方向 具體 判斷 運用楞次定律 熟練 無前備經驗
綜合上述思考,得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准確說出楞次定律的內容。
(2)分析實驗數據,准確闡述楞次定律內容中「阻礙變化」的含義。
(3)熟練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過程與 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觀察得到的實驗現象,體驗楞次定律實驗探究的過程,提高分析論證,概括及表述的能力。
(2)通過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培養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科學家對規律的研究過程,學習他們對工作嚴肅認真不怕困難的科學態度。
(2)學會欣賞楞次定律的簡潔美。
【教學重點】
1.楞次定律的獲得及理解。
2.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
對楞次定律「阻礙變化」的理解及實際應用。
【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與技能基礎: 學生已經掌握了電流、電場、磁場基礎知識;已經知道了通電導線在磁場中的受力方向以及右手螺旋定則;已經利用(條形磁鐵、電流計、線圈等)實驗器材研究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心理基礎與可能產生的思維阻礙:?
「楞次定律」其理論的抽象性和知識的復雜性比前面知識高了一個層次.前面學習的「電場」和「磁場」只局限於從「靜態場」方面考慮,而「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變化的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動態場」,「由靜到動」是一個大的飛躍,學生要難理解得多。?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產生感應電流的原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兩者都處於同一個線圈中,且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磁場的變化,它們形成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的矛盾。在講授時,如果不明確指出各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勢必造成學生思路混亂,影響學生對該定律的理解。?
從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來看,大多數學生的 抽象思維 和空間想像能力還比較低,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判斷、分析、推理常常表現出一定的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要能夠理解「楞次定律」,必須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在物理觀念上要有所更新。
【教法和學法】
1.教法:秉承「科學探究」、「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主要採用實驗探究法、利用「中介」研究和表述問題的方法、比較總結法等教學方式,運用觀察、引導、實驗、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展開教學。
2.學法:實驗觀察、小組討論、歸納總結、抽象概括等。
【教學器材】
1.教師實驗:鋁管兩根(1米)、小圓柱形磁鐵和木塊、條形磁鐵、電池、靈敏電流計、線圈、楞次定律演示儀等。
2.學生實驗:靈敏電流計、線圈、條形磁鐵、電池、導線等。
3.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
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
引入 演示實驗:
1、永磁鐵靠近、遠離楞次定律演示儀的鋁圓環。
2、小圓柱形磁鐵和木塊分別通過兩根相同鋁管。
問:大家看到了什麼現象?如何解釋我們看到的現象?導入新課。 觀看實驗現象,思考。帶著好奇心進入學習狀態。?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復習
提問 1、提問: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2、演示上節課的實驗,引導學生觀察並回答:
= 1 GB3 ① 靈敏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迴路中產生了感應電流,左右偏轉又能說明什麼?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二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楞次定律的內容,能運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方向。
2.培養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對實驗現象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3.能夠熟練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4.掌握右手定則,並理解右手定則實際上為楞次定律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踐活動,觀察得到的實驗現象,再通過分析論證,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2.通過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培養學生應用物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本節課的學習中,同學們直接參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體驗了一次自然規律發現過程中的樂趣和美的享受,並在頭腦中進一步強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1.楞次定律的獲得及理解。
2.應用楞次定律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
3.利用右手定則判斷導體切割磁感線時感應電流的方向。
教學難點:楞次定律的理解及實際應用。
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練結合法
教學手段
靈敏電流表、外標有明確繞向的大線圈、條形磁鐵、導線。
教學過程
引入:鋁環在通電的線圈上方漂浮。
一、復習提問
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回答)
穿過閉合迴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二、實驗設想:探究感應電流的方向,我們可以探究感應電流的磁場和原磁場的關系。
1.實驗探究:(學生分組實驗)
(1)選舊干電池用試觸的方法查明電流方向與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的關系.
明確:對電流表而言,電流從哪個接線柱流入,指針向哪邊偏轉.
(2)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的情況:
實線箭頭表示原磁場方向,虛線箭頭表示感應電流磁場方向.
分析:
(甲)圖:當把條形磁鐵N極插入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反.
(乙)圖:當把條形磁鐵N極拔出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減少,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同.
(丙)圖:當把條形磁鐵S極插入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增加,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反.
(丁)圖:當條形磁鐵S極拔出線圈中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減少,由實驗可知,這時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跟磁鐵的磁場方向相同.
在兩種情況中,感應電流的磁場都阻礙了原磁通量的變化.
學生填寫下表:
圖號 動作 原磁場B0的方向 原磁通量的變化 感應電流的方向 感應電流磁場B』的方向 B0與B』方向的關系 甲 插入N極 乙 插入S極 丙 拔出N極 丁 拔出S極 2、實驗結論:凡是由磁通量的增加引起的感應電流,它所激發的磁場一定阻礙原來磁通量的增加;凡是由磁通量的減少引起的感應電流,它所激發的磁場一定阻礙原來磁通量的減少.(讓學生上講台表述自己的結論,然後教師引導得出楞次定律)
楞次定律--感應電流具有這樣的方向,就是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三
一、分析教材
電磁感應這一章內容在選修3-2裡面是最重要的一章,而第三節《楞次定律》更是重中之重,本節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出判斷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體現了「過程與方法」這一具體課程目標,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二、分析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主體服務的。學生由於基礎不一,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不同,在接受「楞次定律「時肯定會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因而,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理解「楞次定律」,教學就應該建立在學生的基礎上,教學進程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用多樣話的手段來幫助學生突破障礙,提高課堂效率。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感應電流與磁通量變化的關系,並會敘述楞次定律的內容。
?2.通過實驗過程的回放分析,體會楞次定律內容中「阻礙」二字的含義,感受「磁通量變化」的方式和途徑。
?3.通過實驗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嘗試應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驗證物理規律。
四、教學重點
楞次定律探究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總結。
五、教學難點:
1.從靜到動的一個飛躍
「楞次定律」所涉及的是變化的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一種「動態場」,並且「靜到動」是一個大的飛躍,所以學生理解起來要困難一些。
2.?內容、關系的復雜性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關系復雜。產生感應電流的原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兩者都處於同一線圈中,且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原磁場的變化,它們之間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如果不明確指出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勢必造成學生思路混亂,影響學生對該定律的理
六、教材課型實驗探究課
七、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電磁爐、楞次定律演示儀、試驗單
八、教學方法實驗教學
九、教學過程
1、復習引題
師:電現象和磁現象之間有緊密的聯系。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即電流能在其周圍激發磁場。請同學判斷以下三種電流的磁場。(課件演示問題、提問學生)
生:判斷回答,用安培定則判斷
師:電能生磁,磁也能生電。法拉第發現了磁場可以使導線中何產生電流,這個現象叫電磁感應現象,產生的電流叫感應電流,我們先看演示實驗。
師(演示實驗):條形磁鐵穿過豎直方向的閉合線圈,靈敏電流計的指針左右來回擺動。
問:我們回顧一下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是什麼?
生:當閉合線圈中磁通量發生變化時,閉合線圈中就有感應電流。
師:電流激發的磁場與原磁場之間有一個相互作用,我們通過幾個有趣實例來看看它們之間相互作用時有什麼樣的現象。
?2.實驗演示
(1)電磁爐通電時,閉合的錫箔紙圈跳起。?
?提問:大家觀察到了錫紙跳起,是什麼原因呢?
生:錫紙圈中有感應電流造成的
(2)楞次定律演示儀演示實驗過程:
?①先介紹裝置結構
?②演示實驗現象
提問:為什麼磁鐵在穿過閉合迴路時鋁環運動了,而穿過不閉合的鋁環時鋁環沒動?
生:閉合的鋁環中有感應電流,磁場對電流有力的作用。
問:從上面兩個實驗中,大家觀察到了奇特的相互作用,要想掌握利用這種相互作用為我們服務,我們必須要知道電磁感應中電流的方向。
感應電流的方向由那些因素決定?遵循什麼規律?我們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3、學習新知,開始探究過程
(1)教師主導,設計探究感應電流方向的方案
師:我們要解決感應電流的方向問題,我們要把上節課中的演示實驗再搬回來。
①?介紹實驗裝置,線圈的繞向,電流進入時靈敏檢流計指針的偏轉情況。
②方案中有四種相對運動情況。給學生每人發一張實驗數據採集表格,做實驗填表格。
(2).實驗過程,採集數據。
請一組2名同學上講台輔助實驗,一個同學演示實驗,另一個同學完成小黑板上的感應電流和感應磁場的方向。
(3)師生共同分析,從個性中找出共性,總結規律
師:大家觀察比較四種情況下的到的實驗數據,我們能不能發現他們的共同特點?請同學回答。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1. 高中物理的電磁感應現象與楞次定律
2. 高中物理教學方法與原則
3. 2020高三物理教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4. 2020年高三下學期物理教學計劃精選
5. 教學經驗交流會標題
6. 高中物理楞次定律知識點
7. 高中物理選修32楞次定律知識點歸納
8. 楞次定律教學反思 楞次定律課後反思
9. 高中物理教學心得體會3篇
10. 教學經驗總結材料
㈨ 高中物理教資科三教案是寫三維還是四維目標
高中物理教資科三教案是按照三維目標來寫的。教案中的三維目標是必不可少的,包括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書寫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有行為動詞、行為條件和結果等要素。
三維的課程目標應是一個整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互相聯系,融為一體。
關於教案的其他知識。
應拓展原有的「知識」視域,不能固守於理性主義的知識觀念,認識到知識有著不同的類型與層次,將原理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經驗性知識同時納入知識范疇,尊重公共知識與個性知識、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確定性知識和不確定性知識各自的價值與意義。
技能概念顯然不能限於認知,教案里還包括表達交流、問題解決、信息處理、實驗實踐、創新創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