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荒唐的禁令閱讀答案誰知道啊
1、「禁令」指的是華人在華開會要禁說華語。荒唐是因為在自己的祖國開會卻不能說自己的母語。
2、指的是他不顧「禁令」,堅持以中文作報告。體現出了他對自己母語的熱愛和尊重,對身為炎黃子孫的自豪。
3、因為老師深切同情當地人民,對當地人民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語這一悲慘遭遇而深感悲傷。
『貳』 什麼是情感文化
(一)品牌的由來
品牌的英文單詞Brand,源出古挪威文Brandr,意思是「燒灼」。人們用這種方式來標記家畜等需要與其他人相區別的私有財產。到了中世紀的歐洲,手工藝匠人用這種打烙印的方法在自己的手工藝品上烙下標記,以便顧客識別產品的產地和生產者。這就產生了最初的商標,並以此為消費者提供擔保,同時向生產者提供法律保護。16世紀早期,蒸餾威士忌酒的生產商將威士忌裝入烙有生產者名字的木桶中,以防不法商人偷梁換柱。到了1835年,蘇格蘭的釀酒者使用了「Old Smuggler」這一品牌,以維護採用特殊蒸餾程序釀制的酒的質量聲譽。
在《牛津大辭典》里,品牌被解釋為「用來證明所有權,作為質量的標志或其他用途」,即用以區別和證明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商業競爭格局以及零售業形態不斷變遷,品牌承載的含義也越來越豐富,甚至形成了專門的研究領域——品牌學。
(二)品牌的定義
目前,理論界對於品牌的定義有多種,現列舉如下:
1、品牌是指組織及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有形和無形的綜合表現,其目的是藉以辨認組織產品或服務,並使之同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區別開來。
2、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他們的相互組合,用以識別企業提供給某個或某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竟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 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3、「品牌」是企業或品牌主體(包括城市、個人等)一切無形資產總和的全息濃縮,而「這一濃縮」又可以以特定的「符號」來識別;它是主體與客體,主體與社會,企業與消費者相互作用的產物。
(三)與品牌相關的概念
1、什麼是產品(Proct)。產品是指能夠提供給市場,被人們使用和消費,並能滿足人們某種需求的任何東西,包括有形的物品、無形的服務、組織、觀念或它們的組合。產品一般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核心產品是指整體產品提供給購買者的直接利益和效用;形式產品是指產品在市場上出現的物質實體外形,包括產品的品質、特徵、造型、商標和包裝等;延伸產品是指整體產品提供給顧客的一系列附加利益,包括運送、安裝、維修、保證等在消費領域給予消費者的好處。
2、什麼是商標(Trade Mark)。商標是一種法律用語,是生產經營者在其生產、製造、加工、揀選或者經銷的商品或服務上採用的,為了區別商品或服務來源、具有顯著特徵的標志,一般由文字、圖形或者其組合構成。經國家核准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受法律保護。商標注冊人享有商標專用權。
3、什麼是名牌(Famous Brand)。對於名牌最通俗的理解就是知名品牌。「名牌」一詞的出現先於品牌概念,它是我國特定環境下的產物。
4、什麼是品牌資產(Brand Equity)。品牌資產是與品牌、品牌名稱和標志相聯系,能夠增加或減少企業所銷售產品或服務的價值的一系列資產與負債。它主要包括5個方面,即品牌忠誠度、品牌認知度、品牌感知質量、品牌聯想、其他專有資產(如商標、專利、渠道關系等),這些資產通過多種方式向消費者和企業提供價值。
5、什麼是品牌識別(Brand Identity)。品牌識別是品牌營銷者希望創造和保持的,能引起人們對品牌美好印象的聯想物。這些聯想物暗示著企業對消費者的某種承諾。品牌識別將指導品牌創建及傳播的整個過程,因此必須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6、什麼是品牌符號(Brand Symbol)。品牌符號是區別產品或服務的基本手段,包括名稱、標志、基本色、口號、象徵物、代言人、包裝等。這些識別元素形成一個有機結構,對消費者施加影響。它是形成品牌概念的基礎,成功的品牌符號是公司的重要資產,在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中發揮作用。
7、什麼是品牌個性(Brand Personality)。品牌個性是特定品牌擁有的一系列人性特色,即品牌所呈現出的人格品質。它是品牌識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使沒有生命的產品或服務人性化。品牌個性能帶來強大而獨特的品牌聯想,豐富品牌的內涵。
8、什麼是品牌定位(Brand Positioning)。品牌定位是在綜合分析目標市場與競爭情況的前提下,建立一個符合原始產品的獨特品牌形象,並對品牌的整體形象進行設計、傳播,從而在目標消費者心中占據一個獨具價值地位的過程或行動。其著眼點是目標消費者的心理感受,途徑是對品牌整體形象進行設計,實質是依據目標消費者的特徵,設計產品屬性並傳播品牌價值,從而在目標顧客心中形成該品牌的獨特位置。
9、什麼是品牌形象(Brand Image)。品牌形象是指消費者基於能接觸到的品牌信息,經過自己的選擇與加工,在大腦中形成的有關品牌的印象總和。品牌形象與品牌識別既有區別,又有聯系。二者的區別在於,品牌識別是品牌戰略者希望人們如何看待品牌,而品牌形象是現實中人們如何看待品牌的;二者的聯系在於,品牌識別是品牌形象形成的來源和依據,而品牌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是執行品牌識別的結果。
10、什麼是品牌文化(Brand Culture)。品牌文化是指品牌在經營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積淀,代表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認知、情感歸屬,是品牌與傳統文化以及企業個性形象的總和。與企業文化的內部凝聚作用不同,品牌文化突出了企業外在的宣傳、整合優勢,將企業品牌理念有效地傳遞給消費者,進而佔領消費者的心智。品牌文化是凝結在品牌上的企業精華。
11、什麼是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品牌延伸是指在已有相當知名度與市場影響力的品牌的基礎上,將成名品牌運用到新產品和服務上,以期減少新產品進入市場風險的一種策略。它可以增加新產品的可接受性、減少消費行為的風險性,提高促銷性開支使用效率,以及滿足消費者多樣性需要。
12、什麼是品牌結構(Brand Structure)。品牌結構是指一個企業不同產品品牌的組合,它具體規定了品牌的作用、各品牌之間的關系,以及各自在品牌體系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合理的品牌結構有助於尋找共性以產生協同作用,條理清晰地管理多個品牌,減少對品牌識別的損害,快速高效地做出調整,更加合理地在各品牌中分配資源。
13、什麼是品牌認知度(Brand Cognitive)。品牌認知度是品牌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費者對品牌內涵及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度的標准。
14、什麼是品牌美譽度(Brand Favorite)。品牌美譽度是品牌力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市場中人們對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
15、什麼是品牌忠誠度(Brand Loyalty)。品牌忠誠度是指由於品牌技能、品牌精神、品牌行為文化等多種因素,使消費者對某一品牌情有獨鍾,形成偏好並長期購買這一品牌商品的行為。簡言之,品牌忠誠度就是消費者的重復購買行為。根據顧客忠誠度的形成過程,可以劃分為認知性忠誠、情感性忠誠、意向性忠誠、行為性忠誠。
16、什麼是品牌偏好度(Brand Preference)。品牌偏好度是品牌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指某一市場中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喜好程度,是對消費者的品牌選擇意願的了解。
17、什麼是自主品牌(Self-owned Brand)。自主品牌是指由企業自主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它有三個主要衡量因素:市場保有量、生產研發的歷史及其在整個行業中的地位
『叄』 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指的是什麼
越有能力的人,越會遭受到別人的流言蜚語~ 有什麼心事的話,多和朋友聊聊吧,可以發泄一下的,不要憋在心裡,那樣人很容易垮掉的~ 加油~
『肆』 文化情感是什麼
情感是一系列動態過程的抽象,它關注特定視角(享樂觀、道德觀、目標和計劃、審美態度、追憶等等)下意識流中的某些瞬間。為了對中國人的情感做出令人滿意的考察,我們不能局限於分析特殊的情感術語。同樣明顯的是,我們不能簡單地把生理知覺同心理感受和情感割裂開,特別是因為生理知覺常常被用來描述情感。
本書不僅提供關於中國明清時期情感表現的細微含混之處的信息,還可以提供「稗官野史」與社會背景中具體人物的信息。
『伍』 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指的是什麼
越有能力的人,越會遭受到別人的流言蜚語~
有什麼心事的話,多和朋友聊聊吧,可以發泄一下的,不要憋在心裡,那樣人很容易垮掉的~
加油~
『陸』 「文化親和力」是什麼意思
在聯想總部大廈,隨處可見生動的漫畫「五多三少」(多給別人一些笑臉,多給別人一些贊揚……少在背後議論人,少說風涼話……)前年開始推行的「無總稱謂」,是聯想企業文化比較典型的一例。有一天早晨,包括柳傳志、楊元慶在內的聯想高層領導特意在公司大門口迎接員工,而每個上班的員工都必須直呼其名才能進入辦公區;在工作時間內,也必須免除一切職位稱呼。這無疑拉近了員工與領導之間的距離,員工感受到的是家庭式的親情管理而不是冰冷冷的制度管理。為了徹底落實,公司還規定若有人以職位稱呼他人則被罰款。這只是聯想企業內部管理的一個側面,但這些做法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增加企業的親和力,讓員工發自內心地為企業工作。
『柒』 文化生產力的含義
談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性處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當代中國文化,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文化變革的現實對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溝通、當代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等問題都與發展文化生產力密不可分,文化和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翼,是社會系統的兩大子系統。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文化的融和、交流與整合有利於改善經濟行為,提高經濟效率,因此,發展文化生產力在當今世界顯得格外重要。
1.現代文化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是當代不爭的事實,更是21世紀的主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線,也是全球進程中的基本動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現代文化生產力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
1.1文化的全球化挑戰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種更為感性的全球化,它是指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觀念意識的相互認同、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從而呈現出文化發展的某種同一化的趨勢。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現為文化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傳播與交流。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現為新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的生成與發展。這種新的、以人類整體為對象的文化觀,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更為本質的東西,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1.2文化與經濟的同生、互動和一體化的挑戰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支配和影響著經濟的歷史運動。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文化活動,都具有文化意義,同時也就使得文化本身從它一開始就內蘊著經濟因子,而經濟也內蘊著文化的因子。文化信息和經濟作為人的生命行為和生命存在方式的過程和體現,統一地存在於同對象之中,即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在經濟中存在,就連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經濟結構,都是人類文化生長的物質表現形態,這就說明了人類社會在生長的過程中,文化和經濟的同步性。歷史上每一次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變動必然伴隨著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樣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又必然給經濟結構的革命以歷史趨勢的指引,因此說文化信息與經濟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
1.3文化產業和信息產業高度疊合的挑戰
美國經濟學家馬克魯普早就提出了「知識產業」和「信息服務」的概念,他所說的「知識產業」就是我們所討論的以精神生產為主體的文化產業。美國社會預測學家約翰�6�1奈斯比特認為,「知識的生產力已經為生產力、競爭力提供了必要的重要的生產資源」,因此,在以新的傳播工具、新的順息萬變的文化為特徵的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從現今國際上迅速發展的信息經濟學的研究來看,信息產業與文化產業表現出高度的疊合,均列為第三產業。
1.4文化與企業交融的挑戰
文化生產作為產業的表現就是文化與企業的結合與交融。國外許多企業都非常重視文化對企業行為的參與性,重視文化行為對企業發展的深度影響,企業經常舉辦一些展覽會等活動資助文化活動,現代企業要求其產品具有文化價值,企業通過文化活動樹立自己的形象;密切與地方、民眾的情感;獲取信息;提高職工的文化素質,增強職工的自豪感,這些都促進了企業的發展。因此說,文化活動已成為企業重要的活動內容之一,可以說,沒有文化就沒有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
1.5民族文化在世界傳播的挑戰
文化市場上的文化商品當然要用於滿足國內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注重文化產品的輸出,如:本民族語言的國際傳播;在重要的城市樹立帶有民族標志的景觀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擴散,對於提高一個國家的經濟輻射力有積極的意義,同時也對我們如何發展文化、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了挑戰。
2.文化生產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1文化生產力的內涵
經典馬克思主義把生產力的種類做了區分,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存在兩種生產力,明確提出「精神方面的生產力」,並把語言、文學、科學技術包括在這種生產力之中。文化也是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生產力和文化生產力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具有精神生產的獨特性,他是社會精神方面發展的成果,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特徵;另一方面,文化生產力又具有明顯的特質性,文化生產同其他生產一樣,也具有一般實踐活動的特徵,即由實踐主體通過勞動,將一定的材料加工改造為新的存在物,文化的生產過程也表現為一個物化的過程。因此,文化生產力被譽為第三代生產力,其重要特徵是「文化的經濟化、科技化」和「經濟、科技的文化化」,以及由此產生的當代文化、科技、經濟的一體化趨勢。文化是一種生產,而且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它具有社會生產的基本特徵;具有流通、交換、消費等基本環節,具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運作的全部過程。隨著傳播媒介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生產日益成為當代經濟生活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一部分,文化進入市場、文化進入產業,文化中滲透著經濟的、科技的、商品的要素,文化本身已具有經濟力、科技力,已現實地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成為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之一,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
2.2文化生產力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
文化生產力是當今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是因為:文化作為國家財富積聚的重要形態和重要能力的被發現。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這是古典政治經濟學關於財富積聚的基本定律。然而當今的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已經構成了國家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引起了世界的普遍重視,這種重視既反映在文化的經濟形態上,推動了全球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反映在文化的經濟形態上,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在融合於世界體系,參與經濟全球化,這不僅使文化得到了發展,而且也使國家的財富增加,使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增強。所以說,文化生產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
2.3文化生產力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
企業在創造價值增殖的過程中,必須要啟動和驅策內部成員的積極性使之集中於企業目標的達成上,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的文化。實踐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企業文化在企業改組、增強競爭力、參與市場化和國際化競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企業文化是企業戰略目標的凝聚力、是企業價值追求的驅動力、是企業激勵機制的生長力、是企業決策理念的主導力和企業科技機制創新的提升力。
2.4文化生產力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
文化活動極其成果,構成人類所需要的發展資料的一部分和享受資料的重要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屬於第三產業,它是以知識和智力密集為主要特徵的產業,成為推動經濟、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如:山東的風箏節和武漢的雜技節等活動的開展都給當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這說明文化生產力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杠桿的作用。文化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另一個作用就是它對基礎的軟化作用。當代世界經濟結構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世界經濟規模式正由過去的剛性結構逐步向柔性結構轉化,即從生產重、厚、長、大的重型化的硬體產品為中心的時代,向以高效、智能化的、知識和文化、信息服務活動為主的軟體化產業過渡。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對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可見,文化對經濟基礎工程的「軟化」作用是其它產業所不能替代的。
2.5文化生產力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一是以物質文化和科技文化的方式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為增強綜合國力奠定物質基礎;二是以政治上層建築和制度文明的方式為增強國際競爭力提供製度保證;三是以思想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方式,為增強綜合國力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2.6文化生產力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文化服務於國家利益,在不同的國家其境遇不同。但文化生產力對國際關系的影響主要有四種模式:一是文化是決定國家、民族和個人經濟命運的關鍵因素,因為有些文化,相比其他文化能夠更好地成為提供保證;三是透境和信仰體系長期強烈地、既個體又集體地影響著國家領導人理解政策問題的方式,通常還決定著人們對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的選擇;三是文化可用作設計關於社會、經濟和軍事的結構與機構的宏偉藍圖,從而對民族與世界大家庭中的行為和前途產生強烈的影響;四是文化是國際關系的主要構架,是國際事物中國家行為的重要基礎、國際沖突的原因。
3.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導向
現代文化生產力與其他生產行為相比,呈現出許多新特徵:較高的知識、技術和智能的綜合性。現代文化生產,本質上是知識的轉移和智力開發,是較高水平的智力運動;具有高度的創造性和探索性。文化生產是一種高度的創造性和探索性的生產,它的生產不僅是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和社會的精神需要和發展的需要,是最大限度發揮創造性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的文明傳承和積累的過程;文化和知識的再生產性。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就是運用現代生產手段產生巨大效益的過程,它所從事的是知識和文化的擴大再生產,這種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已經超越了一般勞動力生產的過程;過程和結果的雙重存在性。一般來說,進入流通領域可供交換的商品生產者的行為和過程並不作為商品而進行交換,而文化則不同,它無論是作為生產方式還是作為交換方式,文化生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並存,都將作為它的獨特性而展開生產行為的特殊品質。因此,在制定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戰略時應考慮影響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因素:
3.1政治環境和地理環境以及人口的構成與流動等因素
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文化戰略時應考慮文化發展的全局性。就是把文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框架體系中去考慮。
3.2考慮文化發展具有的前瞻性
文化發展的戰略應具有超前性,立足於當前,規劃未來,處理好當前文化與未來文化的發展關系。
3.3考慮文化發展的政策性
沒有政策性安排,文化發展戰略也就失去了它的全部合法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基礎。
3.4考慮文化發展的可持續性
文化的發展不僅要滿足當代人對文化的需求,而且要為後代人滿足自身的文化需求及增長能力,創造和提供盡可能多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把文化發展的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結合起來,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
縱觀世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普遍關注文化生產力對於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性,發展與經濟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組成部分。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指出:「發展最終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文化的創造性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對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未來世界的競爭必將是文化的競爭,發展文化生產力非常重要。
『捌』 是什麼趨勢推動了世界人民學習漢語的熱潮
世界各地都有中國人的足跡..而且漢語博大精深
漢語,一聲嘆息還是優雅輝煌?
【文化眼】
漢語,一聲嘆息還是優雅輝煌?
【引言】語言是根植於民族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一直以來,漢語卓然昭顯出中華民族深沉厚重的文化「底子」。然而,時下有一道很奇異的景觀:當國外很多人熱烈地學習漢語時,國人對漢語的熱情似乎有些淡淡然的味道。國人與老外對待漢語的態度竟然是相互矛盾的……
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它跟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密切相關,它記錄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蹤跡,成為延續歷史與未來的血脈。如果說任何文化的特性都展示在自己的語言中,那麼保護語言其實就是保護文化,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國內「淡」:中文在民族本土遭到拒絕?
上個世紀70年代,作家餘光中就寫下了《哀中文之式微》,感嘆現代中國人母語能力的下降。其實,現今的狀況更糟,英語崇拜席捲神州,學習英語真是「從娃娃抓起」,不少還在咿呀學語的孩子就投身其中了。
學術界——悲痛漢語成為第二階級的語言:武漢大學某教授在一次講演中曾不無感慨地說到,漢語現在在中國正在或者已經成為了一種弱勢語言、一種第二階級的語言。在座的富有自由辯論精神的學子們一片嘩然,紛紛以「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觀點反駁。但在聽了演講者的「一個外國人晉職、升中學、上大學、考研究生、攻博,需要考我們漢語嗎?」的反問之後,全場寂然。
華人界——華人物理學家大會禁說英文:上海落幕的第四屆全球華人物理學家大會,聚集了500多名學界精英,盡管都是黃皮膚黑頭發,但從論文匯編到會議網站,從演講到提問,甚至會場門口的指南,全是英文。有位香港大學的博士很納悶:為何論文匯編沒有中文?有人申請用中文做報告未果。倒是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堅持以中文作報告,成為唯一「反潮流」者。丁教授的英語能力毋庸置疑,但他堅定地發出了母語的聲音!丁肇中表達學術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了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
文化圈——患上了文化失語症:作家余華說:「像我們這一代作家開始寫作時,受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翻譯小說,古典文學影響不大,現代文學則更小。我一直認為,對中國新漢語的建設與發展的貢獻首先應歸功於那些翻譯家們,他們在漢語與外語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道路,既用漢語傳達了域外作品的神韻又同時豐富了漢語的表達性……」當代中國作家幾乎都走在這樣一個介乎被「歐化」的中文與被中文化的帶翻譯腔的「西文」之間的「中間道路」上。創作界如此,而批評和理論界也難以超拔,一百多年來,我們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濃重,從概念、范疇到理論命題,我們都很少使用傳統古典文論的東西,所以,幾年前文藝理論界發起了「文化失語症」和「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化」等學術大討論,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延續和創新傳統文論的問題。
下一代——我們學中文有什麼用?在一次研討會上,有人在發言中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前景表示深深隱憂。因為當代大學生,包括中文系學生,對漢語表現出了令人震驚的冷漠。這種冷漠源於——在現今找到一個「含金量」高的工作只需要學好兩項技能,那便是英語和計算機。我自己也曾在講授現代文學的課堂上遭遇到一位女生的質問:「老師,我們學這些有什麼用?」在這個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時代里,她讓我無言以對。
國外「熱」:21世紀漢語將成為新的強勢語言?
縱觀現代歷史,世界上有過兩次「漢語熱」。第一次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中美關系緩和,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在美國興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影響帶動了整個西方世界的「漢語熱」。至八十年代初,日本成為經濟大國,「漢語熱」遂被「日語熱」所取代。第二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日本經濟不景氣,而中國改革開放,經濟騰飛,國力崛起世界上再度興起「漢語熱」,至今方興未艾。
●數字:日前從在京舉行的第三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決賽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中國加入WTO和北京申奧成功後,漢語日益受到各國的重視。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近年來大幅增長,目前全世界學習漢語的外國人已超過2500萬。
2003年中國接收的外國留學生中,有6萬人專門學習漢語;漢語水平考試2003年在35個國家的87個城市設立考點,已累計有33萬外國人參加此項考試;中國政府已向62個國家派遣了140多名漢語教師,今年還首次派遣國際漢語志願者教師100多名。
據介紹,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學習漢語的熱潮。韓國將在中學普遍開設漢語課;日本學習漢語的已有100多萬人,開設漢語課的高中有400多所;法國已有100多所中學開設了漢語課,有8000多學生學習漢語。
此外,在世界各國中,過去學習漢語的多為學生,近年來學習漢語的商貿人士明顯增多。
美國——中文已成為僅次於西班牙語的第二大外語,中英雙語教師日益吃香,高中設立了大學預修漢語課程及考試項目。美國也已經把漢語學習計劃列入中學高級課程,2006年開始實施。
德國——據德國漢語協會的統計,迄今為止全德國已有50所中學開設了初級漢語課程。1998年,德國各州文化部長會議曾達成共識,在中學會考中為漢語考試制定一部標准規定。美麗的漢字不僅僅是T恤衫上的圖案、燈罩上的點綴,它更成為德國西部明斯特市一些中學生埋頭讀書的對象。
韓國——學習中文的人數近四十萬人,每年都有兩萬人參加漢語水平考試,漢語正成為那裡就業的一個香餑餑。法國也有百餘所大學開設了十多個中文專業,百餘所中小學開設了中文課。
泰國——各式各樣的華文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公立、私立大中小學爭先恐後開設中文系或漢語課,學習漢語的人無論華裔還是其他族裔越來越多。繼此,泰國的兩大商業銀行——盤谷銀行與泰華農民銀行先後開辟中文網頁,泰人趨之若鶩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觀光,泰中經貿交流與合作日趨熱絡。
●預言: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嚴美華認為:目前,全球漢語熱普遍升溫,一百多個國家已約有二千五百萬到三千萬外國人學習漢語,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外國人急劇增加,去年達到八萬人。國際社會預言,二十一世紀漢語將成為新的強勢語言,將成為超過英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應對「漢語熱」的方興未艾,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漢語在世界上的推廣,以增進與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經貿往來和科技文化交流,遂於一九八七年專門成立了一個由國務院十一個部門組成的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
作為一個國人的冷靜思考
語言之間密集的交流傳播是現代社會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外國人學漢語,中國人學外語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但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弄明白學習的目的、手段與尺度。
南懷瑾先生曾說,「在心靈純凈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在長大之後的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所以,請給孩子們學習母語多留一點時間。在他們的母語學習尚未入門時、在他們的心靈還沒有被西方的理念佔領之際,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他們盡力去學好那「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母語;我們還應培養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與認同感,加深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這會讓他們在今後的學業中具有更豐富的創造及文化心靈。
重視英語無可厚非,因為英語在國際貿易和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它會拓寬與外界接觸的渠道。統計表明,全世界45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世界1/3的人講英語,75%的電視節目是英語,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達,幾乎100%的軟體源代碼用英文寫成。此外,在很多國際秩序都由西方人制定的今天,學習英語已經由一個簡單的語言問題演變成一個國際秩序的規則問題,是語言的同化和隔離問題,與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如有分析說,印度近年來在信息產業上異軍突起,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在國際交流方面基本沒有障礙。
英語固然重要,但母語更為重要。因為語言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工具,語言與民族的關系是唇齒相依、魚水共存的關系。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我們的母語是民族精神的載體與表現形式,延續著五千年的文化命脈,是中華文化永遠不可丟棄的家園。近日有文章指出,「放棄母語其實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傳統和歷史,放棄自己賴以生存的文化基因」。
中國在向國際化邁進,需要更多無障礙的對話世界。但很多在國外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就算把英語說得和英美人民一樣順溜,仍然難以獲得真正的認同。交流絕非僅僅是語言層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國家實力的對話。嚮往溝通無限的國人,對中文應有更多的自尊與自愛,至少不能讓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絕。
幾十年前,丁肇中先生在發表諾貝爾獎獲獎演說時,英語遠說得比漢語流利的他卻堅持說漢語,因為那是他的母語。
『玖』 「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指的是什麼
組織者所謂「國際慣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連起碼的常識也不懂。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六種,漢語乃是其中之一。倘說「國際慣例」,至少應該是包括漢語在內的六種工作語言同時使用。隨著中國國力日漸增強,外國學漢語的人與日俱增,漢語成為世界強勢語言的特徵已經顯現,我們為什麼還要崇拜英語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令人敬佩的是丁碃禒百溉知防版獅保餞肇中教授,他不顧「禁令」,堅持以中文作報告。丁教授的英語毋庸置疑,但他榮獲諾獎發表演說,卻用漢語。他說,漢語是他的母語。這一次,丁肇中在用漢語表達學術思想的同時,也表達了超越物理意義的文化情感。中華兒女遍布世界各國,但無論相隔多遠,差別多大,他們以通用的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標志,這無疑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形成和鞏固之基礎。丁肇中教授此舉,令人尊敬。
國土神聖不可侵犯,因為那是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地方;漢語神聖不可歧視,因為那是中華文化時時刻刻,綿綿永續的精神家園。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維護語言的尊嚴,也就是維護民族的尊嚴。不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們有許多事情都要跟國際接軌,但體現民族傳統、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語言、文字,絕不在接軌之列。法、德等不少國家甚至拒絕在自己的文字中夾雜英文,而俄羅斯總統普京也簽署命令,要求維護俄語的純潔性。顯然,語言、文字與國家、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我們能不深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