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4號元素是什麼
元素周期表第4號元素是鈹
鈹是第二周期第二主族元素,原子序數為4,元素符號Be。
⑵ 構成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是什麼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水元素: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水這種基本元素構成的。 氣元素: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進一步解析到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 火元素: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土元素及四元素說的形成: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綜合了前人的看法,再添加「土」,遂有水、氣、火、土四元素。 四元素形象化(象數派):柏拉圖(公元前427-347)將四元素形象化,用幾何觀點看待,認為組成四元素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 四元素說的發展: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是第五元素,對應於正十二面體。亞里斯多德在他老師四元素幾何化的基礎上,將四元素說發展成為一種體系: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這個思想體系有效的支撐了地心說。
歷史起源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 四元素說
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煉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運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干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
爭議一
四元素學說滲透進了西方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據此提出的四體液學說。它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黏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西方傳統醫學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這些觀念和做法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很相似。 第一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的學者是英國化學家波義耳(公元1627~1691)。他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可以視為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四體液學說的壽命還要長一些,直到19世紀還有很多醫生相信,隨著現代醫學的興起才遭到了徹底的否定。現在西方學界實際上已無人還相信四元素學說,但是在民間還有人信奉,例如星相術仍然把它當成理論依據之一。 四元素說其實並不是很離譜,可以把它看做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但是那畢竟只是古人對世界本源的一個充滿臆想的樸素看法,不管其體系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在現代科學興起後,在西方就被無情地拋棄。現代實證科學也有很多弊病,因為實證科學需要對宇宙規律實現全部枚舉的時候才能是完美正確的,但人類的實踐遠遠不足!幾百年所形成的實證科學觀已經對地球形成了深刻的傷害,同時形成的人類新價值觀對世界乃至人類本身的資源掠奪已經觸目驚心。世界的和諧已經被人類的新型無知所摧毀!樸素的元素觀盡管粗陋,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然是值得遵循的。人從屬於這個宇宙,而不是背天換地成為宇宙的主宰,這才是人類保存之道! 爭議二 近年來國內有不少人倡導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內容(例如卜卦、風水、中醫)樹立為「東方科學」,以與被稱為「西方科學」的現代科學相對抗。「東方科學」的主要特色,就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基礎上的。「東方科學」在國際上沒能獲得承認的原因,據說是由於西方人理解不了陰陽五行。其實在西方歷史上,也曾經流行過類似陰陽五行的學說,統治西方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那就是源自古希臘哲學的四元素學說。這個思想體系非常精緻、巧妙而龐雜,其「博大精深」的程度絲毫不比陰陽五行說遜色。 這個思想可以一直追溯到西方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約公元前625~547),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用自然因素解釋自然現象的人,並提出了這么一個大問題:物質歸根結底是由什麼構成的?他猜測宇宙萬物都是由同一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那就是水。 其他古希臘哲學家都跟著思考這個問題,但是分別給出自己的答案,連師生都會為此互相吵架,真正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例如泰勒斯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10~546)認為基本元素不可能是水,而是某種不明確的無限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阿那克西美尼(約公元前585~525)則認為基本元素是氣,氣稀釋成了火,濃縮則成了風,風濃縮成了雲,雲濃縮成了水,水濃縮成了石頭,然後由這一切構成了萬物。那位留下了「人不能兩次走進同一條河流」這一名言的赫拉克利特(約公元前535~475)認為萬物由火而生,所以永遠處於變化之中。
爭議三
恩培多克勒(約公元前490~430)對此來個兼容並包,綜合了前人的這些看法,再添加「土」,就有了水、氣、火、土四元素。特別看重幾何學的柏拉圖(公元前427~347)把四元素幾何化,認為組成它們的原子形狀分別是體現其性質的一種正多面體:火原子是最為銳利的正四面體,氣原子是幾乎讓人感覺不到的正八面體,水是像小球一樣滑溜的正二十面體,土是能夠堆砌起來的立方體。 正多面體共有5種,還剩下一種正十二面體沒有元素可與之對應,柏拉圖說它是神用來排列天空的星座的。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認為組成天體的元素與地球不同,是純粹的「以太」。多了這一第五元素,各種元素倒是可以和各種正多面體一一對應了。不過亞里士多德不像他的老師那樣痴迷幾何學,對這種做法並不感興趣。 亞里士多德把四元素學說發展成了一個能自圓其說的體系,看上去很迷人。例如,這個學說能解釋為何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井然有序:土最重,組成了地球的核心;水較輕,覆蓋在地球的表面;氣、火更輕,籠罩著地球或向上飄揚;以太最輕,位於天上,繞著地球運行。 亞里士多德認為,四種兩兩互相對立的原始性質才是世界萬物的本原:冷-熱、干-濕。不同的元素是由這些性質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火是熱加干,氣是濕加熱,水是冷加濕,土是干加冷。因此元素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例如,把水加熱,水中的冷被熱取代,水就變成了氣。
社會影響
四元素學說對西方傳統學術影響極其深遠,以西方傳統醫學為甚。西方傳統醫學與中醫類似,用整體的觀念看待人體和疾病。在病症看視方面,由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370)提出的四體液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體液分別與四種元素相對應:由肝製造的血液(氣),肺製造的粘液(水),膽囊製造的黃膽汁(火)和脾製造的黑膽汁(土)。人之所以會生病,是由於四種體液失去了平衡所致,治病就是要讓體液恢復平衡,因此衍生出了放血、發汗、催吐、排泄等療法。其中處方配製方法與中醫相似,主要用草葯入葯,認為不同的草葯有不同的冷-熱、干-濕屬性,可以藉助它們讓體液恢復平衡,處方往往同時用很多味草葯,講究不同草葯之間的相互搭配。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的昌明,人們開始認真地質疑四元素學說。英國化學家波義耳(1627-1691)在1661年發表《懷疑派的化學家》,對古代元素學說進行了批判,認為它們都不是真正的元素。他提出,元素應該是指既不能由其他物質生成,也不能相互轉換,無法再分解的某種原始、簡單的東西。他並提出,元素的種類有很多,什麼東西能被算是元素,要用實驗來確定。 對古代元素學說的否定,被視為近現代化學創建的一個標志。但四元素說仍被星相術當成理論依據之一,在現代科學觀中仍有將四種物質形態的象徵:土、水、氣、火分別對應著固態、液體、氣態、等離子態的看法。
⑶ 「水、風、地、火」四大元素的進階是什麼
在西方的神秘學體系中有四種基本的元素:地、水、火、風。這四種元素是西方無論是哲學也好,宗教也好或是魔術也好的基本信仰。所以在塔羅牌中當然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啰~~~
我們知道,小阿爾克那是直接與四元素相關的,四個元素對應四種牌組,同時還有對應塔羅的占星符號。(占星本身也與四元素相關,但並不在此處討論)在這些學說中,宇宙由四種元素所組成(此不討論第五元素),四種元素的結合便成為整個宇宙。
根據學說,宇宙最早只有一種單一性,或者是一個元素的集合體,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會說『一個宇宙』的原因,但是這種遇有無窮大的單一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幫一個東西命名是了解這東西的方法,但也可能改變它(好象是卡謬,高中讀的,忘記了= =a)。冒著這種風險,人類命名了它,分割了它,讓它變的有限而且可以理解。
所以這個單一性的宇宙被分為二部分,變成了二元性,一陰一陽(在西方用的是『female』以及『male』二字,亞斯覺得以『陰』、『陽』來解說比較適合^ ^)。陰性提供了創造的潛能;而陽性提供了創造的能量。
以下大致整理陰陽二種力量的特徵:
陰性:持續的、隱匿的、永恆的、被動的、內在的、黑暗的
陽性:短暫的、暴露的、周期的、積極的、外在的、光明的
依照以上的說法與整理,看起來這二元性似乎是一種相互抵制與沖突的,但是他們實際上則是互有關聯而且缺一不可。要理解小阿爾克那的元素關必須要先能掌握這二元性才行喔^ ^
陽性的元素是迅速且突然的,它是短暫的能量爆炸,一個短暫的周期。它組合了『完成』與『准備就緒』的型態來前進,他後來更進一歩又分成了火元素以及風元素,因為這二種力量都需要很多的能量來維持。
陰性的元素是緩慢且穩固的,但這並不代表虛弱。它的緩慢是為了要持續的運用能量,利用最少的努力獲得最大的成果。當我們套用早期的觀念,這個比較神秘的女性力量比較像是母親而不是一般的女性。陰性元素後來同樣又分成二種元素:水元素以及地元素,這個亞斯會在之後做一個詳細的說明以及區分。
從此,這陰陽二元性被分成了四元素。這分開的四元素分別象徵陰陽的表與里,所以陰陽二元素又再被分隔成陰與陽。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的圖標:
在塔羅牌中,各元素其實還有相互的作用讓各元素影響的力量做增刪,不過亞斯不打算在這一篇中做說明,因為還有很多沒寫,下一篇拉
下面就來簡單的介紹一下四種元素的特性與相互的對應。
火(令牌):
火是一種陽性的力量,精力旺盛,對於世界來說是一種強壯的能量。代表火的就是精力二字。另外,侵犯、創造力、熱情、工作、以及沖動都是火的表現。同樣的,令牌牌組也與職業有關。火象徵一種確實的行動,火性的人藉由堅強的意志了解自己。此外,他同時代表白羊,獅子與射手座。他們不愛服從,熱愛獨立自主。所以他們偏向領導階層的職位。藉由他們的精力與熱情可以容易的達成想要的目標。他們是十分外向的。
火是自然界出生與死亡的力量,它擁有創造力,同時也將焚燒殆盡。由於這種力量,它平衡了自然界,同時也破壞自然界的均衡。
以下的單字都可以用來形容火元素:
活力、熱情、火焰、血液、精力、生命、意志、太陽、爆發、獨立、改變、志向、看見、觀念、照亮、學習、愛情、性慾、全力、破壞、改變、創造、忠誠、力量、保護、膽量、成功、發展、信念、肉體的鍛煉、工作、自知之明。
在塔羅牌中除了令牌牌之外,皇帝、力量、節制、塔以及太陽、審判都是代表火的元素。
水(聖杯):
水是一種陰性的力量,象徵世界的夢、幻想以及靈魂的渴望。同時也代表感情、人際關系、愛與直覺,這同時也是聖杯牌組所象徵的;有時它也隱藏了保護的力量。此外,他同時代表巨蟹座、天蠍及雙魚座。水元素的人是和藹溫厚的,內向、安靜、冷淡、喜歡沉思有時容易有憂鬱症。就如同海上的波浪一般,他們經常遭受感情的盛與衰。但是准確的直覺能力向來給予他們很大的幫助。
水自高往低處流,它可以是平靜也可以是洶涌的,它可以是小水窪也可以是大海洋,而感情的特徵不也如此?
以下的單字都可以用來形容水元素:
情感、感覺、愛、勇氣、勇於冒險、悲傷、直覺、巫術、子宮、世代、肥沃、農作、治療、氣味、心靈交流、凈化、愉快、友誼、婚姻、幸福、夢、心靈、內在的自我、同情、反射、生命的起伏、直觀、安全、旅行。
在塔羅牌中除了聖杯之外,女祭司、戰車、吊人、死神以及月亮都是代表水的元素。
地(金幣):
地也是一種陰性的力量,通常象徵母親以及地球本身,他代表健康、金錢以及堅硬,這同時也是金幣牌組所象徵的。此外,他同時代表金牛、處女及魔羯座。具有永久性、穩定性及安全性。所有關於地元素的東西都能讓你看到而且掌握住。地元素同時也代表所有的滋養,他養育地球上所有的動物及植物。地元素的人往往是現實主義者,以及一位十分嚴肅的思想家。他們的計畫是有條有理,務實且有耐性的。你別想讓他們同意一些瘋狂或是輕率的計畫。
火元素將經驗透過我們的五感來體會:聽覺,視覺,嗅覺,觸覺和味覺。
以下的單字都可以用來形容地元素:
肉體,生長、金錢、創造、出生、死亡、財富、固執、接觸、移情作用、基礎、工業、擁有、保守、團結、職業、繁榮、僱用、穩定、成功、肥沃、聯合、原料充足、智能、教學、象徵物。
在塔羅牌中除了錢幣之外,女皇、教皇、命運之輪、隱者、惡魔及世界都是代表地的元素。
風(寶劍):
風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聯合的活動,而且被分派到陽性。風元素象徵智力、動機、傳播、思維、計畫以及給人的印象。而寶劍牌組最常用的象徵即是思維與意識。此外,他同時代表雙子、天秤、寶瓶座。這元素的人做事十分迅速,總是尋找新的冒險以及做新的計畫。他們喜歡刺激以及交換互相的經驗,同時也不愛靜靜的呆坐。
在所有元素中,唯一能夠不需要接觸土地的就是風元素,它可以脫離地球而存在,所以風元素是最難以控制,最難支配的一種元素。當然,思考也是一樣啰^ ^
以下的單字都可以用來形容風元素:
記憶、精神、心靈工作、知識、抽象、呼吸、靈感、聽、和睦、植物生長、自由、旅行、發現、心靈感應、沉思、禪、集思廣益、開始、啟發。
在塔羅牌中除了寶劍之外,愚者、魔術師、戀人、正義、和星星都是代表風的元素。
以上的元素配置由於學說過多,所以亞斯僅采其中一種作為說明,而大阿爾克那的元素配置則采
至黃金黎明協會的配置方式。
另外列出幾種常見的元素配置:
如果你的四張宮廷牌名稱並非亞斯列出來的這四種,其實也不用擔心,照順序排就是了~~~
國王 皇後 騎士 侍從
克勞力以及金色黎明 火(騎士) 水(皇後) 風(王子) 土(公主)
某些生命之樹系統 火 風 水 土
偉特 土 水 火 風
請別問亞斯為什麼有這么多不同的配置,他們當然是有原因的,只要你有耐心等待亞斯之後將來大概或許有可能有機會寫到…
總之,一般常用的還是那張表格的配置,為什麼?因為是偉特的= =」(透特與金色黎明的派致也有不少人在用喔~~~)
在小牌的部分,亞斯有看過有人將1-4依序分配給火、風、水、地,5-8同1-4,而9與10則是水與地。配上先前的牌組,就是以下的表格了:
令牌 聖杯 寶劍 金幣
1 火之火 火之水 火之風 火之地
2 風之火 風之水 風之風 風之地
3 水之火 水之水 水之風 水之地
4 地之火 地之水 地之風 地之地
5 火之火 火之水 火之風 火之地
6 風之火 風之水 風之風 風之地
7 水之火 水之水 水之風 水之地
8 地之火 地之水 地之風 地之地
9 水之火 水之水 水之風 水之地
10 地之火 地之水 地之風 地之地
當然這種說法僅供參考之用,平常就不是一種很常見的分配方法了。
⑷ 亞里士多德的四元素學說是被誰怎樣推翻的這個學說有什麼錯誤
四元素土、氣、水、火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鍊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
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遼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斯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乾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羅伯特.波義耳1627一1691,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現代化學創始者)化學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元素。 波義耳認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 現在看來,波義耳的元素概念實質上與單質的概念差不多,元素的定義應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現在這種科學認識是波義耳之後,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才清楚的。
⑸ 人體的四元素是什麼作用是什麼
組成人體的化學元素。它與生活所在地的自然環境本底相適應,大體包括三類: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年齡元素。[1] 人體和地球一樣,都是由各種化學元素組成的,存在於地殼表層的90多種元素均可在人體組織中找到。根據元素在機體內的含量,可劃分為宏量與微量兩種:含量占人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稱宏量元素。含量占人體總量萬分之一以下稱微量元素。另外,根據機體對微量元素的需要情況又分為必需微量元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稱為必需微量元素。所謂不可缺少,並非指缺少將危及生命不能生存,而是指缺少時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及結構異常,導致疾病發生。目前多數人公認的必需微量元素有:鈣(Ca)鐵(Fe)、銅(Cu)、鋅(Zn)、鈷(Co)、鉬(Mo)、錳(Mn)、釩(V)、錫(Sn)、硅(Si)、硒(Se)、碘(I)、氟(F)、鎳(Ni)14種。目前尚未明確其生物學作用亦未發現有毒性的元素稱為非必需微量元素。將微量元素分為必需與非必需、有毒或無害,只有相對的意義。因為即使同一種微量元素,低濃度時是有益的,高濃度時則可能是有害的。同時亦不意味著以任何濃度使用該元素都是安全的。因此,今後應對微量元素的生物學作用及其安全濃度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防止盲目攝入過多的必需微量元素或從膳食中去除某種可能必需的「有毒」元素。隨著研究的深入,將會發現一些「非必需元素」「有害元素」具有一定的生物學作用,甚至可能是必需的元素。[2]
[編輯本段]人體所需微量元素
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共8種,包括碘、鋅、硒、銅、鉬、鉻、鈷及鐵 人體可能必需的元素,共5種,包括錳、硅、硼、釩及鎳。 具有潛在的毒性,但在低劑量時,可能具有人體必需功能的元素,包括氟、鉛、鎘、汞、砷、鋁及錫,共7種。
[編輯本段]人體元素的作用
微量元素
人體中的微量元素溶融在人體的血液里。如果缺少了這樣那樣的微量元素,人就會得病,甚至導致死亡。正常人每天都要攝取各種有益於身體的微量元素。即:鐵、鋅、銅、錳、碘、鈷、鍶、鉻、硒等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雖然在人體中需求量很低,但其作用卻非常大。 【鐵】鐵在人體中含量約為4—5克。鐵在人體中的功能主要是參與血紅蛋白的形成而促進造血。在血紅蛋白中的 含量約為72%。鐵元素在菠菜、瘦肉、蛋黃、動物肝臟中含量較高。 【銅】正常成人體內含銅100—200毫克。其主要功能是參與造血過程;增強抗病能力;參與色素的形成。 銅在動物肝臟、腎、魚、蝦、蛤蜊中含量較高;果汁、紅糖中也有一定含量。 【鋅】對人體多種生理功能起著重要作用。參與多種酶的合成;加速生長發育;增強創傷組織再生能力;增強抵抗力;促進性機能。鋅在魚類、肉類、動物肝腎中含量較高。 【氟】是骨骼和牙齒的正常成分。可預防齲齒,防止老年人的骨質疏鬆。含氟量較多的食物有糧食(小麥、黑麥粉) 、水果、茶葉、肉、青菜、西紅柿、土豆、鯉魚、牛肉等。 【硒】成年人每天約需0.4毫克。硒具有抗氧化,保護紅細胞的功用,並發現有預防癌症的作用。硒在小麥、玉米、 大白菜、南瓜、大蒜和海產品中含量較豐富。 【碘】通過甲狀腺素發揮生理作用,如促進蛋白質合成;活化100多種酶;調節能量轉換;加速生長發育;維持中 樞神經系統結構。碘海帶、紫菜、海魚、海鹽等中含量豐富。 【鈷】是維生素B12的重要組成部分。鈷對蛋白質、脂肪、糖類代謝、血紅蛋白的合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並可擴 張血管,降低血壓。但鈷過量可引起紅細胞過多症,還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耳聾、心肌缺血。 【氟】氟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的正常成分。它可預防齲齒、防止老年人的骨質疏鬆。但是,過多吃進氟元素,又會發生氟中毒,得「牙斑病」。體內含氟量過多時,還可產生氟骨病,引起自發性骨折。 【鉻】可協助胰島素發揮作用,防止動脈硬化,促進蛋白質代謝合成,促進生長發育。但當鉻含量增高,如長期吸入鉻酸鹽粉,可誘發肺癌。
常量元素
人體含氧65%、碳18%、氫10%、氮3%、鈣1.5%、磷1%、鉀0.35%、硫0.25%、鈉0.15%、氯0.15%、鎂0.05%,它們被稱為人體常量元素。 【氧】【碳】【氮】【硫】它們和磷等其他元素組成人體糖類,蛋白質,脂肪,生長因子,輔酶,激素等物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鈣】鈣占人體重的1.7%左右,99%以羥基磷酸鈣的形式存在於骨骼和牙齒中,血液中佔0.1%。離子態的鈣可促進凝血酶原轉變為凝血酶,使傷口處的血液凝固。鈣在其它多種生理過程都有重要作用,如在肌肉的伸縮運動中,它能活化ATP酶,保持肌體正常運動。缺鈣少兒會患軟骨病;中老年人出現骨質疏鬆症(骨質增生);受傷易流血不止。鈣還是很好的鎮靜劑,它有助於神經刺激的傳達,神經的放鬆,它可以代替安眠葯使你容易入眠,缺鈣神經就會變得緊張,脾氣暴躁、失眠。鈣還能降低細胞膜的滲透性,防止有害細菌、病毒或過敏原等進入細胞中。鈣還是良好的鎮痛劑,還能幫你減少疲勞、加速體力的恢復。成人對鈣的日需要量推薦值為1.0克/日以上。奶及奶製品是理想的鈣源,此外海參、黃玉參、芝麻、蠶豆、蝦皮、乾酪、小麥、大豆、芥末、蜂蜜等也含有豐富的鈣。適量的維生素D3及磷有利於鈣的吸收。葡萄糖酸鈣及乳酸鈣易被吸收,是較理想的鈣的補充片劑。 【磷】成年人體中磷的含量約為700克,80%以不溶性磷酸鹽的形式沉積於骨骼和牙齒中,其餘主要集中在細胞內液中。它是細胞內液中含量最多的陰離子,是構成骨質、核酸的基本成份,既是肌體內代謝過程的儲能和釋能物質,又是細胞內的主要緩沖劑。缺磷和攝入過量的磷都會影響鈣的吸收,而缺鈣也會影響磷的吸收。每天攝入的鈣、磷比為Ca/P≈1~1.5最好,有利於兩者的吸收。正常的膳食結構一般不會缺磷。 【鎂】鎂在人體中含量約為體重的0.05%,它是生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人體中鎂50%沉積於骨骼中,其次在細胞內部,血液中只佔2%,鎂和鈣一樣具有保護神經的作用,是很好的鎮靜劑,嚴重缺鎂時,會使大腦的思維混亂,喪失方向感,產生幻覺,甚至精神錯亂。鎂是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主要催化劑,又能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所以攝入足量的鎂,可以防治心臟病。鎂又是人和哺乳類動物體內多種酶的活化劑。人體中每一個細胞都需要鎂,它對於蛋白質的合成、脂肪和糖類的利用及數百組酶系統都有重要作用。因為多數酶中都含有VB6,必須與鎂結合,才能被充分的吸收、利用。缺少其中一種都會出現抽筋、顫抖、失眠、腎炎等症狀,因此鎂和VB6配合可治療癲癇病。鎂和鈣的比例得當,可幫助鈣的吸收,其適當比例為Mg/Co=0.4~0.5。若缺少鎂、鈣會隨尿液流失,若缺乏鎂和VB6,則鈣和磷會形成結石(膽結石、腎結石、膀光結石)是不溶性磷酸鈣,這也是動脈硬化的原因。鎂還是利尿劑和導瀉劑。若鎂大過量也會導致鎂、鈣、磷從糞便、尿液中大量的流失,而導致肌肉無力、眩暈、喪失方向感、反胃、心跳變慢、嘔吐甚至失去知覺。因此對鈣、鎂、磷的攝取都要適量,符合比例,就能保證你健康長壽。鎂最佳的來源是堅果、大豆和綠色蔬菜。男人比婦女更需要鎂。 【鈉】【鉀】【氯】鈉、鉀、氯是人體內的宏量元素,分別占體重的0.15%、0.35%、0.15%,鉀主要存在於細胞內液中,鈉則存在於細胞外液中。而氯則在細胞內、外體液中都存在。這三種物質能使體液維持接近中性;決定組織中水分多寡;Na+在體內起鈉泵的作用,調節滲透壓,給全身輸送水分,使養分從腸中進入血液,再由血液進入細胞中。它們對於內分泌也非常重要,鉀有助於神經系統傳達信息。氯用於形成胃酸。這三種物質每天均會隨尿液、汗液排出體外,健康人每天的攝取量與排出量大致相同,保證了這三種物質在體內的含量基本不變。鉀主要由蔬菜、水果、糧食、肉類供給,而鈉和氯則由食鹽供給。人體內的鉀和鈉必須彼此均衡,過多的鈉會使鉀隨尿液流失,過多的鉀也會使鈉嚴重流失。鈉會促使血壓升高,因此、攝入過量的鈉會患高血壓症,而且具有遺傳性。鉀可激活多種酶,對肌肉的收縮非常重要,沒有鉀糖無法轉化為能量或貯存在體內的肝糖中(為新陳代謝提供能量的物質)。肌肉無法伸縮,就會導致麻痹或癱瘓,此外細胞內的鉀與細胞外的鈉,在正常情況下能形成均衡狀態,當鉀不足時,鈉會帶著許多水分進入細胞內使細胞脹裂,形成水腫。此外缺鉀還會導致血糖降低。沒有充足的鎂會使鉀脫離細胞,排出體外,而導致細胞產生缺鉀使心臟停止跳動。在美國一項調查發現50歲以下猝死於心臟病的人大多是由於心肌細胞內缺鉀所致,所以建議每天鉀、鈉、鎂、鈣都應均衡攝入,才能保證有健康的身體。
⑹ ·四元素說(火,風,地,水)從哪來的,什麼時候傳到中國,為什麼水滸里有有關內容.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曾經把水,後來又把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又加上第四元素火,並且設想在元素形成之前還有一種原始物質。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米尼則把氣或者空氣看作是原始物質,並把其他元素說成是由空氣組成。空氣變得稀薄後就成了火。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現在認為亞里士多德是系統提出這一學說的第一個人。他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土、氣、水、火組成,這種元素是永恆存在的,又認為這四種元素具有可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進而推論世界上的萬物的本原乃是四種原始性質:冷、熱、干、濕,而元素則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而成。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
⑺ 共軛四元數的物理或者數學意義是什麼
四元數是最簡單的超復數。 復數是由實數加上元素 i 組成,其中i^2 = -1 \,。 相似地,四元數都是由實數加上三個元素 i、j、k 組成,而且它們有如下的關系: i^2 = j^2 = k^2 = ijk = -1 \, 每個四元數都是 1、i、j 和 k 的線性組合,即是四元數一般可表示為a + bi + cj + dk \,。
⑻ 什麼是四元素
四元素說是古希臘關於世界的物質組成的學說。這四種元素是土、氣、水、火。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影響著人類科學的發展。
大約自西元前六世紀起的希臘,開始出現了對於事物構成來源的討論與說法。首先,希臘第一位哲人泰利斯Thales由推論及觀察中,提出了水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認為,水可以變成硬如石頭的固體,也可以變成看不到、摸不到,卻無所不在的氣體,因此它的變化包含了所有物質的存在狀態(固體、液體、氣體三態);而且許多生物都生活在水中,而所有的生物沒有水都無法生活,所以,所有的物質或許就是有水產生的。但泰利斯認為他的結論並非就是真理,並告訴學生:「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們要努力改進我的教導。」
米利都派哲學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ruander則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始物質,但是那並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實質。它是無限的、永恆的而且無盡的,而且它包圍著一切世界——因為他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許多世界中的一個。元質可以轉化為我們所熟悉的各式各樣的實質,它們又都可以互相轉化。關於這一點,他作出了一種重要的、極可注意的論述:萬物所由之而生的東西,萬物消滅後復歸於它,這是命遼規定的,因為萬物按照時間的秩序,為它們彼此間的不正義而互相償補。而這個論點,即衍生出來五芒星頂端的靈魂元素;在鍊金術中也指出,萬物的原始來自於prime matter(天地之心)。原始物質之下,他承襲了巴比倫人和埃及人把水、空氣和土看成是世界的主要組成元素的論點,再加上第四元素火,形成了四元素說法的前身。四大元素由這種原始物質形成之後,就以土、水、氣、火的次序分為四層。火使水蒸發,產生陸地,水氣上升把火圍在雲霧的圓管里。人們眼中看見象是天體的東西,就是這些管子的洞眼,使我們能從洞眼中望見裡面的火。
後來,另一個米利都派哲學家,也是泰利斯教育出的一位勇於批評的學生——阿納西米尼Anaximenes認為空氣是構成宇宙的原質。他的論證是,空氣從嘴裡呼出來是熱的,而在壓力下噴出來時則感到是冷的。同樣,通過凝聚的過程,氣先是變成水,然後變成土。這些元素之間的差異只是量變的結果,元素只是凝聚或稀薄到不同程度的空氣。
詩人兼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對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表示輕蔑。在他看來,乙太火才是基本元素或實在,這是一種靈魂材料,一切都用它造成,也都要回到它那裡去。在這個世界中,對立面——如睡與醒,死與生,不斷的交替就構成了這個永不熄滅的火的永不停止的節奏。萬物都在有秩序地遼動,一切都處在流動——xavTaoEi的狀態中。
也有人提出了土為構成宇宙的原質,但其來源資料似乎已不可考。
著名的希臘大數學家兼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和他的學派放棄了單一元素的觀念,提出了最初的四元素說。他們以為物質是由土、水、氣、火四者組成,而這四者又由冷、熱、濕、燥四種基本物性兩兩組合而成,例如水是冷與濕的組合,火是熱與燥的組合。畢達哥拉斯並認為,宇宙中所有的事物都尊循著一個規則,而數字的規律正是這個規則中心。這個說法後來變形成了數字學。
恩貝多克斯Empedocles將前人們的說法加以整理以後,提出了更為明確的四元素看法。他延續了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法,並認為這四種元素在整個宇宙中,受到兩個對立的神力的影響,以各種不同的比例結合起來;所謂兩個對立的神力,一是相引力,一是相斥力,即「愛」和「恨」的作用而使得元素相互混合和分離。
而四元素的說法,則是經過亞里士多德的發揚光大,才得以有系統的確立。他反對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論(即物質是由一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所組成),而大力提倡四元素說。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土;水;空氣和火而組成。它們被視為具有乾;濕;冷和暖等特徵的結合體。乾和冷產生土,而水的成份是濕和冷。亞里士多德認為,光是暖和濕的混合物;而暖和乾形成火!若按照四元素的理論看來,一棵破土而出的植物,是石頭(土)和水同太陽光中的火的一種結合。樹木被砍伐並曬乾後,便失去水元素,這樣就能燃燒了。而在燃燒後變成了石頭(也即灰)和火。這樣的解說比德莫克利特那不可見的原子假想來得易於理解。於是接下來的幾個世紀,四元素說幾成原始實體的定論。
在中世紀,四元素說曾經作為了煉金術的理論依據。煉金術士們認為只要改變物質中這四種原始性質的比例,即可使普通金屬變為黃金。
相較於東方的五行學說,四元素說也是西方神秘學理論的基礎。
四元素說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其進步的一面。但是卻使化學的發展長期受到了阻礙。直到羅伯特.波義耳才否定了四元素說的錯誤,使得化學得以迅速發展。後來又經三百多年的發展,直到20世紀初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才讓我們逐步看清物質的真實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