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一物理成績比較差,高二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呢
只要努力,找對正確的學習方法,一切都還來得及。高中是我們人生當中最美好的回憶,是我們那段揮灑青春,不能忘卻的記憶,不管結果如何?只要奮斗過,熱愛過,一切都不會後悔。但是,高中學科也是相對較難,高一物理成績比較差,高二學生應該如何學習呢?
第一個,回歸課本,打牢基礎,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物理確實在高中是非常難的,如果自己的基礎不牢他們成績一定會不理想。自己高一物理成績比較差,但是不要灰心,努力起來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將要學好物理首先要回歸課本,理解書本上的知識點,將基礎知識牢牢掌握,學會靈活運用,才會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只要你不斷的努力,找對正確的學習方法,高中生活一定會變得豐富多彩,自己的成績也一定會有所提高。
『貳』 如何評價當下我國高中物理的難度,知識性
高中物理離我真的是太遙遠,高中物理基本上是代入公式,學會應該是蠻簡單的。有很多同學會問「學習物理有沒有捷徑呢」?答案應該是沒有,學習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我們來不得半分含糊。雖然沒有捷徑,但科學的學習方法確是有的。學習的第一個環節是預習。有的同學不注重聽課前的這一環節,會說我在初中從來就沒有這個習慣。這里我們需要注意,高中物理與初中有所不同。
學習的最後一個是對所學知識的小結。小結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綱,將當天所學的知識要點以提綱的形式列出,這樣可以使零散的知識形成清晰的脈絡,使我們對它的理解更為深入,掌握起來更為系統。其實對於上面我們所說的這些,每一位同學以前都有所了解,現在我們提出來進行分析目的就在於引起同學們的重視。只要我們能嚴格落實學習進程的這幾個環節,將學習踏踏實實地對待,相信每位同學都會有一個好的成績!
『叄』 我現在中考完了,361分,上不了高中想復讀初三。但是我數學基礎不好,物理,特別差。化學也是。
你好,這個問題還是我來回答你吧,我是一名教師,前一段時間專門開過針對這個問題的講座,我把這個講義給你看看,這個講義針對中高考的,你看完後自己就有答案了。記住,選擇了就不要後悔!加油!
一,先要知道自己是不是很適合復讀!!!!
哪些人適宜復讀1.強烈要求復讀2.高考時明顯失誤3.肯吃苦復讀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在體力上、心理上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有的考生就有一股犟勁兒,有執著的精神。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他肯吃苦,肯下功夫,敢於堅持和拼搏,這樣的考生很適宜復讀。4.有潛力哪些人不適宜復讀1.堅決不復讀逼出來的復讀不會有好的效果。2.不想再念書3.自我控制能力差4.有突出特長但學習基礎很差二,復讀前應做好哪些准備:1,不能鬆懈,要注意方法對於准備復讀的學生,復讀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備:一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擺脫因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緒低落。二就是要總結經驗教訓,敢於對過去的學習模式進行徹底突破。其次,不能鬆懈。再次,注意方法,要苦學,勤學。另外,要重視課上聽講、記筆記。三,復讀生學習方法:集中力量攻剋薄弱環節1、復讀生區別於高三,應集中於薄弱科目。2、成績要在較短期內獲得較大提高。3、成績提高用四大件——精華教育學習階段論學習是用屁股-> 手 -> 腦袋 -> 心的過程。第一階段(屁股):態度決定一切能長時間坐得住已經意味著成功的一半。檢查一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固定在課桌的面前,這是成功的第一步。成績大幅提高的學生第一個共同點是能用「屁股」學習,做到在座位上最少兩個小時不挪窩(高考就是2-2.5小時)。兩小時不動,慢慢習慣了再適當延長時間,隨著時間增加再提高效率。第二階段(手):不能坐著空想手在休息,只用眼睛做的學習就像用沒有線的針縫衣服一樣荒謬。隨著動手寫過的紙張的堆積會看到成績上升。也許在自己都感覺不到的時候成績已經進入了較高的分數段了。第三階段(頭腦):跳出機械學習階段把自己的頭腦動員起來,進入自我開拓的階段。在了解高考出題原則後,從基礎階段開始,按各科特點自我開發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變被動為主動,提速前進。第四階段(心):全心全意熱情投入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方法有效,大幅提高,能感覺到學有所成的喜悅、充實、滿足、幸福……因而有可能獲得預料之外的成績。4、用新教科書、新筆記本開始學習(1)高三使用過的書和筆記本做過很多標記,會容易掌握和感到親切。但是聯想到失敗的記憶也會對發掘新的意義成為障礙;(2)復讀是新的人生。不要迷戀過去,不要滿足於高三掌握過的內容,要以開拓精神來更寬、更深地學習。5、制定可行性計劃過高的計劃不但不能完成,而且會喪失自信心和進取精神,時間一長就會原諒自己,把完不成任務看成是應當的。無法實現的計劃沒有意義,自我計劃是對自己的承諾,不管什麼情況都要實現。應該通過圓滿完成計劃樹立必要的自信心。6、以周為單位進行學習學習計劃以周為單位制定最為有效。一星期中只做6天的計劃,把星期天空出來。學習計劃一定要完成。每周六晚上睡覺前享受完成目標的成就感和欣喜。四,總結1,能走就不要復讀2,決定復讀就認認真真3,祝你幸運!1.好不好:如果你認為自己有實力、有信心,那你就可以選擇復讀,但你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哦。 復讀前應做好哪些准備:不能鬆懈要注意方法 對於准備復讀的學生,復讀前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備:一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擺脫因為高考失利造成的情緒低落。二就是要總結經驗教訓,敢於對過去的學習模式進行徹底突破。 其次,不能鬆懈。不要因為距下次高考還有一段時間而出現鬆懈的學習狀態。經過一年的沖刺,短暫的休整是可以的,但一定要盡快進入第二輪沖刺的狀態。 再次,注意方法,要苦學,勤學。從報名到開課最少也有兩周或更長的時間。那麼就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預習。例如英語,你可以按高考大綱多積累一些詞彙,每天背十個單詞,第二天在背新單詞時,先復習前一天背過的十個單詞,以此類推到開課時,你就能積累幾百個單詞,開課後再堅持下去你的英語水平就會提高。 另外,要重視課上聽講、記筆記。聽講是學習規律中的重要環節。大家報名來復讀,主要就是來聽教師講課的。上課全神貫注聽講,是相當重要的,在聽講的同時要注意思考,要縱向思維,也要橫向思維多方面聯系起來分析,必定會加深理解。同時要做好筆記,因為筆記是收集整理知識的最佳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十分重要。成功是有捷徑的,這個捷徑就是要不斷地分析總結自己的學習,使自己盡量不犯同樣的錯誤。 復讀學習開課前,如能做好充分准備,在復讀學習中必會受益。 自我節制和藉助外力 成功高考復讀的先見之明 為了成功復讀,須有幾點先見之明 1、要提前領悟人生成功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目標正確,合理可行;不怕失敗,接受教訓;藉助外力,完善自我;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等等。 (1)成功與失敗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學過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古今中外凡屬成功人士都曾有過失敗的經歷;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在成功之前也都有過一段失敗的歷程。即使是想學好一門功課,比如學數學想得滿分(成功),也得先注意糾正自己練習題中的錯誤(排除失敗)。因此可以說,任何成功都是由(糾正)失敗轉化而來的,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而任何成功人士在成功之前都是處在尚未成功的狀態中,有時就是處在明顯的失敗狀態之中。只不過成功人士能夠及早地從失敗狀態中跳出來,擺脫失敗的狀態和陰影,奔向成功之路。 有的人在學習上成功得早一些,如一次高考就順利地考上理想大學;有的人則失敗來得早些,一次高考就不理想。比如愛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學時落榜,是提前遭遇失敗了;當年和他同時考大學的人有的就早早地成功了(進入理想大學)。然而,幾年之後,愛因斯坦在學術上取得了震驚世界的偉大成就(發表相對論),他成功了;而那些比他早一年甚至早十年進入理想大學的人也有在學術上一無所成的。 所以,歷史事實告訴我們:成功和失敗是可以轉化的。關鍵在於:想不想轉化?能不能轉化?怎樣轉化? (2)怎樣轉化? 要想把失敗轉化為成功,首先就要正視失敗,承認失敗,而後分析失敗,把失敗的原因找出來,排除它。還拿學數學為例,要想獲得滿分(成功),就得先正視並承認有些題做錯了(失敗了),然後分析出錯(失敗)的原因(是原理概念出了問題還是太大意、馬虎,練得不夠等等),最後加以排除(如多給時間,多作努力,加深理解,加強練習等等)。 一次高考不理想,各人有各人的原因。可能有客觀原因,但也會有主觀原因,要找出來排除它。 正視、承認、分析、排除就是把失敗轉變為成功的必要過程,完成了這個過程,這次失敗就被擺脫了,就開始了一個新的走向成功的過程,心裡就坦盪、踏實了。反之,失敗的根源和陰影等等不能排除,就可能讓一個人成為永遠的失敗者。 2。2、復讀是把失敗轉變為成功的改變人生、完善自我的極好機會。 選擇復讀就是選擇成功。開始復讀就是開啟走向成功的大門。而整個復讀的過程就應該是走向成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從個人的思想境界、思維方式、意志品格到學習態度、習慣、方法、能力等等都將得到必要的鍛煉和提高,成為完善自我、改變人生的極好機會。 有人說:失敗、挫折、遺憾也是一種財富。它促使人們嚴肅地反省自己、審視自己,更早地擺脫自我陶醉、自我驕縱的狀態,使有志之士猛然醒悟,迸發出一種不甘落後奮起直追的精神和要求完善自己爭取更大成功的強烈願望,甚至化為一種永不自滿、永不放棄的強大動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失敗是寶貴的,它將帶來更大的成功。 3、復讀成功的關鍵在於自我節制和藉助外力,維護自己最大利益。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盡管復讀的過程本應是走向成功的過程,但成功尚未到來;盡管上一次高考的失敗已成為過去,但不等於另一次失敗絕不會到來。如何保證成功,杜絕失敗?關鍵在於自我節制並藉助外力,維護自己的最大利益。 (1)復讀生比起高三在校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多,更容易放鬆。在家時間長了,很容易出現苦悶、煩惱、彷徨的低潮。單純從學習時間考慮好像很多,但一不抓緊,又無教師指導,就不可能像預期的那樣大幅度提高成績,甚至成績下降。所以想在家自己學習,或僅僅上點周末班的想法極有可能遭遇失敗。 (2)復讀生既不是在校生,也不是社會人,還不能完全像成年人那樣做到自我控制。因此需要藉助外力(如復讀班的老師同學和學校的規章制度)來幫助自己做到有規律地學習和生活。絕對的自由完全有可能帶來絕對的懶散,最後仍將以失敗而告終。 (3)謹防誘惑,學會拒絕。 復讀生活有時會感到孤獨和寂寞,有可能出現異性相吸的情況。但復讀的時間太短暫了,對彌補自己弱項來講,時間太緊了,經不起半點浪費。弄不好就會讓一年復讀前功盡棄,代價太高了,太傷害人了,這種危害甚至大於煙酒、游戲。因此要清醒地、冷靜地、明智地加以拒絕,即使原先有要好的異性朋友也要控制在相互鼓勵的范圍內。 此外,復讀生活中還可能遇到其它一些誘惑,要學會拒絕,以免功虧一簣毀損自己的最大利益,又一次使成功轉化為失敗。 4、有規律的生活才能保證成功。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習,休息的時候盡量放鬆。剛開始過於急功近利而一點休息時間也不安排的做法會使生活枯燥而失去活力,陷入慢性疲勞導致降低學習效率。由於比應屆生相對時間多些,所以可適當增加運動。睡眠時間不能過長。每周抽出半天時間聽聽音樂、讀書,緩解壓力。通過登山、散步、看電影等方式保持活力,有利於增加集中力。
『肆』 我是一名對物理比較感興趣的初中生我想知道一些關於我過的物理學家的事
陳難先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84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電氣工程與科學博士學位。曾任北京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2000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國際上明確提出凝聚態物理和應用物理中玻色、費米及晶格三大類逆問題,並發展了獨特而系統的方法,得到一系列新結果。在晶格比熱逆問題研究中發展並統一了愛因斯坦與德拜的經典工作。在原子間相互作用勢庫研究中提出了由晶體結合能到對勢的嚴格簡捷公式並發展了EAM多體勢,為復雜材料性能預測建立了良好基礎。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吳江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製和試驗中作出了開拓性的突出貢獻。開創了我國抗核加固技術新領域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領域。同時在固體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普遍的熱力學內耗理論,導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並發展完善了超導電的雙帶理論,提出了凝聚態的新的電子理論(TFDC),並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固體物理學專著。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丁大釗
已故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蘇州人。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院科技顧問。1959年參加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提出並發展了一種確定徑跡氣泡密度、進而鑒別粒子的方法,為鑒定與分析反西格馬負超子事例解決了關鍵問題。60年代初負責輕核反應實驗小組,為完成氫彈研製所需部分基礎數據的測量准備了條件。70年代中期及以後負責開辟快中子核反應γ譜學分支學科,並領導熱中子輻射俘獲與原子核巨共振研究。80年代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建成適於進行精細核反應譜學與核結構研究的實驗室。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應用並參與建議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近年來負責開展「加速器驅動放射性潔凈核能系統」的研究工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方 成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江蘇江陰人。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南京大學教授,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國家攀登計劃首席科學家。首先系統掌握與運用非局部熱動平衡理論並發展了整套的實用計算方法和程序;在太陽活動體結構和大氣模型、耀斑譜線不對稱性和速度場、耀斑動力學模型和光譜診斷等研究中獲重要成果;主持設計和研製了我國第一座太陽塔、創建了太陽塔實驗室。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甘子釗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廣東信宜人。1963年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60年代初對半導體中隧道效應做了較好的工作,解決了鍺中隧道過程的物理機理。70年代初在發展我國大能量氣動激光上做出貢獻。70年代後期提出一個基本正確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離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發展了光在半導體中相干傳播的理論。80年代中,在凝聚態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金屬-絕緣體相變、磁性半導體量子阱中極化子、雜質共振態等方面做出一些貢獻。1986年以來,在我國高溫超導電性的研究和發展上起重要作用。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管惟炎
已故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如東人。1957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大學。研究員。主要從事低溫與超導的研究。50年代對反向卡皮查熱阻問題作了深入研究,解釋了當時文獻上存在的理論與實驗間的嚴重分歧。60年代以來在中國首先倡導並進行強磁場超導材料與超導磁體的研製,合作研製出多種性能達國際先進水平的超導材料;解決了第二類超導體臨界場與臨界電流的起源問題;研究發現了超導體在磁場中轉變時的負磁阻效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何澤慧
資深院士
核物理學家。女。原籍山西靈石,生於江蘇蘇州。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0年獲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工程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德國海德堡皇家學院(K.W.I)核物理研究所期間,首先發現並研究了正負電子幾乎全部交換能量的彈性碰撞現象;在法國巴黎法蘭西學院核化學實驗室工作期間,與合作者首先發現並研究了鈾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建國初期,與合作者自立更生研製成功對粒子靈敏的原子核乳膠探測器;在領導建設實驗室、高山宇宙線觀察站、高空氣球、開展高能天體物理等多領域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賀賢土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浙江鎮江人。196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物理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在我國核武器研究中作出了突出成績。作為首席科學家,領導國家「863計劃」慣性約束聚變主題專家組工作,為我國形成一個獨立自主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較低溫度下局部熱動平衡點火發展到非局部熱動平衡燃燒的模型。與研究群體一起獲得我國首次間接驅動出熱核中子的重要進展。在等離子體物理研究中,在國際上首次獲得電磁波產生自生磁場的正確表達式及首次Vlasov—Maxwell方程組導得立方—五次方非線性薛定諤方程和它的孤立波解,並獲得了粒子在孤立波中加速機制、等離子體相干結構小尺度湍流等多項創造性成果。在非線性科學研究中,在國內率先進行了近可積哈密頓系統Pattern動力學和時空混沌研究,國外文獻評論為發現了上述系統的時空混沌和一種新的途徑。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洪朝生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北京人。194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4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低溫技術實驗中心研究員。是中國低溫物理與低溫技術研究的開創者之一。195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發現了半導體鍺單晶低溫電導與霍耳效應的反常行為,並提出了半導體禁帶中雜質導電的新概念。20世紀50年代以來,創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低溫物理實驗室,建造氫、氦液化系統,開始了低溫、超導研究,並進一步開拓低溫製冷與實驗技術研究;參與創辦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物理專業;負責組建了中國科學院低溫技術實驗中心,致力於低溫工程技術與低溫物理的綜合研究與應用開發;積極參與中國製冷學會和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的學術組織工作,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獲國際低溫工程理事會2000度門德爾森獎。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 昆
已故院士
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原籍浙江嘉興,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8年獲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主要從事固體物理理論、半導體物理學等方面的研究並取得多項國際水平的成果,是中國半導體物理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 50 年代與合作者首先提出多聲子的輻射和無輻射躍遷的量子理論即「黃-佩卡爾理論」;首先提出晶體中聲子與電磁波的耦合振動模式及有關的基本方程(被譽為黃方程)。40年代首次提出固體中雜質缺陷導致 X光漫散射的理論(被譽為黃散射)。證明了無輻射躍遷絕熱近似和靜態耦合理論的等價性,澄清了這方面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獲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潤乾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生於北京,原籍湖南衡山。1958年畢業於德國席勒大學。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研究員。長期從事恆星物理研究。在雙星非守恆演化、星風沖擊波理論和星風物質損失等問題上作出了重要貢獻。發現了雙星有物質損失和角動量損失情況下的各種復雜因素,將雙星非守恆演化奠定在嚴密的數理基礎上;與Weigert合作,最先提出星風沖擊波理論,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應用,並為紫外和X射線衛星的大量觀測結果所證實;與Weigert合作,發現對流超射對恆星演化的重要效應,並提出用造父變星的演化程來判別對流超射區大小,從而可以利用天文觀測確定對流超射的方法。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勝年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江蘇太倉人。1950-1952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學習,1952- 1955 年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物理系學習。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核工業研究生部顧問。測定或澄清了(國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數據。完成了各種能量中子引起鈾、鈈、釷核素以及鈾-238、鈈-240自發裂變體系的實驗。建立方法與裝置,完成了金屬鈾本底中子的測定。1979年後,與合作者一起對鐦-252自發裂變這種典型的低激發能裂變進行了系統的詳細的實驗,觀察到高動能事件碎片質量分布上的精細結構,並得出氚和α粒子伴隨裂變(三分裂)的各種關聯特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黃祖洽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湖南長沙人。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50年該校研究生院研究生畢業。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核理論、中子理論、反應堆理論、輸運理論及非線性動力學等方面的研究,是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的主要學術帶頭人之一,積極參加和領導了中國原子彈理論的研究工作,對中國核武器的研製成功、設計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學試驗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第一個重水反應堆作了理論計算並糾正了蘇聯專家設計的臨界大小數據。近年來在氫分子激發態的相互作用,及浸潤相變理論及雜訊在隨機系統中的影響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家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雲南昆明人。1968年畢業於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1974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子分子測控科學中心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發展了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應用量子電動力學於高能原子過程,闡明了電子軔致輻射過程(高能光子能區)和輻射復合過程的內在關系;建立相對論性多通道量子數虧損理論,為分析高離化度、高Z原子的激發態能級結構建立了理論基礎;建立了非相對論性多重散射的分子自洽場理論計算方法,並闡明分子里德伯態的電子結構;同時建立了原子超越自洽場的多通道理論計算方法,以闡明電子關聯效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李惕碚
現有院士
高能天體物理學家。生於重慶北碚,原籍湖南攸縣。196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宇宙線與高能天體物理開放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天體物理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宇宙線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方面的研究。在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實驗研究與數據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國內倡議和組織開拓了高能天體物理的實驗研究。提出了銀河系γ射線源的統計模型並獲國際共識。建立了尋找超高能天體的計算公式,已成為宇宙線和高能天體物理數據分析的一個標准方法。建立了對象重建的直接解調方法和研究快速變化現象的時域譜方法,獲得日益廣泛的應用。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馬大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北京。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3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物理聲學建築聲學的研究,是房間聲學中簡正波理論,所提出的簡潔的簡正波計算公式和房間混響的新分析方法已成為當代建築聲學發展的新里程碑,並已廣泛應用。50年代領導設計建造了具有獨創性的中國第一個聲學實驗室,提出了語音統計分析分布的新理論,成功地領導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並在吸聲結構、噴注雜訊及其理論和應用、環境科學、非線性聲學等多方面提出重要理論。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歐陽鍾燦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福建泉州人。196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1981、1984年相繼獲該校物理系理學碩士、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凝聚態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論、液晶物理及應用基礎理論等研究。從曲面變分技術導出了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含自發曲率膜泡的普遍形狀方程;首次從理論上預言應存在著半徑比為2的平方根與無窮的兩種虧格為1的環形膜泡並獲實驗完全證實;提出了突破Helfrich流體膜框架的手征膜理論;合作發現了膜形狀方程的四類解析解;提出D∞h對稱液晶光倍頻理論並與實驗完全符合;給出了超扭曲液晶盒弱錨泊條件下指向矢的嚴格解。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彭桓武
資深院士
物理學家。原籍湖北麻城,生於吉林長春。1940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一直從事理論物理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先後在中國開展關於原子核、雙粒子化學鍵、鋼錠快速加熱工藝、反應堆理論和工程設計以及臨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對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做了許多開創性的教學培訓和學術組織領導工作。對中國第一代原子彈和氫彈的研究和理論設計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偉長
資深院士
物理學、力學、應用數學家。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博士學位。1955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上海大學校長,上海市力學和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我國力學、應用數學、中文信息學的奠基人之一。創建了板殼內檁統一理論和淺殼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在波導管理論、奇異攝動理論、潤滑理論、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力學、大電機設計、高能電池、空氣動力學、中文信息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錢學森
資深院士
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科學家。原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數學博士學位。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研究員。中國力學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宇航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曾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和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在應用力學、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等多領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在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91年獲「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1999年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1957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曲欽岳
現有院士
天體物理學家。山東牟平人。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中國最早在高能天體物理學這一新興學科進行研究的天文學家之一。在中子星、X射線源、γ射線源等前沿領域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與合作者得出了關於脈沖星能損率-特徵時標的統計曲線,並澄清了國際上關於JP1953是否為中子星的爭論;與合作者提出了反常中子星可能是緻密星體的一種新類型,並得出了反常中子星的質量極限;提出了某些形態特異的超新星遺跡的理論模型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沈文慶
現有院士
實驗核物理學家。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合作者一起在73MeV以下的12C+209Bi發射粒子研究中,證實低能核反應中有大質量轉移反應引起的α粒子發射。研究證實輕系統存在深部非彈性散射,並證實了有非完全深部非彈性散射的新反應機制。在負責蘭州國家重離子加速器實驗區建設與組織一批實驗方面作出重要貢獻。80年代在德國重離子研究中心用軟體修正方法獲得當時國際上最佳的質量與電荷分布,測到4個新核素。測量了准裂變的物理特性和質量弛豫時間並分析了對合成超重核的影響。90年代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和學生一起,提出了適用於低能和中能的核反應截面參數化公式;發展了用BUU方程計算反應截面的新方法,指出了輕豐中子核的中子分布彌散度增加的原因。研究得出了輕反應系統核態方程和介質中核子-核子作用截面。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沈學礎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溧陽人。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發展了光學補償雙光束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方法,發現了聲學局域模。發展了傅里葉變換光熱電離譜方法,使硅中淺雜質檢測靈敏度有數量級的提高。提出和首次實現了帶間躍遷、激子躍遷誘發並共振增強調制和迴旋共振光譜方法。發展了高壓下調制吸收光譜測量方法。對超晶格量子阱、半磁半導體和非晶半導體光譜等作了大量研究,著有《半導體光學性質》等書。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蘇定強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生於上海,原籍江蘇武進。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1959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現為國際天文學聯合會(LAU)第9委員會(天文儀器與技術)主席、中國科學院天文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兼職教授。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獎評委、北京天文台客座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兼職教授。在大望遠鏡光學系統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折軸系統,提出了透棱鏡改正器,這些工作受到了國際上的高度好評,並已在國內外的一些望遠鏡中應用。和王亞男研究員共同建立了一個特殊的光學系統優化程序,自1972年以來用於我國天文光學系統的設計中。和王綬館院士共同提出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現正在研製中。領導研製成我國第一個雙折射濾光器、第一個主動光學實驗系統。在大望遠鏡總體方案、非球面光學系統、高級象差、光學系統優化、雙折射濾光器、主動光學等方面完成了多項研究,共發表論文58篇。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次,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獎四次,均為第一完成人。1999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汪承灝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生於江蘇南京。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建立了壓電晶體表面激發的廣義格林函數理論,它構成現代聲表面波技術的理論基礎。根據這個普適的表面激發理論,給出了壓電晶體表面源產生的衍射場嚴格分析,克服了流行的角譜理論的缺陷;得到了聲表面波在表面柵陣產生散射場的准確表達。發展了一些聲表面波和高頻體波器件和系統。根據對壓電振動系統電氣負載特性的研究,提出壓電可調頻換能器的結構和壓電振動阻尼原理。還開展了單一空化氣泡聲致發光的研究,發現除光輻射外還存在電磁輻射,並證明輻射均發生在空化的閉合瞬間。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迅
現有院士
表面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1934年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無錫。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60年該系研究生畢業。復旦大學教授。對半導體表面和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做了系統研究,其中對InP極性表面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發現多孔硅的光學非線性現象,實現多孔硅的藍光發射並被國際上引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項進展之一,發現多孔硅發光峰位釘扎現象,測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帶偏移。在高質量鍺硅超晶格的研製、鍺硅量子阱和量子點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鍺器件的合作研製等方面作出多項創新成果。領導建成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並領導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吳式樞
資深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西宜黃人。1944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斯州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吉林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特別是核多體理論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50年代應用殼模型理論處理μ介子和光核效應,被稱為「吳模型」。建立和發展了格林函數方法和非線性積分方程理論以及推廣的組態混合法;利用格林函數方法系統地研究了零溫和有限溫的核性質、核結構與相對論多體問題,得到了有限溫與相對論等效相互作用的嚴格表達式。提出了相位介電測井新方法,解決了判斷油田水淹層的難題。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席澤宗
現有院士
天文史學家。山西垣曲人。195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天文系。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提出了從史書中鑒別新星的7條標准和區別新星與超新星的2條標准,從中、朝、日3國的歷史文獻中找出90個疑似新星,其中有12個可能屬於超新星,並討論了這12個超新星和當今觀測到的超新星遺跡以及射電源的關系。提出木星的伽利略衛星不用望遠鏡也能看到,戰國時期即已觀察到木衛3。對馬王堆出土的天文資料和敦煌卷子中的天文資料做了系統研究。對天文學思想和中國古代的宇宙理論也做了深入的研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冼鼎昌
現有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及同步輻射應用專家。廣東廣州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建成我國第一個同步輻射實驗室,在科學規劃、物理設計、工程設計等方面都作出了正確的決策,同時解決了設計、施工、安裝、調試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在專用模式運行下其性能已達到或接近國際上正在運行的第二代同步輻射光源的水平,並已利用同步輻射進行研究工作。發展了相對論不變的相空間計算方法、累積量變分法、解析延拓法等,在經典規范場、介子四維波函數和格點規范場理論研究中取得多項重要成果。與國外同時提出X光光聲EXAFS的設想,開拓了同步輻射應用的新領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謝家麟
資深院士
加速器物理學家。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在美期間,曾領導研製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1955年回國後,於60年代初領導完成一台可向高能發展的電子直線加速器、大功率速調管和電子迴旋加速器等科研目。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的設計、研製和建造。90年代初領導建成北京自由電子激光。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熊大閏
現有院士
天文學家。原籍江西南昌,生於江西吉安。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家攀登計劃項目「天體劇烈活動的多波段觀測和研究」首席科學家。在恆星對流理論以及與之有關的恆星結構、演化和脈動穩定性問題的研究中,摒棄了傳統的混合長的對流理論,發展了一種獨立的非定常恆星對流的統計理論和一種非局部對流的統計理論,並成功地將它們用於變星脈動和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理論計算,解釋了變星脈動不穩定區紅端邊界,克服了傳統理論在大質量恆星演化計算中著名的所謂半對流區的理論困難。較之傳統理論,新理論得到與觀測更為相符的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徐至展
現有院士
物理學家。江蘇常州人。196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長。長期主持激光核聚變研究,在實現激光打靶發射中子、微球靶壓縮、建立總體計算機編碼及建成6路激光打靶裝置等項重大成果中均有突出貢獻。在激光與等離子體相互作用領域,特別是在非線性過程或不穩定性研究方面,從實驗與理論上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研究,取得多項開創性重要成果。在X射線激光領域,1981年已實現粒子數反轉並發現新反轉區;首次在國際上用類鋰和類鈉離子方案獲得8條新波長的X射線激光,最短波已達到46.8埃。在強場激光科學技術領域,特別是在新型超短超強激光、強場激光與原子、分子、電子、團簇、等離子體的相互作用以及強激光碟機動粒子加速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福家
現有院士
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鎮海,出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1991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領導、組織並基本建成了「基於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給出復雜能級的衰變公式,概括了國內外已知的各種公式,用於放射性廠礦企業,推廣至核能級壽命測量,給出圖心法測量核壽命的普適公式;領導實驗組用γ共振吸收法發現了國際上用此法找到的最窄的雙重態。在國內開創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在束箔相互作用方面,首次採用雙箔(直箔加斜箔)研究斜箔引起的極化轉移,提出了用單晶金箔研究溝道效應對極化的影響,確認極化機制。代表性專著有《現代原子與原子核物理》。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楊立銘
已故院士
理論物理學家。江蘇溧水人。 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機械繫。1948年獲英國愛丁堡大學理論物理博士學
『伍』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
物理是高中階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思考、多記,如果 物理 學習 方法 不當,學習的時候心存恐懼,這樣必然會導致物理成績不理想,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
一、高、初中物理的差異
首先要明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差異,之後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 措施 ,改進學習方法。初中物理定性結論多,定量計算少;純理論多,聯系實際少;機械記憶多,理解較少;死搬硬套多,靈活運用少;只要把公式背住,考試就能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則不然,它要求理解的成分更多,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的物理問題較多,特別是高中物理中規律、定理公式等比較多,單純地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因為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清楚這些公式、結論的適用條件或范圍,才能有效地進行運用。在初中,要求學生具備形象思維的能力,而在高中要求更多的則是 抽象思維 。有不少學生不理解這些,到了高中仍然靠單純地死記硬背,當然不會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如何學好高中物理
進入高中以後,有不少同學問「怎樣學習高中物理?學習物理有沒有捷徑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習物理是掌握科學 文化 知識,我們來不得半點虛假。雖然沒有捷徑,但科學的學習方法確是有的。那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嚴格按照「預習→上課→復習→作業→質疑→小結」六個環節,另外對於每一章或一單元在學習完之後還應該「系統 總結 」。
1、預習
高中物理與初中有差異較大,無論是從知識要求的深度和廣度,還是課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們在上課之前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每次上課前,花一定時間(時間長度沒有限制)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預先瀏覽一下,熟悉課堂上所要學習的知識,明確課堂的重點,找出自己理解上的難點,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聽課;另外,也能培養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2、上課
上課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習的中心環節。上課時應該注意三個問題:
(1)主動聽課
在教學活動中,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如果學生能夠根據老師講課的程序積極主動地思考,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對難點和重點進行推理性的思維和接受,以主動的態度去聽課,積極地進行思考,努力參與到老師的課堂教學中去,那麼,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
(2)注意課堂要點
要聽好課,我們應善於抓課堂的要點,上課時,我們應有意識地去注意老師講課的重點內容。有 經驗 的老師,總是將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進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點強調;或板書綱目,仔細講解等;對於難點,就需要我們在預習時做到心中有數,到時候注意專心聽講。總之,我們要做到「會聽課」。
(3)做到聽課和做筆記兩不誤
有的同學一上課就不停的記不停的寫,結果一節課下來一點都沒有聽到,不知道這節課老師講了些什麼?那麼,應該如何處理好聽課和做筆記的關系呢?我認為,上課時,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聽課上,而不是做筆記上,筆記中要記的內容應該是:課堂重點、課堂難點、課堂疑點、補充結論或例題等課本上沒有的內容,並不是教師的所有板書內容。總之,我們應該有摘要、有重點地記。有的同學從來就不做筆記,這也不好,特別是對於高中物理學習是不利的。因為我們的記憶是有限的,老師講的內容轉瞬即逝,我們對知識的記憶隨時間延長會逐漸遺忘,沒有做筆記我們以後復習有些內容就找不到。
3、復習
有的同學只要老師一布置了作業就會馬上去做,覺得完成了作業,就完成了學習任務,就掌握了知識,結果是一邊做作業,一邊翻課本、筆記,到頭來知識沒有掌握。如果能夠靜下心來將每課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認真思考、回顧,在此基礎上再去完成作業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學研究表明:知識在學習最初的兩三天內遺忘是最快的,也是最多的,所以,我們只有對知識進行及時的復習才能減少遺忘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4、作業
在復習的基礎上,我們再做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二是運用課上所學來知識解決一些具體的實際問題。因此,做作業時,應該認真對待,獨立完成,積極思考,注意總結。應該明確「做題的目的是提高對知識的掌握水平」,切忌「為了做題而做題」。
學好高中物理有哪些學習方法
1、善於在高中物理的學習中與初中物理基礎知識銜接,初中階段的物理為你高中的學習打下了基礎,你可以在高中物理的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 思維方式 轉變,實現知識上的帶入,在做物理題的過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慮各種解題方法,不要局限於某一種解題思路,分析相關物理知識時,要及時總結規律,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靈活的思辨能力。
2、我們要做好新的物理知識學習同時也要進一步加強已學過的知識點的鞏固,思考新舊知識點之間的區別與聯系,深化自己對於物理知識上的印象,避免遺忘知識點。
3、做好物理知識上的復習和預習工作,要有一個准確地復習計劃,時刻按照計劃開展復習工作,達到學過的知識不會被遺忘的目的,在學習新的知識點之前要做好預習工作,這樣在上課過程中能夠准確抓住老師所講的物理重點與難點。
高一學好物理四大要點
要重視觀察和實驗物理知識來源於實踐,特別是來源於觀察和實驗。要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要重在理解學好物理,應該對所學的知識有確切的理解,弄清其中的道理。物理知識是在分析物理現象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得來的,或者是經過推理得來的。獲得知識,要有一個科學思維的過程。不重視這個過程,頭腦里只剩下一些乾巴巴的公式和條文,就不能真正理解知識,思維也得不到訓練。要重在理解,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
要學會運用知識學到的知識,要善於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注意知識的運用,你得到的知識還是死的,不豐滿的,而且不能在運用中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要在不斷的運用中,擴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識,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做好練習做練習是學習物理知識的一個環節,是運用知識的一個方面。每做一題,務求真正弄懂,務求有所收獲。下面是我國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的一段話,希望同學們能記住他的教誨。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相關 文章 :
★ 學好高中物理有哪些學習方法和技巧
★ 學好高中物理的方法與技巧
★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方法
★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的高效方法
★ 學好高中物理的學習方法與技巧
★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的提分技巧
★ 高效學好高中物理的六個方法
★ 如何學好高中物理方法竅門
★ 學好高中物理的五大方法
『陸』 蔡甸最好的初中物理老師
各學科優秀學科教師、優秀學科教研員名單
中
學
語
文
李補生、魏斌華、余江劍、陳艷麗、甘和平、徐 芳、劉孟文、畢文學、李友望、周荷慧、汪秀麗、鍾為誠、張玉芹、楊榮芳、韓 偉、周海珍、李世恆、向昌茂、任澤壽、吳輝寅、傅 山、胡祥學、趙一軍、方和平、豐小蘭、宋景華、余雄林、高永平、張木蘭、周七零、范定枝、胡佳仕、劉 俊、趙鳳枝、干章煥、彭 意、瞿 飛、金 嬋、張 益、孫 麗、周旺平、楊立新、郭勝元、張賽珠、程文彬、周新文、耿玉清、徐金奎、曾德學、陳群鵬、黃建軍、柯知明、陳雪梅、葉偉平、毛元德、萬長青、陳 燁、霍 萍、劉冬竹、謝惠芳、陶坤波、劉 傑、劉紅梅、伍卓敏、黃華明、鄭 可、李 萍、吳從林、胡 梅、明道樹、李 方、陳小蘭、李相文、王剛泉、楊艷偉、陳秀林、肖珊珊、王凌昊、胡安莉、王 芳、李儒炎、黎 勇、李 輝、鍾儒桂、聶 晶、廖媚娟、郭君妮、邵金喜、周玉林、龍 鋒、龔金喜、賈 紅、樊 琛、別業清、楊必君、李 勁、周 麗、楊曉蕾、龔戀梅、徐國喜、李愛梅、鄒成平、黃發蓮、崔靜芳、鄭天榮、李海燕、曹雙英、王天才、雷中富、湯 勇、王佑軍、鄧詩兵、董大春、張興武、田方佐、羅必科、王小力、謝 明、王旭東、江 紅、高倫強、徐善慧、劉擁軍、覃章彪、劉 焱、陳子姣、方永鴻、謝同育、關業峰、莫園林、郭 珍、韋世傑、陳春媚、周道琴、王均江、寇章雲、王朝陽、賀德才、姜炎華、王春燕、許文霞、郭清強、馮 藝、周兆梅、吳鵬飛、文 硯、徐純凱、劉 鵬、董 暉、張 曦、王道遠、鄭學華、徐明生、何華東、吳修雲、左小租、傅愛芳、王 敏、胡秀芹、黃雲丹、吳 軍、周秀芬、周義文、孟天華、吳新文、熊科軍、柯遇洲、張明芳、彭茂林、魏巨亮、錢金濤、鄭聖祖、周 志、李浩文、余天澤、余 蓉、陳學富、張婷婷、祝紅軍、趙素娟、黃文義、曹江林、楊 冰、楊紅蓮、任紅斌、宋三兵、詹 雁、陳志軍、周遠瑞、葉學兵、李 濤、王彥章、張新華、柳玉濤、葉永忠、劉家坤、湯文貴、程信奎、劉昕燕、陳鏡瑩、劉鳳俠、韓喜蓮、郭爾芬、丁賢榮、劉 傑、陳小前、嚴 晗、羅哲明、余 霞、周 琴、湯敏飛、雷同沫、艾春寶、孫東飛、謝守郁、陳婭蘭、雷介武、劉昌謀、殷 靜、魏建文、胡金海、王 蓓、張頌詩、王 強、李亞平、田墨文、王細荷、郭邦寅、陳勝林、朱香平、王義芝、林 勇、郭興華、郭軍東、席凌雲、陳海清、田玉波、唐 琴、紀宏濤、庹 毅、孔 英、李 靜、王 霞、郭慧敏、張 慧、朱康玲、陶曉傑、錢良興、陽曉霞、黃曉莉、萬運華、王 燕、王 凱、盧家芩、魏 娟、張 蕾、蔣興慧、李曉青、胡繼舟、余景芬、戴 蘭、吳高珍、張連軍、張基濤、羅 猛、楊曉安、徐紅燕、彭俊玲、楊寒江、劉其林、黃橋新、李金海、高玉璽、李寶民、李文書、尹滿章、周國瑞、徐應鴻、蔣元梅、王 皓、吳海寧、汪昌友、譚思棪、韓宗秀、塗傳群、張紅菊、杜紅艷、高鳳芹、劉立念、邱望清、黎 蓉、周 敏、伍紅春、周 新、程光新、何斌師、任新華、張宗元、劉明茂、陳 峰、付 蓉、羅 艷、林重九
中
學
數
學
楊建民、彭甫華、徐艷芳、孟憲文、程世平、王登平、文昌敏、范智慧、黃名興、李宏宇、方 衛、范俊明、趙廣成、許壽華、陳國勝、童亞新、黃振國、徐勝登、王繼金、陳建平、魯欲民、廖明芳、黎燦明、廖生濤、李孔林、鄢奉軍、王 春、嚴 莉、胡紅芳、楊正耀、袁俊峰、彭 毅、耿 嵐、鍾 程、李景財、萬鳳華、李小剛、肖曉明、余安洪、付志明、陳朝建、劉元政、吳遠林、王宇剛、楊秋林、鄧 林、馮 巍、何 瀾、何遠斌、馬和水、華成斌、翁鳳敏、楊金君、呂堂先、劉吉兵、方玉霞、陳國麗、胡建萍、崔小平、向 雋、王 維、李 煥、劉 融、李賢莉、許 倜、張光成、李 繼、屈紅燕、梁玉蓮、彭 敏、李 軍、鄭世勇、錢愛民、宋光仁、廖 銘、張曉波、張愛紅、王成平、朱火芬、熊菊香、高 健、王洪桂、肖紅霞、全山東、羅德義、李學成、陳景斌、成相琦、姚國雲、史林森、王田平、余曙光、王穎靈、桂炎雲、馮文豐、段靈芝、李書華、余國琴、祝 超、袁曉曦、周曉玲、劉 捷、江華牧、周軍高、陳 磊、鄧明鳳、胡雄華、程學英、馬小龍、吳華君、陶漢斌、黃柏林、吳志東、黃日明、謝昌玉、彭陽彩、肖紅軍、胡永勝、陳木昌、馬小平、王振田、秦海堂、許龍佳、許興國、王明利、劉 斌、田芳桂、姚國安、鄒 新、陳 剛、於後晉、姚遠軍、吳本洲、楊萬富、章雙慶、金全明、尚衛成、王承華、馬美安、王用華、唐 雲、王義平、黎 軍、陳芳琪、鄧永東、黃文雄、汪周良、彭華堂、鄧 捷、張 傑、王業雄、嚴青峰、田 瓊、劉小平、陳世明、陳啟華、喻禮珍、唐東青、余小平、鄧新成、曾望斌、鍾記鮮、龔大暉、丁業長、陳賢才、夏曉陽、吳愛國、李年余、塗陽樹、張璟怡、金正祥、卜雪雁、朱林傑、萬志華、萬漢橋、李 峰、程國軍、范志軍、孫漢中、吳風長、葉濟宇、黃俊峰、葉 麗、江國新、易 達、陳世明、盧 傑、陳廣權、耿家茂、楊世成、陳 濤、周 勇、郝清鵬、袁新宏、曹 超、陳傳金、李 強、楊曉璐、劉宜兵、李金柱、劉海紅、劉思宏、鍾衛華、張保華、姚 泉、劉 軍、鄒永生、梁中強、張 峰、聶慶國、余建貴、龔 兵、丁全華、王 瑛、何 微、吳際春、黃昌洪、官 平、王曉香、湯盧保、常緒珠、錢 程、田 靜、楊美芹、李玉紅、張衛兵、袁小幼、李 怡、周慧芳、汪海濤、丁評虎、付勁松、吳懷文、楊 剛、曹小剛、蔡 欣、魏愛卿、王衛華、金建平、邱定斌、余 澍、謝餘波、宋桂聰、徐子龍、宋志明、左克義、武修敖、許義平、金 漢、劉名金、舒方平、李征軍、陽聖兵、劉坤成、郭自朝、張朝安、童昌立、梁垂茂、喻發凱、熊傳忠、鄒崇任、張建敏、肖會仁、阮明焱、吳運祥、樂和順、王道金、向 軍、肖述友、劉榮顯、馮啟安、高 峰、徐業雙、李雪冰、吳鐵軍、肖一鳴、姚雪梅、唐 求、嚴奉軍、尹習華、馬朝猛、梅建軍、李愛芳、余必貴、何 明、沈 輝、顏為華、賀年成、朱光輝、楊國初、譚紹雄、金傳富、張銀秀、羅友菊、楊 虎、袁 海、方 曙、劉 威
中
學
英
語
蔡 林、陳美娟、陳衛民、陳稀琳、陳又春、陳再春、諶群英、但漢瓊、鄧兆紅、丁罕冬、丁麗春、方春久、方菊榮、方玉豐、費明陽、甘亞妮、何 瑋、何海霞、何艷麗、何志英、侯海舟、胡明燕、胡為松、胡新明、胡緒超、胡育波、黃山花、江玲玲、姜敬軍、靳 勛、柯 哲、李 丹、李 榮、李 濤、李 霞、李德賢、李鳳群、李後兵、李會蘭、李連洪、李先英、李曉燕、連全武、梁國民、劉 斌、劉 玲、劉鳳瓊、劉菊珍、劉克誠、劉梅書、劉曉光、龍繼英、龍茂菊、盧佳賦、盧元蘭、呂 琴、呂曉霞、羅玉華、駱宏勝、馬紅梅、馬利民、毛美琴、孟 艷、倪春玲、潘 琴、彭大遠、秦 玲、饒春英、任孝萌、沈道國、沈艷平、孫紅霞、孫如鏡、譚 亞、譚詩賦、陶 輝、田明娥、田艷楓、塗瑞志、塗玉會、萬 耿、萬會芹、王 榮、王彩霞、王慧峰、王文傑、王艷萍、王幼平、王佑明、王振聲、吳 萍、吳長安、吳宏偉、夏青伶、向 前、肖 莉、辛 莉、徐 勝、徐正英、許 萍、顏時新、晏建輝、楊 博、楊 莉、楊廣映、楊世芳、楊志宏、楊宗平、葉扶春、葉開顏、余 宏、余斌漢、昝改清、張春芳、張德軍、張紅茵、張佳新、張世貴、張萬聰、張志高、張志勇、趙黎明、趙曉明、鄭 琦、周 素、周兵兵、周大慶、周道芬、周淑坤、周曙光、朱輝琴、朱慧敏、朱永翠、祝樹民、白 皓、蔡 芳、柴曉鵬、陳 琳、陳漫子、程詩波、陳顯平、陳於海、陳祖珍、程 慧、程際芳、代新春、代新華、鄧 誠、丁克華、丁團梅、董華喬、董菊香、段芙蓉、方曉珍、馮想媛、付德志、高 玲、高 蔚、郭 玲、郭友明、韓逢春、韓侃光、杭 彥、賀建英、胡菊香、胡學良、黃慧敏、黃金花、黃秋紅、黃文金、黃治誠、姬恆麗、蔣祖安、金曉梅、瞿麗婭、李 煜、李春高、李麗華、李培紅、李蕊芳、李緒梅、李豫捷、梁春愛、劉 芳、劉 輝、劉 強、劉革新、劉家壽、劉晶晶、劉玲玲、劉天芳、劉曉紅、劉志勇、龍官菊、米艷清、歐陽琪蘭、潘敏群、彭紹海、錢 歡、喬 喬、秦仁禮、邱振亞、榮先普、沈利紅、舒寶意、帥克華、孫傳鎖、孫純翠、譚志堅、湯又仙、陶亞非、童鳳英、汪 燕、汪雲清、王 俊、王 勤、王 霞、王海波、王厚平、王仁本、王慎蓮、王向紅、魏海燕、魏軼林、吳丹峰、吳桂華、吳俊波、伍麗雅、吳林芝、吳小莉、向陽紅、項仲鵬、謝建平、熊秋香、熊艷紅、徐 晨、徐巧玲、閆光瓊、嚴汝剛、揚秀芳、楊 芹、楊俊梅、楊凌艷、楊莎莎、楊曉萍、葉紅軍、尹常玉、尹紅玲、余建中、虞敢嬌、袁 飛、詹 莉、詹宏清、張 丹、張安廈、張昌鵬、張春暉、張廣譜、張國蘭、張秋霞、張真一、趙 俊、趙鳳玲、趙利君、趙清華、鄭 靜、鄭 敏、鄭方紅、鄭啟美、鄭自茶、周 勤、周翠平、周福德、周俊梅、周清平、鄒桂芳、鄒運濤
中
學
物
理
王泳波、曾秀娟、譚建華、鄭 麗、楊少華、譚元富、曾獻智、張國銘、傅景峰、余安鑫、張厚文、徐友貴、余 文、張義仁、童志勛、李國良、張潤清、李振球、秦和元、劉澤洪、沈典俊、胡海紅、柯國良、孔勁松、頓衛東、宋良兵、劉海濤、李代權、鄒德旭、黃定文、葉方敏、黃修繼、湯祖軍、魯後軍、張方立、黃 凱、萬澤平、徐 義、劉金國、曹 芳、程宏亮、向代亮、關 暉、王 榮、張 蓉、葉新風、付延林、雷尚寶、郭 建、郭治國、喬宇宙、張建國、鍾大鵬、吳正念、徐 玲、葉從希、李樹林、夏金旺、伏森泉、劉 俊、彭羅成、朱小寶、羅維佳、陳 鋒、鄭建設、黃 盈、楊 俊、陳清平、陳在洲、湯金華、張文斌、阮瓊珍、陳鄂飛、徐 峰、耿建華、劉華舫、戚 薇、馮澤波、王光艮、常以瑞、鄭元全、羅少雲、駱繼建、朱佰超、丁水華、彭德山、倪 雷、張 瓊、唐必紅、陳國華、童三運、陳 昭、石 弘、王祖華、秦麗俊、劉洪玉、趙國勝、張祖亮、靳其春、林保銀、王炳紅、周望洲、張通彥、羅坤勝、陳 智、王勝華、劉作平、張辛夫、譚 明、馮 威、胡繼洲、陳雨田、司 斌、郭新文、李玉國、汪文化、袁良川、葉 浩、周松舟、劉開雙
中
學
化
學
李繼承、劉 煒、韓高義、彭偉橋、羅 燕、周 斌、周岳峰、肖湘宜、袁鴻濤、魏尚槐、劉建中、胡開南、朱方仕、黎毓科、高兆全、曹軍亭、董志勇、李繼華、楊愛萍、伍 強、劉運才、楊 濤、方向東、彭傳寬、馬光法、彭劍飛、肖開武、杜麗琴、林 敏、李昌坤、劉啟兵、徐長軍、萬華明、黃發兵、田 華、徐 晏、郁建文、陳 鑄、張安國、但新發、龍維健、譚 平、王方舟、曾祥平、胡修強、董昌耀、李正恩、王時雨、柯於和、程 莉、王少兵、袁正旺、余訓平、聶書勤、張獻軍、柯長華、李繼光、馬 斌、張 梅、劉楚英、徐才國、劉 敏、劉寧波、柯善學、張雙洲、龍成名、熊大國、吳光輝、陳長東、王學兵、李德梅、陳 虎、劉義兵、余 蕾、蔡學鵬、余淑芬、劉紅林、劉玉奎、王望元、馮 濤、范 文、曹 陽、劉文傑、李 濤、王懷志、姜小平、周國民、合光兵、許大華、劉旺良、吳明好、王斌清、魏 凱、劉聖富、平功享、王國安、鄭之遠、何行舟、楊國安、王 勇、石保衛、姚志紅、陳水金、耿傳學、李 斌、曾令福、主 斌
『柒』 怎麼樣學好物理學
物理學是解釋自然的藝術。
說它是藝術是因為它美麗,美在哲學的抽象性和概括性,美在數學的嚴密性和邏輯性,美在公式的簡潔與純粹,美在理性思辨的魅力,美在對世界本質的探索和追求,美在科學思想的廣博與深邃。
這已足以讓你喜愛物理學了吧。那麼,怎樣學好物理學呢?
Ⅰ 哲學的思辨
牛頓把他的力學稱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可見物理與哲學和數學有多麼密切的關系。
物理學和哲學是一對同生共長的同胞兄弟,從亞里士多德的《物理學》和《行而上學》開始就是如此。
哲學提供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世界觀是人們關於自然,社會與人生的一種根深蒂固的形而上學信念。自然秩序理想構成了科學理論的思想基礎,決定了科學事實的內涵與外延,制約著科學家們科研選題的范圍,影響著人們關於科學理論有效性的評判標准和最終選擇。也就是說,科學理論的提出,評判,選擇和發展,都同人們的世界觀密切相關。而且科學之所以能夠成為科學,乃是在於科學家與其所屬群體持有某種共同信念,這種信念不僅難為感性經驗所動搖,而且在必要時科學家們還願意為捍衛這種信念而付出沉重代價。
物理學既需要經驗的具體的實證,又需要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然而靈感和直覺在發現真理方面比邏輯推導重要得多。引用愛因斯坦的話說?quot;要通向這些定律,並沒有邏輯的道路;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
不管什麼學習方法,都應該把"勤於思考,善於思考"擺在中心地位。只有使自己的心徹底的沉下去,冥思苦想,才能使堆積在思想表層的知識得到有效的歸納,整理與積淀,才能把思維引向深處。
Ⅱ 學好數學
在客觀知識領域里,能夠同哲學相並列的是數學。哲學是對宇宙人生的一種定性理解,而數學則是一種定量化的認識。物理學作為一門定量科學,比其它任何科學更需要數學。物理學和數學的完美結合會大大拓展人類認識自然的能力。牛頓力學與微積分,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與場論數學,廣義相對論與黎曼幾何學都是極好的例子。
從某種意義上說,物理等於哲學加數學。當一個物理問題擺在面前時,第一件事是抓住問題的實質,第二件事是把物理關系用數學方程描述出來,剩下的完全是數學問題。
物理定律是用數學方程來描述的。許多科學家都追求數學結構的簡單性,這是一種科學的美學原則,是通向科學藝術境界的重要途徑。
Ⅲ 知識結構的合理性
基本概念是知識結構的核心,基本定律是基本概念之間的本質聯系。對於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一要牢固的掌握,深刻理解它的意義;二要靈活運用,熟悉公式的變化。頭腦中應當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切不可孤立地對待某一個知識點。要想理解各個公式之間的關系,最好的辦法是了解一下物理學的發展史,了解一下每一個科學理論背後的來龍去脈,比如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進行的自由落體實驗的意義,直到三百年後才被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充分闡明。
物理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母體,其知識結構是科學技術中的基本結構,其思想和方法可以為其它科學技術提供思維模式。也就是說,物理學的知識結構是開放型的,具有很大的活力和發展潛力,即具有很強的同化,遷移和再組織功能。所謂同化,是指將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和提高認知結構的質量。所謂遷移,是將認知結構輸出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所謂再組織,就是將自己掌握的知識結構進行合理而科學的組合,這是發明創造必備的條件。知識的組織就是智慧,知識的重新組合就是創造。因此,學習物理學應當經歷一個把所學知識結構內化為認知結構,把認知結構活化為智力,把智力外化為能力的過程。
Ⅳ 科學精神的洗禮
雖然科學已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人人都盡情地享受著科學帶來的便捷,但是在一定范圍內,或某些特定時候,人們只是承認科學是有用的,只停留在對科學所帶來的後果的接受和承認,而不是對科學的原動力--科學精神的接受和承認。
有句諺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我覺得上帝應該為人類追求真理的精神所震撼,因為人類的考問使上帝無處容身。
著名數學家雅可比曾說,"科學唯一的目的是為了人類心智的榮耀。"了解科學家們執著追求的精神,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創造性的研究方法,對於提高一個人的科學素質,提高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這一方面,多讀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和科普著作--像史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和羅傑·彭羅斯的《皇帝新腦》這樣的好書會很有幫助。
當我們沉浸在科學大師那閃耀著人類智慧之光的思想中時,就會和仰望星空一樣,感嘆造化的神奇,就會更加愉快地徜徉在神秘而美麗的物理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