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麼才能讓孩子對物理產生興趣,現在馬上上初三了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物理現象、物理定律都可以用實驗加以演示,實驗直觀有趣,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1、重視實驗教學,突顯學科特點,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利用實驗是物理課得天獨厚的條件,引導學生觀察、感知、思考、探索。成功的物理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讓他們自覺地啟動思維的閘門。捕捉學生的興趣情感,再把這種情感推至理性的認識。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強對物理的興趣。
2、物理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最基本最主要的途徑,是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注重新課引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豐富的情感,活躍課堂氛圍,培養學生興趣。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發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課堂教學要與生活緊密聯系。
3、應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興趣。應用多媒體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將物理知識融入於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中.應用多媒體活躍課堂氣氛.
2. 如何把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
在課堂上,如何將身邊的物理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轉化為對物理知識探究的動力,激起他們對物理規律的探究興趣。筆者從事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二十多年,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身邊的物理現象,激發學生學習物理興趣的思考與實踐。
1、加強和改革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物理學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動規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里又蘊藏著無窮奧秘,探索物理現象和規律的過程會讓人充滿快樂,要想達到這種境界必須重視實驗,通過實驗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的樂趣,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
2、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學好物理的基本動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證。學生有較強的自信心,對戰勝學習中的困難才具備更大的決心和堅強的意志,才能在學習上不斷進取。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上的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對於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人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2.1轉變教育觀念,熱愛學生
熱愛學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不能局限於優等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更要厚愛學困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著頭走路」。「親其師、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育發生作用。「羅森塔爾」效應充分說明了,教師對學生的良好期待,能使學生增強自信心和上進心,對學生發展具有推動和引導作用。
2.2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給予成功機會
成功對人的發展具有激勵作用,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要努力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多給予他們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從點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樹立自信心。如:平時上課時一些較簡單、容易的問題,盡量讓他們回答,讓他們在同學們面前也能表現自己。進行物理測驗前,對他們進行個別的輔導,甚至一些測驗題可以讓他們事先做一遍,測驗時使他們的成績也能及格,讓他們感到成功的愉悅。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動手能力並不一定差,在做物理實驗時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在這種時候,老師要及時肯定他們,讓他們認識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2.3 激發學習興趣,消除畏懼心理
興趣是學好物理的重要因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關鍵在於教師要把物理教得「有趣」。在初二開始學習物理的第一節課,首先讓學生知道物理將學些什麼,學了物理有什麼用,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生動的講解,讓學生知道「物理有趣」、「物理有用」,然後進一步告訴學生怎樣才能學好物理。只要第一步開頭開得好,就會減輕學生學習物理的精神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物理的心理環境,消除了畏懼心理,樹立了要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讓學生有多動手的機會。如:課文中一些教師做的演示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由對物理現象的好奇而產生要探索它的興趣;對於教材提供的科學世界欄目中的知識,把它們改成學生課外學習研究材料,讓學生通過詢問、調查、閱讀有關書籍和上網查閱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這些知識資料並通過書面形式列印出來供全班同學閱讀。這樣做既鍛煉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2.4 激勵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習的基本心理因素。學習困難的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動機不強,動力不足。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將來要適應和推動社會的發展,必須自強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礎知識的掌握為條件的。要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加強物理學習上的競爭,考試、參加物理競賽,還有學習上的落後將潛伏著喪失自尊的威脅,這些都可以形成一種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積極進取替代惰性心理。
2.5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些學生,智商並不低,學習也認真了,但是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他們所存在的問題往往是學習方法不當所造成。學生掌握知識,有一個科學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預習、聽課、復習、作業、小結等環節。學習困難學生在這幾個環節上往往做不好。如:他們沒有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上課聽課思想容易開小差,平時不重視即時復習,總是考試前才匆匆忙忙的復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等等。因此具有針對性提出一些科學的學習方法,例如幫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學生之間互換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課外有針對性的輔導。
3、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應該關注符合學生心理特徵的課余愛好
在課堂之外,教師要多了解當今學生的興趣愛好,比如說要了解他們喜歡聽什麼音樂,喜歡吃什麼零食,喜歡玩什麼游戲,喜歡說什麼時髦的口頭禪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把學生的這些切身的生活體會加入教學,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學生的語言習慣說話,學生就會感到這位老師的思想和他們很接近,他們感興趣的東西老師也同樣感興趣,從而學生就會漸漸地的願意親近這位老師,慢慢地喜歡上這位老師的課,進而逐漸地對物理感興趣。所以物理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
現在學生的課餘生活豐富,有很多體驗生活的機會,但是他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卻很少用物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身邊存在的一些現象也不能有意識的用學過的物理知識去解釋,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把這些生活體驗和感受與物理聯系起來,就會讓學生感受到物理離我們的生活原來這么近,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講解決定不透明物體顏色的因素時,講到綠葉呈現綠色是因為它反射的是綠色光,為什麼植物的葉子反射綠色光呢?因為綠色光對植物的生長有害,所以要把有害的光反射出去;在講解摩擦起電現象時,舉出油罐車為什麼要拖一條尾巴--鐵鏈?是因為汽油和油罐之間有摩擦,造成油罐上會附著大量的電荷,如果不急時通過鐵鏈引到大地會使汽油自然。這樣以來既讓學生掌握了要學的物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教師授課時要有良好的教學藝術
在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並且具有良好的師生情感交流,會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1通過生動風趣語言,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語言應體現出機智和俏皮。上課前,教師要進行自我心理調整,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有聲有色,才能帶著愉悅的心情傳授知識,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事實表明,教師風趣的語言藝術,能贏得學生的喜愛、信賴和敬佩,再加上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更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4.2教師授課時,要有豐富的情感,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情趣。
豐富的情感,是課堂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也是教師道德情操的要求。一個教態自然的優秀教師,走進課堂應滿臉笑容,每字每句都對學生有一種熱情的期望。大多數學生的進步都是從任課教師的期望中產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課堂教學,能激起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能增強他們的理智感,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能使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教學一方面是進行認知性學習,另一方面是情感交流,兩者結合得好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把智力活動由最初簡單的興趣,引向熱情而緊張的思考。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消除學生對老師的恐懼心理。當師生之間形成了一種融洽、和諧、輕松、愉快的人際關系時,就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物理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授課時的語言、聲調、動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確的措詞、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繪、柔和的聲調、富有表現力的動作表情融為一體,可使學生在45分鍾內不僅學到物理知識,而且還有一種美的享受。在對物理概念、物理現象和物理規律進行敘述時,要做到抑揚頓挫,聲音的高低、發音的長短、感情的運用等,都要求教師根據具體內容進行精心設計。
4.3講述有趣的物理現象、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在課堂上介紹物理學史的發展、物理學家的情況,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如"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會使學生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愛迪生和白熾電燈"的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科學家的成才之路,並深深地體會到"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一道理。
給學生適時講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補償方式。例如在講到玻意耳--馬略特定律的時候,介紹定律的來歷以及不同國家對定律的不同稱呼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進一步學習創造良好的氛圍。當講到歷史上曾有一位學者叫赫曼,為了驗證天電(閃電)與他電是否是同種電,竟被雷電擊死在實驗台上時,課堂一片寂靜。當講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宮時用磁石來防刺客時,課堂上又是一片活躍氣氛。
4.4教育學生留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從現象中感知物理意義。
物理學是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很多物理定律和規律都是從觀察現實生活中發現的。例如:牛頓通過對蘋果落地的思索,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過觀察吊燈的擺動發現了單擺的等時性。學生從生活中走來,對身邊的事情比較熟悉,比較親切。老師在講解理論時,用實際事例來說明理論;講解完理論後,又用理論來解釋實際問題,可使學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再例如:流星雨、日食、月食、海市蜃樓現象、百貨商場中的各種各樣的東西等,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和有趣的自然現象,都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是較好的物理素材。在做實驗時,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實驗內容,把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對物理有親切感,體會到學物理的實用性,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熱情。這樣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善於觀察、勤於思考的習慣。
5、結束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該以新奇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引人入勝,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在樂趣中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但絕不能把素質教育異化為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也就是在進行物理課的教學中,要教思路,教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鼓勵學生勤於思考,敢於提問,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創新思維和樹立創新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關鍵。
3. 初中物理情境創設的常見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適當的情境創設是很必要的。初中年齡段是人的智力發展的轉折時期。智力的核心是思維,從思維的發展過程看,三歲前到幼兒園孩子的思維是由動作思維向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了小學,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整個初中時期是進入抽象邏輯思維階段。在物理教學中適當的情境創設採用大量學生已具有的感性知識,可以使學生從具體事物中學習,以幫助學生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
情境創設是利用學生和對象之間相互作用,將學生學習的新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的知識進行有意義的聯系,使情境創設的對象作為新的知識的固著點。在新舊知識之間通過問題的形式建立連接,學生的回答反映了思考的結果,根據學生的回饋進行適當的修正和引導。情境創設在學生知識的遷移方面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情境創設可以模擬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不止是體驗在書本和試卷中的文字,而是更多的參與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把教育和生活割裂開來。在這一章中我以浮力一章的知識情境創設為例分析一下情景創設的常見方法。
第一類創設問題情境,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答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實現教學目的。學生思維的良好情境,更多來源於激起思維的問題本身。根據認識理論,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的方式來使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提出問題。因此教師無論是在教學的整個過程,還是在教學過程的每個環節,都應十分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做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開液體所受重力的關系實驗之前,經過數學推理浮力的大小和排開液體的重力是有關系的,教師設置情境,向學生提出問題:如何測量兩者之間的關系?學生已經學過用稱重法測量浮力的大小。在測量浮力時,使用的是普通的燒杯,有的同學順著這個想法會想出將燒杯放在容器里,裝滿水後,向燒杯裡面浸入重物,這種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水流沿著燒杯流下時會在燒杯壁上留下大量的水,會造成誤差。通過對學生的指導,找到最優化的解決辦法,使用溢水杯,這樣就可以提供實驗器材,進行實驗了,學生親自思考過解決問題的辦法,會比教師直接告訴答案,或者查看書本要記憶深刻。學生的思維都是問題開始的,教師在實驗前,根據實驗物品,提出合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順著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增強解決問題能力。
第二類是創設生活情境,所謂生活情景,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生活中的場景,創設與學生的生活認知相聯系的情境。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頭腦中已經存在一些來自於生活經驗的對一般客觀事物的直覺認識,情境創設可以對學生大腦中已形成的物理前概念進行正確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都有自己的理解,這一理解涉及到物理學的各分支,通常被稱作前概念。生活經驗是獲得感性認識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個初中學生即使初次接觸物理概念,有些知識是在小學的課本中進行學習,這些知識有的是為了學生基本了解,不是很全面,學生有著十多年的生活經驗作為知識來源,這些知識有些是與科學概念不相符合的,教師要在准備課程之前找到學生的前概念,喚起學生的感性認識,並用科學方法加以驗證。例如:在浮力一節引入的時候教師播放生活中常見的樹葉,鴨子,輪船等漂浮在液體表面上的物體圖片,學生學習過浮力,知道這些物體是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且浮力與重力是一對平衡力。但是對於放在液體中就會下沉的物體,學生卻很難確定是否受到浮力,所以教師在此處加一個實驗,准備一個水槽,首先將乒乓球摁在水下,乒乓球浮了起來,再將一個重物放在水中,重物下沉,向學生提問重物是否受到浮力。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常見的重物放在水中會下沉的生活經驗,引發出學生的前概念。學生有的`回答受到浮力,有的回答不受到浮力。最後通過設計科學實驗驗證浸沒在水中的重物的受力情況,用實驗證明浸沒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浮力。生活情境的創設可以通過生活場景逼真的模擬,也可以引發認知沖突。
第三類是創設實驗情境,實驗情境就是利用身邊的常見的生活用品,讓學生親手進行實驗,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就應盡可能地創設各種動手操作的情境,在教學中盡可能讓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知識的內化過程,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處於主動、活躍的狀態,既有助於學生加深對物理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滿足學生作為個體的人的需要,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設計一些小實驗類的游戲。例如:在講解浮力的應用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是輪船的漂浮原理,在講解這個知識點之前,設計一個小實驗,將一塊橡皮泥捏成實心的放在水裡,橡皮泥就會下沉到水中,問問同學們是否有辦法讓橡皮泥不下沉。學生積極配合教師,將橡皮泥捏成船型,由於排水量增加了,所以受到的浮力增大了,能夠漂浮在水面上,所以雖然輪船是鋼鐵做成也能夠漂浮在水面上。因為學生小的時候都玩過橡皮泥,所以對這個游戲不會產生陌生,在娛樂中把輪船的工作原理學會。實驗情境創設分為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教師利用專業的實驗教具或者自製的教具演示實驗原理,能夠讓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實驗的現象以及工作的原理。例如:在講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時,可以選擇播放多媒體圖片或者視頻,我選擇使用潛水艇模型,實際操作演示實驗,讓學生更直觀的看到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潛水艇的體積不變,通過改變潛水艇中水的多少來改變潛水艇的重力,當重力比浮力大時,會發現潛水艇下沉,只有當浮力等於重力時,潛水艇才會靜止在水中。通過學生觀看教師的演示,會留下潛水艇浮力和重力變化的深刻印象。
第四類是創設故事情境,就是根據歷史或者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案例創設相關知識點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之後,學生知道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有關。在這個時候穿插阿基米德的故事,國王想要一個皇冠,工匠做成皇冠之後,國王懷疑工匠在黃冠里摻了銀,國王用秤來稱量皇冠的質量,但是皇冠的質量和黃金的質量相同,國王叫來了阿基米德,讓他幫忙。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也沒想到合適的辦法,有一天他洗澡時,走進浴缸時,發現水向外溢出。阿基米德想到浸入液體中的體積就是液體排開水的體積。阿基米德根據這個發現,進行了實驗,兩個容器中裝滿水,將王冠和等質量的黃金放在水中,發現裝皇冠的容器溢出的水比裝黃金的容器溢出來的水多。證明王冠的體積比黃金的體積要大,所以王冠不是純的黃金。在這個故事中,讓學生感受阿基米德探索的精神之外,想讓學生提煉出浸在液體中的體積等於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為下面的測量浮力大小進行鋪墊。這個實驗並不是很復雜,但是對於兩千多年前的阿基米德來說,這個發現是有重要意義的。在講完故事後,用易拉罐讓學生模擬體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排開液體的體積。加深對阿基米德發現原理的理解。在故事情境創設時也可以引入一些新奇的歷史故事,我們博大精深文化寶庫中有豐富的資源。
情境創設根據分類原則不同還有其他的方式,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適當的使用情境創設。在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障礙的基礎上,針對教育目標,選擇合適的情境創設方式,並在情境創設後進行科學的方式評價,進行有效的反思。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增強物理記憶常見的7種方法
眾所周知,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物理學科的記憶是物理學科智力活動的基礎,也是物理學習的倉庫。沒有豐富的物理知識信息儲藏倉庫,智力活動這座工廠就只有停工待料。因此培養學生記憶物理知識的能力非常重要。以下為增強物理記憶常見的7種方法:
1.實驗記憶法
物理實驗能為學生學習物理提供符合認知規律的表象;能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使學生得到科學方法訓練。例如:做一個覆杯實驗,大氣壓存在的事實讓學生久久不能忘懷;用彈簧測力計拉一個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毛刷,摩擦力的方向栩栩如生展現在學生面前。通過實驗多種感覺器官將知識信息傳入神經中樞進行思維加工,同時輸出反饋信息、控制觀察和操作器官,讓學生獲取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信息,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的目的。實踐證明:從實驗中得到的知識比死記硬背學到的知識效果好得多,記憶准確、牢固。
2.直觀記憶法
教學中,通過實物、模型、繪制掛圖、自製教具等手段、或使用電視、多媒體課件等電教媒體,以及形象生動比喻,將抽象的物理理論形象化,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如利用汽油機的活動掛圖,汽油機模型,自製課件能深入淺出地講清其工作原理。這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3.歸納、總結記憶法
物理現象的千變萬化是有其規律的,只有找到事物之間的變化規律,抓住事物變化的本質,就可以理解其事物變化的原因。而物理記憶以理解是記憶的基礎,以對知識的系統化為捷徑,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尋找物理變化規律加以歸納總結,理解越透徹,記憶越牢固。例如:產生感生電流的條件可以歸納為:①電路要閉合;②是部分導體;③一定切割磁感應線。又如:光的反射定律可以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5.對比記憶法
將新舊知識中具有相似性和對立性的有關內容,以及某些易混淆的概念、定義和規律等知識,通過分析、對比找出異同點及聯系,可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例如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可以採用列表的方法對照比較,在學生腦海里形成清晰的輪廓,大大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
6.趣味記憶法
在教學中,強調理解記憶,並不排除機械記憶。有些內容本身沒有什麼需要理解的,或限於學生知識水平無法理解,只能運用機械記憶。為防止枯燥記憶,可採用編順口溜、口訣,韻語歌謠等形式幫助記憶。在《杠桿》教學中,作力的力臂是一難點,可以編順口溜:作力臂,並不難,找到點(支點),找到線(力的作用線),作垂線。這樣易讀易記,朗朗上口,可以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激發學習動機,降低記憶難度,提高記憶效率。
7.縮略記憶法
物理需要記憶的知識多,學生易「東拉西扯」、「張冠李戴」記不全面。為此,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指出概念或規律的幾個關鍵字或詞,組成一句簡單話來記憶。例如,學習牛頓第一定律要抓住「物體」、「不受力」、「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等關鍵字詞,來加以記憶。
4. 如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
一、創設「問題情景」,啟迪學生思維的火花
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創設問題情景,來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把學生的興趣引向課堂。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雲雷雨,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都是活的書。」 在引入新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相關的趣聞、有趣的實驗、幽默的漫畫、製造懸念、開展競賽、動手試驗等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挖掘隱含的物理科學思維方法,聯系生產生活中的實際,以創設情景,設法引導學生。
根據具體課題結合實際來選擇引課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必要的知識基礎和心理准備,使其思有所向,求有目標。
1.巧妙的問題
「 思維永遠是用問題開始的」 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經歷和感受。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科學而巧妙的設問,精心設計問題,就會使學生產生一種究根問底的急切願望。例如:講解《摩擦力》一課,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摩擦力,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物理教師,善於精心創設深刻的、有趣味、有價值的問題,能夠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2.有趣的實驗
物理學科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的,突出實驗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進行探索,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例如講解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時,可以找一支普通的鋼筆,去掉它的外殼,露出吸墨水的橡膠膽。然後擠壓橡膠膽,使橡膠膽內吸入適量的水,放入水杯中,鋼筆將豎直地浮在水面上。通過調節鋼筆中的水量,使鋼筆上浮、下沉或者懸浮。利用生活中的物品進行一些小實驗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筷子提米實驗,紙鍋煮蛋,等等。
3.活潑的競賽
在物理教學上要注意針對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提出有待學生解決的問題,並展開競賽。例如:講解《向心力》一課時,可以准備好乒乓球和倒扣的玻璃杯。讓學生們展開競賽,看看誰能夠在保證杯口始終朝下且只用一隻手的前提下,不藉助於其它工具把托盤外的乒乓球移入盤內?
二、重視教學藝術,讓學生愛上物理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該大力促使學生對物理的愛。教學是一種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的勞動。教師在教學中應深挖教學的情、趣、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在師生中產生「共振」。「講」作為最基本的教學手段,內容要豐富,語言也要生動。
1.有魅力的語言
富有魅力的語言,對吸引和保持學生注意力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用藝術性的語言能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透徹。教師在新課引入的時候用趣味性的典故、懸念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課堂中用詼諧的語言,使學生在笑聲中掌握嚴謹的科學知識;小結則可以用強有力的結束語,清晰明了的語言總結概括,運用知識的邏輯性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知識鏈。
2.美妙的物理世界
物理的世界是美的世界,教師要善於揭示物理學中的美的內涵,促使學生感受到物理之美,喜歡物理之美,追求物理之美,創造物理之美。物理學本身就是生動有趣的學科,許多物理學定律的發現過程,就是人類探索自然的精彩樂章。
三、重視反饋信息,恰當評價學生
反饋原理指出:任何系統只有通過信息反饋,才可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師生間信息的交流和反饋,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而且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手段。反饋應是及時全面的。
1. 教師通過反饋信息掌握學生情況,改進教法,正確評價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積極學習行為示以滿意的微笑、點頭稱贊以及口頭表揚,都會給學生增強新的動機力量。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某種積極學習行為沒有任何反饋,將無形中降低學生的學習勁頭。物理學習中,由於一些學生學習方法不對頭,往往懷疑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另
有一些同學開始時就過高估計自己,要求過高,導致失敗而喪失了信心。這兩類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往往會越來越低,為了使學生的興趣及早穩定並得到不斷的強化,在教學中應採取循序漸進的辦法,合理安排難度。讓學生得到肯定的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可以鼓起學生學習的信心。成功的效果能使人干勁倍增,產生濃厚的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戰勝困難的信心。
2. 學生通過反饋強化正確,改正錯誤,促進努力
學習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又是在學習中培養起來的。學生在刻苦學習中嘗到成功的喜悅,將激勵學生去取得更大的成功。學生成就感的獲得除了表現在知識的掌握上,還表現在知識的應用上。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一些小發明、小製作,讓學生看到物理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這無疑會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課後及時的做一些習題,能增強記憶,強化正確,同時糾正錯誤,防止錯誤指示的鞏固。
總之,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對學生能否學好物理至關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採取不同措施不斷激發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使其形成持久的學習品質,不斷提高學生物理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從而提高物理教育教學的質量。
5. 如何搞好高中物理教學中的物理學史教育
物理學史是研究物理學發生、發展的歷史,是介紹物理學概念、定理、定律等發展與變革,以及人類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它不僅記述了物理實驗與理論的發展過程,而且記述了物理學家的活動。著名哲學家馬赫認為:物理學史的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富有成效的科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1]。1989年出版的《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的總報告指出,「大部分科學概念是緩慢形成的,凝聚著許多研究人員的心血。沒有歷史實例,不論記憶多少一般概念,最多也不過是一些口號。[2]」 科學史與基礎科學教育相結合可以說已是一種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知道「歐姆只是一個定律,科里奧利只是一個加速度,開爾文只是一個溫度,阿伏伽德羅僅僅是一個數目」。
國內物理教育界對物理教材中應融入物理學史的做法也給與了充分肯定,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以下簡稱《課標》)提出教科書的編寫要重視科學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應對科學過程所凝練和升華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有較為精到的展示,使學習者汲取前輩科學家科學思維和研究方法的滋養,也要以鮮活的資料弘揚其科學精神和獻身於科學的意志品質,使學習者受到生動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熏陶和感染,有利於健全人格的養成。根據《課標》編寫的各種版本的高中物理課本,都不同程度地在內容上增加了很多歷史知識,主要呈現在「科學足跡」、「科學漫步」、「STS」等欄目中。
從國內的關於高中物理課堂中物理學史教育的一項調查可以知道[3]:在物理教學中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尚存在一些困難和制約因素,有教師認為高考中關於考察物理學史內容的考題幾乎沒有,他們在教學中就會削弱了對於物理學史教育的重視;有的認為在教學中進行物理學史教育有時佔用了大量時間,有可能完成不了規定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由於課業負擔繁重,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閱讀課本以外的物理學史資料;教師普通認為加入物理學史素材毫無疑問是有利的,可是怎樣加入,在實踐中還缺乏將物理學史內容融入物理課程中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實際中還存在有輕視物理學史作用的傾向,認為物理學史只不過是傳授物理知識的載體,或者是物理教學內容的附加而已,實際上這種只關注物理知識的教學傾向,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低估、忽視了物理學史本身具有的教育價值。也有教師認為物理學史在高中物理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學效果難以評價。筆者認為,並不能因其評價問題而放棄物理學史的教學,物理學史對學生的影響是在潛移默化中的、不知不覺中的,正像著名科學家楊振寧教授所說的那樣「學習有兩種辦法,一個辦法是按部就班的一個辦法是滲透性的。很多東西是在不知不覺中,經過了一個較長時期的接觸, 就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已經懂了。」那麼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搞好物理學史的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掌握物理學史的教學方法
(一)滲透法:所謂滲透法就是把與物理課程相關的物理學史知識恰當地穿插在物理課堂中來逐步開展物理學史教育的方法。物理學史的滲透可以以問題為線索來引入物理學家的軼聞趣事或者以往物理學家研究的過程或片斷,可以是大篇幅,也可以是幾句話,甚至一副圖等,此舉不僅可以緩解學習者的學習疲勞,激發物理學習的熱情,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接近科學,增加物理學對學生的親和力,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具有洞察力;還可以使他們以一種移情的方式設身處地體驗以往科學家的探究過程,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和建構知識,並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例如在探究產生感應電流的條件時,先提出問題「電流能產生磁場,那麼磁場能否產生電流呢?若能產生,條件是什麼?」接著介紹歷史上安培、科拉頓、法拉第等科學家相繼提出的利用磁生電的方法。在歷史材料基礎上,讓學生討論、提出幾種產生感應電流的猜想:①將導線放在磁場中就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②導體在磁場中運動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③磁體運動,導體不動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④導體和磁體都不動讓穿過閉合電路磁場發生變化能在導線中產生電流。然後全班學生進行分組進行實驗,根據事實得出結論: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閉合電路中就有電流產生。還可以插入科拉頓在這方面的研究軼事:「科拉頓在法拉第發現之前,曾做過這樣的實驗,他把一個螺線管與電流計相連接,為了避免實驗時磁鐵對電流計指針的影響,他將電流計放在另一個房間。實驗時,他將磁鐵插入或抽出線圈以後,再跑到另一個房間去觀察電流計指針的變化,結果當然什麼也看不到了。」再讓學生思考科拉頓沒有成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科拉頓的方法暴露出他實驗設計的不夠嚴密,如果當時他能安排一名助手在另一房間觀察電流計,那麼他將最先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這一事例從反面告訴我們思考問題和設計實驗必修要科學周密,不能有任何疏忽。」但在課堂滲透時,千萬不可為了迎合學生們的需要而講大量的科學家軼事等等,這樣會喧賓奪主,沖淡主要教學內容的學習。不能為了引入史料而引入史料,如果沒有必要引入時,就不引入。既要注重與課本結合,注重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同時還要言簡意賅。適時、適當、適度地的進行課堂滲透是一種有效的進行物理學史教育的主要途徑。
(二)准歷史法:所謂「准歷史法」,就是在忠於歷史事實的情況下,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物理學史料進行組織後貫穿在教學過程中來達到一定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要求科學的還原那些重要的歷史足跡,是對歷史最具體的重演,是很好的過程體驗教學方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過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物理規律並從相關歷史事件中廣泛吸取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及所蘊含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把物理學史教育真正實踐在課堂教學中[4]。具體步驟是:1. 將物理學理論(教學內容)的歷史發展過程按問題起源—提出的工作假設—思辨以得出推論—實驗或思想實驗對推論進行檢驗—假設的修正及結論的推廣進行整理,以形成教學內容的「准歷史」過程。2. 將學生對物理知識(教學內容)的一般認知過程,即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提出問題-假設或猜測-實驗探索-結論及對認知過程的反思,整合到已組織形成的教學內容的「准歷史」過程中,形成具體的教學過程。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先向學生提出問題:「根據生活中經驗,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靜止,這種說法正確嗎?」然後讓學生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假設),再向學生闡述歷史人物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即亞里士多德及同時代的人也都有「物體受力而運動,不受力則停止」的認識。接下來,向學生闡明三百年前的物理學家伽利略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再向學生展現伽利略為推翻這一論斷而如何質疑、如何進行實驗驗證的?最後慢慢讓全班的立場都站到正確的或更具優勢的認識上,使學生經歷從錯誤到如何突破、再到正確認識的過程。再例如,在學習萬有引力定律時,可以按照教材展現的人類對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的過程,先提出是什麼原因使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問題,然後引導學生追尋牛頓的足跡,重演歷史過程,動手和動腦,經歷「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讓他們在萬有引力的簡潔公式中看到了宇宙的統一與和諧。
二、重視物理學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根據課程標准編寫的物理教材盡管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呈現了豐富多彩的物理學史內容,但這些內容還不能滿足老師教學的需求,網路、課外讀物等已經成為教師獲取物理學史課程資源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從網路上獲取物理學家奇特而偉大的構思和重大發現,以及他們的成功與失敗等方面的材料展示給學生,或者讓學生真搜集整理物理科學發展資料,自主地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也可以定期舉辦物理學史講座,講座不一定要在大的會議室進行,教師可以靈活自主的選擇在自習課的時間,在教室里或者以開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在講座過程中可以採用多媒體設施,播放一些科教系列片,這些都可以潛移默化的實現物理學史的教育功能。當然如何選擇適合學生認知水平、便於學生理解和激發學生興趣的講座內容,則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物理知識掌握情況及認知規律而確定,因為物理學家的思維水平與學生思維水平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學生可能很難深刻地理解他們的思維方法和技巧。
三、提高教師物理學史教育的素養
教師具有的物理學史知識的豐富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教學中對物理學史的自覺應用程度。物理教育理論指出,為更好地完成物理教育的目的任務,教師不能只掌握物理學本身的概念、規律和理論,物理教師最低限度要掌握物理學知識、物理學史知識、物理方法論知識這三方面的專業知識[5]。將物理學史知識列入物理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中,足見其重要性。教師只有對物理學史的內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對其作出合理取捨,設計出符合中學生思維和認識水平的教學方案,這同時要求教師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除選入教科學的物理學史知識外,還要補充與物理知識直接相關的物理學史內容。此外,教師還要特別關注物理學研究進程中出現的各種概念、學說、規律是怎樣建立的、怎樣形成的?這也是物理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難點的有效途徑。因為歷史上物理學家在形成物理概念,發現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所產生的種種想法(其中包括很多錯誤想法),所做出的種種判斷(包括一些錯誤判斷)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也遇到過、產生過、做出過。熟知物理學史的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進而將之作為教學重點和難點,並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認識上的困難,排除誤解和疑問,加深了他們對物理學知識結構的理解。
6. 物理學史有什麼作用
物理學史是研究人類對自然界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史,它的基本任務就是描述物理概念、定律、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脈絡,提示物理學觀念、方法和內容的發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性。今天是昨天的延續,了解歷史是為了更好地把握未來。所以在物理教學中,物理學史理應成為一種珍貴的教學資源。但由於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及物理教材本身的因素,物理教師很難把物理學中豐富多彩的內容引人入勝地傳達給學生,使得學生對物理基本概念、規律的由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物理知識在學生看來是深奧、難懂的,因而學生對學習物理越來越覺得乏味、難學,越來越缺乏熱情。這與物理學在科技與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是相矛盾的。而研究學習物理學史,在教學中必將為物理教學注入新的活力,還「歷史」真像與學生,讓他們一同與人類探索自然的歷史,與科學家追求科學、追求真理、勇於實踐、艱苦卓越的奮斗足跡,共悲同喜。這將賦予物理知識於生命意義,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攀登科學高峰的熱情,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一、利用物理學史的豐富材料,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理想教育,激勵學生的科學創造精神。物理教學的基本任務除了向學生傳授物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應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理想和科學創造精神。物理教師熟悉物理學史,就可以在教學中利用生動的事例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熟知著名科學家的創造實踐,了解歷史上重大科學發現和發明產生的歷史背景和突破過程,可以開闊眼界,加深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堅定他們進行科學創造,推進科學發展的信心和理想。例如在學習電學時,可向學生介紹電流的發現和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過程,在介紹阿基米德原理時,可以向學生講王冠的故事。在學習生活用電時,可向學生說明愛迪生發明電燈的過程……。了解科學家的生平和偉大貢獻,從中獲得啟示,往往可以使青年學生受益終生。介紹傑出科學家的至理名言,可以使學生感受科學家勇於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事業,知難而進,愈挫愈奮、謙虛、嚴謹、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如力學之父——牛頓,從不居功自傲,在生命快要結束時,向世人說了這樣二句話:「我不知世人是怎樣看我,但是我自己看來,我只是象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孩子,一會兒找到一顆特別光滑的卵石,一會兒發現一隻異常美麗的貝殼。就這樣使自己娛樂、消遣;而與此同時,真理的汪洋大海在我眼前還未被認識、被發現。」「如果我比別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的緣故。」被譽為電磁學的帶路人——法拉第,一生中得到的榮譽不計其數,但他從不喜形於色,拿出來炫耀,人們不解地問,他憨然一笑,答道:「我不能說這些榮譽不珍貴,不過我從來不是為了追求這些榮譽而工作的。」電學中的牛頓——安培,一天,他在路上邊走邊思考問題時,由於過於專心竟然把馬車的後背當成黑板,演算起來;鐳的發現者——居里夫人,寧願失去成為富人的機會,公開了自己發明鐳的全部秘密和它的製造方法。……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可以成為青年學生努力的路標、行動的指南,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結合教材介紹物理學史,還可使學生認識到: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志向,是科學偉人們獻身科學事業並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動力。科學成就來自科學家的勤奮鑽研和專心致志的忘我勞動。科學工作是不斷提示和發現客觀規律的工作,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只有專心致志、不屈不撓、長期奮斗才能見效。敢於突破傳統偏見,大膽進行科學探索的精神,是科學偉人們取得科學成效的重要思想基礎。認識真理除了要克服科學實驗上的困難和危險以外,還要克服傳統觀念的束縛。因此,要推動科學發展,不僅要尊重權威,虛心學習繼承前人的正確理論知識,還要破除迷信和固守傳統觀念的思想,要敢於探索,創造力是屬於愛追根究底、獨立思考的人。簡言之,在物理教學中,介紹物理學史,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發展規律,了解科學的社會功能,認識社會實踐和物理學發展的關系,學習物理研究方法,繼承科學研究的優良傳統,擴大知識視野,活躍科學思想,激勵科學創造精神。二、了解物理學發展的歷史,可以加深對物理學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的本質的理解。 對於物理學中各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定律,只有了解它們如何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即了解它們是如何得來的,又如何演變發展成為現在這個樣的,才能真正懂得它們的本質,在教學中也才能深入淺出,講深講透。一個基本概念,它是根據哪些客觀現象,由於何種研究的需要被引進物理學的呢?其原始意義是什麼?隨著物理學的發展,它又得到哪些補充和修正?……這一切,只從一般教科書上難以全面了解。教科書往往只以一個定義的出現,可能完全掩蓋了它在發展過程中所蘊含的豐富內容。這容易使學生斷章取義,對物理概念、規律進行片面性的理解,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錯失了進行探究學習的機會。因為一個基本概念、規律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使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不可多得的良好素材。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只重結論、只給結論,不重過程。教學中就會缺少懸念,教學就會成為簡單重復課本知識的過程,課堂將會失去生機與活力,缺少意外的「驚喜」,直接造成的後果是學生只會記結論、背結論,而不會真正理解結論,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地發展。三、了解物理學發展的真實歷史,可以破除科學創造的「偶然性」和「神秘感」。教學任務之一,是傳授前人經獲得的理論知識,反映在現在課本中的物理學習理論,都是人們根據教學的需要經過多次編輯整理,形成的嚴密的理論邏輯體系。教師在講課中,也往往只注意理論本身的邏輯結構,習慣於從少數幾個基本假設或定律出發,運用數學方法推導出結論,這就掩蓋了科學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聯繫到普遍聯系的具體發展過程。這樣就會使學生對這些知識的來源、理論體系的形成,感到深奧莫測,認為各個物理學概念、原理和定律的獲得都是一蹴而就的,只是歷史上哪些智慧超人的科學偉人們的「靈感」創造,是歷史的巧合和偶然的機遇,是常人的不能及的。這種認識是十分錯誤的。事實上熟悉科學創造歷史過程的人都知道,任何一點物理知識的獲得,都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過程,是經過「試探——除錯」的多次選擇而得到的。都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低級到高級、片面到全面、粗糙到嚴格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它決不是任何天才頭腦的人偶然性所創造的。在教學中,適當地做一些必要的歷史回顧,將會使學生了解各種理論建立的實驗基礎,了解各種抽象模型所依據的客觀實際,了解假設、觀點和物理學思想的演變,使學生在課堂上「親身經歷」一下物理學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的「系統發音過程」,這種做法的本身,就有助於消除學生對物理學知識來源的偶然性和神秘感。使學生認識到,發明創造,不是某些人的特權,但成功只會屬於哪些用百分之九九的汗水,敢於實踐、勇於實踐、善於實踐的人。同時使學生意識到,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踐出真知,學好物理必須重視實驗、學會觀察、體驗生活。四、了解物理學理論的發展性和近似性,可以克服僵化的認識和絕對論的真理觀。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經常發生著以下各種形式的理論變遷:以比較正確的認識代替錯誤的認識,例如以熱之唯動說代替熱質說;以比較全面的認識代替片面的認識,例如光的波粒二象性代替原先的粒子說和波動說;以更深入的認識代替表面的認識,例如從哥白尼學說到開普勒說,再到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提出,就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以更加普遍、精確的認識代替局部的近似的認識,例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提示了牛頓力學的局限性和近似性,把它作為一種極限情況概括在新理論之中……。這生動地表明,沒有任何一個物理學理論可以被看成是最終完美的,因為它的內容的有限性總是和可能觀察到的無限豐富多樣是相對立的。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獲得的物理學知識只能是近似性的、相對的真理。 如果物理教師是有較豐富的物理學史知識,就會在教學中自覺地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觀的教育,以幫助學生克服對物理知識絕對化、僵化的理解,防止學生不能限制地、不講條件地機械搬用物理定律、公式來解決問題。
7. 創設物理情境的形式有哪些
物理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當學生的學習材料來自於現實生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倍加高漲;當物理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物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能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由、輕松地學習物理知識。學生們用腦去思維、用眼去觀察、用耳去傾聽、用嘴去表達、用手去操作、用身體去經歷、用心靈去感悟,使他們在最佳的狀態中學習,從而體驗到物理離不開生活,物理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學習物理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善於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生活中的物理素材,讓物理教學更多地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那麼,如何把這些理念或思想貫徹到自己的教育行為中,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呢?一、引入生活實例,激發學習興趣。科學探究始於問題,探究性教學是給學生造疑。教師要善於設置問題情景,只有找准了學生的興奮點、盲點、迷惑點,才能引發學生認知沖突。比如從日常現象入手,讓學生通過觀察、試驗、案例分析、研究圖片等,獨立發現或經過啟發後,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如在講授《參照物》這一節時,教師先給同學們看一張觀看茫茫大海中的一艘輪船的電影畫面,要求判斷在煙波浩淼的海面上的這艘船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沒想到在日常生活中最為簡單的「動與不動」的判斷,引發了學生熱烈的爭論,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了,產生了強烈的探究問題的慾望。然後教師要求學生畫一幅正在行駛的汽車,這時學生很興奮,每個同學都會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很多學生為了顯示汽車開得快,達到「風馳電掣」的效果,有的學生畫的汽車四周烽煙四起,有的同學畫的汽車像被雷擊,但也有的同學通過畫出汽車在兩根電線桿或一座房子的不同位置來表現汽車是在行駛著的。二、探究生活實例,學生易懂易學。物理本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物理。我們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體驗,捕捉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選取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擷生活物理實例,挖掘生活中的物理原型,讓他們體會到生動有趣與豐富多彩,以喚起他們的興趣。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認知規律,已有的生活經驗,轉化「以教材為本」的舊觀念,靈活處理教材,根據實際需要對原材料進行優化組合。在物理教學中,我們要從多方面「找」物理素材,多讓學生到生活中「找」物理、「想」物理,真切感受「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因此,我們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而且還要讓學生把熟悉的生活帶進課堂的探究學習中。物理知識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加以練習,將會更有利於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例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實驗室用燒杯燒開水,水沸騰現象盡顯眼前,但總有很多學生看不出什麼名堂來,僅僅為了看而看,不知道看什麼,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吸引他們眼球的是酒精燈的火焰而不是燒杯里的水。看和觀察並不是一回事,執教教師在這一節課上讓學生體會「觀察」,學會「觀察」。看「氣泡」的出現和變化,聽水杯發出的響聲,記錄溫度計顯示的水溫。讓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分步驟地去「燒開水」,看、想、議論,教師由教授知識、教會學生知識變成啟發研究、激發探索才能。當然,作為教師應指導學生嚴格按自己的計劃和實驗操作過程進行操作,防止意外的安全事故。但不宜干涉太多,否則將失去探究的意義。在探究中引入生活化的情境,能促使師生們圍繞此情境展開熱烈的討論。這時的學生們個個熱情高漲,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其中進行自主建構。通過捕捉生活素材,把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作為學生進行主動地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有效載體,能便於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更能幫助他們獲得對物理的體驗與感受。三、運用生活實例,做到學以致用。學習物理知識,是為了便於更好地去服務生活。因此,在教學的練習設計中,我會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培養學生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還應盡量地為學生創造運用知識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引導他們自覺地運用物理知識、物理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物理意識。凡是熟悉的事物總讓人感到親切。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他們從容不迫地學以致用。生活化的練習設計,讓物理知識貼近於生活,使學生們發現物理就在身邊,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充滿了物理,生活真有趣、物理真有趣。在物理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實驗,去探索、尋求、解決生活中某些實際問題。比如,如何測量操場上旗桿的高度;如何測量食用大米的密度;如何在家中測量醬油、牛奶的密度;暑假裡校園中花木無人澆水怎樣使通到花木邊的自來水每天自動放水一次;俄羅斯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失事沉沒巴倫支海,一百多米深的海底,怎樣把模擬的「庫爾斯克」號從水池中打撈上來。讓學生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這些在課本上沒有出現的,而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中,邊學邊用,活學活用。在練習時,我們應善於把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引進其中。由於練習的內容來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他們從中可以看到:現實生活和物理知識確實是息息相關的,兩者之間是一座相通的橋梁。通過這一過程的練習,學生們覺得物理不再是白學,學了即可用得上。他們明白物理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從而體會到物理本身的強大魅力,感覺到物理課堂充滿著智慧和樂趣。四、結合實際活動,提高實踐能力。根據心理學規律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短,加之課堂思維活動比較緊張,時間一長,學生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學生們喜歡做游戲,游戲符合他們愛玩好動的天性,能吸引全班學生積極主動、愉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教學時,我們可以把物理知識蘊藏在生活中常見的游戲中。例如:在講授光的折射現象時,在一個透明的塑料盒裡放一些水,水中豎直放置一塊畫有一條小魚的泡沫塑料板,用一條細鐵絲當魚叉,看誰能一下叉中魚,總之,讓物理與生活結伴同行,聯系生活學物理是《物理課程標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物理教學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致力於使引入、探究、練習、游戲的教學環節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生活材料物理化,物理教學生活化。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讓他們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以自己過去已有的經驗為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建構。正如冰心老人所說:「讓孩子像野草一樣自由生長。」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有自由探究的空間、自由摸索的時間、自由發揮的舞台、自由展示的天地,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開發、個性得到張揚、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只有善於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才能使教材再現生機與活力,才能使課堂充滿個性與靈氣,才能使物理教學更加豐富多彩,才能讓物理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