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物理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

物理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9-25 18:00:17

㈠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物理中探究實驗的方法有:
一.對比(比較法):
尋找幾個事物共同點或不同點的研究方法叫對比,這是一種常用的研究方法。
例研究不同色光混合及不同顏料混合;研究蒸發和沸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研究蒸發快慢的決定因素時,在應用控制變數的同時,也採用了對比的方法,比較哪一個蒸發快。
二.控制變數法
當研究的一個物理量與2個或2個以上的其它物理量有關時,常採用只改變一個物理量,而使其餘物理量保持不變,從而得出被研究物理量和改變數的關系。
如研究蒸發快慢決定因素;摩擦力大小決定因素;研究壓強和壓力、受力面積的關系;液體壓強和液體密度、深度的關系;浮力大小的決定因素。動能大小和物體質量、速度的關系;重力勢能大小和質量、舉高高度的關系;物體吸熱多少和物質種類、質量、升高溫度三者之間的關系;電流和電壓及電阻之間的關系;電功和電流、電壓、及通電時間的關系。
三.等效替代法
根據作用效果相同的原理,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我們可以用一個合力來代替它。這種「等效方法」是物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可使我們將研究的問題得到簡化。
四.實驗推理法(理想化實驗)
人們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在研究物體運動狀態與力的關系時,伽利略通過如圖實驗和對實驗結果的推理得到如下結論:運動著的物體,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的速度將保持不變,並且一直運動下去。
推理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在「研究聲音的傳播」實驗中。實驗中,現有的抽氣設備總是很難將玻璃罩內抽成真空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你是怎樣通過實驗現象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這下結論的?
五.轉換法
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或不易直接觀察認識的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它所產生的作用或其他途徑來認識它,這是物理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轉換法
六.類比的方法
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某種關繫上的相似叫類似,從兩類不同事物之間找出某些相似的關系的思維方法,叫類比。藉助類比,常能創造性地解決一些十分陌生、十分困難的問題,在物理學中,現象、屬性、概念、規律、理論和描述手段等涉及的種種關系,都可以是類比的對象。
七、模型法
①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實體或物理過程經過科學抽象轉化為一定的模型,這種轉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所以這種模型叫「假想模型法」又叫「理想模型」。它是物理教學的基礎,可使物理教學簡單化,形象直觀化,又可使具體問題普遍化,便於學生發揮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發散思維。
②建立模型可以幫助人們透過現象,忽略次要因素,從本質認識和處理問題;建立模型還可以幫助人們顯示復雜事物及過程,幫助人們研究不易甚到無法直接觀察的現象。例如:①研究分子、原子結構時,提出一種結構模型的猜想——原子核式模型(行星模型);②研究撬棒撬石塊時,把撬棒當做是杠桿模型。
八、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人們在自然存在的條件下,對自然、實驗的現象和過程,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儀器對有關物理現象,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觀察、研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所謂「自然存在的條件」,是指對觀察對象不加控制、不加干預、不影響其常態,所謂「有目的、有計劃」,是指根據科學研究的任務,對於觀察對象、觀察范圍、觀察條件和觀察方法作了明確的選擇,而不是觀察能作用於人感官的任何事物。
九、探究法:
探究法是指用科學的方法深入探討、反復研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學習方法
十、累積法:
在測量的量很小時,將很多規格、性質相同的物體累加起來測量,然後除以個數算出平均值以減小誤差的方法就叫累積法。
十一、比值法
17. 物理學常用「比值法」來定義物理量。請你參照下面給出的題例再舉兩個例子 (需說明定義的物理量名稱及其數學表達式,講明是什麼物理量與什麼物理量的比值及這個比值的物理意義)
例 速度 ,是路程與時問的比值;它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十二、分析歸納法
歸納方法是透過現象抓本質,將一定的物理事實(現象、過程)歸入某個范疇,並找到支配的規律性。完成這一歸納任務的方法是: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審慎地考察各種事例,並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關系等一系列邏輯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說,然後再運用演繹對其進行修正和補充,直至最後得到物理學的普遍性結論。
十三、假設法
物理解題中的假設,從內容要素看有參量假設、現象假設和過程假設等,從運用策略看有極端假設、反面假設等.利用假設,我們可以方便地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恰當地運用假設,可以起到化拙為巧、化難為易的效果

㈡ 如何讓學生掌握有效的物理學習策略

讓學生掌握有效的物理學習策略:
一、夯實基礎,注重學科內的知識聯系,形成知識網路。在基礎知識的復習中教師要注重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的主體知識,注重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要引導學生及時歸納總結,構建知識的網路體系。
二、注重改革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重在准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中教師經常進行換位思考能求得與學生思維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鳴,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㈢ 怎樣教好一堂物理課

一、應注重教學觀念的正確性,應體現新課程標准、素質教育理念
1.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特殊認識過程,同時,還應是情感、態度等非結構性情景的心理體驗和頓悟,中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概念、規律等理性知識,還需要現象、事實等感性經驗;不僅需要間接經驗,而且需要直接經驗;不僅需要結構性知識,也需要非結構性情景;不僅要認識客觀世界,還要認識自己的主觀世界。因此,中學生的學習環境不能局限於傳統的教科書和教師,還應包括實驗活動、交流和自我評價等,學生的學習方式不能局限於接受學習,還應包括自主學習、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
2.注重科學探究的思想,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供充分的條件,假設適當的情景,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將科學探究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我們教師應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注重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思想。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提倡參與型教學組織方式,教師要創設師生共同探究的教學環境,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學會做事。
4.注重以實驗為基礎的思想,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把實驗和探究結合起來,在做好課內實驗的基礎理上,鼓勵學生在課外隨時用身邊的物體進行實驗。如:體驗上學路上騎自行車上下坡時的不同感覺;觀察貨車和小汽車啟動和停止的過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培養學生嘗試利用實驗和已知規律探求新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5.注重STS教育的思想。在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廢電池對環境的危害、磁懸浮列車、失控的能量釋放等。關注所學知識有關的技術和社會問題,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對個人和社會問題作出科學決策的能力。
6.注重綜合優化的思想,有效、合理地利用各種手段,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優化中學物理課堂教學過程。
二、應注重教學設計的周密性
教學設計是否周密也是上好一堂中學物理課的比較重要的一面。具體地說,一節好的中學物理課必須對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充分的准備和設計。1.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學生實際狀況和教學任務,確定合理可行的物理教學目標。2.根據教學目標的分析確定物理學習內容,組織或創造相關的教學資源和學習條件,根據學習內容,學習者特徵分析並確定教學起點,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3.根據課堂內容的特點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狀況,確定物理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反饋與評價。
三、教學實施過程應注重師生互動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是否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是一堂物理課的重要方面,具體地說,教師對物理教學的組織與指導是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師生、生生互動過程。因此,一堂好的中學物理課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1.教師能根據物理學習進程創設必要的問題情景,並且始終組織、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如:引導學生思維和探究,指導學生觀察、實驗和概括,指導學生閱讀等。2.教師在物理教學指導過程中,能促進師生互動,如:給予學生同等的活動、交流機會;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敢於提出多種意見和答案,讓學生能採取多種方式主動學習,積極調動思維情感。
四、注重良好的教學效果
是否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堂物理課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根據對物理過程的認識,考慮一節課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在學習知識、提高能力方面的效果,還要具體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對物理課堂中良好的人際交流及平等合作氛圍的體驗,如尊重、信任每一位學生,給學生以同等的活動、交流機會,鼓勵學生和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在討論中啟發學生發表較為靈活的意見等,都會對學生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應成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2.學生對學科探究過程的體驗。學生只有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才能體驗到其中的思想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也才能理解科學的精髓,因此,經歷科學探究過程本身也是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方面。
上述幾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只有用正確的觀念作指導,才有可能產生好的物理課堂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只有周密的教學設計,才能把先進的教育觀念轉化為教育行為;只有經過具體的物理課堂教學過程,才能把教育觀念和教學設計體現出來,才能表現出具體的教學效果。只要這幾個方面注重好了,就不失為一堂好的物理課。總之,新課程中的物理課,應體現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在實踐新課標的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摘自青年網)

㈣ 物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物理對於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同時,這就對教學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名學生都有豐富的創造力和無窮的潛力,通過科學的教學,將學生的這些能力發掘出來,是學生的財富,也是我們自身價值的實現。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物理教學的方法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物理教學的方法一、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興趣對於學生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對新事物有好奇心,充滿探索的願望,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理解和記憶,沒有對物理學產生興趣,當然不會主動去記憶物理學里的知識點。下面是培養學生對物理學興趣的三點方法:

1、講好第一節課: 第一節課是學生與教師認識的一節課,也是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認識的一節課。在上課之前,要准備充分,在課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並且進行互動,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好奇心,對以後的教學會很有幫助。

2、從生活入手: 物理現象在生活中的縮影無所不在。例如:筷子放在水中的折射現象,摩擦起電的現象等等。通過講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讓學生對這些現象的原理產生探究的興趣,在這些現象的謎底揭開的時候,學生也對其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對知識的理解也會化難為簡。

3、做好演示實驗: 僅僅憑在教學過程中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在引導學生學習物理課程時,做好每一次演示實驗,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學生對於演示實驗很好奇,都會全神貫注的觀察,在這種氛圍中,將演示的現象和課程的內容講給學生聽,更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利於知識的接受。

物理教學的方法二、學生實驗的重要性

物理課程的教學對於實驗的依賴程度不亞於生物學和化學,教師生動的演示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在實驗中提出問題和假設,然後設計實驗來進行驗證,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將這些問題解決,這整個過程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學生對於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思考歸納能力,會有很重要的影響。學生實驗分為課堂分組實驗、課外實驗。

1、課堂分組實驗:鑒於我們縣的設備和資源比較有限,學生在實驗課程上,以分組實驗為主。 教師的演示實驗,雖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讓知識變得易於理解和記憶,但是學生僅僅停留在觀察階段,並沒有辦法參與其中。所以,學生的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最好的辦法,是實驗能力培養最重要的辦法。學生自己動手,受到的視覺和感覺會很強烈,對於實驗過程中的問題思考會更深入,在模擬實驗之後,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種種假設,在設計假設後再進行實驗,比單單的模擬實驗的過程效果更好。教師在課堂實驗中,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對於學生操作中的錯誤地方,要及時的予以糾正,避免習慣性錯誤操作的產生,教師還應該帶頭設計實驗,脫離課本中的模型,讓學生充分的發揮想像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師在課堂實驗結束後,要對學生的實驗予以正確的評價,適當的鼓勵學生,讓學生經過動手達成實驗目標後,有一定的成就感,增強學習的信心。同時,教師要認真進行總結,要讓下一堂實驗課的內容更豐富。

2、課外實驗: 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物理不同於其他學科的一點,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做很多有意義的實驗。學生在經過課堂實驗後,充滿了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趁熱打鐵,改變一些課後作業的布置方式,改為讓學生動手完成一些簡單的實驗。這樣做,讓學生對課後作業完成起來更主動。 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對於學生要求做的課外實驗,家長要予以支持,並創造一些條件,幫助學生完成實驗。

物理教學的方法三、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當學生對遇到的一些物理問題沒有辦法的時候,往往是不能將物理問題細分為簡單的物理模型,尋找不到突破口,導致問題無從下手。 物理學中的許多問題,是有共同點的,通過課堂實驗並且進行歸納,可以建立起若干個模型,這就是物理模型。在平時的教學中,將常見的物理模型進行總結,講解給學生們聽。 物理模型是物理學的基本知識單元,物理問題都是由多個物理模型拼湊到一起的,一個物理問題進行分析後,可以拆分成幾個彼此獨立的模型,從而各個擊破。單一的物理模型易於理解,學生也都容易掌握,但是讓學生如何能夠拆分物理模型,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平日的教學過程中,對典型的問題要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講解,教會學生如何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一道難題,拆分成一個個簡單的問題。 物理模型的歸納,在於教師平日的積累,很多物理模型已經成型,也有很多物理模型還在探索中,盡量從實際問題將物理模型提煉出來,會讓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大為提高。

㈤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識點總結

曲線運動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的內容,是物理學科的難點。為了幫助高中學生寫好第五章內容,下面我給大家帶來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識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知識點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識點
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用Ep表示。表達式Ep=mgh是標量單位:焦耳(J)

(2)重力做功和重力勢能的關系,W重=-ΔEp,重力勢能的變化由重力做功來量度

(3)重力做功的特點:只和初末位置有關,跟物體運動路徑無關,重力勢能是相對性的,和參考平面有關,一般以地面為參考平面

重力勢能的變化是絕對的,和參考平面無關

(4)彈性勢能:物體由於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彈性勢能存在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中,跟形變的大小有關,彈性勢能的變化由彈力做功來量度

曲線運動

1.在曲線運動中,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2.物體做直線或曲線運動的條件:

(已知當物體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產生加速度a)

(1)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相同,則物體做直線運動;

(2)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不同,則物體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合外力的方向總是指向軌跡的凹的一邊。

4.平拋運動: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

分運動:

(1)在水平方向上由於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5.以拋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

6.①水平分速度: ②豎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時刻的運動方向可用該點速度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 表示

7.勻速圓周運動:質點沿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
高中物理必教學策略
圍繞核心概念展開教學

核心素養導向的物理教學要求教學活動不能停留在僅讓學生記住一些物理學事實,而是要關注通過事實抽象提出的核心概念,教師可以圍繞“是否可以忽略物體的大小和形狀”開展教學,討論B、C兩種情況下能否將物體看成質點,培養學生敏銳鑒別的思維,從而更深層次的理解“質點”的概念和“理想化模型”,並將這種“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維 方法 遷移到工作和生活中。

反觀當前的中學物理課堂中,許多教師為應付考試的需要,往往“趕進度”,注重“關鍵考點”的教學,這樣的方法使得學生難以進行有意義的知識組織,在“關鍵考點”之外通常只是能觸及一些表面性的事實和結論。然而關注事實記憶的課程終將被完全遺忘,這就是學生“全都還給老師了”的原因所在。

提供應用科學方法研究問題的機會

物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物理課程能夠為學生在今後工作和生活中面對未知問題時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物理課堂教學應該為學生創設真實、復雜的問題情境,鼓勵並引導學生剖析問題、簡化問題、建立物理模型,並運用適當的方法解釋問題。

注重科學探究是新課程的亮點之一,《美國國家科學 教育 標准》認為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用以研究自然界並基於此種研究獲得的證據提出種種解釋的多種不同途徑。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科學家研究問題的關鍵,是能夠在紛繁復雜的表象下發現問題的關鍵,在此基礎上建構物理模型、設計方案、解決問題。科學探究教學的價值應該是培養學生利用科學探究的方法獲取知識、研究解決生活中遇到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簡單重復科學家發現知識的過程。

然而,在過於強調知識積累的物理教學中,科學探究更多時候僅僅被作為發現知識的“工具”和“手段”,獲得事實性結論成了科學探究的目的所在,使得科學探究的價值被弱化。在物理課堂中探究的問題往往是教師已經明確提出的(或者是問題情境中顯而易見的),學生只要按部就班地“猜想、假設、實驗……”就能夠輕而易舉地探究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探究前基本知道了結論,在探究過程中既不可能也沒有時間思考“可能存在的問題”,長期這樣的重復訓練永遠達不到發展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的目的,也不能促進學生真正理解科學探究的精髓。

還原“真實”科學研究歷史

物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教師可以藉助物理學發展史,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情境,避免空洞的說教,幫助學生切實體驗嚴謹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同時,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求真”的願望,還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歷史。

楊振寧教授曾將他取得成功的奧秘歸結為:“要站在問題開始的地方,要面對原始的問題,而不要淹沒在文獻的海洋里……”。這給我們物理教學極大的啟示:物理教學同樣不能淹沒在教材、教輔和題目的海洋里,而應深入挖掘物理學曲折的發展史中涌現出來的偉大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寫在教科書上的科學結論固然重要,但它背後的孕育發展、由潛到顯的轉化歷程則更富啟迪。物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向學生展現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以及物理問題的解決過程,體驗真實的科學精神。

實施物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深入研究物理學發展的過程,清楚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思想和方法,創設鮮活、真實的學習情境,帶領學生領略物理學的價值,體驗物理學研究過程中的科學精神,促進他們科學素養的提升。

㈥ 怎樣在物理課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摘 要】 物理是一門自然基礎學科,通過物理學習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中,不能僅僅局限在重復的習題練習,考試訓練中,還要使用多樣化的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文章根據從三個科學素養定義出發,深入探究如何就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培養;科學素養
一、科學素養的內容
1.科學假說素養
科學假說素養是三個科學素養中,最為基礎的一個,由愛因斯坦提出。其要求研究問題時,要以已掌握的科學理論和事實為基礎,針對問題提出猜想,並設法證明。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對於學生科學假說素養的培養,讓學生能在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並針對性提出問題。同時,提出假說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理知識基礎和常識基礎,還要有一定得物理直覺才能提出可靠的假說。
2.科學探究能力
學生探究能力既是目標又是一種教學方法。探究能力主要是指通過物理教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提起他們對於物理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理性思維,探索精神和實驗態度都是科學探究能力的一部分。實驗教學,習題訓練和課堂講解,是培養科學探究能力的主要渠道。
3.全面的科學能力      

㈦ 如何培養學生的物理思想和科學方法有哪些

在《初中物理課程標准》中,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通過物理學知道「再發現」過程,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學學習的策略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下面就與大家一起來探討物理教學中常用的一些科學方法. 一、猜想法 在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猜想這一步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躍的成分,對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也是物理探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猜想決定了科學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猜想就顯得格外重要.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經驗和知識作為基礎.在進行科學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學時,可先針對問題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鼓勵學生把所有可能的情況都大膽地說出來,然後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逐一進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實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識是否一致,排除那些與經驗和知識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學的猜想了,沒有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猜想恐怕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在教學中為了避免學生胡猜亂想,讓學生說出猜想的理由、事實依據是很有效的避免課堂混亂的手段,也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 二、控制變數法 「控制變數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由於影響物理研究對象的因素在許多情況下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錯、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確地把握研究對象的各種特性,弄清事物變化的原因和規律,必須人為的製造一些條件,便於問題的研究.例如當一個物理量與幾個因素有關時,我們一般是分別研究這個物理量與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再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結論.這樣就必須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時,將另外幾個因素人為地控制起來,使它們保持不變,以便觀察和研究該物理量與這個因素之間的關系.這就是「控制變數」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許多概念或規律的探索過程,都要用到控制變數法.例如,在八年級剛接觸物理時,有一個探究實驗是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到遠處?」.讓一個學生在桌子一端敲擊桌面,另一個學生在另一端聽聲音,一次貼在桌面上聽,一次只是貼近桌面.發現兩次都可以聽到聲音,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次聲音分別是通過桌子和空氣傳來的,從而說明聲音要靠介質傳播.同時讓學生比較兩次聽到的聲音大小,從而認識到聲音在固體中比在空氣中傳播得快,即固體的傳聲能力強.在這里,老師一定要強調實驗中需要控制的變數就是聽聲音的距離和敲擊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學生體驗到控制變數的思想,為以後的探究實驗作好方法上的准備.控制變數法是一種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觀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通過控制變數法,可以讓我們很方便的研究出某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之間的定性或定量關系,從而能得出普遍的規律. 三、等效替代法 有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曹沖稱象.他運用的就是一種等效替代的思想,他是用石頭替代了大象,巧妙地測出了大象的重力.當然,這里還用到了「化整為零」的思想.很多偉人也經常會用等效法來使研究問題簡化,例如,愛迪生用圍成一圈的平面鏡的反射光等效多個太陽造成了無影燈,他的助手阿普頓在苦苦計算燈泡的容積時,愛迪生卻告訴他只需要把燈泡裝滿水,測量水的體積即為燈泡的容積.還有阿基米德在洗澡時發現了鑒別王冠真假的方法,從而也導致了一個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發現.可以說「等效替代」的思想是物理實驗成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路,物理學中的相關定律、定理、公式、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維成立的基礎為出發點的.例如,測量不規則固體的體積,就是利用物體浸沒在液體中時,物體體積與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相等的原理,將用替代.在有量筒或量杯時,可採用「排液補差法」或叫「等量空間占據法」測量.沒有量筒或量杯時,可用彈簧秤和水,通過測量浮力大小,結合阿基米德原理計算(全部浸沒),也可以用天平測排水的質量(全部浸沒),再利用密度知識來計算.當無法直接測物體的質量時,就可以用漂浮的方法利用的原理,測出也就知道了,物體的質量也就可求了.這種質量或體積的替代測量方法一般多見於測量物質密度的方法中.還有許多物理量的測量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四、轉換法 所謂「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也隱含了一個間接測量原則.即用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間接表現那些不便直接觀察不便直接測量的量.在這里,彈簧的長度變化是可以直接觀察直接測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但是力的大小卻和彈簧長度的變化有關系,所以我們就可以用彈簧的伸長量來量度力的大小.不僅測力計是這樣的,溫度計、壓強計、氣壓表(高度計)、電流表、電壓表、時鍾速度表都是如此,看見的是長度、角度的變化,反映的是溫度、液體壓強、大氣壓強(高度)、電流、電壓、時間、速度的變化.初中物理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轉換法的原理.研究物體升溫吸熱的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時,可通過觀察放入其中的相同電熱器加熱時間的長短來判斷吸熱多少.利用擴散現象來研究分子的運動及分子運動的快慢.研究動能或勢能大小時通過觀察運動的小球推動紙盒移動距離的大小或是木樁被打入地下的深度,來推斷動能和勢能的大小.研究力、電流、磁場時,由於它們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可以利用力所產生的效果、電流產生的各種效應、磁場的基本性質來研究它們.比如可以通過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來知道壓力的作用效果大小,用燈光的亮度來感知電流的大小、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個數來判斷其磁性強弱.將光在透明空氣中的傳播轉換為在煙或水霧中的傳播來觀察光的傳播方向.再如,把發聲體的微小振動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動來進行放大,把物體熱脹冷縮的微小變化用細管中液柱的高度變化來放大,把物體受力後的微小形變用平面鏡反射光線的偏轉角度來進行放大等等都是利用了轉換法. 五、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它又分為「理想實驗法」和「理想模型法」.例如,我們在研究真空能否傳聲的時候,將一隻小電鈴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接通電路,可清楚的聽到鈴聲,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罩內的空氣,聽到鈴聲越來越弱,這說明空氣越稀薄,空氣的傳聲能力越弱.實驗中無法達到絕對的真空,但可以通過鈴聲的變化趨勢,推測出真空不能傳聲,這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是非常類似的.這屬於理想實驗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很好地滲透這一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初中教材中,我們熟悉的理想化模型有:杠桿(只要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物體都可以看作是杠桿)、斜面(像盤山公路這樣起點為低終點高的彎曲面可以看作是斜面)、輪軸(如門把手、汽車方向盤、腳踏板、扳手這樣在使用中某部分轉動形成的軌跡是一個圓的機械都可以看作輪軸)、連通器(上端開口、底部連通的容器都可以看作是連通器)、薄透鏡、光線、磁感線等等.正是引入了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才得以使我們面對許多復雜的現實問題,通過簡化處理能夠比較順利地予以解決.我們也常常運用理想化方法,對於某些問題可以通過尋找和建立合適的理想化模型來處理,即將研究對象、條件等理想化,以達到化繁為簡的目的. 另外常用的科學方法還有類比法、圖像法、歸納法、比較法、演繹法、推理法、想像法、逆向思維法、宏觀與微觀結合法、累積法,以及微分法等等.

㈧ 高中物理教學策略有哪些

高中物理教學策略有哪些
一、創設趣味情景
例如,在「自由落體運動」的教學實踐中

首先,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什麼是自由落體運動,告訴學生自由落體運動是在什麼條件下發生的。

然後,教師可以創設出一些趣味情景,加深學生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理解,比如走在路上忽然落下的瓶子,傷心時眼淚的落下等等。

其次,教師可以拿出實驗道具,給學生演示羽毛和硬幣在真空和空氣中下落的速度。通過實驗發現忽略空氣阻力的情況下,羽毛和硬幣下落速度是一樣的,隨後開始探究自由落體所需要的條件。

最後,教師布置一些基礎題讓學生做練習,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高中物理
二、加深對公式理解
例如,在高中物理課堂講解「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時

首先,教師先給學生講解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讓學生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保持不變。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中加速度的特點,以及位移、速度的變化規律。在學生對概念了解後,教師根據加速度的概念,推導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公式。

然後,教師寫出勻變速直線運動中V與S的關系,在黑板上列出它們的公式,讓學生進行觀察,並說出這兩個公式中分別是根據什麼物理量求的。通過學生觀察後,教師給學生講解時間在這兩個公式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進行假設,如果題目中沒有給出時間,那麼S和V這兩個物理量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求出。

其次,教師通過上面的敘述,將時間通過兩個公式推到出來,讓學生明白就算時間沒有給出,也能求出要求的物理量。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讓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到過程,加深學生對這些公式的理解,這樣學生才能夠在物體題目中正確應用。

最後,在講解完公式推導後,教師可以將所有公式羅列出來,提問學生每個公式需要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運用。教師再出一些應用題,讓學生進行練習,並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理解,明白題目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所求的物理量分別是什麼,從而使學生學會正確運用公式,快速將題目解答出來

㈨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㈩ 淺談如何開展物理課堂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他要求教師根據課程標准,根據不同類型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能力的差異,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則,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創設不同層次的教學情境,從學生實際出發規定不同層次的要求,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給予不同層次的輔導,組織不同層次的檢測,使各類學生有學習物理的興趣,每堂課上各有所得,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域內」得到充分發展,進行有效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素質。

閱讀全文

與物理常用的教學策略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9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