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秸槔井灌補充地下水的方式
摘要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⑵ 農田水利的歷史沿革
農田水利這一古老工程技術可以遠溯至新石器時代。從世界范圍來說,有文字記載的最早的灌溉工程,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美尼斯王朝修建在埃及孟菲斯城附近截引尼羅河洪水淤灌工程。約公元前2200年,巴比倫在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河谷建造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奈赫賴萬灌溉渠道。在漢穆拉比法典中已有灌溉管理的條款。中國、印度、古羅馬、古波斯等國灌溉起源也都很早。2000多年前,錫蘭(今斯里蘭卡)即修建水庫,公元前300年即有大面積灌溉土地可以一年兩熟。20世紀30年代,印度開始應用現代工程技術修建大型自流灌溉工程,同時發展小型提水灌溉及井灌。波斯(今伊朗)、敘利亞、義大利等國的灌溉,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西班牙人進入美洲之前,墨西哥、秘魯以及美國西南部已有灌溉設施。19世紀中葉,在美國西部大鹽湖河谷地帶開始了移民墾殖開發灌溉;20世紀初,美國聯邦政府開始在西部17州進行以灌溉為主的水利綜合開發。蘇聯約有 1/4國土面積年降雨量小於400mm,灌溉農業也有較長歷史;十月革命後灌溉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中亞細亞。以水利土壤改良為基礎的蘇聯灌溉排水科學技術已自成體系。
中國在長江下游考古中,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灌溉種稻的遺跡,約有5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600~前1100年中國實行井田制度,劃分田塊,利用溝洫灌溉排水。到西周時代,溝洫工程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蓄水工程。約公元前600年,孫叔敖興建期思雩婁灌區,是中國最早見於記載的灌溉工程。春秋戰國時代曾修建過多處大型自流灌溉工程,著名的有引漳十二渠、都江堰、鄭國渠(見鄭白渠)等。在此期間也已經使用秸槔提水灌溉。當時人們已認識到農田水利的重要意義,《荀子·王利》曾指出:「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節,而五穀以時熟,是天下之事也」。秦漢時期,灌溉排水及其他農田水利建設已由黃河、長江和淮河流域擴展到浙江、雲南、甘肅河西走廊以及新疆等地。隋、唐、宋時期,中國農田水利進入鞏固發展的時期。太湖下游興修圩田、水網;黃河中下游地區大面積放淤;同時,水利法規漸趨完備:唐有《水部式》,宋有《農田水利約束》等。元、明、清時期,長江、珠江流域,特別是兩湖、兩廣地區,農田水利得到了進一步開發。明天啟年間《農政全書》問世,書中《水利》為中國農田水利學濫觴;《泰西水法》為介紹西方水利技術的最早著述。19世紀末,西方灌溉、排水科學技術開始在中國應用。20世紀30年代,陝西省建成涇惠、渭惠、梅惠等大型自流灌區。其他各省也相繼舉辦了一些不同類型的農田水利工程。與此同時,從南方的廣東、江蘇到北方的陝西、寧夏等地,先後開展了一些灌溉、排水的科學研究工作。
⑶ 在現在的農業灌溉中,常用的節水灌溉方式有哪些
在我國現有常用節水灌溉方法包括渠道防滲、噴灌、微噴灌、滲灌和滴灌等,均為人為控制灌溉時機和灌水量,屬於「被動式」灌溉模式。滴灌灌水器為了實現更小流量的灌水以及長距離鋪設,就必須不斷地減小流道尺寸,由此帶來了流道易堵塞及製造難的問題。節水灌溉技術大致可分為灌水方法、輸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間輔助措施等四大類別。下面來看一下常用的灌溉方式
如圖所示
⑷ 玉米秸稈還田利用什麼原理
玉米秸稈還田做為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措施,逐步得到普及並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第一,實行玉米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結構,有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據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玉米秸稈內含氮量為0.6%,含磷量為0.27%,含鉀量為2.28%,有機質含量能達到15% 左右。1250公斤鮮玉米秸稈相當於4000公斤土雜肥的有機質含量,氮磷鉀含量相當於18.75公斤碳銨、10公斤過磷酸鈣和7.65公斤硫酸鉀。連續2-3年實施玉米機械秸稈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15-0.2%,增加速效磷33-45%、速鉀25-30%,增加含氮量1.06%,一般能提高單產20-30%,從而減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農產品品質。第三,利用農業機械進行秸稈還田還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減輕農業的勞動強度,節約時間,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
⑸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灌溉工具
最初,人們用各種陶制容器盛水。 (小小的容器凝聚了祖先非凡的智慧。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寶雞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一隻小口尖底陶瓶。這是用於盛水的陶瓶,令人驚奇的是,似乎當初設計這個陶瓶時,古人已考慮到了力學上的重心問題,從而使提水操作更加便捷。) 大約西周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出現。(桔槔使用杠桿原理,用於提取地表水。轆轤則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三國時,魏國馬均發明了灌溉工具翻車; 唐朝,發明了灌溉工具筒車和曲轅犁。(東漢時,出現了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車。翻車又稱龍骨水車)
⑹ 秸稈是通過什麼原理轉化成碳的
秸桿煤,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廢棄的植物(秸桿、野草、鋸末等)在短時間內迅速變成在自然界需要經過數百萬年乃至幾億年才能形成的煤。
眾所周知,煤是由植物殘骸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作用和物理化學作用轉變而成的。在距今二億多年前的古生代時期,由於地殼運動使得樹木等植被沉落沼底,被土石覆蓋,在承受漫長壓力和地熱作用下逐漸變化成現今的煤炭。
山東萊蕪制碳設備廠運用化學和物理技術手段,經過三年七百多次的反復試驗,終於攻克了一系列難題,並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而完善的工藝和理論,使廢棄的植物能在一天的時間內變成與普通民用煤媲美的燃煤,也就是所謂秸桿煤,它將徹底改變世界能源消費格局。專家指出:這無疑是相當於開發了一座取之不盡的可再生循環的「綠色煤田」,是世界能源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是一項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的偉大發明。
國際能源機構的有關研究表明,秸桿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其平均含硫量只有千分之三點八,而煤的平均含硫量達千分之十以上。經測定:秸桿熱值約為15000kj/kg,相當於標准煤的50%,相當於民用煤炭的70%(原煤折算標准煤系數0.714)。
⑺ 秸槔井灌補充地下水的方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6-01
⑻ 春和秸槔是我們祖先利用什麼及什麼原理製成的
兩者都是利用杠桿原理製作的。
⑼ 修復鹽鹼化草地怎麼做,原理是什麼
草地鹽鹼化是一個世界性問題(Szabolcs 1989),自20世紀初,鹽鹼化草地的恢復治理研究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Qadir et al.2001)。國際上鹽鹼化草地治理研究主要針對農田土壤,治理技術上,一方面基於鹽鹼化土壤水、鹽運移規律,採取物理途徑,如翻耙、覆蓋秸稈、置溝築壟等改造地表結構,改善水分滲透,降低水分蒸散,阻斷鹽分上升,或直接挖溝排水洗鹽,以降低表土鹽分利於植物生長(Bakker et al.2010a,b)
⑽ 春和秸槔是我們祖先利用什麼及什麼的原理製成的
這個東西是利用了物理裡面的杠桿原理,利用杠桿能夠使人們的勞動帶來方便,杠桿在這個時候起到省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