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什麼是物理模型試驗

什麼是物理模型試驗

發布時間:2022-09-27 17:02:28

1. 怎樣判斷物理模型

一.半物理模擬又稱物理-數學模擬,或半實物模擬,半物理模擬是指針對模擬研究內容,將被模擬對象系統的一部分以實物(或物理模型)方式引入模擬迴路;被模擬對象系統的其餘部分以數學模型描述,並把它轉化為模擬計算模型。藉助物理效應模型,進行實時數學模擬與物理模擬的聯合模擬
二.物理模擬也稱實體模擬,一般模擬的過程是以物理性質和幾何形狀相似為基礎,其他性質不變的模擬。
在系統的物理模型上進行試驗的技術。物理模型是用幾何相似或物理類比方法建立的,它可以描述系統的內部特性,也可以描述試驗所必需的環境條件。如風洞試驗,是將按比例縮小的飛機模型懸掛在具有亞音速或超音速氣流的風洞內,測定飛機的各種氣動系數。飛機模型和風洞就是物理模型。又如將水域的地形,水壩按比例縮小做成實物模型,進行水流試驗;將飛機的姿態角感測器(陀螺儀)安裝在能復現飛機的俯仰、橫滾、偏航三個角運動的三自由度飛行模擬轉台上,進行飛行控制系統的實驗等。物理模擬與數學模擬(見模擬)的主要區別在於
三.與數學模擬的不同點
①物理模擬是通過建立物理模型來實現的。物理模擬系統是真實系統的幾何相似物或物理類比物。幾何相似是指同一個物理過程(如機械運動過程或電的動態過程等)的不同尺寸系統之間的相似關系。物理類比是指兩種不同的物理過程(例如機械運動和電的動態過程等)具有相同的數學描述,它們可以互為模擬實驗模型。而數學模擬是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在計算機上實現的,利用模擬計算機的電路的動態過程或數字計算機的數字運算過程來描述各種物理過程。因此物理模擬系統是專用的;而數學模擬系統(即模擬計算機)是通用的。
②物理模擬要求實時模擬,而數學模擬可以是實時的或非實時的

2. 底摩擦物理模型試驗

底面模型是一種立體二維物理模型。將按工程地質剖面製作的邊坡模型平躺在底摩擦模型試驗機的膠帶上,膠帶運動時拖動模型,模型受檔板限制,作用在檔板上的力Fb等於膠帶拖動時作用於模型底面的摩擦力,用此摩擦力來模擬岩體重力。[43]

在自重作用下,單元dz所受摩擦力dFb為:

dFbbρtdxdz (4-25)

式中:μb——模型底面與膠帶間的滑動摩擦系數;

ρ——模型材料的密度;

t——模型厚度;

dxdz——模型中單元dz的面積。

假設膠帶勻速運行,則z方向有:

煤礦露天井工聯合開采理論與實踐

模型寬為W,長為Z時,底面摩擦力為:

Fb(Z)=μbρtWZ (4-27)

圖4-20 底摩擦試驗系統

則模型頂部的應力分布為:

σzbρZ;σy=0;σx=μσz (4-28)

式中:μ——泊松比。

底摩擦模型為定性模型,要求模型與原型之間滿足重力相似、幾何相似和結構相似,優勢結構面宜保持力學相似。

試驗步驟:

① 確定模型尺寸。根據模型框架尺寸和所研究工程岩體對象,按比例建立工程岩體地質剖面模型,並繪制模型圖;

② 選用模型材料;

③ 制模。把工程地質模型剖面圖繪制在膠帶上,然後按圖所示的不同工程性質岩層和所選定的模型材料製作模型,使其處於初始狀態;

按岩體賦存形態由底部至頂部逐層擺放製作。順層方向要依次擺放,以保持岩層的連續性;切層方向按岩層結構排列;弱層、斷層破碎帶和采空區用相應材料擺放。

根據模型材料塊體大小、擺放方法可定性地模擬具有不同力學性質、結構系統的工程岩體。

④ 塗層。在模型表面塗厚約0.2~0.8mm的塗層;

⑤ 繪制標志點和標志線;

⑥ 安裝測量儀表及影像記錄設備;

測量系統固定在模型表面和框架上;攝錄像機、照相機安裝在模型框架上方的攝影架上。

⑦ 試驗和測試:

試驗前,要記錄模型初始狀態。然後從初始位置起按設定的邊坡輪廓逐步開挖邊坡,分階段運行試驗。運行時要求平穩均勻加速,其膠帶運行速度為20~80mm/s。

各階段邊坡輪廓的運行試驗開始即進行變形測量和影像記錄工作,並要求作變形過程與破壞現象的動態描述。待變形穩定後方可進行下階段邊坡輪廓的開挖運行試驗工作,直至破壞為止。

根據各階段邊坡試驗獲得的數據整理和影像記錄資料回放,給出:

① 標志點位移軌跡圖;

② 不同時段標志線位置變化圖;

③ 各階段邊坡剖面位移軌跡圖。

通過試驗分析可以得出邊坡變形破壞的規律及可能的滑坡模式。

3. 管道與滑坡作用的物理模型試驗

物理模擬試驗的總體由滑坡模型、模型控制和模型試驗過程與觀測三部分組成。滑坡模型主要由滑坡試驗平台(變坡),進行滑坡模型製作,模擬滑坡形成條件與運動特徵;模型試驗控制由試驗控制儀器等組成,提供滑坡試驗過程中所需的誘發條件,控制滑坡的試驗過程;模型試驗過程與觀測由測試儀器組成,根據不同試驗進程,對滑坡試驗過程進行觀測,獲取觀測數據。

5.3.1物理模擬試驗的主要步驟

5.3.1.1滑坡地質模型原型的確定

根據地質調查結果,選取滑坡特徵明顯,確定模擬試驗原型。

5.3.1.2滑坡模型設計

模型試驗台及模型尺寸:

模型試驗裝置為槽型試驗台,試驗台長3.5m,高1.0m,寬0.5m,兩側為裝有可調節模型體兩側摩阻力大小的鋼化玻璃。

滑坡試驗台為可調坡度的升降平台,變坡范圍0°~40°。

限於試驗條件,模型製作時,選取滑坡體軸部主滑地段0.5m寬的岩體條塊作為模擬試驗對象,模型不考慮兩側摩阻力。根據滑坡特徵的分析,滑面前部和中部設計為直線型,後部略成弧型,受力條件為重力,即在自然狀態下模擬滑坡下滑。

相似條件及物理力學參數:

1)滑坡相似比選取

根據試驗條件,取幾何相似常數為40,模型長3.5m,高1.0m,寬0.5m。容得相似系數Cy=1,根據相似理論,得到模型試驗的相似條件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Cσ、Cc、CE、Cy、Cε、Cφ、C1分別為下滑力相似常數、粘聚力相似常數、變形模量相似常數、容重相似常數、應變相似常數、摩擦角相似常數和幾何相似常數。

2)輸油氣管道模擬相似比選取

根據試驗條件,取幾何相似常數為40,選取直徑2cm模擬管道。根據相似理論,得到模型試驗的相似條件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根據輸油氣管道擾度方程可知:

對於原型方程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對於模型方程為: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如果模型與原型相似,則需滿足以下方程: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式中:

山區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3)模型材料的選定

(1)碎石土滑坡試驗相似材料。

選擇石英砂、重晶石粉、粘土、碳酸鈣顆粒、水、甘油、乳膠(與水配成10%的膠液)為試驗材料,配製成不同成分和比例的試驗材料。

通過對其力學性質的試驗比較。因此,將滿足模型試驗要求的這組材料作為模型試驗的基本材料。

(2)黃土滑坡試驗相似材料。

選擇石英砂、重晶石粉、粘土、水為試驗材料,配製成不同成分和比例的試驗材料。

通過對其力學性質的試驗比較,將滿足模型試驗的要求這組材料作為模型試驗的基本材料。

另外,當滑坡模型的容重較低,可在模型體中加一定數量的鉛塊,以增加模型體的下滑力。

5.3.1.3模型製作

1)滑坡地質力學模型

試驗典型滑坡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並根據滑坡形成的岩土力學性質,滑動面形態、地形坡度、變形特點等條件建立地質力學模型,並確定滑坡參數。

2)滑坡試驗模型

根據滑坡規模,按岩性相似、幾何相似、動力條件相似建立滑坡試驗模型。

3)模型中的模擬管道

為了研究管道在滑坡變形過程的受力狀態與變形,在模型前部埋設模擬管道。根據管道的物理特性,以及管道在滑坡中的受力狀態,按受力條件與方式相似、幾何相似的要求,確定模型試驗管道的大小及強度。

5.3.2模型試驗過程與控制

首先將模型體坡度抬升至25°,觀測模型體表面和內部的變形、微裂隙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然後將模型體坡度抬升至30°即設計坡度,觀測模型體表面和內部的變形、微裂隙的產生及發展過程;

通過對模型滑面坡度的變化,控制滑坡的試驗過程。同時通過埋設在模型體不同部位的位移計,記錄模型體不同部位的應力、應變變化過程,直至滑動。

5.3.3試驗觀測

5.3.3.1滑坡變形觀測

為有效觀測模型變形特點,在模型中布設兩排觀測點。

上部觀測點為前、中、後部。

下部觀測點為前、中、後部。

5.3.3.2試驗管道受力觀測

試驗中管道的受力觀測採用應變式位移計進行觀測,以確定管道在試驗中的受力情況。

4. 初物理理想模型法實驗有哪些

很多。其實實驗多少都有理想過程,叫做理想實驗。如果說是實驗中用到的典型的理想模型,大致有這幾個:
質點、彈簧振子、單擺、理想氣體、鋼體、點電荷等
凡是在實驗中吧研究對象抽象為上述理想模型的都可以叫做理想模型法
具體做題要見風使舵,抓住考察的重點,不要太鑽牛角尖。

5. 高中生物:什麼是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

⒈數學模型是為了某種目的,用字母、數字及其它數學符號建立起來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圖表、圖象、框圖等描述客觀事物的特徵及其內在聯系的數學結構表達式。是近些年發展起來的新學科,是數學理論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的一門科學。人教版生物實驗教科書提供了豐富的數學模型資源。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種群數量的變化的實驗(必修三),要求學生具有建立數學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人教版教科書中也有較多的應用。在《分子與細胞》中有:細胞有氧呼吸的方程式,細胞無氧呼吸的方程式,光合作用的方程式,酶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圖解,酶活性受溫度影響示意圖,酶活性受PH影響示意圖,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光譜變化曲線,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等。在《遺傳與進化》中有:黃色圓粒豌豆和綠色皺粒豌豆的雜交實驗,果蠅雜交實驗圖解,種群中基因頻率和基因變化等。在《穩態與環境》中有:HIV濃度和T細胞數量的關系,某島環頸雉種群數量的增長,大草履蟲種群的增長曲線,東亞飛蝗種群數量的波動,雪兔和猞猁在90年間的種群數量波動,賽達波格湖能力流動圖解,我國人口增長等。
⒉物理模型: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有以下兩類:
(1)天然模型在生物研究中會利用動物來替代人體進行實驗,在生物課堂上也就可以從自然環境中選擇動物或植物體來對照說明研究對象結構或特徵。例如:細胞的結構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可以選用桃形象說明其結構分布,果皮是最外層的細胞膜,果肉代表細胞質,果核與細胞核比較類似,包括了核膜和核仁。初中這一塊很多,可以挖掘。
(2)人工模型由專業人士、教師或學生以實物為參照的仿製品。放大或縮小實物,但真實反映研究對象的特徵或模擬表達生命過程。例如: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除立體的三維物理模型之外,在平面上用簡化的圖形表示研究對象也是一種物理模型,這種圖象直觀的體現各類具體對象的總體特徵以及運動歷程。例如:動植物細胞模式圖、細菌結構模式圖、分泌蛋白合成和運輸示意圖等。
⒊概念模型:通過分析大量的具體形象,分類並揭示其共同本質,將其本質凝結在概念中,把各類對象的關系用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系來表述,用文字和符號突出表達對象的主要特徵和聯系。例如:用光合作用圖解描述光合作用的主要反應過程,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等。

6. 物理科學探究方法有哪些什麼建立物理模型啊什麼等效替換發等等,都分別解說下還要舉例子,並說明探究力

1、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實驗中有許多物理特徵、過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觀察和測量很困難,這時往往把所需觀測的變數換成其它間接的可觀察和測量的變數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如:串並聯電路電阻。
2、轉換法:對於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問題,而是通過研究其表現出來的現象、效應、作用效果間接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規律和實驗中多處應用了這種方法。如:在驗證發聲體在振動時,在音叉旁邊懸掛乒乓球
3、類比法:類比法是指將兩個相似的事物做對比,從已知對象具有的某種性質推出未知對象具有相應性質的方法。類比法在物理中有廣泛的應用。所謂類比,實際上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或從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之間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邏輯思維。在物理教學中,類比方法可以幫助理解較復雜的實驗和較難的物理知識。比如利用水壓講解電壓;水流講解電流。
4、控制變數法:,就是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成中,對影響事物變化規律的因素和條件加以人為控制,只改變某個變數的大小,而保證其它的變數不變,最終解決所研究的問題。如:探究導體電阻與那些因素有
5、物理模型法:它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對物理事實的一種近似形象的描述,物理模型的建立,往往會導致理論上的飛躍。如:根據實驗建立液體壓強公式P=ρg h時運用了「假想液柱」的模型;
6、科學推理法(理想實驗法):推理法是根據已知物理現象和規律,通過想像和推理對未知的現象做出科學的推理和預見。推理法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忽略次要因素,進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結論,達到認識事物本質的目的。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
7、觀察比較法(對比法)如:研究蒸發的快慢因素、研究蒸發與沸騰的異同。——比較法
8、歸納求同法如:在探究「杠杠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通過多次實驗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
9、比值定義法就是用兩個基本的物理量的「比」來定義一個新的物理量的方法。比如物質密度、速度、功率等。
10、逆向思維法:如:由電生磁想到磁生電。
不知道是否想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7. 高中生物

必修一
一、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涉及幾個重要科學家
1、虎克:英國人,細胞的發現者和命名者。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發現由許多規則的小室組成,並把「小室」稱為cell——細胞。
2、列文虎克:荷蘭人,他用自製的顯微鏡進行觀察,對紅細胞和動物精子進行了精確的描述,但沒用「細胞」來描述其發現。
3、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了細胞學說,指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
4、維爾肖:德國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涉及的科學家
5、歐文頓:1895年他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地上萬次的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於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質組成的假說。
6、羅伯特森:1959年他在電鏡下看到了細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層結構,結合其他科學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結構的「單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單位膜」模型的基礎上提出「流動鑲嵌模型」。強調膜的流動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對稱性。為多數人所接受
三、與酶的發現有關的科學家
8、斯帕蘭札尼:義大利人,生理學家。1783年他通過實驗證實胃液具有化學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法國人,微生物學家,化學家,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
9、李比希:德國人,化學家。認為引起發酵時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10、畢希納:德國人,化學家。他從酵母細胞中獲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並用這種提取液成功地進行了酒精發酵。
11、薩姆納:美國人,化學家。1926年,他從刀豆種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結晶,並用多種方法證明脲酶是蛋白質。榮獲1946年諾貝爾化學獎。
12、20世紀80年代, 美國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發現涉及的科學家
13、1771年, 英國科學家普里斯特利,通過實驗發現植物可以更新空氣。
14、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普里斯特利的實驗,發現只有在陽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15、1785年,發現了空氣的組成,明確綠葉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是氧氣,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6、1845年,德國科學家梅耶指出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將光能轉換成化學能儲存起來。
17、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通過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產生了澱粉。
18、 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通過實驗證明葉綠體釋放氧氣,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19、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用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20、卡爾文:美國人,生物化學家,植物生理學家。在20世紀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開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研究光合作用,經9年左右的研究,最終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的碳的途徑,這一途徑稱為卡爾文循環。
必修二
一、遺傳方面的科學家
21、孟德爾:奧地利人,遺傳學的奠基人。他進行了長達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了生物遺傳的規律。1866年他發表論文《植物雜交試驗》,提出了遺傳學的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和遺傳因子學說。豌豆雜交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
22、約翰遜:丹麥人,植物學家。1909年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重新起名為「基因」,並提出表現型和基因型概念。
23、魏斯曼:德國人,動物學家。他預言在精子和卵細胞成熟的過程中存在減數分裂過程,後來被其他科學家的顯微鏡觀察所證實。。
24、薩頓:美國人,細胞學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發現孟德爾假設的遺傳因子的分離與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並由此提出了薩頓假說—基因位於染色體上。(類比推理)
25、摩爾根:美國人,遺傳學家,胚胎學家。他用果蠅做了大量實驗,發現了基因的連鎖互換定律,人們稱之為遺傳學的第三定律。他還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為現代遺傳學奠定了細胞學基礎。
26、18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道爾頓,第1個發現了色盲症,也是第1個被發現的色盲症患者。
二、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7、1928年,英國科學家格里菲思通過實驗推想,已殺死的S型細菌中,含有某種「轉化因子」,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體內轉化實驗)
28、1944年,美國科學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過實驗證明上述「轉化因子」為DNA,也就是說DNA才是遺傳物質。(體外轉化實驗)
29、1952年,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證明,在噬菌體中,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同位素標記實驗 32P35S)三、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30、1953年,美國科學家沃森和英國科學家克里克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則.提出DNA半保留復制的假說。(同位素標記法 密度梯度離心)
31、尼倫伯格和馬太成功破譯了第一個遺傳密碼。
四、進化:
32、拉馬克:法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先驅。最先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認為生物是不斷進化的,生物進化的原因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33、達爾文:英國人,博物學家,生物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學巨著《物種起源》,書中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他創立的進化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生物學的范圍,它給予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必修三
一、內環境與穩態
34、貝爾納:法國人, 1857年,他提出「內環境」的概念,並推測內環境的恆定主要依賴於神經系統的調節。
35、坎農:美國人,生理學家。1926年,他提出了「穩態」的的概念,並提出了穩態維持機制的經典解釋: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
36、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二、動物激素的調節
37、沃泰默:法國人,生理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腸的神經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腸內注入稀鹽酸時,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但是他卻囿於定論,認為這是由於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去干凈的緣故。
38、斯他林:英國人,生理學家。1902年,他和貝利斯從小腸黏膜提出液中發現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質——促胰液素。1905年,他們提出 「激素」這一名稱,並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學信使作用。
39、巴甫洛夫:俄國人,生理學家,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奠基人。1891年開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礎上,他製成了保留神經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並創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實驗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統活動的一些基本規律。為此,他榮獲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世紀初,他的研究重點轉到高級神經活動方面,建立了條件反射學說。
三、生長素的發現過程
40、1880年,達爾文通過實驗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會產生某種物質,這種物質在單側光的照射下,對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會產生某種影響。
41、詹森:丹麥人,植物生理學家。1910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頂尖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42、拜爾: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學家。1914年,他通過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頂尖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3、溫特:美籍荷蘭人,植物生理學家。1928年,他用實驗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為這可能是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44、1934年,荷蘭科學家郭葛等人從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長素。
四、種群與生態系統
45、高斯:生態學家。他通過實驗發現草履蟲種群數量增長的S型曲線。
46、林德曼:美國人,生態學家。他通過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的定量分析,發現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逐級遞減兩個特點,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大約是10%~20%。
選修
47、動物細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學家米爾斯坦和德國科學家柯勒,通過細胞融合制備出單克隆抗體。
48、斯圖爾得用胡蘿卜韌皮部的細胞培養成了胡蘿卜植株,證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
49、韋爾穆特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核具有全能性。
P.S.
高中生物科學研究方法

分離各種細胞器的方法:研究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將這些細胞器分離出來。常用的方法是差速離心法:將細胞膜破壞後,形成由各種細胞器和細胞中其他物質組成的勻漿;將勻漿放入離心管中,用高速離心機在不同的轉速下進行離心,利用不同的離心速度所產生的不同離心力,就能將各種細胞器分離開。

模型方法:模型是人們為了某種特定目的而對認識對象所作的一種簡化的概括性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藉助於具體的實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則通過抽象的形式來表達。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數學模型等。以實物或圖畫形式直觀地表達認識對象的特徵,這種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製作的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就是物理模型,它形象而概括地反映了所有DNA分子結構的共同特徵。

提出假說:膜的成分和結構的初步闡明,最初都是先根據實驗現象和有關知識,提出假說,而不是通過實驗觀察直接證實的。假說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同時還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相像。假說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控制變數:實驗過程中可以變化的因素稱為變數。其中人為改變的變數稱做自變數,上述實驗中氯化鐵溶液和肝臟研磨液,都屬於自變數,隨著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變數稱做因變數,上述實驗中過氧化氫分解速率就是因變數。除自變數外,實驗過程中可能還會存在一些可變因素,對實驗結果造成影響,這些變數稱為無關變數。
除了一個因素以外,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叫做對照實驗。實驗中只有反應條件是改變的,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在對照實驗中,除了要觀察的變數外,其他變數都應當始終保持相同。

對比實驗: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驗組,通過對結果的比較分析,來探究某種因素與實驗對象的關系,這樣的實驗叫對比實驗。

同位素標記法:同位素可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用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會改變。科學家通過追蹤同位素標記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這種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假說——演繹法 在觀察和分析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檢驗演繹推理的結論。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期結論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叫做假說——演繹法。想一想,這種方法與傳統的歸納法有什麼不同?

薩頓假說 類比推理:這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19世紀物理學家研究光的性質時,曾經將光與聲進行類比。聲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其原因在於它有波動性。後來發現光也有直線傳播、反射和折射等現象,因此推測光也可能有波動性。上面介紹的薩頓的推理,也是類比推理。他將看不見的基因與看得見的染色體的行為進行類比,根據其驚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假說。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熒游標記法確定基因在染色體上: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能夠用特定的分子,與染色體上的某一個基因結合,這個分子又能被帶有熒游標記的物質識別,通過熒光顯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

樣方法:估算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調查種群的分布范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通過計數每個樣方內的個體數,求得每個樣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的種群密度估計值。

標志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生存環境中,捕獲一部分個體,將這些個體進行標志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個體占總捕獲數的比例來估計該種群的數量。是種群密度的常用調查方法之

8. 生物必修1中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數學模型怎麼理解

物理模型就是為了把生物問題轉變成物理問題來解決 ,數學模型也是這樣

概念模型,應該就是用來解釋概念的圖形

例如,雜交過程圖解事實上就是一個模型,它按遺傳學規律把雜交過程簡化,用以反映和解釋雜交試驗的過程和結果,並能通過演繹推理來預測某些雜交試驗的結果

你可以參考下面的
http://..com/question/114713664.html?si=1&wtp=wk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物理模型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7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