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化學中的宏觀和微觀的區別是什麼
化學中的宏觀和微觀的理解可以這樣理解,宏觀世界是人的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它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能通過現象感知到),微觀世界是不能通過人的肉眼觀察到的,必須藉助化學儀器才能觀察到的世界。
具體說,化學中宏觀物質包括物質、元素;
圍觀物質包括分子、原子、離子(陰離子、陽離子)、原子核、質子、中子、
電子
我們通常感知到的各種變化實際上都是通過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發生反應,然後通過宏觀物質表現出來的。即變化的實質是微觀粒子的變化,宏觀物質表現。
『貳』 請問一下宏觀與微觀物體之間的分別
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總是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現象到本質、由特殊到一般的規律。初中物理教學也不例外,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恰當地將宏觀與微觀知識溝通起來,幫助學生學會用微觀領域的知識來分析宏觀領域中的一些現象,不但「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雖然一些教材在一些知識點上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如用氣體、液體、固體的分子結構和分子動理論來解釋物態變化,用原子的結構來解釋摩擦起電等都是很好的範例,但總體上仍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筆者認為在單元復習,尤其在總復習的階段中,在如下幾個具體問題上仍有文章可做。
一、質量
質量是初中生較早接觸到的一個重要概念.但質量又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物理概念.目前質量的定義有5種常見的說法[1]。在學生已具備分子、原子、質子、中子這些微觀粒子知識後,不妨將其概念從「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轉變為「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質子、中子數的多少——即含核子數的多少.」這樣可將相當抽象的「物質的多少」轉變到「核子數的多少』」而具體、有形的概念,從而揭示了質量大的物體所含的核子數比質量小的物體要多的事實.用這種表達也容易向學生解釋「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質量不隨形狀、溫度、狀態及位置的改變而改變」;也可解釋「為什麼不同物體的質量是可以相互比較的」這個令部分優秀學生也感到困惑的問題。
二、物質的密度
有了上述質量概念的轉變後,「物質的密度」的概念也可以從「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轉變為「單位體積所含核子數多少」,從而看出物質的密度是反映物質排列的緊密程度——即核子排列的緊密程度的物理量.由於各種物質內部核子排列的緊密程度不同,所以「物質的密度」理所當然成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顯而易見,物質密度的大小隻能由物質的結構來決定,而與物體質量多少、體積大小均無關。此外還可與「種植密度」、「人口密度」等學生已有的知識類比,使學生對「密度」的廣義性也有所領悟.這對今後在更高層次學習中涉及到的「質量線密度」、「電荷體密度」、「電荷面密度」等都是有益的。
三、電阻
關於導體的電阻,課本上的說法令不少學生處於一種矛盾中:導體既然是容易導電,為什麼又說對電流有阻礙作用呢?但從微觀角度看,這個問題是容易回答的.現以最重要的金屬導體為例作如下說明:
由於金屬中有大量自由電子,所以金屬容易導電,但金屬原子中除去最外層的電子其他部分(也稱原子實)是不能自由移動的,它們的有序排列好象形成了金屬的「骨架」.當自由電子在電壓作用下做定向移動時,其實它們是在金屬「骨架」里移動,必然與組成骨架的原子實發生碰撞,所以導體對電流——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必然要產生阻礙作用.總之,導體容易導電是由於導體內有大量自由電荷,而導體的電阻是由於導體內還有更大量的不能自由移動部分造成的.我們還可以此為例,對學生進行一次認識事物要「一分為二」的辯證法教育。
四、電流熱效應
有了以上「電阻」的知識,對電流熱效應的解釋也容易了:由於自由電荷在電壓作用下做定向移動時與不能自由移動的原子實發生碰撞,結果使這些微粒的振動加快,從而使物體的熱能增加,所以電流通過導體,導體的溫度會升高.這樣可使學生對電流熱效應的認識提高了一個層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能將宏觀與微觀知識恰當作些溝通,不但可使學生對某些概念的認識、物理現象的分析更為清晰、更為本質,也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質量,提高辯證地分析、解釋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素質教育的具體內容。
『叄』 初中化學裡面宏觀和微觀有什麼區別
宏觀的區別,就是你所看到的,固體,液體,氣體,
分別稱為固態,液態,氣態三種形態。
從微觀來說,這是物體分子間距的不同。
氣體的分子間距很大,多成游離狀態。
固體的分子間距較小,之間形成化學鍵或者分子鍵,使得固體有固定形態。
液體分子間距與固體差不多,但是分子間結合形式不同於固體。
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聚集形態:
中子星構成的是超固態,所有原子的外圍電子都被緊緊壓在原子核周邊。分子之間緊緊的排布著,由於沒有了分子振動,也就沒有了溫度,超固態物質溫度是絕對零度。
還有等離子態;介於固態與液態之間的一些狀態,例如玻璃體在融化於結晶之間的狀態。
『肆』 誰能解釋一下初中物理這門學科的含義和意思是什麼
樓上正解,物理是研究「力 熱 聲 光 電」的一門學科..什麼牛頓力學第二定律..焦耳定律等等
『伍』 對物理的認識及如何去學習(初二)
對物理的認識和學習方法
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物理說的就是物的道理,是一門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的科學,也因此物理現象無處不在,我們要善於觀察。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
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陸』 初中物理內能
物體的內能書中是這樣下的定義:是由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總和。
在宏觀上表現為:物質的量,溫度,體積。
微觀上表現為:分子數,分子的平均動能,分子間的距離。
具體解釋:體積只可以用來研究物體的形態沒有發生變化時,可以應用的,但是冰變成了水,二者的形態發生了變化,因此,單單用體積來衡量物體的勢能時要注意這一點。
實際上:等質量同溫度的冰要變成等質量同溫度的水時需要吸收熱量才能實現,但是體積卻變小了,因此,雖然冰的體積比水大,但內能卻比水小。
『柒』 初中化學裡面宏觀和微觀有什麼區別
宏觀不涉及分子、原子、電子等內部結。宏觀結構構或機制的(跟微觀相對)物理學中的名詞。肉眼能見到的物體均為宏觀物體;宏觀現象一般指宏觀物體和場在宏觀的空間范圍內的各種現象;宏觀物體和宏觀現象總稱宏觀世界。 微觀與「宏觀」相對。粒子自然科學中一般指空間線度小於10-7~10-6厘米的物質系統。包括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及與之相應的場。基本粒子也有其內部結構。微觀世界的各層次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服從量子力學規律。
『捌』 為什麼說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則並不相同
在我們幼兒園以前小學的啟蒙教育中老師都會有不同的形狀的模型來讓我們進行參考,讓我們以不同的角度來看的模型的形狀,那麼在上初中之後,對於物理進行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在物理學中,他是分為宏觀,已經微觀的世界。在微觀以及宏觀的世界中所觀察到的物質他是不一樣的,其實簡單點來說就是宏觀的事情很多,他都是可以用來定義的,但是微觀上的他就是不能夠定義,也是我們能夠觀察到的。
最後一個,就是我們常常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比賽的,就拿我們最常見的足球比賽和排球比賽來講,許多的時候有可能一個球,已經接觸到線或者是非常模糊的時候,那麼就需要藉助一個宏觀一句微觀的世界的角度來評判,在宏觀的世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球,從接觸到球到他跑出去已經落地到他最後停止的一瞬間,那麼,這就是我們的宏觀世界。而微觀世界的物質是我們無法用肉眼,或者是無法評判,他對於這個球運動有沒有什麼影響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