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物理學科 > 什麼是物理域作戰

什麼是物理域作戰

發布時間:2022-10-02 02:29:23

A. 把准智能化戰爭新特徵

正如信息化是建立在機械化的基礎之上,智能化則是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之上。智能化戰爭是信息化戰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同時又是對信息化戰爭的超越。 當前,軍事智能化正成為繼機械化、信息化之後推動新一輪軍事變革的強大動力,深刻影響著戰爭制勝機理和作戰規則的發展變化。雖然智能化戰爭包含了機械化戰爭和信息化戰爭的基本要義,但在作戰效果和表現形式上,則呈現出自主性、多維性、泛在性、進化性、風險性等新特徵。 智能化戰爭的自主性。作戰平台自主,主要包括無人機、地面無人平台、精確制導武器、水下和太空機器人等自主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偵察預警自主,主要包括自動搜索、跟蹤、關聯、瞄準和圖像、語音、視頻、電子信號等信息的智能識別。指揮決策自主,主要包括戰場態勢的自動分析、作戰任務的自動規劃、自動化的指揮控制、人機智能交互等作戰體系中基於AI的自主決策。行動協同自主,包括有人無人系統的自主協同和無人化的自主集群,如「蜂群」「蟻群」「魚群」等各類作戰編隊集群。其他自主行為,包括網路自主攻防、自主電子戰、智能診斷、自主修復、自我保障等,自主涉及智能作戰的主要領域和各類行動的方方面面。 智能化戰爭的多維性。時空多維,時間跨度由年、月、天、小時,到分、秒、毫秒、微秒、納秒乃至更短,空間跨度從陸、海、空、天到物理、信息、認知、 社會 、生物多領域。使命多維,既面臨物理空間作戰,也面臨虛擬空間網路攻防、信息對抗、輿 情感 知、心理戰等認知對抗,還面臨著全球安全治理、區域經濟與安全合作、反恐、救援等,以及網路、通信、電力、交通、金融、物流等基礎設施的管控。能力多維,作戰能力由偵察、感知、指控、機動、火力、防護,拓展到開源信息利用、賽博與認知對抗、無人化與集群攻防、高超聲速與精確毀傷、生物交叉與人機智能交互等領域,甚至拓展到智能感知、自主決策、協同行動、智能保障和學習進化等功能。 智能化戰爭的泛在性。萬物互聯,隨著全球互聯、物聯的加速升級,隨著天基網路偵察、通信、導航、移動互聯和高精度全球基準平台、數字地圖、行業大數據廣泛使用,軍事活動越來越透明,越來越容易被感知、分析、關聯、控制,對軍隊建設和作戰帶來全方位、泛在化的深刻影響。數據泛在,智能化時代,物理、信息、認知、 社會 、生物等領域之間的數據將逐漸實現自由流動,作戰要素實現深度互聯與物聯,各類作戰體系從初級的「能力組合」向高級的「信息融合、數據交鏈、一體化行為交互」方向發展,具備強大的全維感知、多域融合、跨域作戰能力,具備隨時隨地對重要目標、敏感人群和關鍵基礎設施實施有效控制的能力。 智能化戰爭的進化性。這也是未來軍事戰略競爭的一個制高點。首先是AI的進化,隨著數據和經驗的積累,AI自身一定會不斷優化、升級。其次是平台的進化,主要從有人控制為主向半自主、自主控制邁進,不僅涉及平台和集群控制AI的進化,還涉及相關機械與信息系統的優化和完善。再次是系統的進化,涉及探測系統、打擊系統、防禦系統、保障系統等多平台、多任務的進化。最後是體系的進化,涉及全要素、多任務、跨領域及各個層次的對抗及進化,進化過程非常復雜。顯然,智能化戰爭正從初級形態向高級形態進化,這既是戰爭發展內在規律使然,更是戰爭支撐環境發展使然。 智能化戰爭的風險性。未知風險是人工智慧作為武器有別於其他武器裝備的特徵,也是其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一是AI自身風險,由於智能化作戰體系在理論上具備自我進化並達到「類人」甚至「超人類」的能力,如果人類不事先設計好控製程序、控制節點,不事先設計好「終止按鈕」,就可能會帶來毀滅和災難。二是人為風險,諸多黑客和「戰爭狂人」的存在,會利用智能化技術來設計難以控制的戰爭程序和作戰方式,讓諸多機器腦AI和成群結隊的機器人,按照事先設計的作戰規則,自適應和自演進地去進行戰斗,最終釀成難以控制的局面。這是人類在智能化戰爭進程中面臨的重大挑戰,也是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B. 新作戰方式建立在什麼的基礎上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1-01

C. 物理學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現代社會中,由物理學孕育出的新技術 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進入20世紀以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表現得日益明顯和復雜,以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科學根源——物理 學原理。 物理學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因而物理學中的新發現常常會推進相關 學科的發展;反之,其他學科中的進步亦會激勵物理學家作更深入的研 究。由此,物理學進入軍事領域,是理所當然的。

一直以來,物理學在軍事科學中的應用均佔有不小的比例,而軍事武器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 度上也促進了物理學的進步。 幾百年來,一度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那些神秘武器,如光學武器, 聲波武器,電磁波武器,核武器等,如今已紛紛面世。現代軍事科學的 知識密度高,綜合性強。許多高精尖現代化軍事武器,比如,紅外製導、 紅外夜視、激光雷達、聲納及核武器等都與物理學的最新成就密切相關。 盡管目前這類武器的性能和狀況還不夠完善,人們對製造與使用這些武 器,也存有較多疑慮和爭議,但通過本文,物理學與軍事武器的緊密相 關性仍可略見一斑。

一、聲波武器 我們知道,聲波是機械縱波,它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人們日常可以聽到的聲音便是 20-20000Hz頻率范圍內的聲波。 目前軍事領域中應用的主要是次聲波部分(即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和可聞聲波相比,次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能量衰減緩慢,隱蔽性好, 不易為敵人察覺,所以軍事上常用次聲波接收裝置來偵察敵情。 另一方面,次聲波武器還可直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那麼,它的 殺傷原理是什麼呢?這里要涉及到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共振。原 來,次聲武器是利用和人體器官固有頻率相近的次聲波與人體器官發生 共振,導致器官變形、移位、甚至破裂,以達到殺傷目的的。次聲武器 大體可分為兩類:

(l)「神經型」次聲武器。次聲頻率和人腦阿爾法 節律(8-12Hz)很接近,所以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便要刺激人的大腦, 引起共振,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產生一定影響:輕者感覺不適,注意力下 降,情緒不安,導致頭昏、惡心;嚴重時使人神經錯亂,癲狂不止,休 克昏厥,喪失思維能力。

(2)「器官型」次聲武器。當次聲波頻率和 人體內臟器官的固有頻率(4 -18Hz)相近時,會引起人的五臟六腑產 生強烈共振。輕者肌肉痙攣,全身顫抖,呼吸困難;重者血管破裂,內 臟損傷,甚至迅速死亡。

次聲武器的優點在於:
①突襲性。次聲波在空 氣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三百多米,在水中傳播更快,每秒可達 1500m左右。次聲波是常人聽不到、看不見的,故除了傳播迅速之外,次聲波又 具有良好的隱蔽性。
②作用距離遠。根據物理學原理,聲波的頻率越低, 傳播時介質對它的吸收就越小,波的傳播距離也越遠。比如,炮彈產生 的可聞聲波,由於衰減快,在幾千米外就聽不到了,但它產生的次聲波,可傳到80km以外;而氫彈產生的歡聲波可繞地球傳播好幾圈,行程十幾萬千米。故高強度的次聲武器具有洲際作戰能力。
③穿透力強。傳播介質對低頻率的聲波吸收較小,故次聲波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一般的可 聞聲波,一堵牆即可將其擋住,而實驗表明,次聲波能穿透幾十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因此,無論敵人是在掩體內躲藏,還是乘坐在坦克中,或 深海的潛艇里,都難以逃脫次聲武器的襲擊。
④次聲波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不破壞對方的武器裝備,可作為戰利品,取而 用之。 需指出的是,目前次聲武器發出的次聲波的強度和方向性等因素尚 待進一步研究,所以真正應用於戰爭的次聲武器還不多見。

據說,第一台次聲波發生器是由法國人在1972年發明的,它產生的 次聲波可以損害5km以外的人。發明者還得出結論:頻率為7Hz的次聲波 可對人體造成致命的打擊。有報道稱,美軍在干預索馬里期間已經試用 過某些音響或聲音武器的樣品。這些武器可以使人的內臟發生震動,把人震昏,使人感到惡心,甚至使腸子里的糞便液化,不斷腹瀉。

此外,超聲波在軍事上的應用也很多。由於海水有良好的導電性,對電磁波的吸收能力很強,因而電磁雷達無法探測水下作戰目標(如潛水艇)的方位和距離。所謂超聲波,是 指高頻率的機械波(頻率大約在20kHz以上)。它具有能流密度大,方 向性好,穿透力強等特點。超聲波在空氣中衰減較快,而在固體、液體中的衰減卻很小,這正好與電磁波相反。這種情況下,超聲波雷達——聲納,便可發揮巨大的威力。

二、激光武器 激光是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一起出現的20世紀的四項重大發 明之一。它的英文全稱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uted Emisslon of Radiation,編寫為 Laser,意為受激輻射光放大器。由於激光有方 向性強,單色性好,亮度高,相乾性好等特性,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十分 廣泛。 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束來直接攻擊敵方目標的。

其優點主要是:
(l)速度快,射束直,射擊精確度高。激光束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速 度傳播,不需提前量,瞬發即中。
(2)摧堅能力強。激光能量高度集 中,可摧毀任何堅固材料製成的目標。
(3)靈活、無慣性,不產生後 座力。因光子的靜質量為零,故激光武器不會產生普通槍炮發射時所產 生的後座力。激光武器易於迅速變換射擊方向,能在短時間內射擊多個 目標。
(4)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激光武器有多種分類法。按激光能量的不同,可分為低能激光武器 (又稱激光輕武器或激光致盲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又稱激光炮); 按激光器種類的不同,可分為固體、氣體、化 學、難分子、自由電子和 X 射線激光武器等;按激光位置或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陸基、車載、 艦載、機載、星載激光武器;按用途可分為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激光武 器;按激光輸出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連續式激光武器和脈沖式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高新技術兵器中的佼佼者之一,它的研究時間最長,技 術也最成熟。激光武器的發展對各國的軍事戰略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同 時它也是最有希望把人類從當前的核恐怖中解放出來的武器之一。在目前的實際應用中,激光武器通常要和其他武器配合使用,還不能完全取 代常規武器。原因在於:

(l)在大氣中使用時,大氣對激光能量有嚴重的衰減作用,雲、霧、雨、雪、空中煙塵對激光特性影響更大,其射 程和威力受到限制。
(2)隨射程增加,落到目標上的光斑增大,導致 靶面上的激光功率密度降低,限制了激光武器的有效作用距離;
(3) 熱暈和氣體擊穿會造成激光能量的嚴重損耗,阻擋激光的傳播。(熱暈 是指大氣吸收激光能量後,因內外層溫度不同而引起光束擴散的現象; 氣體擊穿是指大氣吸收激光能量後,中性氣體被電離的現象。)人眼最敏感的光是波長為 0.54微米的綠光。實驗表明,人射到瞳 孔的綠光能量只要達到7×10-7焦耳就會燒傷視網膜,能量再高將造成 人眼的永久失明,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目前,美國已經出現了能夠令攻擊目標暫時或永久性失明的致盲激光武器。

三、電磁武器 電磁波是指迅速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人類從形成之日起便生活在電磁波的汪洋大海之中。電磁波在軍事上的應用異常豐富。所謂 電子對抗(又稱電子戰)便是指敵我雙方利用專門的設備、器材產生和 接收處於無線電波段內的電磁波,以電磁波為武器,阻礙對方的電磁波 信號的發射和接收,保證自己的發射和接收。 電磁波對人體是有害的。據說,美國有人提出設計電磁槍,該電磁 槍將會「誘發癲癇病那樣的症狀」。

另有一種所謂的「熱槍」,採用的是電磁波段中的微波。熱槍能夠產生使人體溫升高至40.6—41.7攝氏度 的作戰效果,讓敵人不舒服、發燒甚至死亡。 1980 -1983年,一個叫埃爾登·伯德的美國人,從事了海軍陸戰隊非殺傷性電磁武器的研究。他說:「我們正在研究大腦里生物電的活動 和如何影響這種活動。」他發現,通過使用頻率非常低的電磁輻射,可使動物處於昏迷狀態。此外,他還設計了磁場的反應實驗,指出:「這 些磁場是非常微弱的,但結果是非殺傷性的可逆轉的。我們可以使一個人暫時傷殘。」

據中國電磁輻射測試中心經過兩年的跟蹤檢測證實,超量的電磁輻 射會造成人體神經衰弱、食慾下降、心悸胸悶、頭昏目眩、甚至腦部腫 瘤。 迄今為止,電磁武器的研製離實戰要求仍有較大距離,其中最大的 困難是電磁波的功率問題。由於電磁場能量隨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弱, 如此能量的波束難以瞄準相應的目標。這些原因導致電磁武器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聲波武器和激光武器。

四、核武器 將核能引入戰場是武器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核能的軍事應用首先是核武器的誕生。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有近50年的歷史,至今已製造 出的核武器達幾十種之多,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原子彈、氫彈 和中子彈等。 重核和輕核分別通過聚變核反應和裂變核反應可以轉化成更穩定的中核,這兩種反應均可釋放出核間的巨大能量。原子彈即是利用了其中的能量。

原子彈的核裝料是純的鈾235或鈈239、鈾233.這類原子核在中子轟 擊下發生鏈式反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及裂變碎片和各種射線,最終形成了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污染以及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其巨大殺傷力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氫彈是以氘和氚作為核裝料,其爆炸即是氫的同位素的聚變反應。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氫彈的爆 炸過程就是原子彈爆炸加上輕核聚變的過程,由此可見其份量。中子彈是氫彈小型化的產物,是一種戰術核武器。中子彈爆炸時產生的沖擊波、光輻射及放射性污染的殺傷破壞作用比原子彈和氫彈小得多,但它的貫穿輻射殺傷作用頗大,其能量所佔比例超過40%。中子彈 爆炸時放出大量高能中子和γ射線,對人員具有殺傷作用。核武器正朝著小型化、高精度、低當量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現代軍事武器的發展趨勢:靈活、機動。

本文描述的物理學在軍事武器中的應用,是從物理學原理的應用角度考慮的。武器本身是中性的,無善惡之分,關鍵看掌握在誰手中,應用於什麼場合。 原子彈的實際應用,最初是以毀滅性的殺人武器的形式出現的: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市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一事實與物理學家的初衷是相違背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此非常震驚。他竭盡全力地阻止對原子彈的研製和使用,甚至提議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主 權政府以控制原子彈,維持世界和平。

1953年,愛因斯坦在給一位日本記者的信中寫到:「我是一名忠誠但並非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武力,但在想要摧毀生命的敵人面前,就是另 一種情況了」。這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上許多物理學家對社會的 良知。在地球上使用核武器,其後果不堪設想:核武器導致地球表面產生 大面積強烈爆炸,直接干擾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從而使地球表面透過大量的紫外線,地球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將產生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後果。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增大和提高。各種核武器的數量已增大到驚人的地步。

美國和前蘇聯兩個大國的核儲備都在 9-13 × 109噸「 TNT」當量之間,並各自擁有3-4萬枚核彈頭,英、法、印及我國也都有限度地發展了核武器,具備一定的核反擊能力。

據估計,全球核武器總當量大約在25 x109噸「TNT」左右,世界人均折 合5噸「TNT」。一旦核戰爭爆發,僅現有的核武器就能將地球炸得天翻 地覆,無數城市化為灰燼。實際上,核戰爭是人類自我毀滅的戰爭。我 們需要的是正義與和平。研製使用現代的最新武器,目的是消滅武器,消滅侵略,以維護世界的和平,國家的安寧。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應用,一種新武器的出現,一開始的確具有強大的威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總是被更新 式、更優異的武器所取代。世界,正是在這樣一種矛盾對立中曲折向前發展著。

D. 認知域作戰的概念是什麼

認知域作戰實質是通過物理域、信息域與認知域的共同行動,奪取人、組織、國家的意志、觀念、心理、思維等主導權。隨著強國強軍戰略深入推進,空降兵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對認知域作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空降兵認知域作戰能力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主動融入全軍能力建設大體系,又要立足自身特點積極探索創新,按照體系化設計、工程化推進的思路,分步實施,有序推進。

注意。

認知域由感知、理解、信念等組成。實施認知域打擊的本質,在於對敵認知心理施加影響、誘導和打擊,旨在亂敵決策。如抓住敵感知方面的要害和弱點,切斷其信息流動鏈,削弱敵協同能力;利用現代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及現代傳媒,實施心理打擊。

E. 信息化戰爭的內涵

信息化戰爭的內涵是指主要使用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武器裝備系統、以信息為主要資源、以信息化軍隊為主體、以信息中心戰為主要作戰方式,以爭奪信息資源為直接目標。

並以相應的軍事理論為指導的戰爭。信息實力包括信息高速公路,C4ISR系統,精確制導彈葯,太空兵器,智能部隊,以及具有高技術、高知識、高素質的人員。

信息化戰爭與以往戰爭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信息作為一種新型資源,改變了物質和能量的作用方式,進而改變了作戰制勝機理,無可爭議地成為生成戰鬥力的新的主導資源。

(5)什麼是物理域作戰擴展閱讀:

認知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泛指主觀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信息化戰爭的認知域,是信息化戰爭中作戰人員的意識領域。

它是由感知、理解、信念和價值觀組成的一個無形的軍事范疇,通常表現為作戰人員的素質和能力,部隊的凝聚力、作戰經驗和訓練水平、戰場態勢感知程度以及社會輿論等。美軍事理論專家認為,中國的《孫子兵法》是闡釋戰爭認知問題的代表性文獻。

今天,我們將「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提出,則有其特定的時代內涵和重要的現實意義。當然,關注和研究信息化戰爭認知域的思想內容,遠比闡述認知域概念更為重要。

認知域界定了信息化戰爭的一個重要空間。未來信息化戰爭將同時發生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三個領域。物理域是傳統的戰爭領域,由作戰平台和軍事設施等構成,為信息化戰爭提供物質基礎。信息域是新近崛起的戰爭領域,即信息產生、傳輸和共享空間,將成為信息化戰爭較量的重點。

認知域是反映人的知識、信念和能力的空間。將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的一個基本領域,是對戰爭時空范疇的新界定,它反映了21世紀初信息化戰爭的特徵,對於認識和指導信息化戰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認知域的地位伴隨戰爭信息化程度的擴大而提高。人對戰爭的認知受到歷史條件的制約。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提高了人對戰爭的認識和控制能力。

未來信息化戰爭中,藉助以網路為中心的先進手段,人的戰場感知力顯著提高,信息處理能力空前增強,對戰爭的認知將擴及前所未有的領域。

近10多年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表明,擁有信息優勢,戰場認知能力強的一方,就會掃清戰爭迷霧爭得戰場透明。認知域作為信息化戰爭的制高點,直接影響戰爭的過程和結局。

F. 如何看待網路戰和實體摧毀戰的區別以及網路戰在現代戰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不同的戰爭空間代表著不同的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當前,戰爭空間已由陸地、海洋、空中擴展到信息空間和心理空間,表現為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等不同領域的多重作用。 物理域作戰空間 物理域作戰空間是戰爭物質體系構成的場域,其特點表現為實。

G. 網路中心戰的特點及優勢

通過戰場各個作戰單元的網路化,把信息優勢變為作戰優勢,使各分散配置的部隊共同感知戰場態勢,協調行動,從而發揮最大作戰效能的作戰樣式。網路中心戰是美軍推進新軍事革命的重要研究成果,其目的在於改進信息和指揮控制能力,以增強聯合火力和對付目標所需要的能力。網路中心戰是一種基於全新概念的戰爭,它與過去的消耗型戰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指揮行動的快速性和部隊間的自同步使之成為快速有效的戰爭。
網路中心戰的實質是利用計算機信息網路對處於各地的部隊或士兵實施一體化指揮和控制,其核心是利用網路讓所有作戰力量實現信息共享,實時掌握戰場態勢,縮短決策時間,提高打擊速度與精度。在網路中心戰中,各級指揮官甚至普通士兵都可利用網路交換大量圖文信息,並及時、迅速地交換意見,制定作戰計劃,解決各種問題,從而對敵人實施快速、精確及連續的打擊。
網路中心戰基本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強調作戰的中心將由傳統的平台轉向網路;
2、突出「信息就是戰鬥力,而且是戰鬥力的倍增器」;
3、明確作戰單元的網路化可產出高效的協調,即自我協調;
4、增強作戰的靈活性和適應性,為指揮人員提供更多的指揮作戰方式。
美軍對網路中心戰的定義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1999年6月,美國國防部負責網路與信息一體化的助理國防部長辦公室研究室主任艾伯茨在《網路中心戰:發展和利用信息優勢》一書中對「網路中心戰」的定義是:「網路中心戰是人員和編組在以網路為中心的新的思維方式基礎上的一種作戰行動。它關注的是對作戰各要素進行有效聯通和網路化所生成的戰鬥力。」2001年7月,美國國防部在提交給國會的《網路中心戰》報告中指出:「網路中心戰是通過部隊網路化和發展新型信息優勢而實現的軍事行動。它是同時發生在物理域、信息域和認知域內及三者之間的戰爭。」2005年1月,美國國防部部隊轉型辦公室發布的《實施網路中心戰》文件,對「網路中心戰」下的定義是:「網路中心戰是信息時代正在興起的戰爭理論。它也是一種觀念,在最高層次上構成了軍隊對信息時代的反應。網路中心戰這一術語從廣義上描述綜合運用一支完全或部分網路化的部隊所能利用的戰略、戰術、技術、程序和編制,去創造決定性作戰優勢。」
綜上所述,網路中心戰是指:通過全球信息網格,將分散配置的作戰要素集成為網路化的作戰指揮體系、作戰力量體系和作戰保障體系,實現各作戰要素間戰場態勢感知共享,最大限度地把信息優勢轉變為決策優勢和行動優勢,充分發揮整體作戰效能。
以往作戰行動主要是圍繞武器平台(如坦克、軍艦、飛機等)進行的,在行動過程中,各平台自行獲取戰場信息,然後指揮火力系統進行作戰任務,平台自身的機動性有助於實施靈活的獨立作戰,但同時也限制了平台間信息的交流與共享能力,從而影響整體作戰效能。正是由於計算機網路的出現,使平台與平台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成為可能,從而使戰場感測器、指揮中心與火力打擊單元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所以這種以網路為核心和紐帶的網路中心戰又可稱為基於網路的戰爭。所以說,網路中心戰的基本思想就是充分利用網路平台的網路優勢,獲取和鞏固己方的信息優勢,並且將這種信息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與傳統相比,網路中心戰具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優勢:一是通過集結火力對共同目標同時交戰;二是通過資源提高兵力保護;三是可形成更有效的、更迅速的「發現—控制」交戰順序。
「網路中心戰」強調地理上分散配置部隊。以往由於能力受限,軍隊作戰力量調整必須要以重新確定位置來完成,部隊或者最大可能地靠近敵人,或者最大可能地靠近作戰目標。結果,一支分散配置部隊的戰鬥力形不成拳頭,不可能迅速對情況作出反應或集中兵力發起突擊。因為需要位置調整和後勤保障。與此相反,信息技術則使部隊從戰場有形的地理位置中解脫出來,使部隊能夠更有效地機動。由於清楚地掌握和了解戰場態勢,作戰單元更能隨時集中火力而不再是集中兵力來打擊敵人。在「網路中心戰」中,火力機動將完全替代傳統的兵力機動,從而使作戰不再有清晰的戰線,前後方之分也不甚明顯,戰爭的戰略、戰役和戰術層次也日趨淡化。
為確保「網路中心戰」的全面實施,美國國防部近年來下大力氣准備「網路中心戰」技術和理念。美國國防部認為,太空、信息和情報技術有助於應付21世紀初的「挑戰」,有助於增強美軍的靈活性和應付多種危機的能力。「太空、信息和情報技術正在加快作戰的速度,減少信息的周轉時間,保證在合理層次上作出決定,並保證信息和情報的流動。」美國國防部的「網路中心戰」倡議包括:提供安全、高性能和可行的全球化網路系統;以高質量的信息和情報來充實網路系統,從而取得對全球情況的掌握,並支持「網路中心戰」。各軍種也在以「網路中心戰」理念進行試驗。以陸軍為例,其轉型將以「網路中心戰」為牽引,來試驗和准備陸軍部隊。陸軍部長認為:「陸軍轉型將追求高技術,這些技術將引發前所未有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它們和地面、空中和太空感測器網路構成一幅戰場圖。士兵和指揮官將通過網路化系統來利用信息,從而保證戰場主動權,迅速定下作戰決心。」他還指出,美陸軍第4機械化步兵師的試驗和部署已讓陸軍嘗到數字化能力的甜頭,陸軍還將從轉型後部隊所具備的「網路中心戰」能力中得到好處。未來幾年,美國國防部還要做以下工作:一是建立遍布全球的網路體系,並在這一網路中充斥豐富的作戰信息,供各作戰單位使用。二是建立網路化部隊。平時,各軍種部隊以網路化部隊的模式進行編組和訓練。戰時,通過網路系統把各參戰部隊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三是建立網路化組織機構,確保網路化部隊的訓練和作戰行動的實施。2003財年,美國國防部提出23億美元的撥款要求,這筆錢將主要用於美軍的網路化建設。

H. 認知域作戰與三戰的關系

混合關系。
1、認知域作戰實質是通過物理域、信息域與認知域的共同行動,奪取人、組織、國家的意志、觀念、心理、思維等主導權。
2、認知域作戰概念被引入軍事領域,現代戰場已經形成了物理域、信息域、認知域三大作戰維度,屬於混合關系。

I. 物理學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在現代社會中,由物理學孕育出的新技術 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進入20世紀以來,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表現得日益明顯和復雜,以至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科學根源——物理 學原理。 物理學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因而物理學中的新發現常常會推進相關 學科的發展;反之,其他學科中的進步亦會激勵物理學家作更深入的研 究。由此,物理學進入軍事領域,是理所當然的。
一直以來,物理學在軍事科學中的應用均佔有不小的比例,而軍事武器的不斷發展在一定程 度上也促進了物理學的進步。 幾百年來,一度在科幻作品中出現的那些神秘武器,如光學武器, 聲波武器,電磁波武器,核武器等,如今已紛紛面世。現代軍事科學的 知識密度高,綜合性強。許多高精尖現代化軍事武器,比如,紅外製導、 紅外夜視、激光雷達、聲納及核武器等都與物理學的最新成就密切相關。 盡管目前這類武器的性能和狀況還不夠完善,人們對製造與使用這些武 器,也存有較多疑慮和爭議,但通過本文,物理學與軍事武器的緊密相 關性仍可略見一斑。
一、聲波武器 我們知道,聲波是機械縱波,它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人們日常可以聽到的聲音便是 20-20000Hz頻率范圍內的聲波。 目前軍事領域中應用的主要是次聲波部分(即頻率低於20Hz的聲波)。 和可聞聲波相比,次聲波在介質中傳播時,能量衰減緩慢,隱蔽性好, 不易為敵人察覺,所以軍事上常用次聲波接收裝置來偵察敵情。 另一方面,次聲波武器還可直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那麼,它的 殺傷原理是什麼呢?這里要涉及到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共振。原 來,次聲武器是利用和人體器官固有頻率相近的次聲波與人體器官發生 共振,導致器官變形、移位、甚至破裂,以達到殺傷目的的。次聲武器 大體可分為兩類:
(l)「神經型」次聲武器。次聲頻率和人腦阿爾法 節律(8-12Hz)很接近,所以次聲波作用於人體時便要刺激人的大腦, 引起共振,對人的心理和意識產生一定影響:輕者感覺不適,注意力下 降,情緒不安,導致頭昏、惡心;嚴重時使人神經錯亂,癲狂不止,休 克昏厥,喪失思維能力。
(2)「器官型」次聲武器。當次聲波頻率和 人體內臟器官的固有頻率(4 -18Hz)相近時,會引起人的五臟六腑產 生強烈共振。輕者肌肉痙攣,全身顫抖,呼吸困難;重者血管破裂,內 臟損傷,甚至迅速死亡。
次聲武器的優點在於:
①突襲性。次聲波在空 氣中的傳播速度為每秒三百多米,在水中傳播更快,每秒可達 1500m左右。次聲波是常人聽不到、看不見的,故除了傳播迅速之外,次聲波又 具有良好的隱蔽性。
②作用距離遠。根據物理學原理,聲波的頻率越低, 傳播時介質對它的吸收就越小,波的傳播距離也越遠。比如,炮彈產生 的可聞聲波,由於衰減快,在幾千米外就聽不到了,但它產生的次聲波,可傳到80km以外;而氫彈產生的歡聲波可繞地球傳播好幾圈,行程十幾萬千米。故高強度的次聲武器具有洲際作戰能力。
③穿透力強。傳播介質對低頻率的聲波吸收較小,故次聲波具有很強的穿透能力。一般的可 聞聲波,一堵牆即可將其擋住,而實驗表明,次聲波能穿透幾十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因此,無論敵人是在掩體內躲藏,還是乘坐在坦克中,或 深海的潛艇里,都難以逃脫次聲武器的襲擊。
④次聲波在殺傷敵人的同時,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不破壞對方的武器裝備,可作為戰利品,取而 用之。 需指出的是,目前次聲武器發出的次聲波的強度和方向性等因素尚 待進一步研究,所以真正應用於戰爭的次聲武器還不多見。
據說,第一台次聲波發生器是由法國人在1972年發明的,它產生的 次聲波可以損害5km以外的人。發明者還得出結論:頻率為7Hz的次聲波 可對人體造成致命的打擊。有報道稱,美軍在干預索馬里期間已經試用 過某些音響或聲音武器的樣品。這些武器可以使人的內臟發生震動,把人震昏,使人感到惡心,甚至使腸子里的糞便液化,不斷腹瀉。
此外,超聲波在軍事上的應用也很多。由於海水有良好的導電性,對電磁波的吸收能力很強,因而電磁雷達無法探測水下作戰目標(如潛水艇)的方位和距離。所謂超聲波,是 指高頻率的機械波(頻率大約在20kHz以上)。它具有能流密度大,方 向性好,穿透力強等特點。超聲波在空氣中衰減較快,而在固體、液體中的衰減卻很小,這正好與電磁波相反。這種情況下,超聲波雷達——聲納,便可發揮巨大的威力。
二、激光武器 激光是與原子能、半導體、計算機一起出現的20世紀的四項重大發 明之一。它的英文全稱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uted Emisslon of Radiation,編寫為 Laser,意為受激輻射光放大器。由於激光有方 向性強,單色性好,亮度高,相乾性好等特性,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十分 廣泛。 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束來直接攻擊敵方目標的。
其優點主要是:
(l)速度快,射束直,射擊精確度高。激光束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速 度傳播,不需提前量,瞬發即中。
(2)摧堅能力強。激光能量高度集 中,可摧毀任何堅固材料製成的目標。
(3)靈活、無慣性,不產生後 座力。因光子的靜質量為零,故激光武器不會產生普通槍炮發射時所產 生的後座力。激光武器易於迅速變換射擊方向,能在短時間內射擊多個 目標。
(4)抗電磁干擾能力強。 激光武器有多種分類法。按激光能量的不同,可分為低能激光武器 (又稱激光輕武器或激光致盲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又稱激光炮); 按激光器種類的不同,可分為固體、氣體、化 學、難分子、自由電子和 X 射線激光武器等;按激光位置或運載工具的不同,分為陸基、車載、 艦載、機載、星載激光武器;按用途可分為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激光武 器;按激光輸出方式的不同可分為連續式激光武器和脈沖式激光武器。
激光武器是高新技術兵器中的佼佼者之一,它的研究時間最長,技 術也最成熟。激光武器的發展對各國的軍事戰略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同 時它也是最有希望把人類從當前的核恐怖中解放出來的武器之一。在目前的實際應用中,激光武器通常要和其他武器配合使用,還不能完全取 代常規武器。原因在於:(l)在大氣中使用時,大氣對激光能量有嚴重的衰減作用,雲、霧、雨、雪、空中煙塵對激光特性影響更大,其射 程和威力受到限制。
(2)隨射程增加,落到目標上的光斑增大,導致 靶面上的激光功率密度降低,限制了激光武器的有效作用距離;
(3) 熱暈和氣體擊穿會造成激光能量的嚴重損耗,阻擋激光的傳播。(熱暈 是指大氣吸收激光能量後,因內外層溫度不同而引起光束擴散的現象; 氣體擊穿是指大氣吸收激光能量後,中性氣體被電離的現象。)人眼最敏感的光是波長為 0.54微米的綠光。實驗表明,人射到瞳 孔的綠光能量只要達到7×10-7焦耳就會燒傷視網膜,能量再高將造成 人眼的永久失明,嚴重的還會危及生命。目前,美國已經出現了能夠令攻擊目標暫時或永久性失明的致盲激光武器。
三、電磁武器 電磁波是指迅速變化的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人類從形成之日起便生活在電磁波的汪洋大海之中。電磁波在軍事上的應用異常豐富。所謂 電子對抗(又稱電子戰)便是指敵我雙方利用專門的設備、器材產生和 接收處於無線電波段內的電磁波,以電磁波為武器,阻礙對方的電磁波 信號的發射和接收,保證自己的發射和接收。 電磁波對人體是有害的。據說,美國有人提出設計電磁槍,該電磁 槍將會「誘發癲癇病那樣的症狀」。
另有一種所謂的「熱槍」,採用的是電磁波段中的微波。熱槍能夠產生使人體溫升高至40.6—41.7攝氏度 的作戰效果,讓敵人不舒服、發燒甚至死亡。 1980 -1983年,一個叫埃爾登·伯德的美國人,從事了海軍陸戰隊非殺傷性電磁武器的研究。他說:「我們正在研究大腦里生物電的活動 和如何影響這種活動。」他發現,通過使用頻率非常低的電磁輻射,可使動物處於昏迷狀態。此外,他還設計了磁場的反應實驗,指出:「這 些磁場是非常微弱的,但結果是非殺傷性的可逆轉的。我們可以使一個人暫時傷殘。」
據中國電磁輻射測試中心經過兩年的跟蹤檢測證實,超量的電磁輻 射會造成人體神經衰弱、食慾下降、心悸胸悶、頭昏目眩、甚至腦部腫 瘤。 迄今為止,電磁武器的研製離實戰要求仍有較大距離,其中最大的 困難是電磁波的功率問題。由於電磁場能量隨距離的增大而迅速減弱, 如此能量的波束難以瞄準相應的目標。這些原因導致電磁武器的研究遠遠落後於聲波武器和激光武器。
四、核武器 將核能引入戰場是武器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核能的軍事應用首先是核武器的誕生。核武器的研究和發展有近50年的歷史,至今已製造 出的核武器達幾十種之多,而人們通常所說的核武器是指原子彈、氫彈 和中子彈等。 重核和輕核分別通過聚變核反應和裂變核反應可以轉化成更穩定的中核,這兩種反應均可釋放出核間的巨大能量。原子彈即是利用了其中的能量。原子彈的核裝料是純的鈾235或鈈239、鈾233.這類原子核在中子轟 擊下發生鏈式反應。原子彈爆炸產生的高溫高壓及裂變碎片和各種射線,最終形成了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污染以及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因素,其巨大殺傷力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氫彈是以氘和氚作為核裝料,其爆炸即是氫的同位素的聚變反應。 氫彈的殺傷破壞因素與原子彈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彈大得多。氫彈的爆 炸過程就是原子彈爆炸加上輕核聚變的過程,由此可見其份量。中子彈是氫彈小型化的產物,是一種戰術核武器。中子彈爆炸時產生的沖擊波、光輻射及放射性污染的殺傷破壞作用比原子彈和氫彈小得多,但它的貫穿輻射殺傷作用頗大,其能量所佔比例超過40%。中子彈 爆炸時放出大量高能中子和γ射線,對人員具有殺傷作用。核武器正朝著小型化、高精度、低當量的方向發展,這也是現代軍事武器的發展趨勢:靈活、機動。
本文描述的物理學在軍事武器中的應用,是從物理學原理的應用角度考慮的。武器本身是中性的,無善惡之分,關鍵看掌握在誰手中,應用於什麼場合。 原子彈的實際應用,最初是以毀滅性的殺人武器的形式出現的: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市投下了兩顆原子彈。這一事實與物理學家的初衷是相違背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此非常震驚。他竭盡全力地阻止對原子彈的研製和使用,甚至提議建立一個世界性的主 權政府以控制原子彈,維持世界和平。
1953年,愛因斯坦在給一位日本記者的信中寫到:「我是一名忠誠但並非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也就是說,我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武力,但在想要摧毀生命的敵人面前,就是另 一種情況了」。這非常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世界上許多物理學家對社會的 良知。在地球上使用核武器,其後果不堪設想:核武器導致地球表面產生 大面積強烈爆炸,直接干擾大氣層中的臭氧層,從而使地球表面透過大量的紫外線,地球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將產生嚴重的、不可挽回的後果。隨著科技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都在不斷增大和提高。各種核武器的數量已增大到驚人的地步。
美國和前蘇聯兩個大國的核儲備都在 9-13 × 109噸「 TNT」當量之間,並各自擁有3-4萬枚核彈頭,英、法、印及我國也都有限度地發展了核武器,具備一定的核反擊能力。
據估計,全球核武器總當量大約在25 x109噸「TNT」左右,世界人均折 合5噸「TNT」。一旦核戰爭爆發,僅現有的核武器就能將地球炸得天翻 地覆,無數城市化為灰燼。實際上,核戰爭是人類自我毀滅的戰爭。我 們需要的是正義與和平。研製使用現代的最新武器,目的是消滅武器,消滅侵略,以維護世界的和平,國家的安寧。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新技術的應用,一種新武器的出現,一開始的確具有強大的威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發展,總是被更新 式、更優異的武器所取代。世界,正是在這樣一種矛盾對立中曲折向前發展著。

J. 什麼是地球物理戰

地球物理戰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人為地製造地震、海嘯、暴雨、濃霧、磁暴,或者改變地球某一地區的溫差,利用太陽能的紫外線和宇宙射線製造山崩、雪崩、冰雹、山洪等自然現象,藉助自然力來實現某種軍事目的的一種現代科學作戰方式。在現代戰爭中,掌握地球物理作戰手段的一方,可以毫不顧忌國際輿論的譴責,而隨意使用,而且特別適合於核武器不能運用的場合,完成核武器不便於完成的任務,既能有效地保護自己,又能降低敵方的作戰效能,使之蒙受不戰自潰的災難。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物理域作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9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52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41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10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94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7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6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5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6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8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10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546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6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2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30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8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728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8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534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130